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6[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02:0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6》。

第一篇: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6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2010.03.19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赵宗敏 授课班级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

高一(1)班

1学习、鉴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增强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增强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学难点 运用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前播放琵琶曲《琵琶语》)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变为有形可见的文字,表现在纸上,使人读后获得具体深切的感受,确实是不容易。《琵琶行》对于音乐“琵琶声”的描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久不衰。

课堂安排 设计意图 活动方式 1.学生齐读《琵琶行》第二段,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完

集体参与 感受琵琶女演奏的美妙音乐。成初步体验音乐描写的诗

句。

2.分析鉴赏相关诗句。(扣住文1.尊重学生的原始体验,本,抓重点词语分析)在交流与相互启发中对比材料:韩愈《听颖师弹琴》 归纳总结出艺术手法。

白居易《夜筝》 学生思考、2.通过对比,增加对诗歌 李绅《悲善才》 的艺术手法的感性认讨论、归纳、元稹 《琵琶歌》

总结 识,增加诗歌积累,拓 李白《听蜀僧睿弹琴》

展视野。

(教师补充对比资料)3.利用具体艺术手法指导修改上次课的写作练习。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一起聆听,有意识地感受、体验音乐,为改写习作做准备。)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学以致用,在修改习作练习4的过程中,再次理解欣赏《琵琶行》的艺术手法。

内容

音乐描写的方法:以声写声

以形写声

以听众的感受(感情)表现音乐演奏效果

以演奏者的动作表现音乐演奏效果

以情写声

------在教学设计中,我预先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扣住文本分析鉴赏,归纳总结出艺术手法。

二、利用分析总结的音乐描写的方法,指导写作。目的是,以阅读指导写作。

学生修改、点评、交流展示

思 应该说,第二个环节是成功的,学生在有方法指导的情况下,修改例文,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第一个环节,学生在文本的分析鉴赏中遇到了困难和分歧,因此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对于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同时拓展动作不够舒展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思考有如下原因:1.因为听课人太多,我和学生分别被包围在讲台和座位的几座孤岛上,失去了在讨论环节我对学生指导和及时了解问题的机会,师生个别交流完全失去,我就了解不到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对于讨论生成的内容就缺少了预设环节。对于学生的普遍与个别问题的判别出现误差,导致第一环节费时多,时效比不够理想。2.我拘泥于预设方案,没能用平常心来处理这节课,追求完整与完美中,失去了课堂对学生的本质意义(关注学生所得)。3.学生过于紧张,对于结果的完美追求甚至超过我,学生太关注发言质量,因而整个课堂节奏比常态课慢得多。

课后启发:1.在常态教学中,在讨论环节,更加关注学生的原始思考,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加强学生思维训练。2.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判别个体与普遍问题,个体问题在讨论环节个别解决,普遍问题由全体一起讨论,分析,教师指导,让课堂生成环节成为教学亮点。3.教学设计多样化,在多变的课堂中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求形式上的完整与完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节课均有所得。

深思、磨砺、设计,是课前的所得。在完美的期盼与实践中,带来的也总是美丽的遗憾。文学家说:“文学是灰色的”。文学因美丽的遗憾而灰色,也会因无数的灰色而厚重,更因为灰色让才子竟折腰。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附:教学材料

一、学生习作:

1、克 罗 地 亚 狂 想 曲

高一(1)班 周予豪

这是一首钢琴为主体的乐曲,开篇由钢琴领起,繁星点点,高潮是由小提琴和贝司的插入,波澜壮阔。这首曲子给我的感觉像是开始被一个人拉起手慢慢的走在花园中,而后,脑中场景瞬间向外延展,看到的是蓝天白云,碧绿草原,一望无际。乐队中鼓手每一次放下手再抬起手,都让人们的灵魂倍受震撼,欲离体而去,让人飘飘欲飞。乐曲从头开始都让人有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仿佛条条小溪四处汇集在一起变成滔滔江水,泛出点点星光,这星光是如此的耀眼,但仍让人沉醉其中,但最后,这些星光终于消散了,让人感到万分的不舍。

2、战 台 风

高一(1)班 权冠月

右侧的人,仍是不紧不慢地又精准地调好琴弦,翻折好乐谱,准备好了弹琴。

顿时,一缕弦音细细的滑入心间,紧接着便是相联甚好的颤音,变调,下滑音。无一不使人仿佛置身于温和柔软的空气中,就这样舒服了好一会儿,琴声却明亮,柔和的高中音都转到了沉重的低音部,这其中的停顿即使短暂,而那样的突然不由使人心中一寒。低沉的弦声由慢渐快地响起,由暴风雨前的沉寂,顿时化为滚雷从远方传来,变得震耳,同时好像见到了喧闹的场景——是人们在四处逃窜!是壮丁们拼死抵御疯狂时的呐喊声!就这样,肆虐的风暴席卷走了刚刚温柔的气息,在人间狂暴地奔驰!渐渐地,雷声,琴声少了,人们之间也有了切切细语,直到狂风完全消失,人们又纷纷而来,整理着被狂风毁坏的物品。终于风平浪静了,我又一次陷入那轻柔的空气。

3.野 蜂 飞 舞

高一(1)班 王蔚橦

钢琴的声音仿佛流水一般,从高山中流出,溅入幽暗的湖泊,琴声虽弱,但十分连贯,往复的音符跳跃着,想野蜂在花丛中飞舞一样,轻灵,梦幻。猛然间,似触电一样,野蜂飞的更加急促了,更加灵巧了,在花丛中翻飞往复,最后消失在视野中,消失在耳畔。

4、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之一。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部乐曲时,我就被那旋律深深地吸引住了。当开头那段低音钢琴响起,我就能感受到贝多芬的悲愤、苦闷全都释放出来的快感。铿锵有力的节奏,好像挣脱束缚的野马在狂奔,也好像一个百折不挠的人不向命运低头,奋勇抗争的身影。这部曲不像其他的乐曲那样情意绵绵,优雅动人,它时而疾时而缓,意在表现人生命运的多样性与不测。每每听完,我就像受过一次洗礼,重新正确审视自己,好似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让我走好每段历程。

二、补充资料:

1、夜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谈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2、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3、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仗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4、明湖居听书(片段)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便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翻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第二篇:上课琵琶行课时一优秀教案

《琵琶行》课时一 一:课前准备 1.诵读全诗 2.疏通文意

3.思考:诗人和歌女的身世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过去,现在)?

二、基本训练

贾(gǔ)恬(tián)谪(zhé)思(sì)霓裳(cháng)六幺(yāo)嘈嘈(cáo)间(jiān)关 虾(há)蟆(má)名属(zhǔ)教坊(fāng)绡(xiāo)钿(diàn)篦(bì)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三、教学过程

1.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而且白居易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到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有表现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2.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3..解题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4.序

上学期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 ——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5.正文

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

(略)(详)

(详)

(略)

(略)6.(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2)两人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 琵琶声(音乐)(遭贬的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

(3).这句心理共鸣的句子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做具体比较。

明确: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具体说来: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教师补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5)小结:所以诗人最后才会发出感叹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四、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琵琶声

京官

商妇

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课时二

一、课前准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全诗

2.诗歌中第二段的音乐描写有什么特点?(小组分析讨论,逐句总结),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二、基本训练

诗词默写

三、教学过程

1.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

比喻分为两类:一是以声喻声。用现实生活中人们具体可感的声音,比拟各种不同的难以捉摸的音响,把抽象无形的声音,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激越昂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珠落玉盘,清脆悦耳)“银瓶乍破水浆迸”(银瓶爆破,激越雄壮)。

如“如急雨”(既能看见,又能听见,既有形,也有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既有声,又能见其形)。

预设课堂: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

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私语般,有幽细圆润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迟(迟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

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的比喻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宛转流畅

泉流冰 下———————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 爆发——高昂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 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 悉的、类似的声音 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2.听《琵琶行》

师: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

四、课外拓展

布置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蜀僧濬(jùn)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诗的颔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丘”是用大自然的宏伟的音响来比喻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第一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第二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 声的魅力

五、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

结束语:历史不会抹杀这一切,时间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琶琵曲中,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

第三篇: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三《琵琶行》第二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号

姓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学习难点】:

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链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课堂导入】(齐读或背诵小序到第二段)上节课讲到:琵琶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应约表演,更是在借助音乐来诉说心事,那么这个举止不凡,技艺高超的 琵琶女究竟有怎样的经历呢?请看第三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学习过程】

1、齐读第三段:

(1)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家住京城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年轻貌美

技艺高超

(3)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红极一时

(4)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奢华欢乐

光阴虚度

(5)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亲人离散

时过境迁

嫁与商人

(6)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独守空船

凄凉孤独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今昔对比

感慨万千

总结琵琶女经历: 曾经色艺双全,红极一时

如今年长色衰,漂流沦落。

(2)琵琶女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2.朗读第四段: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 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3、朗读最后一段:。

【课堂小结】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2、拓展练习

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桌合作仿写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摹声音的高妙。例(1):那音乐粗重深沉,就像浓厚的黑云压了下来,暴雨挟着狂风,在冲荡着天地。(2)(3)(4)

【课后反思】

第四篇:《琵琶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字数:2269

来源:商情 2014年40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琵琶行》是一篇感情充沛的美文,鉴赏本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境,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诵读和鉴赏,体悟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

【关键词】《琵琶行》 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理念的要求,“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时,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是一篇感情充沛的美文,鉴赏本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境,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诵读和鉴赏,体悟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

二、教学目标

1、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人的贬谪郁闷之思。

2、学习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等体味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形象的技巧。

3、体会琵琶女形象及诗人情怀,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安排在必修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诗歌的鉴赏,对诗歌鉴赏的认知有一定基础,但缺乏有深度的认识,例如:怎样把作者对琵琶曲的描写与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身世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很难理解到位。因此要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情感,还需教师继续引导。

课型分析:诵读、品味、感悟、拓展,是中国古代诗歌教学的基本程序。本课重点在于把读者感情与认识相统一。

教学方法:引导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教学过程

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古语说“人生得以知己足矣”《诗经》有云:知我心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一千多年前,大诗人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夜半偶遇琵琶女共同演绎了一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佳话,是什么让二人初次相逢便互引对方为知音,是什么让琵琶女对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倾吐心曲,又是什么让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泪洒青衫呢?(引用典故,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2、激情投入,朗诵比拼。小组成员先自己朗读,成员之间互为指导,评价。然后教师选取不同小组的2名同学分别朗读第3、4、5段,(配乐《琵琶吟》)并由其他同学自由评价(评价标准:字音、情感等)

3、鉴赏悟情,拓展提升。(1)问题设计: 问题一:“行为心表,言为心声”,从琵琶女的讲述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你觉得她值得同情吗? 教师点拨:她嫁与商人生活富足,为什么仍不满足,丈夫远行,为何她没有同去也没回夫家?为何她能够对诗人倾吐心曲?源于精神上的疏离。教师板书:精神 物质 问题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你能说说他们的共同之处吗?

小组展示:

琵琶女白居易

京城女京官

琴技高超才华横溢

委身商贾惨遭贬谪

„„„„

(答案不拘泥于此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板书:宠-弃理想 现实自我价值的丧失

问题三:《唐宋诗醇评语-琵琶引》所云:司马“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你怎样理解?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观点,在文中找到依据即可)

拓展提升:有人说,“琵琶女”是诗人想象中的人物,他们的相遇是白居易虚构出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教师点拨:借人抒情,借琵琶女遭遇抒自己怀才不遇之意,这个借以抒情的对象是一个抒情的载体,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心有戚戚焉,也可以跨越性别,借女子的抒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之情

(2)课件展示: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太行路》(节选)

——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

白居易

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4、配乐重读,深度感悟。重读3,4,5段全体女生读第三段,全体男生读第四段,男女同学全体读最后一段。

5、作业布置,小结升华。小结:琵琶声里,弹出无数红颜凄凉意;幽怨句中,写尽千秋羁客落魄情。

教师板书:音乐人生

附:板书:现实物质音乐

自我价值丧失(宠——弃)

理想精神人生

第五篇:琵琶行第二课时

成武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制人: 李民直审核人:高艳华审批人:刘东昌 时间班级小组组员序号姓名个人评价老师评价

《琵琶行》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全文,赏析第二段,品味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整体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积极学习文中用比喻描写音乐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案(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我的疑惑】(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提出问题是自我能力的体现,相信你能提出很好的问题!)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的问题和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堂案

升华学科能力,透析重难点。合作探究前必须先自主学习,再仔细认真与同学交流探究。

1、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研读第二段并回答:诗人是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写乐曲情调的?同时,请指出琵琶女演

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所在。

3、研读全诗,试分析文中所塑造的琵琶女形象。

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5、研读全诗,试分析文中所塑造的诗人自身的形象。

【拓展延伸】

1、思考:南宋的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人为本诗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字的天涯沦落只恨罢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白居易诗作赏析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赏析】开成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在洛阳,政治上同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诗题中“闲饮”二字透漏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前两联,字面上是抒写诗友聚会时的兴奋,沽酒时的豪爽和闲饮时的欢乐,骨子里却包涵着极为凄凉沉痛的感情。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将题中旨意写足。尾联,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共君一醉一陶然”,既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又不难发现其中有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吗?

这首诗写的是“闲饮”,却蕴含着极为悲怆的身世之感。首句“少时”起得突兀,遂又以“老后”相对;三句写“沽酒”,四句忽又牵入“相看七十欠三年”句。从一时“闲饮”,推衍到漫漫人生,实在高妙。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工力。

【课外补充】

白居易诗歌名句集锦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卖炭翁》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5、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

1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11、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夜筝》

1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13、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1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15、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

16、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

1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琵琶行》

18、银屏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

19、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 20、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当堂检测】

1、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4、诗的结尾作者自伤身世,自觉与琵琶女颇多相似,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长安来到偏远的江州。

B.一个善写诗,另一个能读懂;一个会弹奏,另一个能欣赏,有他乡遇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C.一个是誉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D.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遭贬,都有荣衰变迁,“幽愁暗恨”。

5、默写

(1)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去来江口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事。

(4)我闻琵琶已叹息。

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智慧故事】

1、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惟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惟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解释: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很多人只盯着奔腾的河水发愁,而看不到河边的苹果树。

2、成功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的答案获得了该题的最佳答案。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解释: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那个。

3、林肯做为美国总统,他对政敌的态度引起了一位官员的不满。他批评林肯不应该试图跟那些人做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可惜的是,这世界上大多的人只知道从肉体上消灭敌人。

4、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作桥。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人失足葬身涧底,尸骨难觅。这天,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铁索桥是必须攀附了,路已至此决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桥险,可以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过桥的健全人说:“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要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很多的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桥,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而是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不为外物所动,专注你的目标,不论风动、帘动,只要心不动。

下载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6[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6[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变色龙》第二课时教案

    6、变色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6 猫教案第二课时

    6 猫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玩个猜谜游戏吧! 出示谜语: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褂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鹅)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琵琶行优秀教案

    琵琶行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

    琵琶行优秀教案

    【从容说课】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琵琶行》是一首......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

    琵琶行--优秀教案3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琵琶行》优秀实用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表现方法。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

    6、徐悲鸿励志学画 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2、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通过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