第一篇:从衔接和连贯谈阅读教学
从语篇衔接和连贯的角度谈阅读教学
鞍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
马文利
摘要: 本文从语篇中衔接和连贯的定义范畴出发,分析衔接和连贯在阅读中的作用,提出以语篇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阅读教学
Abstract: The writer tries to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from the angle of the definitions of them and suggests that reading should be taught according to the discourse instead of isolated words, phrases or sentences.Key words: discourse, cohesion, coherenc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reading
一、引 言
阅读一直被人们看成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提高阅读能力并非易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连贯和衔接在阅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揭示连贯和衔接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传授连贯衔接知识比单纯地传授语法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篇的核心是语义连贯,而语篇整体上的语义连贯是各种语篇的共同要求。通过对语篇进行语言分析,笔者试图解释人们如何构建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题。因此,把涉及语篇的连贯和衔接的最基本的知识引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可加深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加强其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衔接和连贯是两个重要而不同的概念。连贯源于篇章的语义内容,而衔接则涉及篇章的结构形式。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与人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衔接是指一段话中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语法和词汇这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文章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将句与句,段与段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因此,读者理解篇章的程度取决于衔接好坏。
衔接是篇章的有形网络,它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让语句文理通顺。句子连贯(coherence)是指句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连贯是篇章的无形网络,原作作者以了解情景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达到语义的连贯,所以说语义连贯是话语组成的重要标志,读者要根据句内和句间的关系吃透文章的结构和题旨,才能充分理解该文。
篇章是由句子来实现的语义整体。构成篇章的句子既要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又要在语义上彼此衔接。语篇中根据各个意念之间的联络关系来组成的意义段或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现象就是连贯。在形式上用修辞手段把文字联结成语篇整体的现象就是衔接。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两个概念,请看下段文章:
(1)I prefer teaching to any other jobs.(2)The chief reasons for the preference are as follows:(3)First, as a teacher I have the freedom to make my own decision in my work.(4)Second, I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keep on learning.(5)Third, the job is very challenging.(6)Besides, teachers enjoy a long vacation which provides a good chance for reflection, research and writing.(7)However, most important of all, teaching brings about changes in students.在上述段落里,(1)和(2)存在着表重复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又通过重复the preference一词得到表现。(3)(4)(5)和(2)存在着表先后顺序的时间语义关系,通过衔接词first,second和third在结构上得以表现;(6)和(2)存在着表附加的关系,通过衔接词besides表现出来;(7)和(2)之间存在着表对比和强调的语义关系,通过“however, most important of all”表现出来。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句与句间意念的联络关系就是连贯,表现这种语义连贯的形式就是衔接。两者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即什么样的语义内容决定什么样的结构形式。研究文章的连贯和衔接对促进阅读技能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衔接和连贯在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语言交际,是积极的思维活动,决不是消极地对书面字符进行识别和接受。读者对文章的字面意义的理解,是对文章的最低层次的理解。但读者如不具备对文章各个意念相互联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就无法达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标。反之,如果我们对文章各个意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弄得清楚的话,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的理解。由此可见,成功的阅读理解,不仅要求读者对语言知识(语法、词汇)有正确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逻辑推理、理解能力。
众所周知,每个作者在写作时都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中心思想,作者在安排语言材料的时候必须围绕着写作的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安排。所以,文章的段与段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也就是文章的意念联络关系,而这种意念联络关系又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同样,在每一段里,也必须有一个中心思想,段中的每一句都必须要阐明本段的中心思想,句与句之间也必然有着内在的意念联络关系,而这种意念联络关系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体现。这种段落和段落之间、句与句间的意念联络关系,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文章或段落的连贯,而表现它的手段就是衔接。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外在的衔接手段和结构形式,推导出句与句间、段与段间逻辑关系,从而不仅达到对文章的字面理解,更重要的是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我们可以在阅读课中就课文中出现的连贯和衔接现象对学生加以传授。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存在着下列10种语义连贯:举例、附加、对比、让步、重复、结论、时间、地点、和强调等语义联系。表达这10种语义联系的衔接词也有10类:
1举例: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for one thing, to illustrate, in particular, in general, significantly, frequently, occasionally.2附加:again, in addition, too, besides, furthermore, as well, nest to 3比较:similarly, likewis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ame way, likewise 4对比:but, however, nevertheless, still, conversely, whereas, though, on the contrary, by contract,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5让步:doubtless, surely, granted that, although this may be true, no doubt, I concede, I admit 6重复:again, as has been pointed out, to repeat, in other words, as I have said above, once again.7结果:therefore, thus, hence, so, consequently, as a result, all in all.8结论:thus, finally, hence, in conclusion, to sum up, to summarize, to conclude, in short.9时间:earlier, formerly, afterwards, later, presently, subsequently, meanwhile, after a while, at last, at that time, in the mean time, in the past, until now 10强调:indeed, equally, chiefly, even more important
四、从语篇的角度谈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cohesion)和语义的连贯(coherence)来实现。语篇能力也就是超越句子平面组织语段的能力。
语篇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目前在阅读训练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忽视对语篇结构的研究,忽视词汇、句型、语法和连接词语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经常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篇章,把文章一句一句进行语法讲解、分析,然后再学习一些语言知识。这样做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不利于文章理解。而以语篇为单位组织语篇整体教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生词问题还是理解问题,都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阅读能力。因此笔者悟出,在教授语法时要结合语篇和语境来进行,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Gee,” said Tommy, “what a waste!(2)When you are through with the book, you just throw it away, I guess.(3)Our television screen must have had a million books on it and it’s good for plenty more.(4)I wouldn’t throw it away.”
在上段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连贯和衔接的表现形式,比如句(3),很明显,句末的plenty more应为plenty more books的省略形式。同样,作者使用关键词的重复以达到衔接的目的。句(2)中的it衔接于the book,句(4)中的it指代句(3)的our television screen.由此可见,只有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以及上下文之间的省略和指代关系,才能够取得满意的阅读效果。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课最能体现语篇整体教学的特点。结合语篇知识,比较理想的阅读教学步骤为:
Step 1: ⑴ Brainstorming
A: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background
B: Introduce the customs about the text
⑵
The first reading(skimming)
Decide if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Step 2: ⑴
The second reading(scamming)
⑵
Discuss the details or events.Step 3: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text.通过这几个步骤,既突出了阅读课的特点,又加强了阅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口头交际作好准备。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运用能力。
五、结语
从过去以词汇和句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升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课堂教学侧重于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及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研究语篇的构成,分析、领会词汇句型和语法连接词语的语篇衔接作用,这样做有助于在语篇训练中“激活”,“夯实”语言知识,扎实有效地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书目:
[1] 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4]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 孔蕴华等,《大学英语阅读教程》[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鞍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
马文利
第二篇:从思维方法谈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从思维方法谈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每次总有学生反映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
上了高一后,学生应着力培养自己思维能力,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下面我从物理的思维方法方面谈谈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中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忽略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实际气体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实际气体,如氢、氧、氮、氦气和空气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看成理想气体,这样处理误差小,应用简便。“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就是把空气当作理想气体,然后在一定条件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气体状态变化时,压强、体积、温度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即玻-马定律、查理定律和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常温、常压下,用理想气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带来的误差小且非常简单。但对高压、低温条件下的气体就不适用了。不过,从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推广,得范德瓦耳斯方程即可应用于实际气体了。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
…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学生要主动思考在处理较复杂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这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免学习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是研究物理学得主要方法之一,这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很有利。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初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①从用力推小车,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小车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分析得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仍要作直线运动,初步突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
②如图,用毛巾铺在斜面下端的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滑下,它在毛巾上通过的距离很小。撤去铺在木板上的毛巾,再让小车由斜面同一位置滑下来,它在平板上通过的距离就远得多。在愈光滑的平面,小车运动得愈远。从这一事实分析得到:运动物体速度的变化是受到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
③在以上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就可设想一个理想实验:让小车在绝对光滑的平面上运动,它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里突出了小车这个物体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而摒弃那种某一物体要受到其它物体不变的作用(即恒力作用),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乍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
二、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例如,高中必修课《电磁感应现象》,学生可以联系初中学习的阿基米德定律时的思维方法: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归纳结论。首先在生动的“电磁感应”实验中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然后对各种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与分析,就可以初步认识到:
①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
②磁铁与闭合线圈作相对运动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通电螺线管(原)与闭合线圈(副)作相对运动时,闭合线圈(副)中产生感应电流;线圈(原)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闭合线圈(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通电线圈(原)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闭合线圈(副)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这些结论,都是从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分别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个侧面,而没有反映其本质。把这些结论归纳起来,得出“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流”的结论。“磁通量的变化”并不是直观感知的对象,而是一个抽象概念,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思维的产物。我们借助磁通量的变化,便能够形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
应当注意的是: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的概念,归纳为规律。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性,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
三、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例如,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提出光的波动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得出微观粒子的二象性原理。因此,类比也是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初中“电压”与“水压”类比来说明电压的作用,即抽水机(保持)→水压→水流,类比得出电源(保持)→电压→电流。利用类比教学时要注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确定。如“水管中有水流动的必要条件是水管两端有水压”,与此相似“导体中有电流的必要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此结论理由不充分,只能说“可能有电压”,至于是否有电压,有待于实验的验证。如果不注意推理的严密性,容易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滥用类比,导出不正确的结论。
高中学习时则应根据已经熟悉的类比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例如,把电厂类比于重力场、电势差类比于高度差、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就比较容易突破“电势差”与“电势能”两个难点教学。同样,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若把电容器跟盛水的直筒容器比较,水量相当于电量,水深相当于电势差。不同的直筒容器使它们的水面升高1厘米所需的水量不同,这与使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的电量不同相类似。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电容的含义。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初、高中阶段各有其典型的思维特征,而其特征并非截然分开的,高一阶段蕴含大量初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初三阶段产生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有预见性,高中物理教学要注意连续性。
总之,根据初、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初、高中学生和物理学习如好搞好衔接,重在交给学生掌握、运用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只要思维方法学会了,从初二到高三学习物理知识,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因而衔接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第三篇:从师生互动谈教学
从师生互动谈教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张敏。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教学经验。今天我将两大方面进行讲述。
一、我对师生互动的理解
我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有段话:“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翻译过来就是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也)不知道它的好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哪里理解的不透。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这里面的“教学相长”可以说是我国关于师生互动、相互学习最早的理论了。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如果只是教学的形式而没有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任何一方的作用均不能忽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也对教师产生重要作用,其实,这也是《礼记》中所说的“教学相长”。
二、在教学中我是如何进行师生互动的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在教学中我是如何进行师生互动,促进学生
参与教学的。
(一)热身活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初就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有效的热身环节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是课堂教学的铺垫。帮助学生调整到适于接受新知识的状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来。
对每一门课来说,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对每一堂课来说,上课之初是很重要的。教师通过第一节课告诉学生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门课程将会学到什么?课程是怎样进行的。教师的精神面貌、语言特点等综合形成的上课风格会一览无余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果第一节课上的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就会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反之如果第一节课上的比较沉闷,后果是可想而知。
手语课的第一节课我是精心设计的。我先用熟练的手语讲了一个小故事。学生看完都问:老师,我们怎么才能打得像你那么好?我说:只要按照课程要求,好好练习,这门课学完后,你们都能把手语打好,甚至有些同学还会超过我。接着我领学生做了一个手指操。(演示手指操“上打三通骨,下打骨三通,两边一起打,中间裂个缝”)一年级的新生刚接触手语,他们大多数手指比较僵化,相对来说不够灵活,对手指的掌控力也不强,而手语这种视觉语言对手指的造型表现力有
很高的要求。第一次做这个手指操,很多学生都会边做边大叫:“老师,太难了!我的手不分瓣啊。我的手都抽筋了„„”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手语感兴趣。学生喜欢挑战自我。接下来我还会教学生用手语数数,先数1到20。(演示一遍)数数不难,但是想打得有快有对就很难。“挑战100”是我们课堂经常进行的比赛,学生积极性很高。前三周看谁的表现好,每个班会选一个课代表。通过手指操和数数,学生的手指普遍较刚开课时灵活了,手指的表现力也大大增强。
(二)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对于手语这样的技能课,通过温故教师会获得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反馈,还可以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传统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教师在确定,有时很武断的,教师认为的难点并不一定是学生的难点,相反,教师认为很简单的知识点,而学生恰恰不明白、不理解。所以让学生学生提前预习,找到自己不会打,难理解的知识。上课时我们会请学生提出这些疑难知识点,授课时重点讲授这些知识。
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就是一个不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他们才会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哥哥高弟弟矮,姐姐胖妹妹瘦”哥哥、弟弟、姐姐、妹
妹是新词,学生反映不好打,记不住。学生提出了问题。我引导学生来分析问题,我们之前学过爸爸、妈妈,比较一下这六个词有什么关系。最后学生总结出这六个词都在嘴部,一个手就代表一个家庭。爸爸是大拇指,妈妈是食指,其余三指是孩子,其中个子最高的中指是哥哥、姐姐,个子最矮的是弟弟、妹妹。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理解手语词汇的构成关系,由以前学习的知识爸爸妈妈,就记住了新词汇。让学生参与重点、难点的确定,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练”“看”结合
师生互动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还要体现在教师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去取得教学实效,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很多学生反映学了一些手语后遇到聋人,还是没办法跟聋人沟通,看不懂聋人的手语。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不仅要会用手打手语,还要学会看手语,实际上,看手语会更难。“打手语”相当于健听人用口说话,“看手语”相当于健听人听别人说话。视觉语言形成的是图像画面。学生练习手语的时候,要在心中勾画图像。这样才能把手语打的生动形象。比如:全、都、什么的图像不同,动作也不同。看夜晚的天空,繁星点点,聪明的人类把看似凌乱的星星连接成一个个图形,命名为狮子座、双鱼座等。所以在练习手语的时候要“练”“看”结合,有时候教师打学生看,有时候两人一组一人练一人看,一人练多人看等方式的练习,练习其快速的反应能力、理解能力,让手语成为一种真正交流的工具。
(四)惠人其中
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密切。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也反过来影响教书。学生精神世界受到滋养,才会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手语是一种语言,要想把手语翻译好,就要了解聋人文化。在手语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会适当讲一讲聋人文化。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例如“当前作为一名特教人,你觉得聋人手语和文法手语哪个更适合?”根据观点不同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这个问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辩论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对手语和聋人文化进行深刻的思考,思考后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科学对待特殊人群的态度。有些人是歧视残疾人,认为他们有残疾,微不足道。有些人是怜悯,觉得他们可怜,对待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开始时学生更多的是后者。歧视会造成愤怒,怜悯会造成自卑。通过课堂上对残疾人群体的了解,现在学生认识到,残疾人是社会的一部分,要平等对待。对待特殊儿童我们要全然的接纳与包容,而不单单是奉献爱心、耐心那么简单。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教学活动中首要的是彼此尊重,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第四篇:谈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谈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摘要】 目前我国的教育有好几个阶段,而高中与大学可以说是核心阶段,现今提倡的教学改革,使得人们对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教育进行了思考.数学是一个体系,每个阶段的有效衔接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通过分析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的现状,总结衔接的各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为实现两者的高效衔接提高向导,增加学生尤其是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教学改革提供巨大的帮助.【关键词】 教学衔接,教学现状,衔接措施
很多大学生对于高数的第一反应就是难,然而作为普遍高等院校的一门至关重要的基本课程,它对于大部分专业后续的帮助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学好高等数学显得至关重要.高中的数学与高等数学相差一个巨大的台阶,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到有很大的障碍,同时,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面对大学里新的教学方式难免有很大的不适应.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加迅速的适应大学教育,更好的学习高等数学值得关注.一、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1.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
作为应试教育最明显的高中教学,在数学方面更加突出,往往高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的是考试,不考的内容就直接略过,学生也就不去关注了,而学生到大学后往往发现,高中略过的内容在大学也仍需要重点掌握.同时,高中数学每节课教学内容相对大学较少,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视对例题的讲解,反复讲解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而这样的教学往往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也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2.大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翻开高等数学,几乎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与高中数学相比,其内容和深度都有一个很大的升华,同时大学老师的讲课速度也非常之快,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很快的适应和接收新的知识.不仅如此,大学的课堂更注重的是知识的扩展,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很多的问题都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适应了应试教育的新生来说,如果缺乏自主能动性,就无法很好的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引发很多的问题.二、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方面
1.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1)精简大学教材中的高中知识
面对新鲜的大学课本,当学生看到熟悉的高中知识往往会导致对于学习兴趣的丧失,好奇心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而在高等数学与概率论与疏离统计中都出现了一些与高中几乎一样的知识,而当老师讲这些内容时,学生往往采取不听对策,这就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大学的教材应该是对高中的深化,而不是重复!
(2)对高中删除的内容进行补充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删除了反函数、极坐标的相关知识,可考虑在大学教学第一章第一节“映射与函数”中加入反函数、反三角函数、极坐标的相关知识,以衔接以后学习中的相关内容.(3)数学的应用实用性衔接
高中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已经作出了贡献,那么大学也应当延续这样的思想,学数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生活.生活中数学应用的实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不论哪个领域,数学的应用都是非常广泛的.而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大学数学的实用性教学在大学里显得更加重要.2.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衔接
数学思想与方法贯彻整个数学体系,同时,深入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应用,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的数学,这些思想都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大学中可以实施开放性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运用能力.三、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措施
1.起始阶段做好方法向导
在学生踏进大学数学课堂的第一步,就应当让他们清楚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并对高等数学做一个总的概括解说,争取引起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高等数学.大学数学教学还要向学生介绍数学的整体结构,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介绍数学教学与其专业的联系,帮助学生意识到大学数学学习的意义和目的,使得学生能够立志积极地学好数学.2.合理科学的编制高等数学教材
现阶段大学数学的教材与高中数学的教材有许多衔接不足的问题,应当仔细比对,结合学生的反应,合理删除与高中内容完全重复的部分,补充高中教材删除了而确实是大学一些基础内容的知识,保证数学教学内容上的高效衔接.同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专题,结合未来专业中数学的运用,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以后的专业服务.3.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从应试教育经历过来的大一新生,往往在自主性方面不够.那么,积极引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其自主能动性非常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起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作用,使学生从自主解决问题中获取成就感.同时,应当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创造空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这样往往能让学生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四、结 论
人才的培养在各个阶段都非常的重要,做好相互之间的衔接更是关键,每一个科目都是一个体系,各阶段都密不可分,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教学的改革不仅仅是自身,同时要考虑到前后相互之间的衔接,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的衔接是教学研究的重点,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进而更好的完善.
第五篇: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冉明远
许多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同学,一进入高中后,尤其是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感到不可理解:初中会考那么高的分数到了高中怎么就一落千丈了呢?个别学生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将精力转向攻读数理化去了。
我曾教过初中语文,也教过高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分析高一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对高中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现代文阅读方面:(1)在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2)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4)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文言文阅读方面: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这就决定了初中会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高一节假日多,还有军训,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大多是刚送过高三毕业班下来的,未处理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或者故意出高难度的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第三,其他学科也存在着初升高之后“坡度较陡”的问题,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理科学科上。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可能精通的特点。学生分数往往相对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一经努力就能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重视不够,甚至随便应付。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根据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的,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总有这样那样的影响。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措施
第一,摸清情况,明确现状。入学后,进行学习基本能力的摸底测验。进行成绩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客观的量化与评价,初步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为教师客观地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提供相对的依据。
第二,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三,培养习惯,打好基础。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因为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五,教给方法,提升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学法指导,明确作业要求及其他方面的规范与要求。培养学生上课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主动发言的意识。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听,学会想,学会做”,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鼓励学生们进行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取长补短,改进提高,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引导教育学生要学会不断地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与差距,进而不断趋于完善,提高自我。请高年级的同学与本年级的学生进行座谈与交流,传授学习方面的心得与经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并教育学生自觉的去遵守,去实施,去落实。
第六,讲授语法,扫除障碍。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附录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我们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就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当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的问题时,学生更是没有办法。语法知识的残缺成了高一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我们应在第一学期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现代汉语中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必须补充。让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就全面地接触语法知识,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第七,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
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有不少学生不知道“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们就可以举出初中时学习的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顿时就为之释然了。
第八,讲究教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篇幅加长。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等。同时,还有一本厚厚的《语文读本》。此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第九,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第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多了解钻研学生、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等,在前引后连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学生就一定会尽快地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顺利地实现从初中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这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来说,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