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范读在语文课上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
富宁县第二小学 盘永兵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以及资源共享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师运用光播、多媒体进行教学越来越广泛,教学手段的更新便捷,使得教师在许多教学环节中由机代劳,靠机助教。“以机带读”、听名家“范读”,图文并茂,确实给语文课堂带来活泼生机,课堂氛围骤然升温。正因为如此,让广大教师忽视了课堂上的朗读,尤其是文质优美的文章抑或是文段中优美词句的朗读。要知道,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 范读 提高 兴趣 能力
在讲坛上耕耘了十几载,上过几百上千堂初中及小学语文课,也听了几十上百节语文常规课、公开课、优质课和探究课,无论是在班上进行的常规教学还是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大多教师就是忙乎于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思路讲解、点拨及指导,课堂上看到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也很少听到教师范读的声音,尤其是文质优美的文章亦然。当然,利用电化设备教学、利用影音设备助教,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多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无法完全取代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不能在需要教师范读的地方统统用影音设备来替代,教师的示范朗读自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范读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朗读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课文内容。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所处的语言环境的影 响和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造成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授课、不能顺畅地用正规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甚至出现用民族语言取代普通话进行教学的现象,久之,造成了些许学生到了三、四年级还不会听说汉语的结局。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已势在必行,范读便是教师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提高交流交际水平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师要范读好,务须在课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钻研教材、认真朗读课文,准确把握朗读技巧,还要反复练习、推敲,这样长久的坚持,不但自己的朗读能力加强了,自己的教学语言也随之规范了。许多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范读课文,怕浪费自己讲解课文内容的时间,怕读不准,怕学生会笑话;有的教师认为现在有录音机、电脑、多媒体这么方便,干吗还要范读呢?其实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范读是教师从课文中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理解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地、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首先教师在范读中,学生通过耳听教师真实、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眼观老师读的面部表情、体态动作以及词句的意义在学生的无意注意中得以暗示,从而获取老师所传出的信息,使之情感产生共鸣,引发思考,深刻地感知课文;其次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耳与心谋”,诱导他们听思结合,引导学生于无疑出求疑,探索新知处着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对那些中心句、关键句及佳词妙语,都要通过“咬字”加以适当的强调,利用语气声调的不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再次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读还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当他们在细心聆听时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乃至达到忘我境界。这样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形成共鸣,产生对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教师范读不但能更好地让学生感知教材、生发情感,而且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朗读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我们也不能只要教师范读而摒弃录音、多媒体朗读,走两个极端都不妥,应该以教师范读为主,录音、多媒体朗读为辅。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情况有所选择,将现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二、教师范读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调动其朗读的积极性。
“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学生朗读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学生患上学习语文的“疲倦症”时,或者在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笔者倡导教师先范读,用自己阅读的情感或激情来诱发他们的阅读情感冲动。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麦哨》一文时,我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自己朗读,并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具体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本来作为描写农村风光的文章,不仅景美文辞更美。然而遗憾的是学生读不出韵文美感,体会不到农家风光的美和孩童们在这种秀丽景色中无拘无束的生活,有甚者说:老师,农家的孩子真贪玩。我没有过多去指责他们,悄悄拿起课本说:“同学们,从你们刚才的阅读,老师知道你们不喜欢这篇文章,也不你们喜欢农家生活,既然 你们都不喜欢,都请你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边听边想老师所读到的画面,好吗?”我尽量的把全部激情都用上,尽可能根据画面描述做到抑声情并茂,时而轻柔,时而激扬。刚读完,教室里突然间偶发出阵阵掌声,都说:老师,再来一遍,好吗?为了附和学生的请求,我再兴趣盎然的读了一遍。接下来叫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效果,从中得出阅读课文的诀窍,同时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没有多费一句话,教室里已经传来朗朗书声,激情四溢。由于情感的投入及多种感官的并用,感知内容在无形中已在脑海中形成。
三、教师范读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教学是一种双边的活动,在活动中融合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读,学生在听,情感在投入中不知不觉交融起来,在会意中达到融洽,达到无声胜有声。记得刚调到富宁县第二小学任教,初接新班,学生总是拿我的为人、教学能力,授课环节,甚至性格脾气等与前任老师作比较,上课中只要与前任教师做法不一的地方,总会引来些许学生的议论。为此我很懊恼,我想人各有特长、特点,何必就一定得照搬别人先前的做法、教法呢?前一段时间我没有过多去理会他们的情绪,按自己的想法做法教学。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许多学生有意地排斥我,甚至故意刁难我,我没有作声,更没有究其原因,而是在教学上尽其所能,另辟蹊径,用自己在朗读中的优势博得学生的赞同。例如在上《桂林山水》这样含蓄隽永、文采飞扬、文质兼美、感染力强的文章时,我没有要求学生去怎样读,早自习时,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课文,利用他们朗读的声音逐渐变小的机会,我没有让他们认真听,自个儿拿起书本有感情的朗读起来,那音调或婉 转,或铿锵,或抑扬顿挫,不知不觉中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了,学生对我的朗读似乎很感兴趣,就连平时不爱朗读的同学也似乎受到感染,都听得如痴如醉,从他们专注的神情中我看到了他们对我的态度的变化,以至于在后来学生都乐意和我沟通交往了。得到这次范读的启发,在后面只要是文质稍微美的文章,我总不失机会地给学生范读,或整篇或某个章节和段落。确实,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教师的范读能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增进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学生会禁不住心为之动、神为之摇,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有了学生这种从心底的尊敬和爱戴,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形成,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师范读是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闲聊中时常会听到一些语文老师抱怨自己的学生不会读书、读不好书。然而,在我十余年的教学经历中却有不同的感受---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教师朗诵水平高的班级,他的学生的朗读能力往往会好些。这就说明学生读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老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范读实质上就是一种“身教”、一种“引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有效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一篇文章,刚开始学生或许读不准、读不好,这时需要教师在一旁悉心地指点和帮助,甚至需要教师的范读来引领他们、纠正他们的读法。在这一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耳闻”其语气、语调,领悟其语感,“眼观”其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多种感觉器官受到教师朗读情绪的感染,顷 刻间能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有了兴趣,朗朗的书声便会不令而发,学生朗读的个性化就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许多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便会在课堂上呈现,这就是教师范读给学生引路、给学生指导和启发的结果。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能最大程度地摒弃“以机代读”的思想与做法,课堂上只有“示范朗读”才能迫使自己不断地去练习、探索,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日渐提高了;课堂上只有“示范朗读”,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课堂上只有“示范朗读”,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由于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所以它对学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篇: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一、范读,更易感染学生。
我们不否认录音中行家朗读的示范作用,但它仅是一种辅助性手段,它是无法替代教师的范读的。按心理学所说的“范型启发”,教师范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录音教学更为直接,其正迁移效应也更为明显。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切,更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由此可见,教师范读的作用远胜于录音朗读。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况,录音朗读远不如教师范读来得经济、实惠、可靠。
二、范读,更易激励学生。
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感性依据。即使有的教师音质不佳,普通话也不很标准,但只要用心动情地范读,同样能博得学生的喝彩。学生折服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易于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同时,学生还可以从教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了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逐渐培养他们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
三、范读,更易培养学生语感。
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一种能力,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内容感悟。教师精彩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感培养、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把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教师范读时,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感受着文章的语言,领略着文章的气势、文法,并在脑中不停思索:“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读?”、“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这样写?”、“用这个词好在哪?”等等问题。在思索中,学生感悟着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正所谓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于是,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课文的理解有困难,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差,教师的范读就更显得重要。
教师的范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但我也经常看到课,在课文的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就范读课文或者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但我觉得,在孩子学课文前就这样做,会不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模仿的心理,模仿着录音读课文,模仿着老师读课文,而读不出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我觉得教师的范读或课文录音是否应放在孩子对于该句子理解有困难或者朗读不到位时?这是本人的一点看法,愿与大家商榷。
第三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分诗七分吟”,诗词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进而领略诗境。
诵读是学习诗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因此,可以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下觑的:
第一,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进行自我熏陶
第二,朗读能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第三,朗读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
第四,朗读是背诵的基础,是语文积累的重要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说写水平
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还记得徐世荣先生说:“朗读教学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教学朗读,指导学生朗读;二是通过朗读,辅助语文教学。朗读能打开‘听、说、读、写’四项要求的大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一以贯之’的作用”。
这学期,我用九年级的诗歌单元进行了一些不成熟的尝试,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来谈谈自己在朗读教学上的设想与设计。
《我爱这土地》朗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
【教学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的主题。
难点:探究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艾青的相关常识。
教师:多媒体课件、名家诵读音频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我爱这土地》,如果要强调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应该怎么读?如果我强调爱的对象,怎么读?如果我强调的是主语,应该怎么读?我们会发现同样一个题目,重音不一样,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重音的魅力。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艾青的脚步,一起来感受他对祖国的爱。
(二)初读,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注意字音和重音
2、再读课文,注意节奏尝试读出情感
3、结合屏幕提示齐读课文。(幻灯片展示)
(三)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诗人深爱的是一片怎样的土地,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为什么艾青用这些修饰语来形容土地,这首诗创作于什么时代?
2、结合写作背景,说说土地前面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有什么特殊含义?
3、除了土地这个意象外还出现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适时引导、点播
(预设(1)“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词,换成悲哀好吗?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与悲哀的情感类似,这个词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悲愤)
(2)是什么人激怒了?被谁激怒?这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不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吗?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赞美)
(3)中华民族正遭受着苦难,但我们的民族正奋起反抗,你说这样的民族有希望吗,哪个词最能表达?说说这个词象征什么?诗人的情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悲愤-赞美-对光明的向往))
4、男生读这几句并读出感情
5、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是借助什么形象来体现的?找出文中描写鸟的句子?诗中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女生齐读这几句
过渡:第一节中,诗人化为小鸟的形象歌唱这片被日寇欺凌的土地,歌唱土地上抗争的人民,歌唱中华人民对光明与未来的向往,可是诗人却是饱含泪水来歌唱,大家说说为什么?这句应该怎么读?(低沉)诗中说“常含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悲愤、激动、对未来充满希望)泪水背后充斥着什么样的感情――爱得深沉
(四)听读,聆听名家朗读
(五)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小组合作展示朗读成果
(六)作业的设计: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的实际,你会唱些什么?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以“朗读”为活动线索的一次教学尝试。
基于这样的设想,导入时直接采用读题目导入,一方面直入正题,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读题目的过程中体会重音在朗读时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重音并尝试读出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完成了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知。在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再来重点研读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进而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主题。通过品读这个环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听读名家朗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最后让学生个性演读,诠释自己对诗歌最真切的感受。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这次朗读教学的尝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仅仅有这样的一堂朗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应将朗读真真实实地落实到语文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读”在语文课程中的巨大作用。
第四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 要: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读书,还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并且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以朗读为主,辅以适度的讲解,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重要性
朗读作为学习汉字最直接的方式,是人们必备的技能之一。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激情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认识的汉字本来就少,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将知识点、重点、难点强行灌注给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反应,教学中常常读得少甚至是不读,这样填鸭式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应付考试题,学生也会越来越不敢朗读课文直至不热爱朗读课文,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那什么是朗读呢?在现代汉语中对朗读的解释是:“朗”指声音清晰响亮,“读”是依字去念,朗读即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字读出来。为了鼓励学生热爱朗读,在低段时我课上范读课文,课下面对主动到我这里读书的孩子们都打百分给予鼓励。渐渐地在课上,学生也由安静的听转变成后来的小声跟读,在?n下学生都喜欢拿书到我跟前读课文签字。甚至有一回在课下,我听到一个孩子坐在位置上骄傲地给同桌说他语文书上的百分比同桌多好几个呢!琅琅的书声开始萦绕在教室里、操场上,一股热爱读书的热浪正在洗涤着学生的心灵。
二、朗读能够深化对文字的理解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目标的要求,又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手段。山东密云一所中学的高中语文成绩一直不理想,校长发现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课上讲解得过细过多,于是建议高中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但是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非常不认可校长的做法,为了改变教师的观念,在高中一年级的一次考试中,校长请了校外的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一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也来做试卷,结果,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成绩均高于此次考试高中一年级的平均分。究其原因,两位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非常喜爱读书,阅读量都非常大。后来,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观念,给学生课上课下充分的朗读时间,一年之后,这个年级的语文成绩也相应提高了不少。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以朗读为主,辅以适度的讲解,会使学生对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那么充分朗读怎么与适度讲解结合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然后在朗读的过程中适度给予点拨,让学生随着朗读时声音高低、快慢以及语气轻重的变化展开想象,充分体悟课文中角色,慢慢感受到文章中好词佳句的精妙之处,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白鹅》一课,在分析白鹅的叫声特点是什么时,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到叫声特点是: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但是怎样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白鹅叫嚣时的立体形象呢?在请学生起来读这段时,我没有过多的点拨启发,只是对学生朗读评价到:“这只鹅一点不厉害。”学生又一次读起来,这次他根据我的评价对“音调严肃郑重”和“厉声喝斥”进行重读,我又评价说:“这只鹅还是一点不厉害。”学生再读这段时不仅重读“音调严肃”和“厉声呵斥”,而且读这段时语速加快了。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感受角色,一只凶恶的白鹅形象跃然学生的面前,这种感受是我讲解和分析不能立刻达到的。
三、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从小在一片人文的土壤和环境中,受到书香的熏陶和滋润,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逐渐提升。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最终成为诗人或是作家,可是任何一项工作都会用到能读会写,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就如同一个故事里讲到:两个人一起去公园的荷花池边散步,望着满池塘碧绿的荷叶,一个可能会随口说出: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另一个人可能只会羡慕不已。两个人看到的是同样的景色,对于热爱读书与不爱读书的人而言,言语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所以说,深厚文化经典的积淀可以带来动听悦耳的音色,表达出规范纯正的语音,也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日常生活品质,人们也会更乐于跟热爱朗读的人交往。会读自然愿意把所思所想付诸于笔端,我经常利用班里的自习课,进行课外读物的展示。学生从最初的站在讲台前不敢说话,到后来的侃侃而谈他们自己读过的故事,慢慢地学生在周记里记述自己读书经历的人多了,也更加详细有条理起来,在后来的全国个性化作文大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也有的学生读了一些书后却说不出写不出,朗读时不认真便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朗读不是一件能急功近利的事,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学生对于文字的驾驭和把握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静待花开,学生总会做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情自笔下书。
语文教学是由听说读写构成的,在教学中激励学生主动朗读,主动思考,以促进听说写能力的训练,做到四者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会得到提高,中华文化之美、汉字之美,也会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编辑 赵飞飞
第五篇: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语言和文字,所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但是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却偏重于写的训练,忽视了读的训练,其中朗读是被忽视的最严重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只有通过熟读乃至背诵,使课本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否则我们的教学就是有严重缺陷的教学或者是失败的教学。
一、要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是必须的。
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有几点是必须的:一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二不加字也不能减字,三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不断的朗读中,与字呀词呀多多“见面”,才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记住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最重要的是增强语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来一点适当的指导,就一定能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了。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二、朗读是培养学生学会审美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自然美,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自然美,这样就能诱发他们去想象,所以朗读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除了那些描写自然美的文章以外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一些诗歌。诗歌的语言是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诗的内容和情感是通过诗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才能体味出来。所以说朗读是培养学生学会审美的重要途径。
三、朗读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是必须的。
朗读绝不仅仅只是嘴巴的发音活动,同时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学生的朗读过程,就是他们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他们在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干什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呀!提高学生明辨是非、黑白、善恶的能力,这不就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了吗?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紧迫的,因为它被我们忽视的时间可能已经很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