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研究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简称“双创”)教育现在是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教学活动,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但受到市场、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双创教育的目标与定位不明确,无长远规划,效果不佳,而且与其他的教育内容脱节、孤立;提出将实践教学与双创教育结合,以实践教学为引导、以市场为发展方向的双创教育模式,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经初步尝试,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定位;实践教学;教育模式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method of
College Students Guided by practical teaching
QIN Bo KANG Hong-bo
(School of Automation,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121,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double”)is now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many schools have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 of college students,but affected by the market,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goal and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not clear,no long-term planning,poor effect,and out of touch,and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other isolated; put forwar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guidance,take the market a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ducation,the two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After a preliminary attempt,a certain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al and orien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model
0 前言
大?W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学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标志,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据统计,全国约八成以上的高校都开展了双创必修或选修课程。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产业孵化器基地,许多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双创活动当中,但实际的效果良莠不济,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形式与内容不一致。许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只注重形式,无实际效果。很多都由学校领导亲自主管,选拔优秀教员担任导师,分配了专用办公场所,还成立了各种相关的协会,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老师也只挂名,最终并无实际的创业思路,更谈不上什么项目。
其次是学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不统一。双创小组在项目立项的时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或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未做充分的调研。学生的研究成果很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有成果但无市场,尽管有创新,算不上创业。
第三个问题是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僵化。在国家层面及教育部门的倡导和引领下,很多学校都在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基本都是1个学分课时量。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过于死板,以为双创教育是不同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单独的一门课程,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实际上双创教育与其他课程内容是有相关性的,而且是可以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的。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探索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3],尤其对工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计划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是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阶段。而既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当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教学内容,因此应在这两者间找到契合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以实践教育为引导,同步穿插开展双创教育;同时以和社会需求为方向,将双创教育实际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胆尝试教学改革,调整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现有的培养方案都是根据各学校专业特色设计,每过几年都会做一些调整,但基本调整幅度不大,甚至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很多年没变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一成不变的东西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在坚持专业特色不变的基本原则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双创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开展创新成业活动,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将双创教育单独孤立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之中。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反过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
另外,学校的学科竞赛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科竞赛使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4]。现在学科竞赛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每年都?M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相比其他实践教学活动,学科竞赛更容易与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共鸣。学科竞赛不受学生专业的限制,参加的往往是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同学,如果再辅以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的角色更有机会转变成创新创业者。教学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尤其是近5 年以来,文献总数及核心文献数增加显著[5]。以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例,作为电子通信类的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占了整个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过程,很多学生也都参与到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我们在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双创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比如课程设计的选题结合我校双创基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子课题;同时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以及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过程只表现突出的学生推选进双创基地,这些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已初步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机制,近几年以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显较以往明显增强,学科竞赛成绩和双创基地项目开展较以往都有明显进步。结束语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同时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既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又对双创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我校初步尝试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方式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2]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6.[3]刘艳,闫国栋,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育,2014年第11期:35-37.[4]李忠刚,王兴芬,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改革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34-40.[5]王慧敏,张庆庆,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9:20-22.
第二篇: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时间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毛泽东说:“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立足于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要求理论工作者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们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立足历史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而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毫无价值。
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十分重视研究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这对于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函,具有重大意义。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从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事件和科学文化实践钟来。邓小平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只有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才能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的“两起两落”,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之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拒绝研究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失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经验是具体的、零碎的、偏于感性的认识。总结经验的任务,在于经过思考,把这些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之作,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再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的叙述出来。”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总结经验,要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复核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毛泽东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想到。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三)调查研究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时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列宁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搜集材料既要全面而要有重点,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主要的和次要的,愈丰富愈好。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抓住本质、抓住规律、抓住全局。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的范围内不能解决。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毛泽东说:“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为经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通过实践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某一认识即使不能被一时的具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最终也必将被人类持续的总体实践所证实或证伪。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便捷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就哼;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这种状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能是绝对的统一。
毛泽东说:“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任何恭喜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作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从知之不够正确到知之比较正确的过程。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应该牢记恩格斯的话:“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像,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制约,在主观上收到得出该思想映像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因而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毛泽东说:“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都则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社会科学研究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别人的经验,但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尊重自己的经验,但不能固执己见。对一切都要加以分析,看它是不是真有道理,有几分道理,择其是者而从之,其不是者不从之。就是说,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
第三篇: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讲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与黑格尔
实践的定义: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现实的、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
“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毛泽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 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立足实践需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发挥引领社会作用的发展
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我们的自身专业出发,我们的研究如何立足实践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心理学?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什么是问题意识?
是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探索情景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主体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需要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值得人们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认识到某种社会的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麻省理工教授李跃兹)“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问题意识使我们的研究、写作更有明确的目标
社会科学研究也要具备大关怀,即使是小问题也要有大关照。
费正清 :“当代社会史学界流行一种风气,喜欢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怎样在一起过活。这当然是可欢迎的,对所有历史学者也是一种激励。但是如果认为我们懂得中国历史事件,好象我们懂得欧洲和美洲历史事件那样,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当我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的历史,还懵然不知的时候,就让社会史吸引住我们的兴趣。这就好象拿法国的农民同江苏的农民,或者拿荷兰和四川的商人作个比较,在他们的耕牛回到家里以前,你完全不会知道它们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把戏呢。一个人要了解普通人,不在事件和事件领导人的事实基础上去理解历史,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熊十力:“学问之事,首必自家找得问题,不是泛泛取出一二大名词来。有问题而求解决,必须如古人所谓仰观俯察,近取其身,远取诸物,随处体认道理,久之积测愈多,渐寻得根据来;还要进而曲畅旁通,分条析理,由散殊而得会通,慢慢成为有系统的思想,于是立言才不苟。”(《熊十力论学书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著有《新唯实论》、《原儒 》、《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展逻辑: P1-TT-EE-P2 P: 问题 TT:尝试性理论 EE:有待消除错误的错误见解 “学科导向” “问题导向”
问题的来源
1、来自于生活世界。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歌德:《浮士德》)
人类社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位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说:“深入社会,使我看到了现实。我忽然发现,我对社会的理想图画应该重新构想,重新描绘。以前的理想不是建立在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上,而是从书上得到的‘乌托邦’”
2、来自文本阅读和思考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现实,还必须根基于扎实的学术理论和学术史基础之上。必须高度重视文献综述。
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善思,敢疑。要十分重视研究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前沿问题。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如何总结概括实践经验?
1、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2、总结他人、过去的经验,也要总结自己的、现实的经验。拒绝狭隘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3、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加工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体系。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恩格斯:《反杜林论》)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恩格斯说:“即使只是在严格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什么是调查研究?
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
调查研究包括收集调查资料和分析资料两个大的阶段
1、提出问题。
(1)找到有价值的问题(2)考虑调查的可行性
(3)将调查问题具体化、精确化,明确调查问题的范围,理清工作思路。
2、调查设计。
(1)根据调查目标和内容,确定调查研究的类型和方式方法;(2)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内容具体化和操作化;(3)制定调查方案和调查大纲、表格,培训调查人员
调查研究有抽样调查和普遍调查两种情况。如是抽样,需明确调查地区、单位、对象,抽样方法。
3、调查实施。
完成收集资料的阶段
(1)自填问卷法: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邮寄填答法
(2)结构式访问法:当面访问法、电话访问法(有事先制作好的标准化、结构化问卷)调查人员要懂得引导、发问、追问、记录等技巧,访问心理学知识。可赠送小礼品,使对象更愿意合作。
(问题设计应避免的问题)(3)敏感性问题
例9 您认为您的家庭生几个孩子比较理想?
①一个□ ②两个□ ③三个□ ④四个□ ⑤越多越好 可以改为:“假定 ”(4)含糊不清的问题
例10 您父亲对您的最大期望是什么?
①得到更多的发展□ ②得到较多的发展□③现在这样也很好□ ④无所谓□(5)否定式提问
例11 您是否赞成物价不进行改革?①赞成□②不赞成□
4、资料分析。
5、总结推论。调查问卷设计
1、问卷的基本结构
(1)封面语:说明调查者的身份和主办调查的单位,调查目的,请求受访者合作,承诺资料保密等。
(2)指导语:填表说明(3)问题和答案
开放式问题:只提问题,没有答案,如“您寒假打算如何渡过?”
封闭式问题:既提出问题,又给出若干答案供选择。如:您经常上网的目的是什么?(限选一个答案)A.看新闻 B.收发邮件 C.查资料D.聊天E.看电影F.其他 预编码
为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加上数字代码,便于把答案转化为数字,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
如:例1,您的婚姻状况是(1)未婚(2)已婚(3)离婚(4)丧偶(5)其他 例2,您的年龄:()周岁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1、问卷设计既要服从调查者的需要,更要为受访者着想。
2、问卷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争取受访者的配合。
长度;隐私;卷面形式;受访者能力
3、问卷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样本的构成、资料处理分析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手工、计算机;定量和定性。封闭式问题及答案设计
1、问题及答案的形式(1)填空式
例1 您每月手机的话费约为多少元? _元(2)是否式
例2 您是否住在本市?(1)是□(2)否□(3)多项选择式
您参加工作前的居住地是)(多项单选)(1)农村□(2)乡镇□(3)中小城市□(4)大城市□多项限选:
例4 您最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请从下列答案中选择三项)(1)新闻节目□(2)电视剧□(3)体育节目□(4)综艺□(5)讲座类□(6)少儿节目□(7)广告节目□(8)其他
(4)矩阵式 当询问若干个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时采用。
例5 请在下列有关“文化创新力”的指标中选择其重要性程度(1表示“很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5)表格式
实际上是矩阵式的一种变体。例6 您觉得下列在校表现是否严重(请在相应的格中打“√”)问题设计的要求
(1)提问语言及措词,简洁、准确、易懂
(2)问题不宜过多,篇幅不宜过长。一般以20-30分钟为限。
(3)问题顺序:先易后难;行为性-主观性-背景性;开放式问题最后 答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答案必须与问题协调一致,不能答非所问;
答案必须具有穷尽性,即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情况;
答案必须具有互斥性,即答案相互之间不能交叉重叠或相互包含。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行,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检验还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1、社会需要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正视社会问题、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提供更多实际可用的研究成果。只有真正契合时代的需求,与社会需要不脱节,能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社会科学创新才能找到自身真正的位置和发展的空间。
2、学术认同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其成果评定需要由学术本身出场说话,通过相关的学术共同体来评判坚定,坚持在严格完善程序控制下的专家同行评议。如“思勉人文社会科学原创奖”的评选
3、实效检验原则
与自然科学成果不同,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是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甚至很多从表面上看没有直接价值,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或有宏观特性的学科,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能光看评奖或发表,也要推动其走向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和实效检验的比重。
4、时间筛选原则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对象的复杂性和过程性,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或者在某一历史过程较充分地展开之后,才能对已经历的过程和已形成的结果进行反观和反思,带有明显的“事后思维”的特征。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忌。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要统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
独立思考。“无论何时何地,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是爱智者的本色。”(冯契)
第四篇:以协同创新为主题转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房晓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关键词:协同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28-04 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是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迫切要求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任职资格、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三个方面。通常企业在招聘时不仅要求求职者具备专业知识能力,还需要具备很多能力,如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然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都是从小到大围着分数转,从而欠缺职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只具有本专业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工具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工作问题和工作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并且具备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积极学习的能力,这才是职业能力的全部内涵。因此,如果说专业能力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及在该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创新则是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是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主体力量,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很有必要,校企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协同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那么,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能力?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校企协同创新教学活动对创新精神有孵化作用吗?校企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对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哪些具体做法?对于上述问题,校企合作必须以超前理念、开放视野、全局观念、创新思维加以审视,要站在职教创新体系的高度上认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地方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培养人才,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理论和应用技能,还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到相关单位就业,就具备了一专多能的能力,上岗就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毫无疑问,具备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得到企业的喜爱,就业形势较为乐观。因此,高校与企业开展相应的协同创新合作教学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其中,抓好职业能力培养就是实践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现状
当前,随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广东东莞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对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产生了强烈渴求,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本区域内高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办学水平的现实动力。因此,高校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水平,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成为地方高校发展新的时代主题。
近年来,东莞本地高校相继在企业共建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010年1月,我院计算机工程系与东莞铭丰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铭丰集团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了400平方米的培训场地,并投入价值25万元的配套设施,我院投入价值30万元的设备,用于教学、培训、实践活动的开展。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误区及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认识层面上,经常会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高校普遍把校企合作认为是为学生找一个实习场所,企业则把高校作为人力资源输出机构,通常是安排一个具体的工作给学生在实习中学习和完成,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沟通与交流不多,双方并没有搭建起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平台。在组织层面上,部分高校与企业未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或部分企业与高校只有合作的文件或实施计划,但实际可操作性尚处于设计状态,存在临时合作的现象。因此,企业无法全面参与到实践教学中,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也无法达到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在制度层面上,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多是自发行为,没有直接参与的内动力,政府、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机制制度尚未建立并良性运行,学生的实践教育得不到制度保障。
基于对前期校企合作存在误区的认识,笔者意识到,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能够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2012年11月8日,为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我院计算机工程系与东莞铭丰集团成立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013年3月,我院计算机工程系与铭丰集团共同申报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共同成立了基地实践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铭丰集团的专家对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顶岗实习、课程建设、培训考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双方在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并提出了网络培训方案。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践基地及实践教育教学委员会的建设,使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协同创新、共赢发展的新路。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校企合作呢?如何使校企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呢?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校企双方需要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教学法研究,必须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原则,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建设的核心概念 在笔者的研究中,“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深度合作。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更新知识的环境。据了解,部分学生兴趣爱好局限在上网、看视频、看小说、打游戏、聊天等方面,这些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兴趣爱好,学生只是高科技的使用者,而非驾驭者。因此,通过网络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很重要。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进行合作探索,使高校与企业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将课堂搬到实训车间,结合网络进行培训,使知识应用更直接,学生的收获更大。通过企业实习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基础学习到实践操作再到创新开拓,实现三级飞跃。
平台建设的决策理念 如何结合网络培训平台指导学生在企业进行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活动?网络培训活动对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何有孵化作用?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培训活动对促进创新精神培养有哪些具体做法?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树立平台建设的决策理念,对网络教学平台从动态、多元、融合、持续、共赢五个方面进行规划建设。
1.动态。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关键是要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引领机制,实现校企产、学、研、用的真正对接。网络培训平台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牵引的教学模式,培训的内容将会根据社会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后,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再寻找并形成新的需求,培训内容根据需求随时更新。这不但有利于探索建立实践课程设置管理的宏观统筹机制,实施课程内容设置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层次和类型结构,还可保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的质量。
2.多元。有别于现有的高校或企业在基地的单一的组织管理方式,校企“协同创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一种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团队聚集起来,形成一支稳定的、长期的教学团队。基地教学团队的成员来源于高校、企业或行业协会,人员流动不调动,无论是本单位人员还是其他单位人员,所有人员均采用聘任制。因此,适量引进多元类型的教师,必定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市场动向、提高学习兴趣,真正开展以职业能力及创新为导向的教学。
3.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资源聚集作用,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吸纳双方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例如,在校企共同合作的产学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中,使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提高层次和水平,这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科研成果的效益。
4.持续。建立高校、行业、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拓展行业指导深度,可以将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网络培训活动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平台上,形成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有利于解决人才需求的环境氛围,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5.共赢。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共赢,实现的路径是协同创新,互相利用自身的长处实现合作成果的最大化。高校通过协同教学创新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创造了效益;企业则更多的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自己获得经济收益,最终是双方都实现自身需要的共赢目标。平台的建设规划 网络培训平台是联结企业与学校的纽带,也是双方协同创新的基础。平台建设需要良好的多功能创新环境。因此,校企双方应着力从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平台建设规划。平台建设规划是动态扩展的,将与更多创新主体、资源结合,其网络使用功能也将进一步丰富。经过综合考虑,平台最终选择了Moodle软件进行构建,Moodle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引领式教学平台使用的是Moodle课程管理系统,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理念,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适合用于完全的在线学习。无疑,这种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网络培训平台建设正是高职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发展的重大创新驱动。网络培训平台建设规划如图1所示。网络培训平台搭建好以后,在平台运行方面,双方应本着合作的意愿与原则,在组织、人员、资金投入、教师聘用、合作教育等方面进行充分协商,形成共识,保证平台的正常教学活动开展。在机制方面,校企双方要把合作目标制定清晰,明确合作内容,严格规定双方责权。
校企协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我们将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改造传统教学,从而构建引领式网络教学模式。引领式网络教学模式将积极推动网络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引导和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通过项目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引领”核心概念界定 在笔者的研究中,“引领”的涵义是:利用异步讨论区交流工具,由网络辅导教师采用鼓励、追问、打断等交流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进行意义建构。
引领式网络教学模式 本模式教学活动策略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学”是引领教学的重点。这种网上异步教学的开展充分地融合了企业文化与职业能力类型,不断地以企业的业务趋势和技术发展方向为指引,使实训课程内涵充实。同时发挥网络课程的平台和技术优势,构建一个校企协同创新的知识交流的平台、知识处理与共建的平台。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引领式网络教学特征 引领式网络教学依靠校企双方的协同创新力量,在实践教育教学中突破“千人一面”的流水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施“重基础、强能力、多互动、共提升”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校企通过产学研多层对接,使平台成为“大课堂”。引领式网络教学的特征如表1所示。小结
笔者的研究对当前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社会对具备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正反映出高职生专业技能、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等基本技能欠缺。因此,校企协同创新的重点是关注新的技术和应用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高职生必需的专业技能和社交技能的培养,以使高职生就业途径多样化,并能在职场上更具竞争力。引领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得随时学习、交互学习、合作学习等新方式成为可能。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用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参与性,这种引领式教学法既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教育中习得社群意识,又可以实现个人单独学习和群体共同学习,混合学习效果会更好。这正是我们在校外实践基地成立实践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先进教学模式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目的。在信息时代,原有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希望通过对计算机新技术应用的研究,持续增强信息技术支持职业教育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应用与融合。
第五篇: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On the Strategies of Enhancing the Education of Online Entrepreneurship among
College Students
谢刚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的分析,可以通过更新观念,加强创业教育力度,组建网络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创业基地、挖掘创业典型,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丰富创业知识、满足创业需要、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思维和掌握创业技巧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网络创业;电子商务;创业教育
项目来源: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Y2011008)。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球最大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根据其独特优势,提出了“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的办学理念,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市场大舞台“真刀真枪”地练,教学方式采用开设讲座、学员交流、现场教学、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等,并聘请本院创业成功的学生及企业家授课,突破了“毕业-就业”的传统思维,引导在校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结合当前网络创业环境,通过对当前网络创业行为的分析,试图进一步将网络创业融入大学生能力提升,探索加强网络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社会背景
1.政府部门重视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部、各地教育厅等政府部门发文明确要求各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要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
2.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需要通过创业等拓展就业渠道。政府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希望为就业开辟新的方式和途径, 陆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自主创业开始逐渐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途径。
3.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网络平台。网络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激发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许多人的创业激情。仅淘宝网2010年交易额达到4800亿。淘宝网、拍拍网、百度有啊、速卖通、敦煌网的逐步完善,麦包包、杰克琼斯等
网商的逐步壮大,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等电子商务快速崛起,万客商城、混批网、1688批发网等供货平台的成熟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网络平台和商品保障。
4.在线支付、快递业的发展大幅降低了创业成本。同时网络购物的普及,以及网络安全、在线支付、快递业的发展大幅降低了创业成本,降低了创业的门槛,网络创业成本低, 风险小, 适合学生创业或者初涉商海的学生商业试水。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形式及问题分析
(一)网络创业的主要形式
1.举办网站,通过网络广告盈利。早期的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是通过创办新闻站点、BBS 论坛、开设博客网站等,通过增加点击率,从而吸引商家(或广告联盟)的注意并在网站上刊登广告达到盈利,该创业模式是早期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形式。
2.网上开店。网上开店是低成本、低门槛、易上手和非常便捷的网络创业方式,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特别适合商业运作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创业者,该创业模式是当前大学生选择最多的创业形式。
3.通过网络承接服务。通过猪八戒、任务中国等网站承接服务。英语专业在网络平台上承接翻译服务,美术专业承接绘画、素描等服务,计算机专业提供编程、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服务。该模式是专业技能较强的大学生的首要选择,且因是提供专业服务,对专业学习促进非常大,收入一般教高。
4.其他网络兼职。不少大学生在网上从事自由职业者创业,如担任兼职网络编辑、网络撰稿人、网络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网络编辑、网络推手、网络写手、淘宝客等,或者通过问客、搜客、网络咨询师,该模式是具备一技之长的在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首选。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化的网络创业知识和技能。网络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如网络技术知识、创业学以及相关的商业运营知识等。同时,要想成功创业,大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包括:识别机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实践环节普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训练。
2.缺乏校方的有力支持和政策保障。在处理好创业与学业之间的关系,解决创业工作时间与学校作息时间的矛盾,以及货源的选择、法律的承担、出现纠纷后学校和创业者所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政策。
3.创业多为粗放式经营。大学生网络创业以网络练摊、网络代理为主, 技术型创业较欠缺,缺少核心竞争力,很难走远做大做强。经调查,大学生网络创业所经营的范围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了所有淘宝网经营的产品, 服装、珠宝、首饰、手机、电子产品、化妆品、男士专用的皮带等。
4.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家庭来看,一般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毕业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对创业这种具有一定风险的活动往往不支持甚至反对;从高校来看,其文化氛围也不太利于大学生创业,一些老师和同学甚至认为创业是“不务正业”,会和正常的学习相冲突;从整个社会来看,也缺乏一种宽容失败的氛围,增大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压力。同时,我国当前的社会诚信文化比较淡薄,网络商业欺诈时有发生,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的措施探索
网络创业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辅助和途径。注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力度, 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扶持、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高校可以组建对创业教育有着丰富经验的辅导团队进行创业的强化辅导,科学地制定创业教育课程计划, 邀请网络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教育专家讲解有关网络创业的知识及解决网络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高校努力营造创业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努力营造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
1.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组织机构,积极引进供货企业、快递公司等为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建立网络创业教师团队、实训室、货物保管平台,提供启动资金、创业补贴等相关支持,引导设置学生创业协会组织,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等,学校积极探索“基地+学生”、“企业+学生”、“项目+学生”、工作室、实体公司等模式。
2.正面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创业。利用广播、校报、校刊、电视、网络等工具进行创业宣传, 订支持和鼓励创业的政策,积极探索弹性学分制等。
3.强化典型教育。尽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让大学生了解和体悟成功人士的创业史, 特别要注意发挥杰出校友的榜样示范效应。
(二)积极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开设系列创业课程
创业教育要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 要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1.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网店经营与管理、创业指导、网络创业营销实务等课程。
2.更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商业机会发现与商业计划撰写、科技发明学、领导科学、管理学等课程,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素养。
3.在各种课程教学中, 有意识地广泛地渗透创业教育。这种方式不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 主要是在已开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和融入创业教育的内容, 采取文理互补、多学科有机融合的方式。
(三)打造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逐步完善创业导师制度
建立和完善创业导师制度, 在教师中选出创业导师, 并且选派创业导师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和培训。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获得创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掌握创业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典型案例,以备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教育学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作兼职教师、讲座(客座)教师,开展名师讲学、授课或作报告。
(四)社会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 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家庭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络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 充分认识到网络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 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活动,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总结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将创业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现立体化综合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履香.浅谈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J].教育探索,2010,11:141-142.[2]聂仁东,高永新,张兰芬.高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途径、条件及对策研究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76-78.作者简介:谢刚(1983—),男,湖北随州人,工作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电子商务专业。
本文已公开发表于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期刊《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