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

时间:2019-05-15 03:0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

第一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

一、“整合”,让学习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大背景下,美术教材虽然有着丰富的艺术图片素材,但是它却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量的需求和艺术素养的拓展。而美术教学不仅仅只是对孩子进行单一的图片欣赏,如今孩子已经生活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时代,广袤的世界已经成为了学生多彩的书本,大量的课堂教学需要通过声情并茂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体验,进行有效学习,已经成为了现在美术教学的常规教学环节。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比如《京剧脸谱》一课,京剧虽然是我国的国粹,但学生对这一祖国传统艺术知之甚少,对脸谱知识的掌握更是凤毛麟角。作为美术教师,有责任去弘扬祖国的传统艺术并使之发扬光大。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我充分发挥CAI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有关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并从角色、谱式、色彩等几方面分类讲解,使他们逐步了解了京剧及京剧脸谱的发展、演变以及谱式、色彩等的含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近学生与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去认识、了解不同地域间的艺术异同,感受多元化背景下不同艺术的魅力。这样的课例几乎充实着每一堂美术课,第 1 页 所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素材,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力,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整合”,让学生思维的羽翼飞翔

1.信息技术是具有演示直观、形象、生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媒介,改变了传统的一张范画一支粉笔的时代

国内外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除了学生共性的发展外,美术教学活动更多的是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是个性思维的张扬

例如,我在教《重复的形》这一课时,如果在一般教师看来,我的教学引导只是一种最最基本的方法,不可能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进行示范。但是,我在电脑房上课时,学生人手一台电脑,通过“图画版软件”,最终的作品丰富多彩。这时的信息技术可以点亮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反复练习,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

第 2 页 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功的喜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还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的思维也会异常活跃,课堂气氛跟着高涨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进一步发挥。

三、“整合”,成为师生关系互动的新媒介

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教学的互动。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不用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网络来传递图片、影响、文字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齐白石的水墨画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的了解少之又少,于是我利用电脑组织了一次网络整合课。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讨论,让学生整理水墨画的分类,齐白石绘画的特点等,使学生能在艺术的海洋中真正邀游,切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互动。因为学生的审美各不相同,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

第 3 页

计算机与美术的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如在原来的“师与生、生与生”增加了“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互动。假如能与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融合起来,学习方式就更加丰富了。学生更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与创新。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看到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一体的电子材料,以此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模仿与接受,一味地在教师圈定的美术知识圈子里打转。相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搜寻相关内容与知识,兴奋地探究美术的奥妙。有些课,因为学生兴趣高,课内时间有限,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还会在课外花时间去探索、研究。日后,有新的认识,他们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补充完善。研究性学习得以落实,拓展性学习也能真正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目前和将来,各种新的信息技术软件不断发展更新,会使学生对电脑绘画设计一直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四、信息技术,永远无法代替教师的指导

要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提高相应的美术能力,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也说“成功的教学需要多种因素结合,就像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自由的思维空间,体现相应的美术技能训练,如果完

第 4 页 全自由放任的后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传统教学的任务都完成不了。我觉得有时候信息技术是替代不了教师的示范和指导的,这也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

总之,作为教师要理智地面对现实,适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发挥出最高的教学效率。“整合”是一种方法,是一个执行的过程,如何适应新环境,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即教学观念也要有个“整合”。

第 5 页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国培中学(3)班

梁兴旺

设计思想: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将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就是以美术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美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将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美术教学,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理解记忆、增强自主学习的作用,因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得心应手,课堂的压力相对减轻,教学的质量就容易控制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能力

1、把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出现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途径,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把读的过程还给学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课文,才能加深理解,教师不能以讲代读,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

3、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讲解主要过程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把绘画时间留给学生

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为知识目标,课上必须留给学生大量的绘画时间,努力克服烦琐的讲解。

课程脉络

让学生欣赏邮票→介绍邮票种类及涉及项目→产生设计冲动→利用计算机设计→讲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邮票的有关知识,掌握邮票的设计方法,设计一张漂亮的邮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对美的体验和欣赏,让学生学会创作美;

②培养集邮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各种表现手段设计一套有创意的邮票。

教学用具: 范画、PPT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

师: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你们说一说片中的同学在做什么?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请你说一说片中的同学应该怎样做?(学生观看课件,并思考问题)

生:片中的同学在邮信,他这样做不对,因为他没贴邮票。应该在信封上贴邮票,再投入邮筒,邮票是邮资的凭证。

师:写一封信,或抵万金的家书,或淡如水的闲谈,都会买上一枚邮票,贴于信封,投入信箱,从那一瞬间起,信中的文字便被无限地拉长,真温暖亲人,友人的心扉(师出示范画、学生欣赏范画)。

师:邮票即能用于邮政,又能留于家中玩味,既具备千里飞鸿,一寄思绪的浪漫,又具有收藏价值。我们有谁轻易地离开过邮票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设计邮票,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叙述更多的事情?自己设计的邮票更有情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计邮票。(板书:邮票设计)

二、介绍邮票种类及涉及项目

师:现在我们手中有一些邮票,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手中的邮票,谈谈你想知道什么?小组讨论:

1、邮票上都有什么?(有图案,有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地区等。)

2、邮票上有哪些标记吗?(邮票的外形边缘有整齐的齿孔,票面必须注明邮资的价格,发行的时间和地区。)。

3、邮票有哪些种类?(有普通邮票、纪念 邮票、特种邮票、讲解航空邮票和欠资邮分票。并且每种邮票上都有一些标记。)普通邮票 用“P”表示。

纪念邮票 国际上有“C”表示,我国用“J”表示。特种邮票 国际上用“S”表示,我国用“T” 表示 航空邮票 用“A”表示 欠资邮票 用“D”表示

小型张和小全张用“M”表示

4、邮票上有一些数字,如“8-6”,这是什么意思?(它表示这套邮票共有8枚,这是其中的第6枚,一套邮票多少枚没有统一的规定。多枚可以组成一套,独立的一枚也可以称其为一套。)师:了解邮票和知识,设计邮票就方便了,怎样设计邮票呢?由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三、设计邮票的步骤

1.构思(板书:构思)

一张小小的邮票,要在狭小的天地里叙述很多事情,应精心构思,票题要好,主题要突出,要别具创意,请看(教师出示投影片)这两枚邮票票题好,一是“虎虎生威”一是“气贯长虹”,颇有虎年气魄,给人以振奋感。邮票的内容包罗万象,宇宙间的万物都可以记载在小小的邮票上,如人物,动物、景物、事物、重大历史事件、故事传说等,造型方面,邮票多种多样,有的写实,有的变形。生: 1.我要设计一套有关校园生活的邮票。2.我要设计一套有关跨世纪的邮票。师:起稿(板书:起稿)

可以运用美术字写法标明邮票上的各种标记。邮票上都有什么? 生:邮票上有图案、面值、发行时间、发行地区。师:(1)图案,(板书:图案)造型生动形象简练,单纯,富于装饰。(2)邮资的价值。(板书:面值)(3)发行时间。(板书:发行时间)(4)发行地区:中国人民邮政。(板书:发行地区)

同学们请看,这枚邮票构图和谐,画面文字精心设置,面值画显得很活泼,富有生气。3. 着色,(板书:着色)

学生看挂图欣赏色彩处理方面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既有鲜艳的色调,又有灰色调,色彩强烈,明快,鲜艳。

邮票的表现形式也不受任何限制,以绘画方法表现邮票的内容最为常见。也可用剪纸,拓印等方法来表现。(教师指挂图)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当一名小小设计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手段设计一套有意义的邮票,老师这里有一些主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主题设计邮票内容,也可以自己设计确定设计的内容。

四、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绘制

学生利用金山画王,设计、绘制邮票,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评学生作品

师:看,设计师们设计了这么多的邮票,漂亮不漂亮啊?有„„你最喜欢哪张

邮票?为什么?这张邮票是谁设计的?请你说一说你的设计想法。生:(略)

(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六、教师小结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是邮资凭证。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的“小型百科全书”。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小小的邮票像一个广阔的知识世界。可以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叙述很多的事情。

集邮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日后我们要多收集邮票

第三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

学校:药惠小学 教师:丁凯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入,在学科结构、学科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都引起了变革,但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的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应该以学习者的情感为教育对象,本文通过对情知教学理论的内涵和特点的阐述,界定了在情知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就不同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提出在教学的前、中和后要以“情感设计”贯穿整个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

[关键词] 情知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感设计;道德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发展的标准,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前进,不仅是每一个学校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教育面向新世纪的政策目标;

信息技术在与学科的整合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课堂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师生角色等等,使教学结构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接受知识的形式多样化,知识构建速度更快,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比如:他们的学习伙伴也不仅仅只有自己周围的些许同学,也可能有包括学科专家在内的、各地域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群体伙伴,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传统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主要在情知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真正的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建构。

一、情·知教学理论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基于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目的是改革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知教学理论的概述及特点

情·知教学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我国的教育家冷冉先生提出的,是由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构成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体系,冷冉先生对情知教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主要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做了阐述。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份有两类:一类是属于情意因素,如动机、态度、情感、兴趣、意志等;一类是属于认知因素,如感知、想象、思维、记忆等。[1]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与感知——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的统一就构成了情知教学。可见该理论重点突出了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冷然先生认为:过分的强调认知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考试的本位化,教学效果的结论化,致使学生的兴趣索然,而作为学习者,他们的学业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受认知的即智力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不如起动机情感、信念等情感因素来的巨大,因此,教学不仅仅要学生认知,而且要在与情感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进行。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很多,张剑平教授在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过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

[2]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见,该定义的界定,是以培养素质型人才为教育目的,是从教育的宏观目标的角度出发的。从微观的教学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学习的改善。所以说,信息技术能否有效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衡量信息技术是否与各学科实现了整合的标准,但是,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带来了技术的融入,同时也带来了观念和理论的融入,使各学科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和模式等等发生质的变化。

(三)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

任何技术应用于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能更好的促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情知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情感角度入手,通过技术感化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在学科结构、内容、教学策略及环境等方面,通过提供的声响具备的教学内容、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有效的建构知识的目的,张扬其个性发展的同时,实现其更好的全面发展。在该定义中,主要突出了情知教学理论的核心“以情化人”的思想,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感化,使其主动地选择学习,从而将整个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真正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3]

二、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第一部分讨论了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但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要实现“以情化人”的情感教学目的,必须将该思想贯穿于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在每个阶段并可以细分为几个层次,而情知教学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与这些层次中微观因素的结合。

(一)情知理论下的封闭式、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在以知识为中的课程整合阶段,按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充当的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情知教学理论要求信息技术在其应用中要以学习者为对象和以学习者的内部情感的激发为对象,在信息技术充当演示工具中,该模式在现在很多的学校存在,即信息多媒体技术,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幻灯投影媒体教学,但是在该过程中,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充当演示教师教案的工具,而要充当能引起学生对所展示的知识共鸣的工具,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幻灯图片或视音频,使学生首先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4],让他们愿意去学,主动去学习,从而改变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的被动局面;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充分体现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协作和交流学习,通过交流,使学生与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同龄人或专家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但是,在该学习的平台支持下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所面对的交流平台或者是很简单的交流窗口,即信息的发送、接收等简单按钮所组成的窗口,或者是按钮很丰富,但是大部分都是交流工具为自身的推广而设计,并未对学生的交流起到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对其产生厌倦感,还会对该信息交流平台的有用性产生质疑,因此,在设计交流协作平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自身兴趣,既能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即为学生个体的提供能够实现人机交互的学习的平台,如网络课程等,但是不容乐观的是:现在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大部分都是传统课堂教室的搬家,不仅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从在很多弊端,而且网络课程界面的设计上不符合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比如,在网络课程界面颜色的设计上,部分网络课程所选的主色调与界面的文字对比度低,从视觉信息接受的角度,信息接收质量大大降低;部分网络课程在内容上,还是教师的课堂教案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外,对于优秀的学生,缺少知识的衍伸部分,而对于网络课程的知识衍伸部分是主要面向优秀学生(课堂知识能快速掌握的),恰好在教育中,得到个别辅导的学生主要倾向于优秀学生,因此,网络课程知识内容板块的安排,使网络课程不同于教室课堂的主要标志。

(二)情知理论下的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和作为研发工具[2];作为资源环境,是指信息技术为整个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主要通过学生的作品和对学生的测试;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主要是为教和学服务的,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但该过程的进行,是建立在学生对于信息获取的意识之上的,即学生愿意获取信息,在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能否维持学生的学习,必须要以学生获取信息的动机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主动参与。第二,作为信息加工的工具,该层次是通过学生自主的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学习有用的信息群,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明确提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以道德为准绳,同样,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对获取信息的加工,也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础上的,即网络信息道德;第三,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和个别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的协作交流,主要有学生之间的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而这几种模式要求学生要处于投入的状态,学生之间的竞争能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动机有效方法,角色扮演,主要通过学生对要扮演的角色的投入,既有外观的表演投入,还要身心的投入,既要对所扮演的角色的特征要全面了解,并能够模仿,这种方式是培养学生通过情感交流来学习的体现。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主要的教学策略又探究式教学策略,该策略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情知理论指导下的探究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与生活实际相似的情景,激发学生对所探讨问题的兴趣,实现学生真正的进入探究的环节当中,在平时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发现,在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由于学生投入程度低,往往造成某个问题的解决,以老师的解答为最终的结果,将真个探究过程变成教师自己的探究,影响该过程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能否真正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即他们学习是否真正的发生了,而这个的前提基础就是首先要学生真正的所学内容感兴趣,在意识上接受该问题的探讨,才能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探究过程中,所以说,情知理论强调教师要采用将学生所探讨的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

(三)情知理论下的全方位课程整合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主要是与课程内容改革、结构改革和目标改革方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主要是学生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欲望的满足,因此,要使其真正的学习,情感因素在整个教学中占很大比例;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连接结构形式,比如,在现在教学内容中,教师采用图片、图像和动画等形式,使所教的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而这些内容机构的变化正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据的。教学目标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的技能,问题的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增加了对学生道德的评价。教学组织结构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不再是线性的,固定的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而且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性。整个教学以某个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自主探究,在小组分组的过程中,主要根据学生的男女比例, 成绩差异, 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和遵规守纪几个方面[5],形成优势互补,教师作为引导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作为人的内在精神的素质, 其形成就是一个内化过程[6]。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的素质内化、实际上就是对教育影响进行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已知向新知的转化、记忆与理解的转化、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过程。在这些转化中, 学生不同程度地要利用心智活动如分析、综合、判断、比较等, 而这些心智活动的参与程度又与学生自己的意愿有关。因此,当学生对教育影响加以内化的时候,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情”字, 这个“情”决定了学生是否愿去借助已知加深对抽象的理解, 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借助形象促进对新知的理解过程, 决定了学生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增强对教育影响的识记和保持, 也决定了采取措施的有效度和努力程度。所以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课程整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教师通过情感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地、情愿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吴恒山,情知教学的理论特点及其实验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5[1]; [2] 张剑平熊才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P15:20; [3] 张婷婷,情知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之情感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4] 钟亚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5] 王家志 徐福才,立体教学是情知教学的重要手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4] [6] 张建琼,论情知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3[2];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探究

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是信息时代的新“文盲”,忽视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必将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落伍!国际调研的结果显示,各国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与传统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

1.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1.1教学模式的特点。

如果说赫尔巴特的“四段法”是最早(1806年)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模式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教学模式由单一模式发展为上百种模式,但这些模式都遵循了共同的特点。

(1)任何的教学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或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

(2)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主题、特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的程序,同时包含了以某种教学策略为主导的多种教学策略。

(3)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在教学模式中,教学中的各因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4)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1.2教学模式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美国著名的师范教育家乔伊斯(Joyce)在与他人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分成四大类。

(1)社会相互作用模式(2)信息处理模式

(3)个人发展模式(4)行为主义模式

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一书将教学模式分为三大类(1)侧重于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2)侧重于发展人际关系技能的教学模式

(3)侧重于适应学生需要与个别差异的教学模式 这些分类方法反映了不同的分类思想。乔伊斯的分类倾向于以模式的理论基础为依据,而叶澜的分类是以个体发展为依据。不同的分类对教师选择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指导作用,但任何教学模式都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特定的教学目的(2)特定的教学程序(3)特定的作用方式

(4)特定的教学环境

教学模式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程序,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它的处方性和可操作性特点,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

2.1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而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作体系。

教学方法既包括手段和方式,又体现为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二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第三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就必然包含了教法、学法、教与学的方法。2.2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方法,没有方法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对于信息技术这种特殊的综合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3.各种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3.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这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它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戚勒提出的“五段教学”,后经过前苏联凯洛夫等人改造并传入我国,我们又对其作了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它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通过教师传授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由感知到理解,达到领会,然后再组织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最后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3.2示范—模仿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模式之一,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先把每个知识点讲解并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操作练习,如此循环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3.3探索—发现教学模式

又称“引导—探究”式,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思维去获得实证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探究的态度和习惯,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但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处于协作关系,要求学习者能展开积极能动的活动,有时甚至是主角。3.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同时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师一般要给学生一个任务,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这一模式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个性的陶冶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某种与现实生活同类的意境,让学生从中掌握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4.各种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4.1以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为依据的教学方法分类的应用

4.1.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都伴之以讲授法。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这种方法主要作为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如介绍某工具软件或讲解网络知识。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很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信息与信息社会》这一节,教师就可以提出“什么是信息?”,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信息的意义,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学习者的意见和想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课程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4.1.2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给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种方法是信息技术课中一些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处理过程,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使他们对作品或演示过程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还可以给学生演示带有趣味性的教学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动性。

4.1.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练习法也就是实践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践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这种教学方法常采用个别化教学模式,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4.2其它教学方法的应用

4.2.1任务驱动法

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所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

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模式。小组学习又称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在任务驱动下,小组讨论、小组竞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能使小组成员间和组与组之间的思想融合贯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4.2.2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为学生构造一定的学习情境,例如采用一些健康益智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巩固练习学过的内容。提出切近生活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4.2.3 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利用已学过的Word的界面设置,可以映射Excel等软件的界面,这样就可以用形象比拟的方法轻松的学习其它软件。4.2.4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因此,教师在

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5.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5.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而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两者相比,教学方法更注重于具体的途径和程序,也就是教师课上所使用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5.2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综合应用

每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哪一种或哪几种能适用于一切范围和条件。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这样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来说,只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是达不到最佳教学效果的。

选用教学方法必须与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相适应,并综合运用。而且信息技术课不能只考虑自己单方面的教学,还应积极与其它学科整合,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其它学科中。通过这种应用来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促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5.3建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过程,强调以学为主,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协商、会话等活动自主建构知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灵活运用这种教育思想。如果教学只是呆板地讲授软件使用方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5.4发展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世界最需要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创造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想象力丰富。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设计应考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想象空间,激活并扩展学生的想象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采用多种实践形式,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想象等一系列思考过程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5.5在教学中坚持“主导---主体”模式

学习控制分为两种: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就是学生受到来自外部的因素对自己学习的约束,表现为来自家庭、教师或长者的计划要求、任务、期望、鼓励、批评、督促、关注等,与学习的外部动机相联系;而内部控制也叫自我控制,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一种计划、要求、反思和调节的过程,与学习的内部动机相联系。学习过程往往同时存在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控制既要提高学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又要结合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轻视。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当前社会即信息时代对计算机的要求变成学生的需要,把社会意识和他人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这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独立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

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而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特别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这样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中,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信息技术就应该建立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下载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探究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探究摘要:文章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充分......

    美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美术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美术与生活本为一体,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美术成长的土壤,没有了生活这片沃土,美术成长必将会“营养不良”。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摘要:主要讲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基本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A0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黄潭中学 余杰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 [关键词]教......

    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江爱美 摘要: 探究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案例学习指导法 答:所谓案例学习是一种通过具体的描述引入情境,呈现问题和疑难,进而引起分析、......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50分) 1、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动力的基本标......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初探

    高中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课程整合初探 【摘要】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必要性并对整合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反思,对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创设的环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