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范文)

时间:2019-05-15 02:4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范文)》。

第一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范文)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05教改方案”实施10年后,以《基础》课为主渠道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并不理想,大学生法治教育已经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向,不能满足新常态下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律观念教育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形,大学生法治教育必须进行开放性的新思维教学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33-0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这是新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进一步深化。在国家转型的新时期,只有以法治为基础所形成的政治和制度文明才能保障“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治观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我国高校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现有《基础》的课程设计是“05教改方案”的结果,也是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独立课程整合的结果。按教改初的顶层设计,通过两门课程的整合,从而打造可以融合大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大平台。但从近年来的教学实效来看,当初所预设的教改目标过于理想化了,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三者的融通,这对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1]

一、《基础》课“05教改方案”的顶层设计与现实困境

1.《基础》课中法治观教育的设计目标。在高校非法学专业大学生中,《基础》课承担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要任务。在2005年教改后,《基础》课教材中基本上有两章多的内容贯彻大学生的法治教育。2013修订后改为第五章、第六章以及第七章的一部分作为法治教育的内容。现在教材第五章内容为: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第六章内容为: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法律权威;第七章内容则为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因此,《基础》课法治观教育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引导大学生学习法律,尊重法律并树立法律信仰。“作为一门法学入门课程,它承担着面向非法律专业的普通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的任务,要求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和理论,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2]在现有教材体系中,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并列的内容。按教改的精神,大学生法治教育并非是单纯的法律教育,而是要用思想政治的眼光来看待法律和学习法律,从国家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两门不同的课粘在一起,而是打造一个全新的授课平台,能够贯通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3]

2.《基础》课教学中法治观教育的困境。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已经走向边缘化,几乎沦为《基础》课中最无关紧要的内容。很多教师的教学体会是:《基础》课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为骨干,法律基础部分很难融入,“两张皮”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的普遍体会是: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整体,法律基础就是另外的内容,前后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教学效果上来看,现阶段大学生对法治观教育普遍兴趣偏低,学习效果不佳。根据调查,“感觉课堂上的法律教育没太大用”,占到了被调查学生的40%以上。有80%以上的学生,经常通过《今日说法》等新网络媒体学习法律,他们普遍认为课堂上的学习远不如多媒体学习精彩。可以讲,《基础》课教学中法治观教育既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没有能够形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意识。就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而言,可以说“05教改方案”在实践上是不成功的。《基础》课法治观教育在实践中的困境有着现实的必然性。首先是《基础》课的教学课时问题。在普遍压缩公共理论课教学的现实中,“05教改方案”的出炉就是一个各方博弈的结果,既想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保证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为此对多门公共基础课进行了统合调整。但在课程调整上《基础》课的合并是跨度最大,合并后对课时也进行了严重的压缩。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留给法律教育的教学时间一般在8―1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要给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并使其对法律产生尊重和信仰,也许只能理解为强人所难。其次是教师队伍的整合问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基础课’的教师队伍专业跨度最大,兼职比例很高。这些教师对新课程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的现象。”[1]两课合并后,教师队伍的整合也是一个大问题。实际情况是一大部分《法律基础》课教师因法律基础教学地位的下降,或转为法学专业教师,或原来由法学院的教师兼职授课,教改后由于课时少而由《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单独完成全部工作。“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队伍本来就是良莠不齐的,高校行政领导、后勤职工兼职代这门课的,甚至有的教师坦言他们本身就是法盲。如果法治教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信仰也就无从谈起了”[4]再次,教材有关法律部分在内容编排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内容涉及的广泛,都大大超出了原有任课教师的知识范畴。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设立过适应如此广泛教学知识范围的专业,也从来没有培养过具有这样广泛知识的教师。面对新的课程体系,会造成相当多的任课教师一定程度的不适。”[5]在体系上追求大而全,通过两个章节囊括各主要部门在内的几乎所有法律基础知识。教材在编排上的问题不仅导致教师教学中难以把握重点,也致使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发生严重退化。

二、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

多数教改业内专家在教改之初对两门课程的统合表现出相当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部分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公共生活秩序需要有规则(道德与法律)的理论构建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基础》课的大平台就可以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融为一炉。”不过,“尽管新教改方案已经为本课程教学提供方向性指导,但是我们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在的知识特性的区别不能视而不见。”“教材‘思想道德’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区别非常明显,两部分内容间几乎没有逻辑体系联系,只有很少部分是将两者内容融合在一起。”[6]其实,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根本的问题是两种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从而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价值判断是贯穿思想道德课程始终的一根红线。法治观教育虽然也不能脱离对于价值的判断,但法治意识的形成却要与价值判断保持适度距离。或者说,对于法治教育来讲,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已经在其中注入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在现行法律条文中,国家要保护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都已经深刻地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在接受法治教育时,大学生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把自身的价值观念注入到法律的理解当中,而是要用一种相对中立、客观的视角来尊重和理解法律,把法律条文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法治教育重视对法律条文的研习与理解,更重视思维方式上以法律条文为基础的逻辑推理,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角度出发,将法治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捆绑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大学生需要通过精准的法治观念的灌输,才能够被激发对法律的信仰,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

三、《基础》法治观教育教学改革构想

1.回归《基础》课的本来属性。“05教改方案”已经有10多个年头,从教学实效的角度来看,应该说并没有完成所预设的诸多教改目标,其中的原因也非常复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一种长期的系统性教育,其功效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得以显现的。整个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果没有相应制度设计和相关规范手段的及时跟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一方面要给予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节。其次,思想道德课程在内容上囊括了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和青年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间的协调本已是制约课程发展的瓶颈。同一课程多学科共存导致驳杂而不精专,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接受较有深度的思维训练。现在有一个普遍的误解是:在大学里,任何一个教师(无论专业)都可以教思想修养课。“许多人习惯地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容易教,因为它专业性不强,理论界域模糊,理论深度要求不高,所以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不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也无需具备很强的能力,只要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技巧就可以了。”[7]因此,专业程度太低才是制约思想政治课的核心问题。“05教改方案”其实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所面临困境的实质所在。如果不在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深度上做出努力,沿用简单的思想灌输和道德说教,在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思想道德类课程对于追求自我独立和个性发展的大学生必然丧失吸引力。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我们应当进一步从理论上和专业上深化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努力通过课程让大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寻找自我价值定位。因此,教改就要适当地为其“瘦身”,适当分配不同学科知识,而不要把它变成一个不同学科的“大杂烩”。

2.开放式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模式。所谓开放式的法治教育模式是针对目前单一刻板的法治教育模式提出的。开放的教育模式的第一步,就是将“法律基础”从现有《基础》课体系中分离出来,法律教育回归法律的领域,而不是强行的捏合在一起。

第一种法治教育模式,在公共课教学体系开设《法律基础》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再选修若干学分的法律课程。《法律基础》作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入门课程,然后由学生结合专业与兴趣自主选修法律类课程。这样的模式可以保证学生有比较充分的选择,还可以接触专业的法律教育。第二种法治教育模式,不在公共课教学体系中开设《法律基础》,将法律类课程定位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任选必修课程。每位学生就学期间必须选修法律类课程(含一门基础法律课)达到若干学分,至于学生在哪个学期学习哪些法律课程(除基础法律课)不作硬性的规定。

比较两种法律教育模式,第一种模式相对折中,在现有体系下比较容易被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接受,也会对大学生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此模式下究竟应该规定多少学分的法律课程,看似是一个技术问题,但也可能成为该模式能否持续的关键问题。第二种模式看似激进,但与现行的学分制是相一致的,也会是一种大趋势。大学生应该是完全自主的学习,教学大纲只作原则性规定,其余课程由大学生自主做出选择。第二种模式的前件是法学院系的存在和师资力量的具备,同时也要考虑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因此,目前多数高校可选择第一种模式,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那些法律教学比较扎实的院校可以逐步推行第二种模式。同时,在各地纷纷建立大学城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学生选修法律师资条件更好院校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金波.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教学[J].法制与社会,2007,(12).[2]朱锦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法律知识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3]陈大文.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1,(11).[4]魏敏.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0,(1).[5]刘书林.贯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高质量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2006,(2).[6]叶朋.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两部分的融合[J].科教文汇,2010,(10).[7]李培超.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一些难点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The Predicament and Outlet of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Taking “05 Teaching Reform Pla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LI Yong-jia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Henan 450046,China)

Abstract:Rule of law was firstly proposed to be promoted comprehensively in the form of a special session at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This render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while after ten years enforcement of the reform of basic courses of 2005,the results of legal education with basic courses being the main approach f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satisfactory,which is not enough to meet the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under the new norm.The leg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inclined to be marginalized.Facing with these situations in question,the leg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reformed by open and innovative idea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legal education;reform of education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严峻在哪里?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现代版“上山下乡”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胡主席和温总理曾多次勉励大学生要心系国家,努力学习,甘于奉献,号召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和中小企业去。而一些学者认为,要求大学生到城乡边远地区工作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不光是大学生可能不愿意去,即使去了,“大学生村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最重要的是农村的基层政权现在都是人满为患,其中也有不少大专学历的人,并不需要多少新大学生。即便有大学生被安排到那里去,当地的官员也会觉得僧多粥少而加以抵制。

户籍松动

大学生就业难推动了中国户籍政策进一步松动,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二月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取消对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中小城市的限制,这也意味着希望在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地落户的外地籍高校毕业生仍要面临户籍问题。

有学者认为,取消户籍限制虽然有助于毕业生在省城和地级市就业,也对毕业生在民营私企单位就业有帮助,但帮助不大。

自主创业之难

去年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名列

(资料出处:http://《联合:随着金融危机仍然不断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在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校扩招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社会、学校、大学生

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解除困境的方法。早报网》)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女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

关键词:结构性过剩、扩招、就业率

中国青年报:最近我们看到新加坡《联合早报》专门把您说过的一段话引用出来,作为一条新闻。该报刊登的您的原话是:“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因怪扩招,我觉得没有太多道理。现在大学生太多,这叫结构性过剩——大家都想在大城市当公务员,有多少岗位呢?有很多地方需要他们去,他们不去。当然,不去也不能怪大学生,你为什么不增加紧缺人才岗位的吸引力呢?文革前,越到西部,工资越高,比如,新疆可以拿80块钱,我们在北京只能拿46块多,现在反过来了,那谁愿意到西部去啊?”该报指出,您的观点是:就业率低不能全指责学校和教育部门,政府整体应该分析和反思。您是在什么背景和情形下谈及这个问题的?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

吴启迪:我也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的。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扩招,问我怎么看。我的意思是,确实不要随便地把“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当然从数字上看可能是这样,因为现在大学生多了,毕业以后找工作的人也就多了,肯定会影响就业。这好像很直观,但其实这两者的关系很复杂,要作为一个系统来看。

为什么中国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假如中国现在毛入学率在23%的话,这并不算高,韩国是百分之七八十的毛入学率。当然也不是说越高越好,但至少23%是不高的。我一直说,文革造成了一个窟窿,那个窟窿要补,总有一天要把它补起来。因为10年不招生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好解释。我们作为一个要想发展的国家,如果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想搞创新型国家,大学生的数量要多,这是没有问题的。

在这个时候就说大学生已经太多了,他们找不到工作了,我觉得不符合逻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有些地方岗位没多少,但是大家都想去,有的地方很需要人才,但大家又不愿意去。这个问题能怪年轻人吗?我觉得不能怪他们。他们想的很多问题都很现实,不光是工资高低的问题,还考虑到将来,比如将来家庭怎么样啦,孩子上学怎么样啦。我觉得大家考虑这类问题很自然,不能总说他们不够有理想、抱负不够高什么的。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怎么把人吸引到需要人的地方去,这个责任是政府的。你理解我的意思吧,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问题,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用什么样的政策。而且也要防止跷跷板,不要按了这个,翘了那个。我们国家的城乡二元结构不解决,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但是二元结构的解决,又跟人才很有关系,解决得好,就良性循环,解决得不好,就恶性循环。

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政府应该说是很有力量的,只要真把它当做一件事情去做。我们国家有很多研究机构,可以把它作为一个题目,好好去研究。我不认为这个事情想不清楚。

中国青年报:您所说的文革前的这种情况,到西部去工资会更高一些,这是因为当时实行计划经济,工资是由国家统一调配的。现在已经没办法执行了。

吴启迪:我们公务员的工资本来就是国家定的。为什么没办法?有好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它们也有这种情况。像日本、澳大利亚,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政府做得成,我们政府会做不成?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政府。

中国青年报:但在边远地区提供的就业岗位并不一定是政府职位。吴启迪:当然有部分不是,但很多是。我觉得政府先做了,就会有影响力。中国青年报:它会有一种政策影响力。

吴启迪:当然啦。上次我举了法官和检察官的例子。他们和律师不一样,律师的收入很高,自己去做案子就可以了。法官、检察官是公务员,在艰苦的地方,非常稀缺。

中国青年报:据我们所知,在我国一些边远地区的基层法院、检察院,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寥寥无几。

吴启迪:现在有政策让我们法学院学生三年级就考司法考试,以为他们考完了就可以去西部地区当法官、检察官。我说这没有抓对啊。那些学生考过了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去西部呀?他一样可以不去。

中国青年报:他在大城市做律师,赚的更多。

吴启迪:没错呀,怎么会制定这样的政策呢?政策应该制定在用人的那一头。但是用人的那一头,教育部门只有建议权。

中国青年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谁负有最直接的责任?

吴启迪:现在一说起责任,动不动就说“问责”,你们媒体很喜欢用。说实话,很多东西连权限都没明确,怎么个问责法?所以我更倾向于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先说责任在哪里,“问责”反而弄得大家都很紧张,认为责任不是我的,就往外面推。

我觉得你们中国青年报提出这个问题来,本身就很有意义,共青团这些年为大学生就业做了很多事情。我一直说,光找教育部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其实,教育部被骂骂也没什么,但骂解决不了问题,没解决问题才是最麻烦的。

中国青年报:考虑到就业难的事实,您觉得扩招的政策是继续还是变化?

吴启迪:扩招这件事,从2005年开始,政府已经人为地把它压低了。其实人口自然的增长率也在减少。因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减少。适龄学生最多的一年是2008年,到2009年已经朝下走了,2010年就更少了。

中国青年报:您曾说大学生就业率不该完全推到校长头上?

吴启迪:学校不是一点责任没有。就业的事情当然跟教学质量有关,和专业设置有关。像这种问题,学校应该关注,应该敏感,应该跟踪。但高校目前出现了一些情况,为了提高一次就业率的数字,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都不好好做。这种状况从长远看很糟糕,会使我们大学生的质量真正降低。许多大学最后一年就荒废了,或至少荒废半年。

你若问一个外国大学的校长,他不知道他学生的就业率,他真的不知道,因为国外没这个概念,而一次就业率则更没

有道理了。国外是后来才调查,有些人过了一年以后再就业可以吧?而我们现在就片面地追求一次就业率。这其中难免会有虚假成分。教育方面很多事情不要搞得太刚性,太刚性了,一件好的事情也会搞歪了。教育部原副部长:大学生就业难与城

乡二元结构有关(2)2009年12月21日 09:1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我国教育亟待国际认证

关键词:教育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吴启迪:另外我还想提一点,就是就业难跟教育质量问题是有关系的。因为有些人,比如说外国人,经常说我们的工科学生很多,但是质量比较差。这种话他们讲得很多。我觉得他们这种讲法,是吃牢我们一点,就是我们没有参与到国际认证当中去,如工程教育认证、医科教育认证、法学教育认证等。

中国青年报:加入国际性的教育认证组织,是由政府出面谈的吗? 吴启迪:这必须由非政府组织来做。中国青年报:我国有这样的机构吗?

吴启迪:目前还没有。我们只好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在教育部成立一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来干这件事。这件事我呼吁了5年。

中国青年报:如果我们获得了认证,那意味着什么呢?

吴启迪:意味着人家将会承认你的教学质量。我们有些好的学校水平是足够了,像清华、交大这些工科院校,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国外就是以此为借口,说我们不行。这实际上影响了我们的学生在国际人才市场的就业,因为现在进入外国公司,就是进入了国际人才市场。

其实我问过很多美国著名的大公司,即那些用了我们国家毕业生的大公司,当然他们找的都是好学校。我问他们老板,你觉得我们的学生怎么样?比你们国家毕业的学生差吗?他们说,一点儿都不差。我也问中国学生,你在公司里觉得自卑吗?觉得比外国学生差吗?他们说,绝对没有啊。

中国青年报:他们是不是已经接受过西方的教育了?

吴启迪:没有,就是国内学校毕业后去工作的。当然我们有一些新的大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果我们搞了国际认证的话,大家就知道朝什么目标去努力,就能把这件事越做越好。

专业为什么忽冷忽热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人才预测

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您怎么看待这种专业冷热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您认为,学校专业的设置应该以什么为导向?

吴启迪:很多人老喜欢说的一个词叫专业对口,学什么干什么,所以才会出现一会儿这个专业很热,一会儿那个专业很冷,就业也成问题了。我倾向于大学生本科阶段主要还是能力培养。只要用人单位有眼力,就能选择一些好的毕业生,不见得是学这个专业的人。所以教育部在学校专业定位上已经拓宽了,本科阶段应该比较宽。比如物理,有物理专业就行了,不一定要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等。但现在恰恰有一些行业部门跑过来说,我们太缺核物理的人才,说赶快办这个专业。这种指导思想不对。因为假如核物理这边真的需要人了,学物理的学生在最后一年可以加点这方面的内容,去适应那边的工作。这是以事先有意向为前提的。如果事先没有意向,学生毕业后在单位里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因为他基础知识都有了。我觉得应该用这种方法来考虑本科教育,不然就变成职业教育了。所以你看美国的名牌大学,哪有那么多窄得不得了的专业?而我们在教改的过程当中,改来改去,越改越窄。

另一方面,关于哪个行业需要多少人才的预测,也需要做。这个教育部门一家做不了,决定一个专业招多少生,目前是发改委和教育部共同决定的。人才的预测需要一个很有水平的研究机构,它能够预测几年后各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些专业叫长线专业,有些叫短线专业。当然,也有民意测验。比如,美国每年都评选“美国学生最喜欢的专业”,每年调查一次,然后从统计数据里分析趋势。在国外,这个方面是非政府组织做得多一点,我们现在是劳动人事部门来做。这种人才预测对学校有指导作用。

“啃老族”、“蚁族”与钟表匠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高薪、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啃老族”的出现,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吴启迪:这个跟时代有关,也就是价值观。这是一个物质相对优越的时代,老一代舍不得孩子在外面吃苦,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在家呆着吧。而前面那一代,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奋斗,要改变贫困的状况,大家都很艰苦。到了这一代,已经不需要吃苦了。我觉得这种状况是青年工作应该考虑的事。怎么使年轻人感受到“啃老”的优点和缺点。比较下来,他可能觉得“啃老”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单是我们国家,别的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中国青年报:现在还有一类人,叫做“蚁族”,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在大城市的郊外租很便宜的房子,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就上上网,吃得也很简单。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吴启迪:这跟我们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还是蛮大的。包括我们的地区差异也比较大。这些学生从农村或者小城市来到北京、上海以后,就希望留下,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这还是个社会形态的问题,要重视。

改变这个现象,就得让其他一些地方的一些职位有吸引力。比如说西部地区的一个中小学校长,你给他高薪,而且不仅是待遇高,你还考虑到他成家、生儿育女等全方位的问题,甚至给他10年以后回到大城市的机会。吸引力要达到这个程度,使最好的学生都愿意过去。他到了那儿就是一个校长,如果一个校长是很优秀的人,他不能容忍底下的人很差。这样的话,团队就带起来了。包括卫生院的院长、法院的院长、检察院的检察长等。最优秀的人就给他最好的待遇,这种做法在有些国家就有。

中国青年报:您非常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就全国平均而言,中职就业率连续4年超95%,大大超过本科生就业率。但是高就业率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声望,您觉得原因何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吴启迪:这个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中职就业率有百分之八九十,跟大学生就业率差别这么大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人的期望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要求不是那么高的,给1000块钱觉得足够了,很好了,所以比较容易就业。但是到了大学毕业就不一样了,最好有三四千,但是这样的工作不好找,最后无奈了,1000块钱也行了。所以我觉得不要把这两种就业率数据放在一起比较,这两件事情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还比较差,也就造成了它不是特别吸引人。这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这些人和大学毕业的人差别是很小的。

中国青年报:是不是我们观念上也有一些问题?

吴启迪:当然有问题。大家都希望小孩能上本科,甚至研究生,这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干部子女,有几个去读职业学校?可见职业教育并不吸引人。所以对此要下大的功夫。还有一个,跟时代有关,发达国家职业学校毕业出来后待遇非常高。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就是他没觉得开个出租汽车有什么不好,大学毕业生去开也没什么不好。瑞士的钟表匠,他的收入可能比大学教授还高。那你说家长为什么还要送不大爱读书的孩子去受苦,读这么多年的书?所以,这个跟社会形态有关系。

教育部原副部长:大学生就业难与城乡二元结构有关(3)2009年12月21日 09:15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诺贝尔奖到时候会主动找过来” 关键词:教授治学、创新型人才、诺贝尔奖

中国青年报:您担任过同济大学校长,现在大学功能日益复杂,您如何看待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的问题?

吴启迪: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教授治学”,我看,能够做到教授治学也不错。因为学校主要是学嘛。学校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他们应该参与决策。

中国青年报:现在有些知名的教授愿意去做一些行政的事,因为听说项目和科研经费都在系主任手上。

吴启迪:当然这些人也是业务骨干,所以他们的发言权大一点是可能的。当然,你讲的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一个弊病。在科研经费方面,有行政职务的比没有行政职务的要多。这种局面其实是资源不足造成的。假如资源充足,可能就会给教授更多的自由度。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的情况就不一样,系主任大家都不想当,都推来推去,因为资源比较充裕,而且平均。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

中国青年报: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为什么没有创新型人才,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遒说,我们现在也许并不需要太多钱学森这样特别杰出的人才。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主要是农民,包括农民工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把经济推上去的,所以现在不需要创新型人才。也有人批评说不应当用过去精英时代的价值观来培养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您对此怎么看?

吴启迪:创新型人才我们是需要的,但是也确实不可能用培养天才的方式来对待整个高等教育,因为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走到大众化阶段。我们的质量观会有变化,跟精英型的高等教育相比,是不一样的。就是说,不可能把每个大学生培养成尖子,因为现在上大学毕竟成了一件大众化的事情。

当然我们还是需要有一批拔尖人才的,但这些人才确实不应该也不可能数量很大。怎样培养这种人才,现在讨论得很多,我觉得光靠学校可能是不行的,尤其光靠大学是不行的。我现在很担心我们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小孩那么小,就给他们加了那么重的负担,一天到晚为了考试而读书。我想,高中三年里面,最后一年肯定是不学新知识了。这是干嘛呀?一天到晚在对付那些题目。现在很多大学新生已经被“磨练”得对科学没有兴趣了,他来念这个专业,基本上是家长或老师的意思。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时候真得重新开始,来提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在效率上是降低了很多。

关于诺贝尔奖,我觉得别老提,诺贝尔奖不是所有领域都有的,所以拿这个衡量有点不公平。在国际上的很多排行榜里,我们中国的大学不是老排得比较后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诺贝尔奖。但是,我觉得要是加上这么一条,我们中国的大学就不会排得那么后了,那就是:假如提到大学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我觉得,我们不会太差。我们大学搞出来的研究成果,包括我们的人才,建设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这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包括人才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没有国家比我们更活跃。再比方说石油勘探,人家就得靠我们的技术。甚至包括地质领域。在这些领域里,我们已经是世界一流了,我们一点都不要有自卑感。

我现在感觉到中国人是丧失了自信心,一天到晚说我们不如人家,一天到晚说我们没得诺贝尔奖。我说,只要我们国家强盛到一定程度,诺贝尔奖自然就来了。甚至包括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平奖等,都可能主动找上门。

“大学校长腐败是一种悲哀”

关键词:理想主义、工程腐败、学术腐败

中国青年报:您在谈到女大学生“傍大款”时,说大学要有点理想主义,说并不认为中外的教育差距非常大,倒是社会差距比较大。从您任大学校长和教育部副部长的经历来看,怎么解决大学理想主义欠缺的问题?

吴启迪: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说得大一点的话,是整个中国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在诚信、信仰、道德素养方面,是有缺失的。但我感觉,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

比如一些老板开始的时候拼命赚钱,一旦好到某种程度,他就想回馈社会。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慢慢变化的。生活水平高到一定程度以后,理想主义就会产生。年轻人就会感到,成天吃吃喝喝没什么意思,还得做点什么事。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会与时俱进,我们也不可以太着急。

但是从局部来讲,从教育部门来讲,也应该搞点活动来鼓励同学们的这种理想主义。我跟美国一些大学的校长接触,我觉得他们很理想主义。上次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在北大演讲,一上来就说,他们学校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非常优秀的公民。我一直觉得,不要认为“公民”是个很简单的词,它说明一个人要承担社会责任。我认为这些我们的学校还是可以做的。

其实任何人回想起来,大学这段经历都是非常美好的,是激动人心的,想起来都会很怀念,那为什么不让这段时光变得更美好呢?所以,我觉得大学里面应该创造一种校园文化,来构建理想主义的东西。有人说,你这个说法不太现实,社会太现实。我说那不要紧,你就在自己周围营造一点,也是好的。有些人说,把大学生搞得理想主义,到了社会上不能适应。我想不会的,他照样能适应。但是至少他有个崇高的起点,他要做个崇高的人。我觉得这很重要。

中国青年报:最近,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大学不再是净土。您怎么看大学里的腐败现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杜绝?

吴启迪:大学里出现这种事情,是一种悲哀,是很丢人的。有好多腐败现象出现在基本建设方面,因为经费数量很大,社会关系很复杂,有各种各样的陷阱、圈套,道德上、素养上稍微欠缺的人,就容易陷进去。对此当然要严打,有多少抓多少,我们不能让这些人毁了大学的名声。

中国青年报:除了经济腐败,学术腐败也在大学盛行,本报就曾报道过多起发生在知名大学的剽窃、抄袭等学术腐败事件。您认为滋生学术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这一丑恶现象?

吴启迪:这个我们一直在说,现在整个学术界太浮躁,太急功近利。在大学里出现这样的事情,是违反教育规律的,给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我们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些事。

中国青年报:教育部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吗?

吴启迪:已经有了,最近搞了几个文件。包括科学院、工程院,也发生了这样的事,他们也会出台文件。我觉得这还是个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我说不要老提诺贝尔奖的事,越提

越浮躁。其实,我觉得有些东西你不提,反而自然而然出来了。关键是怎么培育创新的健康的土壤。

第三篇: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2010年寒假实践报告

——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分析

一、实践指导思想

据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有610万的应届毕业生将走向就业市场,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经济形势持续的不景气,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对一直比城里大学生更难就业的农村毕业生更是雪上加霜。基于此本人利用寒假时间做了一些调查,并总结出自己的看法。

火爆的招聘会现场

二、实践时间

2010年1月18日—1月31日

三、实践方式

在喻屯镇丁庄村、孟庄、小屯等地采访村民、已毕业及未毕业大学生;

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四、实践内容

2010年1月18日在丁庄村采访以就业大学毕业生孙明(化名)。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他已经毕业六年了,是由专科升的二本,在非名牌大学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现就职于上海的一家仪表公司,月薪四千左右。谈起他的就业经历,可谓历经坎坷。由于就读的不是名牌大学,父母都是农民,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曾经考过公务员,可惜落榜了。一年后在济南的一家公司做业务员,收入甚微,与同事合租一间小房子。这样持续了两年多,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了这家仪表公司在济南的分公司,待遇提高了一些。后经自己努力工作,做出了优异的业绩,得到领导提拔被调到了上海,生活才算宽裕了。他还告诉我刚毕业时,求职的经历对他的打击很大,觉得上大学无用,照样找不到工作。现在才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啊!

2010年1月20日到孟庄采访当地村支书询问了他们村近几年考上大学的人数以及就业情况。通过采访我了解到,近五年他们村共有四十余名大学生毕业,但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尚有十几名本专科毕业上待业在家,只有二十多人找到了像样的工作,其他的跟一般的农民工没什么区别!有三个考上研究生的就不一样了,他们都在大型企业任职,工资也高。

以后的几天我又到附近的几个村采访了几个在读大学生和待业在家的毕业生,并同几个同学交流了岁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五、实践总结

结合我采访时记下的笔记及在互联网上找到的相关资料,整理出了以下实践总结。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农村大学生与其他普通农民打工者及其他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特殊性

1.农村大学生期望收回教育投资。

在农村,教育投资对农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一名农村大学生四年的学费是25 000元~30 000元之间,生活费以每月500元,一年九个月算,四年也是18 000元,从而培养一名大学生需要43 000元~48 000元。因此,很多农村家庭为了使孩子能够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从社会地层到上层不得不倾其所有去供孩子读书,并且把自己的养老都交给毕业后的孩子。因此,农村大学生期望从社会中求得一份比较好的职业来收回教育投资,偿还债务、赡养父母以及为自己将来打算。从而,他们的就业定位会高于普通打工者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

2.当代大学培养模式与农村社会需求的矛盾。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很多农村大学生已经开始把就业方向从城市转向农村,希望在农村建功立业,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或者其他农村地区贡献力量,但当代大学培养模式却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大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城市中的企业和国家机关,而专门针对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则很少,很多农林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是向往一些公司或与之相关的行政机构和研究机构。

(二)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的相对弱势

1.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受教育权不平等,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第一,教育经费的不平等使城市学生拥有更好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也更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使现今比较重视综合能力的用人单位更倾向城镇大学生。2001年,中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 484元,农村为798元;初中生城镇为1 955元,农村为1 041元。由此可知,农村初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只有城镇的不到60%,虽然这些年国家正稳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牢固背景下,这种鸿沟是很难逾越的。第二,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地区歧视使贫困地区大学生很难去享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从而使在重点名牌大学就读的农村大学生比重偏低,即使有在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是就读于非热门专业。占较小比重的农村大学生大多在非重点院校就读,这一比重在2005年达到了63.3%。同时,高校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录取分数,如在北京能上北大,清华的考分,在其他地方根本进不了重点大学,更别说农村地方的学生了。这样更使别的大城市中的重点大学效仿实行本地保护主义,优先让本地大学生就读。农村籍大学生在社会更认同“名牌效应”的惨烈竞争中无疑处于劣势。

2.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家庭所占有的社会关系资源和权势资源的不同使农村大学生就业机遇和待遇也不同,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在就业竞争中,城市学生的父母利用自己在社会中所占有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就业铺路,而农村大学生的家长却无能为力。北京大学“高度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在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后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率就越高。①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文东茅认为,理应平等的教育机会,事实上随出身阶层而异。而北大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父母学历高,职业越好,会让子女在就业和教育上更有利。这种现象更使很多单位的招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对普通公民的欺诈,使单位形成近亲繁殖。而农村大学生呢,父母都是农民,属于社会分层中的最低层,占有资源极其少,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在各种完全不透明的招聘下败北,一次次败北使农村大学生失去对社会公平的信任,对社会怨恨,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3.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学生继续教育难,从而使其竞争力小。农村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或转科三年高教育投资使绝大数学生读本科或专科后就放弃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因为农村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后已后继无力,急需孩子工作去拿回成本,只好放弃研究生或更高层次的学习。而城市大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任务后绝大多数还有能力去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来提高竞争力。

(三)、破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把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工作福利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来确保农村大学生的收益。就业市场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要素之一,政府应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较好把握就业市场,使农村大学生更好的就业,为社会服务。

2.学校人才培养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特别是农村人才需求。当代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的矛盾众所周知,很多大学只埋头怎么赚学生的钱,怎么多建漂亮的教学楼,怎么提高学校名气而忘了结合社会需求和国家需要,时代变化来与时俱进的开设专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大学可以尝试开设譬如乡村行政学,乡村社会学,乡村经济学,乡村管理学等,直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3.各种用人单位要完善用人制度和招聘制度,杜绝“姻亲”招聘,在招聘时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农村大学生缺乏比较好的社会人际资源,只有杜绝用人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政府、集体企业和各种带有政府色彩的单位实行姻亲制,才会在这个社会形成良好的公平公正之风,促进社会和谐。

4.农村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在无优势情况下,避开城市大学生,普通打工者和城镇下岗人员的就业竞争,把眼光更多的投向农村,去赢取人生。同时政府要给予农村大学生更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给农村大学生在农村工作解去后顾之忧,实现农村与农村大学生的双赢。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需要社会的积极配合,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广大的农村学子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发展观,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去。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四篇: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与出路

一、虚假审计问题突出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司账目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当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面对一些客户不合理要求时,无法抵挡巨大的利益诱惑,放弃了自己应该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求。这种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进行账目造假,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日益突出,严重误导了使用审计信息的人员。

二、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对策建议(一)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基础。一是要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专业必修课。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熏染,以使学生在工作以后,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能自觉依照会计职业道德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品行。二是要加大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力度。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时,要着重于对最新财经动态、会计法规的传达,以便于会计工作人员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误区。同时,会计工作人员也应该自觉的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相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知识,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三是要加强法制教育。对会计工作人员加大相关的法律宣传,促进其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不仅有利于他们清晰明白违法行为的界限,还有利于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勇气。四是要发挥先进典型与集体感染作用。各级领导不仅要在会计工作中以身示范,还要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挖掘典型,树立典范。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弘扬来影响广大会计工作人员。在宣扬先进典型的同时,要鼓励会计工作人员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两者互相结合,相互促进,更有利于会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五是要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开展课程活动,例如先进典型报告、正反事迹对比展示等,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受众的兴趣还可以使其熟练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先进模范典型的宣传和学习,进一步增强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同感,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在社会上形成支持会计工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营造社会氛围。(二)健全会计监管体制机制

健全会计监管体制机制,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保证。要不断强化财政、税务、工商等机关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会计工作清查行动,对于违反会计相关规定的人员应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提高其违规违法成本。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管机构,使其直属董事会,增强会计监督的针对性、独立性、实效性。构建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在依法检查的过程中,对于查处的违纪行为,不仅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罚手段,还可以将这种信息共享,使其他相应部门配合监督,对会计违规企业做出相应处罚,比如吊销营业执照、禁止贷款等,形成会计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实效。(三)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推进会计制度改革创新,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关键。要加快完善会计委派制度,逐步探索会计独立于企业制度,加大第三方会计事务所对企业委派会计制度,改变会计隶属企业的旧模式,切实增强会计工作者的独立性,促使其有效监督企业经济行为,并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加快探索会计公司化,制定更加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与会计公司之间的合同,为第三方会计公司正常运转提供法律保障,实施企业依据自身需要选择会计公司模式。针对职业道德缺失的会计工作者,要加大对其所属会计公司的惩处力度,严重者可以对其营业执照进行吊销,形成多方合力来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行为。要更加侧重于会计制度的完善和修正,要把会计工作者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最大限度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适应性方面下足功夫。要不断丰富和补充会计制度内容,着力强化会计日常管理,从源头上把虚假会计信息扼杀在萌芽时期。要进一步细化会计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会计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会计工作24小时监督机制,真正消除会计以权谋私的可能性。(四)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是切实提升会计职业道德的重点。要强化企业领导对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培训的重视,把提升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积极举办相关培训班,提高培训频次,促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发挥好政工部门的引导作用,组织政工人员深入会计工作一线,了解会计工作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增强对会计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妥善解决好其生活和思想中遇到的困难,拓展会计工作者的升职空间,促进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把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养培训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加深会计人员对思想道德素养的认识,从而使之内化为自觉行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关乎会计从业者就业前途,关乎企业对外形象,关乎会计业改革创新。大力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会计工作者就业竞争力、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实现会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把提升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狠抓会计法律法规的落实,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改革、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净化会计从业环境,真真正正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范文模版)

大学生村官的困境与出路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8年3月,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如今,‚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大学生村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也面临诸多的困境,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探讨‚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八大困境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身份困境。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候选人范围,‚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⑴。因此,大学生担任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等职务。‚大学生村官‛在法律上处于‚非官、非农‛的尴尬处境,加上现有的户籍限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两难:‚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乡镇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大多又不是村委会成员。这种身份上的两难,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这种模糊的角色困境,是当前制约‚大学生村官‛计划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大学生村官‛面临法律法规困境。有些地方将招聘的‚大学生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显然是与

当前法律相违背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选出来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⑵。因此,这种通过招聘,而未经支部大会选举就直接任用招聘来的大学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支部委员的做法是不符合党章规定的;与此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还有一些地方把招聘的‚村官‛确定为村民委员会干部候选人或直接任命为村干部的做法也是不符合有关规定的。

(三)‚大学生村官‛面临专业和自身能力与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不相适应的困境。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暑期社会实践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该调查指出,‚大学生村官‛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大学生村官‛只拥有一个大学生的光环,而缺乏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所以不能很快与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而村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对河南平顶山‚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显示,82%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发展经济,36%的人认为要搞好学校教育,30%的认为要提高科技水平。然而,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发现,86%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组织文艺活动、活跃农村气氛是重要的工作;这与农民群众的要求并不一致。‛⑶

(四)‚大学生村官‛面临政策困境。中组部提出5年选派十万村官,为我国未来的基层干部队伍贮备人力,但中编办却又规定五年内不进人,又把这条路给堵了,中组部与中编委应该进行

综合协调,不能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在基层却相互打架。同时,从目前各地所出台的倾斜政策来看,‚大学生村官计划‛无疑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政策角色。政府允诺‚大学生村官‛日后可以优先进入公务员系统,但面对当前已经人满为患的行政系统,这无疑加剧了本已艰难进行中的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对于优惠政策的另一重要砝码‚研究生考试加分‛,即使如愿考上研究生,也无非是再次回到了两三年后毕业就业困境的怪圈中去,情况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大学生村官‛面临工作难有作为困境。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对于‚见多识广‛的农村干部和村民们来说,早已对驻村、驻队、挂职等概念有些麻木。而大学生村官‚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使得这些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助理‛们,很难融入当地环境,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村官‚只能干些辅助工作,没有决策权,大事干不成,他们很尴尬。‛究其缘由,如一位大学生村官所言,‚我们这些所谓的‘村官’,并不是真正的干部,因为村干部都是村民选出来的,而我们不是村民选出来的,凭什么指手画脚?‛⑷同时,‚目前‚大学生村官‛想进村‘两委’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不少村庄规定,村里‘两委’委员必须同时满足拥有党员身份和是本村村民两个条件‛。即使是本村村民,也同时拥有党员身份,因为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村官进入‚两委‛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注定了‚大学生村官‛始终难以进入村里的决策层;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经常被乡镇政府以各种各样的名义从村里‚借调‛出去,有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在乡镇政府的

办公室,更谈不上为村里发展有什么作为了。

(六)‚大学生村官‛面临后期管理困境。尽管在‚大学生村官‛管理上省、市两级都确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但一些地方经常性的专门联络机构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有些地方联络机构虽然建立,但发挥作用不力。由此导致了日常管理中缺乏必要的经验交流、心理沟通、考核激励等,使‚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处于放任状态;同时,还有一些地方对帮扶措施落实不够,甚至存在‚有苗不愁长‛心理,特别是对‚大学生村官‛的创业不能有效帮扶,在项目资金、政策优惠等方面顾虑太多,未能有效调动‚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

(七)‚大学生村官‛面临相关措施不配套困境。尽管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寄予了很高期望,但在操作层面依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全国最早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海南省,却在这项计划实施数年之后陷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有的被强制转为教师,有的被迫下海另谋出路。‚四川省近10年间先后选派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流失率也超过70%‛⑸。由于受到地方财力制约,大学生村官的编制、待遇及安臵问题无法解决。有的‚大学生村官‛报酬太低,甚至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此势必降低这一计划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最终导致大学生村官严重流失。尽管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可以用数千元月薪、北京户口、考研加分等政策增强大学生计划的吸引力,但这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

可以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职业进行定位,实行政府‚雇员制‛,这样做可以一举多得,一是减轻了村里的经济压力,‚大

学生村官‛的工作福利待遇均由当地政府支付;二是明确了政府和‚大学生村官‛之间的责权关系,便于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的管理;三是给了‚大学生村官‛们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能够安心工作;四是为‚大学生村官‛预设了‚退出机制‛,留下了‚出口‛,在服务期内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好各种应有的社会保险,当其服务期满退出时可将保险转走,与未来服务单位的社会保险实现对接;五是政府职员实行‚雇员制‛是各国通例,也是我国未来改革的方向,可以为我国政府机关大范围推行‚雇员制‛提供经验。但在目前的状况下,城乡差别还会长期存在,城乡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村官有了更好的出路而离开农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在对‚大学生村官‛实行‚雇员制‛的基础上,使农村成为‚铁打的营盘‛,而使下乡的大学生成为‚流水的兵‛,即采用动态管理办法。

拓宽‚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创业渠道,‚多项帮扶‛解决其后顾之忧。可以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予以修改,给予经过党委政府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和愿意回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在本村以合法的选民资格‛⑻,也可探索诸如‚荣誉村民‛等机制,解决好大学生村官选举身份问题,使其能够参与村委会主任、副主任或支书兼主任的竞争;同时,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既要本着年轻化的原则,在村‚两委‛换届时,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尽快进入决策层;又要建立村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多腾出些位子,为‚大学生村官‛成长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对任期内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续聘。鼓励‚大学生村官‛

自主创业,政府应推出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其他有关方面,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农村建设论坛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同时,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农村

下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监狱教育改造的困境与出路大全

    成教论文 监狱教育改造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改造作为改造罪犯的三大手段之一,在维护监狱工作长治久安、努力打造平安监狱,持续推进监狱质量全面建设战略,更好服务于创建和谐社会......

    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

    管理人员薪酬的困境与出路

    高管薪酬的困境与出路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的高管薪酬尤其是国企高管薪酬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与社会舆论的焦点之一。一方面,各级政府、各行业监管机构不断颁发各类“限薪令”,将......

    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河 北 大 学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姓学号:年级专业: 2010级产品质量工程指导教师: 梁舒娟2012 年07月25日农村环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调查人:......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13-12-04 15:18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网 作者: 李庆霞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近年来国家已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的全面调查,那么这些处于濒危的古老村落将何去何从。这里,想对有关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的几个问题表述一些意见,以期研讨。......

    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行流镇腰庄中学 李静云 摘要:初中历史面临各种尴尬:1,副科不受重视。2.师资缺乏,教法僵硬。3,学生厌学历史。出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健全制度,加强监管......

    村镇银行的困境与出路

    村镇银行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1年第11期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01日 | 评论(0) 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村镇银行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