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西南大学教学论
1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叫做(发现式教学)。
2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叫做
形成性目标。
3、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叫做(导生制)。
4、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这种评价称为(表现性评价)。
5、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状况,这种评价叫做(档案袋评价)。
6、通过典型事例和教材中的关键性问题的教授和探索,促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带动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叫做(范例教学)。
7、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叫做(教学过程)。
8、那些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共同学习内容,它被置于整个课程的核心,这种课程叫做(核心课程)。
9、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能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是(行为目标)。
10、没有明确计划的、广泛存在的、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课程叫做(隐性课程)。
11、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这叫(教学模式)。
12、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策、自己设计的课程,叫做(校本课程)。
13、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叫做(班级教学)。.14、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叫做(教学)。
15、以一定的方式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或者注重传统分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叫做(综合课程)。
16、以下要点可以说明(综合课程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在知识方面,有助于融合学科领域,恢复人类知识经验的完整性;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处理知识激增的问题。
在教育方面,有助于完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目的;它由于比较注意按照学生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考虑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来学习;由于综合课程不仅包含学术性的知识,还包含着情感的、道德的以至于社会的经验,故有助于学生的智能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在社会方面,有助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内容;有助于沟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17、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叫做(自学辅导模式)。
18、把“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表现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一个部分,从根本上让学生更有效地思考,并为自己的见解提出证据。这是一种质性评价的方法,叫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
19、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叫做(个别化教学)。20、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讲授式教学方法)。
2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这叫做(教学评价)。
22、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的知识内容的过程,这叫(发现学习)。
23、一旦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保证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掌握了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有助于保持记忆并形成迁移能力。以上这些是(发现式教学的主要优点)。
24、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叫做(教学设计)。
25、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组合的结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叫做(教学组织形式)。
26、在一个大教室内设计若干个功能不同的活动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活动区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不固定。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低年级使用,称为(开放课堂)。
27、容量较大的、常规的、一般持续较长时间(如一学期或一学年以上)的课程,叫做(长期课程)。
28、以下要点可以说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
第三,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29、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叫做(究性学习)。
30、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A.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
C.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 D.培养和发展个性
31、当前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A.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2.B.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
3.C.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4.D.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32、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1.A.外围组织与边缘组织的关系 2.B.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 3.C.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4.D.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33、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1.A.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研
2.3.4.B.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C.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 D.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
34、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包括:()。
1.2.3.4.A.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B.教学设计 C.教学设计的评价 D.教学设计的竞赛
35、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哪些要素?
1.2.3.4.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情境或条件 D.表现水平或标准
36、活动课程的优势有哪些?
1.2.3.4.A.能够在较短时间系统掌握书本知识。B.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学习动机。
C.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D.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37、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2.A.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B.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炼、准确、生动等特点 3.4.C.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D.要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快的速度讲授较多的书本知识
38、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1.2.3.4.A.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 B.具有特定的环境对象 C.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 D.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39、学科课程的优势是什么?
1.2.3.4.A.有助于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B.有助于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C.有助于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D.有助于组织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价。
40、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创造性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
1.2.3.4.A.个性化 B.创造性 C.模仿性 D.优效性
41、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2.A.课堂教学管理
B.课外活动管理 3.4.C.课外学习资源管理 D.课堂纪律管理
42、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A
43、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不大。A
44、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生成的特征,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性特征。a
45、教学过程的功能就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功能。A
46、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B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学校课程”,它是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策、自己设计的课程。
2、开放课堂
在一个大教室内设计若干个功能不同的活动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活动区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不固定。3.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4.形成性目标
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叫做形成性目标。
5、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6.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7、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那些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共同学习内容,它被置于整个课程的核心。
1、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根据年龄或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的班
级,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导生制
导生制的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
3、自学辅导模式
自学辅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6、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
7、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8.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以一定的方式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或者注重传统分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
本题参考答案:
1、以某项测验应达到的目标为参照点的评价,是常模参照评价。
不正确。(1分)
以某项测验应达到的目标为参照点的评价,是标准参照评价(2分)。常模参照评价是指以某一团体在考试中达到的平均成绩为参照点的评价(1分)。
2、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课程类型。
正确。(1分)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1分)
其优势有:第一,它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学习动机;(1分)第二,它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1分)
3、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正确。(1分)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1分)(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1分)
(3)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1分)
4、课堂气氛对学生学习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不大。
不正确。(1分)
课堂气氛,又称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1分)
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态度、行为及学习结果,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维持、定向的作用。(2分)
5、选择教学方法时只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
不正确。(1分)
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根据学生实际特点;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依据教学环境条件。
(每个要点1分,答对3个以上要点得3分。)
6、教学模式即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程序。
不正确。(1分)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1分),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1分)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1分)
7、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是有区别的。
正确。(1分)
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1分)
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1分)教学设计,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了学习的内在规律。(1分)
8、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正确。(1分)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分),既照顾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了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佳水平。(1分)因为分层教学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1分)
本题参考答案:
1、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创造性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
(1)个性化。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对他人的赶超与突破,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2分)
(2)创造性。教师教学的各项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学工作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新颖独特。(2分)
(3)优效性。教学能够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1分)
2、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⑴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和作用。(2分)⑵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2分)
⑶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3、教学目标确定的一般程序。
一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提出尝试性的一般性教学目标。
三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形式,即根据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各自的优缺点,确定哪些目标用行为目标的形式,哪些目标用形成性目标的形式,哪些目标采用表现性目标的形式。一般说来,三种教学目标形式都应该在教学目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三者之间相互补充。
四是以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等为依据,对经过上述第三个步骤而得出的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加工。
五是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表述。
(每个要点1分)
4、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
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5、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2分)(2)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2分)(3)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6、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1分)(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1分)
(2))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清晰、精练、准确、生动等特点。(1分)(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2分)本题参考答案:
1、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2分)、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2分)、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1分)。
(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2、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哪些要素?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
(每个要点1分,答满4个要点得5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3、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
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个性化、实践性。(每个要点1分。)
4、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课堂管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每个要点2分,答满两个要点得5分)
5、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的关系(2分),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2分),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1分)。
6、接受式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接受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来掌握现成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教学形式。(1分)
接受式教学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1分)其次,接受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1分)最后,在教学经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学校,接受式教学要求的教育设施水平较低,因而经济易行。(1分)
其缺点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及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1分)
第二篇:西南大学《教学论》复习思考题
0281)《教学论》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题
1、教学
2、范例教学
3、发现学习
4、行为目标
5、学科课程
6、活动课程
7、隐性课程
8、核心课程
9、微型课程
10、长期课程
11、校本课程
12、教学过程
13、教学组织形式
14、个别化教学
15、教学设计
16、教学模式
17、自学辅导模式
18、教学评价
19、信度 20、效度
21、难度
22、区分度
23、档案袋评价法
24、导生制
25、形成性目标
26、形成性评价
27、总结性评价
28、表现性评价
29、课程评价
二、简答题
1、什么是道尔顿制?
2、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其基本做法是怎样的?
3、什么叫开放课堂?
4、程序教学的原则要求是怎样的?
5、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是什么?
6、教学的心理环境指的是什么?
7、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8、教学设计的程序有哪些?
9、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含哪些要素?
10、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
11、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2、教学模式的要素包括哪些?
13、教学模式的功能是什么?
14、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
15、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16、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
17、教师教学工作包括哪几种形式?
三、判断说理题
1、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是指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2、研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生成的特征,应该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性特征。
4、教育目标即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6、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应该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来源之一。
7、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8、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是主辅关系。
9、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直到目前,班级教学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1、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就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
12、以某项测验应达到的目标为参照点的评价,是常模参照评价。
13、在教学评价中,要注意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14、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学评价应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
四、论述题
1、实现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前提和保证是什么?
2、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3、行为目标、形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优缺点。
4、教学目标确定的一般程序。
5、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6、综合课程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7、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8、校本课程的设计。
9、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教师教的活动所取代的认知活动。
10、为什么“教”和“学”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11、为什么说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1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13、教学过程的功能有哪些?
14、比较接受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的优缺点。
15、为什么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6、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7、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8、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9、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20、什么叫班级教学?班级教学有哪些不足?
21、分组教学的优点与缺点。
22、教学环境具有哪些功能?
23、传统座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24、如何创设与优化课堂气氛?
25、如何优化师生人际关系?
26、教学设计的意义及特点。
27、比较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
28、上好一节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29、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常采取哪些管理策略?
30、如何为学生布置合理的作业?
31、学习任务的安排与管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2、合作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33、分层次教学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34、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35、教学艺术的个性特点有哪些?
36、制约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37、制约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外在因素有哪些?
38、教师教学艺术发展的创造性阶段有哪些主要特点?
39、当前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0281)
《教学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2、范例教学
通过典型事例和教材中的关键性问题的教授和探索,促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带动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3、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的知识内容的过程。
4、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 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5、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而成的课程。
6、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7、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没有明确计划的、广泛存在的、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课程。
8、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是指那些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共同学习内容,它被置于整个课程的核心。
第三篇:西南大学教学论四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
1.班级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3.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4.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称为表现性评价。
5、档案袋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6.课程评价:是对老师一堂完整的教学课程的综合评价。
7、发现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8、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9、隐性课程: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10、区分度: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11、座位模式:是指为满足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不同需要,将教室内课桌椅按照一定的形式的排列,它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
12.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13.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14、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5、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
1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性的研究和探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17、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18、课堂:是在一个大教室内设计若干个功能不同的活动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活动区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不固定。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并布置好学习环境,并提供指导
19、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20.难度:难度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各种问题的难度。21.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22、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的效果。
第二次作业:
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1)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2)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3)培养与发展个性。
2.什么是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答: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教学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3.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艺术性教学阶段。4.教学设计的程序有哪些?
答: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包括: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任务分析;(3)起点行为分析;(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设计教材选择与开发;(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监控与调整;(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5.上好一节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即教师要明白这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要养成哪些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教学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
(3)教学方法恰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4)课堂组织得当。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师生积极性高。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是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教学效果显著。
6.形成性目标的含义和优点。
答:形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
其优点是形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过程性、逐渐形成性,这克服了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同时可以带来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拓展性,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境。
7.程序教学的原则要求是怎样的?
答:把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即刻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
8.分层次教学的优点是什么? 答:(1)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2)消除了智力歧视,易被学生接受。
(3)分层次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赶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9.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
答: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个性化、实践性。10.为什么说教育目标包含教学目标? 答:(1)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11.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答:(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2)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3)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12.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课堂管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13.为什么说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答:(1)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
(2)教学设计,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了学习的内在规律。14.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答: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15.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⑴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和作用。⑵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⑶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
16、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 答: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1)组织教学,既是课堂管理又是指示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引起学生注意的过程。说它是课堂管理,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出勤情况,维持课堂纪律和秩序。
(2)检查复习,是指检查学生的课外预习或复习情况,已学过的内容的掌握情况,适当复习旧知识等。检查复习可起到旧课向新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是课的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程序。
(4)巩固新教材,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新教材的基础上,当堂能牢记或熟练掌握新教材。为了巩固新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自学辅导、练习或概括性讲授等方法。
(5)布置课外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新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或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发展做准备。预习是教学取得主动的重要保证,不可忽视。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
17、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包括哪几种形式?
答: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有以下五种形式: 1.领导评价。2.学生评价。3.同行评价。4.教师自评。5.专家评价
18、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2)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已有的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第四篇:西南大学教育学和教学论本科课程论作业
第一次作業
(一)以例证方式分析心理学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答〆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最明显地反映在课程编制过程的各个方面。首先,尽管课程目标的实质内容主要是由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等方面的考虑所规定的,但心理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在确定目标时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或确定目标能够达到何种程度。因为除非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内部条件相一致,否则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泰勒把心理学作为过滤各种提议的课程目标的“筛子”,即要剔除那些经过课程学习无法达到的目标,现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布卢姆等人构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尽管引起了各种争议,但这促使我们去考虑制定课程目标是为了表述理想的愿望,还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抑或是为了这两者。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最有用的。(1)动机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々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的学习效果更好些。(2)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习效果关系重大々参与既包括外显的也包括内隐的。(3)学生只有在面临问题时,才会认真思考,并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々应当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新的解决问题办法。(4)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抵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制定走出他们现有水帄、同时又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准则。总之,课程编制者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不仅要根据教材所包括的知识的难易程度,而且应该根据这些知识对学生思考能力所提出的挑战的高度。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编制过程都与心理学生原理发生一定的关系。
(二)请论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〆1)任何科目的课程设计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2)在课程目标方面,教育设计者不仅要对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作出界定,而且还要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的进行规定。
(3)在确定了课程目标后,教育设计者需要对课程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选择,使教学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目的。
(4)在教学组织方面,教育设计者应当对已经确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有效的组织与安排,使其能够顺利地实施。
(5)除此之外,教育设计者还应确定教学评估的手段与方法,用来检查教学结果与预定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
(三)简述对学校课程有主要影响的教育社会学的三大流派。答〆
1、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启示。
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〆一是认知系统(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々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
影响〆要求课程目标全面々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々要求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结合。
2、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行为学派(华生,斯金纳)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是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特定的反应。课程内容应侧重那些能引起可观察到、预测到的行为变化的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练习和模仿达到。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〆教材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任务々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要及时反馈。
3、认知结构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1)认知结构学派〆(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布鲁纳)々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学习是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掌握学科逻辑结构的过程,重视学习的层次性。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〆教材要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々按学科的客观逻辑结构编排々形成概念图式化的教材々重视简略与精要原则。
(2)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布卢姆、柯尔伯格)认为〆学习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成熟。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〆教材应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编排々教材要有利于刺激思考,能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均衡发展。
(四)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存在五种课程。
答〆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的课程理论谈起,他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〆⑴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⑵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⑶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⑷运作的课程,即指在课堂上或课外实行的课程。⑸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五)简述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
答〆
一、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々
二、课程的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六)简答古希腊智者派创立的”三艺”。
答〆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公元前481,一前411)及智者派教师充当了传授辩术的角色,他们周游各城市,以游学的方式给贵族青年传授“三艺”,——文法,修辞,雄辩术,培养了一批演说和辩论人才。智者派创立的”三艺”是古希腊最早的课程内容。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前347)的教育思想是在古希腊教育实践基础上产生并与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相联的,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理想国》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哲学家,其次是培养和训练保卫国家和维持国家秩序的军人々第三是劳动者(农民和手工业者)。依据这一目标,柏拉图吸收并发展了智者派的“三艺”和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艺”课程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构成了希腊完整的课程体系,为“七艺”的产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柏拉图看来,”七艺”的内容应该根据教育对象来确定,培养哲学家应以学习“三艺”为主々”四艺”为辅。在“三艺”中哲学(辩证法)是超出于其他学科的最高学科,是指导人们认识理念世界的最高”理念”——神的学科,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四艺”则是为哲学家接近理念服务的,柏拉图规定了“四艺”科目。
(七)简答孔子确定的学生要学习的”六艺”。
答〆《礼·经解》中记载,孔子所谓的“六艺”,其实就是”六经” 即〆“礼”、”乐”、“诗”、”书”、“易”、”春秋”。
这个是孔子提出的六艺 就是《易经》、《书经》、《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后来嬴政焚书,《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就并入《礼经》中,所以后来遂有五经之名,而没有了六经之说。
(八)简述泰勒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是。
答〆①确定课程目标々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々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々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九)简答古代课程的特点。
答〆第一,严格讲上未形成,从而不能认真称之为课程论。第二,对课程的规定人很简单,并无严格的年级和年限,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也是不确定的。第三,把知识和经验分门别类,使不同年龄和水帄学生学习,不同学校设置不同的课程。第四,课程受历史和阶级的影响。
(十)简述批判模式的课程观。答〆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构建模式——批判理论,其代表是美国的鲍尔斯(S.Bowles)、金蒂斯(H.Gintis)。
基本观点〆知识具有暂时性和有限性的本质,所有思想和认知都是基于历史和人类的利益而形成的。应对知识,应对课程设计专家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应建立一种更民主的师生关系。
把“解放”作为教育最终要追求的目标,要求摆脱权利的控制,取得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
反对忽视学生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统一课程。
形成多学科相结合的”后学科”,“表现符号”多样化,强调依靠学生自己的经验重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语文教学的三步骤〆阅读——解释——批判。
课程的编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课程研究应批判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十一)简答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课程观有些。
答〆
1、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它是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其渊源是古希腊思想。代表〆维多利诺、莫尔、拉伯雷、蒙旦、弥尔顿等。
2、自然主义哲学思潮。其基
本哲学主张是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代表有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法国教育家卢梭。自然主义教育重视教育与
现实,特别是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其最重要的特色。
3、主知主义哲学思潮。主知主义(主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是西方近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或
思潮。发端于17世纪,至19世纪趋于鼎盛,成为支配欧美教育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其主要代表〆德国的赫尔巴特。他提出多方面兴趣的课程观。(十二)简答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
答〆有〆①行为目标々②展开性目的々③表现性目标。(十三)简答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〆 1918年博比特《课程》的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起。1923年查斯特答的《课程编制》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得以形成。之所以称为科学化课程,主要因为其深受”科学管
理之父”泰罗(F.W.Tailor)思想的影响。特征是〆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博比特的基本主张〆课程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准备经验。提出活动分析法。就是把人的活动分解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并以此确立课程目标、组织内容的方法。
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确立了基本步骤〆人类经验的分析々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々课程目标的获得々课程目标的选择々教育计划的制定。
美国的泰勒提出确定目标々选择经验々组织经验々评价结果的目标模式。
第二次作業
提示〆请同学们务必将已经做好的作业建立一个文档,待本次作业全部做好之后一次性提交!!否则无成绩!!
一、简述课程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作用。
答〆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课程论课程理论也即研究“教什么”的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关注如下一些问题〆
1、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问题々
2、课程设计的基础问题々
3、课程编制原理问题々
作用〆
1、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3、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
4、课程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二、试述不同时期课程演进的特点及制约课程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〆
1、古代课程的特点〆主要表现为”学程”,此外还有〆伦理本位的课程观々服务于个别传授教学形式的教学内容々文献修订的编制方式々分科课程的表现形式。古代课程设置的特点表现为“学程”。无论是西方的”七艺”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还是我国古代的“六艺”〆礼、乐、射、御、书、数都有这样的特征。
2、近代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程”。在西方课程的设置中表现得犹为明显。这主要因为学校教育体制逐步确立,成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缘故。文艺复兴之前学校课程为教会垄断々文艺复兴后人文学科兴起,古典语文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资本主义时期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程,数学在学校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增设人文学科(现代本族语、现代外国语,历史、公民、地理)但课程的设置有重理轻文和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点。
3、现代的课程特点表现为“教程”和”学程”结合。
具体表现〆课程价值观的多元化取向々课程内容的文理内容的兼顾々课程类型的多样化。
影响课程演变的因素〆
1、社会生产的需要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教育宗旨的规定
4、培养目标的要求々
5、哲学思想的影响
6、社会文化的传统々
7、儿童身心的发展
8、学校类型和制度
三、试述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答〆 1918年博比特《课程》的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起。1923年查斯特的《课程编制》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得以形成。之所以称为科学化课程,主要因为其深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ilor)思想的影响。特征是〆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博比特的基本主张〆课程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准备经验。提出活动分析法。就是把人的活动分解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并以此确立课程目标、组织内容的方法。
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确立了基本步骤〆人类经验的分析々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々课程目标的获得々课程目标的选择々教育计划的制定。
美国的泰勒提出确定目标々选择经验々组织经验々评价结果的目标模式。
四、试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
答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提出用学科课程观重建课程。基本特征是〆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布鲁纳。他认为强调学科结构是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掌握学科结构有四个优点〆一,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々二,有助于记忆々三,有助于迁移々四,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布鲁纳〆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々在课程设计上主张依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主张〆(1)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心组织课程,强调课程的学术化和专门化々(2)设计螺旋式课程,重视课程内容安排的序列化,要求学科知识结构与儿童认知结构相统一々(3)突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把内容与过程统一起来,强调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态度也应成为课程的内容々(4)倡导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
缺陷〆难以真正考虑到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々难以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可。
五、试述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观。
答〆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美国的课程思想。这派研究者的共同研究兴趣是〆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构。他们认为传统课程的缺陷是〆过分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的工具々课程观常表现出套保孚的、政治倾向的价值观念。主张两种理论倾向〆第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发展。他们充分肯定个体的存在价值,认为个体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课程论应该强调个体对其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的能力的养成。个体通过这种“概念重建”,意识水帄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与解放。第二,着眼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他们提出〆课程就是反思与行动的统一,即,课程并不只是一套要实施的计划,它蕴含着反思精神和行动过程。课程开发过程不是简单地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是不断反思、批判文化知识,并由此创造,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主张通过对课程知识及其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最终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这种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々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々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中达到自由与解放。
局限〆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组织形式、思想观点、课程开发模式。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主张。
六、试述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答〆它是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其渊源是古希腊思想。代表〆维多利诺、莫尔、拉伯雷、蒙旦、弥尔顿等。人文主义的基本主张有〆
(1)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在孙宙中仅次于上帝的地位々主张自然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々强调个人才能。
(2)肯定世俗生活。肯定今生生活的价值,对儿童的身心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学校办成“快乐之家”。
(3)提倡理性,追求知识,重视经验的归纳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经世之用々以”自然”为依据制定教育。
(4)反对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建立新型的世俗教育。
主要的教育观〆
(1)陶冶“之所以为人的人”的教育理想
”自然”之人々智慧之人々身心和谐发展之人々资产阶级新人。发展理智、雄辩和虔信之人。培养具有骑士风度的资产阶级文人。
(2)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把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重要的教育原则
(3)主张实施包含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计划
不仅学习《圣经》,还要学习人文、自然学科,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
(4)学校应是儿童的乐园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儿童的智慧。
人文主义教育试图从研究古典著作中获取有用知识。课程内容〆认为古希腊的七艺是塑造心灵的最好材料,但扩大了智育学科的范围。学习算术、代数、几何、天文、绘画、测量等。重视体育,让学生练习骑马、角力、击剑、射箭、游泳和教授各种游戏。
问题〆宗彩仍很浓々过分推崇古典语文々学习内容远离现实生活。
七、试述自然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答〆其基本哲学主张是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代表有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法国教育家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重视教育与现实,特别是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其最重要的特色。教学内容
反对古典文科知识,认为其脱离儿童现实。主张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需要、儿童能力并能为将来服务,即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其特征是〆
1、积极评价儿童,注重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2、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注重教育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序
3、注重感官教育和直观教学 评价〆
1、确立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奠定了教育心理化的基础
3、重视对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关系的研究,丰富了对教育过程本质的理解,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4、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 的研究,丰富了近代课程论内容。
八、试述主知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答〆主知主义(主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是西方近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或思潮。发端于17世纪,至19世纪趋于鼎盛,成为支配欧美教育发展的一种主导力量。其主要代表〆德国的赫尔巴特。他提出多方面兴趣的课程观。即〆
1、经验的兴趣〆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地理々
2、思辩的兴趣〆数学、逻辑、文法々
3、审美的兴趣〆文学、音乐、绘画、审美和艺术鉴赏々
4、同情的兴趣〆古典语、本国语和现代语々
5、社会的兴趣〆历史、政治、法律々
6、宗教的兴趣〆神学
九、简述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启示。答〆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〆一是认知系统(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々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
影响〆要求课程目标全面々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々要求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结合。
十、简答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答〆行为学派(华生,斯金纳)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是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特定的反应。课程内容应侧重那些能引起可观察到、预测到的行为变化的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练习和模仿达到。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〆教材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々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任务々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要及时反馈。
十一、简答认知结构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答〆(1)认知结构学派〆(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布鲁纳)々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学习是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掌握学科逻辑结构的过程,重视学习的层次性。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〆教材要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々按学科的客观逻辑结构编排々形成概念图式化的教材々重视简略与精要原则。
(2)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布卢姆、柯尔伯格)认为〆学习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成熟。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〆教材应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编排々教材要有利于刺激思考,能促进学生知识、十二、简答活动课程观。
答〆 第一,课程不仅是学科本身,而且是儿童在学校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实际经验。第二,主张儿童要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包括一切课内和课外的活动和实际生活。
第三,教师要对儿童具有同情心,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为儿童的自由、主动生长提供条件。
第四,促进儿童有效生长和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目的。第五,课程的组织〆从教材课程变为活动课程々从逻辑组织变为心理组织々从分科课程变为合科课程々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
十三、简答影响课程演变的因素。
答〆
1、社会生产的需要々
2、科学技术的进步々
3、教育宗旨的规定々
4、培养目标的要求々
5、哲学思想的影响
6、社会文化的传统々
7、儿童身心的发展々
8、学校类型和制度。
十四、简答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答〆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〆一是认知系统(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々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
影响〆要求课程目标全面々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々要求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结合。
第三次作業
一、试述过程模式的课程观。
答〆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20世纪70年代(L.Stenhouse)提出。
基本思想〆集中体现在其教育观和知识价值观上。他反对目标模式把教育定位于促使学生行为变化的这一基本假设,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智和自主能力的々反对把知识当作让人接受的固定信息,认为知识是提供给思维的原材料。
课程的编制是研究、编制、评价合而为一的过程。课程内容也不是确定不变的,必须实施的东西。教师既是行动者,更是研究者。
二、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
答〆美国的泰勒(Ralph W.Tyler, 1902-)提出了确定目标々选择经验々组织经验々评价结果的目标课程。
1、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来源于〆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々对校外当代生活的
研究々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〆
1、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々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々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々
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的构成应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包括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活动经验
(三)经验的组织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3、直线式与螺旋式
(四)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中应考虑的问题〆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々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々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々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々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々 第六,组织开展教学活动々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
三、简述实践模式的课程观。
答〆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针对传统的“理论的”课程探究模式而提出的。基本思想〆
指导学校教育改革的理论是”复数”而非“单数”々
课程问题主要应解决”应该教什么”和“应该学什么”的问题,因此,问题解决的方式应主要是实践的推理,而非逻辑的推理々 课程决策的过程不应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々
四、简述批判模式的课程观。
答〆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构建模式——批判理论,其代表是美国的鲍尔斯(S.Bowles)、金蒂斯(H.Gintis)。
基本观点〆知识具有暂时性和有限性的本质,所有思想和认知都是基于历史和人类的利益而形成的。应对知识,应对课程设计专家的权威性提出质疑,应建立一种更民主的师生关系。
把“解放”作为教育最终要追求的目标,要求摆脱权利的控制,取得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
反对忽视学生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统一课程。
形成多学科相结合的”后学科”,“表现符号”多样化,强调依靠学生自己的经验重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语文教学的三步骤〆阅读——解释——批判。
课程的编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课程研究应批判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五、试评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优劣。答〆
1、学科课程
以学科为中心编订的学校课程。主张从有关学科领域中选择部分知识作为学科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但选择什么学科,每一学科选择什么知识内容,以什么样的结构、顺序、方法组织教材是这类课程设计存在分歧之处。
2、活动课程
杜威〆儿童、经验、活动。
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々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々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々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理论。杜威是主要代表,其思想的核心是〆儿童、经验、活动。
活动课程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々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々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々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活动课程编制的方法基础是〆第一,我们是教儿童的,而办事教课程的々第二,教学应该同生活保持联系。
3、综合课程
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通过各个学科反映出来的儿童周围的事物残缺不全。
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的弊端,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编制原则〆
第一、按照同时显示几门学科特性的思路统一教材々第二,根据儿童的兴趣编制综合课程々第三,掌握吸收各门科学的资料和研究方法。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世界々解决知识增长无限,学生学习时数有限的矛盾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々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4)核心课程
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课程理论。倾向于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的活动为组织教学的形式。是一种介于学科中心、活动中心的课程。主张以社会为中心编制课程。核心课程对教材的安排由近及远、逐步扩展。核心课程要求制定全面的课程纲要,以保证有效地积累教育经验。核心课程同活动课程一致的地方是师生共同规划学习活动。(5)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校风、班风、学风等。潜在课程的组成部分〆(1)正规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观、态度、阶级观点、理想信念、道德观、世界观。(2)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3)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各种仪式。(4)教师人格、教学行为、领导方式等。简评〆
学科课程有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但很难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々 活动课
程正好与此相反々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有助于使学科知识、儿童的经验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但编制难度较大。对教师素质要求高。
六、试述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答〆20世纪课程改革的总体走向〆
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2、帄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帄的理念
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张力——主体教育观
4、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生态伦理观
5、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个性发展观
(一)课程价值观的新取向
(1)课程研究中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泰勒原理)向多元价值倾向的转变。(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学习经验本位的转变。(3)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内在性的兼顾。
人们已习惯于把课程视为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但事实上课程活动本身却内含着其固有的价值。
(4)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性问题。课程理论必须考虑课程应对谁最有价值的问题々在由社会、教师和家长对学校课程抉择时如何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
(二)课程编制中的新趋势 课程编制面临的问题〆选择什么内容以达到理想的目标々教育内容如何作到既不超载又能增殖々
1、人文与自然学科并重的课程内容选择趋势。
人文科学教育传统深厚的国家强调加强理科课程内容,如英国々科学技术教育长期受到重视的国家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如日本。
2、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基础性和世界性问题的课程。如〆数学、语文、外语、道德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3、课程编制原则的综合化趋势。
理由〆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依存性等特点々知识体系本身的整体性特点々学生学习的整体化过程々综合化的课程有助于避免知识的重复、可节省时间、增加学习中的迁移々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增多所带来的压力的重要途径。
4、课程编制中更多地考虑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不管采取何种课程模式,教育内容与学习者知识能力和身体的需要相一致越来越被认可为课程编制的重要原则。
5、教材编写原则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々直线式与螺旋式原则的有机结合(三)课程设置的新变化
1、帄衡性原则
为达到多方面的教育培养目标帄衡性已成为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具体有不同发展目标的帄衡(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帄衡)々不同学科间的帄衡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存
由于两类课程各具特色,无法替代,都是学生发展的两种重要的形式,因此,普遍采用两种类型的课程共存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作法。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行
4、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并举
5、课程内容强调信息技术和个体知识的增加々
6、课程结构由内容本位转向内容与能力的多样化结合々
7、小学和中学诸学科的连续性加强
(四)课程政策的新变化
1、体现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々
2、体现国际、国内变化,以及日益增多的地方需要々
3、课程框架急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々
4、强调整体主义的课程设计倾向和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々
5、课程实施的决策制定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6、课程决策的权利分配走向均权化
7、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协同
七、试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趋势。
答〆动向〆
1、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々
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々
3、不足〆理论知识薄弱々课程价值观有待与国际接轨々把课程改革视为教材改革 趋势〆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帄和理论品位々
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々
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々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々
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々
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八、简述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观。
答〆 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美国的课程思想。这派研究者的共同研究兴趣是〆批判传统课程理论,对课程领域进行概念重构。他们认为传统课程的缺陷是〆过分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的工具々课程观常表现出套保孚的、政治倾向的价值观念。主张两种理论倾向〆第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存在经验的发展。他们充分肯定个体的存在价值,认为个体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非接受者。课程论应该强调个体对其自我经验进行“概念重建”的能力的养成。个体通过这种”概念重建”,意识水帄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与解放。第二,着眼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他们提出〆课程就是反思与行动的统一,即,课程并不只是一套要实施的计划,它蕴含着反思精神和行动过程。课程开发过程不是简单地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过程,而是不断反思、批判文化知识,并由此创造,建构意义的过程。它主张通过对课程知识及其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最终指向社会公正与人的解放。
这种价值取向意味着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々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々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彼此交往中达到自由与解放。
局限〆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组织形式、思想观点、课程开发模式。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主张。
九、简答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作用。
答〆 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课程论课程理论也即研究“教什么”的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关注如下一些问题〆
1、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问题々
2、课程设计的基础问题々
3、课程编制原理问题々
作用〆
1、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3、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
4、课程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十、简答活动课程观。
答〆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欧美相继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革新运动,欧洲称之为新教育运动,美国则称之为进步教育运动。主要特征是以儿童为主、以活动为主和以个体经验为主。”活动性”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欧洲的新教育思想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有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和美国的杜威。活动课程观 第一,课程不仅是学科本身,而且是儿童在学校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实际经验。第二,主张儿童要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学习,包括一切课内和课外的活动和实际生活。
第三,教师要对儿童具有同情心,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为儿童的自由、主动生长提供条件。
第四,促进儿童有效生长和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目的。
第五,课程的组织〆从教材课程变为活动课程々从逻辑组织变为心理组织々从分科课程变为合科课程々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
十一、试述人文主义教育观及对课程的影响。答〆它是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其渊源是古希腊思想。代表〆维多利诺、莫尔、拉伯雷、蒙旦、弥尔顿等。人文主义的基本主张有〆
(1)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在孙宙中仅次于上帝的地位々主张自然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々强调个人才能。
(2)肯定世俗生活。肯定今生生活的价值,对儿童的身心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学校办成”快乐之家”。
(3)提倡理性,追求知识,重视经验的归纳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经世之用々以“自然”为依据制定教育。
(4)反对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建立新型的世俗教育。主要的教育观〆
(1)陶冶”之所以为人的人”的教育理想
“自然”之人々智慧之人々身心和谐发展之人々资产阶级新人。发展理智、雄辩和虔信之人。培养具有骑士风度的资产阶级文人。(2)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把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重要的教育原则
(3)主张实施包含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计划
(4)学校应是儿童的乐园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儿童的智慧。
人文主义教育试图从研究古典著作中获取有用知识。
课程内容〆 认为古希腊的七艺是塑造心灵的最好材料,但扩大了智育学科的范围。学习算术、代数、几何、天文、绘画、测量等。重视体育,让学生练习骑马、角力、击剑、射箭、游泳和教授各种游戏。
问题〆宗彩仍很浓々过分推崇古典语文々学习内容远离现实生活。
十二、试评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优劣。
答〆
1、学科课程
以学科为中心编订的学校课程。主张从有关学科领域中选择部分知识作为学科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把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但选择什么学科,每一学科选择什么知识内容,以什么样的结构、顺序、方法组织教材是这类课程设计存在分歧之处。
2、活动课程 杜威〆儿童、经验、活动。
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々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々主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々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理论。杜威是主要代表,其思想的核心是〆儿童、经验、活动。活动课程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课程的中心々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々主张教材的分类和排列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结构々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获得过程。活动课程编制的方法基础是〆第一,我们是教儿童的,而办事教课程的々第二,教学应该同生活保持联系。
3、综合课程
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通过各个学科反映出来的儿童周围的事物残缺不全。针对分科课程不能反映人的经验的统一性的弊端,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课程理论。编制原则〆
第一、按照同时显示几门学科特性的思路统一教材々第二,根据儿童的兴趣编制综合课程々第三,掌握吸收各门科学的资料和研究方法。
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世界々解决知识增长无限,学生学习时数有限的矛盾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々有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4)核心课程
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课程理论。倾向于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的活动为组织教学的形式。是一种介于学科中心、活动中心的课程。主张以社会为中心编制课程。核心课程对教材的安排由近及远、逐步扩展。核心课程要求制定全面的课程纲要,以保证有效地积累教育经验。核心课程同活动课程一致的地方是师生共同规划学习活动。(5)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传统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校风、班风、学风等。潜在课程的组成部分〆
(1)正规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观、态度、阶级观点、理想信念、道德观、世界观。(2)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3)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各种仪式。(4)教师人格、教学行为、领导方式等。简评〆
学科课程有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但很难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々 活动课程正好与此相反々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有助于使学科知识、儿童的经验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但编制难度较大。对教师素质要求高。第四次作業
一、简述课程受到影响的因素有那些.影响新课程实施因素本人认为〆
1、教师的知识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々
2、校领导素质低,他们只会上面布置下面执行,对上负责,对下吼叫。下车伊始者多,太官僚者多々
3、以校为单位缺少长远规划,五年、十年或十五年规划等。
4、关键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很大,因而导致领导不敢大步实施。本人认为无论怎样改革,学生应知、应会的问题解决了,就能促进其智力发展,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就得让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
二、简述施瓦布认为课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包含四个方面〆实践性课程的目标、实践性课程的主体、实践性课程的决策以及实践性课程的研究方法等。基于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反思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得失,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而且对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具有适切意义的借鉴。
施瓦布是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课程理论专家,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与布鲁纳共同领导了美国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是基于苏联在 1957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引发的美国朝野震惊,从而导致对国家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反思,由政府领导的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变革。由于改革的设计基本出自学科专家,广大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广泛地参与,因此其成效并未得到公众的认可。10 年改革,经历了由最初的轰轰烈烈到后来的趋于式微,留给学术界诸多思考。施瓦布也在反思该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的实践性思想。
三、简答课程评价比较典型的取向有那些。
课程评价的取向有很多种,比较典型的有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内部评价和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科学主义取向:持科学主义态度的人相信真正的实验,这种课程评价也正是采用实验处理的方式.评价的目的是要了解经过实验处理后所产生的结果.在这种取向中,评价者必须严格采取中立的态度,防止带有个人的价值观,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是精确的.同时,对于实验所搜集的材料是定量的,进行科学地数据分析比较后作出决定.人文主义取向:人文主义取向认为实验是无法接受的.各种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不可能把它们分开来加以研究.他们认为个案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他们主张评价者与实际情景的交互作用,即课程评价者要从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的角度来看待课程计划.自然主义评价中搜集的材料大多是定性的.通过与参与者的交谈和讨论所或得的材料,评价者从各种观察中获得的主观印象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材料,因此这种取向更多的采取对实际情形的文字描述.以上两种取向都比较极端,现在很少被人采用.内部评价:只关注评价课程计划本身.类比于斯克里文所举的研究一把斧头的例子,课程评价者也可以就课程计划所包括的特定内容,课程内容的正确性,课程内容排列的方式,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以及所包括的教学材料的类型,来评价课程计划本身的价值〃
结果评价〆只关注评价课程实施后的结果〃结果评价主要用来考察课程计划对学生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对教师和行政人员产生的结果〃这种评价取向一般是通过对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或其它标准参数之间的差异来作出判断的〃
考虑到目前测验工具和评分程序的缺陷,内部评价这种注重课程本身的取向是比较公帄的〃结果评价一般关注的是课程的短期结果,与学校教育周期长的特定不适应〃 形成性评价〆指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它是一种过程评价,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这种评价一般是在课程设计阶段和早期试验阶段,通过信息反馈,让编制者了解问题所在〃这种取向可用来评价某一课程单元的计划,或一项新的课程计划,尤其适用于知道课程的设计和微调〃 总结性评价〆指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它是一种事后评价,目的是要获得对所编制出来的课程质量有一个”整体”的看法〃它通常是在课程计划完成后,并在一定范围内事实后进行,它的焦点放在整个课程计划的有效性上〃
四、美国学者乔伊斯与韦尔把各种教学模式归纳为那四类。第一类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它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主要有以信息处理能力的发展研究为基础的模式(皮亚杰)々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式(加涅)々概念获得模式(布鲁纳)。
第二类是个性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个人潜力和人格的发展。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
第三类是合作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的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如前苏联戈盖巴维利等一批学者创立的合作教育学。
第四类是行为控制教学模式。
这类教学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把教育看作一种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它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并驾驭自己的环境,来提高目标行为质量和减少不适应的行为。如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智力行为多阶段形成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加里培林)等。
五、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课程目标〆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如果有学段的话)々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一至二、三至四、五至六、七至九年级,有些课程只限在一个学段,有些课程兼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段。
内容标准〆根据上述的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来阐述目标。
实施建议〆为了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全国的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实现,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需要在国家课程标准中附带提供推广或实施这一标准的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同时要求在易误解的地方或陈述新出现的重要内容时,提供适当的典型性的案例,以便于教师的理解,同时也是引导一种新观念的有效方法。
术语解释〆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使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标准。
六、试述自然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其基本哲学主张是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代表有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法国教育家卢梭。
自然主义教育重视教育与现实,特别是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其最重要的特色。教学内容
反对古典文科知识,认为其脱离儿童现实。主张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需要、儿童能力并能为将来服务,即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其特征是〆
1、积极评价儿童,注重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2、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注重教育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序
3、注重感官教育和直观教学
评价〆
1、确立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奠定了教育心理化的基础
3、重视对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关系的研究,丰富了对教育过程本质的理解,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4、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 的研究,丰富了近代课程论内容。
七、试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趋势。1 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上开始打破“集权制”的绝对支配地位々 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等方面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々 不足〆理论知识薄弱々课程价值观有待与国际接轨々把课程改革视为教材改革 趋势〆 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帄和理论品位々 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々 6 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々
7、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々
8、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々
9、,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八、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一)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来源于〆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々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々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〆
1、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々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々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々
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二)课程内容的构成应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包括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〆 学科知识
社会生活经验 活动经验
(三)经验的组织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四)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中应考虑的问题〆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々 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々
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々
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々 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々 第六,组织开展教学活动々
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结果。
九、简答认知发展学派的学习观及对课程编制的影响。(1)认知结构学派〆(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关注学科的知识结构(布鲁纳)々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学习是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认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掌握学科逻辑结构的过程,重视学习的层次性。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〆教材要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々按学科的客观逻辑结构编排々形成概念图式化的教材々重视简略与精要原则。
(2)认知发展学派(皮亚杰、布卢姆、柯尔伯格)认为〆学习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及成熟。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〆教材应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编排々教材要有利于刺激思考,能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均衡发展。
十、简答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和作用。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课程论课程理论也即研究”教什么”的理论,是一门系统研究课程结构与功能、课程设计原理、实施方法和评价手段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关注如下一些问题〆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问题々
2、课程设计的基础问题々
3、课程编制原理问题々
作用〆
1、它能使教育目标具体化,因此也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2 课程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方式。不同类型和特征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
3、课程决定着教学的组织形式。
4、课程决定着评价的方法。
十一、简答古代课程的特点。
答〆第一,严格讲上未形成,从而不能认真称之为课程论。第二,对课程的规定人很简单,并无严格的年级和年限,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也是不确定的。第三,把知识和经验分门别类,使不同年龄和水帄学生学习,不同学校设置不同的课程。第四,课程受历史和阶级的影响。
十二、简述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
答〆
一、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不是社会问题,而是学生的发展々
二、课程的内容不是既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
2013年西南大学教学论第一次作业
1.教育目标
答: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2.教学目标
答: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3.教学模式
答: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4.行为目标
答: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5.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6.个别化教学
答: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7.综合课程
答:综合课程以一定的方式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传统的分科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或者注重传统分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8.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又称“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学校课程”,它是由实施课程的学校自己决策、自己设计的课程。9.微型课程
答:微型课程是一种容量很小的课程,它一般是作为短期的选修课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的课程。10.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11.形成性评价
答: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了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促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叫做形成性评价。12.档案袋评价法
答:档案袋评价法是指学生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以展示自己的学习和进步的状况。13.表现性评价
答: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称为表现性评价。14.自学辅导模式
答:自学辅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15.范例教学
答:通过典型事例和教材中的关键性问题的教授和探索,促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带动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16.发现学习
答: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的知识内容的过程。17..课堂气氛
答: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18.教学评价
答: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9.总结性评价
答: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据,这是总结性评价。20.课程评价
答:在系统调查和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叫做课程评价。
2013年西南大学教学论第三次作业
判断说理题:
1、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即教师的教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答:错误。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在学校教育中应以活动课程为主、以学科课程为辅。
答:正确。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各有利弊,二者之间优势互补。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而成的课程。其优势在于:第一,它有助于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第二,它有助于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它有助于组织教学活动,有助于组织教学评价。其缺陷是,容易导致对学生的需要、经验的忽视,导致对社会生活实际的忽视,导致对现成知识的死记硬背。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其优势有:第一,它能够充分考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学习动机;第二,它能够有利于将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以活动为中心整合起来。其缺陷在于,容易导致对文化遗产、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的忽视。
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答:正确。从社会要求看,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当然也可以从教学内容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班级教学时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等方面来理解教学的教育性。
4、目前的教学评价注重质性评价,量化评价因容易造成”唯分数论”,所以应弱化或取消量化评价。
答:不全面。因为当前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1)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质性评价是对量化评价的补充与革新(2)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新的教学评价在功能上突破了传统评价那种甄别与选择的倾向,建立一种旨在促进每一位学生进步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3)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5、选择教学方法时只需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条件。
答:不全面。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这些都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三)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四)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五)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6、教学模式即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程序。
答:不对。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的要素包括:教学理念、结构、程序、评价。
7、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是有区别的。
答:正确。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
教学设计,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了学习的内在规律。
8、分层次教学模式是落实”因材施教”的有效策略。
答:正确。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智力和认知结构方面存在的差异,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照顾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解决了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发展与选择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最佳水平。
9、教学过程的功能就是教学功能。
答:不全面。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1)教学功能。是以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武装年轻一代,教给学生独立获得知 识的能力,形成他们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技能和熟练技巧。
(2)发展功能。是指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空 间观念及审美感,并使他们获得情感、意志方面的修养,还要发展学生的运动机能和实践能力。
(3)教育功能。是指年轻一代通过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与发展,接受自己所处社会的影响。
10、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学评价应以教师的外部评价为主。
答:错误。教师的外部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应该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强调外部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就很难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自我教育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答:正确。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密切交互的过程,所以教学方法并非单指教师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双边活动。
12、教学目标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答:正确。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方面的功能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时,学生为了满足内部需要,就会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其次,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时,这种教学目标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再次,当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中时,这种教学目标能够较明显地起到激励学习活动的作用。
第五篇:大学教学论
大学教学论
一、选择或判断题
1.大学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
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高等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学科发展渊源来说,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近开辟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教学方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要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2)大学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开放性(3)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化特点(4)大学师生关系的民主性与交往的学术性。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是德国的拉特克(1571-1635),他确立了由易到难的“自然教学法”,要求把国语作为教学工具。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他的《大学教学论》是教学论这门学科的开山之作。
2.约翰·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他著的《普通教育学》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统觉是他的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他著名的教学阶段理论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凯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论;第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第三,强调双基和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1916年发表了其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法划一,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4.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是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提出了四条新教学原理:以提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杰罗姆·布鲁纳(1915-),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他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5.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地呼唤着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
大学教学评估是国际上监督和评价大学教学质量的通用做法,也是确保大学组织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之一。
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是大学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针对人的现代化提出12个现代人的特征: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
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作和承受结果。他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信心,办事讲求效率;在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中趋向于“人造的工具”。他认为“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制订长期计划;注重知识,形成个人对世界的看法与意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的一般方面的理论”,“哲学是教见时,注意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去获得知识,探索求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须根据普通知领域;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有愿原理而实施,而普通原理须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意根据技术水平的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乐核”。
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来。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了解生产及过程。
民主精神联系起来,既看到了民主社会对于促进大学教大学教学的现代发展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大学的民主精神的保障作用,也看到了大学教学通过对青学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较短的时间年一代民主价值的培育而产生的对民主社会建设的持续内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推动作用。的科学与文化发展,同时使其受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熏11.永恒主义又称为古典主义、新经院主义、古典陶,养成一定的学术研究兴趣和志向。(2)大学教学通人文主义、古典文科主义等,其教育思想以古典实在论过对社会问题和学术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为基础,因宣传持久不变的文化传统、人性、真善美等的现代意识与人格特征,把课堂构建成联系知识与社会、教育理念的永恒性而引起广泛关注。
学术与思想、学习与生活的桥梁。(3)大学教学通过对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辐射、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指导和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品质。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大学教学论的社会价值:(1)大学教学具有文化传播、能处于次席。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永恒主义者批判了文化创新价值(2)大学教学具有经济增长价值(3)大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在学教学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教育中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内容上,永恒主义主张通识6.
(一)中世纪大学教学传统:自治与国际性。“基教育。
特尔”一种类似于今天行业协会性质的组织。
(二)英国12.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大学教学论:自由教育与心灵训练。
(三)德国大学教学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传统:研究和发展知识。
(四)美国大学教学传统:从象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地思考;牙塔到服务站
(五)苏联大学教学传统:培养“高级专能清晰地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门人才”。的价值。
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13.“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的以老校出了自己的大学观。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14.赫钦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学自由”。在19世纪,德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成为世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界大学的中心。
15.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7.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公元前124表人物有马斯洛、卡尔·罗杰斯、乔治·凯利等。人本年,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奏请,创立太学,设置五主义的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经博士,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汉代的太学和其后历代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的国子学(国子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到了宋代出现了书院,意味着中的潜能。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中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修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等,而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特身与政治教育。
定的心理气氛因素。人本主义的教育者认为,学生是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持的宝贵经验。
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8.孟子吸取了孔子的教学思想,认为“教亦多术矣”,16.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且注意了教学方式的变化,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私淑艾者。”
负责。”其中的道理,正如耶鲁大学校长斯密特德对学生9.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教育所说的:“你们就是大学!”
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17.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使“学”与“术”分离,确主要代表人物有让·皮亚杰、维果斯基、劳伦斯·科恩定了大学以文理两科为主的综合性,确立了大学设评议伯格等。建构主义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会、各科高教授会的方针,形成所谓的“教授治校”的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制度。
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10.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强调质疑、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其教育理论具有持续的世界性影响力。他提出“存在即18.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被经验”的命题,认为“经验”包含两个部分:发出动
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
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19.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其1859年出版的名著《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的。
课程即学科,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并按照学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作为学科的课程通常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物质载体。这种课程的一般特点有:第一,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第二,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第三,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第四,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扮演接受者的角色。
课程即经验,是在对前一种观点的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将课程看作知识,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即过分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而实际上,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这种课程的特点表现为:第一,课程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第二,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第三,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课程即活动,这是一种比“课程即经验”更加新颖的观点。基本思想是: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特点是:第一,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性;第二,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第三,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第四,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0.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一词。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21.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其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22.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23.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
专业教育主要进行专业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在专业方面学有所长。
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系科、专业开设。选修教育课程实行完全的自由选修,既没有选择领域的限制,也没有学分数的限制。
24.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附录三部分。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有逻辑式组织和心理式组织。前者是一种传统的组织方法,是按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的方法;后者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作为教材组织的出发点,逐步扩大教材的内容范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而较少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有直线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前者是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后者针对学生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25.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26.所谓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
27.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的优势:(1)可控性强(2)成本低,效率高(3)信息量大。
28.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根据讨论的目的,讨论可分为知识性讨论和学术性讨论;根据讨论的性质可分为互补性讨论、辩论和比赛性讨论。
29.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容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也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由此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30.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根据练习的手段,可分为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根据技能的练习的程度,可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根据技能的类型,可分为心智技能练习和动作技能练习。这是技能类、语言类和操作类课堂所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31.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三种类型。
32.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33.班级授课也称“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最早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的局限主要是: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4.专题研讨最早见于16世纪初德国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1737年,德国大学教授格斯纳在其任教的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专题研讨班,旨在培养从事教学的神学家,他是将专题研讨班引入大学教学中的第一人。
35.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凯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双语教学师资。
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
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最普遍、最突出的矛盾36.小队教学又称协作教学、协同教学,最早出现就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
于20世纪初,50年代以后逐渐在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43.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流行。其基本做法是: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多媒体网络教学。
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应计划,并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价教学效果。
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37.实行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发展需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究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在我国,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便利。
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38.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首先是任课教师,另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
一大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讲授式网路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系统39.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授课。利用Internet实现的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可分为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
及其系统。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44.研究性教学又称为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20切教学媒体的总和。
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40.多媒体技术通常是指对文字、音频、视频、图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研究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意义是“把科学研究引入到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教学之中”。
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有问题解决模式、自主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
研究模式、课题参与模式;研究性教学常用的方法有:41.案例教学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活动体验法、实验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研究性教学的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它最先运用于法实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确定研究性选题、搜集资料,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总结评价。
学。1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45.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大学教育硕士培养中要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除了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各种实践案例教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环节,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
哈佛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加强学生的默会知识。
直接参与的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教学方法。
因素主要指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案例方法不同于个案研究,“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实践教学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
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案例教学的情境性也即案例性,是案例教学区别于见习、实习实训等几种形式,核心是实习实训。
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
46.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研目的和任务,运用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仪器设备等手段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在人为控制和干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预客观对象的情况下观察、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特征。
科技创造的方法,又称科学实验。
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设计性实验教学是由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论,但不是权威性,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双向沟通。
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案例是为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
教学服务的,因而适用的案例才是好的案例。案例的针实验技能形成的过程包括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必须针对教学目的选编案动化阶段。
例;二是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
一般用生成子表征实验操作技能。
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选编批阅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帮助教师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四个环节。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和掌握。批阅实验报告的一般标准是:实验目标明确,真实情境表演法等。分析讲解案例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格式清楚,记录真实,数据完整,图表设计制作规范合一步,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理,分析科学,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
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实验考核的方法主要包括笔试、操作考试、平时考的理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核。
42.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型:全外型、半外型、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立自己的独立混合型。全外型,即学校采用外文教材,完全使用外语地位,这是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进行教学,又称为沉浸型双语教学。它源于加拿大双语47.实习指的是学生到未来职业场所进行的综合职教育实验,也被译为浸入式双语教学、浸泡式双语教学。
业练习,包括观察和学习与从业有关的技能和规范,体我国高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渐进式教学模验职业工作特征等方面。实训侧重对学生进行单项技能式。在课程选择上,可以考虑先从非统考学科开始,或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从一些前沿的学科如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生物科学等也可以在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
学科开始。高校在推进双语教学过程中,比较普遍存在48.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
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一些不太复杂、但却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它的性质,基本上还是习作性的作业,但不同于课外作业。
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组织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选题指导、过程指导和审查、评定与答辩。
49.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包括两个过程:实践中的认识过程和实践中的服务过程。
50.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
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1)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基地(2)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3)申报和完成学生科研项目和课题(4)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的关系:(1)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2)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在相互推动中发展起来的。
51.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物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环境的因素,又有组织管理的因素。
教学工作要素管理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学生学业质量管理和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教学进程环节管理的四个主要环节是制订计划、运行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
52.加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以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
坚持教授上讲台制,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未被聘这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论证、医学教育论证等试点工作。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教材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大学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某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要求,是大学组织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制订应遵循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结合、整体优化及动态性原则。
53.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
“四项学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应大于30%;
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时数不低于15%; 有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教学授课课程比例不低于10%;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
54.所谓“顾客”是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培养硕士或博士生的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等。
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教职员工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中所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
戴明环模式又称PDCA模式,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环首先提出。这一模式的基本含义是,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顺序循环往复,以进入一个科学的逻辑动作过程,最终提高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五个关键要素: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架构、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
学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文化、承诺和沟通,简称3C。
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
所谓“三级”教学质量管理,是指以学校为主、由院(系)和教研室密切配合而构成的校、院(系)、室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55.大学教学评价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基于普通教学论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研究领域。
大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包括对大学办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术队伍、学术环境、教师教学效能、学生学业等诸多方面的评价。
大学教学评价具有鉴定、诊断、自省、监督、导向、中介等功能,遵循方向性、教育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
大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在评价的方式及使用的技术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于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学教学评价是指由特定的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大学教学评价客体所实施的评价活动,是由多重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系统。
大学教学评价一般分为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三种形式。
大学教学评价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分为鉴定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
我国大学教学评价以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式为主。
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领域和效度方面。
学生学业评价遵循发展性、全面性、明确性、过程性原则。
学生学业评价可分为定位性评(安置性评价)价、技术革新的速度加快,特别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四种类型。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提供了直接的技学生学业评价的信息收集方法:(1)笔试(2)论术支持,使当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呈现明显的高技术文(3)教师观察及与学生交流。
特征。
教师教学评价,又可称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1)多媒体化(2)微型化(3)智能化(4)大容量化教师教学评价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验的一种(5)交互化(6)网络化
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5.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究性教学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P147-P149
结合;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研究性教学始终坚持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所以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它能在微观层面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自下而上的改革途教师教学评价类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院系领径和思路,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导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五种类型。
第一,师生都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起,对高等学校开展“五和质量观,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意识,将课堂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将过去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与变成师生互动的阵地,营造以民主、宽松、自由、质疑、随机评估三种类型合并为一种评估类型。评估结论分为探索、激励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环境氛围。
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种,并强调了达到优秀标第二,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准的高校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
选择上要融合最新的理念和教学形式,致力于实现学生评估内容中还有特色项目。办学要有特色,没有特的主体地位,如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课堂辩论、模拟色就没有水平,没有水平就没有优势,就缺乏竞争力。论文答辩等。
特色是办学过程中历史的沉淀,它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第三,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评价重积累,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点应该放在研究性教学的组织情况、课堂的参与互动等学质量有明显效果,作用大。
方面。
二、简述或论述题
6.大学实践教学的作用是什么?P147-P149 1.简述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P29-P31
(1)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专凝聚和遗存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学》开业知识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大学生的综宗明义地道出了我国大学教学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2)注重辩难讲会,(2)实践教学对大学发展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提倡学术交流(3)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4)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有利于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
大学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2.简述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P63-65 7.简述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推进策略P257-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我们改进大学教学的现状提供P261
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平台,对我国的大学教学改革有着十第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第二,大力培训新增教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第三,改善校内管理体第一,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第四,确立新型的教学质转变;
量管理观念: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全面教学质量管第二,大学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理观,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多元性教学质量管理观。式”转变;
第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三级”教学质量第三,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
制度。第六,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第七,第四,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第八,建立教学质式考核。
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第九,加大课改力度,推进教学改3.编写大学教材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P81-P84 革。
编写教材除了要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等一8.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坚持什么般化的教材编写原则及具有优秀大学教材的特点之外,原则?P277-P278
大学教材的编写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有助于把握学第一,区分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包括教科书在内生的起点,选择教学策略;第二,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的成套化的系列,绝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第二,适合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第三,有助于教师和学校全面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第三,符合解学生发展情况。
大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大学教材建设应以大学生的现学生学业评价遵循发展性、全面性、明确性、过程有发展水平为下限,以可能的发展水平为上限,使教材性原则。
兼具可接受性和可发展性。第四,将知识学习、能力培9.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
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第五,给教师和学生留有(1)加大教学经费投入(2)大力培训新增教师,充发挥的余地。第六,区分知识的产生逻辑与表述逻辑。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3)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复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知识才是更“易于认识”师的教学积极性(4)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5)的,这是认识事物和科学研究的起点。这就是知识的产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6)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生逻辑或形成逻辑。所谓知识的表述逻辑,是对结果性管理激励机制(7)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8)的、现成性的知识体系进行表达和陈述所依循的逻辑。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9)加大课改力度,推进4.当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哪向个方面?教学改革
P117-P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