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03:0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经济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经济学教案》。

第一篇:发展经济学教案

题: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原理;

教学目的:让学员初步了解发展经济学及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

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 难

点: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 教学过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经济学: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法制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

经济发展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抓边,如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的变化;

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注重效益性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如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

二、发展经济学的任务

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最切合实际地分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握发展的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的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的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 1 的过度,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首先,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其次,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第三,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实现经济发展的道路、途径和方式,参与选择和制定发展战略。这也是法制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概括地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

一、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

发展经济学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有一个概括的考察和分析。因此,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首先概述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性质、结构和特点,经济发展的含义和衡量等等。

整个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关系为:

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肌体特征——成长因素——制度因素——结构状态——空间状态——系统开放——动态调控

二、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首先,发展经济学与西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是,西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时点上或者一个横截面上经济运行的状况,它侧重于一个短期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流量问题,因此所用的是静态的分析方法。而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短期经济运行量上的平衡和经济运行结构的均衡和优化,因为从长期来看,一个动态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平衡和结构的均衡,实际 2 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停滞。所以,发展经济学要将结构演化和法制体演进的理论分析长期化和动态化。因此,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动态研究方法。

其次,发展经济学侧重于结构分析。第三,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

第四,发展经济学运用非均衡、非平衡和平衡、均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但侧重于非均衡和非平衡的方法。

第五,发展经济学较多地运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

第三节

西方几级学说史中的经济发展思想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者的财富观念是极其狭隘的,在他们的心目中,金银货币成了社会财富的唯一代表。

重商主义者把金银货币等同社会财富的观点,决定了他们对国内商业和国外贸易的看法。他们对国外贸易的重要性则十分强调,把它置于理论和政策建议的中心地位。照他们看来,对外贸易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证做到商品输出大于商品输入,才能有更多的金银货币流入国内,从而才能不断地增加一国的国民财富,才能实现一国的经济增长。

二、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的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

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地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地减少。

三、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尖锐地批评重商主义者对社会财富及其来源的看法。

重农学派认为,金银货币并非国民的真正财富,因为金银货币既不能提供消费,又不能不断再生产财富,货币的只能不过是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如果脱离流通过程,不和其他财富相交换,就甚至不能促进国家财富的经常再生产。

他们还认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是农业,社会财富就是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社会财富的增加可以保证人口的增长,人口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反过来又使农业发达,商业兴旺,工业繁荣,并进一步促使社会财富不断地增长。这种循环周六、生生不息的经济增长观点,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

四、亚当·私密

亚当·私密无意是把经济增长问题作为论证中心、作为分析的总题目的第一位经济学家。他论证的焦点始终是经济增长问题,始终是什么因素促成国民财富的增加或减少。

斯密的论证思路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问题,它表现在社会财富活国民财富的增长上,因此,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必须得到说明;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是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因此,人口、分工、资本必须重点分析;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到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经济条件促进增长,因此,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必须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长期看,一国的经济增长可能有多种前景,因此,不仅要注意增长的现状,还应当研究增长的结果。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的人数;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增加对劳动数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对外贸易的出发点是从事贸易双方的国家在某些特定商品的生产上各自占有绝对优势;“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由此概括可以看出,他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五、李嘉图

他把研究重点从生产转向分配。

关于国民财富的增值,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增加其价值;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这会增加产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其价值。

关于报酬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他认为,由于土地数量有限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递减的,而这将会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约束作用。他说,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递减,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只能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但在长期中不能扭转报酬递减的趋势,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的报酬递增,农业生产的报酬递减。

关于经济曾咋的前景,总的来说,他的调子是悲观的、忧郁的。

六、马尔萨斯

他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看法有两个层次: 首先,他认为增长的人口是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或结果。其次,继续增长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条件。他还提出了忧郁消费不足而引起的经济停滞的理论。

七、约·斯·穆勒

他集中分析了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他把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常用的分析方法。

八、“静态的插曲”

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琳琳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主流。

马歇尔的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系统综合,从而对经济发展问题不免有所论述,他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数量与质量。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来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熊彼得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的一种突破,而突破的力量则来自企业家的“创新”。“创新”的间歇出现引起经济的周期波动,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第四节

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

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由于战后经济重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促使了三部早期关于发展问题著作的发表,即斯塔利的《世界经济发展》、曼德尔保姆的《落后的地区的工业化》和罗森斯坦—罗丹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二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在第一阶段,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曾有三种主要看法: 第一,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二,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三,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形成发展中国家的初期,一般重视物质资本的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是很自然的。首先,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说,生产投入要素有三: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

其次,谋求工业化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愿望,也体现了经济上摆脱依附、实现独立的民族感情。

再次,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计划化的重要根据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全性。如果把上述三个侧重点综合起来,这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下述的一些特点: 一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二是反单一经济学传统的倾向;三是自认为经济发展理论是“宏大的理论”;四是内向发展战略倾向;五是反新古典主义的基调。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演变

一是对经济计划化的得与失重新评估;二是重新对市场作用作出评估;三是对农业的偏见得到了纠正;四是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重新得到强调;五是社会项目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兴起。

综上可以看出,两个阶段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的特点,图谱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统一体系,提出了不少特殊理论。第二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则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无论在计划化的批评上、市场作用的重估上、农业重要性的强调上、国际贸易的再认识上,还是在社会项目评估的研究上,都可以看出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原理

第一节

经济发展及其度量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实质

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哭平均的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经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地增长。二是居民生活环境包括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三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金、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的长期、持续和稳定增长。

四是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五是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级。

六是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

七是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及时、彻底的废除和更新,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念能够得到迅速地成长、发育起来。

八是经运行及其调控的机会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及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等。

二、经济发展的度量 我国的十项指标:

一是国民生产总值;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是百元投资国民收入增加额;四是人均年能源消费;五是平均每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六是城镇失业率;七是成人识字率;八是万人专业人才数;九是平均寿命;十是零售物价指数。

美国社会保健协会指标:

ASHA指标值=(就业率*识字率*平均寿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生率*婴儿死亡率)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形态、动因与过程

一、经济发展系统的封闭与开放

系统:是又一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行为的集合。任何系统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孤立、封闭和开放。

二、经济发展系统的稳定与波动 经济波动可以分为振荡和涨落两种类型。

经济振荡:通常是指幅度较小、持续时间很短并且不改变系统原有结构状态的经济波动。经济涨落:通常是指幅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并导致系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的那样一类经济波动。

三、经济发展的动因及其变化

第一,经济发展是由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由此所决定,对经济发展因素的分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三,经济发展因素是一个远比生产能力增长因素更为广泛的概念。

第四,经济发展各因素之间的相互替代即互生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特性,特别是现 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性。

四、经济发展的过程、类型与机制 经济发展三种类型: 第一,确定性发展 第二,随机性发展 第三,不确定性发展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协调

一、发展的协调效应

发展的协调效应:指通过政府发展战略、策略、措施的规划引导,使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进程之间处于相互一致、配套互补的状态,促使经济能在这种状态下最优地发展。

二、协调发展的内容

第一,经济运行的稳定,同经济、政治、法律体制的改革和经济长期发展三者之间要相互协调。

第二,经济结构间要相互协调。

第四,货币流量、财政流量、储蓄流量、投资流量、外贸流量、外资流量之间的相互协调。第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相配合协调。

第六,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政策同经济政策之间的互相协调。

三、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原则 第一,发展政策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第二,发展则很难观测应适应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的要求。

第三,发展政策应和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专业化相互协调。第四,发展政策不应仅仅着眼于短期效果,而应从长期经济发展的效果入手设计发展政策。课

题:第三章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第四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经济发展的基础及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重

点: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模型、资本的形成、储蓄与投资 难

点:经济增长模型、资本的形成 教学过程:

第三章

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概念

经济增长: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以价值衡量,就是指后期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者国民收入从数量上比前期增加。

GNP增长率=【(后期的GNP—前期的GNP)/前期的GNP】*100% 人均GNP增长率=GNP总量增长率—人口增长率

二、推动经济增长各种要素的组合

经济学上的要素,是指形成产出的投入因素,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

三、增长要素的结构

增长要素的结构,是指推动增长的要素在规模和空间形态上的组合方式。

集约型增长:指经济增长不主要以增加投入和非经济地扩大规模为主推动,而是以依靠提高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效率为主推动经济增长。

粗放型经济增长:指主要是以依靠增加资源、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非经济地扩大规模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四、增长的内容

经济增长方式从内容上看有两种:

一种增长方式是以大规模的物质财富的增长为主。另一种是以大规模的信息和服务经济的增长为主。

五、增长的效果状态 经济增长从效果状态看:

一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率型。另一种是低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型。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玛模型

(一)哈罗德—多玛模型的假设

一是假定全社会所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个人消费,也可以作为投资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继续投入生产。

二是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是除资本以外唯一的另一生产要素。

三是假定规模收益不变,如果劳动和资本同时增加一倍,产出液相应地增加一倍。四是假定技术不变,即不存在技术进步。

五是由于规模收益不变,技术不变,并且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变,因此在任何时候,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是不变的。

六是假定边际储蓄倾向不变。

(二)哈罗德—多玛模型 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量)

2.多玛模型的基本公式

经济增长率=增量国民产出/前期国民产出=投资率*投资/前期国民产出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设 一是假设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 二是假定经济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二)不含技术进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率=(资本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资本的增长率)+(劳动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劳动的增长率)

(三)包含技术进步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率=(资本对总产量的贡献率*资本的增长率)+(劳动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劳动的增长率)+技术进步增长率

三、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a*A因素增长率+b*B因素增长率+„„+m*M因素增长率

四、新经济增长理论

(一)罗默模式

罗默模式是一个“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模式”。它的意义在于,它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增长模式,并且认为只是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它把知识分解为一般只是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它指出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知识在世界范围迅速积累,而且通过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穷国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直接引进新技术而节约了本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也间接增加了国内的资本积累。这两方面的效应可以使穷国的经济发展更快,并在较短的时期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 13 距。

(二)卢卡斯模式

他指出,两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主要产生于他们在生产商品时投入的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增长率高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也高。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国应集中有限的资源生产和出口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产品。依据这个理论,卢卡斯解释了国际资本出现“倒流”现象的原因。他认为,由于知识和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收益,因而高人力资本的发达国家资本利润率高,能够吸引焦大的国际资本。

(三)斯科特模式

他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他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与投资密不可分,技术进步来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是用于增加知识技能的投资的结果。技术进步的租用可以用投资的数量来测量。

第三节

经济增长趋势与其极限的争论

一、土地与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

在土地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产出仍会增长。但当心的劳动者加在固定数量的土地上时,每个劳动者便只有较少的土地与之发生作用,从而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二、劳动力与资本的编辑收益递减

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深化,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租用,新增单位资本投入所能增加的产出将会越来越少,资本与产出之比将不断上升,资本收益率将不断下降。

三、技术进步的作用

如果资本深化速度较快,而技术进步较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存在技术进步,从而减弱了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抵消收益递减的趋势,从而在长期中,随着资本积累、14 资本深化,资本收益率仍会趋于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逐渐放慢。

如果资本深化速度与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当,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的作用恰好抵消了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从而在资本积累、资本深化的过程中,资本收益率会保持不变,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会放慢。

如果资本深化的速度较慢,技术进步较快,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的作用足以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有余,因而在长期中,虽然资本与劳动的比例仍在提高,资本收益率却会有所上升,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有加快的趋势。

四、增长的有极限和无极限

美国经济学家米香认为,人类为实现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社会和文化的代价太大了,首先,持续的经济增长使人们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享受。其次,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享受的增加,但是,物质财富的享受并不是人类幸福、快乐的唯一源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随着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发现新的材料和能源,人们完全可以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战胜自然对于人类的束缚,因而随着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类资本价值的提高,经济发展是不会有限制的。

第四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任何生产都是劳动与资本的结合。劳动与资本被认为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当然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自然资源的参与,如土地。这里的资本主要是指机器、设备、工具等物质资本要素。

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更为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即使只想获得经济增长,除了资本形成外,也必须有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工人的培训、国家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等。很明显,人力资本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比物质资本积累问题更为复杂、更为长 15 期、也更为艰巨的任务。然而,没有物质资本存量的增长,也很难取得任何形式的经济增长,所以资本形成被做成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至于资本增长引起收入增长之后,收入增长与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则很少被注意。人们似乎觉得,经济增长本身就暗含着会改善就业和绝对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所以,只要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资源得到充分的供给,发展中国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经济发展的道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问题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获得解决。这种认识使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把资本及资本形成当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强调资本形成的重要作用的观点恰好为当时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这种把资本当做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的理论能够长久不衰,还因为这种理论能把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力资本的概念包含在它的理论框架之内。

舒尔茨在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再1960年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了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这种传统经济理论已经过时,并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从此,人力资本的概念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并逐步形成了人力资本研究热潮。把人力资本的概念也包含在资本概念中,似乎进一步强化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

根据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一个国家为了取得经济增长,必须把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储蓄起来并进行投资。一个国家储蓄得越多,投资就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

低增长国家的新增资本—产出比率平均为7.2,而高增长国家则仅为3.6,说明低增长国家每增加1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耗用的资本为高增长国家的2倍。因此,高增长国家取得较高 16 的经济增长既是它们有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也是它们能够有效利用现有资金的结果。

要获得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不仅要求有比较高的储蓄率,同时也取决于资本形成的环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宏观经济的各种价格与他们各自的稀缺程度相匹配,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资源十分丰富,那么一般来说新增资本就会流入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配合的部门和产业中,从而使资本获得更有效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新增资本所获得的产出就可能超过那些使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方法的国家。一般来说,由于宏观经济中的价格不同,不同国家的新增资本—产出比率可能很不相同。假设一个国家的经济计划取得4%的经济增长率,如果其新增资本—产出率是7,要取得这一增长速度所需要的储蓄率就必须达到28%,这显然是一个比较高的储蓄要求。但是,假如这个经济的新增资本—产出比率是3,同样是4%的经济增长速度所需要的储蓄率就不是28%,而只是12%就可以了。从这里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发展过程中,对现有资金的利用效率可能比资本单纯数量的增长更重要。如果能够减低新增资本—产出比率,就能使资本发挥更高的效率,从而减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和投资资金。

地区储蓄率的不平衡与经济增长的分布状况密切相关。属于高储蓄率地区的东亚各国,他们的储蓄率大大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普遍取得了比较高的经济增长。虽然高储蓄率本身不能保证取得迅速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也不能保证贫困水平减低,但是有证据表明高储蓄确实伴随着迅速、可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以及贫困问题的解决和贫困人口的减少。在储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循环:高经济增长会促进比较高的储蓄,而较高的储蓄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的告诉增长。虽然资本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但是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般认为,在劳动过剩的情况下,在劳动密集型的投资战略中投资率低于15%,或者在资本密集型投资战略中投资率低于25%,就不可能长期保持实际人均收入4%的增长率。

第二节

资本的形成

一、资本与资本形成

资本:凡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资在经济学上都成为“资本”。资本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是物资资本 第二是人力资本 第三是金融资本

但西方发展经济学所讲的资本,主要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两种形式,而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是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消费品或资本品的耐用品。或者说,它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等交通运输设施等。

物质资本有三个特点:

一是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

二是物质资本代表着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三是就大部分物质资本而言,它具有耐用性,即有折旧问题。

资本的来源是储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

资本形成主要是指储蓄或资本积累中扣除资本更新后的“净投资”或“净资本形成”,因为只有净资本形成才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

二、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一)资本形成作用的理论考察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资本形成理论

早在18世纪,以斯密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里理论就曾指出:一国财富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分工。资本积累是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资本积累量的大小是经济增长率高低的关键。

2.哈罗德—多玛模型对资本积累作用的强调

在这个模型中,因为资本可以全部转化为投资,所以,储蓄率就是投资率或资本积累量。由此可见,在哈罗德—多玛茂兴增长中,资本积累的作用被提高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3.罗斯托“起飞”理论中资本形成的重要地位

他研究的是不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向发达国家过度。在如何实现起飞问题上,罗斯托提出了三个先决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将净投资率提高到10%以上,也就是说资本积累是起飞的首要条件。

4.诺克斯“贫困的恶性循环论”

强调资本积累是客服“瓶颈”约束,打破恶性循环,摆脱平困的唯一途径。诺克斯认为,尽管国内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等是许多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但对于所有不发达国家而言,使他们限于贫困境地的根本原因则在于资本形成不足,从资本的供给方面看,发展中国家人均实际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造成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率低又导致低收入,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从资本的需求方面看,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造成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生产率低又导致低收入,周而复始,完成又一个循环。两个循环相互影响,阻碍了经济发展,使穷国摆脱不了贫穷的境地。

5.早期发展经济学中资本积累的突出作用。

他有三大特点: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化论。他们都是围绕资本形成而展开分析 19 的。

(二)资本形成作用的实证分析

哈罗德—多玛模型突出强调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70年代以来,虽然各种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互补作用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科学技术,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但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和智能最终仍然要被物化为先进的机器设备或软件这一事实,使人们不能不对资本形成加以格外饿重视。如果考虑到经济刚刚起步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人力资本匮乏的现状,资本形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

第三节

储蓄与资本形成

一、储蓄与资本形成

储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是放弃现期消费的结果。如果用Y表示国民收入,用C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则用公式来表述就是:

从供给方面看: Ys=消费+储蓄=C+S 从需求方面看: Yd=消费+投资=C+I 当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 Ys=Yd C+S=C+I 即S=I S=Y—C 资本来自储蓄,而储蓄又来自生产剩余,没有生产剩余就没有储蓄,没有储蓄就没有资本 20 形成。但是,储蓄只是资本形成的必须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资本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储蓄,把生产的一部分节省下来用于消费

第二阶段:将储蓄集中起来,即通过金融和信用机构使零星储蓄汇集在一起

第三阶段:投资本身,即由金融机构将资金贷给厂商,用以购置机器设备、建设厂房等,以增加资本存量。

在完成三个阶段后,储蓄才能真正形成资本,推动经济发展。

一国可用的总储蓄供应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两个部分。我们这里只研究国内储蓄。国内储蓄由三部分构成: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

二、自愿储蓄与非自愿储蓄

(一)自愿储蓄与资本形成

自愿储蓄指为了未来需要而目前暂不消费,并完全自愿地将部分收入存放起来。从一个国家来看,自愿储蓄能力取决于国民储蓄倾向。国民储蓄倾向往往用边际储蓄倾向即每单位新增收入的储蓄量来衡量。如果某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每增加100美元,就把其中的20美元存放起来,则其边际储蓄倾向为20/100,即0.2.而国民储蓄倾向又取决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国民收入水平二是收入分配状况 三是风俗习惯

四是金融机构的完善与发达 五是政治、经济环境

(二)非自愿储蓄与资本形成

非自愿储蓄指政府通过行政力量迫使社会公众节省消费而实现的储蓄。包括通货膨胀和课税两种形式。

通过膨胀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是发展中国家强制储蓄的手段之一。通货膨胀增加储蓄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可以将原来用于生产消费品的资源转而用于生产资本品,以促进资本形成。

第二,使收入更加趋于集中。

第三,在累进所得税制条件下,税收的弹性大于1,即所得收入增加1%时,税收的增加往 往大于1.第四,在物价普遍上升时,产品成本的若干部分,如工资及租金可能暂时维持原来的水平不变,企业利润因而加大,所增加的这部分利润大部分将用于再投资,结果加速了资本形成。

征税方式要坚持的主要原则有:

第一,对储蓄最好免税,或只课以轻税,以鼓励储蓄; 第二,对奢侈品、尤其是进口奢侈品应课以较重的税收;

第三,对投机行为以及土地和财产因整个社会进步而增值的部分应课以较重的税收; 第四,土地税应根据其潜在的生产力来加以确定,善于利用土地的,应相对地少纳税,利用不善而产量低的,税负应相对较重;

第五,收入高的人应多纳税,收入低的人应少纳税,收入特别低的人应免税; 第六,企业盈利多的药多纳税,亏随的应免税; 第七,需要鼓励的投资项目可以见面其纳税额; 第八,税法应该清楚明确,税值的计算应简便易行。

三、资本形成的特殊来源

(一)刘易斯的储蓄理论

他强调储蓄的来源主要是资本家的利润,而资本家是主要的储蓄者。刘易斯模式的含义是:

农业中剩余劳动力的编辑生产力是零,他们受工业部门工资收入高于农业收入的吸引,转移到工业部门去,但农业部门的产出和收入保持不变。这样,工业部门的产出和收入保持不变,工业部门工人的工资也不变。工业部门可以在实际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得到迅速扩大,从而资本家的利润可以大幅度增长。若把增加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工业生产就会进一步扩大。

(二)库兹涅茨等人的储蓄理论

他们认为,在经济增长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将出现不平等。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来为经济增长筹措资金,因为收入分配不均等有利于高收入阶层,而高收入阶层是主要的储蓄者,所以提高他们的收入,可以增加其储蓄能力,提高储蓄率,促进资本形成,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三)钱纳里等人的储蓄理论

认为当国内储蓄不足时,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来增加国内储蓄,增加资本形成。这种理论被称为“两缺口”模式。

第四节

资本形成与投资

一、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化和投资的定义

(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渠道

国民收入的储蓄部分转化为投资需求,也即国民经济成长投资的源泉和渠道为四个: 一是国民收入由财政分配的部分,通过财政安排支出项目,即国家分配的国民收入的储蓄部分变成投资需求,称之为财政直接分配和融资渠道。

二是城乡居民、企业和财政将一部分国民收入存放在金融体系之中,金融体系将其贷款给项目投资者和运营企业,变成企业的需求,称之为银行间接融资渠道。

三是城乡居民和其他投资机构将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购买股票,企业到资本市场上上市,融进资金,将国民收入储蓄的一部分通过资本市场转化为企业的投资需求,称之为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

四是城乡居民个人直接投资办企业,或者直接内部入股给企业,将收入中的储蓄部分转化为这些企业的投资需求,称之为居民直接投资企业融资来源和渠道。

(二)投资的定义

从储蓄到现实的资本量之间必须经过投资的转化,而储蓄又不等于投资,二者无论是在概念的性质与内涵上还是在范畴的量的规定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或不同。

一是储蓄与投资可以是同一经济行为主体,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

二是由于储蓄与投资分属于不同的行为主体,其结果就有可能导致储蓄量与投资额的不相吻合。

三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直接经济目的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四是由储蓄转化成投资是有条件的。

投资:通常是指当前产出中用于增加和替换现存固定资产的那一部分最终产品;或者说是相对固定资产存量变量的流量变量;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固定资产——即实际拥有的和想要拥有的固定资产量之间的差额。此外,还可以把投资理解为是一种增加现存固定资产的活动过程。

投资从作用性质上可以分为总投资和净投资两大类。

总投资:指一定时间内所进行的全部投资,它减去同期折旧后的剩余部分,就变现为净投资。

净投资:通常称之为基本建设投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建、扩建、改建和恢复工程及其设备购置费用的全部支出,它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或源泉。

(三)投资的类型

投资按投资主体划分,可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国家的投资 二是企业的投资 三是个人的投资

二、投资效益与项目评价

(一)项目的微观经济评价 一是现金流量分析 二是净现值分析 三是内部收益率分析 四是“收益—成本比率”分析 五是敏感性分析

(二)项目的宏观经济评价 一是“资源流量”及其机会成本分析二是项目的相关效应分析 三是项目的国民收入增长效应分析 四是国际贸易收入增长分析 五是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分析

题:第五章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第六章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人口就业及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重

点:就业与人口流动、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难

点: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教学过程:

第五章

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人口的规模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演变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960年世界人口达到30亿,1975年是40亿,1987年增至50亿,1999年达到60亿。

(二)世界人口发展演变的阶段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 第三阶段:出生率下降 第四阶段:稳定的人口

二、人口理论

代表性的观点有:最优人口理论;生育的微观经济理论等

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人口增长过快不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告诉增长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人口的增长减缓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减低了人均资源拥有量。第二,人口的过快增长导致发展中国家严重的事业。

第三,人口的过快增长还会使人力资源的质量降低,使发展中国家的年龄结构变得年轻化。

(二)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

适度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条件下,最适宜的人口容纳能力。

(三)经济发展是决定和扩大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可以扩张人口容量,因为:

一是经济发展能改变一国或以地区制约人口容量的资源条件。

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实力的增强,人们可以改变自然资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制。三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手段增多,不断创造出较多的工作岗位。

四是经济发展使社会进步,特别是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得到提高,而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新产品开发和新产业开拓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间的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咨询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达,知识密集型产业不断发展,可以大规模地扩张劳动力人口的容量,从而扩大人口容量。

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的不同,扩大人口容量的途径也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自愿输出主导方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在资源优势的条件下,通过资源输出型工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力人口的容量,形成较多的工作岗位。

二是资本优势和资源环境消耗型发展的国家,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产手段的大规模建设,用资本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相应发展,形成了较多的工作岗位。

三是劳动知识优势和资源节约型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知识技术密集,工业发达,第三产业 27 兴旺。

第二节

就业与经济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严峻性

(一)发展中国家失业的形式

失业可以分为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发达国家的失业一般是公开失业,即劳动者没有工作,劳动力资源被闲置。发展中国家除了公开失业,还有大量的非公开失业,即劳动者形式上没有失业,但劳动力资源被全部或部分闲置。

发展经济学家爱德华兹把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非充分利用归纳为5种形式: 第一,公开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第二,就业不足。

第三,虽然形式上没有失业,也不是就业不足,但是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健康受损者,因营养不良和缺乏保健措施使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其意愿工作时间。

第五,非生产性的劳动者,由于缺少其他投入要素的配合,致使劳动效率低下,工资收入微薄。

(二)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状况及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失业率不断上升

二是与同期的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明显偏高。三是地区失业率水平高低不一。

二、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

其中主要有: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费景汉—拉尼斯转移理论;托达罗模型及其政策含义等。

三、发展中国家的就业战略选择 从减少劳动力供给方面看:

(1)控制人口增长,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策略,它不仅影响现在,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劳动力供给。

(2)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加大在农村的投资,发展农村的小型工业、副业、商业、服务业等。

从增加劳动力需求方面看:

(1)大力发展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2)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3)劳务出口。

第三节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一、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口流动的类型及特点 国际间人口流动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人口流动以年轻人和高技能劳动者为主。第二,人口流动的方向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二)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1.收入水平和由此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的显著差异。2.就业。

3.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4.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

二、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的空间迁移所引起的相关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或减少,对促进或延缓本地区或本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人口的空间移动,引起移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体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构成、文化传统构成、价值观念构成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第三,人口的空间移动,必然引起信息、知识、人才、科技的移动和传播。

第六章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力资本理论

(一)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范围和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

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Tii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支; 2.在职培训,包括由商社组织的旧式学徒制; 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4.不是由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 5.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以及受教育时所放弃的机会成本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资本。2.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或者说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教育投入。3.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推动作用。4.资本积累的重点应该从物质资本的积累向人力资本的积累转变。

5.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可以计算出来。

二、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都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投资,作为投资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活动。第三,人力资本投入可以产生经济发展的智力效应。第四,人力资本投入可以产生外部效应和积累效应。

第五,人力资本可以提高人的多方面素质,包括提高思想观念、社会文化水平、伦理道德水平等。

第二节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教育的成本

包括: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两部分。

二、教育的收益

包括: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两部分

三、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一,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要比发达国家要高一些

第二,同样是发展中国家,越是落后的国家,其教育投资收益率又要高一些

第三,发展中国家不能只重视正规教育,应该以同等甚至以更大的精力发展非正规教育。第四,在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在教育层次上与发展中国家刚好相反,即在发达国家,大学教育投资收益率要大于中学教育投资收益率,而中学教育投资收益率要高于小学教育投资收益率。

第五,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都大于社会教育投资收益率。

题:第七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第八章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技术进步及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点: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难

点:技术结构的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七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与分类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

技术进步: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

(二)技术进步的类型

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劳动节约型或资本使用型;资本节约型或劳动使用型和中性型。

二、技术进步的过程

一是研究与开发阶段;二是技术创新阶段;三是技术扩散阶段。

三、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增长有两个根本途径或方法:一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成为集约型或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

一、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

结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将其简单概括如下:

第一,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质是一个不断趋于高级化的进程,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有序性。第二,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比重顺序也经过了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向“三二一”的转变。

第三,国际产业结构演变的阶段可以分为: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个阶段。

第四,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工业化进程中重点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是:在生产要素放卖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在劳动对象的加工深度上,由采掘业向原材料产业再向初加工产业,进而向新兴产业,再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产出的增加值方面,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

第五,发达工业国家的“示范效应”和科学技术的转移与扩散,使后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并且可以缩短工业化进程。

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一是技术进步推动新的主导产业形成

二是技术进步带动新主导产业的技术关联产业发展

三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主导产业部门的彻底更替,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 四是技术进步促使生产要素组合合理化

第三节

技术结构的选择

一、技术选择概述 技术选择的制约因素:

一是技术选择会面临技术供给能力的制约

二是技术选择还将受到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的制约 三是技术选择也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一般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二资本稀缺。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应该选择节约资本型的生产技术,即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

发展中国家应该不遗余力地发展中间技术,因为这种技术有许多优点:首先,中间技术富于人性和创造性。其次,小规模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也很小。第三,中间技术有助于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八章

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经济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含义

可持续发展:指当代人不以消耗甚至破坏下一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谋求发展,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资源可以得到永续利用,生态和环境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

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生态:一定的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环境: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

生育和抚养成本包括: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生育孩子所付出的劳动;其他成本;生活费用;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等。

单纯资源型经济的劣势:

第一大劣势是发展中国家在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的贸易交换地位,发展中国家利益大量地在经济交换中流失。

第二大劣势是区域发展容易形成单一的资源性生产结构,一旦这种资源的市场需求发生变 34 化,则带来职工下岗、就业困难、税收萎缩、没有替代产业和技术等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技术问题。

第三大劣势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思技术进步、不求降低消耗、不计成本高低。第四大劣势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第五大劣势是资源开发一般由国家投资从事,经济体制结构中所有制单一,地区经济没有竞争力和活力,没有就业空间。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自然资源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其他非自然资源不断增长的物质源泉

(二)自然资源储量的丰缺、种类的多寡及其质量、结构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

二、自然资源的变化趋势与经济发展的虚假安全

罗马俱乐部所提供的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首先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世界正步入短缺的时代;有限的资源正消耗殆尽;环境污染正趋于严重;人口的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已开始威胁到了人类的文明与生存;100年后经济将会停止;可行的办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的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以达到“零增长”的“全球性的均衡”。接着1973年世界石油大幅度提价;1974年美国粮食生产严重歉收,谷物总产量比上年减少13.8%;世界粮食价格1974年比1972年突然上涨达3倍。

1.森林面积迅速下降,植被严重退化 2.耕地减少,土壤严重侵蚀,肥力下降 3.淡水供应趋于紧张,水源危机悄悄来临 4.生物种类不断减少,灭绝速度加速发展

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特别强调在国家规划和控制下开发和利用。

2.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实现,顺乎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要求

3.同资源的再生殖、换代补给相适应,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和换代补给能力。4.有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经济增长

第一,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资源储量及其质量的变化从而对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资源是经济活动赖以存在于发展的必要前提或基础,资源与环境密切相关,是环境构成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导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

第三,自然环境的不利变化将引起经济流程的变化,从而引起作为整体的经济活动效益的下降,增加发展的难度或障碍。

综上所述,不难作出以下结论: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它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在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中,人的力量固然重要,但其作用必然受到自然力量的限制和制约;人可以改造环境,但环境也以其特有的力量作用于人类社会;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事实上就是这两种力量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影响

第一类是由于自然界本身的矛盾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平衡状态。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所谓的“次生问题”,它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不适当所造成的。同传统社会及其以前的环境问题相比较,现代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具有以下突出的特征: 第一,“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 36 境问题。

第二,由于工业社会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一国或一地区一旦发生环境失衡问题必定迅速地向其他地区或国家蔓延,从而使当代环境问题具有广泛性的显著特点。

第三,当代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破坏作用及其结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得多,深刻得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显然是一种世界公众性的悲剧,它既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障碍,同样也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同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受害者。但就二者的受害程度而言却是大不相同的,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经济系统的抗逆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果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重大变化,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必将首当其害,并由此造成巨大的发展波动。

第二,大量的经济支出是生态环境变化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支出对于经济力量雄厚的发达国家来说尽管其数额很大,但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却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是一个不大的支出数额,也将会是不堪负担的,因为它在其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将可能是很高的。

第三,地球生态系统失衡的责任当然主要地应由工业化国家来负担,但在现行极不合理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将可能依据其有利的地位而将其应负的大部分责任转嫁给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障碍进一步加大。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影响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 1.生产力水平的相对地下 2.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矛盾

3.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不足 4.缺乏适宜的技术 5.市场发育程度不足 6.制度安排不足

二、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第一,控制人口的增长,实现适度人口目标

第二,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减轻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状况。第三,最重要的是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

(二)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是针对过去的资源浪费模式而言的,是依靠科技进步,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费取得较多的产出效果和经济效果的发展模式。其主旨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持续发展。

(三)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应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的体系之中,将政府干预和市场作用相结合,使环境与发展相统一。

其次,要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实施污染控制的全过程管理,并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再次,促进国际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来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

最后,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需求。

(四)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作用

第一,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和完善。

第二,进行资源核算,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三,加快人口与环境立法进程,适时制定和修订各项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规章,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第四,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信贷政策,在财政预算、投资渠道和信贷方面对教育、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给予扶持。

第五,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方面,要制定与国庆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标准,并积极从事或资助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

题:第九章农业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第十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让学员了解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

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化 难

点:二元结构转型:刘易斯模型 教学过程:

第九章

农业现代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当今,越是收入高的国家,农业在总产值和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的相对地位是趋于下降的,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业化过程需要农业的支撑,经济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如果农业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会严重地遏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提供的以粮食为主的食品是任何工业产品无法替代的。2.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一部分原料。

3.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农业化工、运输、建筑、工业消费品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日益扩大的市场容量;

4.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为工业部门提供了后备劳动大军,并使工业部门的工资成本不致上升太高太快。而且,农业发展所决定的粮食价格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

5.农业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向工业部门提供了储备资金。

6.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保证农产品供给或结构性替代农产品,还可以节省外汇。7.农业现代化还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联系效应。

总之,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品贡献,二是市场贡献,三是要素贡献,四是外汇贡献。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特点和农业现代化

一、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经济的二元结构

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不完全是传统的,但也尚未实现现代化。话费、农药、农业机械以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已被不同程度地采用。但是,许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仍然是传统的。

从总体上看,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存,传统农业占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典型特征。传统农业部门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的生产组织、土地制度和耕作技术。少数按现代商业方式和技术经营的现代化农场处于小农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就业人数占的比例很大,而产品商品化比例很小,大多数产品用于自给自足消费。在现代农业部门中,就业人数占的比例很小,而产品商品化比例却大得多。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二元结构条件下,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是发展中国家农业最重要的特征。而农业的发展也就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

(二)农业生产的目标函数与供给反应

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其农民的生产目标就越是偏向于保证维持生存的粮食生产。当生产水平已经脱离了维持生存阶段时,农民除了生产自给的粮食外还有剩余农产品可供出售。这时,半自给的农民的生产可能受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的驱动。但由于农民的现金收入一般很低,他们往往把风险大小的考虑置于利润最大化原则之前,不得不把用于经济作物生产的资源限制于 41 首先保证粮食自给的范围以内。发展程度越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动机就越强烈。因此,可以说,在发展中国家,如果农民生产的目标函数是维持生存的话,其供给反应确实可能是异常的,即农产品价格上升也许不会诱导农民提供较多的产品,因为农民容易满足于很低的生活水平。如果农民不关心利润,那么他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至少是反应迟钝的。但如果是如我们所说的农业发展已使农民的目标函数发生变化,倾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则供给反应也同样会发生变动而趋于正常。

(三)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组织障碍

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多元的、复杂的,这些复杂的土地制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传统的村庄所有制度。私人只有土地的经营权和收益权,没有直接的所有权。二是传统的私人所有制。所有者可以是个体农民,也可以是地主。地主占有土地,而佃民则从地主手中租地耕种,并以实物、劳务或者货币形式向地主缴纳租金。

三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度。土地所有者一般是农业公司或按商业方式经营的种植园。

四是现代的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度。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由集体农庄、合作社的成员耕种。

从理论上说,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度和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度是现代土地占有制度,从而优越于传统的土地制度。但对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土地制度占有绝对优势。传统土地制度压抑了农民提高生产率的积极性,阻碍着农业的社会化、商品化、组织化、专业化,妨碍着新技术的采用。鉴于土地制度同农业生产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推动农业发展,土地制度的改革是重要的政策措施。当然,从实践来看,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上推行现代土地制度,其效果也是令人怀疑 42 的。

(四)农业生产的资源投入结构

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中土地和劳动是主要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使用量很少,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传统的、落后的。在有限的资本设备中,大多数还是由农业部门本身通过劳动形成的,如简易的农用建筑、灌溉设施。

(五)农业的自然风险与经济的不确定性

农业是深受不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生产部门。所数发展中国家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在那里,自然环境比处于温带的发达国家不稳定得多。

各种原因使农业生产中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幅度很大。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会剧升,按理对农民是有好处的。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首先必须满足农民自给性消费,剩余产品才会进入市场交易。在歉收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不会有剩余产品出售,因而产量下降、价格上升对农民并不带来多少利益。相反,如果丰收造成剩余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价格剧降,丰收后农民仍然得不到好处。

二、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生产力低下的维持生存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在传统农业中,生产与消费相等,没有经储蓄,基本上是简单在生产。农业土地占有制度是传统的部落公有制、传统的地主—佃农制度和小农占有制度。农民只种植几种农作物作为自己家庭食物来源,产量和生产率很低。使用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劳动工具简陋,生产方式原始,农业投入量很少。农民只有在农忙季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其他季节的就业量不足。

第二阶段是传统农业向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转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土地占有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发生了量变,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土地占有和 43 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并逐渐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土地占有和农业生产制度是二元的,即传统和现代农业制度并存。此时,农民不仅仅种植几种农作物,而是多种经营,种植一部分经济作物,经营简单的畜牧业。在季节失业时,可以用其他的生产活动去填补空闲,增加收益。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都有改进,一些简单的机械和良种、化肥等逐渐得到推广。

第三阶段是专业化、现代化的商品农业。这种类型的农业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相适应、相联系的。在这一阶段中,农业生产的目的已不再是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仅仅将一些剩余产品出售给市场了,利润最大化已经成为经营的基本原则,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这一阶段,农业生产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农场集中栽种一种特殊作物,所使用的机械设备是节省人力的大型高级的现代化设备。

(二)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传统农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技术长期停滞,生产率低下。二是以小型的家庭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三是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要素。四是农民有很强的回避风险的倾向。

(三)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农业现代化: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停滞的农业转变为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农业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 一是物质投入的现代化; 二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三是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区域化; 四是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五是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就当代而论,现代化农业就是指具有世界现金水平的科学化、机械化、社会化的农业。这种现代化农业是以石油农业为标志的,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广泛地使用化肥、农药、激素、塑料薄膜、农用液体能源等技术手段。但单纯或主要使用石油农业手段,也造成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土地,水源,食品污染,对其他动植物造成危害等问题。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正在推动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与现代生物工程农业的转型。

第三节

农业发展政策

一、农业发展政策的种类

国家实行的农业政策主要包括农业财政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价格政策、农业科技教育政策等等。这些政策往往相结合,互相联系。

二、农业财政政策

农业财政政策指国家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大规模造林、草原建设、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支农、扶贫、农村优抚救济等方面的投资、扶持措施。

农业财政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低收入的农民没有进行较大规模农业工程建设的能力,而收入较高的地主阶级则将其大部分收入用于挥霍浪费。

其次,由于农业科研投入大,又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因此,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农民既无此财力,也无此能力。

再次,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往往采取了剥夺农业的“价格剪刀差”政策,从而制 45 约了农村发展的潜力。为了弥补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政策后果,国家也必须在财政上给予农业发展以积极的支持。

第四,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收入分配两极化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农业信贷政策

农业信贷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完善的和较发达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分散于民间的大量储蓄转化为投资,促进资源更合理的分配。

第二,实施有效的金融政策需要一个有效的农村资金市场。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是二元结构的,现代金融部门和传统金融部门必然占据资金市场的统治地位,由于其利率很高,造成借贷者的资金成本很高,生产风险加大,不利于促进农业发展。

第四,农业信贷政策的完善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民间资金市场的发育。

四、农产品价格政策

农产品政策中最重要的是农产品价格政策。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农产品交换价格的不合理是导致资源配置状况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五、科技教育政策

科技教育对于农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科技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农民的现代商品经济观念和社会生活概念,使农民有可能以自觉、积极的行动成为农业创新主体,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化学肥料、药剂,采用改良后的农产品良种。农业科技教育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投资,实施农业振兴计划,加强农村扫盲与职业教育工作,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等。

六、WTO框架下的农业政策

(一)市场准入

一是关税化,二是关税减让,三是准入规则,四是特殊措施,五是特别紧急措施。

(二)国内支持

国内支持指市场价格至此,直接支付及其他补贴形式的国内保护。

(三)出口补贴

如果国内产品在输出时候的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同外国产品就没有价格竞争力。为了把输出价格压到国际价格同等程度,就要对输出农户支付输出补贴。国际价格同国内价格的差额部分就是输出补贴。

第十章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过程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粮食加工工业和纺织服装工业,一般是首先建立起来的工业,因为低水平的国民收入约束了居民的购买力,消费对象还只限于满足衣食等基本欲望的必需品。在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之后,居民的需求刺激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最后,当国民收入出现了巨大增长,国内市场的绝对容量大大地扩展之后,生产钢铁之类中间产品,利用先进技术并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果的如炼油之类的工业,以及生产精密机械的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首先,要实行工业化,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和港口等等的修建。其次,政府要为工业化制定全面计划。

再次,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工业化过程中,还要在财源的引导和技术的培养两个方面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最后,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工业发展,还要努力公营企业。第二节二元结构转型: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认为二元经济有下列特征:

一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部门:传统的占优势地位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发达的工业部门。二是农业部门是以传统的自给自足型农业为主的产业,大量使用的是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其规模不可能随着人口增长而持续扩大。

三是工业部门是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大量使用厂房、设备等资源,其规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不断扩大,其速度可以远远超过人口的增长。

四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即劳动供给弹性是无穷大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都存在大量可供利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造成:第一,在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实际工资率是不变的,不会上升的;第二,超过实际需求的劳动,其边际生产力等于零。

五是农业部门的工资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无关,而是由维持生存的“制度工资”原则决定的。

刘易斯模型的中心含义是:

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引起了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部门的扩张引起工业部门劳动就业需求量扩大,从而吸引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剩余劳动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对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劳动力转以后,农业部门中的劳动与土地的比率发生了变化,消除了过剩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则得到了它为增加产出所需要的额外劳动力。因此,对于不发达经济来说,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将不发达国家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使之与土地等非再生性资源脱离,转而与现代工业部门中的资源相结合。这样,当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将整个经济内的过剩劳动吸纳尽净 48 时,工业化使收益递增取代收益递减趋势,整个经济就转变为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从而二元结构就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结构。可是,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实现这种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于经济发展优势最重要的。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剩余农业劳动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由于农业部门不再存在剩余劳动,农业劳动对工业的工资变动并不完全具有弹性了,工业部门要想扩大生产,曾雇工人,就必须与农业部门展开竞争,以提高实际工资吸引工人至工业部门就业,并且因为工业部门的增加以及实际工资趋于上涨,农业商业化也必然开始了。

第三节

工业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工业结构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同农业关系密切的以轻工业为中心的消费资料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即工业结构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向再次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演进。

第四阶段:是工业结构向集约化发展的阶段。

二、工业产业结构成长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

罗斯托列出的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出现的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是:

一是“起飞”准备阶段的主导部门体系,主要是饮食、烟草、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 二是非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综合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纺织工业

三是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等工业部门 四是汽车工业综合体系

五是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服务业、建筑业

三、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的结论是: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的发展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工业化结构趋向于“重工业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结构变动趋势是通过两大部门的净产值之比的变化来表现的。这一比例即为“霍夫曼比例”。

第四节

工业化发展战略

一、平衡增长的大推进发展战略

第一,平衡增长论过分夸大了资本对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平衡增长论的论点理由并不充分。首先,社会分摊资本并非完全不可分;其次,工业品市场并不一定需要各部门平衡增长,产生收入效应而形成;第三,平衡增长论者明白大规模投资非单纯依靠民间力量所可行,因而支持政府采取行动。

第三,平衡增长理论的应用,需要具备大量的资源,各部门齐头并进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恰恰是发展中国家所缺乏的。

二、不平衡的倾斜发展工业化战略

赫希曼指出: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循着由主导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由一个企业的发展引发另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式进行的。从表面观察一个经济在两个不同时点上的成就,可以发现它在各方面、各部门均有进展,似乎这是由平衡增长所造成的。但实际上平衡仅仅是不平衡发展的结果。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下面的事实造成的:利润率是不平衡的标志,在自由竞争企业制度下,利润促使投资投向高利率的行业和部门,因而投资又会使利润率逐渐下降。但同样的投资可能提高其他行业、部门的利润率,因而导致平衡的破坏。

第二篇:发展经济学

1.比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增加投资而增加了产量,同时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经济发展,除去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也包括人口增长、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增长是反战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发展,但有了增长不一定就有发展。

2.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1)制度创新(土地占有方式的改革)。比如大规模现代耕作或养殖,种植园农业。(2)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比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形式的机器替代劳动,新型稻种改良作物品种而提高产量。

3.教育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稳态值的重要因素,更高的教育水平进而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稳态收入水平(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率本身)。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积累(或教育)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本身,促进经济增长:(1)促进技术进步,(2)提高劳动力采纳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3)促进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技术创新和扩散,增加社会收益。

4.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国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具体有哪些表现?

一个发展中国家高效益的工业与低效益的农业国家之间的差距。

具体表现: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和平困地区并存。

5.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的等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工业化。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越高。(2)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

6.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

(1)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的硬约束。除了数量以外,人口结构不合理和人口素质低下,也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2)资源问题。中国不仅存在资源相对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存在着资源开采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资源的开发过度与利用不足并存。(3)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野生物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当前环境问题已经不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问题,而是当代人是否能安然度过的问题。因此,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上诉问题的必由之路。

7.简述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和途径。

必要性:(1)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2)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3)引进技术有利于培养本国人才。途径:(1)向国外购买新技术、新产品并加以复制。(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生产。(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4)引进外国公司投资。

8.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段的营养投资。(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传授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期收益,降低辍学率。(3)减少智力外流。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

9.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消除资源诅咒?

(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把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资源开发和环把握好方向,也很容易遭遇到危机和挫折。境保护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2)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环境保护即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对于资源的相对匮乏,我们必须加强国家对于资源的管理,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增长体系。(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环境将会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和突破口。10.什么是三农问题?为何中国存在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收入减少是农民没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失去了保障,农村经济停滞又导致了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与城市而言越发显得贫穷与落后。原因:(1)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2)国内外的市场规模。(3)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4)公共产品供给不足。(5)政府失灵。论述题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其基本思路是:(1)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模式;(2)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知识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利益;(3)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对后代的需要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1)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形成的途径:(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来说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脑力、耐久力和活力的设施及服务;(2)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非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意义:一是扩大了资本含义,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资本总是有形的、物质的观点,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二是对现代经济增长做出了新的解释。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要素问题(1)生产要素的严重短缺。发展中国家遭遇物质积累不足的困境,这种积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次,与发达国家一百余年来教育水平的飞速发展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发展举步维艰。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任然存在巨大差距。(2)生产要素使用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3)结构性弱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结构性弱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工农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农业生产部门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二是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经济全球化将各国卷入了同一个体系中,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生产率,并且以出口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率。全球化国际间经济的相互影响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然而,负面作用也是存在并且有很大危害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大潮中,如果不

第三篇:发展经济学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传统农业升级路径分析

耕地仅占世界10%的中国,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如何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河南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在兼顾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从国家的整体规划出发,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河南作为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大省,要摆脱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上下功夫。但同时,河南又肩负这粮食生产安全的重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用地的减少等诸多矛盾,要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农业的生产就必须跟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化协调”发展。

所谓“三化”协调发展,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以城镇化带动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统筹城乡发展,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以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真正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成为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三化”协调的本质是不牺牲农业和不错位发展,而是相互促进和齐头并进,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和促进土地集约使用的目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要实现快速的发展,我们从从东部沿海地区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经验。沿海地区工业化的普遍发达是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他也是在大量牺牲农业的基础上才实现的。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其农村占用土地与农业人口比重相当高,“三农”问题的解决一直困惑这我们,要按照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必然导致非城镇地区经济的更加低迷。所以我认为,在河南要实现三化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肯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以“三农”问题为根本进行统一规划。

一、要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用途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大量的侵占农业用地的面积。但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的生产提供必要的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同样能够改变我国现在农村住房占地面积太大的现状,使得农业用地能够大面积的统一规划。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为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采取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在这其中,河南16.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哪里建设城市?建设多少个城市?在哪里建镇?建设多少镇?在哪里建居民点?建设多少个居民点?每个城市、镇、居民点面积多大,人口多少,空间界限在哪里等等,都进行科学界定。土地的规划不仅需要为工业化与城镇化提供了可供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保农村人口在转入城镇化过程中的待遇提高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这期间,城市和城镇必然会存在大量的流动农民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安置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其注入动力——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增收问题是决定农民在建设中的积极性的关键。我省作为全国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就是因为现在农村人口对于农业生产已经显得过剩,外出务工能够大幅度的增加自身的收入。所以,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下,农村人口能够为现代化与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动力。相应的,工业化发展对于劳动力的要求能够提高农村人口本身的技术水平,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两方面都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科学农业技术的应用。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包括农业的机械化生产、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五个方面不论哪个方面的提高都会带来农业粮食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释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其次,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怎样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第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

总之,由于河南在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地位,以及省内人口过多,尤其是农业人口过多的现实。我认为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中心,尤其是以“三农”问题为根本,逐步实现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齐头并进。

第四篇: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概论

目录

1.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2 1.1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有着重要意义................................2 1.2 大力发展新疆教育,可以防止宗教活动过热,维护民族团结........3 1.3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将会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4 2.新疆教育现状分析.............................................................................5 2.1 教学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严重..................................5 2.2 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5 2.3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供给能力不足.............................6 2.4 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7 3.新疆教育资源的分析..........................................................................7 3.1 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7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高层次师资严短缺.....8 3.3 中等教育力度不够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力度不够....................8 4.新疆的教育政策现状分析....................................................................9 5.加快新疆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9 5.1 搞好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9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10 5.3 改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率...........11 5.4 加强学校教育及教学设备的常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使用功能...............................................................12 6.总结...............................................................................................12 7.文献参考........................................................................................13

1/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教育研究来了解新疆教育的发展状况。在本文中先是介绍了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新疆教育的现状、教育资源的分布、新疆教育政策现状分析,最后为加快新疆教育发展我给出了一些的对策和建议。关键字:新疆 教育 资源 政策

21世纪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但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科教兴新”战略正在积极实施,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已成为新疆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基础工程,不同的教育层次对人力资源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和力度也存在差异。因此研究新疆教育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对新疆教育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

1.1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从总体上看,目前新疆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其发展趋势也是积极的、稳定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新疆

2/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的改革和发展,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时代责任感。但是,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跟我们争夺青少年,这是应当认真对待的。因为青少年正处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教育得如何,直接关系着新疆的未来、命运和前途。所以,在新疆地区(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基础学校组织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新疆的教育相结合;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相结合。要切实加强对各族青少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是在新疆击败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进攻的需要,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1.2 大力发展新疆教育,可以防止宗教活动过热,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教育可以根本抵制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一方面由于新疆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国际敌对宗教组织正是利用这一点在信教群众中宣传“教徒迫害论”、“经济侵略论”、“民族独立论”等;另一方面教育不仅可以“治穷”,而且可以“治愚”。因此,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还需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比重,以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淡化宗教意识,防止宗教狂热;同时,通过教育可以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纪律、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的教育,使青少年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

3/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任务。由此可见,加快发展新疆边境地区教育,在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3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将会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教育具有迟效性的特点,所以要重视人才资源的早期开发。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对象主要是学龄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新疆的基础教育应突出这样几个功能: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全体劳动者科学文化素养的良好基础,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二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以利于高一级学校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三是传授实用的生产生活基本知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根据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情况,还应重视针对成年文盲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其形式可以是非正规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迅速地掌握有助于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2.新疆教育现状分析

2.1 教学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严重

新疆地广人稀、7种语言授课,中小学布局分散、点多、规模较小,位置偏远,天寒地冷,加上需食堂、餐厅、浴室等配套设施,导致教育成本偏高,使得原本短缺的教育经费难以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相当一部分边境线地区适龄少年儿童“进不来、留不住”,一些边境地方农村初中生辍学严重,15周岁人口受教育完成率偏低,实现这些地区的“两基”攻坚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 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分布不合理。目前,新疆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弱,教师在岗培训比较欠缺,教师素质和能力及教学水平较低。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低。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国家要求和现实工作需求差距很大;二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员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他们的合格学历是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取得的,虽然学历高,但其实际能力差,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乡村学校。同时,教师队伍“整体超编”与“结构性缺陷”并存,重点学科的教学教师严重不足,而民语言学校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言学习人数的增多,只会用民语言教学的5/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民族教师将大量过剩。2009年全区总人口2,15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0.7%。新疆边境区域有7种中小学授课语种、4种高校授课语种。到2007年底,全区444.4万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7.3%;28.3万名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占55.8%;24.18万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有14.36万人,占59.4%,按照自治区标准,在师资的配备上还存在很大问题,语文、数学、英语三大门教师学历合格率非常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边境县乡教育事业引进人才难度较大,而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3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供给能力不足

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的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义务教育的发展,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新疆福海县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例,初中升高中难,民族学生接受汉语言教学难。目前全县共有初中在校学生3,903人,其中民语言学校初中在校生1,803人,高中在校生1,489人,其中民语言高中在校生为412人。近年来,福海高考升学率达到80%以上,而中考升学率不足25%,造成大量优秀初中学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这种现状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据调查,从1998年以来,在县城中小学校中,汉语言学校招收民族学生人数平均以每年递增40%速度急剧增加,相反,县城纯民语言教学的原县一小招生人数逐年减少,1998年每年招收民语言新生达89人,而到2002年、2003年只有30人左右。这一现实,一方面造成了民语言学校教

6/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育资源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给汉语言学校招生带来很大压力,造成许多希望子女接受汉语言教学的民族学生难以满足需求。

2.4 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而人们的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贫困地区,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教育观念的落后造成很多没有初中毕业的学生辍学。自八十年代以来,新疆部分地区由于大批学龄儿童弃学放牧,一部分学龄儿童转到境外就学,使得这些地区义务教育入学率明显下降。2009年新疆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与全国平均升学率相比仍然较低,新疆农村中小学生失学的现象有蔓延趋势。新疆部分地区的教育发展落后,使得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迟缓滞后,严重制约新疆整体经济的发展。

3.新疆教育资源的分析

3.1 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

从全国比较来看,新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数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为东部平均水平的46.11%,为中部平均水平的52.22%,为西部平均水平的95.19%;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15%,东部平均水平的32.52%,中部平均水平的31.79%,为西部平均水平的60.82%。这种“倒金字塔”式的状

7/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况直接导致了生产一线和广大基层普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制约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高层次师资严短缺

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新疆高等教育的学校中有90.32%集中在北疆,而相对于南疆等欠发达地区,教育支援严重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另外,国家高校扩招,从2000年至2005年高校教师负担学生数上涨了58.67%,这对于本来就师资严重不足的新疆来说无疑是使老师学生之间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调。

3.3 中等教育力度不够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力度不够

从1995至2005年,虽然小学升学率在提高,而且都在90%以上,但初中升入高中的比率却一直在35%左右。这种教育状况表明,有大多数适龄人口不能正常接受高中层次的教育,这对新疆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新”战略非常不利。另外虽然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依然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汉语师资严重不足。二是在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教学条件不足,备课资料匮乏,备课没有基本汉文资料。三是信息闭塞,很多的教育信息不能及时的获得,所学知识较为落后。

8/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4.新疆的教育政策现状分析

2003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了自治区教育厅提出的《关于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确定了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目标,即2004年停止三年制师生的招生计划,2005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办学层次,从而实现新疆师范教育结构由“三级”向“二级”过渡。

政策和措施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卓越的成绩并不等于教育工作的完美无缺。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新疆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教育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5.加快新疆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搞好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

应重点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以期持续快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在快速扩招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应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促使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在进一步巩固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12年义务教育。目前,至少应在县级

9/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先普及12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进一步落实东部地区的教学资源,加大对东部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不仅要利用好青年志愿者支教西部的教育资源,还要成立由专门机构组织一批已经退休但是身体健康的老教师,担当志愿者,缓解边远地区汉语老师不足的压力。同时,扩大新疆中、高师汉语专业招生规模,建议自治区为每个学生每年补助一定额度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增强汉语专业招生的吸引力。建议自治区尽快按国家新的编制标准,结合各地区实际,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并从解决教师编制入手,为该边境地区解决一定数量的教师编制,逐年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新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因地制宜地调整边境的校点布局,合理配制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改变过去校点多、规模小、费用高、效益差的状况,把学校布局与危房改造同步进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要组织开展社会助学活动,解决适龄儿童特困生的辍学问题,确保“普九”教育工作任务的完成。同时,根据边境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边境基础教育特

10/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色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符合边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定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3 改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率

新疆各级财政部门应努力保障教育经费的基本投入并随 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另外财政部门积极配合 教育部门做好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现规模效益;优化专职教 师、后勤行政人员及学生的比例,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合 理配置和利用教师资源。

注重解决农村、牧区学校经常性费用不足、教师培训经费、学校冬季采暖方式等具体问题,办好牧区寄宿制学校。为了解决新疆部分地区义务教育经费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地区及各县(市)应成立相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为确保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和试编今后中小学校预算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明确工作目标。地、县(市)相继应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地、县(市)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第三、落实改革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国家和地方应采取更大的政策倾斜,支持边境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增加对当地教育的财政投入。没有资金想发展教育就只是一句空话,特别在边境地区,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办学条件下,更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除此之外,11/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偏远地区还应该积极获取教育捐资。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利用一切机会争取企业个人的捐资助学。

5.4 加强学校教育及教学设备的常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使用功能

区现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首先,我们应该集中加强教师这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该边境地区的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优势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应该引进一部分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学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第三,改革考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家长、学生观念的转变。针对边境地区教育现状,我们不妨矫枉过正一些,在一些评价上可以向信息素质教育倾斜,以振聋发聩之势将认识之后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诱上梁山”,促进他们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6.总结

通过完成这次论文,让我更加了解新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疆教育的意义,新疆乃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想要很好的发展经济,重中之中就是快速发展教育,储备人才。21世纪,什么最重要。答案毋庸置疑就是人才,而怎样才能快速的获得人才,那就是加速发展教育。本文通过对新疆教育现状的分析,并给出了建议。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机遇,新疆的教育将发生翻天地步的变化。

12/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7.文献参考

[1]顾华详.新疆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实事求是,2004.2.[2]蔡宝来.现代教育的新功能与发展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曹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新疆教育实施优惠政策的历史考查[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3):118 [5]骆诗政,刘玉杰.新疆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16 [6]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1

13/13

第五篇: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发展经济学心得体会

通过刚开始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和思考:

一、中国现在还个十足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民任重而道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总是认为中国已经很发达了。有繁华的城市,有众多的大学,有歼十战机,有东风导弹,有世界第二的GDP,还有充裕的外汇储备……但是通过本篇的学习,我发现我的观点很荒谬。我只看了表面。而忽视了内在。我们虽然有牛逼的城市,但我的老家依然贫穷;我们虽然有极多的高校,但是我们的科技实力却依然落后;我们的GDP虽然是世界第二,但是我们的人均是第106;我们虽然有歼十战机,用的却是俄国的发动机;……

李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发展中国家有如下特征: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产率水平,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我认为我国具有以上的绝大部分特征,当看到农民工的饮食和住宿条件,就没有人敢说我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不错;我们倒数的GDP 排名就证明了我们的生产率也不咋样;面对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我们没有占有太大优势,也证明了我们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是很如意……

总之,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我国还亟待发展,愿吾辈青年发奋图强。

二、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以前我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经济发展了。但是通过本篇的学习,我发现我错了。李老师讲到:熊彼特所界定的经济发展,增长只是量变,而发展是一种质变,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也就是创新。他强调经济发展是一个经济体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实业家,也就是企业家。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直到鸦片战争,我国经济一直在增长,可从未发展。国家内还没有生产方式的创新,也没有企业家。

所以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注意到GDP的增长,更要注意到发展的质量,发展的创新,直观地表现为企业家的培养。

三、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都没落了呢?中国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我们在古代是多么地辉煌,我们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的多,为什么我们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很迟缓?我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找出答案。

下载发展经济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经济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经济学心得

    国贸1204班谭保渝 201221130119 学习《发展经济学》心得 本学期在徐伟平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发展经济学》这门课,并在课余阅读了一些发展经济学的相关书籍,我颇有感受。 课......

    发展经济学3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视角 作者:张敏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二班080430213 摘 要: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论争贯穿于经济发展理论发展过程的始终。本文考察了自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作业

    管理学院46100222潘冬雪 第 1 页 1、尤纳斯的格莱珉银行有什么启示? 4/9/2013 格莱珉银行它是在尤纳斯博士的带领之下,格莱珉银行成为一个针对穷人的特殊的银行,向穷人开放小额......

    发展经济学论文

    发展经济学论文题目: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电子商务11级2班姓名:薛园园学号:20111859指导老师:曹艳乔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企业视角下的人力资......

    发展经济学知识点

    1、入世;入世和分税制。国企三年脱困并列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的里程碑, 长达15变的入世谈判改变了几千条工业管理规则,及其对我国的工 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不仅入世后没有出现......

    发展经济学答案

    第八章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两种基本的服务(B) A.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投入物,另一种是为我们提供了立足之地 B.一种是提供了生产所需的矿产资......

    发展经济学论文

    在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 技术创新比制度创新重要 国贸三班张瑜2009101219 摘要: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认为技术创新比制度创新更为重要。下文从以下两个方面......

    发展经济学简答

    1.为什么研究政治经济学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关系及发展规律是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