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精选)
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关系
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过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师生关系也不同以往。能否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下面就如何在课堂中对待不好学的学生重建良好的课堂秩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批评学生的得力助手
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不好学习的学生出现了与学习相违背的行为时,老师在批评他们之间应意识到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而不能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更不能对学生大声叱骂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当然,也不能由此而对学生放松了要求,成为“心中有书、眼中无人”的教师。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由此看出,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当然,对于班内好学的学生,教师很容易做到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一些不好学的学生,似乎难以做到。那怎样才能做到既批评了他们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呢?如:当学生正在讲小话时,老师让他回答问题,如他回答出来,则表扬请其坐下;如他回答不出来,则明确地告诉他要专心听讲。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不提他们讲小话之事。再如:睡觉的同学,教师可用关心的方式问其是否生病,顺带将其唤醒。对于看课外书的同学,教师千万不能拿过书来一撕了之,可在课堂里评价一下他所看书籍的内容,分析其行为的利弊。虽然这样会占用一部分教学的时间,却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避免了师生矛盾的正面冲突,顾及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批评了学生;二是体现了教师的职责:即教书又育人。三是对全班同学中有类似情况的作了提醒。这样比起其他同学等待你地谩骂一个同学或摔书、拍桌子,将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每个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内在的需要,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之,如果对于不好学习的学生,他们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教师逼他去学,那师生都会觉得难受。这样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备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学习的课已成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对不好学习的学生可采用的方法很多:精心准备的导语,悦耳动听的音乐,独具风格的课件、实物、板书或多媒体等。这些方法如果运用适当,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自信心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教育学理论与实际也证实,学习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是能否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中小学课大纲程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即通过教育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要有信心,获得知识是人类社会中极为普遍的活动”,经过学习“学生要相信自己有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害怕或厌恶学习”,“有充分的信心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技能”。许多研究者在新世纪的教育目标已明确提出?s“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很高的信任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基石。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待不好学的学生态度关系到是否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到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该常对学生说:“我相信你”。
四、善于换位思考,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作为一名教师,要设身出地体察不好学习的学生的思想感情变化,努力克服主观上的武断,培养自己“非中心化”的能力,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言行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这样的话,教师也就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克服消极情绪,发展积极情绪。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碰到一些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时,头脑必须冷静沉着,千万不能发怒,辱骂学生,更不能进行体罚。否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师生关系更为紧张。这也是衡量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
课堂是教学进行的土壤,教师就像阳光和雨露,应怀着一颗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心,改变和更新观念,调和师生课堂的良好关系,重建有效的教学结构。相信有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
第二篇: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第一天见到自己的学生,不妨把自己的名
1、第一天见到自己的学生,不妨把自己的名字大方地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大声称呼自己。假如他们直呼你名,你要夸赞他勇气可嘉;假如他略去了你的名字,叫你:“X老师,您好!”你要立刻回应:“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2、当课堂出现你不喜欢的噪音时,最好的办法不是大声喊“静下来”,而是将你带着威严的目光盯住一个学生,等他安静了,你再盯住下一个学生,不用多久,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了。
3、学生有进步或者回答很精彩的时候,你要带头鼓掌,掌声要真挚热烈;请学生回答问题或帮你做事时,千万不要用食指戳点,而是要将手掌朝上,轻柔上抬。
4、找“犯了错误”的学生谈话时,要让他坐在你的对面,不要急着开口批评,而是用眼睛盯住他,然后要他自己说哪里错了;找“心理有疙瘩”的学生谈话时,要让他坐在你身边(小于50厘米),先用手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然后才开始疏导。
5、带上一个本子,找个无人的中午去各个班级转转,看看每个班级墙面上班主任贴挂着的东西,记下你觉得有创意的做法,然后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哪些值得自己借鉴。
6、开首次家长会之前,先表扬开会没迟到的家长和手机关机的家长:“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到的最早的是XXX家长,此外XXX、XXX等家长也很准时,可见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有的家长一见会议开始,马上关闭了手机,这素质真是了不得。我为我们班有这样的家长感到欣慰!”估计立马会有家长悄悄关机,并且以后开会基本上不会有家长迟到了。
7、当你单独和某个学生相处时,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你很在乎他,他的微小进步让你很开心。
8、批评一个学生之前,先起码找三个优点表扬他。
9、端端正正地在备课本上写好每一个字,哪怕你的字不漂亮。除非你读懂了一份优秀教案的设计意图然后去“照样画葫芦”,否则尽量不搬抄。自己设计朴实可操作的教案更有用。
10、记住,每天课后或睡前反思记录自己当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比什么都重要。
教师精彩课堂用语50句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说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注意哦。
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6、读的要求应该分出层次。首先是通读,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我们同学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重视的,做得很好。
7、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8、默读时,贵在边读边思考。现在我们将默读的思考心得交流一下。
9、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1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请各位再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弄懂它的意思。
问
1、“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2、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3、这里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看看是否有答案。
4、你们现在真能问,能问在点子上,能抓住要点来提问。
5、我们同学的思想变得很敏锐,这些问题提得很好。
6、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让我试着回答,也不一定准确。
7、今天我们提问已大大地超出了课文的范围,反映了我们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8、有些问题我们可先问自己,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就不必向别人提出,让我们试试看,刚才新提出的问题,哪些是自己有答案的?
9、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10、我从同学们的提问中,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非常烂灿,与其说是我在教你们,不如说是你们在教我,你们的学习能力是在提高。
写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很高兴,感谢大家。
2、请同学们看(用手扬起一大叠本子)我今天要表扬这么多同学,让我来介绍他们的名字。这些同学的作业字迹端正,行款整齐很少有错别字,文句通顺,进步很大。
3、同学们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我也写了一点,现在我念给大家听,希望大家能喜欢。
4、写文章的目的是与别人交流,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的作文也应该有读者,有读者群。我建议大家互相交流。看完后将自己的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来,目的是互相鼓励。
5、优秀的作文是全班的财富,应该让大家来共享,请大家出出主意,如何使这些财富充分地发挥作用,让每一位同学得益,特别请这些财富的创造者出出主意。
6、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7、“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8、××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9、刚刚过了××节,同学们一定还有深刻的印象,就“××节”为题,写一遍作文,好吗?
10、文章写完了,自己应该小声读两遍,注意有没有词句的毛病和写错、写漏的字
第三篇: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都说教师要与学生为友,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但这是建立在学生纪律性高的前提之下。现实教学中往往达不到这种状态,当学生纪律性不高且劝说无效的时候,采取必要的警告、处罚措施显得非常必要。如果老师平时太过亲切和蔼,与学生太过友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甚至会严重影响到学习成绩。所以就像弹簧的原理,压太近会被排斥,拉得太远又会断掉。适当地和学生保持接触和联系,也适当地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最好的。
学生当中,肯定有成绩较好的,也有成绩较差的。有纪律好的,也有纪律差的。通常来说,纪律较好的学生成绩较好,纪律较差的学生成绩较差。教师作为有感情的人,很自然地最喜欢纪律好,成绩又好的学生;就算成绩不好,纪律好的学生,教师也会倍感欣慰;但是如果纪律不好的学生,哪怕成绩再好也会不大受喜欢;就不用说纪律差,成绩也差的学生了,就更加不受欢迎。基于这点,教师在处理“好”学生与“差”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心理会潜意识倾向帮“好”学生;在处理“好”学生犯错误的事情时,会有“他是无意的”的暗示,于是处罚减轻;在处理“差”学生犯错误的事情时,便有“他是故意的”的暗示,于是加重处罚,从而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长期以往,班里的学生肯定心里不服不甘,班级管理就会越来越困难(对“差”学生适当鼓励,可以考虑让他尝试当班干部)。所以说,班级管理一定要赏罚分明!
课后作业一定要按时认真批改,因为从作业里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最近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知道自己上课时有哪个知识点漏讲或者讲得不是很清楚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及时纠正学生,避免造成太大影响。还可以抓出抄袭作业的学生,严厉批评和处罚并要求改正,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以人为本”。首先,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好好制定以下教学目标。选择好教学方法。第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从教学活动的开始到教学活动的结束,一定要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因素,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第三,老师要正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并且适当地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向着有利于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要懂得倾听。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一个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难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烦恼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学会倾听。这样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要懂得欣赏。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要懂得赞美。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它和表扬不同。它不是当着学生的面的表扬,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他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对老师的教育感恩,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的方向上,迈出步子。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其他学生面前中肯的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总之,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做好教师的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就一定能够很好的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第四篇:如何处理与技校学生关系
如何处理与技校学生关系
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加上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有体会,一个人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教师的人际交往,则有50%以上是与学生的交往。技校师生间的关系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学生都愿意与老师接近,都愿意与老师交谈,尤其是他认为重大的事情一定愿意告诉老师,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朋友,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得老师的重视。与学生具有“向师性”一样,老师也具有“向生性”。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身边能获得知识,健康成长。可以说,每个老师的心底都是爱学生的,技校老师应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来交往,给学生是有足够的尊重的;第二,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师生交往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人际交往,它是教师按预定方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在教师对学生发生影响时,学生也必然会反过来影响教师,师生交往就是在这样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的。技校教师除扮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外,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纪律执行者、模范公民、心理卫生专家、学生的知心朋友、团体的领导者和“替罪羊”等社会角色。由于这些角色问本身存在着矛盾,使师生问的交往变得复杂。教师若想胜任这种角色,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所以说,做个好技校教师是一门艺术。当前技校的师生关系中存在疏远与冷漠这一不良倾向,主要是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关心。师生交往仅仅只有在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中,除此就没有更多的接触。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交往,师生间的关系才愈来愈疏远与冷漠,导致目前师生交往与关系的如此难堪局面。年轻一代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教师而获得知识,技校生对教师的依赖关系逐渐下降,教师在学生心理上的吸引力减弱。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在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不愿主动接近学生,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这样也影响了师生关系。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提前,独立性不断增强,自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以外的联系自然减少。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技校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当然,技校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因为爱,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其次,发扬民主,讲求一点“参与效应”。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如果适时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可见,教学的民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
再一个就是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眼光。一名成功的技校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关键是怎样挖掘,何时挖掘。对学生而言,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而教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新型的技校师生关系首先就建立在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向,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网络和信息时代中,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中心信息源地位,控制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现在,教育教学实际上已经有了若干个中心。因此,教师应该调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变传统型的“师道尊严”为现代型的“良师益友”。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第五篇:生物学课堂教学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李小燕)doc
生物学课堂教学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提高课堂实效性
李小燕
生物学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学科,而且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不仅是主要内容和目标,更是突破口,因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生物学学科的当务之急。传统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活泼好玩的天性,抑制了学生真正潜能的发挥,要转变这个问题,就要施行素质教育,向课堂要效率,归根结底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如何在生物学课上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40分钟里,学生的收获有多少?”是我们教学后经常、也应当反思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转换过来是另一句话:我们教学的实效性如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主张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过去教师的填鸭、灌输为学生的探究与感悟;主张让学生们从个人体验中建构与习得。因此,当前的课堂中学生操作多了,讨论交流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
但是,热闹背后我们却又常常看见这样的事实:学生们可能是在热烈讨论的,但是交流之后获得的收获却不一定经得起“新”的考问;教师可能是在汗流浃背地讲解的,但是下课后留在学生心里的思考,存在学生头脑中的技能却不一定能够长久。如此一来,上课时热闹,复习时紧张,考试时茫然的现象就比比皆是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恐怕都和“教学效率低下”有关。改变这一悖论的唯一出路只有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看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和引导创新的手段。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是起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怕教不好学生,就怕没找到更好的方法。还要处理好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常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地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科学合理地制订教学目标。
生物学教学目标应从学生将要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角度去制订,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中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制订目标时,教师要从知识点的挖掘、知识点的深度、知识点的能力价值、知识点的德育价值等方面入手。即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技能与能力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2、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去学。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尽可能通过学生的口、手归纳出来,也就是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去设计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把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归纳性质等知识点蕴藏在问题中设计出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3、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创设恰当的情景,提出恰当的问题,为所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具体表现为争先恐后发言,努力表现自我,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为每个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比如,我在提问时采用的形式是“谁来回答”、“哪位同学能...”等用语。这样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降低问题的难度,如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等简单现象,可以让他们答,做到因材施教。
三、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科学地创设生物学教学情境。
生物学学习情境是指具有一定生物知识和情感氛围的学习活动,它有着承上启下、桥梁过渡作用。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创设生物学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观看录相、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图表、观察实验、质疑甚至某个小故事或谜语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含蓄地提出有趣、诱人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抓住契机,激发 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灵感。这样用问题把学生组织调动起来,用问题来组织教学,用问题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欲罢不能,欲说还休。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2、层层设疑、循序渐进。
生物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教师应事先把所要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使之有一定的连贯性,问题所包含的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且层层深入,这样使学生有一个完整、连贯、系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沿着合乎逻辑的思路思考,便于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问题的层次设计要与学生个体能力层次相吻合。应从学生潜在的水平出发,巧妙地设计思考的阶梯,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层层推理,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并主动发展。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物学的发育过程,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从中体会到成攻的喜悦,从而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四、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1、为学生准备合适的课前预习提纲。
我们的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教学及课堂讨论,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热闹非凡。试想无论是探究还是讨论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只能是凭空而论,这跟作秀没什么区别。合适的课前预习提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了解本节课的思路把握重难点。经过认真预习后的学生,才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发挥自如激发创造力,同时这样的学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及怎样去获取知识。也只有这样的学生经过交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要使生物课堂提问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必须尽力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思考当前的问题,达到求知的目的。
(1)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生物学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既熟悉又陌生。《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片的播放,让现在的学生掌握了很多生物学科普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知其然,但对于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理论、生物学原理却并不知晓,所以说是不知其所以然。这些生物学的理论和原理是很枯燥无味的学问,学生会感到难学,没有兴趣,所以教师就要通过创设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乐学。例如:植物个体发育一节,子房的各组成部分发育成果实的各组成部分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不注意观察和不善于联系的同学往往一时半会儿记不 清楚。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上课时做了如下处理。我先让学生猜如下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然后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怎样发育来的?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果。同时,我还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给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手拿花生运用想象,把它们的发育过程回忆一遍,这样知识的掌握就变得轻松愉快。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生物学的有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生活常识,让学生们进行思维的发散,从中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知识的生长点,把学生引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构建新知识,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在讲授新课《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我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为什么说“为什么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为什么会有“午不浇园”的民间谚语呢”等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较好地把学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与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了起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发了他们热烈的讨论,达到了设置课堂提问的效果。
3、设计好问题的梯度,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
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低耗高效”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无限的知识。例如,在讲述光合作用的过程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记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这些知识点时,我抓住课本中光合作用的概念这个“点”进行了如下设计,教师先设问:谈到绿色植物的生长,就需要我们来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谁能以最快的速度从书本中找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呢?
生1:(从课本中找到概念)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在这个过程中还放出氧气,科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师:从光合作用的概念中,可以看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必须要有光这个要素,因此也可以说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那么从光合作用的概念中,大家还能看出光合作用需要什么场所和原料吗?
生2:场所是叶绿体
生
3、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师:很好,你能从光合作用的概念中看出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生4: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且释放出了氧气。
师:说的好,这是光合作用中的物质转换过程。再看看还有什么变化吗?
生5:光能转化成了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
师: 真的很好!这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另一个转化过程,能量的转化过程。
师:大家能不能按照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和发生的转化过程来进行一下总结呢 ? 生6:条件——光照;场所——叶绿体;物质转变——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有机物和氧气;能量转变——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师:很好!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来理解和记忆光合作用的公式,是不是容易了许多呢?
生:不停地点头。
从上述案例中,明显可以感受到提问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若直接让学生记忆光合作用的概念,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出现丢三拉四的现象,教师通过这种层层设问,阶梯式展开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循着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转化过程(物质转变、能量转化)来深刻挖掘这个概念的内涵,显然学生这样掌握这个概念要牢固的多。
当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提问的策略,生成中形成新的预设,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的“预设”,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被禁锢在教师的“陷阱”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课堂知识量,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利用先进、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不仅能直观的展示一些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内在潜能,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如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如在上《生活中的透镜》这节课时,通过录像,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投影仪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老师便于讲解。
总之,我们的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只注重形式,不然新课改就真成了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