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想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浅析
联想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浅析
摘要:词汇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利用联想规律对生词进行记忆,也就成为学生掌握词汇的关键。且联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汉语词汇教学中,通过利用各种联想使学生发现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各种联系,从而使词汇的记忆变得系统化,更加的有章可循。
关键词:词汇教学
联想规律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结构单位,同时也是构成句子这一语言运用基本单位的基础材料,没有词,就无法传递信息,更无从进行交际,因此,词汇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词语进行有效记忆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词语的基本前提。从普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的头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比如,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刻又可把它们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几个基本环节。普通心理学还认为,记忆的基础是联想。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联想规律对生词进行记忆,也就成为学生掌握词汇的关键。
本文借用普通心理学的观点,就联想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论述。联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在感知事物时,会在大脑皮层留下兴奋的痕迹,知觉新事物时,如果其与已知觉的事物存在一定的联系,旧有的兴奋痕迹就被激活,即通常所说的由A事物联想到B事物,这就是联想。按照联想反映出的事物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将其分为四
种类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一、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大脑借助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外在刺激有关的经验、动作或事物而进行的联想。接近联想中出现的事物往往在时间或者空间上相互接近,因而会让人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比如,看见闪电,我们就会想起雷鸣,这就是接近联想。词汇教学可以利用这种接近性,对那些概念意义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词语进行讲解和复习,使新旧词互相对照,如初级阶段学习“今天”一词,让学生的联想辐射到与之在时间上接近的“前天”、“昨天”和“明天”、“后天”等词语。又如学习“今年”一词,让学生联想说出与其相接近的“前年”、“去年”和“明年”、“后年”,这种联想就属于接近联想,在进行接近联想时,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将“去年”说成“昨年”,这主要是受“昨天”影响而错误类推的结果。二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基于当前感知的事物和记忆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在性质、形态等方面的共同点或相似点。当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从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把记忆的材料与自己体验过的事物相连结起来,记忆效果就比较好。比如,对初级阶段的小学生 进行词汇教学时,可以把字形、字音相近,能互相引起联想的字编成一组,比如可以把“扬、肠、场、畅、汤”等字放在一起记忆,这些字右边的部件都是相同的,而且在语音上也有共同点,都具有相同的韵母“ang”,这样就可以让初学者记得住。中高级阶段的词汇教学,其重点
之一是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的辨析可利用相似联想来进行,比如学习“吝啬”一词,让学生的联想辐射到与其概念意义一致的“小气”,这个过程就是相似联想,此时,教师还应该适时切入,说明二者在语体意义上的差别。又如,学习“成果”一词,让学生的联想辐射到与之具有共同概念意义的“结果”、“后果”,这个联想就是以相似联想作为心理学基础,联想结束后,教师需要说明这几个词在情感意义上的差异,以强化记忆。
从词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词语之间往往是个性大于共性,相异胜于相同,因此,在利用相似联想学习新词或复习旧词时,教师就需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词转移到区别特征上来,比如学习“交流”一词,当学生通过相似联想,联想到“交换”时,教师就应该说明二者的区别特征:前者有[量大] [无形] [无法计量]等区别特征,后者有[量少] [有形] [有价]等区别特征。三
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基于事物在性质或形态上的不同或者相反。普通心理学把对比联想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事物在性质、形态上的相反或对立的“反向对比联想”,反义词的讲解和复习一般基于这类联想,比如,学习“美”、“喜欢”、“老”等词语,让学生的联想辐射到与之相对立的“丑”、“讨厌”、“年轻”等词,这个联想过程即以反向对比联想作为心理基础;第二种类型是正向对比联想,它以事物在数量、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作为基础,比如,学习“违反”一词,学生可以通过正向对比联想,联想到与之在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反抗”,前者有[反对]的区
别特征,后者有[反对并抵抗]的区别特征,程度更深。再比如,在学习“失望”一词时,让学生的联想辐射到与此相联系的“绝望”,这个过程就是以正向对比联想作为心理基础,前者程度轻,后者程度重。四
关系联想
关系联想是基于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的差异。普通心理学把关系联想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种属联想,它是由事物间种———属的相互关系引起的;二是基于事物整体———局部关系的偏全联想。词汇教学中一些类属词群的学习可以利用上述两种联想,比如讲解“颜色”一词,要求学生联想其包括的“红”、“黄”、“蓝”等词,这个过程以种属联想作为心理学基础;又比如学习“衣服”一词,让学生的联想辐射到“袖子”、“领子”等词语,这个联想过程就属于偏全联想。关系联想的第三种类型是主宾联想,这种联想是由事物间主体———宾体关系引起的,比如,学习“枪”一词,让学生的联想辐射到使用枪的主体“警察”、“士兵”等,这个联想过程属于主宾联想。关系联想的第四种类型是因果联想,它是反映事物因果关系的联想,比如,学习“哭”、“笑”等词语,使学生的联想辐射到“伤心”、“难过”和“高兴”、“愉快”,这个联想过程属于因果联想,因为“高兴”、“愉快”和“笑”,“伤心”、“难过”和“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汉语词汇教学中,通过利用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可使学生发现词语和词语之间的各种联系,从而使词汇的记忆变得系统化,更加的有章可循。
第二篇: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
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
(四川 欧阳杰)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作文离不开联想。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
一、联想能引发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所以,缺乏联想,就很难产生思想情感;联想丰富,思想情感就丰富。联想是思想情感的引发器。小小露珠自生自灭,实在不起眼,但田晓菲同学却由它联想到平凡、纯洁、默默奉献的人们,于是产生了崇敬赞美的情感,写下了《露》这首清新优美的诗歌。(见高中四册)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的确是平凡的,然而联想使作家茅盾的内心产生了震动:它那笔直的树干,一律向上的丫枝,对抗西北风的特征,不正象征了北方农民那种朴实、团结、坚强不屈的精神吗?于是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诞生了。由滴水穿石联想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就会产生“持之以恒方能成功”的思想;由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现象联想到人的成长,便会产生“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观点;由落山的太阳联想到人的暮年,就会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名言“一粒沙砾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形象地说明了联想对引发思想情感的作用。
二、联想能拓展作文思路
缺乏联想,作文的思路就会拘泥于眼前的生活,冲不破时空的限制,反映生活的天地必然狭小。有了联想,作文的思路就像长上了翅膀,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反映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
朱自清先生的《绿》是借助联想拓展思路的典范。作者先着眼于梅雨潭的整体特征,展开相似联想,用“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写梅雨潭的颜色、质地及绿色潭面的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把思路拓展一步,着眼于波纹、波光与波色,通过相似联想,具体形象地表现梅雨潭的绿之美。作者又通过对比联想,使思路拓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他联想到了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碧波,秦淮河的绿水。通过对比,说明只有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恰到好处。到这里,似乎把梅雨潭的绿写够了,写尽了,“无路可走了”,但联想又使作者的思路拓展到更新的层次:联想到“轻盈的舞女”和“善歌的盲妹”,把绿的自身美与女子的形象美相融合。最后作者再联想到更为可爱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的整体形象,此时绿在作者心目中已经被完全人格化了,眼前的绿和想象中小姑娘的形象完全融为一体,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完全的升华。议论文写作可以纵向和横向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充实内容,增强论说的力量。比如《谈“开卷有益”》,如果只简单地肯定“开卷有益”,再举几个事例证明它,就未免肤浅。首先要联想到“开卷有益”的出处,提出这个观点的背景,阐明它本身的意义。再联想到文化知识对人类的推动作用,想到今天知识爆炸、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特征,论述“开卷”的益处。再联想到一些人读迷信、色情、反动的书而受害的实事,指出“卷”需选择,否则百害无益。再联想到一些死读书,只贪多,不消化的“书呆子”,于是指出“开卷”要善于思考,注意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联想到那些见书就读,读书就是目的的人,指出“开卷”要有计划,要目的明确。这里的联想,很好地拓展了思路,对“开卷有益”这个不全面、不科学的论题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论证充分,说服力强。
三、联想能汇集作文材料
提起作文,同学们常感到“没什么可写”,“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确实没积蓄多少材料,一是有材料而不善于调动和检索。其实,一个中学生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读了成百上千的文章,不应该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不善于联想,不能及时调动贮存在脑中的材料。如果掌握了联想这个武器,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
比如写《雨中》这篇作文,先展开相关联想: ①雨中的校园,雨中的田野,雨中的人们;
②教室外,爸爸(或妈妈)打着伞在雨中等我放学; ③全组同学轮流背腿残的××同学回家;
④××同学追上雨中的×老师,把伞送给她(或他)。由③④展开相似联想,想到与此相似的助人为乐的事情;
⑤大街上,一个红领巾把伞遮到一位不相识的正在淋着雨的老奶奶头上; ⑥某同学扶起摔在地上的小同学,用伞遮住她,把她送回家。还可由③④⑤⑥展开相反联想,想到与“助人为乐”相反的事情:
⑦某同学用雨帽遮住脸,与双手紧抱一叠作业本,又没带雨伞的某老师擦身而过; ⑧几位大同学看到一位小同学滑倒在泥水中却哈哈大笑。经过这样的联想,不就得到很多可供选择的材料了吗?
再如写《勤能补拙》的议论文,首先从时间上展开联想,就会想到吕蒙笃志就学而令人刮目相看;阎若璩“愚”而苦钻经史,终成学者;章学成“愚”而好学,终有所成;童第周刻苦钻研,获得第一个百分等。再从地域上展开联想,就会想到外国的威特、爱迪生、达尔文等,少小反应迟顿,而后勤奋学习,终成大家的事例。另外,展开相反联想,还可想到自恃聪明,不勤奋学习,结果变得平庸无能的方仲永等。这样从时空上、正反方向上展开联想,贮存在脑中的材料就会连绵不断地涌现出来,供你选择,听你调遣,从而写出内容充实,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的文章来。
四、联想能为借鉴写法架起桥梁
学生作文常困于谋篇布局,困于开头结尾,难于寻求到恰当的表现手法。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联想。如果展开联想,就架起了所作题目与范文之间的桥梁,寻找到恰当的写作方法。比如布局谋篇。写记人叙事的文章,我们可联想到《一件珍贵的衬衫》,采用“引联式”结构: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联想到《荔枝蜜》,就可借鉴“转情式”结构: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写景抒情,可联想到《春》,采用“情索式”结构: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写议论文,可联想到《义理、考据和辞章》,借鉴并列式结构:引论→本论(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也可联想到《当说必说》,采用层进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解决问题。
第三篇: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一、教学对象:初级汉语
二、教学目的:使同学们会读一些常见的蔬菜的读音,进而认识它们
三、授课学时:10分钟
四、教学重点:
生词
白菜
番茄
土豆
冬瓜
萝卜
山药
黄瓜
丝瓜
莴笋
茄子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图片展示法;老师带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常都喜欢吃一些什么蔬菜啊?(同学们气嘴八舌的讨论中),好吧,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汉语中一些常见的蔬菜(二)领读新词
老师先通过图片带领我们认识这些蔬菜,并教会我们这些蔬菜名的发音
然后请同学单独起来读 最后全班一起读
七、加固练习: 老师指着图片再让同学单独起来读,如果有错误的话,老师再来纠正
八、布置作业
老师展现两张蔬菜的照片,让同学们下课后自己找到它们所对应的汉语的写法,并且会读 如(南瓜、辣椒)
第四篇:联想在写作中的运用
联想在写作中的运用
李玉慧
所谓联想,一般地说,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学》)
简而言之,联想就是由此想到了彼,就是见到甲想到了乙。它可以是由平凡小事想到重大事件,可以是由现实生活想到古代社会。例如,看到春光想到少年,看到菊花想到节士,走到赤壁想起曹孟德或苏东坡。总之,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无不能作为联想的材料。
作文离不开联想,记叙性、抒情性的文章常借助联想来展开故事、抒发情感,议论性文体也常借助联想由某种现象生发开去,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一、联想能引发写作灵感,促进快速构思
亚里斯多德说:“没有了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联想也是如此,联想在作文中犹如思路的翅膀,缺乏联想,作者的思路就会局限于眼前所见,文章反映的内容必然狭窄而单一;有了联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跨越时空,将相近、相关、相反的事物,快速聚集起来,反映广阔的生活,揭示深切的主题。我们阅读文章,不难看出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就是借联想拓展思路的典范。作者由海外住所边的两棵榕树引发联想,想到了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又联想起和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联想,使眼前的榕树,故乡的榕树,和故乡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有机联系,从中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再如巴金的散文《灯》,作者从眼前的灯光联想到自己过去在“迷阵”中看见的“豆大的灯光”,联想到“孤寂的海上的灯塔”,联想到“希洛点燃的火炬”,最后联想到鼓舞人坚强地活下去的“微光”。这些“灯”有一个共同点——给人希望、勇气和温暖。作者用联想组织材料,引人深思,揭示主题。所以说联想能拓展作文思路,使文章脉络清晰,内容充实、血肉丰满、生动感人。
有思路才有内容,有思路才有文章。联想为作文的构思服务,首要目的是立意新颖。拿“‘绿’的联想”来说,我们首先想到草、树、森林、军人、环境保护、生态等,这很可贵。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还要把这些联想“立意化”,让它们变成一个个立意,也就是从“事物”过渡到“事理”,成为有一定论断性、能够表明作者主张的完整意思。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立意:“祖国永远是春天”“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开辟生命的绿洲”等等。
在作文中借鉴例文训练联想构思能力。如我在教《故乡的榕树》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作文中运用联想,以《故乡的老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审题,思考:由故乡的老屋,你会联想到哪些相关的人和事,通过这些事,你准备抒发什么情,表达什么主题。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学生确定的思路有:对故乡老屋有关往事的回忆,表现一种童趣,抒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对故乡老屋的回忆,表现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叙写故乡老屋的变迁,反映了故乡的变化,讴歌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新气象。
二、联想能汇集作文材料、丰富内容。
学生在作文时,常感无材料可写,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意搜集材料,确实无话可写;
2、材料零散,单一,彼此间缺少联系,不会扩充材料,不会建立相关而有效的联系。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读过数百篇文章,不可能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关键在于不善于联想,生活在他们脑中是零碎的、割离的。“油是油,水是水”,而联想就是唤醒、融会和聚集,如此,学生作文就会有写不完的话,用不完的材料。如下面一段文字。
传递是一种责任
李密在《陈情表》里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读这些肺腑之语,总是感由心生。无论是董永卖身葬父,还是黄香扇枕温衾,无不闪烁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芒。孝,这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我们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天下孝悌,匹夫有责。站在21世纪的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了呢?记得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讲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细节:晚上妈妈给儿子洗完脚以后,又给婆婆洗脚,孩子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立即也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孝要勇于承担,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田世国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让天下的母亲收获到了慰藉。2006年,林秀贞,一个普通农民。30年来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付出了儿女般的孝道。“孝”是一个“老”跟一个“子”,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所以“孝”需要传递,一代又一代,这是责任。
这段文字讲孝是一种责任。作者先用李密陈情、董永卖身和黄香温席等古代的事例引出孝,然后联想到公益广告,联想到田世国捐肾救母和林秀贞赡养孤寡老人事例,从而论证出结论:“孝”需要传递,这是责任。这里的材料有的来自教材,有的来自阅读,有的则来自看电视或是报刊杂志,是一个学生基本掌握的。只要乐于动脑,这些从古到今的相关材料就汇集起来,为我所用。既拓宽了思路,又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联想要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为基础,在自己认知的领域里自由驰骋,调动、唤醒、运用学生自己的积累,不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生拉硬扯,胡编乱造。叶圣陶曾说,“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二是注重积累,促进联想新颖。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要留意身边的各种人或事,要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时代同步。你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越深刻,你的知识面越宽广,知识结构越合理,你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你的情感越充沛,那么,你联想的羽翼就越丰满,联想腾飞的空间就无限广大。有些学生平时只埋头于书本,这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三.联想能使作文语言丰富、生动。
学生作文语言枯燥、死板,固然是因为平时不注意积累优美生动的词汇,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学生语言思维的死板,不知触类旁通,引经据典,灵活运用,而联想则可以活跃思维、丰富情感,使文章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如《雨中登泰山》中写松树一段,学生写松树形态,一般只是直接刻画描写其自然形态或直、或弯、或茂盛。而作者在文中,能展开联想的翅膀,巧用比喻拟人修辞格:“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作者由高处倾斜的树的形态展开相似联想,想到多情人的等待盼望,把松树写得富有情趣和人情味。文章的语言读起来也形象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又如:在家中,父亲是饱经风霜的诗人,母亲是笑看人生的画家,而我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父亲教我如何躲开人生中不必走的弯路,母亲教我如何用手中的笔填充着美好的未来蓝图,而我用父亲给我的经验、母亲给我的教导,抬头向前看着,跨步向前走着,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建造这美好的未来。在文中,将父亲比成诗人,母亲比成画家,这种“比”的过程其实就是联想的过程,这样一来,父母亲情的伟大就生动的表达出来了,而且表达得有深度,有个性。联想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有的是恰当运用名言警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的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有的在某个地方精心安排重要的语段或精彩语句,即所谓“画龙点睛”,可使文章脱颖而出。
总之,在写作中运用联想,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感悟能力,如果我们平时不注重语言的表达和素材收集,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独到见解,写作中缺乏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断难写出精彩文字。
第五篇:中文歌曲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文歌曲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文歌曲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应用中文歌曲辅助教学仍在探索阶段。
中文歌曲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文歌曲能营造汉语学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指出,语言输入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负面情感如同一个过滤器,阻碍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因此教师应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以唤起学生的正面情感。而歌曲正式一种实现低情感过滤,促成语言习得的有效途径。赵越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审美趣味的汉语歌曲,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预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单调讲授中解放出来。”实践表明歌曲《甜蜜蜜》在很多东南亚国家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学习兴趣浓厚。
其次,中文歌曲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巩固语法点,介绍修辞常识。汉语初学者对汉字和词汇的识记都有一定的恐惧感。“中文歌词充满了富有生趣的词语,学个能促进学生巩固旧词语,学习新词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程度,选用不同的歌曲进行穿插教学。以一位老师对零起点留学生的教学为例,他选用了《北京欢迎你》的MV进行教学。学生在MV中看到了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也能看到“鸟巢”、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现代化建筑,还欣赏了书法、京剧等,感受到了北京的魅力。其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也便于留学生学习。留学生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在学唱过程中记住并学会了课本中还未出现的词语。
歌词基本符合语法规范,且重复率较高,对巩固语法知识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比字句”—— “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岁更比一岁妙”(张真菲的《一年更比一年好》)“把字句”——“把爱放开、把手放开、把心打开”(飞儿乐队《把爱放开》),“被字句”——“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张真《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等。
很多中文歌的歌词优美是因为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歌词意境深远,增添美感。如: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美丽的女孩儿的形象。
另外,歌曲会反映出民族特色或时代特色。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文歌曲,拓宽文化视野。如《中国娃》、《北京欢迎你》、《九月九的酒》、《常回家看看》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歌曲,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歌曲辅助教学是汉语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外汉语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尝试,不断探索歌曲辅助教学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