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十二课《史记》与《资治通鉴》教案沪教版
第二十二课《史记》和《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裁,内容和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参与课文中活动区的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通过比较两种史书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史书,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通过学习司马迁和司马光编撰史书的情况,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史学家严谨勤奋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究天人之际的史学传统
【板书设计】
一、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生平
2、《史记》的基本情况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司马光生平
2、《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3、《资治通鉴》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略。(新课教授)
一、司马迁和《史记》
〖人物简介〗司马迁:生于145BC,从小就喜欢读书,十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书籍。二十岁始游历天下,寻访名胜古迹。公元前110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因病去逝,临终遗言希望司马迁完成一部史学著作。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业,正式被任命为太史令,并着手开始史书的写作。
〖师〗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公元前99年,“李
用心 爱心 专心 陵事件”。司马迁为他辩护,结果激怒了汉武帝,被施以腐刑。司马迁几次想要自杀,但 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又一次次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并不断的用前人的事迹鼓励自己活下去。
〖提问〗如果让你去劝导司马迁,请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你认为有哪些事例可以激励他呢?
〖生答〗略。
〖师〗司马迁忍辱负重,前后共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传世巨著《太史公书》,至东汉时简称《史记》。
〖著作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三种。(举例简介各种体例的不同并介绍什么是纪传体)
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此外,它还是一部文学著作。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提问)大家还记得司马光这个人物吗?
(生答)王安石变法时提到,是一位政治家,阻止变法。
(师)具有悠久传统的史学到了宋朝又有了新的发展,司马光在刘脓、刘恕、范祖禹等协助下,历经19个寒暑,写成一部长达294卷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提问)该书有什么特点?
(生)该书按年、月、日顺序记事,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宋神宗赞许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由一学生谈司马光呕心沥血著书的小字),司马光编书力求青必有据,该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是一部成就极高的历史巨著。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并称为中国文坛的“两司马”。
(总结)《史记》和《资治通鉴》并称为我国史学成就的“双璧”。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冰心《笑》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验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精炼,理解三个形象的意义。
2.感悟本文清美的景物描写,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反复手法的运用。3.进一步理解冰心“爱的哲学”,培养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课文提示】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等。
冰心幼年接触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美期间,写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积累词语】
闪闪烁烁
苦雨孤灯
眼花缭乱
飘飘漾漾 【朗读课文】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首段),概括描写“苦雨孤灯之后”有一幅清美的图画。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三个笑容。【课文分析】
1.我们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冰心作品的核心是什么? ——爱的哲学。
2.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3.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3.这三种微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他们都是“抱中花儿”,对我这个陌生人“微微地笑”。他们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我,让我体验到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它们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身处困境,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文章的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请大家齐声朗读:“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本文写了三幅图画,把真善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安琪儿的笑很美丽,小男孩的笑很真切,老妇人的笑很慈善。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 函数的概念教案 沪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常量和变量,明确函数的概念,掌握求借函数定义域和函数值域
重 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难 点:函数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考点分析:函数的概念这一小节内容是第十八章的基础内容,为以后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做铺垫。在以后不管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中考经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求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所以,学生要认真对待本节课。
教学内容
函数的概念
知识回顾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在图中描出下列各点: E(3,2),F(–1,–3),G(0,1),H(–2,0)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①不同位置点的特征: x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 y轴上的点_______坐标为零;
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____,纵坐标为_____; ②对称点的坐标的特征: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__相同,_______相反;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______,纵坐标______。
1、授课内容
探究过程:
问题1:某粮店在某一段时间内出售同一种大米,请思考:在整个的售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这其中有没有不变的量?
知识点1:常量与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点拨:变量和常量最大的区别在于表示量的数值变还是不变,此外,还要注意,区分变量和常量,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火车行驶的问题上,火车在启动阶段,速度v就不是常量,而是变量。
例题一:(1)瓜子每千克12元,买x千克瓜子需付款y元,用x的代数式表示y,并指出这个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解:y=12x。在这个问题中,单价12元是常量,瓜子的重量x千克、付款金额y元是变量。
(2)写出圆周长公式,并指出公式中每个字母所表示的量是常量还是变量
解:C=2πR或C=πd.在公式中,2π或π是常量,半径R或直径d、圆周长C都是常量。
点拨:变量一般用字母表示,常量用具体的数表示,但有时也用字母表示,如例题(2)中的π表示圆周率是常量。
知识点2: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在x的允许范围内,变量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存在确定的依赖关系,那么变量y叫做变量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理解函数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函数并不是数,它是指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的一种对应关系,至于这两个变量是否一定要用字母x、y来表示,不一定。
其二:自变量x虽然可以任意取值,但在很多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是有范围的,如x表示时间则x一般在正数范围内取值;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其三:对自变量x在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这里确定与对应对理解函数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至于唯一确定是中学阶段对函数概念的一种界定。
例题二:(1)2x+1是不是变量x的函数?为什么?(2)在二元一次方程2x+3y=6中,y是不是x的函数?为什么?
解:(1)因为x是变量,代数式2x+1的值也是一个变量,且随着字母x的取值而唯一确定,所以变量2x+1是变量x的函数。
(2)在二元一次方程2x+3y=6中,因为x、y可以取不同的数值,62x所以x、y是变量。当x取确定的值时,可由y=求出y,即y的值随之唯
3一确定。所以在这个二元一次方程中,y是x的函数。
练习: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之间有如下的关系:G=mg,其中,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g=9.8牛/千克,物体所受的重量G是不是它的质量m的函数?
知识点3: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值
函数的自变量允许取值的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如果y是x的函数,那么对于x在定义域内取定的一个值a,变量y的对应值叫做当x=a时的函数值。
符号“y=f(x)”表示y是x的函数,f表示y随x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函数的自变量取定义域中的所有值,对应的函数值的全体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如函数y=x+10(4 x12x (1)y=3-2x(2)y=2x3 (3)y=52x(4)y= 4x3 13x 分析:(1)是整式函数,整式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是分式函数,分式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3)是二次根式函数,二次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一切实数 (4)是二次根式与分式的综合,要注意综合考虑 解:(1)定义域是全体函数(2)2x+3=0,即x=-(3)5-2x≥0,即x≤5 3x4x304 即 (4) 解不等式组得113x0x331-x< 43 练习:求下列各函数的定义域 (1)y=2x+5(2)y= (3)y=3x4(4)y= 例题4:已知f(x)= 13x,求f(-)的值 22x13x1 x2x1 x4 分析:函数与函数值是不同的概念,函数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某种关系,1而函数值指的是当自变量取某一数值时,函数的一个对应值,求f(-)得值,2113x就是当x=-时,求y=,的值,只需要把x=-2代入后计算即可。 22x113()3212 解:f(-)==- 4212()12 练习:已知f(x)=2x31,求f(-2),f(-),f(0),f(2) 2x4 练习:把下列x与y的关系写成y=f(x)的形式,并指出函数的定义域 (1)8x+7y=16(2)xy=9(3)x= y1(4)(x+2)(y-3)=-6 y1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迹,学习制作大事年表。 2、过程与方法: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理念: 初中生在知识的积累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施教者运用精彩、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和生动、全面的授课来形成学生的历史观。本课正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而运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来开展教学。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可通过影视作品展示,使学生对孙中山先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媒体: 1、运用多媒体教学,放映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孙中山革命活动大事年表,了解他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教学策略: 运用讨论法、归纳列表法等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二)、讲授新课: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 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播放,《武昌起义》电影片段)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提问: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 归纳: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教师要特别强调废除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所有封建制度。) (三)、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够把握三维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力争突破难点,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引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自我感受良好。不足的是,没有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还是有些少。今后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方法应加大改进力度。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进一步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如: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型,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 (2)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 (3)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和用望远镜观察较远的物体,了解两者的功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能利用所学的透镜知识实际制作一些光学仪器,如小照相机、望远镜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 【难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使用。课时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眼睛近视须戴一个近视镜,而老年人眼花了后必须戴一个老花镜呢?大家平时都用过照相机,那么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将研究眼睛的结构及视力的矫正,同学们想知道有关眼睛的哪些们题? 教师在肯定提问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并说明其他的问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也可以课后自己先行去研究。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想一想】眼睛的结构有哪些? 【议一议】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点拨】师: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晶状体等之后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经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当晶状体变得扁平时,眼睛能看到最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穷远,当晶状体变得最凸起时,眼睛能看清最近点,距眼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 【小结】来自物体的光→角膜→水样液→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晶状体──凸透镜 视网膜──光屏 眼睛成像:U>2f倒立缩小实像 【想一想】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议一议】如何矫正视力? 【点拨】师:近视:屈光度过强,眼轴偏长,清晰的图像成在视网膜前,如图3—7—1(a)。矫正方法;佩戴凹透镜让光先适当发散,使图像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如图(b)。 【想一想】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 【议一议】如何矫正视力? 【点拨】师:远视:屈光本领过弱,眼轴偏短,像成在视网膜后,如图3—7—2(a)。矫正方法:戴凸透镜,让光先适当会聚,使像前移,如图(b)。 2.影像的保存 【看一看】照相机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点拨】它主要由镜头、光圈、快门和暗盒等组成。 【讨论】物体经照相机拍摄后,所成的像的性质是怎样的? 【点拨】师: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小结归纳】照相机的原理: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应用】让学生列举常见的照相机。 【点拨】师:傻瓜照相机运用光电子技术,解决了人工调节照相机的距离、光圈、快门等问题;数码照相机除了有普通照相机的结构外,还有固态摄像器、快速存储器和彩色液晶显示器等部件。 3.眼睛的好帮手 【想一想】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焦距有什么要求? 【议一议】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点拨】师:显微镜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其次有反光镜、载物片。物镜和目镜是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物镜焦距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用,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暗时用,它们都是为了反射一部分光透过载物片增大物体的亮度。显微镜的原理:先通过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 目镜把这个像再一次放大。 【点拨】师:望远镜主要也是由物镜和目镜两组透镜组成,但物镜的焦距大于目镜的焦距,通过目镜观察到物体的虚像,好像物体被移近了,从而使我们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注意】有的望远镜的两组透镜都是由凸透镜组成,也有的是由凸透镜和凹透镜组成,还有的是由凹面镜和凸透镜组成(反射式望远镜)。 小结并布置作业.第 二 课 时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之一 眼睛及视力的矫正 如图3—7—3所示,小明用几个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及凸透镜,一个能发出平行光束的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来探究矫正视力的方法。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 (1)用图示的模型描述眼睛的结构。 (2)根据提供的光路针对甲、乙、丙对眼睛的视力进行正确分析。 (3)在探究近视眼过程中你认为应该用哪个模型,怎样矫正。 【答案】 (1)模型中凸透镜相当于眼时的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表示玻璃体。 (2)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甲把物体的像恰好成在视网膜上、乙成在视网膜前、丙成在视网膜之后,所以甲为正常视力、乙为近视、丙为远视。 (3)在乙模型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视网膜上。 变式题 如图3—7—4所示,观察模拟眼球成像实验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实验中,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白纸相当于眼球中的。 (2)如果该示意图表示的是近视眼模型,为了使白纸板上的作由模糊变得清晰,应该在凸透镜的右侧戴上由制成的眼镜。 (3)为了保护视力,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案】 (1)晶状体 视网膜 (2)凹透镜 (3)a.读书写字姿势端正;b.不在强光下、弱光下读书写字;C.用眼卫生、常做眼保健操。 类型之二 照相机的原理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景物距镜头5m,可以在胶片上成一倒立的像,由此可知照相机镜头的焦距() A.一定等于2.5m B.一定小于2.5m C.一定等于5m D.一定大于5m 【解析】照相机成像原理是物体应放在二倍焦距外,在胶片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由物距、像距确定焦距时,一定要明确物距和像距的范围,当u=5m时,因为u=5m>2f,所以f<2.5m。 【答案】B 变式题 若能在距离镜头8cm的胶片上成一清晰的像,则照相机镜头的焦距() A.大于2.5cm B.大于8cm小于5cm C.小于8cm大于4cm D.小于4cm 【解析】因为f<v=8cm<2f所以焦距范围应是4cm<f<8cm。 【答案】C 类型之三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有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望远镜的物镜越大越易观察到较暗的星球 C.我们看到远去的汽车越来越小,是因为它对我们的视角在减小 D.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像 【解析】望远镜的目镜可以用凹透镜,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透镜作物镜。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离眼睛很近,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大得多,它可以会聚很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球。 【答案】A 变式题 显微镜镜筒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组成物镜与目镜的光学元件是() A.凸透镜和凹透镜B.凸透镜和平面镜C.凹透镜和平面镜D.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 【解析】显微镜是通过物镜和目镜可形成放大的虚像,因此必须都是凸透镜。 【答案】D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人的眼睛、视力的缺陷及视力的矫正;②照相机的原理;③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原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予以点评) 【拓展】开普勒望远镜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凸透镜代替凹透镜作为目镜,用两个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组成望远镜。这种望远镜视野较广,特别适用于观察行星和月球。通常称作开普勒天文望远镜。 【思考】天文望远镜为什么能观测到较暗的星? 【点拨】望远镜的物镜的口径较大,视角较大,这样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所以可以观测到更暗的星。 布置作业: 自我评价与作业1,2 7第四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03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3.7 眼睛与光学仪器教案 粤教沪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