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对审计理性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2:2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对审计理性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对审计理性的启示》。

第一篇: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对审计理性的启示

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对审计理性的启示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审计活动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审计理性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审计的思维方式、思考内容、价值判断等的综合表述。本文借助黑格尔的精神分析,以理性为切入点,通过梳理现代化与现代性,提出审计理性的发展应对现代性充分反思,实现从前理性到成熟理性的转变,进而从制度层面的关注逐步走向价值层面的思考。

我们先对现代化与现代性进行辨析。现代化是一个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的特定时代的概念,其实质是以达到高度社会化、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力为目标,实现社会自身全面协调和综合平衡。而所谓现代性,是理性从中世纪末到启蒙时期孕育出来的时代精神,主要是科学、人文、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了意识的形式和发展史,简化为三段:前理性、理性、精神理性。对理性的三个阶段作应用性、工具性与积累性、纯粹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前理性是现代化的思想渊源,现代化思想,是现代性的初级阶段,其精神源泉主要来自于理性的应用功能;现代性,则是成熟理性展开的形态,其理念来自于理性的纯粹积累性。

历史来看,现代化的建设往往显示为物质性、利益性的增长上,即集中于“增长”的追求上。现代性的精神形态,突出表现在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上,对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肯定上,即集中于对“进步”的诉求。从我国的近现代史看,现代性实践多次被现代化的工具理性追求所取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虽然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变革,但同时也出现了类西方历史的人的异化等诸多社会病态。

新中国审计迄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程,从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再到民主、法治的工具,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通过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我们认识到,审计的理性反思要防止审计理性的现代性异化,必须经由前理性到成熟理性的转变,必须要完成从工具理性到纯粹理性的转化,必须要实现从制度层面的关注逐步走向价值层面的思考。

启示一:审计理性的认知发展阶段

我们借用黑格尔的精神分析对审计理性的发展进行梳理。审计通过对审计对象的深入调查,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总结出审计对象有关问题的规律以及审计思路、方法的规律。到这里,我们的意识已通过抽象能力达到从个别到共性的认识,实现了对审计对象从知觉形式的存在进入到对规律的知性认识,处于审计理性的前理性阶段。

当我们总结出规律后,需要对规律进行判断。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为,运用既有的法律法规、案例等对审计结果做出定性判断。这些判断不仅只是与审计对象以及审计涉及相关领域的利害判断,还有是否符合所使用概念、范畴等的理念要求的深层判断,而这些理念往往具有时代性、阶层代表性,更多具有广义功利性。

在理性的第三阶段即精神理性阶段,我们运用科学、人文、法治、伦理等纯粹理性对知性进行价值判断。审计理性的独立判断突出体现在以超脱的地位和标准对审计对象给予评价,并且这种评价反映了人的更为超越的精神诉求,体现了人的终极关怀。

启示二:现代性反思扩展了审计理性的维度

领域维度拒绝单向发展,强调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主要体现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协调社会内部利益冲突的机制不断完善,人的知识理性逐渐丰富。但与此同时,“现代人”自身发展以及其发展的制度保障往往被忽视。对于审计而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认识到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其发展是综合和全面的。经济增长并非发展的全部内涵。经济发展是基础与前提,政治民主、社会平等、文化进步为经济增长提供社会保障和精神动力。只有树立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审计才能全面认识变革的社会。

理念维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性价值理念中,人是发展的核心;而发展需要物质资本的投入和现代制度的创设,更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具有现代人格和现代品质的人的生成。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对于审计而言,重申人的价值与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既有的法律法规是参考的依据之一,但最终的评价仍然应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的审计部门,民本思想、民生意识应该始终作为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操作维度拒绝物化指标,强调评价现代化进程指标的和谐。以财富、经济指标来标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据和认识论根源。这必然导致“人的现代化”和“以人为本”发展观相对立,与可持续发展观相悖,是一种地道的“物的崇拜”思维。同时物化指标也是对现代化整体的一种破坏和解构,对社会全面进步事业的忽视甚至排斥,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审计对于现代化进程各类事件、人、物的评价指标不仅要放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去思考,即考虑国内和国际的和谐,也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不单纯追求某个方面的指标,真正体现现代性的是各个指标的协调发展。

启示三:理代性反思丰富了审计理性的价值取向

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审计理性要实现从前理性向成熟理性的升华,就必须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将以上精神与理念贯穿于经济、制度、文化、生态、价值等多个维度层面。审计理性不仅以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导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以人文的价值理念考察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结果;审计不仅要以制度、规范作为行为标准,而且要以公平、效率、民主、法治作为制度创设、改革和完善的价值取向与评价尺度。

国家审计既是民主与法治的工具,也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民主与法治的工具”是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从制度层面对审计本质的阐述;“免疫系统”则是从现代性国家的角度,从价值层面对审计本质的定位。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内生的“民主与法治的工具”,其工作使命将是内生制度的修缮,其理性发展将是从前理性升华为理性。作为“免疫系统”的国家审计,其内生的超越性决定其工作使命将是制度与制度目的的反思;其将从更为宏大视野、更为深刻的维度,将工具理性与纯粹理性结合起来,将制度思考与价值反思结合起来。因此,审计作为独立判断的第三者,在社会发展的制度层面,不仅要着眼于制度的完善,更应该超越既有制度,在价值层面上对制度作出独立的反思。

第二篇: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

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的要素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管理等。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必须更新旧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手段方法、教学模式、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以现代教育科学及其相近学科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国家现代化为目标,是以促进教育主体———人的现代化和全面素质发展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历史变革过程。

教育现代性

认为教育现代性的本质规定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教育现代性是用以描述现代教育的一个概念。与教育现代性相对的概念是教育前现代性。在此,教育前现代性的语义不在于对历史过程的分界,而在于所表征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前现代性(即在看待两者的关系上,它以社会或社会群体为本),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教育现象的前现代性特征。二,教育现代性既是一种文化价值的规定,也是一种以反思批判为主要特征的思维力一式的规定。三,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它不像教育前现代性那样,以群体为本位,而是以个体为体位;它以理性主义、个体主体性发展或个体自由为核心取向。

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关系 1。现代性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基础,现代性的文化价值观念渗透于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与此同时,现代性的文化价值主张—个体主体性发展又是现代化实现的目标,“现代化就是努力实现现代性目标的社会改造,”。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现代化是指现代性的客观社会运动或理性化的过程。“所谓现代化,具体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性生长和构成的过程。作为现代化的主要构成因素,现代性的生成、推演和铺陈即形成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如果说,现代性是一种点状的现象,一种抽象的理念,那么现代化就是这一理念扩张的历史进程,一种广泛蔓延的现实状态。换言之,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实现、现实展示;”因而,现代性是“唯一的,现代化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现代化是现代性‘化’的过程,但现代性不是任何一种现代化的结果。”正因为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所以“有了现代性概念,似乎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化。”循此而言,界定和启用“现代性”这一概念绝不是一种无谓之举。

2、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1)教育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联系

从教育现代性的文化价值侧面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联系来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性的社会运动,是教育现代性文化价值的客观社会运动或实现过程;教育现代性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不仅支配着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方向,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社会运动过程的合理性根据。从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侧面与教育现代化的联系来看,一方面,教育现代性通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反思、批判、重建,从而调节、改造、修正、甚至重塑教育现代化过程;另一方面,教育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具有时间绵延的一致性;这也即教育现代性的反思是与教育现代性的文化价值方案的实施(或现代化进程)相伴相生的,教育现代性的反思内在于教育现代性所持文化价值的社会运动,人们在教育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展开对教育现代性的反思、批判。例如在西方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早有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对教育现代性文化价值引发的问题的反思、批判,后又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家、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家等对教育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等;在我国则早有梁启超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反思批判,尔后又有科学与玄学论争中人们对教育现代性的反思、批判,新儒家在文化教育传统的现代性转换的探寻中所展开的对文化教育现代性的反思,更切近的则是我国1990年代以来有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话语中人们对教育现代性的反思、批判,等等。

(2)教育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区别

从教育现代性的文化侧面与教育现代化的区别来看:(1)教育现代性指涉的是现代教育的文化精神形态,对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应是理论取向的研究,属教育文化哲学研究范畴,它所建构的是以理性主义、个体主体性为核心的教育文化价值的理论模式;而教育现代化是以形成人的现代性的文化精神品质为核心,以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为基础,以制度化教育为主体,建立民主、法制、开放、多元的现代教育制度的过程;所以,教育现代化研究应是实践取向的研究,它围绕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组织形式等要素,建构以实现人的现代性文化精神品质为目标的实践模式。(2)教育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处于不同的层面,教育现代化问题处于显性层面,对于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结果,人们总是过建立可度量的动态指标去测度;相对于教育现代化而言,教育现代性问题是现代教育问题中深层次的根本性问题,它蕴含于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处于隐性层面,它不象教育现代化那样是可测度的。(3)教育现代性具有普世性,而教育现代化则具有特殊性。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型态,在总体上源于西方;内发于西方的现代性在世界上扩展开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后发型或植入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的参照标准,所以现代性呈现出普世性的特点,当今,“在全球日渐紧密的联系网络之中,普世化的格调将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具有普世性特点的现代性对各民族国家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现代性之普世性的特征更显突出。同样,教育现代性在原发型现代化国家和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之间也呈现出一致性或普世性特点。但普世性的教育现代性的社会运动或现代化又是、也必然是与各个民族国家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传统相遇、结合的,又是各民族国家自主选择的产物,因而各民族国家的教育现代化又呈现各具特色的“面相”。教育现代性的价值观念是普世性的,但教育现代性的实现方式则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从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侧面与教育现代化的区别来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过程,而教育现代性的反思是对教育现代化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它在对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同时,对教育现代性本身作出价值重估,进而对现代教育的价值进行重构。教育现代化过程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主体积极的实践过程,但相对而言,教育现代性的反思是主体性的更高体现,是主体意识的更加自觉,两者处于主体意识的不同层面。

由上可见,教育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两者既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存在学理上的分疏。所以,我们可将它们作相对分离,把它们当作两个相对独立的论域来对待,并在此基础上,突显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这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处置教育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两个概念时,或者是在教育现代化范畴下来探讨教育现代性,或者是将教育现代性与教育现代化当作为两个等价、可相互替代的概念来使用,没有对两者进行适当的分疏、分离。任剑涛在其“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一文中指出:“现代化之作为一个‘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过程,被现代化研究者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加以分析。这使得研究者的思路肴限在历史思路之中,无法解读‘现代性’之作为现代化的深层内蕴,对于现代化运动的深刻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方式的独特性。于是,在关于‘现代’问题的理论结构上,现代性问题被现代化问题遮蔽了起来。”任剑涛在此揭示的导致“现代性问题”被“现代化问题”遮蔽的缘由—受历史思路的有限,笔者认为也是导致教育现代性问题被教育现代化问题遮蔽、未被作为一个带有全局性问题加以突显的根本缘由。

第三篇:现代性的总结与反思

关于现代性的问题

现代性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一个从西方引入的主题,从新文学一开始就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到了新时期,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它在现代文学甚至是当代文学中中的重要作用。

1.对于现代性本身的研究

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这篇论文中,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一个梳理。在他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内容繁复的西方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时间观念,是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这种意识的产生与欧洲历史中的世俗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化的过程有着内在的联系。现代的概念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新”敞开的时代。

在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现代性的问题。文章具体地分析的现代性的基本的图式和机理,对现代性进行了一个多维的整合。文中认为现代性所标志的理性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的主导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作者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和制度性的维度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性的构成。在精神维度上主要指个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在现代性的制度维度包括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从而得出了结论:在中国的境遇中,现代性的本质上“不在场”或者尚未生成。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现代性的当代命运与中国语境。通过对现代性本身的分析,和与前现代和后现代性的比较中,得出了现代性的深刻的反思性和内在的超越性的特点。

在郑莉的《现代性论争的缘起、困境及出路》中对现代性的论争做了基本的陈述。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导致关于它的论争不断。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性是具有不同源流:在法国,现代性通常是在波德莱尔和尼采意义上来理解的美学现代性;而在德国,现代性则是以启蒙运动为发端的。关于现代性的各种论争,作者认为其归宿点和落脚点应该在如何时间现代性上,即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偶然性、矛盾性和不安全性,人类将如何进行一种现实的抉择。

2.“现代性”在中国

在王宁的《消解“单一的现代性”:重构中国的另类现代性》,展现出了“现代性的复数形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化呈现出了新的面目,成了一种“扩大的现代性”,也是一种后现代时代的现代性,因为它经历了某种形式的裂变,从单一的现代性演化成了不同形式的复数的现代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重构一种另类现代性。作为一种西方的概念,中国对现代的认识大多是从翻译中得到的,文章从翻译学的角度入手,翻译本身的再创造性,使得现代性在中国的国土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另类的现代性。中国的的另类的现代性,消解了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主导的“单一性代性”的“宏大叙事”的神话。在中国的现代性的不同遍体同样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在中国大陆现代性被视为一种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文学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的开放的,发展的和民主的概念;在港台则是一种与其自身的文化非殖民化相关联的现代性;对于散居海外的华人而言,现代性又常常与他们的散流状态和在全球化时代的不确定性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同时现代性的复数形式还体现在中国的不同的时期:一种是1919年到1949年的启蒙大计,一种是1949年到1976年的专断排他的主流话语,当下的一种指向有着中国特色的另类现代性的“全球本土化”叙述范畴。文章也该指出另类中国的这种现代性的特点:既有向心力同时也有离心力,既是现代的同时又是后现代,既是建构的也是解构,既是使全球的也是本土的。

在赵景来的《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中,分别从五个角度对现代性做了一些归纳和总结。分别是:中国学者视野中的现代化,“现代性”何以成为问题,关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争,现代性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课题。关于第一个论题,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性所指称的是一种复合的对象,而非单一的对象,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被认为是“现代性”的基本元素;这一概念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不同层面。关于第二个问题,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性是全球化问题的延伸和展开,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中国怎样实现自己的现代性道路的反思。对于第三个问题,作者指出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助于看清现代主义哲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同时指出,与指称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类型的社会的现代性不同,后现代性并不指称什么,它只是一类文化现象。它可以概括为以下的主张:没有宏大叙事法描述的历史,没有一种话语有前后一贯的意义,没有作为表象的的知识,不存在具有普遍逻辑和客观真理的科学,剩下的只是语言游戏自由的地在权力关系网中游荡。所有这些主张可以被视为仅仅是现代性主张的反题,暴露出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对依赖。

3.现代性与中国文学

在汪晖的《我们如何成为“现代的”》中对现代性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做了一个大致的归纳。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将现代或新与传统或旧区别开来,这种区别以进化或进步的历史观念为基础,体现了一种反传统和建构未来的意识形态。其次,现代性的以上特点体现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变革,白话文运动就是一个语言的科学化的运动。第三,体现为一系列文学母题,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文化、阶级、性别之间的矛盾。最后,还体现为小说叙事形式的历史变迁。

在李欧梵的《现代性探寻:漫谈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的意识新模式》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现代性的特点。首先是从属而不是逆反历史现代性的文学。这种历史意识,以时间和人类进步的新概念为基础,已经强化为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观点。它也为“新文学”,即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创作形式提供了灵感。第二,对“新”的崇拜,与历史循环论决裂。现代首先表示“新”,五四所表达的新,其概念和价值是由连续直线发展的时间和直线发展的历史感所规定的,具有反传统的特征。“时代”概念的确定,强烈意识到中国已经进入到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使中国的命运不再孤立,而是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观念打破了中国的历史循环论,确定了历史是直线、不可逆转的进化发展过程。此外,现代性还确立了一种积极形态的英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满怀激情;与“人民愿望”结合;迎合历史趋势的潮流的英雄自我的目标,即通过内在想象转化为外部世界,是自我英雄精神和强大的历史潮流融合;世事的乐观。

在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中,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研究的。论文以对现代文学的定性作为基础,认为现代文学具有元话语的性质,所以才使得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的可以不断被挖掘,不断被阐释。指出现代文学演进到当代,特别是新时期,现代文学的整体性崩溃了。文中引用了汪晖的观点:五四启蒙运动的“历史的同一性”,是建立在“态度的同一性”基础上的。在新时期,“态度的同一性”撤退了,现代文学的整体性也崩溃了。但是,中国的现代性未完成的性使得现代文学被召唤成为一个整体性来使用,例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同时,论文也指出了“中国现代性的困惑”,就是在80年代末对五四的批判时,对其合法性的怀疑。一方面,中国的现代性的发生时被迫的,具有一种原始的创伤记忆;另一方面,现代性在它的创生地的西方也发生了分裂了,破碎了,我们在面对西方性崩溃的后果的同时来建立我们自己的现代性,就有很大的困境。就是在在这些分裂、矛盾和悖论中,中国的现代性才变得更加的丰满。在具体对现代性的论述时,主要分了两个部分。他一方面以进化论为基础,指出了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对于现代性追求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提出了“两种现代性”的观点。除了新文学这一严肃文学之外的晚清文学和通俗文学现代性,这一部分一直都是被贬低的。在晚清的翻译文学中具有对于现代性的憧憬及其特定的理解和想象方式,是那些作品启发了后来的新文学的健将们。晚清的各种纸质的传媒中的各种文体的出现,都是一种对于传统的疏离,它所展现的一种自由的氛围使新文学得以发生。在通俗文学中与都市消费文化、读者大众和现代传媒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代性是在通俗文学中慢慢的拓展的。最后指出,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对立共生与蜕变的关系,正好体现了现代性的多面性格。

在严家炎和袁进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中,把现代性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存在的依据,并且从思想上和审美上对它进行了分析。文中给现代性的定义为:所谓现代性,指的是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知识理念与价值标准。文章以现代意识为切入点,认为现代意识是现代性的体现,以此来分析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印记。从文学存在的目的上、创作方法上、文学概念的确定和文学观念的改变上来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体现的现代性因素。最终得出来一系列的结论:为人生和为艺术的文学都是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现代性既不会被写实主义所独占,也不可能被现代主义所包办,写实主义之外的其他文学都曾经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过贡献,现代性本身就是宽广多样的,后现代性也是属于现代性的一种补充,从属与现代性的范围;文学概念独立的过程也是现代性的体现;中国文学观念的不断变化也体现了现代性。

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对话》中,各个学者都对现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充分的展示现代性本身的复杂性和它在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文中

从以上的论文中我们可以对现代性的内涵、特征和在西方的发展状况作如下的概述:

1.现代性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后所产生的一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新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体系。

2.现代性以理性为核心,强调个人主义的人本精神,主张自由主义,提倡民主政治和社会,推崇时间意识和进步发展的观念等等。

3.现代性本身具有悖论性和分裂性。它强调个人自由或者权力至上,就无法保证人际的平等。资本主义强调人们摆脱束缚,追求自由,但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工具理性的迅速发展,人们却承受着失去方向和失去意义的不安全感。现代性对理性的过分追求,是否真的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等等。4.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态度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代性以一种宏大叙事的神话确定其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达到了人们对它信仰的高潮,其后出现了各种的分裂。在19世纪,现代性在西方发生了分裂。一种是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即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带来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的产物的现代性;一种是以反资本主义的浪漫主义为代表的美学概念的现代性。这两种现代性在相互发展中日异敌对,现代性的这种内在分裂和颓败的后果是20世纪初被斯宾格勒称为“西方的没落”的现代文明的危机。

西方现代性经过了一个近乎抛物线的发展,到20世纪步入平稳期。随着后现代的出现,人们开始以一种反思的态度来思考现代性。就在此时,现代性引入了中国,开始了现代性的中国化过程。

第四篇:国外中央银行内部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中央银行内部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1998年,我国中央银行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借鉴国际内审监督的有益经验,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了内审部门。内审部门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开始重视内部监督和行业自律。近五年来的内审运作情况表明,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在树立良好的银行管理者形象、提高中央银行声誉、保证中央银行公正有效地履行职责,防范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但囿于现行人民银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某些限制以及在内部审计职责定位方面的某些分歧,我国中央银行内审的职能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目前,人民银行正处于职能调整的重要转折时期,内审部门应积极面对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的新形势,借鉴国外银行内部审计的先进经验,从组织体系。职能定位、审计内容、审计运作等多方面努力构建一个高效的中央银行内部审计体系。

启示一:在组织体系上应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独立性

要达到这个要求,人民银行内审组织体系的建设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一是纵向管理模式。内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由总行向各分支机构派出内审机构,派出机构按区域设置,可以几个中心支行、几个县市支行设立一个,派出机构的内审人员逐级并最终向总行内审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其业绩考核、职务升迁和薪酬变化由总行内审部门直接管理,不与所监督部门发生任何利益关系。内审业务所发生的费用预算、总行内审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职务升迁和薪酬变化由总行直接决定,与各级行的管理层及各业务部门无直接利益关系。

其二是横向管理模式。遵循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和现行内部审计法规的指引,调整内审服务主体,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直接而且仅对本行行长负责。上级行内审部门负有对下级内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职责,重点对涉及财务资金、人事管理和其它事关被审计单位形象的重要问题履行下查一级职责。与内审服务主体的调整相适应,内审部门要将本行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作为自己固定的重点的监督对象,致力于检查、发现、弥补本行各种管理和操作程序上的缺陷,避免本行内控制度、财务状况乃至整个单位的工作发生重大的偏差和事故。

启示二:在职能定位上要体现内向服务性

内部审计的立足点应该是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帮助最高管理层更好的履行职责。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服务的内向性,它直接接受单位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干预。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职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目前,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已经开展了五年时间,内审部门有必要从过去简单的对单项业务或部门的审计监督,发展到为整个行的管理服务。应从过去的警察角色转变为管理层的合伙人,把内部审计作为对全行管理服务的目标

之一,从提高全行管理水平的角度开展工作。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内审部门既要监督又要帮助管理层实现总体目标,要结合审计项目,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主动与主管部门保持联系,对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助管理层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为此,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要从以下三方以调整第一,应更多注重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内审部门要改变过去那种比较秘密的工作方式,强调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共同探讨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为实现整个行的管理目标服务。第二,内审部门要从过去重点关注财务和会计控制,转向更多关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问题,为本单位提供有关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的决策参考。第三,改变对内审人员业绩考核的标准。过去考核内审人员的业绩,主要看他发现问题的多少,现在应该考察他实施监控的价值,为全行带来多少附加值。

启示三:在审计内容上要强调风险导向性

现代内审理念体现在五方面的转变上:一是由查错防弊的监督主导型审计为主转向参谋顾问角色为主的服务主与型审计二是由真实性、合规性审计为主向与效益性审计并重转变;三是审计内容由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管理审计为主的综合性基础审计转变,并日益关注风险审计和环境审计四是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审计偏重转变;五是内部审计方法由详细审查向制度基础审计转变。其中最核心的内审理念是风险控制和治理。这也应该成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今后的发展方向。

风险审计方法的主要内容为:以风险防范为中心开展审计工作,首先,按照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分析其固有风险,列出主要风险因素;其次,对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流程针对其自身固有风险所采取的化解和防范措施进行分析,得出其控制风险的能力和主观态度;再用固有风险减去控制能力,得出净风险值。内审部门依据净风险值从大到小列出高风险部门、中风险部门和低风险部门,同时依据内审部门所拥有的审计资源,从高风险到低风险适时安排内部审计。没有风险就没有控制,控制只为管理风险而存在。不分析风险而想有效地评价控制是不可能的。最新的控制模型如美国的COSO报告、加拿大的COCO报告等,将风险评估引入了内部控制并将其列为控制核心,在风险管理上迈进了一大步。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审计使审计人员开始关心组织所面临的风险,使审计人员必须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估,使审计报告将目前的控制与策略计划和风险评估连接起来。在人民银行系统中,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具体的业务风险外,还应关注管理决策层的决策风险。任何经济组织的人员结构是个正三角,上层为决策层,是整个组织的灵魂,人员最少;中层为具体组织实施决策意图的管理层,人数居中;下层为操作层,是只负责具体操作的一般员工,人数众多。对整个人民银行来说,风险恰恰是倒三角,决策层因为在不断做出关系整个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而处于最高风险;中层管理者,因为负责具体实施已做出的决策,承担中度风险;下层操作者,因为只负责

具体业务操作,能自我发挥的空间极小,所以处于最低风险。由于人民银行的特殊地位,其决策层的风险不仅仅是人民银行自身的业务决策,也关系到金融的宏观决策,如果决策发生失误,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决策层的决策风险审计非常重要。审计的内容包括决策方式。决策程序和决策结果。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找出好的思路。

启示四:在审计运作上要体现标准规范性

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应认真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为我所用。执行国际内部审计从业标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为内审部门提供了一份从事内审工作的基本准则,使不同单位的内审人员有共同的语言和标准;其次:它为能带来附加值的内审活动提供了可供实施与推广的框架;再次,建立了对内审业绩进行评价的基础。国际内部审计从业的标准,包括职业审慎性,质量保证、资源管理。政策与程序。风险管理、报告标准等方面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值得我们借鉴。第一,要重视审计计划的制定。运用如前所述的风险评估与分析方法,确定人民银行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风险程度,制定出涵盖所有审计领域长达3—5年的审计工作计划。对高风险领域的业务应每年审计—次,—般风险领域的业务2—3年审计一次,以保证对主要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第二,要重视内审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明确规定内审人员的从业资格,为内审人员每年提供不少于7天的在职培训教育,严格业绩考核,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队伍。第三,要重视现代科技在内审领域的运用。银行系统在操作手段现代化的速度和范围上,是比任何其他的行业和部门都要快和广,这就要求内审工作的手段也要紧跟需要,走出以往传统的“看听查、手工操作”阶段,大力推动以微机应用和审计软件为主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第四,要建立内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内审工作的质量保证体系,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系列的内审质量控制制度,全方位地控制。考核、评价内审人员的素质,内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内审报告的水平,促进内审人员客观、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

1,实行内审项目责任制。具体分解、全面明确内审部门负责人、内审项目组长。主查人、其他内审人员在每一个内审项目中的内审任务和职责。

2,强化内审质量考核机制。上级行内审部门对下级内审部门、行长对本行内审部门负责人、内审部门负责人对辖内内审人员的内审工作质量要定期开展检查监督,考核内容包括内审工作量和覆盖面,已反映和处理问题占查出问题的比例和内审决定落实率和内审建议采纳率,从而绷紧每一个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内审质量意识,真正做到“事实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不追究不放过,整改不落实不放过。

3、实施内审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对内审人员因责任心不强。程序不合法。检查不客观、纪律不严明等原因导致应该检查出来的重大问题没有检查出来、发现重大问题后隐瞒不报。以审谋私,以致造成人民银行资金。财物或声誉受损的,要严格追究其个人的内审责任。

4、建立内审奖励机制,对内审工作业绩突出的内审人员从精神、经济、职称、职务诸方面进行奖励,激励每位内审人员不断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忠实、高效地履行内审职责。作者: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杨子英(来源:《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年第9期)

第五篇: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社会工作 姓名:徐晓华 学号:1022410123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论文摘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两大矛盾:一是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能够利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底,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将现代化理论与生态化理论结合起来,相对于激进的环境论说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现实的迫切性, 它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且具有强的可操作性。生态现代化理论不仅能够在制度灵活的资本主义实现“资本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资本竞争中可以通过制度约束实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污染预防提高生态效率。因此, 该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在先进的工业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流理论, 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 生态现代化理论 可持续发展 启示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贫困、疾病、文盲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正文: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德国学者Joseph Huber 在1980年代首先提出的,相对于传统的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认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环境的改善是可以兼顾的, 这依赖于现代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生态效率的提高,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只有经历一个生态转型过程, 人类才有可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它致力于构建经济和环境之间新的关系框架,以便改变以前两者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它否定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势不两立的局面, 对经济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即维持环境健康发展是长远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应以经济与市场动力的良性增长为基础要索,生态现代化理论坚持预防性原则, 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工业社会生态转型的具体途径, 即科技进步、市场动力、“ 反省式” 的制度安排等, 它的可操作性表明了解决现代工业社会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它要求人类发展应摒弃传统以来人们原有的现代化观念中一些不合理的内容, 如单纯追求工业化、城市化、G D P 崇拜与增加福利、利用技术工具征服自然等等, 应把“生态化”的内涵融人到“现代化” 概念中, 实现工业社会发展从现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代化到生态现代化之转变, 体现发展的生态理性,而不是经济理性。

Joseph Huber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是现代化,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是生态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进入高级阶段的象征, 也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个合乎逻辑的、必要且不可避免—“ 系统在修正自身由于忽视生态导致的结构错误”的阶段。这个阶段强调生态化和现代化的结合, 强调现代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即生态现代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这为人类工业社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环境问题的因素,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生态改革的关键因素。生态现代化理论强调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态效率来促进工业社会的生态转型,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改的双赢,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轨道要改变方向,即技术发展的方向应是环境友好技术, 而不是先前的机械的、与自然对立的、导致环境破坏的现代工业技术。环境友好技术可提高人类使用资源和能源的生态效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的影响。

二.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关讨论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又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生态现代化理论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启示

在发展目标确定的情况下,“理论”指明目标方向, 可以使若干分散决策主体的行动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指向。生态现代化理论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维。

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是城市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更多的是体现人类征服自然的胜利感, 而忽视了工业生产对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导致了人类进人发展的困境。生态现代化坚持利用科技进步实现现代工业的生态转型,这也是我国城市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 国外在工业生产方面除了推广绿色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外, 实现物质流动模仿自然系统的循环机制, 形成封闭网络循环的生态工业园已成为工业发展的趋势;在城市建筑工业方面, 主张绿色社区和绿色建筑物的建设, 如柏林1993年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更新改造目标, 对于建筑的生态更新则采取了一些环境友好技术和措施:节能技术: 在建筑立面和地板层使用优选的热绝缘材料, 减少建筑热能消耗; 使用太阳能加热水;楼梯照明和空调系统采用光电技术。节水技术: 使用来自屋顶的雨水灌溉花园、草皮和冲洗水厕; 安装节水设施:材料使用:尽可能减少塑料和铝材的使用;尽可能地采用当地的适宜材料, 减少交通和运输成本和造价;废物回收: 废物分离设备的使用。生态设计: 开展绿化工程和生态导向的院落空间更新设计, 减少社区消极空间等。结果这个项目获得了成功, 一举从先前的城市发展乏力变成了德国建筑和城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关注的焦点—这也应是我国城市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向, 是值得借鉴的。

我国城市应完善环境政策和规则, 通过生态化达到外在环境效果的内在成本化来促进生态现代化的实现。政府应通过实行环境质量认证、环境稽查、征收生态税等政策的控制和引导, 刺激经营者在环境友好行为方面的竞争, 从而创建生态市场, 促进城市生产、生活、建设活动等方面的生态现代化转型。城市的众多企业既是污染的制造者, 同时也是真正能够对环境保护采取措施的执行者, 因此, 我国城市环境重建的某些任务、责任的规定者和动机的产生来源也应从政府转向市场。如以资源大量消耗和产生废物为特征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是线性的, 各环节产生的废物进人自然环境, 生态效率很低。完善污染物排放规则可促使企业进行废物处理的生态市场的创建, 如有些企业对外排放的有害物质可变成其

广西大学发展社会学

它企业的生产原料, 通过构建企业之间的这种互补关系, 实现各种物质在企业间良性和循环流动既可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 也可变废为宝, 培育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的生态现代化除了采用适宜技术和发挥市场机制提高城市系统生态效率外, 还应强调城市社会核心公共制度的改变,包括各个层次尺度的科学技术、生产和消费、政策和政治以及市场等,应构建“反省式”的制度,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固:政府在城市发展决策中应转变角色,转换政府的角色为分的、灵活的、互动的管理方式,而不是组织严密的、命令控制式的环境管理;社会资源的整合,包括社会网状关系构建和公众参与引导两个方面。即强调制定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决策过程中应有不同利益代表者,如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政治组织和市民等的参与,保证经济和生态发展目标的协调;应构建促进各层面的社会参与的网络平台,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以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公众参与设计制度的完善与重构,因为他们都是生态重构和改善的载体。城市每个领域和层次的公共政策整合。转变政府的中心作用,构建城市社会、政策等等的网状系统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并且这种网状系统不仅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是必要的, 而且在区域、国家、国际级也是很有必要的。

总结: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从以上总结可得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一定的启示,对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更是有莫大的影响,城市的生态现代化通过技术进步、市场动力和社会制度约束和调节三者的作用,构建基于生态理性的网络关系,预防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构成、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对自然的损害,达到实现城市和自然关系和谐相处的目的。当然,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结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的生态现代化也是必须的,所有这些有待于人们去探索和完善之。

参考文献:

【1】 险亨俊 《现代化和生态环境》 经济参考报 2002 【2】 Joseph Huber 《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翻译版

【3】 温家宝:走科学发展道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全文)2005 【4】 《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5】 王东京 《城市改革与发展》

【6】 韩凌 《建立与环境和谐的新经济体制》 2001 【7】 李亚雄 《发展社会学》

【8】 《环境生态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下载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对审计理性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对审计理性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务审计后对会计工作改进的几点启示

    财务审计后对会计工作改进的几点启示 【作者】:崔卉芳 瞿云华* 华北理工大学 064400 【内容摘要】:通过实际参与审计活动,从另一个方面知道和学习了财务工作怎样才能合乎审计规......

    对教案检查与评价的理性思考

    对教案检查与评价的理性思考 教案检查与评价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案改革势在必行, 以适应课改的要求。那么做为学校管理者对于教案检查与评价也......

    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经验与启示

    西方银行内部审计的经验与启示 摘要: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与国外商业银行的......

    东芝公司审计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发表吧————专业论文发表组织,诚信可靠快速发表。长期有核心期刊论文转让! 东芝公司审计失败的教训与启示孙颖 摘要:历史达百年之久的制造业巨头日本东芝公司曾引领世界电......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中西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比较与启示 来源:CIO时代网近几年来,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重视,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相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与启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与启示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

    《钓鱼的启示》教案与反思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

    《钓鱼的启示》教案与反思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活动材料 人教版第九册13《钓鱼的启示》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