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定稿)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发开拓学生的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知道,学生素质中的各种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科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善于引发开拓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学习方面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质疑——引发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消除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封闭性。我在“物体的浮沉”一节教学中,先列举了学生熟悉的实例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这时,我明明知道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歧路,但不忙给他下结论。再进一步提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一问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疑问,趁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议、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互相启发,情绪上互相感染。让学生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终于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的重力大小决定的。由此可见,质疑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可以打破教师的“一言堂”、“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用就灵”的传统的教学老框框。
二、引疑——活跃思维
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保守、呆滞、被动局面,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就是要让学生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联想。我在“热传导”的教学中,在装水的大试管底部放一条活的小金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当试管里上部的水沸腾了,底部水中的小金鱼却仍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这时提问学生:水中的小金鱼为什么煮不死?于是学生的兴趣很高,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求解,趁此指导学生去探究、深化、归纳,使他们明白了,不流动的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由此联想到自己家里要给冷水加热须将热源放在水的下方,夏天要冷却食物须把冷却剂放在食物的上方,冬天穿上皮袄暖和等现象的物理原理。象“煮金鱼”、“温水喷泉”、“纸盒烧开水”这类生动有趣的实验,容易引起学生的新异感,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攻难——开拓思维
无难,用不着开动思维机器;畏难,有碍于思维的发展;攻难,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物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开拓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推导液体的压强公式”教学时,教材中引用了第一个理想模型——“液往”,这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来看,飞跃的台阶和难度都较大。于是,我用透明的薄胶片粘成截面积为S、高为h的柱形容器装满色水,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之漂浮不动,并启发学生把我所制的容器想象成更薄,更轻进而抽象为截面积为S,高为h的“液柱”,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度:“液柱”的体积怎样计算?(V=Sh)“液柱”的重力等于什么?(G=mg=ρgSh)作用在“液柱”底面S上的压力等于什么?(F=G=ρgSh),液体在这一深度向下的压强如何计算?(P=F/S=G/S=ρgSh/S=ρgh)紧接着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度:刚才我们计算的是液体在h深度竖直方向上的压强、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关系怎样?(相等),在计算同一深度h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用什么公式?(P=ρgh)这样来推导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帮助学生攻克了直接考虑时思维上的难关,引发和开拓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来领会、研究物理问题,能更好地让学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使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感到形难实不难。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才能也起重要作用。
四、求变——综合思维
从“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到“一题多思”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造成的学生那种单调、陈旧而保守的思维方式,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养成综合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解题能力。物理课本中的多数习题,一般只要求回答单方面的问题,我在布置作业时,对有些问题适当作了扩充和演变,变单问为多问,变顺运算为逆运算,再让学生去练习。例如,我利用课本上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示意图编了这样一道题:
如图所示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电路图。小灯泡L上标有“6V3W”字样,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 1.5A”字样,电源电压为8V。试分析:(1)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应注意什么?(2)为了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该向哪边移动?(3)小灯泡正常发光时,伏特表和安培表上的读数各是多少?(4)小灯泡正常发光时,连入电路的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两端电压多大?电阻是多少?(5)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多大?小灯泡在10秒内消耗多少电能?以上五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对同一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其知识的层次也不一样。这类题目既没有超出大纲范围,又没有违背课本中习题的原意。用这类题目来开拓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他们不循常规,寻求变异,寻找多种途径来解答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全面地、准确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应用——强化思维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之
一、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一原则,能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学生自然会遇到大量的物理现象,碰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例如,讲到摩擦的应用时,让学生广开思路,列举一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实例,并说出其中的道理。有同学举例说:“我随妈妈到粮食加工厂去碾米,看到加工厂的师傅为了防止碾米机的皮带打滑,张紧皮带是为了增大皮带对轮的压力来增大摩擦;在皮带表面涂上“皮带蜡”是为了使接触面更粗糙些,来增大摩擦。我妈妈在缝衣服时,把针放在头上擦几下,等于在针表面上了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联系实际的内容应根据大纲规定的要求而定,既要注重联系工农业生产,也要注重联系包括物理实验和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还可适当联系物理学近代发展的情况及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要起到强化学生思维的作用,突出其中的物理原理,尽量避免追究技术中的细节。
总的来说,引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第二篇:善于激励,开拓学生思维
善于激励,开拓学生思维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身为一线的教师都有感悟,每节的数学课,班上总有那么几个独到见解的学生,语出惊人,或质疑、或推理,都令人啧啧称赞。这说明了学生有创新思维,若教师善于激励,在照顾到其他大部分学生亲历活动经验的前提下,让这些学生展示,无疑会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时,有一道练习题:100以内6的倍数的两位数,再逐一数出。由于平时我比较注重在常规想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一位女生举手表示有不同看法,她说:”从10-99共有90个两位数,每6个数中就有一个是6的倍数,用90除以6=15,求出共有15个两位数是6的倍数“多么严密的推理,多么精炼的思路,该生对6的倍数的特点了如指掌,没六个相邻自然数中必定有一个是6的倍数,那么在90个两位数中,可以分为15组的六个数,就有15个6的倍数。学生也深受启发,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他们就会考虑是否有更简洁的途径,注重推理的严密和精炼。
因此,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有了”静思的过程,学生的基本的活动经验将得到更好的建构,从感性向理性提升。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途径
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汝州市庙下乡第一初级中学 鲁红光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十分重要。因为从近代历史上看,每一次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往往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是促成了一个个重要技术领域,如核能、半导体、激光、超导、计算机和生命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没有现代物理学的创新发展,就不可能有当今世界如此发展的科技和文明。我们国家要实现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关键就是要培养亿万有创新思想,创造能力的年轻一代,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历史任务。物理学的历史和学科特点表明,物理教育在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物理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是具有特殊使命的。而物理创新教育应该通过物理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表明,许多课堂教学中的行为都可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来进行简单说明。
一、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课本,敢于质疑权威
历来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承活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学生都能听懂,而且听的有味,因而学生爱学,考试成绩好,这便是教师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满足了,自然不会产生创新的欲望。但是从培养具有创新人才的角度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学生树立创新表率。人们普遍认为,学习既然是一种继承前人和他人已经取得的知识的活动,而这些知识经过很多人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要能再有新的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这种认识自然成了培养探索精神的最大阻力。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块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一定会有所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资料,要引导他们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因为只有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物理学史上有很多物理学家和学者都是因敢于质疑、不畏权威才最终成功的。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就敢于质疑,大胆提出并创立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使物理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求。而目前普遍存在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却是由教师向学生“高密度”、“大运动量”地灌输知识,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没有给学生多少自由空间,自然也就很难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真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该坚决废除“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逐渐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良好品质。物理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学科的特点,更多地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分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不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畏惧心理,教师必须具有亲和力,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得到解放,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适当的物理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优美的语言、精确的描述、演示实验以及多媒体动画等,来向学生描绘、展示、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启迪思维。
例如,在平抛运动中,可先演示平抛运动现象,使学生得到初步的印象;接着演示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等时性实验,向学生展示两种运动情境,让学生绘出平抛小球和自由落体小球每个相等时间的位置变化图;最后再演示平抛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从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平抛运动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征。这样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通过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信息、条件加以重组,横向拓展思路。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总要经历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个体创造能力的大小。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若能不断地发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本身就体现了创新。另外教师还必须为自己确定终身学习的目标及计划,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力争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型”、“智能型”、“创造型”的创新人才。真正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创新人格,就是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第二是创新意识,就是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要勤于思考,敏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想象。第三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
所以,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自信是创新的前提,怀疑是创新的基础,不怕失败是创新的条件,锲而不舍是创新的保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贯彻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师的光荣使命。
第四篇:生物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方法
生物教学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方法
[ ] : 中学生物教学根据生物知识的特点加以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生物学能力。[ ] : 引发、探究、方法
探究性教学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传道“为导航”,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科学探究呢?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要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实的背景资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认识心理冲突,动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嫁接”一课,在课本的实践活动中却有一草本植物的嫁接(以蟹爪兰的嫁接为例)的方案,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蟹爪兰是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怎么可以嫁接呢?嫁接后是怎样成活的呢?是不是教材出错了?又如:在“生物的遗传”课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的一些特征,如眼皮的单、双,有无耳垂等,并试着加以解释。上课伊始,学生汇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但谁都无法正确解释,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空前高涨。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应用学过的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养成动脑的习惯。
二、指导性分组实验,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以获得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启发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不能把实验变成“一讲、二看、三示范,按着课本做实验。”这种冲徒式实验而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精心设问,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呼吸》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研究吸入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设计实验。
(1)教师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要研究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没有这两种气体,该怎样做?然后启发学生用化学上的知识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2)启发学生回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根据它们的特性,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3)汇报实验方法: A、向两瓶气体中倒入同样多的石灰水,然后摇晃,观察两瓶中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B、向两瓶气体中各放入点燃的蜡烛一只。观察哪支蜡烛熄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加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下有一较大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图,但在图像上有一污点,影响了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判断的操作步骤。
(2)如果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3)在显微镜不易找到细胞膜,要想看到细胞膜该怎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探索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探究获取的知识,是按照人类认识的逻辑规律获得的,这种能力是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逐渐形成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才有助于他们总结规律,得出结论。例如:在做种子呼吸中吸收氧这一实验时,两个学生在汇总时结论出现了矛盾,其中一个学生的结论是在萌发的种子中蜡烛熄灭,在萌发的种子中蜡烛燃烧;另一个学生的结论是在萌发和未萌发的种子中蜡烛都燃烧,究竟哪个正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让学生重新进行实验验证,并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达成共识,最终获得正确结论。
伊利诺大学萨其博士认为:“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教会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通过探究发现真理,才能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第五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利用记忆、思维的规律帮助人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思维和记忆的过程。本文探讨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工具,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指导下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与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以便发挥其最大优势来达到最优化教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设计;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9-0037-03
一、引言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以其抽象、不易理解和计算量大等特点使之在教学和学习中具备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的物理成绩和学习效率较低、对物理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如何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发挥应用软件的优势及特点开展教学,是目前教师们比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思维导图于1990年传入我国,并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巴赞,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和“世界记忆冠军协会”的主席,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创作人。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大脑思考与记忆问题具体化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用图像和联想进行思考。思维导图也是创新思维工具,它将人脑对知识理解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能够帮助人们加深记忆知识和获得独创结果。思维导图不仅能展现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延,还能产生出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是智力和素质高度发展的结果。
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它特有的特点。首先,学生看到思维导图第一眼就会看它的中心位置,也就是中央位置。这里是整个知识点的中心部分,是整个课程里的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其次,主要内容的主干部分通过分支向四周发散,将主要的知识点又分解成若干的分知识点或次要内容供学生掌握,主次分明;再次,分支内容由与知识点有关联的图形和在线条上的关键字构成。这样通过联想法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物理课程中的知识具有比较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计算题较多的特点,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形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以听为主,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被分割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容易被调动起来,如何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是教师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思维导图的独特特点使之运用于物理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在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指导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知识点整合以及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等方面阐述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物理教学的实施。
1.确定教学内容
首先,任课教师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和掌握有很清晰的思路,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选取了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三节的电场和电场强度作为授课内容(如图1),它是整个高中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对这一内容感觉比较困难,有一定的困惑感和抵触感。
2.设计实施方案
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最重要就是教学设计的工作。教学设计工作包括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
分析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其次,让学生找出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和关键词并加以标记,然后教师进行授课;最后,整理教学内容并加以记忆。
分析学习者。对学生进行了解和摸底,根据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教材知识点讲解的深浅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采取双主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各项准备,教师的讲授可以不受时间和顺序的限制,灵活机动,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除了课堂教学外,在其他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如习题课、复习课和自习课等时间,尽可能多的加强学生思维导图的运用。
3.实施课堂教学
(1)确定教学目标即找出主要知识点和关键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了解电场的规律,知道电场能的性质。
③能够说出电场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
④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物体所受到的电场力以及平行板间电容器间的电容。
⑤知道电场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电场产生的规律。
⑥熟练掌握电场力计算方法。
(2)选定主题,分析教学知识点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中心主题,其余的内容都是由中心主题向外扩展或延伸出来的,最后逐渐完善整个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中心主题“电场”为一级主题,主要学习它的产生、力的性质、能的性质、应用规律和物理方法,知道三种起电方式,了解元电荷、点电荷与电量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库仑定律的内容、公式以及使用条件,并且能够区分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如图2)。
教师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已有的软件工具如MindManager、MindMap等(如图
2、图3),也可以利用黑板彩色粉笔等工具,学生可以利用软件工具或者白纸和彩色笔等工具。绘制内容主要是将电场作为中心主题,写在正中央,之后把其他相关知识点写到电场的周围或者同一侧,然后按照层次关系继续书写三级标题,书写过程中要保证知识点的清晰度和顺序性。
绘制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初期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需要注意排版,可以把知识点多的主题和知识点少的主题交错进行书写,线条可以用曲线或者直线,可以利用粗细展示出等级差异,可以在连线上写出相应的关键词。在整个绘制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颜色的作用体现出不同的分类。
(3)修饰图画即整理记忆知识。在思维导图初步完成绘制后,它的清晰度、层次感和重点都不会是最完美的,需要学生对思维导图整体进行修饰和加工,使布局更加清晰,条理更加明了,从而完成属于自己风格的思维导图,信息加工的同时也完成了对知识的整理和记忆。
4.教学效果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分析学生的测验成绩、对学生的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多方面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很喜欢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课兴趣浓厚,参与教学活动程度高,成绩有明显提高。在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将每一个章节公式标记在一张图形上,能够在练习计算题时很容易找到相关公式,提高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尤其在章节测验时,思维导图可以把繁杂的知识点有序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系列实施,可以发现这一应用软件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很好地展现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准确记忆,有效延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不再惧怕物理学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解题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发散思维的培养,增强了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
三、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应用中有其特有的优势。
1.能够将物理学科中主要知识点全部展现出来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有利于理清课程中的知识点和主次关系,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的确定可以形成教学内容的全景图,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在新课的教学中,内容和知识点都相对较少,但在章节复习、期中期末复习的时候,因为知识点非常多而且繁杂,思维导图的优势就会更加明显。
2.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防止知识点被遗漏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不到的问题,容易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思路和进程,思维导图以中心概念为主体,其他相关知识围绕主题的展现形式,可以帮助教师掌控全局,根据实际情况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调整。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查缺补漏,更加全面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3.思维导图能够改变传统的板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事先制作好的思维导图作为课程板书内容。传统的板书都是线性方式,思维导图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所有知识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在一个平面上,教学内容展示清晰,逻辑关系明了,高效省时,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是服务于教学的很好的一种应用软件和工具,它能够在一个平面中展现大量知识,帮助教师和学生整理新旧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记忆力的提升,是一个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极大帮助的一种辅助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易学的思维工具,相信随着思维导图在其他各类学科中的深入广泛应用,人们会不断挖掘和开发出思维导图工具的更大优势来。
参考文献:
[1] 博赞著,丁大纲等译.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 博赞著,叶刚译.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3] [美]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 李林英等.思维导图与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钟志贤,陈春生.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M].中国电化教育,2004,(1).[6] T.Buzen,B.Buzen.The Mind 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M].New York:plume.1993.[编辑:昌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