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经济学3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视角
作者:张敏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二班080430213
摘 要: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论争贯穿于经济发展理论发展过程的始终。本文考察了自发展经济学产生以来的主流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及其变迁的原因,并对二者的关系做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政府市场
正文:政府计划与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两种可供选择的手段,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经济学家们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的话题。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梳理可以清晰地折射出整个发展经济学思想的演变历程。从20世纪40年代末发展经济学诞生以来,从时间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为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为第三阶段。其主流理论经历了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复杂流变,其政策取向经历了“政府至上”、“市场至上”和“制度至上”的演变。
一、经济发展理论中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一)市场或政府:互斥的两者
早期的结构主义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基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研究,发展中国家具有刚性、时滞、短缺、剩余、低供求弹性等结构上的特点,因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不是利用市场来解决静态资源的配置问题,而是动态的可投资源的供给增长问题。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资本三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中,发展中国家前两者都较为丰富,唯独资本最为稀缺。不同国家发达程度的差异是工业化水平的不同,所以发展中国家要从贫困走向富裕就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资本——以机器、设备和可投资金为主的物质资本的形成及其快慢速度就成为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首要条件。目标与资源禀赋的尖锐冲突不可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而只能靠政府用计划手段扭曲要素价格来实现工业化。对比较优势的背离使这些部门没有竞争力,必须依靠国家的政策予以保护,保护措施中最为确实可行的是进口替代。
对政府的具体作用,“发展中国家”这一概念作了较为完整细致的描述。政府不仅为发展进程提供大量的基础设施,而且从长远的观点看,还将其权力和影响扩展到所有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领域。除了维持社会的秩序、稳定和开展对外关系等基本的职能外,政府行为涉及的领域还包括:教育、科学和技术开发;有关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工资、就业、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构成、消费等方面的社会政策;有关信贷条件、货币问题、财政、预算、公共开支等方面的金融政策;有关预算、公共投资、商品和劳务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和销售、国有化、私有化等方面的经济政策;有关调解、仲裁、司法、制裁、执法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等等。由此可见,政府包揽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完全排斥了市场的作用。
(二)市场和政府:互补的两者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开始运用于发展经济学,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所谓制度,是指约束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入特定渠道的一套规则。具体地说,制度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可称之为立宪秩序,是一个社会赖以建立并显示其特征的基本准则和要素,它涉及文化、意识形态、基本政治经济体制等诸方面;第二个层次则是具体的政治、市场制度安排。制度的这两个层次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市场制度是内生变量,而立宪秩序是外生变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困境根源 1
于缺乏一套有效的市场制度,而这种制度之所以未能出现,是因为深受政府影响的立宪秩序普遍存在重大缺陷。
历史上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于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后者只不过是增长的表现。具体地说来,排他性的产权制度的建立是英美等国在近代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原因。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将潜在的外部收益内在化的要求,当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就会发生。经济增长一方面产生出新的潜在利润,这是对制度变迁的需求方面;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组织行为等方面知识的进步,这构成了制度变迁的供给方面。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促进。新的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就会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空间,由此形成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但是现实中,政府和意识形态常常能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影响来制约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并有可能使特定的经济长期锁定于无效率的制度环境中。不仅如此,政府还常常强制性地推行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者认为,以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为基石的经济体系是最有效的,微观层次的创新能力和活力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唯一支撑力,充分完善的市场制度安排是保证经济效率和增长支撑力的制度安排。虽然通过市场形成的微观自主性需要经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央集权的控制方式似乎是一种替代性的选择,但是其运作的结果却是微观自主性的丧失,所以自上而推行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具有支撑力的。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制度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有效率的生产性制度变迁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但在这其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像结构主义一样期待“政府万能”,像新古典主义一样期待“市场万能”都是不现实的,关键在于改进制度安排,使二者都得以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市场与政府之间并不是一种“纯”的选择,而是一种适度的程度上的选择。
二、经济发展理论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的原因透视
回顾过去,我们不难发现是实践的有效需求和理论的有效供给共同促成了经济发展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
从实践需求方面来讲,20世纪40—60年代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虽然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经济上依然不自主,他们迫切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西方高度的工业化,使他们认识到工业化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而苏联通过计划手段在短期实现了工业化则使他们对政府的能力深信不疑。于是,“资本化、计划化和工业化”便成为发展中国家领导人普遍的信条。这种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国家迅速的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家却普遍出现农业停滞,失业率高,进口替代工业效率低下,二元结构的次级分化,经济增长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重视市场机制作用、实行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不仅迅速,而且质量颇高。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的积累转而重视人力资本,从片面强调计划管理转而重视市场调控,从片面强调工业化转而重视农业。新古典的政策在以东亚为代表的国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就的取得使人们将市场的作用推向极端,“使一切自由化,使一切私有化,然后呆在一边”的结果是使发展中国家再次陷入危机中。
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长期执行国家干预的西方国家陷于“滞胀”。对这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已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在实践上又无法提出可行的对策,受到了以理性预期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的猛烈抨击,他们认为是政府的长期干预破坏了市场体系的内在稳定性,当务之急是应该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以拉尔、鲍尔、舒尔茨、哈伯勒、明特等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体都是理性的假设出发,提出市场机制是普遍适用的“单一经济学主张”,并宣告以“政府万能”
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已走向死亡。
与此同时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出发,认为新古典主义交易成本为零的假设是不合理的。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里,市场制度的效率取决于保证市场制度正常发挥作用的制度安排,政府对产权界定的不合理将使资源被置于公共领域,从而造成过度使用和“寻租”,使资源配置陷于低效。所以,制度是重要的。政府对产权的界定是交易的前提,由于政府对权力的垄断和管制可能带来的寻租行为,必须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约束。
三、对经济发展理论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通过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考察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市场或政府都存在着缺陷,像结构主义或新古典主义一样基于完美的范式来期望事实上并不完美的某一方来发展经济必然很难凑效。既然如此,像新制度主义提供给我们的思路一样,谋求二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有机结合应该是可能的出路。正如比较制度分析理论所指出的,“设计出理想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一个制度设计的问题。而制度作为一个体系是具有历史的路径依赖性而进化来的,无视制度的互补性而随意地变更政策决非好事,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比较制度分析理论进一步指出,“通过追求静态的资源配置效率,虽然也能部分地实现国民收入于财富的扩大,但要想持续地实现国民收入与财富的扩大,就必须获得动态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能扩张性的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关注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与民间各种协调结为一体实现的动态资源配置效果。”因此,“市场机能扩张性争持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时代都是必要的,但其内容有必要依据国家与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目前,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没有完善的人,我们便不能期待有完美的理论。可以肯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之争仍将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继续。但随着经济发展实践的深入,对二者关系的讨论必将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务实。
参考文献:
[1]谭崇台.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1).[2]郭熙保、张进铭.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J].经济评论,1999(6).[3]詹姆斯·A.道.发展经济学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第二篇: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概论
目录
1.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2 1.1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有着重要意义................................2 1.2 大力发展新疆教育,可以防止宗教活动过热,维护民族团结........3 1.3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将会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4 2.新疆教育现状分析.............................................................................5 2.1 教学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严重..................................5 2.2 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5 2.3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供给能力不足.............................6 2.4 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7 3.新疆教育资源的分析..........................................................................7 3.1 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7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高层次师资严短缺.....8 3.3 中等教育力度不够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力度不够....................8 4.新疆的教育政策现状分析....................................................................9 5.加快新疆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9 5.1 搞好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9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10 5.3 改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率...........11 5.4 加强学校教育及教学设备的常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使用功能...............................................................12 6.总结...............................................................................................12 7.文献参考........................................................................................13
1/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教育研究来了解新疆教育的发展状况。在本文中先是介绍了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新疆教育的现状、教育资源的分布、新疆教育政策现状分析,最后为加快新疆教育发展我给出了一些的对策和建议。关键字:新疆 教育 资源 政策
21世纪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但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科教兴新”战略正在积极实施,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已成为新疆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基础工程,不同的教育层次对人力资源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和力度也存在差异。因此研究新疆教育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对新疆教育的发展及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新疆教育投入的意义
1.1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有着重要意义
从总体上看,目前新疆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其发展趋势也是积极的、稳定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新疆
2/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的改革和发展,有较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时代责任感。但是,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跟我们争夺青少年,这是应当认真对待的。因为青少年正处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对他们教育得如何,直接关系着新疆的未来、命运和前途。所以,在新疆地区(尤其是边境地区)的基础学校组织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新疆的教育相结合;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相结合。要切实加强对各族青少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这是在新疆击败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进攻的需要,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1.2 大力发展新疆教育,可以防止宗教活动过热,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教育可以根本抵制民族分裂分子的分裂活动:一方面由于新疆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国际敌对宗教组织正是利用这一点在信教群众中宣传“教徒迫害论”、“经济侵略论”、“民族独立论”等;另一方面教育不仅可以“治穷”,而且可以“治愚”。因此,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还需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智力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比重,以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淡化宗教意识,防止宗教狂热;同时,通过教育可以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纪律、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的教育,使青少年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
3/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度和政治活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任务。由此可见,加快发展新疆边境地区教育,在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3 大力发展新疆义务教育,将会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的整体素质,为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基础教育和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教育具有迟效性的特点,所以要重视人才资源的早期开发。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对象主要是学龄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新疆的基础教育应突出这样几个功能:一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全体劳动者科学文化素养的良好基础,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二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以利于高一级学校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各种人才;三是传授实用的生产生活基本知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根据西部地区人才资源情况,还应重视针对成年文盲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其形式可以是非正规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迅速地掌握有助于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2.新疆教育现状分析
2.1 教学力量分散,资源浪费严重
新疆地广人稀、7种语言授课,中小学布局分散、点多、规模较小,位置偏远,天寒地冷,加上需食堂、餐厅、浴室等配套设施,导致教育成本偏高,使得原本短缺的教育经费难以满足基本的教育需求,相当一部分边境线地区适龄少年儿童“进不来、留不住”,一些边境地方农村初中生辍学严重,15周岁人口受教育完成率偏低,实现这些地区的“两基”攻坚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 师资队伍及其素质水平偏低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分布不合理。目前,新疆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境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教师队伍和师资力量弱,教师在岗培训比较欠缺,教师素质和能力及教学水平较低。一是教师学历合格率低。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国家要求和现实工作需求差距很大;二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员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他们的合格学历是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等形式取得的,虽然学历高,但其实际能力差,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乡村学校。同时,教师队伍“整体超编”与“结构性缺陷”并存,重点学科的教学教师严重不足,而民语言学校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随着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汉语言学习人数的增多,只会用民语言教学的5/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民族教师将大量过剩。2009年全区总人口2,15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0.7%。新疆边境区域有7种中小学授课语种、4种高校授课语种。到2007年底,全区444.4万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7.3%;28.3万名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占55.8%;24.18万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少数民族教师有14.36万人,占59.4%,按照自治区标准,在师资的配备上还存在很大问题,语文、数学、英语三大门教师学历合格率非常低。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影响,边境县乡教育事业引进人才难度较大,而本地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2.3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供给能力不足
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的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义务教育的发展,影响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新疆福海县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例,初中升高中难,民族学生接受汉语言教学难。目前全县共有初中在校学生3,903人,其中民语言学校初中在校生1,803人,高中在校生1,489人,其中民语言高中在校生为412人。近年来,福海高考升学率达到80%以上,而中考升学率不足25%,造成大量优秀初中学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这种现状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据调查,从1998年以来,在县城中小学校中,汉语言学校招收民族学生人数平均以每年递增40%速度急剧增加,相反,县城纯民语言教学的原县一小招生人数逐年减少,1998年每年招收民语言新生达89人,而到2002年、2003年只有30人左右。这一现实,一方面造成了民语言学校教
6/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育资源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给汉语言学校招生带来很大压力,造成许多希望子女接受汉语言教学的民族学生难以满足需求。
2.4 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方面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因而人们的教育观念一般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在这样的贫困地区,不重视知识、不重视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教育观念的落后造成很多没有初中毕业的学生辍学。自八十年代以来,新疆部分地区由于大批学龄儿童弃学放牧,一部分学龄儿童转到境外就学,使得这些地区义务教育入学率明显下降。2009年新疆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与全国平均升学率相比仍然较低,新疆农村中小学生失学的现象有蔓延趋势。新疆部分地区的教育发展落后,使得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迟缓滞后,严重制约新疆整体经济的发展。
3.新疆教育资源的分析
3.1 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
从全国比较来看,新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数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为东部平均水平的46.11%,为中部平均水平的52.22%,为西部平均水平的95.19%;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15%,东部平均水平的32.52%,中部平均水平的31.79%,为西部平均水平的60.82%。这种“倒金字塔”式的状
7/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况直接导致了生产一线和广大基层普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制约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3.2 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高校师生比严重失调,高层次师资严短缺
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新疆高等教育的学校中有90.32%集中在北疆,而相对于南疆等欠发达地区,教育支援严重不足的现象长期存在。另外,国家高校扩招,从2000年至2005年高校教师负担学生数上涨了58.67%,这对于本来就师资严重不足的新疆来说无疑是使老师学生之间的比例更加严重失调。
3.3 中等教育力度不够以及少数民族教育力度不够
从1995至2005年,虽然小学升学率在提高,而且都在90%以上,但初中升入高中的比率却一直在35%左右。这种教育状况表明,有大多数适龄人口不能正常接受高中层次的教育,这对新疆实施“科教兴新”和“人才强新”战略非常不利。另外虽然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依然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汉语师资严重不足。二是在较为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教学条件不足,备课资料匮乏,备课没有基本汉文资料。三是信息闭塞,很多的教育信息不能及时的获得,所学知识较为落后。
8/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4.新疆的教育政策现状分析
2003年3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了自治区教育厅提出的《关于调整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确定了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目标,即2004年停止三年制师生的招生计划,2005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办学层次,从而实现新疆师范教育结构由“三级”向“二级”过渡。
政策和措施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卓越的成绩并不等于教育工作的完美无缺。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新疆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素质偏低,教育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5.加快新疆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搞好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
应重点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以期持续快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高等教育在快速扩招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应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促使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的发展,推动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在进一步巩固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推进12年义务教育。目前,至少应在县级
9/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先普及12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
5.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进一步落实东部地区的教学资源,加大对东部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不仅要利用好青年志愿者支教西部的教育资源,还要成立由专门机构组织一批已经退休但是身体健康的老教师,担当志愿者,缓解边远地区汉语老师不足的压力。同时,扩大新疆中、高师汉语专业招生规模,建议自治区为每个学生每年补助一定额度的学费和生活费,以增强汉语专业招生的吸引力。建议自治区尽快按国家新的编制标准,结合各地区实际,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并从解决教师编制入手,为该边境地区解决一定数量的教师编制,逐年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素质高、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新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因地制宜地调整边境的校点布局,合理配制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改变过去校点多、规模小、费用高、效益差的状况,把学校布局与危房改造同步进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要组织开展社会助学活动,解决适龄儿童特困生的辍学问题,确保“普九”教育工作任务的完成。同时,根据边境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边境基础教育特
10/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色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符合边境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定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5.3 改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率
新疆各级财政部门应努力保障教育经费的基本投入并随 着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另外财政部门积极配合 教育部门做好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实现规模效益;优化专职教 师、后勤行政人员及学生的比例,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合 理配置和利用教师资源。
注重解决农村、牧区学校经常性费用不足、教师培训经费、学校冬季采暖方式等具体问题,办好牧区寄宿制学校。为了解决新疆部分地区义务教育经费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地区及各县(市)应成立相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一把手”责任制,为确保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和试编今后中小学校预算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明确工作目标。地、县(市)相继应制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地、县(市)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义务教育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第三、落实改革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国家和地方应采取更大的政策倾斜,支持边境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增加对当地教育的财政投入。没有资金想发展教育就只是一句空话,特别在边境地区,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办学条件下,更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除此之外,11/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偏远地区还应该积极获取教育捐资。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该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利用一切机会争取企业个人的捐资助学。
5.4 加强学校教育及教学设备的常规管理,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使用功能
区现有现代化教学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的情况,首先,我们应该集中加强教师这方面知识的培训,使该边境地区的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上的资源优势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应该引进一部分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现有教学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第三,改革考试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家长、学生观念的转变。针对边境地区教育现状,我们不妨矫枉过正一些,在一些评价上可以向信息素质教育倾斜,以振聋发聩之势将认识之后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诱上梁山”,促进他们彻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6.总结
通过完成这次论文,让我更加了解新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新疆教育的意义,新疆乃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想要很好的发展经济,重中之中就是快速发展教育,储备人才。21世纪,什么最重要。答案毋庸置疑就是人才,而怎样才能快速的获得人才,那就是加速发展教育。本文通过对新疆教育现状的分析,并给出了建议。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机遇,新疆的教育将发生翻天地步的变化。
12/13
发展经济学概论
7.文献参考
[1]顾华详.新疆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实事求是,2004.2.[2]蔡宝来.现代教育的新功能与发展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曹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新疆教育实施优惠政策的历史考查[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3):118 [5]骆诗政,刘玉杰.新疆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16 [6]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1
13/13
第三篇:发展经济学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传统农业升级路径分析
耕地仅占世界10%的中国,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如何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河南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在兼顾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从国家的整体规划出发,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河南作为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大省,要摆脱落后的局面就必须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上下功夫。但同时,河南又肩负这粮食生产安全的重任。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用地的减少等诸多矛盾,要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农业的生产就必须跟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化协调”发展。
所谓“三化”协调发展,就是要以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持;以城镇化带动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统筹城乡发展,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以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真正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成为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有机统一体。
“三化”协调的本质是不牺牲农业和不错位发展,而是相互促进和齐头并进,最终达到促进农业和促进土地集约使用的目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要实现快速的发展,我们从从东部沿海地区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发展经验。沿海地区工业化的普遍发达是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密不可分的,但同时他也是在大量牺牲农业的基础上才实现的。河南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其农村占用土地与农业人口比重相当高,“三农”问题的解决一直困惑这我们,要按照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必然导致非城镇地区经济的更加低迷。所以我认为,在河南要实现三化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肯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并以“三农”问题为根本进行统一规划。
一、要合理规划农村土地用途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会大量的侵占农业用地的面积。但同时,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的生产提供必要的保证;城镇化的发展同样能够改变我国现在农村住房占地面积太大的现状,使得农业用地能够大面积的统一规划。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为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采取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在这其中,河南16.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在哪里建设城市?建设多少个城市?在哪里建镇?建设多少镇?在哪里建居民点?建设多少个居民点?每个城市、镇、居民点面积多大,人口多少,空间界限在哪里等等,都进行科学界定。土地的规划不仅需要为工业化与城镇化提供了可供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保农村人口在转入城镇化过程中的待遇提高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这期间,城市和城镇必然会存在大量的流动农民工,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安置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其注入动力——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工人,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增收问题是决定农民在建设中的积极性的关键。我省作为全国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就是因为现在农村人口对于农业生产已经显得过剩,外出务工能够大幅度的增加自身的收入。所以,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作用下,农村人口能够为现代化与城镇化提供足够的动力。相应的,工业化发展对于劳动力的要求能够提高农村人口本身的技术水平,城镇化的发展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两方面都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和科学农业技术的应用。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包括农业的机械化生产、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业信息化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五个方面不论哪个方面的提高都会带来农业粮食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释放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其次,加强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怎样从传统人变为现代人的过程,是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第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验区和示范区。大力加强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民自觉接受和运用科技的积极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
总之,由于河南在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地位,以及省内人口过多,尤其是农业人口过多的现实。我认为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中心,尤其是以“三农”问题为根本,逐步实现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相互促进、齐头并进。
第四篇:发展经济学
1.比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增加投资而增加了产量,同时还包括更高的生产效率。经济发展,除去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也包括人口增长、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增长是反战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可能有发发展,但有了增长不一定就有发展。
2.改造传统农业有哪些基本途径?
(1)制度创新(土地占有方式的改革)。比如大规模现代耕作或养殖,种植园农业。(2)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比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形式的机器替代劳动,新型稻种改良作物品种而提高产量。
3.教育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哪些?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人力资本是影响经济增长稳态值的重要因素,更高的教育水平进而更高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稳态收入水平(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率本身)。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积累(或教育)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本身,促进经济增长:(1)促进技术进步,(2)提高劳动力采纳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3)促进具有正的外部性的技术创新和扩散,增加社会收益。
4.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国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具体有哪些表现?
一个发展中国家高效益的工业与低效益的农业国家之间的差距。
具体表现: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和平困地区并存。
5.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的等资本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工业化。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越高。(2)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
6.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
(1)人口问题。人口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的硬约束。除了数量以外,人口结构不合理和人口素质低下,也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2)资源问题。中国不仅存在资源相对短缺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存在着资源开采和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资源的开发过度与利用不足并存。(3)生态环境问题。人口膨胀,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野生物种濒临灭绝,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当前环境问题已经不是能否造福子孙后代的问题,而是当代人是否能安然度过的问题。因此,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上诉问题的必由之路。
7.简述技术引进的必要性和途径。
必要性:(1)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2)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3)引进技术有利于培养本国人才。途径:(1)向国外购买新技术、新产品并加以复制。(2)从国外购买专利权或生产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生产。(3)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4)引进外国公司投资。
8.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加快人力资本积累?
(1)全方位改善营养和医疗服务,提高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应该注重营养健康状况最差的群体的营养条件,还要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段的营养投资。(2)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传授在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预期收益,降低辍学率。(3)减少智力外流。发展中国家应该为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他们从个人理性的角度认为留在国内也是个人的最优决策。
9.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消除资源诅咒?
(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把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资源开发和环把握好方向,也很容易遭遇到危机和挫折。境保护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2)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环境保护即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对于资源的相对匮乏,我们必须加强国家对于资源的管理,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增长体系。(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只有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和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环境将会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和突破口。10.什么是三农问题?为何中国存在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收入减少是农民没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来投资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失去了保障,农村经济停滞又导致了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与城市而言越发显得贫穷与落后。原因:(1)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2)国内外的市场规模。(3)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4)公共产品供给不足。(5)政府失灵。论述题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其基本思路是:(1)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模式;(2)由资源型经济过渡到知识技术型经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利益;(3)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等措施,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对后代的需要构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1)公平性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2.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它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形成的途径:(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一般来说包括所有影响人均预期寿命和人体体力、脑力、耐久力和活力的设施及服务;(2)在职培训,包括由企业组织的传统的学徒式教育;(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非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意义:一是扩大了资本含义,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资本总是有形的、物质的观点,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二是对现代经济增长做出了新的解释。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要素问题(1)生产要素的严重短缺。发展中国家遭遇物质积累不足的困境,这种积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次,与发达国家一百余年来教育水平的飞速发展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发展举步维艰。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本的形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任然存在巨大差距。(2)生产要素使用低下以及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本来就面临生产要素紧缺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越发显得吃力。(3)结构性弱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结构性弱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工农产业部门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使得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农业生产部门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二是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三是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国内需求结构畸形。(4)各国经济的相互影响。经济全球化将各国卷入了同一个体系中,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生产率,并且以出口作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率。全球化国际间经济的相互影响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然而,负面作用也是存在并且有很大危害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大潮中,如果不
第五篇:发展经济学阅读材料
《发展经济学》课程考试阅读材料
2014年春季
1)斯图亚特.R.林恩, 《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3)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4)爱蒙德.菲尔普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信出版社
5)吉拉德.M.米耶,《经济发展理论的十位大师》,中国经济出版社
6)迈克尔.斯宾塞,《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机械工业出版社
7)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9)罗纳德.芬德利,《强权与富足》,中信出版社
10)科斯,《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信出版社
11)周其仁,《改革的逻辑》,中信出版社
12)路易吉.帕加内托,爱蒙德.菲尔普斯,《金融、研究、教育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
14)G.M.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阿比吉特•班纳吉,《贫穷的本质》,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