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原创精品)
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
——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
姓名:陈国良
内容提要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虽然初高中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要找出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就要处理好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
教师要善于“在原有知识结构中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要善于分析衔接三要素,即教学目标、教材知识点和教学方法,寻求有效途径,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
——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策略
我国古诗文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初高中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实际上文言文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正陷在“三难”的困境中,那就是:教师教学很艰难,学生学得很为难,解答试题很困难。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初中到高中的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系统的过程。因为“只有同时做到提高教学又合理使用师生的时间,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1】我们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科学地处理好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更好地促进整个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所以解决文言文有效教学的衔接问题刻不容缓。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衔接
一要坚持新课改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朱小健老师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有语言文字运用的工具性、语言文学赏析的体悟性、语言文化习得的人文性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要关联,即掌握阅读的手段与技巧,对文言文进行解读,进而提升运用现代汉语表情达意的能力;第二个层面体现为交融,即融入文言文本与之交流,从而品味其中的人性与艺术;第三个层面实现着传承,即在文言文本的阐释过程中,习得、保存、发展文化。”【2】这三个层面是缺一不可的,是循序渐进的。初高中老师都应该有这种目标意识,既不能在初中时架空文言知识的积累,忽视阅读技巧的训练;也不能在高中的时候过多过细地给学生讲授文言文语法知识,一字一句的串讲,忽视了对文章的领会和鉴赏。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途,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3】初高中的教师要明确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是要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基石”。经过几年的实践,高中已经出现了集中学习文言文的教材如《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些集中的读本,分章节性地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要对初高中课标做整体深入的研究和领会。初中教师多了解高中课标教材,高中教师多研究初中课标教材。如此,对初高中课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后,在教学中正确处理课标和中高考的关系,在前引后连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会对文言文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少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和疏离感,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但是现在初高中的沟通联系比较缺乏,在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初中和
高中教学的交流观摩活动,开教研会的时候不必要每次都初高中分开进行,可以进行一些集中学习,帮助两个阶段的老师熟悉不同的教学理念,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顺畅地过渡到高中阶段。在这一方面,我区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受到初高中语文老师的欢迎。
二、营造以旧带新的情境
高中阶段的一些文言文和初中课本里的一些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可能是出自同一作者、同一作品,可能是同一风格流派的的作品,可能主旨比较接近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它们联系起来。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它和初中阶段的《曹刿论战》一样都出自于《左传》,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联系适当拓展。
首先我们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衔接教学目标定位为: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2.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3.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论辩技巧。第一个教学目标既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第二则教学目标则向深度理解拓展,联系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左丘明其人、其事以及《左传》的写作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三则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分析能力并能对文章的写作特点作出基本评价。这样设置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逐步形成
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衔接。两篇文章都出自于《左传》,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回忆旧课把它们串起来,让学生回忆《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在内容上两者都侧重于叙事类,分别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另外在艺术手法上,《曹刿论战》与《烛之武退秦师》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说两篇文章都属于叙事类的,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情节跌宕起伏,行文生动活泼;说理透辟,善于辞令;注重细节烘托人物形象等。我们在教学中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概括出文章的行文特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左传》的印象。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内容,起到了举一反
三、温故知新的作用。”【4】这种老师引导学生以旧带新的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消除了学生对高中知识学习的不适应,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加了知识的积累,促进了初高中文言文知识的衔接。
三、搭建内容衔接的支架
支架就是“脚手架”,是在学生己有的文言知识水平和潜在的文言知识水平之间搭台阶。一个台阶就是一个支架,形成整个初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课程是一个可以传递的知识组合,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使这种组合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进步。教师必须在传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之间建立一种匹配关系。只有在建立
了这种匹配关系之后,学习才算是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5】现在的初高中教材已经形成体系,如何搭“支架”来更好地实现教材内容的衔接呢? 第一,搭建“支架”的方法:补充语法知识。因为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在初中教材中没有系统的语法教学,老师们只是在上课时零星的讲解一下,所以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理解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
第二,搭建“支架”的具体内容:补充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这两类语法知识。古汉语中词的活用范围很广,词类的活用是文言文语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初中学生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老师可以从词的类别系统地进行归纳。古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化情况更常出现,一些特殊的语序也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文言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翻译能力的高低,补充文言特殊句式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新接班级时总是设计一份关于语法知识的学案。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较为简单的文言语法知识的检测,也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这两类文言语法知识的总结,针对学生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来教学,能够起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第三,搭建“支架”的时间:我认为关键就在高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我发现在高一年级新生连“唯利是图”是个宾语前置句都感
到很难理解,他们从高中一开始学习文言文就有畏难情绪,这很影响以后的学习。而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忽视了文言语法知识衔接这一过程,快速地进入新课文的讲解。所以高一年级开始教学进程时,一定不要太快地进行新课的教学,而是要耐心地为学生搭好“语法”这个重要的“支架”,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搭建“支架”的注意事项: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文言文语法等内容的衔接教学时,应尽量选取初中课本里出现的内容作为讲授的例子和练习材料,使之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为高一学生对初中教材内容十分熟悉,所以“温故”很容易。要做的是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起点,这是实现教学成功的一条十分有效的策略。所以使用初中教材中的例子(大多数来自于九年级)适当地补充语法知识,就能很好地为已成体系的初高中文言文教材系统搭建一个“支架”,让学生学习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
四、改进文段阅读的方法
诵读是初中生最常见的文段阅读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朗读的运用。新课程标准继承了这种传统教法,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6】可目前初中阶段的朗读教学实施得并不好。第一种情况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名校名师)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大用逐句翻译的方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朗读是教学过程的一环但并没
有充分体现出朗读的效果。有的教师利用朗读是正字音,有的利用朗读是熟悉课文。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具体提出了“三读”的要求:一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二读读出字词句的字面含义;三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为了确保“三读”的有效进行,我们定期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比如课堂让学生串讲、赛读、默写。多种朗读方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手段,调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体意识;学生的语感越来越强,“猜”、“蒙”的解题能力越来越“厉害”,比如练习中学生遇“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中的“值”字,学生尽管从未学过,但很容易就从上下文语境中作出“遇”这样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在朗读中这些作家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尤为重要的是,初中侧重诵读积累,高中注重研读精思。课程目标要求高中生“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初中语文教学多停留在读读背背上,很少去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而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到应用鉴赏的角度,要进入到文本的内心世界。所以,整个高中阶段要注重研读与精思。“所谓‘研’即揣摩,研究。研究课文就是要研究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用心去揣摩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对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进行理性的赏析和评价。”⑦在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书里面,就分单元地指导如何去研读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很多方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体悟。“有读即有思,有思方促读;但毕竟有侧重诵读以求口齿流畅的阶段,也有偏重思索以求揭示文妙的阶段。精思,点拨,即为后者。”【8】
实现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之处,在衔接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困难,不断创新。但只要教师们善于“在原有知识结构中为新知识组块找准坐标”【9】;只要我们在了解初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编排的体例后,对初高中的教材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只要我们尽快找到可操作的衔接点,实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是不容置疑的。
注释
【1】(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3.【2】朱小健.关联·交融·传承——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J〕.中学语文教学,2005,11:58.【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4】巢宗祺.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6.【5】(英)蒂姆·奥布赖恩 丹尼斯·吉内著 陈立译.因材施教的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7】邓焱嵩.解读·研读·熟读——高中文言文个性阅读新探[A].江苏省靖江市礼士中学.【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48.【9】李秋菊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9.
第二篇: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策略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中文言文教学向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板块,也是一大难点。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从事文言文教学工作时,也很乐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问题随即出现,由于初高中教材缺乏延续性,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要求不尽相同等各方面的差异,大部分高一新生凭借自身的原有知识水平,根本就难以适应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尝试最终都归于失败。学生面对文言文,恐惧殊甚,高中文言文教与学陷入尴尬境地,教师回到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上来,学生吸收多少算多少,一味接受灌输,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苦不堪言。
分析这种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是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能力型的更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方法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表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初中教师认为不考的就可以少教,甚至不教,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困难重重。学生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文言文的句法、词法更是茫然不知所云,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
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教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从而造成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困难重重,面对这样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初高中差异
语文教师要研究初高中文言文教育目标的差异,完成由初中目标向高中目标的转向、过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掌握学生情况
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语文教师有必要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教师可以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文言文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让学生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1拓展语言能力
通过学习文言文,拓展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现代汉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仅仅掌握现代汉语,并不能保证我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更高的语言能力应该是融会古今的。而识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汉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割裂了古代汉语,则我们的语言能力是不全面的。
2继承传统文化
学习文言文,提高识读文言的能力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这些文化的载体是通过文言文来完成的。如果不能识读文言文,则必然失去了了解这些文化的依托。反之,如果我们的文言能力水平高,则会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方面减少许多障碍。
3提升古文阅读水平
学习文言文,是我们在弥补过去语言学习的不足。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并不很在意,传统文化面临被削弱的危险。而要保证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更多的人能读懂文言文,需要更多的人具备识读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从高中阶段起认真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识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改进文言文教学模式
1教师层面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何让学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衔接,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责任重大。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尽快让学生了解高中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体系,掌握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不管是初中语文教师,还是高中语文教师都应强化自觉衔接的意识,应该精心研究整个中学阶段的课程标准、考纲和教材,不能各自为政,闭门造车,老死不相往来。高中语文教师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经常走进初中课堂,进行听课交流。教学实践上,初中教师应尽量提高标准,适当进行一些高中知识的拓展,高中教师则应放低起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都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找准衔接点,寻求最佳途径,尽量回扣初中知识,唤醒学生记忆,让学生温故知新,共同消除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断层。
2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确立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培养兴趣,调整学习方法,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转变思维方式。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不能一味地接受灌输。在高中起始阶段,应该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借助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做好课文的预习工作,还要善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各知识点,将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按照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类型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让已学的文言文内容与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和谐衔接,有效地进行知识的积累,以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此外,绝对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课内,应该扩大阅读面,有能力的话,应该多阅读《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等课外读物,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享受知识衔接的乐趣。
总之,每位刚踏入高中的学生,都要充分分析自己的学习潜力,树立信心,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以适应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了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能力,在应试和平时阅读中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而高中语文教师则应该细致地去研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尽快培养高一新生联系与归纳的意识,那么就能很快地将学生引导至一个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境界。相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每个学生更容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把握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一线探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线探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教育部有关古文学习新规:初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而中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 今年9月开学后,全国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2018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就在原来的64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0篇。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高中:语文分值增加几乎成定局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显示:
从2016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语文由150分增加至180分。北京是全国的风向标,因此有言论称,这轮高考改革方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大分语文”时代即将来临。
现状分析:
初高中,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从新课程标准以及新编教材,还是教与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具体体现——
学生的脱节——文言知识衔接、古文阅读能力衔接和古文学习心理衔接三方面脱节 教学的脱节——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上的脱节
应对举措:
趣味典籍阅读,促进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产生发展 语法先行介入,培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理性思维 统筹考核步调,协调中高考文言知识考察的渐进性 改革思考:
第四篇: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遮谈
河南大学附属中学 冉明远
许多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同学,一进入高中后,尤其是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后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感到不可理解:初中会考那么高的分数到了高中怎么就一落千丈了呢?个别学生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将精力转向攻读数理化去了。
我曾教过初中语文,也教过高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增强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分析高一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对高中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现代文阅读方面:(1)在阅读方法上,由初中“熟练运用略读、浏览”,到高中“能根据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2)理解方面,由初中“理解主要内容”到高中“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分析评价方面,由初中的“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到高中的“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4)鉴赏方面,高中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文言文阅读方面: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这就决定了初中会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
其次,高一节假日多,还有军训,往往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大多是刚送过高三毕业班下来的,未处理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或者故意出高难度的题给学生一个下马威。这样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挫伤其积极性,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
第三,其他学科也存在着初升高之后“坡度较陡”的问题,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理科学科上。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似乎人人都懂,但人人都不可能精通的特点。学生分数往往相对稳定,不像数理化那样一经努力就能扶摇直上。因此,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重视不够,甚至随便应付。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根据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的有关理论,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来的学习为基础的,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总有这样那样的影响。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具体措施
第一,摸清情况,明确现状。入学后,进行学习基本能力的摸底测验。进行成绩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客观的量化与评价,初步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为教师客观地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提供相对的依据。
第二,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好奇心强,学习热情高。教师就要趁此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如高一年级在阅读方面要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要培养自学能力,能阅读分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要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写作方面要养成练笔习惯,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说话方面要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阐述观点;基础知识方面要了解并掌握基本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等。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三,培养习惯,打好基础。叶圣陶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因为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而这些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效。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四,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学习要求高不可怕,怕的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围绕某一题目迅速想象或联想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第五,教给方法,提升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学法指导,明确作业要求及其他方面的规范与要求。培养学生上课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主动发言的意识。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听,学会想,学会做”,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鼓励学生们进行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取长补短,改进提高,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引导教育学生要学会不断地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与差距,进而不断趋于完善,提高自我。请高年级的同学与本年级的学生进行座谈与交流,传授学习方面的心得与经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并教育学生自觉的去遵守,去实施,去落实。
第六,讲授语法,扫除障碍。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虽然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已在初中语文教材附录中正式出现,但由于近几年我们中考语文不涉及语法知识,致使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因而学生进入高一遇到语法问题时就感到困难重重。特别是当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的活用现象、特殊句式的问题时,学生更是没有办法。语法知识的残缺成了高一语文教学的一大障碍。针对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我们应在第一学期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现代汉语中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分、单句与复句,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知识必须补充。让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就全面地接触语法知识,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语法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第七,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
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有不少学生不知道“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们就可以举出初中时学习的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顿时就为之释然了。
第八,讲究教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篇幅加长。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等。同时,还有一本厚厚的《语文读本》。此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第九,课外延伸,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如推荐有益读物,提示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笔记或办黑板报,提高写作能力;举办朗诵会,培养说话能力;特别是整理语文笔记,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坚持收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精美片段、文学常识等,让他们写写读读,反复品味,一段时间后他们自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第十,深入学生,热情关怀。学生进入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会出现许多新的心理障碍。如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加大,考试成绩的失败等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努力了,但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片面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背与不背一个样,反正考试时课内知识少,课外知识多,加上课程多任务重,他们对语文学习中的阅读与赏析、预习与复习这些必要环节常常从简从略,对背诵、作文等必须完成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因素,教师要将个别交谈与整体教育相结合,耐心疏导,促其矫正。如有的学生成绩不佳,灰心丧气,教师可找出其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肯定鼓励,给他们以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多了解钻研学生、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等,在前引后连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学生就一定会尽快地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顺利地实现从初中到高中语文学习的过渡,这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来说,是不可忽视的。
第五篇: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谈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摘 要】本文从初高中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学生个体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衔接,每位老师都应该深入教学研究,认真做好初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衔接,提高初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一直是初中升入高中后高一学习阶段重要的一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重要性更加突出。结合初高中的教学经验和一线化学教师的反馈,高中化学难教,感觉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学习,化学用语书写很不规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初中基础没打好……学生也觉得高中化学难学,学习化学的信心受到打击。那么,高中老师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断层和衔接,如何做好化学有效教学的衔接呢?
一、教师要通览初高中教材和标准,做好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知识面比较宽广,贴近生活实际,强调定性分析,知识层面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记住现象或结论,知识的深度不够,系统性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而高中新教材的化学知识趋向于系统性,理论性的教学,强调定性和定量分析,知识体系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知识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化学重点内容过于集中在必修1,如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既多又重要难学,等于给刚进入新高一学生一个大大的门槛。
因此,高一年级时老师需要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教学大纲,初高中化学教材,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高一年级时需对初中阶段加深完善的知识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1)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简单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一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观点,从本质上来介绍氧-还反应。(2)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情况,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对酸、碱、盐、氧化物的分类,氧化物及典型两性氧化物。(4)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及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5)酸的5条、碱的4条、盐的4条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
二、教师要读懂学生个体,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阶段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学习知识的习惯;而且刚上高一的学生总认为在初中时学习较轻松感觉不到什么困难更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仅在初三后阶段稍作努力即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顺利地考入了高中。因此他们把这种学习方法也带入到了高中的学习中,结果导致成绩下滑长期下去最终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
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这就要求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课前预习,做好笔记,课后自觉复习,独立完成作业,通过做题总结梳理加深理解知识点,必须让新高一的学生知道,初中和高中的差异很大,应在新的学习过程中,在听和练的有效结合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以实验的直观教学为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多,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少。为了能顺利开展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高中教师应在通览教材,把握课标的同时深入研究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变机械记忆为主为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其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初中化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合理衔接。穿插复习旧知识时,应视新知识的灵活性处理。总之,不要让学生感到知识的跳跃和割裂,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以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用新知识来补充旧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其三,初中化学对计算要求比较简单,只要求质量,质量分数,微粒个数比值等最基本的计算方法,而高中化学练习中则出现有关差量法、过量法、多步反应一次计算法、混和物计算等计算技巧,此时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专题讲授,在掌握化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教学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分析、计算能力。
四、初高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切勿各自为战
(1)初中教师的教学往往受限于中考A率
由于初中课程标准要求低和学习时间短,又处在初三毕业的关键时刻,教师往往对中考不作要求的一些化学思维、分析方法以及选学内容就很少讲解,甚至不讲,导致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再加之初中化学课时多,内容少,因此教师可以对所教内容反复训练,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基本完成,考试效果也比较好,而对学生理解、思考、运用的程度自然就缺少了相应的研究。
(2)高中教师的教学往往过度延伸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只从高一到高三循环教学,不教初三,对初三教材内容的改变并不太了解,也未必去认真研究初三教材,往往没有处理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就把教材过度延伸、深化,将化学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使得课堂上学生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高中教学内容多,时间紧,没有过多时间在课堂上对重难点知识反复训练,因此学生的学习除了要注重预习和课堂40分钟的效率外,还必须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整理和做练习,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由此可见,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更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衔接,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其内在联系,要寓学习方法指导于课堂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文继兰.《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
[2]王延芳.《浅谈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延边教育学院高中教育.2010
[3]朱含冰《新课改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考试周刊》.2009年第35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