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导语设计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语文课导语设计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米小刚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一、导语设计应具有新奇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二、导语设计应注重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中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甘泉。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设计不能缺少知识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与之相应又是德智美的统一,人文性注重的学生情感的挖掘、熏陶、感染,这与德育美育目标相统一;而工具性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旧知的利用,这又与智育的目标相统一。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落实好这些性质,就必然要注意导语的设计。虽然教师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不同班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学生学情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决定着导语的设计必然也会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只有注重了导语设计的新奇性、美感性、情感性以及知识性,语文教学才会在第一时间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内容摘要: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什么样的导语是好导语,好导语如何设计,本人就这两个问题,浅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导语
兴趣
设计
导语,就是教师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导新课、启发诱导学生的话,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的第一步,虽然是一步,但却是关系全局的一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语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是好的导语呢?
首先,我认为好的导语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其次,好的导语应与授课的内容紧密相联。
导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引出当堂授课的内容。如果导语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无关,即使它再生动有趣,也只能是把学生“越导越远”。所以,好的导语一定要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联,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再次,好的导语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陶治情感。
课堂教学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导语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所以导语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古今中外、大千世界,为设计导语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可以让学生获得各种课内外知识。同时,导语的设计还要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思想教育。
最后,好的导语要尽情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既可以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去喜欢一门学科;也会因为厌恶一位老师,而排斥一门学科。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语,可以尽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谈了好导语的几点要求,那么如何来设计导语呢?下面就举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导语。1.问题导入法。
上课之初,学生往往仍处于课间的兴奋之中,一时难以回到课堂。此时大段陈述新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很难专心聆听,也就很难进入新课教学。因此,此时提出问题,能更有效地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教学《最苦与最乐》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觉得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几名学生谈完后,教师接着说:“想不想知道梁启超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2.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设计语文课导语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也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空城计》时,教师可以问:“诸葛亮仅凭一座空城,怎么就能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呢?”学生就会带着这个悬念,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了。
3.故事导入法。
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会使课堂增色添彩,让人耐人寻味,思考无穷。用于导课的故事,可以是与要讲内容相类似的,也可以是所讲课文的内容梗概,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4.情境导入法。
教师利用形像的描述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一开始接触新课文时,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发生共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在《渔家傲》一词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守边将士的壮志愁情,接着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边将士,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并托鸿雁将自己的话捎给远方的亲人。这样的换位思考激发可学生的兴趣,一个个踊跃发言,整个课堂就动起来了。
二、联系授课内容,设计导语。1. 背景导入法。
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先介绍苏轼被贬的一些情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解题导入法。
教材中有些题目经过了作者精心的构思,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入新课。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可以先从课题的解读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也就有兴趣读下去了。
3. 情节导入法。
讲课之前介绍课文的相关情节或主要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木兰诗》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她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她眷恋故土,毅然返乡。一千年来,她成了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人公——花木兰。”
4. 温故导入法。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导入新知识,这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的。如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可以这样导入: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一怎样的情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导语。1. 谈话导入法。
这种导语是教师经常使用的,就是通过上课前师生的对话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却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如教学《爱莲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教师问:“你喜欢哪些花?说说理由。”学生一一回答。然后教师引入课文:“宋代的周敦颐对莲花却情有独钟,为什么呢?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 歌曲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有很多歌曲十分感人。所以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歌曲。如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这首歌,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带着对父爱的感动,去学习课文,深深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 诗词导入法。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如讲丰子恺的《白鹅》时,可以让学生回忆骆宾王的《咏鹅》,问:“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入正题:“那么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什么样的呢?”
4.事物导入法。
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黔之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驴,在人产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温顺的动物。殊不知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它没有把握好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四、利用多媒体,设计导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被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如讲郦道元的《三峡》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三峡的雄奇壮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如《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的导入,用课件展示申奥成功时的情景,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激动的场面,怀着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去学习课文。
以上列出一些较为常用的导课方式。其实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诸如直接导入法、名言导入法、归纳总结法等。因此,导语的设计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决定。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新台门中学
作者:王大峰
2009.7.15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2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例谈
一堂成功语文课的设计,总是从导语设计开始的。好的导入语,能展示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体现教师语文教学的个人魅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语,能够揭示课文的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导入语,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导语设计上精心准备。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常用的几种导语设计方法列举如下:
一、回顾复习导入法。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前回顾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强化,从而熟练地掌握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监测中取得优异成绩,享受成功的幸福,激发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的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设计导语: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因为我们七年级已经学过他的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还五言律诗《望岳》和《春望》。(教师领着学生齐背《望岳》和《春望》)我们知道他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敬佩。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出示目标导入法。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语文教科书的灵魂,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每一篇课文的灵魂;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对课程标准的执行过程。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其教学活动总是围绕每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结构繁杂的课文,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化繁为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出示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从阅读感受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悟。
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知识与技能:
3、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4、熟悉鲁迅及其作品。
5、识记理解文中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
6、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7、品析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思想的方法。
8、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三、提炼主题导入法。主题体现文章的写作意图,教学一篇课文,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运用充满哲理的议论语言,揭示所要教的课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品味文章的表现手法,深入把握课文的内容,进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如教学《巨人和孩子》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荆棘,自得小伤。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读完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诗人王尔德《巨人和孩子》这童话,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四、设置疑问导入法。
在课堂导入时,设置疑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纷乱中平静下来,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读课文前,教师有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沁园春。雪》,就可以用悬念法设计导语: 同学们,一说起雪,我们就会想到寒冷的冬天,想到和小朋友一起堆雪人,想到那“千树万树梨花开”柔美,想到愁云惨淡、山川失色的压抑和惆怅,想到寒风凛冽如刀割,想到被困居室不得舒展而游满井,想到冬天过去,春天如此令人神往……毛主席笔下的雪景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毛主席又有何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毛主席的磅礴气势与高远眼界吧!
学生们听了老师的问题后,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原本喧嚣的课堂立刻安静下来。
五、感情共鸣导入法。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抒情美文。这些文章因其挚爱深情而历久弥新,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学习这些文章,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真善美的人格。教师教学这类课文,仅凭空洞的说教和冷静的评析,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作品的情感内化为学生本人的切身体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领略到作品的精髓。
我在教学《永久的悔》一文时,设置了这样一段导语: 录音机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
伴随着婉转的旋律,我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诵道:有人说,家就是房子,其实,有房子的人不一定有家。真正的家是爸爸慈祥的目光,是妈妈温暖的怀抱,是爷爷手中缓缓挥动的蒲扇,是奶奶讲述的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真正的家是村头那棵苍虬的老槐,是家门口那条曲曲弯弯的小路,是房顶的一缕炊烟,是火炉旁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无法割舍的亲情,家是让人魂牵梦萦的牵挂……。
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怅然动容,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蕴涵的情感之中了。
六、积累名句导入法
古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古诗文名句的意蕴和写法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像,从而感受所学课文的精妙之处。如古代体现人生志趣与选择的诗文很多,在教读《鱼我所欲也》时,就可以引用古诗文名句来设计导语: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选择了坚毅;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选择了隐逸;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选择了洒脱;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选择了忠诚;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选择了奉献。抚今追昔,你我不也站在抉择的路口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又是作何选择的。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精彩的导入语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怀着一种迫切、期待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语文课的导语设计多种多样,教师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恰当选择。总之,导语设计要能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之我见
初中语文课导语设计之我见
有的语文老师也许会觉得,语文导入实属细枝末节,不值得尽心准备。而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能否顺畅进行,导语的作用不可小觑。
那么,怎样才能让开场白精彩起来呢?首先应明确优秀导语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样才能去构思去设计异彩纷呈的导语。我认为,好的开场白应达到三性。
1、新奇性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
2、艺术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追求美感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性。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知识性
导语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性与艺术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就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导语呢?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不会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才会无穷尽。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教学内容所决定。
一、分析题目,点明重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审视一个人的心灵;同样,透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导入课文,就能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
在教学《生命 生命》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生命‛,学生立即嚷道:‚老师,您少写了一个‘生命’‛。我则反问一句:‚用一个‘生命’就能表达意思,作者为什么用两个呢?这样岂不是重复啰嗦了?‛。‚不是重复啰嗦!‛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生命 生命’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明白生命的意义。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哪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讯息?——在百草园开心玩耍,在三味书屋认真读书。分析出来后就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词概括。‛这样通过释题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探索教材的中心内容。
二、设臵疑问,引发思考
在导语中有意的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于漪老师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
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现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这则导语就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先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我在教《伟大的悲剧》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常听人说:‘天上最难的,那就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则是叩访南极’。自古以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露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而一面又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那么,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冰雪王国能给予人类什么?人类又想从这荒凉的白色世界获取什么呢?南极,是所有爱好探险的人永久追求的目标。今天,人类已无数次登上了这地球的最南端。可你知道吗,设立在南纬90度的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呢?那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这两个人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的英雄。那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这段导语运用高超的悬念,多处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生动优美的语言也极具感染力,为学生深入深入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温习旧知,引出新知
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知新,既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
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说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白居易的《忆江南》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我们刚刚朗读的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了吗?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这大好春光。‛这段导语通过温习以前所学的关于春的诗句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另外我在讲《范进中举》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孔乙己》,知道了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生答):‘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爱害者,他迂腐、穷困而麻木不仁,被人当作笑料,遭到了丁举人的毒打,最后默默地死去。’那么,发生在孔乙己身上的悲剧是不是个别现象呢?不是!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所写的范进,也是一个受封建制度毒害的典型,范进是怎样一个人,他的遭遇又如何呢?今天我们阅读《范进中举》一文,它会给我们新的启示‛。这样既利于学生温习旧知识进而领悟新知识,又可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四、创设情境,调动激情
只有激发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去获取知识,才能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羚羊木雕》一文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同学们要过一条河,身上背着七个袋子,可桥只能承载4个袋子的重量,这七个袋子里分别装着: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名利、地位、荣誉。那么同学们将丢弃哪三个袋子呢?(学生自由发言)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她‛丢弃的是什么?‛学生们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致投入到了文本学习中去。
又如在上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时,我的开场白是:‚同学们小时候甚至现在都喜欢随妈妈到外婆家去,那为什么你们喜欢去外婆家呢?(生答)你们是
这样,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家在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格。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至在他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五、利用教具,直观形象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幻灯片、音乐、FLASH动画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代科学表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视觉性教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如导入《天净沙 秋思》时,我就在课堂上展示那幅游子漂泊图,让学生对着图中的景物来描绘色彩,整体感受一下这首曲子的基调,体会漂泊者的愁绪。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学生就能更真切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掌握诗歌的内涵。
在教《归园田居》时,我先播放了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歌曲中所诠释的乡间生活那种悠闲自在的氛围正好把学生的情绪带到诗中去,让他们更好的从诗中了解陶渊明的生活,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
另外在讲《斑羚飞渡》时,我首先播放了FLASH动画,用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配上专业的朗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自己的心随着斑羚的命运而起伏。这样学生就非常渴望从文本中找到斑羚命运变化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教具‛那就是学生本身。让学生表演,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教小说《皇帝的新装》时可先找几个学生表演文章的高潮部分‚皇帝‘展新装’‛,其余学生谈观后感。学生表演更适用于戏剧课的导入。中学课本选编了不少剧本,如果先让学生表演其中一片断,学生意犹未尽,必然会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关心剧情的发展。
教具分门别类,各具特色,运用哪种教具,由教学内容和当地教学设施所决定。教师在运用教具时,不能忽视其引导作用,不然学生会迷失方向。此外,还要注意教具运用的适度,做到自然和谐、恰到好处。
此外还有猜猜谜语,激发兴趣;讲述故事,增加趣味;调动知识,增进理解等等。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各具特色的导语,忌千篇一律、缺少新意。
通过实践我感到,讲课如何引入,如何开头,并没有定规成法。但导语的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也必须从课文的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否则,设计出来的‚导语‛就会成为花架子。
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它如同通向成功课堂的铺路石,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在教与学之中架起的第一道桥梁。好的导语如同缓缓拉开的帷幕,使学生很快看到优美的场景,又似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第五篇: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内容
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注意哪些内容
2017年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对阅读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文学类文本,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当前,为何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好?我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拘泥于精讲、讲读和反复训练。直接的结果是学生对训练和考试更加熟悉,却未必培养起了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要在原有的精讲基础上,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与阅读的习惯。
1.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找到一些与课文相关或相对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比较型阅读尝试,并以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的方式完成,在班上召开小型的阅读交流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有兴趣完成,也有能力完成,此类任务以鼓励为主,不做硬性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3.课前安排学生进行演讲,向大家介绍自己阅读的文本,以及自己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自豪感。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不到之处,请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