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时间:2019-05-15 03:0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第一篇: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

刘喜臣

随着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和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语文教学不得不走进生活,语文学习更应该贴近生活。真正的语文源于生活,就像真正的文学作品素材就在生活中一样,让我们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他们伟大的著作最初都是从原生态的生活中来,文学的生命也根植于现实生活中,是对生活的升华和凝练,这样的文章才源远流长。学习语文就应该回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体会生活的乐趣,从而体会真正的语文就在身边,增强对语文的亲和力,激发学习语文的情感,消除长期以来误认为语文长篇累牍,浩如烟海,是一项浩大的灵魂工程,不可短期逾越的鸿沟,从而产生对母语的畏惧感。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议就是多读多练,而放弃了身边的语言环境,放弃了身边的语文,导致学生一脸茫然,有些学生认为语文阅读面广,提分太难,放弃语文,把精力耗在其它学科上,认为其它学科只要事半功倍,语文却要事倍功半,甚至出现了学语文不如学习英语、学语文不如学数学之类的偏见,导致偏科现象严重,发展不均衡。殊不知,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石。其实,真正的语文就在身边,包括我们的一言一行,语文都深深的蕴涵其中。就拿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来说,都是重在反映现实,反映生活,都源自我们身边,可我们就是执迷不悟,感受不到它的珍贵。可是这些生活中有那些不是从我们眼前闪过的呢!它们为什么成为过眼烟云呢?是我们认为它们太平凡了,还是它们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呢?还是我们淡忘了呢?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缺少审美的眼光,缺少情趣,缺少探究,缺少现实意识,把语文的现实性给忽略了,更缺乏联系意识,不去深究它、思索它,导致那些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淡然无光,素然无味。“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做当局者,不做旁观者,“只是远看山有色,不去近听水声音”。那么我们就丢掉了一部分生活,就像不了解城市,那么读城市题材的作品就显得玄虚,就体会不到城市的文明程度,体会不到人类的巧夺天工;不了解乡村,读乡村题材的作品就体会不到乡村的真实,那你就永远体会不到乡村的那份纯朴之情,体会不到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者主动化。有人便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起着引导作用,不应该大讲特讲,甚至于把讲作为课堂的败笔,让一些老师不敢联系实际,不敢回归“田园耕作”,只是翘首期盼,变“耕者”为“观者”,一个个都成了观摩者,结果只是“草盛豆苗稀”。这种缩手缩脚,不敢展开教学;还有的人认为教育是读的过程,奉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老规矩,殊不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也不去研究学生的实际,不分析学情,不分析学科,不分析授课内容,一面之辞,甚至,弄一些陈词滥调,去评头品足,使教育者难以开展正常的教育,只一味地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不敢新颖别致,不敢放手学生的想象,怕影响课堂,怕影响上课效率,怕损坏“名师”的形象,其实真正的名师在课堂,真正的优秀课堂在于创造。这样禁锢的最后,学生只是“身后雁”,永远变不成“领头羊”。导致学生的理解有了难度,跟着教条走路,让人“牵着鼻子走路。”虽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不能应用自如,那么即使让学生解惑了,也不是自己的,最终还是空洞的理论。那么要让理论成为活生生的材料,就得和身边的生活相联系,抓住生活,尤其要抓住学生身边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成为教学素材,成为教育的典范,这样语文就成身边的教学了。

首先,要树立大语文意识,抓住身边的语文。要树立大语文意识,就要摒弃“唯书至上”的思想,抓住身边的新鲜事,使身边的故事变为鲜活的语文教材。以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的故事为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可知、可感、可悟,把课本上的事例引导到现实的生活中,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实际的距离,消除不为实、只为书的局面。使语文课程走向生活实际,为学生的理解找到新途径,为教师的教学找到新素材,这样的语文素材才是鲜活的材料,为此,语文教师不应该一味的走进名著,走进书屋,而应该走出书本,走向生活实际,多和社会接触,多和实际碰撞,多注意身边的人和事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我们的材料丰富了,事例积累多了,我们的教学才能丰富多彩。

其次,要灵活运用身边的素材,使身边的素材作为教学的案例。每个人的身边都在不停地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激活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欣喜或回味。我们应该抓住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他们进行归类和删减,把那些和我们教学有关的事例恰如其分的引用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语文的临近性,使他们由“远亲”变为“近邻”,虽然有些语文素材上至千古,远至海角,但是学生感到“天涯若比邻。”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身边都会有一堆鲜活的素材,这些素材自然而然的在他们的课堂上熠熠生辉,把那些平凡的课堂装扮得绘声绘色。

再次,要让学生留心他们身边的生活,把自己丰富的生活与教材相联系。教材的选取与各个阶段孩子的求知、爱好、兴趣相一致,学生的生活是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综合,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代表着一定年龄阶段的求知趋向,我们应该抓住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多摄取他们身边的素材,并集合这些闪光点,变成传道授业的材料。就像小学生爱读冰心,爱看动画片;中学生爱读散文,爱看武侠片;高中生爱读初恋,爱看言情片;大学生爱读琼瑶,爱看泰坦尼克号一样,我们要对他们进行研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现实,要备学生,抓学生心理,用学生的口吻上课,而不是指令式地传递,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引进课堂,牢牢地拴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对老师感兴趣,对学科感兴趣。

总之,语文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素材,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要把实践和应用二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只强调实践而忽视应用,忽视古典;或者只强调应用而忽视实践,忽视身边。要把握好身边的语文素材,躬身实践;也要注意应用,吟诵古典,只有抓住身边的语文素材,才能让语文教学放出灿烂的光辉。

第二篇:42让生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生活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鸿尾中心小学 林丽雅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要培养这种语文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渗透现实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势在必行。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立足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所需,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创造力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语文的教学必须既要有人文的高度,又要具备人生的高度。而这样的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才更加有效,是目前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是填鸭式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痛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方沃土。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二、生活是语文源源不断的一泓清泉

生活中的细节可能并不是每一个都是优雅的存在,就像老人佝偻的背,踉跄的身影,在繁华的闹市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大打折扣,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存在才给人以更多的思索,才会让许多文人手下的笔流露出更多让人深思的现实。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生活在不经意间成为语文最光辉的来源,是文学精深的源泉。语文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是语文。的确,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有语文的多姿多彩。读一首清新的小诗,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清甜。读一篇精美的散文,让我们捡拾起生活五彩的贝壳,读一部大作,让我们在沉思中感悟生活,窥见社会百态。生活与语文的相互浸润才使得语文变得如此的五彩缤纷,充满阳光,也使语文也在生活中获得了新的生命,焕发出青春活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把生活作为自己的源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让生活走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记得有人曾这样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是等同于生活的。在课堂中,固然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但我觉得最核心的还应该是让生活走进课堂,每当太阳升起,又到当太阳落山,人们在这越发苍老的地球上生活,在平凡的角落里耕耘着自己的那一亩土地,于是,辛勤的汗水又交织成了一篇篇辛勤劳作的美文,赞扬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闻鸡起舞的人们。春天百花盛开,夏天清荷鸣蝉,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就又让绝妙的文字凑成了一篇篇四季佳作。

四、作文源于生活

写作中应让学生感受“生活即语文”这句话的内涵。若学生觉得,“学习”这一种生活,和“生活”这一种生活,完全是两码事,那么我们教育的问题就不是一点点了。“作文”这东西,从来不只是向书本学习,只知道向书本学习的人,不一定真懂得作文、真懂语文。作文至少有两个必要的“打通”:

一、跟自己的心灵打通,不知道将自己的心灵铺展在纸上的作文,只是作业。

二、日常无意中的所见,电视里、报纸中、网络上的所见,都能信手拈来地进入自己的作文,与“作文”打通,作文才能真正活起来。

五、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

语文与生活是同在的,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因此人类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语文如果脱离了生活,必然成为毫无生命力的一堆文字。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更要求我们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之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学文、轻松学文。

此外,还可以在在语文活动课中延伸生活,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活动课正异军突起,并占据一席之地,它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得到学生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而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这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一方沃土,我们语文教师应学会用生活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们学会用生活的方式学语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为语文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陶行知全集》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版

第三篇:多媒体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

多媒体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录音播放,为“听”配上“香槟酒”。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放在首位。可见让学生“爱听”、“会听”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教材中优美的文章,配以生动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在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刻进行播放,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他们熟悉的生活意境中去,使他们“听”出语言文字的“意”,“听”出语言文字的“形”,“听”出语言文字的“美”,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例如:我在教小学四年级第四单元《白鹅》、《猫》、《母鸡》时,我专门录制了鹅、猫、鸡、狗等动物走路的声音,吃食的声音,鸣叫的声音,打斗的声音,寻找伙伴的声音„„当我在课堂上适时播放时,孩子们一下子联想到自己熟悉的动物,激发了他们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在教学《观潮》、《鸟的天堂》时,我录制了潮来潮去的声音、鸟飞鸟歇的声音,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在教学《古诗两首》、《搭石》时我找到了名家朗读的磁带,在课堂上反复播放,让孩子们欣赏名家读文章的语气、情感,那些抑扬顿挫的朗颂,让孩子们听得入情入景,学得有板有眼。

二、网上寻宝,为“说”架起“连心桥”。

在四年级语文课本上,经常可以看到“宽带网”三个字,这是要求学生能从网上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在教学第五单元《文化遗产》之前,我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网搜寻相关资料。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从不同的网站下载了几十种文化遗产的介绍和说明,其中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甚至还有我们当地的。“原来网上不光有好玩的游戏,而且还有我们需要的学习资料啊!” 孩子们开心极了。在课堂上,同学们带着自己查找的资料,开展了一次口语交际活动。他们有时用资料上的语言,有时做动作用自己的话解释,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者不时鼓掌,跃跃欲试。《文化遗产》在孩子们的骄傲表演中学活了。我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的“说”不是教师的专利,孩子们共同协作,相互交流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以后,孩子们上网查寻资料已成了习惯,他们将成果分享的同时,也促进了心灵的沟通,网络不愧为一座“连心桥”。

三、录像放映,为“读”营造“激情谷”。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因此孩子们的见识不是很广,很多课文中设计的内容对学生仿佛是“天方夜潭”。为了让孩子们能身临其境,我把孩子们陌生的内容做成课件,配上音乐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上去理解课文。在教学讲读课文《观潮》时,我先播放钱塘江大潮呼啸而来,如闷雷般流动的响声,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犹如山崩地裂的画面。让学生听声音,看画面,初步领略“钱塘潮”的壮观。之后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与画面相应的段落,体会作者描写中语言文字的深刻内含,从而知道,写一处景物不仅要写它的样子,还要写它的声音,还要注意用修辞方法去表达真情实感等,在教学《长城》时,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作者联想的部分,我通过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短剧,让孩子们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理解“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学生含着眼泪再读课文,心中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激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物投影,为“写”搭建“PK台”。

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测试落脚为一个“写”字,写文章是小学厌烦的事,也是教师头疼的事,为了缓解师生的压力,在作文课上我釆用了“大家来PK”的办法。每次作文之前,就将本次作文要求告诉大家,让学生去寻找合适的范文,将文章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全班共同欣赏,然后评价,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总结出我们学习的方向,然后教师引导大家选材,学生独立作文。当学生完成自己的草稿,总会找老师投影出来。老师做适当的点评,当然是多褒少贬,其他同学也会纷纷上台将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别人看,有的同学还主动找出自己写的好的部分和别的文章比较,借此炫耀自己的成功。这样全班同学写作文的热情越来越高,水平也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同学说:“希望每天写一次作文”。我看到孩子们把写作当成乐趣,把展示作文当作提高自己的平台,这时真正感到做一名语文教师真好,用多媒体教学真轻松!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逐渐明白,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进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第四篇:学习雷锋精神体会——让生命绽放道德光辉

让生命绽放道德光辉

三月的风,轻轻的,暖暖的,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用柔情编织着新生的美好,用爱牵引着我们悸动的心灵。

雷锋,赋予了三月特殊的道德意义。看那大江南北,弘扬美德、倡导新风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街头巷口,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俯仰即见。雷锋用他短暂的生命铸就了壮美的永恒,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引领着一代代青年崇德尚义、向上向善,为实现有价值的人生而不懈奋斗。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民朴素而至诚的情怀,也用平凡的善举写就了他的大爱人生。爱,是雷锋发自内心的信仰,因为深爱着人民,所以时时刻刻铭记舍身忘己,甘于奉献;因为感念着人民,所以坚忍勤勉,公而忘私。生命,需要如此美丽的信仰来支撑,帮助我们在物欲纵横的世界里,怀揣着梦想和坚持,把毕生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去,无论风雨,且行且歌。

罗曼罗兰说,‚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深夜冒雨送大嫂,省吃俭用捐助灾区,雷锋用他的无私和善良把卑微的生命演绎得鲜活而厚重,用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平凡琐事奏响了青春的最强音。‚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尽的支付者‛,雷锋这样警醒自己,也以他可爱、质朴的‚傻子‛形象唤醒了人们最本真的情感,鼓励人们褪去冷漠的外衣,播种善良,感恩生活。

在利益、观念多元化今天,扶起跌倒老人或许惹上官司、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好心搭载路人怕是钓鱼执法,善念在负面的想象中迟疑,善行因利益的考量而延宕。‚道德两难‛的艰难选择渐渐模糊了国人的精神信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在冷漠的围观中,生命失去了道德的光辉,私利无情的碾压着人性与良知。雷锋精神,正是现实,也是未来社会的价值坐标,是对我们心灵永恒的召唤。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万象更新的季节,我们的心灵也需要雷锋精神这样一泓清泉,荡涤尘埃,催发不断新生的自我,绽放生命的道德光辉,用真诚和善意去温暖身边的人,用爱心和奉献为社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对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探讨就不能离开生活实际。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生活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让学生在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带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

源呢?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3.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具备远见卓识的教师,就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奋力撑开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有助于语文课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强烈欲望,有助于提高?W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下载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语文教学绽放生活的光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点浅见俞强[摘 要]:作为传输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因充满着生命的元素和极富理性的思考,在落实生命教育中起着十分重......

    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德育教育之花

    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德育教育之花 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而语文课堂教学是这主渠道里主干线之一。语文科由于其天然具有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让创新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浅谈陶行知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泰兴市鼓楼小学城西校区王燕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

    让小学语文教学绽放生态美(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态化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中心小学 董会平摘要:语文教学生态化,就是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语......

    让个性化教学绽放光彩

    让个性化教学绽放光彩 [摘 要]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

    让作文教学绽放异彩

    让作文教学绽放异彩 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李强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校语文教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百花齐放、生动活跃的局面,大家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

    让拼音教学绽放异彩

    让拼音教学绽放异彩 2汉语拼音里,有三个发“衣”的音和三个发“乌”的音,它们是单韵母小i、小u,声母大Y、大W,整体认读音节Yi、Wu,它们形异而音近。为了教好这几个拼音,使学生及时......

    让识字教学绽放异彩

    让识字教学绽放异彩 ——把握规律丰富形式开放渠道众所周知,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