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意见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意见
历经园本课程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和以前相比,在活动设计、活动策略等方面表现出多元化、多通道等特征。然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
1.幼儿聆听音乐留于形式。Flash的制作和音乐相匹配的动画软件的运用,活动中幼儿目不转睛,全神贯注,音乐倒成了一个背景,大有喧宾夺主之感。使幼儿的注意力往往只专注于画面所带来的视觉享受,不是来自于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幼儿专注地倾听音乐习惯的培养。
2.弱化审美体验。音乐欣赏中教师十分关注幼儿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几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都少不了有“这段音乐是抒情还是欢快”?“表述的是小猫还是大灰狼?”等等模式化的问题。弱化了幼儿对音乐本身应该产生的审美体验,忽略了幼儿对音乐的融入、迷恋和感动,而这些是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实际上,幼儿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音乐知识,而在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多少音乐感受;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能够倾听、理解、表演和创造音乐。这里更强调幼儿自身的参与和感受,并使他们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和内涵。而培养音乐能力重要的是用更多的时间引导幼儿聆听音乐。
一、幼儿音乐能力
音的高低、音色、长短和强弱是构成幼儿音乐能力的基础。幼儿园音乐能力的培养应该紧扣音乐的四个性质和特点。
(一)小班
一般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往往就是身体动作,即尽量用自己想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到小班末期,能学会借助于想象、联想来理解性质鲜明的音乐情绪,产生一定的共鸣;但对于乐曲基本表现手段的感受和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音色、节奏、旋律的的差别常常不能很好区别。
(二)中班
一般能欣赏内容较为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如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初步感受乐曲的结构(ABA),能基本理解音乐表达的情绪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联想、想象。能借助于歌词及生活经验、音乐经验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没有标题的纯器乐曲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基本上能用较自由、多样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并在表现过程中努力追求表现的独特性、创造性。
(三)大班
能从对音乐的粗略区别进入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器乐曲的结构、音色及情绪风格上的细微差别。同时,他们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和归类,并且用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也增强了。另外,能清楚辨别、理解音乐作品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等表现手段变化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创造性表现的形式丰富多样,有身体动作、嗓音动作、语言表达等。
二、引导幼儿乐于聆听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音乐聆听习惯的培养,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
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为音乐欣赏活动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倾听、表现。*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倾听日常活动的声音 *倾听人体发出来的声音
*倾听歌曲、乐曲中的不同模拟音响
(一)小班
小班的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常会被周围有趣的声音吸引住。例如:飞机隆隆声、下雨的哗哗声。教师对于幼儿这一特点,立足于让他们倾听生活中而且是他们感兴趣的声音。通过一段时间,幼儿会收集到许多有趣的声音:打雷的轰隆声、妈妈切菜的嚓嚓声、喝水的咕噜声、小鸭的嘎嘎声等等。教师在这时候要注意将幼儿收集的这些声音进行适当的归纳,例如属于动物的叫声归为一类;属于大自然的声音归为一类;属于日常活动的声音归为一类。让幼儿对声音的归属进一步明确,根据自己的兴趣再去收集他们的声音门类,激发其倾听、欣赏的欲望。
声音之所以美妙是音乐蕴涵其中的节奏,因此在幼儿收集美妙的声音到一定的阶段时,教师要注意将节奏与声音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幼儿收集鸭子的叫声是嘎嘎嘎,教师就可以结合节奏图谱让幼儿学习一拍一下的节奏,进而再让幼儿想想他们收集的声音中还有哪些是这种节奏,引导幼儿发现小猫叫也是一拍一下,这样让幼儿结合生活中的声音掌握节奏,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还可以初步培养幼儿感受欣赏音乐中节奏的能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用肢体语言、乐器表现这些节奏,进行对这些节奏的简单表征活动。
(二)中班
中大班在倾听生活中有节奏的声音的基础上,教师可激发其用适合的乐器进行表征活动。不仅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表现声音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乐器的音响效果贴近生活中的这种声音。例如:青蛙叫,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找找“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像青蛙叫呢”?经过一番筛选幼儿发现响板、双响筒的声音很像青蛙叫,于是就在这两种乐器上贴上青蛙的标记。教师可用这样的方法将所有的乐器进行这样的归类,这样乐器不仅是作为一种伴奏的工具,也是儿童表征生活中声音的道具。这是中班幼儿表现生活化声音的重点。
(三)大班
到了大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一个故事配上乐器,使故事表演生动化。例如:森林里举行音乐会了,听谁来了,教师出示一个动物让幼儿用乐器伴奏,增加故事的生动性,有效地利用乐器的声响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声音、节奏的美妙。
三、通过活动让幼儿获得音乐的基本体验
下面三则案例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幼儿建立听音乐的习惯,很多体验必须靠倾听来完成,并将这种习惯内化为一种能力。
案例
(一)小班《小鸡》
老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鸡的音乐,讲的是咱们班小鸡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孩子们听说音乐里讲的是自己班的小鸡,都格外兴奋。
听完一遍后,教师说:“是不是说咱们班小鸡的事呢?”我们再听一遍,听听咱们班的小鸡在干什么呢?这一次孩子们边听边做啄米、喝水、展翅等动作。
接下来,老师分乐句进一步让幼儿边听边模仿小鸡的动作,几遍音乐后有些孩子开始注意到动作与音乐的协调,当模仿小鸡喝水的动作时,为了合上悠长的旋律,努力地做喝水状。
案例
(二)中班《音乐中的强弱》
1.大鼓。老师敲鼓,请幼儿仔细倾听鼓的声音,并用走路来表达对鼓声的理解。开始老师的鼓声可以比较平稳,一拍一下,当幼儿适应并用恰当的动作表现出来后,老师在敲鼓中加入明显的强弱变化。
2.大鼓与串铃。首先,老师请幼儿听听串铃的声音,请幼儿在原地用肢体动作表达对串铃声音的感受,然后大鼓和串铃交替演奏,让幼儿尝试用肢体表达。
3.将幼儿分成两组用肢体动作将自己的想像表演出来,体验大鼓和串铃的力度变化和音色变化(表演后可请幼儿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想象)。4.让幼儿拿串铃和大鼓表演,指挥其他幼儿体验。
案例
(三)中班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
1.请幼儿欣赏《动物狂欢节》中的三个音乐片段,感受音乐中强与弱的交替,以及力度不同所带来的情绪变化。
2.分段听音乐,鼓励幼儿运用《大鼓》中获得的力度经验,大胆用肢体语言表达对现在音乐的理解(用动作、表情的模仿所感受到的不同动物形象)。3.幼儿分组,并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表达或表演对音乐的理解。
四、审美体验的几点要求
首先是生理动作优美而不僵硬。匈牙利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儿童对音乐的反应必须有大肌肉的反应,没有此,是不完善的。教师要帮助幼儿用肌肉的运动、肌肉的涨落来领悟音乐的轻快缓急、张弛有序,在音乐和肌肉运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音乐或是轻柔浪漫的,或是铿锵激昂的,或是悲伤沉重的,但音乐绝对不是僵硬的,动作只有和音乐相融相合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
其次是语言优美而不平白。音乐是诗性化的,而诗性化的音乐只有配以诗性化的语言才能使音乐得到升华。平白的语言只能降低音乐的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灵变得麻木、呆板。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欣赏似乎过于追求理性,以至于将音乐中所蕴涵的五彩世界无情地“祛魅”,孩子被迫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主观的感受,用僵硬的理性代替鲜活、灵动的感性体验。在这样的“祛魅”中,艺术原本的、“附魅”了的神人、想像、蒙胧被压至一隅,诗性化的语言变成了客观直白的简单描述。
再次是想像丰富而不贫乏。成人不要把孩子们天真大胆的想像引导到千人一面上来,过多地在意儿童想像的合理性。成人要“以儿童为师”。当然,以儿童为师,不是要抹杀儿童的不成熟性,从而把儿童当成“神话”,当成“宗教”,这样必然会物极必反。
最后是情感丰富细腻而不无动于衷。审美的体验常常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当孩子们融入音乐,进人音乐,成为音乐中的一部分的时候,她所能领悟到的音乐的美和情感的震撼便会自然生成。而有一些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过于肤浅,仿佛“蜻蜓点水,一触即飞”,流于表面和形式,没有实质的内涵。有时甚至就是一种无动于衷,看起来活动过程热热闹闹,而其实孩子们的情绪体验都处于浮躁状态。
第二篇: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河东区第三幼儿园
沈 萍
内容提要: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和表现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引领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提升教师对音乐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师幼的发展。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1.选题的目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与表现的过程。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他这一理论的阐述把音乐欣赏教育活动置于了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之上。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个人投入并沉迷于音乐展示过程的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发展都会有潜移默化的积极性影响。音乐欣赏活动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情绪,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幼儿的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
然而,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实施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材、指导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把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困惑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而是偏重认知。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偏重技能。在策略的组织上往往忽视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索与创造,而是偏重单一的模仿。
困惑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过多、控制过多„„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往往被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或是在欣赏过程中出现“蜻蜓点水”、“表面文章”的现象,幼儿游离在音乐之外„„教师对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创设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师幼共同在欣赏中探索音乐的奥秘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
困惑三: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误:欣赏是“由外向内”的输入活动,创造是“由内向外”的输出活动,两种活动似乎不存在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这就忽视了活动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困惑四:目标的确定、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等,使活动处在失控的状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会出现哪些问题?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怎样不同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引导与支持,幼儿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不同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以达到丰富审美、陶冶情趣、开拓思维、启迪智慧的目标,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旨在让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2.课题的界定
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是指欣赏者将倾听到的声音形象,通过想象与联想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与意境。也就是说,欣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既是对音乐作品种的美的一种发现,又是欣赏者的一种再创造,两者均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产生心理愉悦的源泉。
音乐欣赏的方法从欣赏者的角度可分为:用音乐知识去感受欣赏、用生活经验去感受欣赏、用意境想象去感受欣赏、用感情悟性去感受欣赏等四类。从引导着的角度可以分为:表演法、讨论法、想象联想法等欣赏方法。
指导策略是指遵循一定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情况而采取的有效的形式、方法。
3.研究设计 3.1理论依据
3.1.1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学习音乐的规律。幼儿期正处在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的阶段,喜欢新异刺激的、活动变化的事物,注意的范围较小、稳定性差、集中时间短且容易转移。幼儿期是以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为主,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目的性不明确,想象的主题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想象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3-4岁幼儿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只能先做后想或是边做边想。4-5岁幼儿爱玩会玩,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迅速,形象或表象影响或支配幼儿对事物的认识。5-6岁幼儿好学好问,抽象概括的能力开始发展,此阶段幼儿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逐渐理解事物的某些相对关系和辩证关系,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简单的概括和分类。
另外,情感在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催化剂,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通过作用于音乐作品的多种感官通道、多种艺术形式来帮助不同差异、不同爱好的幼儿积极地参与音乐,建构相关的音乐知识„„这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把握的教育策略。
因此,要在研究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幼儿学习音乐的规律,让幼儿在体验音乐情感、表达音乐情感中积极参与创造音乐之美的活动,达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目的。
3.1.2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这样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处。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的手段。”
3.1.3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他强调儿童的地认知发展是在不断的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直接的认识还必须以材料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材料的直接操作。他还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各占若干比例或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两种因素的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受当前环境和物质的影响,而可能是受其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3.1.4关于“系列层次活动”。“系列层次活动”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教材的的若干教学要求,或是对某种能力的若干发展要求,按照比较合乎儿童实际学习能力的发展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前后相互连贯的活动。楼必生、屠美如教授提出的“系列层次活动”的这种学习方法特别强调儿童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统一教材的不同要素、以及不同教材的同一要素进行系统的学习。提倡教师以音乐要素为纲,有系统、有顺序的组织音乐活动,使儿童的审美素质得到提高。
3.1.5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充分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法。它充分调动了一个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也就是充分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充分进行表达。奥尔夫提出:原始的音乐是最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习和体验的,并适合于儿童。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的音乐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
3.1.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
《纲要》提出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纲要》还指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注重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使其在丰富的艺术活动中自由表达与体验,提高其表现力、创造力,最终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3.2预期目标
3.2.1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3.2.2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在音乐欣赏方面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组织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3.2.3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体验和感受,总结适宜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的目标、内容、指导策略。3.3研究内容
3.3.1挖掘幼儿音乐欣赏的教育价值,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基本元素。3.3.2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选择、指导策略等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3.3.3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激发幼儿大胆表达与表现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3.4研究对象、方法
3.4.1研究对象:本园小、中、大班幼儿 3.4.2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4.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4.1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开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一: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
作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是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提。许卓娅教授曾经指出:教师素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与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活动。如,对音乐欣赏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和表现手段,辨别作品的基本结构,掌握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线索,分析教材的重难点,选择适宜的策略„„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前提条件二: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注重创设心理学习环境,它都能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给每个幼儿创造发展的空间,让每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形成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倾向性。这就对教师所提供给幼儿的欣赏作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作品,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品质。
4.2幼儿音乐欣赏欣赏作品选择的两个切入点:
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来源于她们在音乐欣赏作品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选材是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基础。
切入点一: 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音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彩,如,可以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关于自然界的、表现幼儿游戏的、以及学习生活的等等,可以是歌曲或是乐曲,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它可以扩大幼儿的艺术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欣赏的经验。
切入点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可接受水平、兴趣、心理需求等来选择形象鲜明、结构清晰、风格多样的作品,并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循循循渐进的原则。例如,从声乐曲到器乐曲、从有情节有角色的乐曲到抽象的幻想的乐曲、从民间音乐欣赏到西方音乐欣赏、从单一器乐独奏的乐曲到多种乐器的合奏曲等。有情节有形象的乐曲《摇篮曲》、《我是公社小社员》等作品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来欣赏。外国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啤酒桶波尔卡》诙谐、有趣,中国二胡独奏《赛马》奔放、形象,民族风格的《担鲜藕》柔美、活泼很是适合中班幼儿来欣赏、感知。中华民族乐曲《二泉映月》、《金蛇狂舞》、《逛花灯》、外国名曲《钟表店》、《胡桃夹子》等欢快活泼、诙谐有趣,富有丰富的内涵,会让大班幼儿对乐曲结构、乐曲风格、音乐的表现力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加幼儿的音乐经验、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4.3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策略的三个关键点: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这样确立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说,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幼儿在自由、宽松、自然地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是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让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和认识音乐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的已经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点一: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增强对声音的敏感、对音乐的兴趣
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教师力求捕捉到周围环境中,符合音乐欣赏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点上的“生活现象”,采撷环境、生活中声音,引入到幼儿的学习中,让幼儿感到声音的有趣、感受到声音内在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性。
实例:《下雨啦》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各种音响的“不安宁”的世界,清脆的雨声、悦耳的鸟声、哗哗的落叶声、呜呜的风声„„就是我们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的丰富源泉。一场雨看似一般,可是对于教师们来说又是一次难得的教育契机。不同年龄班的教师就利用这一载体,巧妙的进行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期铺垫——听声音。
小班教师带领幼儿到凉棚下欣赏雨景。教师请小朋友看、听、说下雨的景象、小雨的声音、落到的地方、雨落下的样子„„将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尽情的表达表述出来。
中班教师则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向幼儿抛出问题:“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它都落在什么地方了?”、“落在不同地方时的声音一样吗?”引导幼儿细心的观察、仔细的倾听,大胆的表达。孩子们一边观察、倾听,一边将自己发现的秘密与伙伴分享:“小雨哗啦啦、哗啦啦下着。”、“小雨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落在房顶上、落在小水坑里、落在台阶上„”、“嗒、嗒、嗒”、“滴答、滴答、滴答”、“嗒嗒嗒、嗒嗒嗒”„„
大班教师会让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敲击出自己发现的节奏、会引导幼儿用图谱形式再现不同的节奏„„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倾听这些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各种不同特质,如,高、低、远、近、强、弱、长、短、响亮、轻柔„„在重复、回忆、模仿中寻找适合的语言去形容、描述这些声音,如,优美、欢快、活泼、悲伤、安静、忧郁„„提高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
“倾听声音”是欣赏音乐的准备,只有成功的欣赏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才是倾听声音的归宿与目标。因此,必须把倾听声音与欣赏音乐紧密而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点二: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意境
心理学家指出:个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开放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而对缺乏音乐体验实践的幼儿来说,更需要依靠各种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理解音乐。
实例: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春天》
音乐作品《春天》选自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表现了春天万物生机、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教师根据乐曲结构,设计了“种子旅行记”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第一步,在初步倾听、熟悉整首音乐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扮演成一粒小种子开始“旅行”。第二步,倾听A段乐曲,引导幼儿结合乐曲来想象种子在泥土里积蓄力量、破土钻出、准备生长的情境,并用“躺、坐、蹲”等动作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与形象,同时引导幼儿寻找“种子睡醒的时间”(由A段音乐到B段的最后一乐句的高音点和停顿、跳跃的地方)。第三步,倾听B段音乐,在分清每一乐段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用头、手、脚等不同的身体部位表现种子破土而出、释放力量、获得生命的情境,体验B乐段的激昂、跳跃的音乐形象。第四步,倾听第三段音乐(A段旋律的重复),和教师一起游戏,有的扮演给小树苗浇水的人,有的扮演小树苗,有的浇水、有的喝水,小树苗喝水后会高兴的摇头、摆动身体,表示长大的样子„„让幼儿体验到第三段乐曲所表现的在春天里,一切事物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让幼儿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来想象与表现,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状态之中,孩子们通过各种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创造力,同时对音乐欣赏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样的活动取得了实效。
在这个活动中,也使教师体验到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是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的有效方法,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的教育策略。
实例:中班音乐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
在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音乐氛围,就是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布置的很是漂亮的场地,有音乐、有各种形象、各种形态的布绒玩具、大小不一的玩具盒的环境之中,这种氛围能够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玩具,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跳舞、行进、捉迷藏„„与其他的伙伴一起游戏。教师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想象、创作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我们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的渲染,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达到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的目的。
关键点三:欣赏音乐、积累非音乐知识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把握
幼儿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是运用已有的经验体验音乐的过程。因而注意积累幼儿的非音乐的知识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幼儿没有一定的认知、语言等经验基础,那么幼儿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围绕所需进行的音乐欣赏内容,来丰富幼儿的非音乐活动经验。
一是丰富幼儿有关的生活经验。在欣赏歌曲《牧歌》之前,向幼儿介绍草原生活、放牧的情景。在欣赏《小哨兵》歌曲之前可以通过故事、录像片等向幼儿介绍战士的生活。二是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教给幼儿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的形容词,欣赏优美的散文、诗歌,这样幼儿才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形象。在幼儿舞述乐曲《春天》时说:“听了音乐,好像看到第一颗小嫩芽在柳枝上长大,第一滴小雨点从天空落下,它是黄色的——因为迎春花开了„„”如果没有散文诗《春雨的色彩》、诗歌《春天来了》等文学作品语言的铺垫,幼儿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情感共鸣的。
5.研究结论:
5.1幼儿倾听声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认识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使音乐欣赏活动具有了实际意义,真正体现出音乐的价值。
5.2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中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而把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探索有效地组织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3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提高了对音乐的敏感意识和音乐与生活环境相融合的意识,提升了挖掘幼儿生活中、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在专题研究中教师不仅对幼儿思维发展和幼儿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重新审视自己并积极建构自己的音乐素养,逐渐培养其自己的音乐修养。
5.4通过专题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把握住幼儿音乐欣赏学习的特点和发展线索,不断挑战幼儿音乐欣赏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利用,使欣赏教学的内容立足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教学方法、手段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并在观察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不断地梳理、提升和挑战幼儿的音乐经验,开展有效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6.主要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多样性,自然、社会是以“整个的”的形象方式呈现在幼儿的面前的。而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如何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并有机的与其他领域相融合、相渗透,使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促进幼儿积极人生的体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内容。7.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
4.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许鸿 陈容辉.幼儿艺术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6.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95 1997
第三篇: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
专题小结——《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
沈丽芳
音乐欣赏,是一种有意识地反复倾听音乐的活动。理解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是,孩子对音乐理解能力十分有限,虽然他们能对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乐曲有所反应,但绝对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策略去引导孩子感知音乐的内在魅力。在享受的同时去分析、理解和表现。适宜的策略运用能使孩子徜徉于积极愉快的情绪之中,对陶冶孩子的情操、开启孩子的智力,特别是为孩子终生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的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所在。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而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创造与表现的过程。音乐欣赏活动不仅可以愉悦幼儿的情绪,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幼儿的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然而,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实施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材、指导策略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把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困惑一: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目标的确定往往忽视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而是偏重认知。内容的选择往往忽视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偏重技能。在策略的组织上往往忽视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探索与创造,而是偏重单一的模仿。
困惑二:在欣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过多、控制过多„„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往往被教师占据,主体地位无从体现,或是在欣赏过程中出现“蜻蜓点水”、“表面文章”的现象,幼儿游离在音乐之外„„教师对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创设环境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师幼共同在欣赏中探索音乐的奥秘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
困惑三:部分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误:欣赏是“由外向内”的输入活动,创造是“由内向外”的输出活动,两种活动似乎不存在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这就忽视了活动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价值。
困惑四:目标的确定、音乐作品的选择上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等,使活动处在失控的状态,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会出现哪些问题?为不同年龄段幼儿提供怎样不同的音乐作品?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引导与支持,幼儿才能获得有益的经验?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不同的方式创造性的表达与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以达到丰富审美、陶冶情趣、开拓思维、启迪智慧的目标,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旨在让教师充分认识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及其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观察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特点和表现,把握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价值的准确判断,归纳、梳理、总结教师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进一步实现教育的整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音乐欣赏活动开展的两个前提条件 条件一:教师音乐素养的提升
作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是开展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前提。许卓娅教授曾经指出:教师素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与教师自身素质密切相关,教师的音乐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活动。如,对音乐欣赏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情感和表现手段,辨别作品的基本结构,掌握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和线索,分析教材的重难点,选择适宜的策略„„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条件二:幼儿心理环境的创设
教师要注重创设心理学习环境,它都能调动幼儿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给每个幼儿创造发展的空间,让每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形成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倾向性。这就对教师所提供给幼儿的欣赏作品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作品,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品质。
三、幼儿音乐欣赏欣赏作品选择的两个切入点
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来源于她们在音乐欣赏作品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所以选材是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基础。切入点一: 为幼儿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音质。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彩,如,可以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关于自然界的、表现幼儿游戏的、以及学习生活的等等,可以是歌曲或是乐曲,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它可以扩大幼儿的艺术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欣赏的经验。
切入点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可接受水平、兴趣、心理需求等来选择形象鲜明、结构清晰、风格多样的作品,并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循循循渐进的原则。例如,从声乐曲到器乐曲、从有情节有角色的乐曲到抽象的幻想的乐曲等。有外国乐曲《玩具兵进行曲》、《啤酒桶波尔卡》诙谐、有趣,中国二胡独奏《赛马》奔放、形象适合幼儿来欣赏、感知。中华民族乐曲《金蛇狂舞》、外国名曲《胡桃夹子》等欢快活泼、诙谐有趣,富有丰富的内涵,让幼儿对乐曲结构、乐曲风格、音乐的表现力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增加幼儿的音乐经验、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组织策略的三个关键点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这样确立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所以说,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幼儿掌握艺术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幼儿在自由、宽松、自然地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是用适宜的方法策略,让幼儿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和认识音乐里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的已经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点一: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增强对声音的敏感、对音乐的兴趣
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教师力求捕捉到周围环境中,符合音乐欣赏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合点上的“生活现象”,采撷环境、生活中声音,引入到幼儿的学习中,让幼儿感到声音的有趣、感受到声音内在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性。
实例:中班《小鸡出壳》教师会让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敲击出自己发现的节奏、会引导幼儿用图谱形式再现不同的节奏„„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发现、倾听这些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感受声音的各种不同特质,如,高、低、强、弱„在重复、回忆、模仿中寻找适合的语言去形容、描述这些声音,如,优美、欢快、活泼„„提高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倾听声音”是欣赏音乐的准备,只有成功的欣赏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才是倾听声音的归宿与目标。因此,必须把倾听声音与欣赏音乐紧密而有效的结合起来。
关键点二: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创造力,表现对音乐的认识、音乐的意境
心理学家指出:个体在认识的过程中开放感知通道越多,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而对缺乏音乐体验实践的幼儿来说,更需要依靠各种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理解音乐。实例:大班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苹果与蛀虫》
音乐作品选自《挪威舞曲》,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表现了苹果被蛀虫烂的美好景象。教师根据乐曲结构,设计了“苹果历险记”的游戏来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实例:大班音乐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
在音乐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音乐氛围,就是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布置的很是漂亮的场地,有音乐、有各种形象、各种形态的布绒玩具、大小不一的玩具盒的环境之中,这种氛围能够让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玩具,可以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跳舞、行进、„„与其他的伙伴一起游戏。教师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想象、创作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我们教师会结合音乐作品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的渲染,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达到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的目的。
关键点三:欣赏音乐、积累非音乐知识经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把握
幼儿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是运用已有的经验体验音乐的过程。因而注意积累幼儿的非音乐的知识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幼儿没有一定的认知、语言等经验基础,那么幼儿就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围绕所需进行的音乐欣赏内容,来丰富幼儿的非音乐活动经验。
一是丰富幼儿有关的生活经验。在欣赏歌曲《蔬菜汤》之前,熟悉《买菜》的情景。在欣赏《蔬菜汤》歌曲之前可以通过图片PPT借助多媒体课件,提供三个种类的蔬菜图片。幼儿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小结各种蔬菜的特点。
二是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教给幼儿比喻句、拟人句、形象生动的形容词,欣赏优美的散文、诗歌,这样幼儿才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形象。给作评语言的一个铺垫。
五、梳理、提升和挑战幼儿的音乐经验,开展有效的活动
1、幼儿倾听声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认识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使音乐欣赏活动具有了实际意义,真正体现出音乐的价值。
2、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中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而把握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探索有效地组织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提高了对音乐的敏感意识和音乐与生活环境相融合的意识,提升了挖掘幼儿生活中、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资源、教育价值的能力。在专题研究中教师不仅对幼儿思维发展和幼儿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重新审视自己并积极建构自己的音乐素养,逐渐培养其自己的音乐修养。
4、通过专题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把握住幼儿音乐欣赏学习的特点和发展线索,不断挑战幼儿音乐欣赏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利用,使欣赏教学的内容立足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教学方法、手段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并在观察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不断地梳理、提升和挑战幼儿的音乐经验,开展有效的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四小天鹅舞曲》
今天我说的这音乐个欣赏活动《四小天鹅舞曲》来自中班下学期艺术领域。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幼儿园教育纲要中》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选择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幼儿欣赏,不仅仅使幼儿发现艺术和生活中的美,而且能促使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四小天鹅舞曲》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于19世纪70年代创作的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第二幕中的四段的舞曲。舞曲描写了美丽的天鹅公主奥杰塔答应了王子的求爱,四只小天鹅因此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于是便有了这段“四小天鹅之舞”。这个乐曲轻快活泼、通俗亲切,音乐和舞蹈配合的天衣无缝,令人心驰神往。这样优秀的作品非常适合于让幼儿来欣赏,不仅能给幼儿带来艺术美的享受,更能培养幼儿纯真善良的美好品质。
目标定位: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是指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结合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和我们班幼儿已有的音乐经验和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教
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方面:知道这是一首世界名曲,初步感知其艺术美以及乐曲欢快、跳跃的特点。
2、随音乐即兴的舞蹈,并能用动作表现乐曲轻快、活泼的性质。
3、情感态度方面:体验参与艺术活动的乐趣,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根据目标和我们班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初步感知其的艺术美以及乐曲欢快、跳跃的特点。难点则是在充分感知音乐的基础上随音乐即兴的舞蹈,并能用动作表现乐曲轻快、活泼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幼儿知识准备:对天鹅这种动物有一定的了解,欣赏过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片段,会做简单的芭蕾舞动作。
2、物质准备:《四小天鹅舞曲》、《天鹅湖》音乐,芭蕾舞《四小天鹅舞》课件,以及白色的头冠和小裙子等。
教学方法:
根据刚要精神以及中班下学期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比欣赏
法、视听结合法、情景教学法、游戏体验法等。幼儿的学法有:欣赏法、观察法、实践法、游戏法等。
教学过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
播放天鹅湖的序幕曲音乐《天鹅》,老师带领小朋友随音乐模仿天鹅飞翔和舞蹈进入活动室,再次感受天鹅湖的序幕曲音乐《天鹅》舒缓优美旋律。(2~3分钟)
2、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用对比欣赏法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两段乐曲的不同情绪。播放《四小天鹅舞曲》请幼儿说一说这段音乐听起来和前一段音乐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钟)
在幼儿对乐曲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次欣赏音乐,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请幼儿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3分钟)
3、介绍《四小天鹅》故事内容,帮助幼儿加深对乐曲内容的理解。(3分钟)
4、请幼儿扮演小天鹅,随乐曲跳一跳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4分钟)
5、请幼儿欣赏课件《四小天鹅舞》,模仿芭蕾舞演员四人结伴,尝试合作舞蹈。(4分钟)
6、结束活动音乐游戏:《天鹅与魔王》。(2分钟)
第五篇: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案
大班音乐欣赏:渔舟唱晚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受音乐的美。
2、感受和理解速度变化与乐曲性质的关系,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渔舟唱晚》。
2、古筝一架,老师熟练弹奏乐曲。
3、各种小乐器及纱巾、彩带等。
活动过程:
一、整体感受部分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古筝音色悦耳动听,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完整欣赏乐曲《渔舟唱晚》。提问: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二、分段理解部分
1、老师完整弹奏乐曲,幼儿进一步完整欣赏,为乐曲分段。
2、分段欣赏,跟着乐曲打节拍,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分辨乐曲三部分特点:先缓慢优美,然后逐渐加速,最后回到缓慢优美。
3、结合多媒体课件,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充分感受乐曲的美。
三、艺术同构活动
1、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找找哪张图给人的感觉和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2、听第二段音乐(同上)。
四、创造表现部分:
1、简单介绍小乐器和舞蹈道具,请每人选一件自己喜欢的道具。
2、自由讨论。请拿相同道具的小朋友围在一起,试一试怎样使手里的道具随音乐发出优美好听的声音?有几种方法?拿丝巾类材料的小朋友试一试优美缓慢的音乐怎么表现?逐渐加快的音乐怎么表现?
3、幼儿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大班音乐欣赏:渔舟唱晚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受音乐的美。
2、感受和理解速度变化与乐曲性质的关系,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渔舟唱晚》。
2、古筝一架,老师熟练弹奏乐曲。
3、各种小乐器及纱巾、彩带等。
活动过程:
一、整体感受部分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古筝音色悦耳动听,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完整欣赏乐曲《渔舟唱晚》。提问: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二、分段理解部分
1、老师完整弹奏乐曲,幼儿进一步完整欣赏,为乐曲分段。
2、分段欣赏,跟着乐曲打节拍,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分辨乐曲三部分特点:先缓慢优美,然后逐渐加速,最后回到缓慢优美。
3、结合多媒体课件,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充分感受乐曲的美。
三、艺术同构活动
1、借助多媒体课件听第一段音乐,找找哪张图给人的感觉和第一段音乐给人的感觉差不多?为什么?
2、听第二段音乐(同上)。
四、创造表现部分:
1、简单介绍小乐器和舞蹈道具,请每人选一件自己喜欢的道具。
2、自由讨论。请拿相同道具的小朋友围在一起,试一试怎样使手里的道具随音乐发出优美好听的声音?有几种方法?拿丝巾类材料的小朋友试一试优美缓慢的音乐怎么表现?逐渐加快的音乐怎么表现?
3、幼儿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小班音乐欣赏活动:森林舞会
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音乐,能分辨轻快、缓慢的音乐变化。
2、愿意用手创编各种动物造型来表现音乐。
3、愉快参与音乐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活动准备:
1、《森林舞会》音乐带、录音机
2、《手的造型》PPT
3、纱布一块(上面画有许多的树)、即时贴碎片若干
4、知识经验准备:会用手做出各种动物造型。活动过程:
一、手指节奏游戏《虫虫飞》进入
师:小朋友看,森林里有许多虫子在飞来来去。(老师钢琴伴奏,音乐速度有快、有慢。)
××∣×-∣××∣×-∣××∣××∣×-∣
虫虫 飞 虫虫 飞虫虫 虫虫 飞
二、感受乐曲《森林舞会》
(一)播放《手的造型》课件,引入音乐。
1、师:“有一群小手,它们有很多本领,这一天,森林里要举行舞会,小手一早就化好妆,准备去参加舞会了。我们来看看小手变成什么?
2、欣赏手的各种动物造型,不同的动物造型伴随不同性质的乐曲出现。
(二)创编手的造型
师:“哇!这些手好厉害哦。我们也把自己的小手变成小动物去参加森林舞会,好吗?” 引导幼儿用手变出不同的动物造型。
(三)倾听音乐、感受乐曲中轻快、缓慢的旋律
师:我们来听听这首曲子里有哪些小动物在参加“森林舞会”呢? 1完整欣赏乐曲。师:你听到的这段音乐是怎么样?有什么动物来了?(每当幼儿说出一种动物,老师引导幼儿用手做出相应的动物造型及动作)
2、分段欣赏、创编各种动物造型表现乐段。
A段(轻快):师:你觉得这段音乐听起来怎么样?(出示字卡:轻快)什么动物来了?
B段(缓慢):师:这段音乐变得怎样?(出示字卡:缓慢)
3、整体表现音乐
(1)师:小朋友想不想把自己的小手化个漂亮的妆,去参加森林 舞会呢?老师与幼儿一起把即时贴碎片贴在手背上进行化妆。(2)幼儿站在森林里(纱布后面),在老师的提示下,跟随乐曲 的变化,用各种手的动物造型动作表现乐曲。
重点:小手除了作出各种动物造型,还要随音乐动起来。
四、结束
师:“森林舞会到此结束,小动物跟我回家去吧!”幼儿跟随《森 林舞会》音乐出场。
小班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初步感受音乐《玩具兵进行曲》ABA的结构,体验乐曲诙谐、轻松的情绪。
2、会根据A段音乐表现有趣的玩具形象,能听准B段音乐找自己的好朋友相互配合跳舞。
3、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乐意与同伴共同体验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玩具、各种各样的玩具头饰、录音机、录音带 活动过程:
1、随乐曲的旋律和好朋友跳舞进场。
师:“小朋友们,你知道吗?冬冬的房间可大了,你们想不想去参观呀?(想)那我们一起听着音乐去参观吧!”
2、欣赏乐曲。
师:“哗!我知道你们来到了冬冬的房间一定很高兴。看!你们刚刚都已经跳起舞来了。我也和你们一样高兴,喜欢刚刚那段音乐吗?我们再来欣赏吧!
3、欣赏《冬冬与玩具》故事。
师:“小朋友喜欢冬冬的房间吗?我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冬冬的房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4、再一次欣赏乐曲,初步了解乐曲ABA的结构。
师:“这个故事好听吗?我再来欣赏一次吧!”
欣赏故事后提问:A、神奇的音乐在什么的指挥下响了起来?
B、小玩具们听到神奇的音乐怎样了?
C|、来到了冬冬的大房间小玩具们干什么了?
D、最后冬冻就快醒了在小喇叭的提示下小玩具怎样了?
5、做小玩具进行分段欣赏。
师:“小朋友你们想变成小玩具那样去冬冬的大房间里玩吗?我来变!” A、欣赏A段。知道要按音乐的节奏进行行走。师:“当神奇的音乐没有起的时候小玩具们会动吗?”
B、欣赏B段。通过找好朋友跳舞来欣赏B段轻松诙谐的情绪,体验相互逗乐时的愉快情绪。
师:“小玩具们我们来到冬冬的房间觉得大吗?漂亮吗?你们想干什么呀?好,我们就一起来跳舞吧!C、先找朋友再来跳舞。
D、请个别做的较好的小玩具进行表演。E、全体小玩具再来跳找朋友舞。F、再欣赏A段。
师:“冬冬快要醒了,小喇叭提醒我要怎样了?,神奇的音乐结束后小玩具们在玩具柜还动吗?”
6、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角色进行游戏。提醒幼儿要听清楚音乐,和注意表情。
7、游戏结束,出室。
师:小玩具真棒,能听着音乐做游戏。冬冬又睡觉了我们再去玩吧!“
中班音乐欣赏:挪威舞曲
活动目标:
1、熟悉《挪威舞曲》曲调,初步感知乐曲的ABA的曲式结构,帮助幼儿理解乐曲舒缓、连贯与快速、紧张的音乐性质。
2、借助故事情节,结合音乐形象,创编小树生长及小精灵跳舞的模仿动作,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让幼儿体验参与、创造和表演的快乐。
4、激发幼儿爱护树木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挪威舞曲》音乐。
2、各种姿态的小树图片、故事情节图三幅、ABA的标记。
3、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关注数的生长过程、不同姿态外形等,积累相关的感性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与客人老师打招呼,谈话导入。
1、小朋友看看,今天我们虎娃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我们跟她们打声招呼吧!这些老师到我们班来做客,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小朋友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用动作模仿各种姿态的树。
客人老师早就听说虎娃班的小朋友说话说得可好听了,就给我们送来一幅图片,我们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图片上是什么?(小树)
1、这些树是什么样子的?(伸伸胳膊、弯弯腰、随风飘)谁来用动作学学树的样子?
2、哪位小朋友说说小树是怎样长大的?我们来用动作学一学。
二、幼儿欣赏音乐(播放《挪威舞曲》)
1、幼儿完整倾听音乐,自由发言。
小朋友说得真好,动作也很好看!可是跳舞没有音乐可不行啊,客人老师想的很周到,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首很好听的音乐呢!现在汤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吧!请小朋友仔细地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或者听完后你想到了些什么?
教师小结:
(1)幼儿听音乐后的感觉(音乐很美妙,一会连贯舒缓一会又很快、很紧张)
(2)幼儿听了音乐所想到的内容。
2、引出故事,教师逐幅出示图片并讲述故事。
刚才小朋友说了自己听了这首音乐后的感觉,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听了音乐后想到的告诉了大家,老师听了这首音乐后,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起来听听老师想到的故事吧。
在绿色的大森林里……各种各样的小树在不停地生长,它们一会伸展枝条,一会扭动腰身,一会随风飘荡,在快乐的玩耍、游戏。天黑了,树枝们累了,它们静静地休息了,一只可爱的小精灵来到树林里,它摸摸树枝、亲亲树干,整理整理树叶,围着小树不停地玩耍。天亮了,小树们醒了,小精灵悄悄地离去,小树们又开始伸展枝条,扭动腰身,随风飘荡,快乐的做起游戏。
三、幼儿再次完整欣赏音乐,联想故事情节,思考问题,并鼓励幼儿自由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师:小朋友,老师讲的故事好听吗?你愿不愿意变成小树和小精灵呢?现在请小朋友再来听一遍音乐,听听音乐的哪里是小树在生长,哪里是小精灵来了。
1、音乐有几段?(三段)
2、每一段有什么不一样?
3、音乐的哪里是小树在生长?(第一段与第三段)
音乐的哪里是小精灵来了?(第二段)
四、分段欣赏,引导幼儿创编动作,感知乐曲的ABA结构。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A段动作---小树生长舞:幼儿用手指、手臂向上慢慢移动,表示种子发芽、长高、变成大树,引导幼儿自己创编小树伸展枝条、扭动腰身、随风飘荡的动作。启发幼儿在乐曲结束时保持一种姿态不动,表示小树睡觉了。
师:小朋友喜欢随音乐跳舞,小树也喜欢跟随音乐来跳生长舞,我们一起随音乐表演一遍吧!
音乐的第一段是小树在生长,我们用标记A来表示。
(2)教师引导幼儿创编B段动作---小精灵跳舞: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来到树林里,高兴的给小树浇水、摸摸树干、亲亲树枝、整理整理树叶、绕小树转一转。跟随音乐表演一遍。
音乐的第二段是小精灵来了,我们用标记B来表示。
(3)欣赏第三段,小精灵跳累了回到树洞里休息,小树们醒了,又在不停地生长,一会儿伸展枝条、一会儿扭动腰身、一会儿随风飘荡,快乐的玩耍、游戏了。
请幼儿来选择标记来表示第三段的音乐。(同音乐的第一段一样,也用A标记来表示)。
五、介绍乐曲的名称,并引导幼儿理解乐曲的ABA结构。
这种音乐的第三段同第一段一样,第二段不一样的结构,我们把它称为ABA的乐曲结构。这首乐曲的名字叫《挪威舞曲》,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
六、音乐游戏“小树和精灵”。
(1)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扮演“树”和“小精灵”
(2)第一段音乐:“小树”随着音乐慢慢的长大,它们一会儿伸展枝条,一会儿扭动腰身,一会儿随风飘荡,在快乐的玩耍、游戏。天黑了,树枝们累了,它们静静地休息了。一只可爱的小精灵来到树林里,它摸摸树枝、亲亲树干,整理整理树叶,围着小树不停地玩耍。天亮了,小树们醒了,小精灵悄悄地离去,小树们又开始伸展枝条,扭动腰身,随风飘荡,快乐的做起游戏。
第二段音乐:一只可爱的“小精灵”来到树林里,找到一棵“树”一起游戏、舞蹈。
第三段音乐:“小精灵”回到座位上,“小树”们随着音乐又开始伸展枝条,扭动腰身,随风飘荡,快乐的做起了游戏。
七、情感教育: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
教师小结:刚刚在做游戏的时候,老师发现有的“小精灵”碰到了“小树”,我们要爱护小树,所以跑动时不能碰小树。
八、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到户外给小树苗浇水,结束本次活动。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 :在钟表店里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帮助幼儿感受音乐形象并了解乐曲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3、培养幼儿对欣赏音乐及表现音乐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观察过各种实物钟。
2、根据乐曲旋律绘制的图谱一幅。
3、各种小动物钟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4、教师自编小故事《在钟表店里》。
5、乐曲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出示图谱讲述故事《在钟表店里》,导入课题。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幼儿看图谱回答)这里面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呢!”
2、完整欣赏,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乐曲旋律及结构。
(1)师:“音乐也回讲故事呢!不信你们听——”
教师随音乐指图谱并简单讲述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乐曲旋律。
(2)师:“音乐好听吗?一共有几段呢?”(幼儿自由回答)
“究竟有几段?谁说得对呢?怎么检验?”(幼儿回答)
“对了,还是让音乐来告诉我们吧,不过,大家可要听仔细了呀”(教师再次随音乐节奏指图谱一次)
(3)教师小结:乐曲共有三段,最前面的是“引子”,“引子”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接着便是第一段音乐了。第一段音乐和第三段音乐活泼欢快,中间一段较柔和。
3、分段理解,想象创作。
(1)欣赏A段音乐,并感受其音乐形象。
①师:“小闹钟怎么走?小朋友来学学小闹钟走路吧!”
幼儿自由表演小闹钟走动。
②幼儿随乐练习。
③教师边哼唱A段音乐边表演一种小动物钟走路。
师:“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小动物钟呀?我们一起来学学吧!”
师幼共同表演小动物走。
④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各种小动物钟走的动作。
⑤请个别幼儿上前表演自己创编的小动物钟走的动作,让其他幼儿猜一猜他表演的是什么小动物钟。
⑥教师哼唱乐曲旋律,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表演。
⑦播放乐曲,幼儿随乐表演。
(2)欣赏B段音乐并感受其音乐形象。
①师:“这段音乐和前面的音乐不一样了,是什么钟来了呢?”
幼儿自由创编大座钟钟摆摆动的动作。
②教师提炼幼儿创编的动作进行表演。③师幼随乐表演。
(3)欣赏C段音乐并表演其音乐形象。
①师:“哎呀,所有的钟都不动了,小朋友知道没劲走不动了是什么样的吗?(幼儿表演)那该怎么办呢?(幼儿回答)好吧,我们一起给钟旋发条吧!”
师幼共同表演旋发条的动作。
②师:“好了,钟慢慢开始有劲了,又开始动了,我们来学学吧!”
师边讲解边引导幼儿一起表演。
③师幼随乐表演。
4、整体欣赏,完整表演。
幼儿自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钟头饰随乐完整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形象,理解音乐作品。
5、幼儿随乐放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