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堂校内赛教课的教学反思
一堂校内赛教课的教学反思
本学期初,我校全员赛教拉开序幕。第一轮组内赛教时,我上课的主题是关于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键》第一课时“离子键”的内容。这是在“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公开课,在本节课堂中凸显了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多种活动途径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教育理念必须更新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设计即要立足于学生的本性,又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为目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思考、求知的欲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依据学校“高效课堂”“315”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做了多种尝试。在这一节赛教课中,在“学生展示”的环节里,学生们的表现很好,有些还出乎我的预料,看来,平时的训练颇有成效。
二、教学思路要新颖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取得佳绩,教学构思一定要新颖,不能照搬别人的教案,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要有创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教学思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学生展示”、“问题矫正”、“知识反馈”“当堂检测”等几个环节。对于离子键的实质等知识点和问题进行适时点拨,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明了,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要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衔接
今年本人承担了区级立项课题“初高中学段化学衔接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任务。本节课教学设计,我注重了知识点的衔接,如:原子结构知识和离子键形成过程的紧密联系,设计了应用化学用语――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图示方法,从而有效突破了学生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理解。同时方法和能力的衔接也得到体现和落实,如:设计离子键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的教学时,就在练习中加入了第二课时共价键的内容,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掌握离子键的形成特点,通过掌握的新的化学用语――电子式,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决定课堂教学成败
我校本届高一学生普遍基础较弱,该届学生也是学校实现办学思想转型,创办艺体高中招收的第一届学生。针对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在充分挖透课标要求基础上,知识层面降低难度,注重学法指导,思维训练,习惯养成,以期使学生体验到收获、成就,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乐学、振奋的局面,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当然也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始终会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还有我在今后教学中继续探讨和研究的地方。通过上赛教课和公开课,能让我更好的和其他教师交流,对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怎样把自己的课上得更好,让学生受益才是我作为教师最大的愿望。“高效课堂”课改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仍需在不断地反思、研究中提高。
第二篇:一堂公开课教学反思
随着一阵急促的铃声,我快步走上讲台,一堂校内公开课正式开始了。可能是由于对多媒体的陌生,也可能是后面多了几位同事,看着下面一双双充满稚气的眼睛,一张张由于激动、紧张而涨红的脸,我的心怦怦直跳,早已想好的极为精彩的词句却无影无踪,说出口的竟然是一些语无伦次的话语。孩子们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想极力消除我的紧张,他们一个个高举小手,一个个回答漂亮,在孩子们的鼓励下,我顺利地结束了这堂课。
课后评课时,我首先向同事们细说了这堂课的失误,他们也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我知道了这堂课的问题所在,并下决心要取长补短。但我还不满足,我想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因为这堂课我毕竟是为孩子们上的。我走进教室问孩子们:“刚才那堂课我们上得怎么样?”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好。”他们的回答竟然出乎我的所料,我以为他们肯定回说好,因为他们平时常常讨好我。我疑惑地问:“哪里不好?”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班长张丹洋站起来说:“您太紧张了,我们也很紧张,想好的话站起来又给忘了……”小机灵鬼周钰迫不及待站起来说:“老师,这节课我们都听懂了,用多媒体上课真好……”一向不爱说话的张新玲唰地站起来说:“好是好,就是课件制作太辛苦了……”善解人意的张晓霜站起来说:“要是我们都不紧张,咱们这堂课一定会很精彩……”……
听着孩子们的真诚表白,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谁说孩子不懂事?他们那童真的话语使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渴求,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走进我们的学生”,师生的沟通,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今天显得比任何时候更有必要。朋友们,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内需力,只有师生共同去实现这样的愿望和目标,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有效
第三篇:我喜欢的一堂外教课
× 25 = 600
我喜欢的一堂外教课
我喜欢上许许多多的课,有有趣的计算机课,有锻炼我们身体的体育课,有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的常识课„„ 但我特别喜欢的是外教课。
星期五下午的 × 25 = 600
这真是一节有趣的课!这节课让我在游戏中体会到学英语的快乐,而且让我更有自信了。我喜欢这样的课。
第四篇:术科组赛教课总结
术科组赛教课总结
历时一个多月的全校教师赛教课终于圆满落下帷幕。术科组也评出了各等级的获奖名单;比赛的结果我认为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比赛的过程,本次赛教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和全体人员的努力分不开,从校级领导到教导处和每一位教师都非常的重视。组织分工明确,活动策划科学,特别是上课时间的安排合理,保证了比赛的正常开展。
本次我们术科组赛教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导处和老师,都把教赛课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他活动不能影响赛教课。学校同时还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来激励教师们。参赛的教师也十分重视赛教课的准备。
2.质量高。这也是一种因果关系。此次赛课质量高,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上,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其中杨毅老师的音乐课《台湾岛》利用多媒体声像并存,整节课不仅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的美,同时让所有在场的师生受到了一种爱国思想教育;又如梁海玲老师的英语课,引导学生进入了英语的快乐世界,学生热情空前高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马慧老师的美术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制作漂亮的染花纸,既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设计、方法的选用等方面都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3.教学手段现代化。我校多媒体教室可以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参赛教师很多课件都是由教师自己制作,许多教师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同时也指出了尚有不足之处,个别教师有课件但是操作不熟练,建议今后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设立课件奖励机制,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
4.听课率高。每到教赛课时间,基本上没有课的教师都到场听课,并参与评课,教师们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体现了和谐、团结的教学氛围。
5.比赛公正。本次术科组教赛课设4个评委,分别是马慧、陈彦君、陈远就、梁海玲,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学科。每天都为当天的课评议、打分。同时每位听课的教师也参与评分,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
大赛从准备到结束历时一个多月,结果已没有更大的意义,只是这过程让我有些许感想,许多情景还不时在脑子里浮现,在大赛的准备过程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对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前提下的新课改的进一步研究中,使我更加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教师在改革中所要承担起的责任。大赛结束了,但愿这只是形式上的结束,教育质量的全面竞赛永远不会结束,我们的准备过程也不应该停止,我想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
在这次赛教课活动中,教导处胡晓岚、李巧琳两个主任和四个评委在比赛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参赛的14位教师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组内外参加听课的教师达到 111 人次以上。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在很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2年11月6日
第五篇:2011青年教师赛教课总结
2011——2012学青赛课小结
本次2011——2012学青赛课我担任中学综合组的评委。本组包括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四个学科,10所学校共11位老师参赛。
比赛项目与市青赛课接轨,设有备课、上课、说课、演讲、评课等项目。整个比赛过程公平、公正。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好教师不再集中在几所名校。特别是青年教师对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游刃有余,在短短9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好备课、教案(甚至已打印出来)、还能制作出CAI课件辅助教学、拿出一节比较优秀的课。
这次两位音乐教师上同一节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49中的王琳上的是欣赏课,她选了《西风的话》、《扬鞭催马运粮忙》、《丰收锣鼓》、配乐诗朗诵《秋》为这节课的内容。
在90分钟里能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备课,说明平时对教材深有研究,对重难点知识、重要技能了然于胸,正确把握师生之间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并在课上密切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体现了老师们心中有学生,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而不是自己的“教”。
能营造高效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较好,是一节较好的音乐课。不足之处:欣赏部分太简单,欠缺必要的练习来强化、反馈。说课不够规范。不知道该怎样说课,而是变成课后反思。
50中的林力上的是欣赏课,他选了《四季——秋》为这节课的内容。从选材上看,这节课很单一,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就让学生看视频、听音乐,而对作品的体裁、音乐表现却没有介绍,书上有介绍却没有让学生了解,学生听不懂,教学效果不明显,结果时间没到就下课了,对陌生的学生预期的不足及在课堂突发事情的处理上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有待进一步提高。
评课经验不足,如何撰写评课报告有待培训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