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与实践[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3:5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与实践[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与实践[本站推荐]》。

第一篇: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与实践[本站推荐]

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与实践

【摘 要】 工程造价专业教学通过创建技能竞赛项目课程群、收集技能竞赛资料,进行技能竞赛课程训练并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等形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质量,也进一步明确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 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课程开发;实践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需求的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对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而言,应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在全院举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工程造价专业以竞赛活动为契机,探索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

二、技能竞赛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德国采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三年左右双元制培训合格毕业生,可以成为技术工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论基础上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制度,通过建立国家资格认证体系,强化产学合作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到很大的运用。

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程造价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教学中如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如何在技能实训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尽快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一条适合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企业要求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具有以下职业技能:能够读懂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能够使用工程造价软件进行钢筋抽样、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能够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制表操作、统计分析,能够进行工程资料的整编,会审核工程造价文件等。要使工程造价专业能够掌握这些职业技能,必须要对原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技能竞赛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技能竞赛课程开发

1、创建技能竞赛项目课程群

通过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集体讨论工程造价专业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包括:工程识图技能、软件绘图技能、软件算量技能、软件算价技能、造价审核技能、成本控制技能、合同管理技能和资料管理技能共8项专业技能。依据专业技能制定出技能竞赛项目有:建筑工程制图大赛、建筑CAD大赛、广联达算量大赛、项目管理沙盘大赛和工程造价技能大赛共5个竞赛项目。依据竞赛项目确定竞赛课程群,竞赛项目涉及的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和竞赛时间见表1。

2、收集技能竞赛资料

技能竞赛项目开发完成后,创建技能竞赛项目网络资源平台,收集各竞赛项目课程资源。如:实际工程项目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广联达算量大赛试题、工程造价技能大赛试题、工程量清单报表、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格式、施工组织设计等。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使用在竞赛项目开发中。如《广联达算量》竞赛课程,首先与建筑施工单位和建筑设计院联系,收集8套完整的建筑工程图纸,对这些图纸按结构类型分类和加工。在上课讲解时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学生训练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砖混结构类型,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掌握各种结构的算量。

3、技能竞赛课程训练

各种技能竞赛项目来源于实际项目,将技能竞赛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教学的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每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安排适当的时间从网络资源平台中抽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教师先用一个工程示范讲解,学生用另一个工程进行练习,老师最后讲评。这样的循环训练,使学生真正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四、技能竞赛的成效

建筑工程系每年举办《建筑CAD竞赛》和《广联达算量竞赛赛》等系列竞赛,参与人数达到80%以上。除在本系举办的技能大赛以外,积极参加省级和企业的各类职业大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总决赛中,2010级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罗智南、张雪梅、刘锟获得团体二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总决赛中,2011级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张浩、卢思敏、杜格获得团体二等奖。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造价技能赛项)中,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明确了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结语

将技能竞赛融入课程教学中,并通过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开发竞赛项目课程,有助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助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教学实训基地和硬件设备的充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方便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高效的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杰.交流技艺、促进成长:借鉴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2011.1.213-214.[2] 彭雪鹏.以赛带训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抓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84-76.[3] 柴敬安.以赛带训培养模式对实训基地建设的促进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2.7.14-15.【作者简介】

王成平(1980-)男,陕西安康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一级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造价管理.谢志秦(1965-)女,江苏徐州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施工技术.冯三琴(1976-)女,陕西安塞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崇贤仰圣 继往开来

—邹城市孟子小学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开发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自2006年10月起,我们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满足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开发了由《孟子成语》、《孟子名言》、《孟子章句》组成的《走进孟子》校本课程。该课程是我们充分依托邹城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在广泛听取了课程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后,几经修改、完善,在二00八年寒假编写完成,并且在当年二月进入课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形成、内容、实施、收获等情况作简要回顾。

一、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形成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仅次于孔子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大师,其“仁、义、礼、智”及“孝、悌、忠、信”的理念,涵盖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孟子小学毗邻孟庙、孟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其健全人格具有较强的地理人文优势,孟子文化广场、邹城市博物馆、孟府习儒馆的建立,营造了弘扬国学的浓厚氛围。本着“走进孟子、融入本土、感悟经典、陶冶性情”这一理念。我们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邹城市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实施意见,学校决定充分发挥邹城人文资源丰厚的特色,开发一门以诵读与践行为主的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我们成立了《走进孟子》校本课程采编组,多次召开校本课程采编人员会议,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途径,搜集孟子及其文化思想的相关资料,以课程新编的方式编写了校本课程《走进孟子》。

二、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内容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旨在通过让学生走进孟子,充分了解孟子,感悟经典,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同时直面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较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结构性、一致性、完整性和适应性,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们编制了《孟子成语》、《孟子名言》、《孟子章句》三本教材。我们坚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出发,遵循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孟子成语》以大字排版,拼音标注,并配以卡通彩图,适于低段学生阅读。每本教材每一主题都以“原文”、“译文”、“新知”、“践行”的板块呈现。“新知”部分收集了能体现原文精髓的近现代名人轶事,加深对原文的感知;“践行”部分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学生活动,学生知行合一,加大了品格培养的力度。由于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始终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理念,充分挖掘、利用了家乡丰富人文历史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凸现了学校“文化孟小、文明孟小、和谐孟小、美丽孟小”这一特色学校整体目标,成了学校的“品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欢迎。

三、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实践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在我校一至六年级中使用,每周一课时,由学校教导处统一排进各班课程表,由各班班主任老师兼任。期初由学校教导处、德育室对任课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指导协助做好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由校本课程教研组具体开展针对校本教材课程的教研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

(一)课程教学的活动化。

“就校本课程类型而言,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做事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应体现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到一个个主题活动中来,这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实施的新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构建模式。在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教学中,利用班队会、早读后二十分钟等时间进行诵读,并对难句、警句适时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孟子文化的整体感知。通过在教室内张贴孟子故事简笔画、孟子名言条幅营造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文化氛围,夯实了“知孟、学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明确了孟子“大丈夫”人格内涵;校本教材分年级、分层次地整体推进,使孟子经典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力抓手;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孟府、孟庙,三迁碑前聆听孟子幼时故事;穿越千年和亚圣对话;演绎情景剧、文学采风、充当小导游等活动的开展,使文明礼仪、和谐仁爱思想入心入脑,如影随行。

(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始终贯彻多元评价的策略。对于学生在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我们着重从态度习惯、能力成果两大方面,采用自评与互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地、发展地评价学生。具体为:每一主题要根据目标要求对每位学生给予星级评定,期末根据本学期所有主题总的星级情况给予“积极参与”、“参与”两个等次级别。对于那些未达到“参与”要求的学生给予延缓评价,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基本前提,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和机会。另外,对于某些主题,我们还请家长、社区人员进行评价,从而真正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个目标。

四、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收获

1.对学生而言,通过两年多的孟子文化进课堂、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砺,明志、厚德、尚美、向善的素养进一步提高。诚实守信、敬老爱幼、自尊自强的行为已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2.对教师而言----在教育观念上,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在教师脑中扎根,并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活动课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课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自编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3.对学校而言----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的校本教材已初成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在编写过程中亦积累了不少校本教材的开发的经验;在学校发展方面,学校的特色教育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突出。

五、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反思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实施以来,给社会、老师、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长们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理想课程;老师们觉得这是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命课程;学生们反映这是充满快乐、增长见识、抒发情怀的欢乐课程。但我们并没有就此陶醉,因为我们清醒地知道:校本课程是探索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

1、个别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2、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修改、完善,使目标的确定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3、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管理和评价,使我们的课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是一种可以因校制宜的课程,是校有、校治、校享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需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尝试、深入、逐步完善阶段,更具体深入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道路会更加宽阔,我们的改革也必将取得成功。

2009-3-9

第三篇: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培训学习心得

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去年我曾有幸到上海参加过综合实践培训,也参观过数所名校,深有感触。这次通过参加蓬莱市“国家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项资金支持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培训学习,更加使我从理念上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1、课程内容的开发。首先我认为一个学校要有自己的办学宗旨,打造自己学校的品牌。在这一中心宗旨下,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学校综合实践教学。(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要以学生实践经验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逻辑线索进行。

A亲近与探索自然。自然维度的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B体验与融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去参观、访问、了解老人的情况及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开展慰问演出活动,这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是一种社区性服务活动。

C认识与完善自我。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

(2)努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四种课程资源。

A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B从教师对活动提供指导的实际出发,发展教师的爱好和特长,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

C从学校对活动提供帮助的可能性的实际出发,重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

D从社区和当地社会环境支持的可能性的实际出发,利用社会性资源和网络资源。如地处水库附近的学校,可开发以水库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地处农村的要考虑农村的实际,地处城镇的要考虑城市的实际。

(3)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六个特点

第一、强调综合性,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它是由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这里的综合性包括目标的综合、内容的综合和方法的 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严密的知识体系、分门别类的学科的界限,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二、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得到增强,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其发展。

第三、展示生成性,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

第四、体现开放性,引导学生融入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它具有开放性,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尽管规定了四大指定领域,但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由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均可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第五、强调自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第六、注重地方性,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学校活动课程开发在使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上致力于加强学校与社会或社区发展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确立有利于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区、关注社会,为促进社会发展尽心尽责的活动主题

(4)从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中选择主题,这也是一条很有效的渠道。

新课改以来,各学科都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每个科目都安排有学科综合性学习内容,这些均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出现。另外各科的学习内容中有很多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调查、访问、观察的内容,我们要有发现课题的慧眼,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比如,科学课本中有植物的一生、饲养小动物、品德教材中“父母恩情深似海”等都可以做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2、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培训我进一步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没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就实施而言,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广大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但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还是要按以下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活动方案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方法、活动的具体过程、任务分工、保证条件等)

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着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考察、收集资料、讨论、服务、宣传、公益活动、生活实践、劳动、技术设计、制作),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的活动场景,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 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总结交流的内容有: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结论、收获、经验等。成果的表达方式有:口头材料、实物、图片、音像制品、简单的书面材料。交流的方式应多样化:如辩论、研讨、展览、墙报、刊物、网页、小报等。

第四阶段:拓展提升阶段。提出一些课后进一步思索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发展。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继续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培训。

2018.5.31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它的设置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以“劳而获,创而活”为宗旨,树立农村劳技教育新思维,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创造性为主,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劳技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劳技教育基地等资源优势,认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努力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要重点建设好包括劳动技术课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与以人为本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研究和课程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不断改善,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尤其要注重:

(1)引导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激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难问疑;

(3)引导学生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鲜活的直觉判断力、活跃的思维发散力;(4)引导学生发展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增强耐挫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5)引导学生学会分享成功与合作,培养尊重他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

(6)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7)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认识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是大有作为的。

3、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载体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研究与实践,努力使全体教师全面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形成一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积极分子和骨于队伍,促进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高水平的实施者,而且要努力成为课程的建设者、研究者、开发者。

(2)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

(3)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4)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引导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究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科研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要努力抢抓课程改革契机,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力度,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示范辐射作用更为充分。

三、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

1、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工作;

(4)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习惯,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等。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整体性。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是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4.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5.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昂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步骤

1、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领导机构

(1)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决策机构,负责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制订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培训教师队伍;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课务安排,组织校本教研,审查和编著校本教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提供物质和人力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组长:郑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和决策者,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设计,总体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王啸林(分管具体实施校长的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督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协调各学科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安排教师有效实施课程计划、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员:彭生翔、周国云、张成明、刘文、赵海翔、朱德永、程顺平、郭峰。(2)工作小组:以校长室牵头,成立以全体行政科室及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的工作小组,倡导一种全员参与的的意识,全面开展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工作。

2、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网络

3、培训师资

我校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际出发,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灵活运用理论学习、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骨干教师对话、说课、听课、评课、录象课观摩、专业人员与骨干教师合作研讨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对教师进行各种模式的培训,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1)培训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学校对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2)培训方式:

①“讲座”模式。学校长期聘请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带徒。这种模式让年青教师受益非浅。

②“研修班”模式。学校定期选送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的业务脱产培训,邀请有名专家对相关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专题讲座,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③“课题研究”模式。学校将新课程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

4、撰写课程纲要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5、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申报与审定制度”、“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研制度”、“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授课规则”、“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制度”、“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制度”、“龙都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奖励制度”等,以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正常有序、规范进行。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内容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劳而获,创而活”的教育特色,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我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获取知识和研究方法途径、以基于小组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它注重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初中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设想,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和创造欲望。与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渴望了解的,也是传统的书本中不能及时容纳的。教师通过开设有关的科普讲座、订阅《科学大众》、多媒体展示、播放光盘等方式介绍科学人物,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通过科技制作比赛、电脑创作科幻画等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设想。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等,增进学生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有效地激发他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开拓研究性学习的领域和思路。

进入初中阶段,学科门类逐渐增多,学习难度逐渐加深。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加强与各科知识内容的联系,促使初中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意将对文献资料的搜集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都包含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这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校与大中城市相比,可供选择利用的信息来源相对较少,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环境特点比较鲜明。我们把东边沟农业生态园作为我校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与劳动技术教育等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构建有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系列。

教师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数学学科每册课本上都有5~6节课题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性质,通过这类课题学习把研究性学习融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是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进行相关内容的有关渗透,即以某一主题为基点,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重塑全新学习理念。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网上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可以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将自己的调查报告做成电子投影片来显示,可以用电脑办各种小报。教会学生在网上查询、交流、欣赏、创作、展示。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掌握现代的科技研究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具体课题见附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课题指南》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确定活动主题。学校应综合考虑班级、人数、经费、学生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等因素,多种渠道考察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团体,确定活动主题。

②制定方案。学校要加强与教师、家长、社会机构等相关人士的联系与合作,协商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方案,以便于活动的顺利实施。

③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前,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学会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④实施活动。学校应认真组织实施各项社会实践。

 ⑤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指导学生及时记录活动体验和活动反思,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⑥综合评价。学校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课题结合学校“劳而获,创而活”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特色(附二)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并不只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的训练上,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追思、学生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应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性,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为单位来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我们的“项目制”教学模式,以班级为单位,自主安排种植计划,充分发挥多学科老师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经济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体现“创而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就是财富。

3、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来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农村学生摒弃那些自我满足、安于现状、学手艺打工拿工资传统保守观念;树立大胆创业、艰苦创业、诚信创业、开拓创业的理念和信心。通过现实、生动的案例学习,理解创业的意义、学会把握农业创业的机遇、用现代经济观念规划农业产业的创业项目;关注职业领域,增进职业认识,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意向和初步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等。

4、劳动与技术教育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它强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等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强调融合社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它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技术探究,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探究新的技术原理,获取新的技术能力。

具体内容见《龙都中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计划》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六大基本模块:

(具体内容见附四)

课时安排: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

一、初二每周1节、初三根据需要和学生选择开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

(1)对教师开发的枚本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纲、授课内容、授课计划、教案。课程方案评价分为:

①课程开发目的意义

密切联系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切实帮助提高学生技能和创新意识

②课程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

能考虑学生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③课程内容

体系完整,教材框架清晰,层次分明

编排科学、启发性强,突出能力

新科技、新观点、新方法含量高

(2)对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评价

①指导思想: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德育渗透和情感熏陶。

②目标内容:体现三维目标内容要求 ③指导过程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善于设疑激趣,讲练适当

面向全体,反馈及时,注重学法指导,启迪思维

(4)教师素质

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善于驾驭 善于使用各种电教辅助手段,板书科学、新颖、美观

(5)教学效果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勇于质疑,富于创意

2、学生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情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管理

1、督促、检查教师教案,教学随记,随堂听课等管理方法贯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及时总结表扬,能促进教师积极性的保持,指出不足,可使教师改进,提高更快。

2、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岗位职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激励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制度》。为了激励教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建立了校内的支持系统,提供沟通的机会,保障开发的时间,给予一定的奖励。

沟通:教师经常与校长、主任、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社区人士进行交流。

时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教师需要开发时间,学校每月可以给一天的时间让老师自由支配。

奖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情况直接与教师晋升职称、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对开发工作做得好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3、建立教师档案袋(1)教师自己收集有关在教学和素质发展方面的资料,包括各种教学资料和文件等,存入档案袋中。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教师获得校方的认可,并提供证据证实。

(2)学校管理者,除收集整理教师档案袋中的资料,还要收集教师在教学和素质发展不足方面的有关资料,帮助教师确定发展基线,进而考查教师在下一段努力后是否取得进展。在收集各类资料的时候,可以采用观察、访谈、检查教师的教学资料和文件等多种方法。

4、综合评价

在掌握了大量关于教师发展优势与不足的资料和证据后,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和素质发展进行分析,根据评价量表,给出终结性评价,并做出客观的描述。

5、每学期召开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

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提高。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是面向未来的评价体系,重在信任和激发教师追求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倡导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在民主、上进和开放的评价氛围中,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

第五篇:“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一、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意义

地方史资源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地方史”校本课程以学校所在的乡镇或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还包括学校本身的发展史。它重视学生从所处当地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校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实际生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思想感情。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课题选择、研究参考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对中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高尚情操。而对祖国的热爱是以热爱自己家乡为基点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家乡也不了解,连自己家乡的历史也不清楚的人,怎么可能会热爱家乡,又怎么会树立爱国主义情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生呢?在初中阶段开展地方史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就对家乡的历史形成一种系统而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正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操。

(2)对中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一方面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史知识对中学生来说比较亲近,有利于形成感性认识,最易于学生掌握,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它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易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形成能力素质。

(3)现阶段初中生地方史知识的贫乏,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地方史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围绕着中考与高考的指挥棒转的,考试对地方史没有提出要求,因此地方史知识在学生心目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1)德育的依据。在地方史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本地的历史人物,通过讲述这些历史人物,学生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很多崇高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这样学生也了解了本地悠久的历史,自然而然地了解家乡,从而达到热爱家乡的效果。本地的民间传说、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使他们认识了家乡,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认识国情,热爱祖国的目的。

(2)现代教学论。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地方史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正符合现代教学论。

(3)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地方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巧妙地把校内和校外教育,单科和其他科,启智和育德、强体、审美有机地渗透合成,形成综合性的、多方位的、有实效性的大教育,让学生学有所获。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教育内容,学生喜闻乐见,一是感到亲切,二是有兴趣,三是不会困难,四是学了有用。学生就不会难学、厌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善于深化,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2)选择性原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地方乡土历史文化的特色,抓住灌口深青等较丰富的综合性的历史文化题材,以其为教育载体,使素质教育内容更有生命力和亲切感,让学生学有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投入社会亲自参加实践调查,从中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让学生学有方向。

四、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实践

(1)了解相关的地方史。灌口自古以来是八闽重镇,文物古迹比较多,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查阅相关的地方史,使学生们知道了灌口的一些文物古迹,如深青古驿站、深青古镇、夕阳山,黄庄三宝,乐善好施的杜艮,东辉山口庙、双岭九十九间大厝、笔架山,李林的“小刀会”及首领黄志信、虎空山、鱼孚驿,嘉福寨、越尾山等。

(2)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2001年9月以来,我们历史组根据学校周围的环境资源和学生的特点,打响了“补充乡土历史教学,加大教学课改力度,弘扬爱国精神”的第一炮,开设了以“知我灌口,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系列历史课外探究活动课,力求做到以乡情动亲情,帮助学生树立“立足本乡,胸怀祖国,振兴中华,面向世界”的志向。

我们的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写下来,展上去”。主要采用“介绍灌口人文历史”“古迹参观”“实地调查”“论文写作”“作品展览”“培养小导游”等几种形式,并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步一步地实施。第一步是“介绍”,请校外知情人士灌口镇侨联主席白玉盛老师介绍厦门人文历史状况,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第二步是“参观”,在“参观”中增长知识,发现问题;第三步是“调查”,对不明之处或自己倍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弄个水落石出;第四步是“作文”,将参观、调查所获整理成文;第五步是“展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讲评,精选好的作品展出;第六步是“汇编”,把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分成各个小专题汇编成册。另外,为了更好地宣传灌口的深青古镇、深青古驿站,我们还特意培养“中学生小导游”。这样形成了一个活动系列,效果自然比单一的活动好得多。

五、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取得的效果

(1)达到了预期的育人目标。学了乡土历史之后,学生变了,学生在乡土历史教学活动中收获了知识的乐趣,汲取了民族精神与乡土文化的营养。他们盼望着上历史课,希望再多听听家乡的新鲜事。如果要说乡土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学生真正动脑了,他们忙着找身边的“?”,他们成为历史文物的“小卫士”,也成了家乡的小考古工作者,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历史教学本身。让学生关心国事、关心社会、参与实践,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吗?这不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吗?学生在不断成长,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2)老师在乡土历史课改教学活动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历史组的全体老师都积极投入如何利用乡土历史文物进行素质教育的探讨和实践的教研中。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开放型、一体化乡土历史教学常识的做法,并拟出方向明确的教学思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尊重学生求知欲望,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地方乡土文化的特色,抓住灌口深青古驿站、古镇丰富的、综合性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其为教学载体,突出素质教育,做到“抓活、升趣、重导、合成、深化”,步步为营,达到爱乡、爱国的育人目的。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置身于“家乡文物我来讲,导游工作我来做,宣传报道我来写,历史古迹我保护“之中。历史课外活动课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促使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化。老师对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平时也会向周边接触的人员宣传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利用同学们所熟悉的家乡的乡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编出了校本课程教材。现在,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灌口走向厦门,编撰了《厦门史话》这一校本教材,从同安厦门,自古一家;古城沧桑,六百春秋;海防重镇,商贸良港;反倭抗荷,保家卫国;古迹遗存,重诉历史;千年古道,繁华远逝;建筑文脉,风格各异;民间瑰宝,浓浓乡音;华工被掳,血泪斑斑;南洋谋生,情系桑梓;厦门台湾,血脉相连;辛亥先烈,名垂汗青;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鹭岛沦陷,民族耻辱;漳厦战役,人民胜利;厦门古地图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厦门历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不等于地方史。学校可根据本校校情,广开思路,寻找适合本校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如本校除《厦门史话》《台湾史话》外,根据地处汽车工业城的特点,开发出《汽车文化》;又根据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的特点,开发出《校园植物》。事实证明,这些拓展校本课程资源的做法,既可丰富学科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校本课程是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对学生来讲,它只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选择性参考,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的教材。否则,校本课程就可能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集美分校)

下载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与实践[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造价专业技能竞赛系列课程开发与实践[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文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摘要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

    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在开发、实践戏曲特色课程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接触、欣赏、了解戏曲,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戏曲的欣赏、感受、表达能力为目的,开展了一系......

    专业技能竞赛总结

    2007年6月1日下午运输与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四班,在西区广场隆重举行了---运输与经济管理系的精品活动月之物流专业技能大赛。 活动总结如下: 一 活动效果 此次物流专业技能活......

    城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案.

    城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肩负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选......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报告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报告 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行12月29日,06景区专业规划方向选修课的开启,让我有幸去到了慕名已久的龙胜金坑红瑶寨及三江侗族村寨并开始为......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常州市北环中学邹浩芳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开发......

    畜牧兽医专业技能竞赛

    畜牧兽医专业技能竞赛 比赛内容 (一) 理论知识考试:时间为60分钟,按国家职业标准《动物疫病防治员》规定的应知要求,采取答卷方式进行。 (二)操作技能比赛:时间为120分钟。 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