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时间:2019-05-15 02:3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植树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植树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第一篇:“植树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植树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湖州市南浔区三长学校

李富强

【摘要】:在植树问题的教学环节中,如何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渗透,使植树问题与数学思想方法并重?本文拟以《植树问题》的教学案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应”、“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植树问题

数学思想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教学内容,其中“理解不封闭直线上(两端都种)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初步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显性教学内容,一直得到师生的重视,而“植树问题”中作为隐性教学内容的数学思想方法,常常容易被忽视。因此,在植树问题的教学环节中,本人意图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使植树问题与数学思想方法并重。本文拟以《植树问题》的教学案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应”、“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认识“间隔”、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植树问题教学中,例1的“两端都种”是重点教学内容,而这一教学内容的关键落脚点在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对“间隔”概念的理解,它是解决植树问题的基础和起点。

1.教学“间隔”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张开手指,看到了什么? 生:5个手指,4个空。

师:这4个“空”就是4个“间隔”。3个、2个手指之间各有几个“间隔”? 师:刚才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2.站队,认识:“一一对应”(请一列学生6人排队)

师:你发现了间隔数与人数有什么关系? 生:人数比间隔数多1。

师:按顺序数下去,一位学生后对应一个间隔,人数和间隔数是“一一对应”的。最后多出1人,人数就是比间隔数多1。

3.你还能列举出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吗?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以人人都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再延伸到站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间隔的含义,渗透“人数与间隔”的一一对应思想。

二、建构模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学时,我以较小的30米作为全长,便于学生以画线段图的方法建构知识。

1.出示情境

同学们在全长3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师: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略)

师:30米指的是什么?“每隔5米栽一棵”又是什么意思?

生:30米指全长,“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2.数形结合,建构模型

师: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来研究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生思考)

师提示:在线段图上“种一种”,用“∣”表示小树,用“―”表示两棵小树之间的间隔,画一画这条小路上一共可以栽几棵树?你能试着列式解答吗?交流汇报:(画线段图)

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0÷5=6(个)6+1=7(棵)全长÷间隔间的距离=间隔数

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来解决此问题,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效中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认知水平,利用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有 2 了有效凭借,同时也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有效落实。

三、解决问题,渗透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比比皆是,运用和掌握这种思想方法本身就成为学生的数学能力之一。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化归思想更应该得以充分体现。

1.呈现问题

园林工人在长1000米的路上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植树问题的解决过程,独立尝试解决。3.交流反馈。

植树问题中化归思想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研究”这一过程。由“30米小路”植树引入教学探究,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再引导到去解决复杂的植树问题,正是渗透了“化归”数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渗透转化思想

在让学生探究获得“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深化拓展植树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现实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锯木头、时钟整点报时、圆形池塘边栽柳树、走楼梯……

利用课件,转化呈现出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建模。

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封闭图形:棵数=间隔数 方阵:……

植树问题中转化思想的渗透,主要体现在“由解决基本问题的‘线’转化到能解决相关问题的‘面’来研究”,从而不断建构知识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简言之,通过植树问题的教学,在学生分析、理解、运用“对应”、“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懂得:可以把复杂的植树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植树问题,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境中的规律,充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运用。这样的植树问题教学,我觉得更会有效。

作者详细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三长学校

邮编:313009

电话:*** 4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摘要: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扩展为“四基”,凸显数学思想在义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笔者从实践层面谈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在教学预设时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复杂和多变的,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所以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条件。课前,教师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又要深入钻研教材,二次开发使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有效的教学预设。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例1《用连乘两步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例1出示主题图,图中突显一个大方阵。每行有8人,共10行。两旁又显示两个不完整的方阵,每个方阵只显示一列半。备课时,笔者关注到它不是3个完整的方阵,可这幅图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备课中苦苦挣扎,苦苦思索,如果只是将它理解为一个方阵来教,未必不可,可总感觉在文本解读上,缺失了一些深度。再一次读图,这个图在美术上叫二方延续,不能只看成一个方阵,也不能单纯地看成三个方阵,这里蕴含了类似于“极限思想”,(因为人数是有限的,但可以比三个方阵多得多)有很多方阵,可以让同学们发挥想象,是一个开放性的主题图,方阵的个数并不唯一。但为什么在图的结构安排上,中间这个方阵放大而且清晰地呈现,而旁边的方阵是不完整的。最后理解为教材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白,只要先求出一个方阵的人数,其余无论有几个方阵,用一个方阵的人数去乘几个方阵,就可以很顺利地解决。于是,教师预设: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生答后。师又问,那么你能马上解决哪个问题?(可以知道哪一部分的人数?)用什么方法计算?接着问,为什么主题图中间的这个方阵既完整又清楚地显示,而且可以直接求出这个方阵的人数,而其它两个方阵只显示一列多的人数,这表示什么?通过问题的精心预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教材中蕴含的类似于“极限思想”也在不知不觉地渗透给学生。

二、在授课中悄然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其实就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尤其是蕴含于每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当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数学新知时,教师要尽可能提炼出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依据进行不断的思考、猜想、论证,并通过合作交流,实践探究,优化方法,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让学生围绕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这个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猜想、论证。学生利用教师已经准备好的相关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材料,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有的小组将它沿着平行四边形正中间的高剪下,转化为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根据长方形的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也有的小组同学把它从一个角沿着高剪开,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还有的小组发现拼成的这个图形是一个正方形。最后根据已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在拓展运用中提炼数学思想

除新知学习外,我们还应把“提炼数学思想”的重要阵地放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既不能蜻蜓点水,也不能为“渗”而“渗”,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练习。要以促进学生的“悟”为目的,有效地预设思想、体验思想、内化思想和提升思想,最终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内化提升。二年级下册《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单元,新课结束后,笔者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林、小英、小伟三位选手参加学校100米决赛。小林:我不是最慢的,小英说:我不是最快的。问题:你能判断比赛结果吗?

生:不能。因为小林不是最慢的,只能说明,他不是第三名,那可能是第一名或第二名;小英说不是最快的,那可能是第二名或第三名,这样重复了第二名。推不出来。

师:那要再增加一个什么条件,才能推出比赛结果。

生1:小伟比小林快。这样就可以推出第一名是小伟,第二名是小林,第三名是小英。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说得对吗?(生思考后,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

生2:还可以这样补充:小林比小伟快,小林第一名,小伟第二名,小英第三名。

生3:我不同意,因为小伟和小英并不清楚谁快。所以这个条件不行。

生4:小英比小伟快。说明小林第一名,小英第二名,小伟第三名。

生5:我同意。(全班没有不同意见。)

生6:那还可以说小林比小英快。结果小林第一名,小英第二名,小伟第三名。

生7:不行,小林第二名,小英第三名时,小林比小英快,小林第一名,小英第二名,小林也比小英快,这个条件不行。不知道和小伟的关系,不能推出比赛结果。

……

这样一道开放式的题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充分地感受到数学推理思想在拓展练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而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应该是在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获取。

第三篇:浅谈在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它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需要。也是“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定理和公式的探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及时总归纳概括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核心概念

渗透

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应不断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和方法》一文写道: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桥梁;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需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灵魂。同时,数学思想也是“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李海东在第五次课题会议上说过:数学方法是指数学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方式、手段、策略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很强的联系性。通常,在强调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时称数学思想,在强调具体操作过程时称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载体。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逼近思想本质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一定要注意“过程性”,“没有过程就等于没有思想”,要让学生在过程中逐步体会和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该追求解决问题的“基本大法”—基础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教学。否则数学教学的价值必将大打折扣。近几年尤其是参加“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 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学习后,本人在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渗透的:

一、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人们先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才形成概念。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

比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应突出“变化”的思想和“对应”的思想。在“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教学时,当学生面对问题1中S=60t的时候,虽然对于每个给定的t值,他们都能计算出与之对应的S值,但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将这一行行的式子当作孤立的算式,将一个个数值简单地填入表中,其目的只是运用关系式算出答案,而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变量t的变化将引起变量S也随之变化。所以,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典型的实例(3个实例:一是反映汽车行驶的路程S和行驶的时间t之间关系式,出示了表1;二是某地区24小时内的温T随时间t的变化,出示了图2;三是反映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与所挂重物m之间的关系式,出示了图3),尽可能多地取自变量的值,得到相应的函数值,让学生反复观察、反复比较、反复分析每个具体问题中量和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把静止的表达式(或曲线、表格、图象)看作动态的变化过程,让他们从原来的常量、代数式、方程和算式的静态的关系中逐渐过渡到变量、函数这些表示量与量之间动态的关系上,进而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飞跃。

二、在定理和公式的探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这就是说,对探索结论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结论本身。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结论,都是具体的判断,其形成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等方法得出猜想,尔后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总之这些结论的取得都是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的成功范例。因此,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不要过早给出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它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比如:在初二刚上的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中,本人首先从古时木匠师傅利用角平分仪平分角入手,让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老师也制作一简易的角平分仪,演示如何平分已知角;再折纸试验平分已知角,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平分角的道理?紧接着根据刚才的原理借助制作的角平分仪让学生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折纸试验,经历探讨、研究、发现、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命题;最后再让证明这个命题,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总之让学生亲身体验定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再如:对于公式课的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本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各个步骤,认识到最终使方程组变形为 “X=a,Y=b”的形式,即在保持各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关系的前提之下,使“求知”逐步转化为“已知”。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策略是“消元”,体会消元是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只要认识了消元思想,那么对于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步骤就不会死记硬背了,而是能够顺势自然地理解,并能够灵活。在教学中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解方程的步骤,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和经历有过的数学思想方法。

显然,由于以上引导展示了探索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较好地发挥了定理课和公式课在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上的教育和示范功能。

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许多教师往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则不知所措,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比如:每节课我基本都有变式,尤其是几何课,在讲三角形全等复习课时,通过一个例题作适当的变式,用所有的判定方法,并且做题技巧上基本相同,让学生通过归纳发现数学的奥妙。

再如:直线y=2x―1与y=m―x的交点在第三象限,求m的取值范围。方法1:用m表示交点坐标,然后用不等式求解;方法2: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坐标系中画出图象,根据图象作答。

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四、及时总结归纳概括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以内隐的方式溶于数学知识体系。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应用它去解决问题,就要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适时作出归纳概括。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要纳入教学计划,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许多,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函数的思想,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精髓。

1、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看到图形的一些特征可以想到数学式子中相应的反映,是看到数学式子的特征就能联想到在图形上相应的几何表现。如教材引入数轴后,就为数形结合思想奠定了基础。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和绝对位的几何意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画图分析等,这种抽象与形象的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如等式。

例如:有一十字路口,甲从路口出发向南直行,乙从路口以西1500米处向东直行,已知甲、乙同时出发,10分钟后两人第一次距十字路口的距离相等,40分钟后两人再次距十字路口距离相等,求甲、乙两人的速度。要求学生先画出“十字”图,分析表示出两人在10分钟、40分钟时的位置,由图分析从而列出方程组。

2、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分类思想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逻辑方法,也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从具体内容上看,初中数学中实数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方程的分类等等,在教学中就需要启发学生按不同的情况去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帮助他们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的思想,从具体的教法上看,如对初一“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将有理数的加法分为三类进行研究,正确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的“法则”,而且对“分类”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利用掌握好的分类的思想方法,正确地确定标准,不重不漏地进行分类,从而使看问题更加全面。

例如: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75km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5km/n,乙的速度为10km/n,经过多少小时甲、乙两人相距25km?经学生思考分析后,甲、乙两人相遇前后都会相距25km,得出两种情况解答就不会出错,从而体现分类讨论的思想。

再如:在同一图形内,画出∠AOB=60°,∠COB=50°,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并求出∠DOE的度数。分∠COB在∠AOB的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形。

3、转化思想

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如果直接求解较为困难,可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较为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转化的思想方法”。转化是将数学命题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换过程。转化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指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等手段,把问题进行变换,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实质就是化为解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把若干个人之间握手总次数(单握)称为“握手问题”,那么像无三点共线的n个点之间连线;共端点射线夹角(小于平角的角)个数;一条线段上有若干个点形成的线段的条数;足球队之间单个循环比赛场次都可转化为“握手问题”。

例如: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其内容本身并不难,但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公式,学生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要希望学生能想得到,就要特别注意要让学生经历归纳公式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一些基本套路。这个基本套路其实和概念教学是类似的,这个基本套路就是变形(如何变?选择未知数系较简单变形),代入(如何代?代哪个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核心还是归纳。归纳是代数教学的核心,归纳地想、归纳地发现规律作得多了,思想也就体现出来了。

4、函数的思想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重视函数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通过强调解题的第一步“当„„时”的依据,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字母每取一个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

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将静态的知识模式演变为动态的讨论,这样实际上就赋予了函数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以运动的观点去领会,这就是发展函数思想的重要途径。

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了有个性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达到,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就一定会日趋成熟。

参赛单位:谷城县石花镇一中 执笔:李世秀 电话:1367212936 参赛时间:2010年

第四篇: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已有认识。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怎样做才好呢?

“挖掘”、“统帅” 是前提,“引导”、“参与” 是关键。我们认为:挖掘、统帅、引导、参与这八个字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题词。

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由原有的认知结构,经过 “同化”、“顺应”,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而后又经过实践应用,形成更新的认知结构。在这个意义下可以认为:数学是学习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讲会的。这决不是说学生学数学不需要教师了。恰恰相反,教师应是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 设计 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在教师的的效控制下进行才会获得高效益。

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是蕴含在数学知识之中的。数学知识是显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由教师充分挖掘、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领悟才会见效。

例如,在进行乘法公式教学时有的学生公式会背、语言叙述准确无误,一般的题都会做,就是不会做变式题。问题的原因不是乘法公式这节课,而是字母表示数式。字母(符号)表示变元,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所致。有相当多的人一直以为 a 就是表示正数,如同 3 就是表示 3。他们不理解 a 可以表示任何实数,表示任何代数式等。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一进行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教学时,应站在要渗透符号思想的高度来 设计 自己的教学过程。不能满足于学生会用字母表示数后,将字母等同数字进行运算的结果。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用数字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数的本质区别 —— 数字仅表示某个确定的数,字母表示某个可变的确定的数(即变元)。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仍要不断地强调,才会使学生获得正饶认识。进行代数式一节的教学时仍要贯穿这一思想,要向学生指出:一个字母也可以表示一个代数式,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化一步。

又如,进行概念教学时,学生能把某个定义背得很熟,但就是不会用。如果我们从中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转换思想,情况就不会不同。因为数学中定义的概念与被定义兼具性质、判定双重功能。明确向学生指出这一点,会使他们对定义的理解、运用更上一层楼。

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这是线段的定义,学生学习时一般只作顺向理解,知道什么叫线段。但遇到直线上有三个点,问共有几条线段的时就会答不全。我们认为对于定义再作逆向理解:线段是由直线上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构成的。两个端点,在确定一个端点的情况下,再按顺序去确定另一个端点,于是直线上有三个点,共有三条线段的结论就不难得到了。更复杂一点,直线上有四个点,甚至有 99 个

点问共有多少条线段?通过归纳思维训练,学生也会正确解答。

类似地,角的定义也应这样教学,而且可用类比思维作指导,完全可以依照线段概念进行教学。角的顶点在哪里,它是由哪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是我们认识角的基点。有了这样的理念,在今后遇到的复杂图形中,找出所需的角就不会是难事了。

我们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从数学思维方法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胸中有数。由此再进一步考虑如何 设计 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领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某个数学思想方法。

统帅。我们进行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前人的数学成果(即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实质,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能力。为此,教师在备课、讲课、评课、辅导等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将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统帅” 的含义。

例如,《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教材先通过 6 个运动求和的实例,得到如下结果:(1)5+3=8 ;(4)5+(-3)=2 ;

(2)(-5)+(-3)=-8 ;(5)3+(-5)=-2 ;

(3)5+(-5)=0 ;(6)(-5)+0=-5。

由此归纳、概括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如果我们有分类思想作指导,便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面 6 个等式。便不难看出:(1)和(2),实质上同号两数相加,可分两种情况:即正 + 正 = 正,负 + 负 = 负;(3)、(4)、(5)是异号相加,又可分为三种情况,即按两个加数的绝对值大小分为三类:两加数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正加数绝对值大于负加数绝对值时和为正,正加数的绝对值小于负加数绝对值时和为负;(6)是有一加数为 0 的情况(由于正数 + 零与零 + 零在小学已学过,未列出)。这样,把两个加数按符号进行了分类,使学生在众多的数学当中分辨清数的各种可能情况,渗透了分类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原则。

又如,在学了角的比较大小后,对于小于平角的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三类,就是分类思想的体现。再如三角形的分类:如果三角形按照边的长短关系通常分为:

(1)不等边三角形 —— 三边都不相等;

(2)等腰三角形 —— 三边中只有两边相等;

(3)等边三角形 —— 三边都相等。

如果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关系来分,则可分为:

(1)锐角三角形 —— 各个角都是锐角;

(2)直角三角形 —— 有一个角是直角;

(3)钝角三角形 —— 有一个角是钝角。

由此让学生初步体会:同一类事物按不同的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分类,但在同一标准下必须做到不重、不漏。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我们提出挖掘、统帅是前提,还要明确三点:(2)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教材的各个知识点中,即使是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章节中,要求的层次也是不同的;

(3)学生对某个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理解、掌握需要有一个 “认同”、“顺应” 的过程。只有当某个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纳入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之中了,才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因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一个长久的渐进的过程。

现代认知科学理论认为:知识是无法传授的,传递的只是信息。还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中的行为主体,而其他则是客体或载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的中参与功能。没有主体参与,老师的任何传授将毫无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从发挥。因此,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中,我们提出:引导、参与是关键。

引导。由于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不能很快地被人掌握,需要经历了解(孕育)、理解(领悟)、掌握(形成)、应用的过程;又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是蕴含于各个知识点中,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时,突出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挖掘到什么深度,要求到什么程度,在什么知识点的教学再反复、深入提高 „„ 都要由教师进行系统地研究,作出周密的安排。具体到某节课的教学,教师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创设怎样的情况、提出怎样的问题、讲授怎样的内容、设计 怎样的活动、安排怎样的练习等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会他们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要由教师来引导。

实践证明,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需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长期地实践、积累,不断地体验才能逐步做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点拨与指导。到一定阶段(例如某一个教学段落、学期结束、考前总复习等)教师再作必要的概括提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为、掌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与。指的是教师、学生都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参与尤其重要,如果没能

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决不会是成功的。

例如,有理数的分类可分成正数、零、负数,也可分整数、分数(小数)。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一)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然后相互讨论,再板演的方式进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从中发现较简捷的解法。在这节课中,渗透了分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运用了运算律,使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达到正确、简捷的目的。学生通过讨论达到参与、交流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质疑、鼓励,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此课例可参看录相看片《认识建构与数学教学 ∧ 第十集中 詹宝玲老师做的课)。又如,定理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如何使学生发现定理的形成过程,定理证明思履来历,特别是辅助线的添加方法一直是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几何画板》软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理想的情境,所画的三角形可以任意变化,(体现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都成立)可测算出一组同位角始终相等,中位线的长是第三边长的一半。学生经过对图形的观察很容易得到定理的结论。(这个过程是一个实验过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定理的正确性。定理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的发现。体现了 “做数学” 的理念。)定理的证明实质是经过平移变换或旋转变换,将三角形图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而证明的。《几何画板》能很好地演示上述过程。所以定理的证明思路、辅助线的添加方法都是显得十分自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的过程,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指出,这节课的教学《几何画板》软件发挥了传统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因此按照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非常必要的。(此课例可参看录相片《认识建构与数学教学 ∧ 第十一集中场革老师做的课。)

在一单元或一章教学结束后,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或总复习时,教师更应该用数学思想来统帅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数学思想的高度来总结学过的知识,好比用一根线把一串珍珠(知识点)连起来,既有条理,又不易遗忘。

例如,在中考复习时,把初中阶段学过的各种方程(组)解法,在转化思想的指引下,运用消元、降次、换元等方法,最终化为 x=a 的形式,从而求得方程(组)的解。这样处理不仅总结、归纳了初中已学过的知识,而且为高中进一步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三角方程等的解法准备了思想基础。

总之,数学思想方法是 中学 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数学总是的解决无不以数学思想为指导,以数学方法为手段。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是教学 设计 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统帅,是解题思履指南。把数学知识的精髓 —— 数学思想方法纳入基础知识范畴是加强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的深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返回参考资料列表】

第五篇:初一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一数学教学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知识已不再被狭义地理解为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而是内容和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者必须认真挖掘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坚持每一李课都自觉地向学生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素质,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任何数学事实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和数学理论的建立,无一不是数学思想的体现和应用,所有这些都说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初一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早期渗透。

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的早期渗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数学思想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教材之中的,只要我们认真地钻研教材,我们就能把溶于数学教材之中的数学思想凝聚起来明白地渗透给学生,数学思想也是处理抽象事物时的自然想法。第二,从心理学上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可以知道,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和抽象事物打交道的能力,只要我们讲解得当,数学思想是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那么,在初一阶段应该着重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呢?我认为,它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数学思想,即符号表示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化归的思想。

㈠符号表示的思想。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数学的抽象是从引进数学符号表示数学对象开始的,因此,把数学事实符号化就成为学习现代数学必须首先掌握的技能之一。在初一阶段,由于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有关字母表示数、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等内容,这我们向学生渗透符号表示思想提供了方便。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个由具体向抽象转变的第一步,在渗透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强化对符号表示思想的自然性和优越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算术能解决的问题是十分有限的,还有大量问题算术不易解决甚至不能解决,为了使问题解决且解决的简捷,我们自然希望寻求比算术更好的办法,引进数学符号表示数学对象就是实现这种想法的第一步,它的优越性是十分明显的,能使数学事实的表示更加简单了、更便函于书写和研究,更富有概括意义。例如,用㈡㈢

下载“植树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植树问题”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能使学生感知数学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5篇范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吴江市青云中学 王东 215235 【摘 要】新课程教学强调数学教学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的课堂教学我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的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一位美国教育家曾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归纳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归纳思想方法的渗透《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要求和表述数学课程的内容时均提到了数学思想方法,《标准》明确要求,“要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和......

    八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共5则)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摘要: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架构的桥梁是数学思想方法,它不仅能普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解决事情的正确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 三明市列东小学 王家琦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个方面。数学思想是数......

    如何在数学中渗透思想方法[5篇范文]

    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我觉得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在数学学科中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最终定稿)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高二年级 赵露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