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法教案
加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初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要用加法解决。
2.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ppt、彩色图片
教学流程:
一、在情境中合并
1.出示气球图(动画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的过程)。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表示吗? 2.在操作中理解合并。摆一摆。请学生先拿4朵小花,再拿1朵小花,合起来是4朵小花。把摆的过程跟同桌交流。画一画。
师:刚才我们一起说了气球图和摆小花的意思,想一想,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合并)
师:对,气球图和摆小花的意思和过程是一样的,你能不能画一幅图把他们表示清楚,让别人看明白?
展示交流学生作品,挑和例题下的点子图类似的重点说明。
二、揭示加法,在算式中理解合并。师:把3个红色气球和1个蓝色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朵红花和1朵黄花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朵花;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都可以用加法计算,算是是3+1=4。(板书:3+1=4。)学生试读,教师揭示3、1、4的含义。师:“+”你认识吗?是什么意思?(加号,表示合并。)全班书空。师: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也用3+1=4表示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24页做一做
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小箭头表示什么意思?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教材28页练习五第1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篇:加法教案
《加法》教案
设计思想: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境—操作实践—拓展深化”三个层次。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这一事实,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
2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进一
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图片
卡片
农作物(花生 玉米
大豆)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四与五的分与合。
在刚才的拍手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拍的又快又好,老师奖给你一朵小红花
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拍手游戏,好吗?,喜欢吗?这节课呢,老师要把红花奖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红花多?
一.教学过程。
马戏团的小丑看到咱们班这么热闹,也想来参加,你们欢迎吗?(出示图片)
同学们请看,小丑的左手拿了几个气球呀?可以用哪个数字宝宝来表示?(板书3)
那他的右手是几个球?(板书1)
那同学们知道他的手中一共是几个气球吗?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4)老师指导学生用手势理解“合并”的含义。
对了,把3和1合起来,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符号来表示(板书+)3+1=4中,“+’”叫做加号,学生跟读
3+1=4读作:3加1等于4,学生齐读,同桌互相读
小结:我们把这种带有加号的算式叫做加法算式。像我们刚才把球的个数合起来,就是用加法计算。
摆学具游戏
下面呢,谁能说一个加法算式?(2+3=5)
那2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
拿出你们的学具摆一摆。让孩子试着说出它们的含义。
同桌先交流,然后说给其他同学听
左边同学说算式,右面同学摆学具。二.想想做做
2+3=()
3+1=()
2+2=()
4+1=()
2+3等于几?我们还可以用画0的方法试一试。
先画几个圆?再画几个0?合起来是几个0,那2+3等于5.你们会像老师这样看算式,先画0,再填得数吗? 三.做开火车游戏
刚才我们是通过画0来算加法,不用画0,你会直接算得数吗?下面呢,我们来玩开火
车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对。
2+2=
3+1=
2+1=
3+2=
4+1= 四.实际应用
谁能象老师这样说一个生活中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五.小结
这节课,知道了把两个数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那在生活中,要把两个事情合起来,咱们就用加法来计算吧。
第三篇:加法教案
《加法》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和等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2、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口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
3、养成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投影仪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借助电子白板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它的易操作性,直观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新知识,初步建立数感,并创造出生成性资源。本节课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复习准备
1、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上节课学的分与合的一些习题。
2、随机请一些学生来回答这些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一幅图画吸引学生。
师引导说:大家去过游乐场没,大家肯定都看过小丑吧!今天小丑就要来到你的身边哦。
在电子白板上呈现一个右手拿了三个红气球左手拿了一个蓝气球的小丑,再用电子笔把小丑左手拿的蓝气球放到右手来。这样很直观的让孩子知道加法是这两部分合起来。
(反复说几次)让学生体会到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它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1、学习加法算式
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电子白板上呈现板书 3 + 1 = 4 加号 等号
怎样写加法算式呢?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演示加法规范的写法。
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3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1呢?4又表示什么?学生读算式。
(三)巩固发展
1、在电子白板上玩一个打败大魔王拯救星星的游戏。学生非常积极的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通过游戏,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注重挖掘简单知识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电子白板的辅助教学下,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既缩短教学时间,保护学生学习既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大家共同感受着数学带来的乐趣,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
第四篇:进位加法教案
《进位加法》教案
孙达蕾
课题:领饮料
——进位加法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一、教材简析:
这副图呈现了运动会操场一角“分发饮料”的情境。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该图的主要意图是借助“运动会分发饮料”这种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熟练口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道德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中,与其他同学合作。重点、难点:
2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具使用:
教学挂图
小黑板
学具盒
四、教法、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开火车口算
9+8
9+6
9+7
8+6
9+9
8+8
7+6
7+7
9+3
8+5
9+4
7+5(二)、新授:
1、师:同学们,上节课咱们看到了有许多小朋友报名参加运动会。他们进行比赛,到了休息的时间了,小组长来到服务组领饮料,看看有哪些饮料。
生:有矿泉水、雪碧、可
师:你能不能看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生:有能力的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意思
师:我们现在来看图讲故事,在小组里面说一说。
生:小组活动。理清情境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一组:8瓶矿泉水,7瓶可乐
二组:3瓶雪碧,4瓶可乐
三祖:9瓶雪碧,5瓶矿泉水
2、师:二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
生:7瓶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4=7
4+3=7
师:大家真聪明,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那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
师:哦,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你能解决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生:8+7=15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样算出来的
生:7可以分成2和5,8+2=10,10+5=15
8+8=16,16-1=15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7+8=15 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跟同位互相说一说
生:„„
3、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三组一共需要领多少瓶饮料?
师: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里面互相说一说 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4、师:我们知道了每个小组要去领多少饮料,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一共要多少瓶矿泉水?
生:我看到了1组领8瓶矿泉水,2组没要矿泉水3组要5瓶矿泉水。可以8+5=13
师:你说的真好,其他同学明白吗?我们要看好了那哪些组要什么样的饮料。不要分错了。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要多少瓶雪碧?
一共要多少瓶可乐?„„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三)、小结:
给小朋友分饮料,你都分对了吗?以后我们碰到这种问题你能解决吗?今天同学们有很多想法,积极动脑很好。以后我们继续努力。
六、板书设计:
分 饮 料
8+7=15(瓶)
挂图
8+3=13(瓶)
《退位减法》教案
孙达蕾 课题:投沙包比赛
——退位减法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一、教材简析:
本幅图表现小朋友正在进行投沙包比赛的情境图。该图有两个意图:一是引导教师组织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
学生学习20以内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 能够熟练进行20以内数退位减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信息图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道德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20以内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信息图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具使用:
教学挂图
学具盒
四、教法、学法指导:
学生讨论交流,理解信息图的图意,根据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在动手操作中突破难点,体会算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投沙包 师:这个游戏怎么玩? 生:小组讨论
生:一共玩2分钟。到了点看看谁投中的多,谁就赢了 为学生看图整理信息打下基础(二)、新授:
1、师:小朋友说了些什么? 师:那么谁赢了? 生:我可以算一算 师:怎么样来算?
生:算一算每个小朋友投中几个就知道了
2、师:我们看看1号运动员投中了几个?
生:投了16个,9个没中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减法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生:16-9=7(个)
把9分成3和6,16-6=10
10-3=7 9+7=16
16-9=7
师:大家的想法很多,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3、师:那么其他运动员投中了多少个呢?
生:他们投了几个,减去掉在外面的就知道他们投中了多少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小组把他们分出名次来,每个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
4、生:2号运动员11-3=8(个)10-3=7,7+1=8
8+3=11
11-3=8
3号运动员12-6=6(个)师:谁赢了? 生:2号运动员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决
(三)、小结:
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用的什么方法?(减法)。这次的减法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这叫作退位减。你学会了吗?
六、板书设计:
退 位 减
16-9=7
挂图
11-3=8
12-6=6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教案
课题:《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同学们会骑自行车吗?喜欢骑着自行车旅行吗?
当然,骑车旅行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李叔叔就是一位骑车旅行的爱好者!(看主体图: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李叔叔骑车旅行中有什么数学问题。
2、指导自学,获得信息:现在请大家根据“自学指导”看数学书27页的内容。(学生自学、同桌交流所获得的信息,然后全班汇报。)
自学指导:给出的已知条件是什么?(上午骑行40千米,下午骑行56千米。)问题是什么?(一天一共骑行了多少千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3、解决问题。
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并说出所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试一试)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__(生:等于65+25)
78+64=________
a+b=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巩固
1、填空:两个加数()位置,()不变,这叫做(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一说依据是什么。
300+600=()+()()+65=()+35 a+()=23+()
3、下列个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么?错的说出原因
165+75=190+50
()
238+362=362+238()b+20=28+b()
a+b=b+c()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2、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在今后的数学运算中将得到充分的运用。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五第1题、第3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加法交换律》说课稿
吕 杰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完成第28页的例1以及下面的“做一做”。
(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在三年半前学生已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方法打好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打下基础。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四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1、听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加数的顺序,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教学主题图。
1、出示主题图。
教师提问: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探索新知。
1、弄清了题意,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道题该怎样列式?有几种不同的列式?(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评论)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2、教师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96,都表示李叔
叔一天的总行程。)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学生讨论回答。)
3、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思维进行举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提问:这四组算式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汇报时,引导学生从和的大小与加数的顺序进行回答,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5、小结:大家发现的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6、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试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
7、大家比较一下所有的表达方式,哪个表达方式最简单呢?(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达方式最简单。)
8、字母式子告诉我们什么?(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设计意图】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最后通过比较得出用数学语言表达最准确,这样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练习。
1、基本练习。
【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2、深化练习。
25+()=75+()
56+144=()+()
36+()=64+()a+()=12+()【设计意图】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巩固了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以谈收获的谈话对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六)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37+45=45+37
89+78=78+89
53+98=98+53
873+127=127+873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设计意图】这堂课有其他教学辅助教具,如主题图的挂图。因此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吕
杰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课的开始,我利用复习铺垫,先说出几个加法式子来让学生说出交换位置后的加法式子,唤起学生对加法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
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总之,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钻研探讨好的教学方法,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