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学理论研究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时间:2019-05-15 02:2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法学理论研究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法学理论研究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第一篇:论法学理论研究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论法学理论研究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霍尔姆斯曾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种经验产生于各种典型案例的司法实践。案例就是活生生的法律,也是行动中的法律。虽然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规范主要表现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文本,且尚未建立也不承认判例制度,但是,案例分析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中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深入细致地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就是在进行着法学理论的探讨与运用。案例分析可以明确现实中对法学理论的需求,发现实践中的真问题,从而有助于法学研究工作。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学者能够发现社会实践对法学理论的新需要,激发理论的创新,有助于学者真正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理论和实务的良性互动。下面笔者以几年前的一个案子为例说明案例分析方法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上述作用。

2005年4月14日,江苏南通儿童福利院有两个重度智障的女孤儿,生活不能自理,经常发生痛经,院方觉得护理难度太大,也为避免意外的性侵害带来恶果,经过福利院领导的集体讨论,决定请城东医院给两位女童做子宫切除手术。随后福利院找到相关医院,并和有关医生签订了协议,福利院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后,两个少女被送到城东医院以阑尾切除手术为名实施了子宫切除手术。后来医院的一名知情者在网上揭露了此事,在全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后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案发后被告人分别向主管单位汇报了子宫切除事件,能及时交代犯罪事实,有自首情节且主观恶性较小,可酌情减轻处罚,对于其中一人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其余3名被告人管制6个月。案子虽已尘埃落定,但是法学理论界对于此案的分析思考却并未止步。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案例从不同的侧面切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障少女有无生育权。第一类观点不主张智障儿童具有生育权。论点主要围绕社会利益的维护和智障儿童行为能力的缺失。一些学者认为确认智障儿童具有生育权将可能破坏社会利益,也可能给下一代造成损害;另有个别学者认为,即使赋予智障儿童生育权利,她们也没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而另一类观点对剥夺智障儿童生育权的做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第一,宪法没有说智障儿童不能生育,禁止智障儿童生育也没有医学上的依据;第二,不排除有人愿意娶智障女为妻,结婚生子,也没有证据证明其后代就是不健康的。因此,剥夺智障儿童生育权没有任何事实和法律依据。其中曾争志在《智障者生育权的保护与限制从一起智障少女子宫被切案出发》一文中也写到无论是从生育权对人类本身的意义出发,还是从生育权对个人存在价值和尊严的重要性出发,它作为一项独立的个人基本权利的地位毋庸置疑,应该受到一国宪法和法律的保护。既然生育权在性质上属于个人基本人权,那么意味着包括智障者在内的每个人都应平等而自由地享有这项权利。不过基于智障者的特殊情况,学者们普遍同意对其生育权进行必要的限制,同时还必须严格遵守智障者最大利益原则。

第二、智障者的医疗同意权和监护权问题。医疗同意权是近年来一个较为热点的话题,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同意制度得到不断发展,但是我国法律对此涉及的较为片面,其中对于未成年和智障者的医疗同意权应该如何行使未作明确规定,立法的缺失会导致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胡雪梅教授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立法规定,觉得我国既往法律关于未成年医疗同意制度存在很大缺陷,具体表现为:一是不合理的认定所有未成年人均不具备任何医疗同意能力,损害了未成年人应有的医疗自决权;二是对未成年人医疗同意权的代为行使没有做出任何限制和约束,使未成年人的生命权与身体健康权的保护缺乏最起码的法律保障。结合西方的立法实践,胡教授提出应该从未成年人医疗同意能力的确定、未成年人医疗同意权的代为行使和对未成年人医疗同意权代为行使的限制三方面进行制度的合理构建。另外,对于福利院能否作为智障者的监护人,学者们也各执一词,监护制度设立的初衷是维护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利益,因此,确定监护人时也必须坚守他们的利益最大会原则,不能机械的适用法律。

第三、法律有漏洞时如何弥补。正如主刀医生的辩护律师所言,很多国家对智障女性做类似手术都规定了司法审查程序,而目前我国还缺少这样的程序,因此不能让他们因国家法律的漏洞而承担刑事责任。有学者曾说,把一个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争议案件推给成文法国家的法院审判是不幸的,而推给一个成文法且尚不完善国家的法院审判则更不幸。即当成文法国家的法院判决不能同时满足两个对立的伦理诉求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缺失的是规则。因此,不论是立法的缺失还是程序的不到位,本案很多难题的根源在于法律存在漏洞。由一及万进行思考,当面临法律漏洞是该如何解决,能否机械的套用国外的先进立法,在目前情况下能否放开我国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些都是法学理论研究中亟待理清的问题。

从上述案例分析结果可知,案例分析可以激发学者的研究热情,促进理论创新。因为对于学者而言,如果随波逐流,自然是被舆论淹没,泯然众人;如果言而无据,自然会被人嘲笑有哗众取宠之嫌,所以,学者们势必殚精竭虑的进行研究和创新,这样我国法学理论研究大有裨益。另外,案例分析的结果能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而不局限于学术研究圈,且因案件具体,对其分析也较为形象,会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实感,能更好地传播法律精神,实现法的终极价值追求。再者,案例分析为其它类似案例提供了易于理解的解释并有可能发现被传统的统计方法忽视的特殊现象。因此,在我国法治还不健全的当下,在法学理论研究中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不断促进法学理论研究的进步,引发学者们的深入思考,从而以理论带动实践,不断完善我国的法治建设。

第二篇: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有序活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可实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和注意水平的调控。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第一印象;角色意识;交往心态;情绪控制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念去感知对方,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驾驭好一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只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因,协调师生关系,形成默契;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通过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和注意水平调控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方的仪表、言谈、举止等表面层次的认知而形成的人际印象。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继续交往的意愿。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和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的形象、气质及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哪门课,往往是从喜欢教师开始。因此,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行为美,即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热情而富有责任心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在同教师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热情、真诚和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舒适和满足。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了这种信任感,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实这种人格魅力是源于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并能针对其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中,应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印象:教师是真诚的,而且也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其次,要形象美,即注意身体语言。教态是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第一印象最直接的表象。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形体姿态和风度。为人师表,优雅的举止常常令人羡慕、赞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态会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得体,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教师用典型直观的手势辅助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眼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能折射出语言难以表达的含义,教师善于运用眼神,也会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发挥微妙的作用:用温和亲切的眼神关照全体学生,用热情鼓励的眼神给胆怯者以勇气和力量,用微笑钦佩的目光给成功者以赞许和激励,用朦胧疑惑的目光暗示发言有偏颇的学生及时补充纠偏。教师对那些开小差或违纪的学生则应用严厉而坦诚的眼神及时提醒,眼神运用得当,将取得语言未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教师即是亲切的,又是严肃的,既是真诚的,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可见,用好身体语言,不仅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可使课堂教学显得既直观形象,又活泼生动。

再次,要语言美,即展现语言魅力。语言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展示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是一种在规范性、科学性、感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审美化语言。优秀的教师十分明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的重要而注意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通过含蓄幽默、声情并茂的讲解,启发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

二、增强角色意识,调整交往心态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是通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一定的社会角色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交往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要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就必须随交往对象的改变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要及时地撤出与双方关系不相称的角色,而进入与双方关系相协调的角色。不然,就会形成人际障碍。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课堂教学是特定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这个角色在学生的期望中应该是学识渊博、条理分明、表达清楚、深入浅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大方的学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便会使学生产生“他(她)不像个教师”的感觉。学生的这种感觉会在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交往中形成障碍。因此,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此外,根据心理学理论,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心态也是直接影响交往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人际交往心态即人们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也受交往情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中某种心态占优势,便会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来,交往时的具体情境也会对交往产生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交往双方的角色虽然是固定的,但角色所表现出的交往心态却各不相同。学生的交往心态表现在对教师是否认同,是否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情绪是否高涨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能求全责备,而是需要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因为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运用语言、表情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情感的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教师的心态是情感的表现方式,会对学生的态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心态,即家长型心态、成人型心态和儿童型心态。顾名思义,家长型心态的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通常表现为统治的、命令的、训斥的权威特征。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表现为关怀和怜悯行为。成人型心态是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在交往中,接人待物,符合情境,尊重对方,讲起话来不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儿童型心态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其交往行为表现出感情用事、容易冲动,遇事缺乏主见、顺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同时也是很脆弱的。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视学生具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好交往时的心态,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以成人型心态面对全体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多一分理解和关爱。面对不同的学生,有时候你是慈母,有时候你是严师,而有时候你又是朋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而是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时调整交往的心态罢了,因为很多人际冲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心态不平衡而造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心态是不平衡的,教师往往带有家长型心态,而学生则被视为是儿童型心态,这是需要纠正的。

三、整合课堂情绪,提高注意水平

(一)整合学生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认为,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并决定着所采取的行为。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整合,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愉快根据心理学理论,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比悲伤情绪下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愉快教育”的理念,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的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过分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弱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对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适度的愉快情绪。在实践中,教师除了需要经验和敏锐的知觉外,还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组织运用愉快策略。

焦虑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焦虑,即当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同时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产生一种情绪,主要伴有紧张和恐惧情绪。焦虑程度和学习效率也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焦虑程度太底,学生注意力缺乏,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程度太高,则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能使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贯彻“愉快教育”理念外,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感觉到个体存在的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好奇心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学生的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境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根据情绪理论,兴趣是当个体的需要、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体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好奇心、社会互交作用、榜样、游戏、幻想、幽默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由愉快、焦虑、好奇、兴趣等情绪组成,课堂氛围只有整合这些情绪,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中,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作用,愉快和焦虑在适宜的水平上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底或过高都会会阻碍学习。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除了调控课堂情绪,还要合理设计课堂刺激,使学生的“注意”也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课堂效率的高低与上述三种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因为其耗能较少,不容易引起疲劳;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其耗能较多,容易引起疲劳;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学生通过对某项任务的学习,增进了对该项任务的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喜欢、沉浸于该项任务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不致使学生感到疲劳,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组合运用增强好奇心、激发兴趣等情绪理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带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次,要合理设计兴奋高潮,通过兴奋点(情绪高潮)造成无意注意,带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并发展有意后注意,但“兴奋点”的推出必须要在合理的时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案例分析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分析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哈佛学者斯腾伯格认为,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存在三大差别,即知识的差别、效率的差别和洞察力的差别。就知识而言,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即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的知识及把原理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驾驭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掌握特殊案例的知识和把原理运用到教学案例中去的知识。通过案例教学依据科学性、发展和可行性原则进行全面的分析、解剖,归纳出利弊,提出新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付诸实施。因此,这种“事半功倍”的行为方式能够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使政治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有时又称为“个案”“个例”“事例”等,所谓案例,指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即对该事件包括背景在内的一个完整的叙述过程。在政治教学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学生通过案例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政治知识和技能,并用于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案例分析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也就是说它可以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非常重视得出这个答案的分析过程。

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其操作程序大致可按照如下几个阶段进行:案例学习—问题构建—案例讨论—反思拓展—总结升华。

(1)案例学习:对指定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具体内容,抓住案例中关键字、词、句。

(2)问题构建:思考案例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操作面的问题,“这个案例反映了什么问题?”“案例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应该怎样做才好?”二是操作层问题背后所蕴含的策略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3)案例讨论:组织对案例本身所反映的事实和观点、案例的思考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参与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保证讨论的有效进行,教师课前要做好讨论的相应准备。一是熟知案例的背景、事实、观点,了解案例反映或者蕴含的原理等知识,以便引导概括出来。二是思考讨论程序,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教师扮演什么角色,设计思维方式,可以是正向思维,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可以是聚合思维,也可以是发散思维,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可以。三是如何分组,营造合作的环境。分组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学习伙伴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或事各不相同,要能对同一案例感兴趣,才能分在同一组开展讨论,否则就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违背了案例讨论的初衷。学生分组完成之后,有着共同兴趣的同学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在和谐的合作环境下开展案例讨论。因为案例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的过程,这需要一个合作的环境。四是尽力为每组中心发言人提供发表对案例的看法、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讨论的效益。五是做好教学反思,把不同见解、有争论的问题,合理建议记录下来供今后使用。

(4)反思拓展:深化案例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寻找相应策略。“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分析综合针对每一问题的各种观点,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内外部因素等整合起来进行综合理解。“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寻找出操作实施方案和策略,对案万艾可 http://huiruiyiyao.51sole.com

例中所包括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理论价值。

(5)总结升华,结合案例实践应用。如在探讨“名誉权、人身权”的相关知识时,我选择了本地电视台报道过的《我不是小偷》的案例:小强是一个16岁的活泼男孩,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特强。高一下学期有一天他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被超市员工怀疑偷了超市的东西,他们一起来到超市对面的派出所。在派出所里,妈妈被一个男警官和超市员工搜身。当妈妈出来后,发现儿子也正被一个超市员工搜身。事后,小强的精神一直不好。被当地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创伤性应激精神障碍。医生分析说是因为一些创伤事件使精神受到损害。通过鉴定,与被超市搜身有直接因果关系。小强的精神一直不好,影响了学习,而且没能参加期末考试。他成绩很好且非常要强。妈妈向法院起诉,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法院判定此事影响了孩子一生,判超市赔偿精神抚慰金15万元。超市不服,认为此病一年即可治愈,主张只赔偿一年的平均工资。这一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当回小法官,作出自己的评判,并在最后与教师出示的专家点评结论相对比,使部分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功感,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分析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只要教师坚定信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案例教学法一定能成为受教师、学生欢迎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同时,政治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必须贯彻启发性原则,在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万艾可 http://huiruiyiyao.51sole.com

第四篇: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

捏着社会脉搏做传播

---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杜拉拉升职记》成功现象

摘要:从2008年初到2009年初,《杜拉拉升职记》的销售热成为出版界普遍话题,不足一年,就创下60万本的销售量。紧随其后,由徐静蕾主演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以及有王珞丹和姚晨分别主演的电视剧版以及话剧版《杜拉拉升职记》均在社会山得到良好的回馈。分析其成功现象,与其优秀的商业营销,缜密的制作过程,热门的话题特征,大量的受众群体等多种因素是分不开的。本论文将主要从《杜拉拉升职记》内容分析的角度,解剖其成功现象背后的内容支撑。

关键字:杜拉拉升职记

内容

传播特征

一: 内容特征分析

《杜拉拉升职记》作为一部职场类型剧,在国内市场并不多见。我国的类型剧多停留在家庭剧,战争题材,宫廷戏等多种类型,随着近年来,反传销,侦查,两性等问题的逐渐热门,类型剧的题材开始多样化。《杜拉拉升职记》打出《职场宝典》的传播定位,对于国内的职场人员来说,犹如告诉他们“这部作品会告诉你怎么在职场打拼和取得成功,比比尔盖茨的奋斗史更值得借鉴”。该作品所描述的职场背景是一家虚拟的知名企业,故事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等收入阶层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一开始获得DB公司的录取欣喜若狂,到初入知名企业的青涩,制作书卡的学习精神,以及处理搬家事宜的胆识,到之后内部竞聘杜拉拉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助理成长为企业高管,并且最终收获爱情,依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在电视剧的内容表现上,由于其表现方式和叙事篇幅的不同,对于情节有了不同的增加和变动,但整体的叙事把握和理念支撑是相同的,均在于体现杜拉拉这样一个长相普通,家境普通,性格普通的大众代表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杜拉拉的经历成为中国职场白领奋斗的剪影,极易召唤起观众的认同感。《杜拉拉升职记》从题材特征上很好的迎合了当今中国职场竞争激烈,求职人心态迷茫的社会现实。因此,对于初入职场的“菜鸟”来说,《杜拉拉升职记》的诞生打造出“职场圣经,商界宝典”的宣传定位,犹如一盏指明灯,刺激新人抱有强烈期待去解开职场奋斗的面纱,从而运用自己的求职实践之中。对于在职场有工作经验的人,《杜拉拉升职记》则更清楚的呈现给受众职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及处世技巧,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受众的生活特征,因此,同样具有吸引力。二:传播特征分析(1)传播者特征

《杜拉拉升职记》获取巨大成功的同时,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其传播特征,首先我们来看“站在聚光灯下的传播者”。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最主要和明显的传播者自然是主要演员,主演身上承担着传递人物情感,表现人物体验,传播社会影响等多重作用。那么,在电视剧,电影和话剧中,三位女主演的选择都是当红的女演员。尤其是姚晨和王珞丹,是近些年炙手可热的演艺圈新星,塑造了很多成功的银幕形象,成为80后的代言人,因此这一传播者的选择,首先已经十分有“心机”,演员特质十分贴合生活实际,所诠释出来的角色自然也容易引发观众的认同感。在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中,兼作导演和主演的徐静蕾一贯以演艺圈创作才女的赞誉为大家所熟知,该影片在上映前已经由于众多宣传噱头引起观众足够期待。而在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中,演员王珞丹在成功塑造了电视剧《奋斗》中米莱的形象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钱小样的形象之后,成为国内最热的80后新星,许多人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当今80后真诚,努力,倔强的生活态度,因此这一“传播者”的选择必然十分正确。

那么,除了“聚光灯下的传播者”,传播机制的背后,是什么“隐形的手”促成了这一作品的巨大成功呢?我们不得不回归到传播者的定义上去,什么是传播者?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受众而言的,包含有节目制作,演员等影视从业人员,也包含在人际口头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次级传播角色的影视观众。那么,将各种身份的传播者融合比较,不难发现,无论从年龄和社会经验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具有《杜拉拉升职记》职场感慨的70,80后,因此才可以促成这一时尚作品的诞生。同时在影视作品的制作方面,传播者必须具备足够的社会体验,才可以支撑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其次,传播者,如果从广义上来说。我认为媒介也应该归入到传播者的范畴当中去。现代交流媒介的愈加发达先进,必然为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为人为力量传播提供了巨大辅助。所以,也应当归为“传播者”,以保证其完整性。(2)观众特征

任何一部作品要获得成功,必须获取市场认同,也就是说必须有一定量的观众作为基石。在上面一个叙述过,杜拉拉升职记容易引发目前国内主要的年龄群体70后,80后的职场思考。从内容上来说,在影片的叙事中,严谨的企业文化,例如,隐藏与员工身上的不安全感,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制度化程序化的工作模式等都对于涉入职场的人们来说十分熟悉。而此外,无处不在的职场法则,例如,禁止公司内部恋爱,既要学会努力也要会展示,不可过度八卦,不能和女同事闹矛盾她们随时可能成为你的老板娘等等,在引发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的确也给观众递了一盏指引等,最为关键的贯穿影片始末的线索,在爱情和事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最容易引发观众的强烈共振。

从社会人群构成来说,目前最占社会构成的主体自然是70后和80后,而这两代人在构建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贡献社会力量的过程中,事业和爱情,成为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尤其伴随着国内就业市场的愈加严峻,很多70,80后都不得已的面对着就业,失业,再就业,充电学习等多种社会体验。横向比较近两年获取了巨大成功的影视作品,《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蜗居》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几部作品在其观众特征和题材选择十分类似,题材是国内最引发热议的民生话题,观众是最主要的社会群体。面对着就业,供房,成家立业等巨大压力的80后,踉跄紧跟社会进步,应对进步新生力量的70后。因此,我们不得不说《杜拉拉升职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迎合了受众的强烈内心需求,受众群体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层面,而其内容又很好的映射了这一主体的实际生活。(3)传播效果

关于传播效果,一般理解为受传播者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这一传播效果的界定已有了很大的扩展,即把信息共享、兴趣养成、知识承接、情绪反应、审美愉悦、认同一致。态度转变和行为改变等都纳人传播效果之列(1)。

简言之,传播效果既是传播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从广义上说,传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影响和后果。狭义上,是传播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2)。以电影电视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此我们在引入这三方面概念的同时,结合《杜拉拉升职记》进行分析: 环境认知效果。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3)。那么该传播效果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影片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受众的生活特征,同时,必然产生潜意识的传播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因为影片中对于办公室环境的再现,同事关系的再现等多个方面,将会使我们再次身处这个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的时候,产生感触。因此,影片中内容的选择都会对观众产生引导,作品表现了我熟悉的环境,那么因为作品的表现我将会对我熟悉的环境产生思考。

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那么这一点的传播效果在《杜拉拉升职记》中怎么体现的?从主人公杜拉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青年的努力,进步,以及隐藏背后的价值取向,情感判断。这一点,我认为在电视剧版《杜拉拉升职记》中,主人公杜拉拉在得知自己男友同闺蜜夏红在一起之后的反映中可以最好的得到体现,杜拉拉在得知此事后的难过以及最终送出祝福,很好的体现了她的价值观。这对于观众必然是一种引导,对于这种熟悉的题材,影视作品在定位主人公价值观念的时候,就会潜移默化的告诉观众“你该怎么做”。《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职场类型剧,所以不会过大笔墨的夸张描述善恶是非,只是在引发观众认同的同时,以倍有亲切感的主人公为载体,向人们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4)。前面已经叙述过,《杜拉拉升职记》对于职场中困惑的人们,是以指引和导航的定位出现的,因此,主人公杜拉拉的奋斗经历会产生行为示范也不难理解,对于职场新人,在面对与杜拉拉类似的职场考验的时候,例如,如何面对苛刻的女上司?如何处理棘手的事务?如何完成高难度的工作?等等,都会以主人公杜拉拉的事例作为学习对象,进行如法炮制或者选择性的吸收采纳。怎么样让自己从众多求职者脱颖而出?怎么样面对男上司的大胆求爱?怎么样面对挑剔八卦的同事?等等,在该影片中都得到呈现,对于观众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示范。三:社会特征分析

电影电视作为目前拥有最多受众的艺术样式,以其感人至深的审美情感和传播迅速的媒介特征,相对别的传播媒介而言,具有更加宽广的社会教育功能。应在寓教于乐中净化受众心灵,传递价值判断,结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电影电视的社会特征主要体现在,反映社会,反馈社会。《杜拉拉升职记》在反映社会这一点上的体现在前面已经叙述,由于它迎合了最热门的话题,投影了最现实的大众生活,因此是众多观众社会关系和社会体验的一个缩影。在反馈社会这一点上,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杜拉拉升职记》不是民生纪录片,不会以沉重的手法体现群众生活,而是要在轻喜剧的风格笼罩下,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包容进去,使得观众在轻松愉快的观赏完作品之后,可以引发思考和获得解答。

《杜拉拉升职记》中,主人公是当下最普遍最大众的社会中心群体人物,并非边缘人物或者其他。影片背景是知名企业内部,人物对话是我们所熟悉的方式,人物的情感也是经常为观众困扰的问题。这便必然造成了观众的强烈认可。处处紧扣社会,但又不过分渲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观众进行指引,这是很好的一种影视表达方式。四:总结

《杜拉拉升职记》获得成功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其题材的选择,内容的掌控,节奏的舒缓,表达的方式等多个方面是分不开的,甚至与由于金融风暴的间接影响,而促生的社会现象分不开。作为一部以偶像剧轻松愉快的基调表达的类型剧,该作品获得成功,应当引发我们媒体人的思考,关注更多社会现象,发觉更多社会问题,创作更多传媒作品,更好的服务于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五: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1)(2)(3)(4)均出自文摘《关于传播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电影的元素》 [美]李.R.波布克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2《无声的语言》 爱得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年中文版。3《大众传播社会学》 张咏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现代大众传播学》 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现代电影美学基础》 王志敏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7《当代电影》杂志 2010年06月版

第五篇:商业案例分析法

商业案例“七步分析法” 来源: 中大SIFE的日志

“七步分析法”是麦肯锡公司根据他们做过的大量案例,总结出的一套对商业机遇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在实际运用中,对新创公司及成熟公司都很重要的思维、工作方法。

第一步:确定新创公司的市场在哪里?

这里一是要搞清楚市场是什么?再一个是在市场中的价值链的哪一端?确定自己的市场在哪里,才能比较谁和你竞争,你的机遇在哪里。

第二步:分析影响市场的每一种因素

知道自己的市场定位后,就要分析该市场的抑制、驱动因素。要意识到影响这个市场的环境因素是什么?哪些因素是抑制的,哪些因素是驱动的。此外还要找出哪些因素是长期的?哪些因素是短期的?如果这个抑制因素是长期的,那就要考虑这个市场是否还要不要做?还要考虑这个抑制因素是强还是弱?

第三步:找出市场的需求点

在对市场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就很容易找出该市场的需求点在哪里,这就要对市场进行分析,要对市场客户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类客户的增长趋势。如中国的房屋消费市场增长很快,但有些房屋消费市场却增长很慢。这就要对哪段价位的房屋市场增长快,哪段价位的房屋市场增长慢做出分析,哪个阶层的人是在买这一价位的,它的驱动因素在哪里?要在需求分析中把它弄清楚,要了解客户的关键购买因素,即客户来买这件东西时,最关心的头三件事情、头五件事情是什么?

第四步:做市场供应分析

即多少人在为这一市场提供服务,在这一整个的价值链中,所有的人都在为企业提供服务,因位置不同,很多人是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如奶制品市场中,有养奶牛的,有做奶产品的,有做奶制品分销的。如公司要做奶制品分销,那前两个上游企业都是合作伙伴。不仅如此,还要结合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找出供应伙伴在供应市场中的优劣势。

第五步:找出新创空间机遇

供应商如何去复盖市场中的每一块?从这里能找出一个商机,这就是新创公司必需要做的这一块。这样分析后最大的好处是,在关键购买因素增长极快的情况下,供应商却不能满足它,而新的创业模式正好能补充它,填补这一空白,这也就是创业机会。这一点对创业公司和大公司是同样适用的,对一些大公司的成功的退出也是适用的。对新创公司来讲,这一点就是要集中火力攻克的一点,这也是能吸引风险投资商的一点。

第六步;创业模式的细分

知道了市场中需要什么,关键购买因素是什么,以及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就能找出新创公司竞争需要具备的优势是什么,可以根据要做成这一优势所需条件来设计商业模式。对于新创公司来讲,第一步是先把市场占住,需要大量的合作伙伴,但随着公司的发展,自有的知识产权会越来越多,价值链会越来越长。

第七步:风险投资决策

以上七点做为商业机会的分析,大小公司都可以运用,这第七点就是针对VC(风险投资商)的。VC主要看投资的增值能力,什么时候投,投多少?这要结合VC自身的财务能力、公司的背景、经历。VC投的不光是钱,他是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

下载论法学理论研究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法学理论研究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

    论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 赵新龙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摘 要】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案例可以通过电视媒体、法......

    浅议语用学理论在教学话语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 [论文关键词]教学话语 教学话语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 关联理论 礼貌原则[论文摘 要]教学话语是教师组织课堂使用的话语。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相应,教材增加了有关搜集资料等方面的要求。这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提供了......

    马克思论文:矛盾分析法在学习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年级:研一专业:机械工程姓名:**学号:M1906111762019年11月矛盾分析法在学习中的运用**摘要:学习能使我们能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参与......

    因子分析法典型案例

    案例: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高级管理者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 一、 背景介绍及问题提出 1.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背景 著名会计学家 W.A 佩顿(Paton)教授曾经睿智地指出:在企业中,良好......

    营销案例分析法大纲

    营销案例分析法大纲( 转贴)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必须要有一套好的分析工具。本人在阅读一些营销著作时对一些分析工具进行了摘抄删减,并融入了百事可乐公司......

    论案例分析法在警察院校《形式逻辑》教学中的运用(共五则范文)

    摘要:将案例分析法运用在《形式逻辑》教学中,使逻辑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工作实践能力。关键词:警察院校;案例分析法;形式逻辑;教学形......

    矛盾分析法在初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矛盾分析法在初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方法是中学政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初二年级思想 政治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