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糖尿病的临床指标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控制血液葡萄糖浓度的胰岛细胞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葡萄糖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一组综合征。典型症状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此外还可引起一系列的消化、呼吸、泌尿系统等并发症[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下面介绍几种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空腹血糖(FBS)或餐后血糖: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得的血液葡萄糖即空腹血糖,是临床生化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正常值3.9~6.1 mmol/L(70~110 mg/d1),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即为高血糖。另外,需注意的是高糖饮食、情绪紧张等亦可引起血糖增高。
尿糖:正常人尿中糖含量极低,尿糖定性为(一),24 h尿中糖<0.5g,当血糖>8.82~9.92mmol/L时,超过肾小管重吸收最低血糖浓度即肾糖阈时,尿中可测得尿糖阳性。阳性主要见于糖尿病、甲亢,也可见于食糖过多或颅内出血等一过性糖尿,此外妊娠、哺乳期妇女也可引起尿糖阳性。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在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液葡萄糖水平及有无尿糖出现,称为耐糖试验,OGTT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对服用葡萄糖后,各时限血糖或空腹血糖、高峰值与2小时血糖值大于相应年龄的正常上限者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组分(HbA1c):GHb是血红蛋白与糖经过非酶缩合而成的产物,GHbA1c是糖化血红蛋白的主要成份,与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它反映的是患者抽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GHb的正常参考值为3.8%~6.2%[2],当GHb≥6.5%时即可确立糖尿病的诊断。GHb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对服药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组分(GHb,HbA1c)GHb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该过程为不可逆反应,其浓度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可保持120天左右,故GHb测试通常可反映患者近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及血糖控制情况。正常参考值为3.8%~6.2%[2],当GHb≥6.5%时即可确立糖尿病的诊断。GHb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对服药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
糖化血清蛋白(GSP):GSP是血糖与白蛋白或其他蛋白分子N 末端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形成的糖化血清蛋白,它反映的是患者过去1~2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65~2.15mmol/L,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病人,当GHb和GSP处于高水平时,说明患者存在持续性高血糖,并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故GHb和GSP可用来评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糖化血清蛋白(GSP):GSP是血清白蛋白或其他分子蛋白在高血糖情况下发生糖基化形成的糖化血清蛋白,其半寿期约17~19天,故可通过测定GSP平来反映患者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65~2.15mmol/L,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患者。当GHb和GSP处于高水平时,说明患者存在持续性高血糖,并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故GHb和GSP可用来评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酮体: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正常血中浓度为3~23mg/L(酶法)。糖尿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不能进行有效的三羟酸循环,血糖不能有效分解,从而脂肪分解增多,产生大量的脂肪酸,脂肪酸在肝脏合成酮体增加,血酮体升高使血中有机酸增高,引起酸血症。酮体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还可见于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等。
乳酸:乳酸是体内糖无氧酵解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血中乳酸含量很低。全血乳酸测定(分光光度法):全血乳酸0.5~1.7mmol/L(5~15mg/dl)。尿液乳酸为5.5~22mmol/24h。血浆乳酸测定(比色法):小于2.4mmol/L(22.0mg/dl)。乳酸增高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衰、呼衰、心衰等缺氧和低灌注状态。
以上七项检测可单独检测,也可联合检测,并可对糖尿病进行尽早的明确诊断,以便于及时治疗,预防糖尿病人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志新.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测.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11):42.[2] 赵协忠.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测.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7):F0003-F0004.
第二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标准 操作指南
1.宗旨与目标
1.1 宗旨与目标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1.查阅学校发展规划,了解学校办学宗旨和目标;
2.了解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实际条件的符合程度。
1.2 宗旨与目标的确立 宗旨和目标的确定必须经过各利益方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所属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批准,使全校师生周知。
1.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的制订程序,是否有各利益方参与;
2.是否有师生可以看到的成文的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 3.组织座谈会,了解师生对学校办学宗旨的理解情况。
1.3 学术自治 独立的或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校必须根据各自的规划要求,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应能自主制定课程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能自主决定人员的任用和自主分配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应该得到大学社会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同时努力加强大学各学科间的融合。
1.查阅并分析教学计划、办学情况与办学目标之间的符合程度;
2.查阅综合大学中医学院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使用综合大学资源情况;了解学科交叉融合的情况及大学对医学教育的支持措施和保障。
3.查阅有关文件,了解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并了解其执行情况和效果;
4.查阅学校相关部门的经费使用机制及使用情况。
1.4 教育结果 医学院校必须根据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素质,制订合适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五年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成为符合要求的医生。对长学制的本科学生,则必须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相应毕业证书、授予相应医学学位。
1.查阅有关文件,了解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
2.分析学校为保证达到规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所采取的保证措施及具体的评估考核办法。
3.查阅医学院校毕业生调查有关资料,如毕业生调查次数、结果、结果反馈情况、学校利用调查结果完善教育计划情况。
2.教育计划
2.1 课程计划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其先进性及是否符合学校定位;
2.查阅学校和教学管理部门有关资料,了解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及配套措施;
3.考察课程计划落实情况。
2.医学院校制定的课程计划,必须明确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其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2.了解课程计划在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3.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课程计划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1.考察学校近5年在课程计划改革方面的具体举措;
2.了解课程计划在教学内容的整合、科学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3.了解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
2.3 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必须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1.查阅教学计划中学校在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的具体举措;
2.通过现场听课、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
3.通过考核和查阅论文等了解学校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
2.4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课程。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5 自然科学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对综合性大学,要了解自然科学课程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情况。2.6 生物医学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生物医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了解生物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情况。
2.7 行为科学、社会科学与伦理学课程 1.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日益变化的人口、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行为医学、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8 公共卫生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预防医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查阅课程计划,了解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2.通过计算课时比、查阅教材和教案以及现场听课等形式了解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3.了解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情况。2.10 课程计划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必须在医学院校的领导下规划并实施课程计划,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1.考察学校的机构设置,了解有无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 2.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课程计划管理的举措; 3.考察主要教学环节,了解课程计划管理的运行情况。4.对于综合性大学要考察医学院在课程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1.查阅有关文件资料,了解课程计划管理过程中教师、学生等的参与情况; 2.通过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在课程计划管理中所起的作用。
2.11 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关系
医学院校的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衔接。
1.查阅教育计划,了解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管理等是否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接轨;
2.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在校教育对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影响。
4.学生
4.1 招生政策
1.医学院校的招生工作必须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制定本校招生的具体规定。
1.查阅医学院校招生章程。
2.了解医学院校招生录取程序。
2.医学院校的招生章程必须向社会公布,包括院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申诉机制等。
1.查阅医学院校招生宣传材料是否涵盖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奖学金发放等内容;
2.了解医学院校的申诉机制及执行情况。
4.2 新生录取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地确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
1.了解医学院校确定招生标准和人数的依据。2.查阅医学院校近三年招生人数,学生人数与本标准的相关指标是否相符。2.医学院校在录取过程中,必须贯彻国家的招生政策,不得歧视弱势考生。1.了解医学院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是否存在歧视弱势考生;
2.了解医学院校在校学生中弱势考生的基本情况。4.3 学生支持与咨询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服务。1.考察医学院校对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
2.查阅医学院校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规章制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
3.了解对残障学生的住宿安排情况
2.医学院校必须提供咨询服务,对学生面临的学习、心理、就业、生活等压力产生的问题予以指导。
1.考察医学院校提供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时间和地点;
2.查阅文档,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医学院校开展学生心理咨询的情况。4.4 学生代表
1.医学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评估以及其它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1.查阅文档或医学院校提供的证据,了解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制定、评估及与学生有关事务的情况;
2.了解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意见的处理情况,对改进医学院校的工作是否发挥了作用。.医学院校必须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并明确主管部门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为之提供设备和场所。
1.查阅文档,了解医学院校对学生组织的支持和管理情况; 2.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活动内容;
3.考察医学院校为学生组织开展活动提供的设备和场所。
5.教师
5.1 聘任政策
医学院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足够数量的基础和专业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价检查。
1.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任制度和规定,并查阅近三年来教师资格认定、聘任、解聘、退职等的相关资料。
2.了解医学院基础和专业教师数量、考察生师比是否达到6-8:1* 3.考察医学院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职称、学位、年龄等情况。
4.了解教师完成相应职责所要求教学任务的情况,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监督机制。
5.2 师资政策与培养 医学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加与教育计划有关决策的机制;必须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1.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教师的任命、改任、晋升、免职等政策,并已公示。2.考察医学院是否有通过奖励、晋升、酬金等方式来认可教师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的机制。
3.了解医学院重要决策有关情况,考察教师能否直接参加招生、课程评价、学籍管理及其它重要政策的制订。4.考察医学院是否有明确的师资培训及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检查近三年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
5.考察医学院促进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国际交流的具体措施。
6.教育资源
6.1 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随着医学教育发展,经费投入也必须逐年增加,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1.考察学校教育事业拨款、学费收入、校办企业回报、社会捐赠等经费来源情况;
2.考察近三年学校预算、决算状况,了解学校近年办学经费筹措、逐年增长及教学投入状况;
3.确认学校办学经费能否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
2.医学院校对于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与权利,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1.核查学校财务制度是否责权明确、是否完善健全;
2.考察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3.考察学校财务制度执行情况,教育经费是否使用合理,管理严格; 6.2 基础设施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
1.考察学校生均教学及行政用房面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2.考察学校对基础设施是否定期建设,维护良好,能够保证教学需要; 3.校园面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校园环境是否幽雅,能够满足师生需要。2.医学院校必须使用现代化、先进的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的完成。
1.考察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每年均有一定的新增仪器设备;
2.考察学校仪器设备性能是否先进,管理是否严格,维护是否良好; 3.确认学校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数量和先进水平是否能够保证教育计划完成。
6.3 临床教学基地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体系,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以满足临床教学所需,临床教学基地必须实施认证制度,临床教学基地应提供省级的认证依据。
1.了解学校对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2.考察学校临床教学基地情况;
3.核查学校现有临床教学基地是否通过认证、是否向教育部与卫生部的备案;
4.了解临床教学基地认证过程,考察认证程序是否严格。
2.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医学院校拥有的附属医院和病床数必须满足临床教学需要。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总数与附属医院床位总数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
1.考察学校是否建立临床教学组织机构;
2.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组织机构是否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 3.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4.考察学校临床教学管理档案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5.考察学校临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建立、是否健全; 6.考察学校生均床位数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3.医学院校必须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临床教学的需要。
考察学校临床教学及生活用房、临床技能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等基础临床教学设施状况,确认是否能够保证教学需要。
4.医学院校必须加强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保健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预防医学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1.考察学校是否有适应教学需要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
2.考察学校是否与社区、乡镇卫生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是否能够适应教学需要。
6.4 图书及信息服务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1.考察学校图书馆一般状况;
2.考察学校生均图书、年均图书购置费占教育事业拨款比例和生均年进书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3.考察学校网络信息设备的装备及其技术先进程度; 4.开除学校校园网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及更新状况; 5.考察校园网教学资源的利用状况。6.5 教育专家
1.医学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考察学校的医学教育决策是否有教育专家的参与。
2.医学院校必须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了教育专家的作用。
1.考察学校是否与教育专家建立有效联系;
2.请学校提供证实教育专家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资料。6.6 教育交流
1.医学院校应有与其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机制。
考察学校与其他医学院校或其他卫生相关行业教育机构是否建立合作与学分互认机制。
2.医学院校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考察学校是否提供适当资源,支持师生进行地区和国家间的交流。
8.科学研究
8.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医学院校必须明确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设立相应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1.考察学校是否设立科研管理部门,有否完善规章制度;是否有相应的科研政策,对科研活动及成果是否予以鼓励,采取何种办法与措施,力度如何;
2.核查学校是否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可行,采取措施是否落实、有效;
3.考察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是否健全、合理、有效;课题的数量、档次,成果及获奖的数量、档次、应用等;考察学校三年来科研经费状况,包括来源、额度、落实等。
2.医学院校必须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提倡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1.考察学校科研基础设施;
2.考察学校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现代化程度、完好率、使用率; 3.考察学校科研实验室装备水平、开放程度、管理状况; 4.了解学校利用各种手段营造学术氛围的情况。
3.医学院校必须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1.各学科、教研室和教师个人利用现有科研条件对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情况;
2.各学科、教研室及教师个人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专题学术讲座的情况; 3.了解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课外科研活动的情况; 4.了解学校有否创新性科学实验教学安排。
8.2 教师科研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1.考察学校重点学科、核心课程各级教师承担科学研究项目的情况,包括课题数量、档次、经费等;
2.考察上述教师科研成果及应用情况; 3.考察上述教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情况,包括课程内容更新、补充;向学生开展专题讲座;改革教学实验项目等。
8.3 学生科研.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1.考察学校有否为学生安排课内外的科学实验活动; 2.考察学校是否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为学生讲座 3.考察学校是否有学生科研活动专项经费;
4.考察学校有关学科、教研室的科研实验室是否向学生开放。2.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1.察学校是否有适当的综合性实验课,即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2.考察学校是否有适当的设计性实验课,即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3.考察学校有否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措施;
4.考察学校是否为学生开设有计划的学术讲座;
5.考察学校教学实验室是否向学生开放,包括实验室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对学生的覆盖面。9.管理与行政
9.1 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及其在学校中的地位。2.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及其操作程序。
3.医学院校必须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科研等重要事项。
1.查阅机构设置文件,是否说明教育主管机构的隶属关系和职能,2.查阅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试卷、成绩、学籍、学位和毕业等教学管理文件,考察是否完善、有效;
3.考察学术、学位、教学等委员会的设置、职责、活动情况及其对教学工作所起的实际指导、监督作用;
4.了解基础医学和临医学在行政和教学管理上的关系是否和谐,是否能够互相促进。
9.2 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利。
1.教学计划方面,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1)查阅机构设置文件,是否说明教学主管领导的职责和权限;
(2)是否制订教学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否与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发展目标是否明确、可行;
(3)是否组织制订和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全面安排学校的教学、课外活动等内容,领导全校教职工贯彻执行;
(4)是否建立和健全教学指挥系统,充分发挥教务处、教研室等各级教学部门的作用;教学秩序是否有条不紊;
(5)是否制订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
(6)教学检查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有记载;是否制度化;是否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工作总结是否全面、客观,是否有具体的改进意见及其落实情况;(8)是否就教学管理工作发表文章或提出专题报告;(9)对教学研究成果否予以奖励,力度如何;(10)有关引进人才、特聘教授(师)、国内外师资培训的文件、运作程序和效果;
2.教学资源方面,主要考察以下几点:
(1)是否建立规章制度,使教学资源调配制度化、规范化;(2)查阅近3年有关教学经费的审计报告;(3)教学主管领导签发经费的情况;
(4)教学经费预决算情况,基本经费和专项经费的使用方向和力度;(5)多渠道筹资方面的绩效及资金使用带来的结果。9.3 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育计划及其它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1.考察管理人员对全局教学工作、本岗位工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2.了解管理人员的编制、岗位职责及岗位轮训的情况;岗位职责文件可否公开调阅;
3.考察教学管理工作条例、课程计划管理规定的制订与执行情况; 4.了解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质量评价、考核、晋升的方式、方法;
5.了解管理人员的年龄、职称、从事本岗位年限;了解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和英语的应用水平;
6.了解对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的情况;
7.是否设置专门机构及人员研究医学教育深层次问题;专著或文章发表情况;研究结果对医学院教学工作的指导。
9.4 与卫生部门的相互联系
医学院校必须与社会及政府的卫生相关部门形成建设性的关系。
1.考察医学院校与社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交流、协作关系,所能发挥的建议、研究、决策作用;
2.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在社区医疗机构、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中的应用;
3.考查医学院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情况;
4.了解医学院校对卫生主管部门的建议、咨询作用。
10.改革与发展
10.1 发展规划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回顾和审查自身发展规划。
1.查阅历年来学校发展规划,特别是制订规划的依据,包括对以往阶段的回顾总结和发展的要求与任务。
2.查阅有关部门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会议记录、研究报告;
3.查阅有关文件,了解近几年医学院校教学、科研及医疗服务改革的措施及成果。
10.2 持续改革
医学院校必须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篇: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方法 将该院在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40例冠心病以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为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对象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将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指标以及临床症状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 研究组相对易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组除了个别几个指标其他各项血液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于糖尿病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相比单纯的冠心病,其临床症状更加严重,各项指标均容易出现异常,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关键词] 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症状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b)-0026-02
冠心病属于威胁国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死亡主要原因,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液中的粘稠度会在患者发病时不断地持续上升[1],患者的心排血量会出现降低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冠状动脉出现缺血情况[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糖尿病会导致蛋白质、糖以及脂肪代谢发生严重障碍[3]。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危险性更高,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血脂异常的症状,血脂异常会引起心血管病的暴发,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率极高[4]。该文将会对冠心病以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在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40例冠心病以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为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对象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10月我国DM协会采纳的新的诊断标准[5]。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为46岁,年龄最大的为85岁,平均年龄(58.93±6.4)岁,冠心病平均病程为(4.3±5.2)年,BMI为(25.4±3.6)kg/m2;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的为48岁,年龄最大的为83岁,平均年龄(57.36±6.3)岁,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平均病程为(4.2±5.5)年,BMI为(26.7±3.6)kg/m2。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空服时间均需要在12 h之上,采集静脉血。选用全自动高效液相法对HbA1c进行测定,采用磷钨酸镁沉淀法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使用酶法对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进行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血糖进行测定[6]。
1.3 统计方法
所有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量资料组间的比较和计数资料将分别选用t与χ2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的方式来表达,主要临床症状的评分采用(x±s)的形式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3±2.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7.8±1.4)%,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4.4±0.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7.1±1.3)mmol/L,研究组相对与对照组有明显增高,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的LDL-C、TG水平相比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G水平相对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37±22)mmHg,舒张压为(80±15)mmHg,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30±21)mmHg,舒张压为(76±13)mmHg;研究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对易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组除了个别几个指标其他各项血液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与时代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病发率也在不断的上升,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冠心病一般在老年人群体中比较多发,但近年来也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较差的生活习惯导致。糖尿病很容易让人的血糖、血脂升高,人体的代谢功能发生紊乱[7]。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会受糖尿病的折磨而降低,患者出现多食却身体消瘦的症状。并持续加重患者代谢功能紊乱的情况,损坏患者的血管细胞,将凝血机制彻底打乱。冠心病患者一旦发生高血脂症,则会对患者构成重大威胁。因此,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两种疾病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更大伤害。同时也因为两种疾病之间互相关联,使得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治疗面临更大的困难[8]。该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高,研究组相对易出现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表现,研究组除了个别几个指标其他各项血液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冠心病患者体内血液中的粘稠度会在患者发病时不断地持续上升,患者的心排血量会出现降低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冠状动脉出现缺血情况,因此冠心病血液粘稠度与血浆中的红细胞量和蛋白量变化情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9]。冠心病属于威胁国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并发症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会使患者的死亡率大大增加,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一般会受血液稠度升高的影响而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表现症状[10],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而言,需要对血脂以及血液中血糖的含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早期及时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治患者的病情症状发生恶化。
综上所述,由于糖尿病会导致患者血糖升高,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症状相比单纯的冠心病,其临床症状更加严重,患者一般会受血液稠度升高的影响而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的表现症状,各项指标均容易出现异常,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⒖嘉南?]
[1] 赵华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14):55-56.[2] 宋立格.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9):90-91.[3] 贾起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32-33.[4] 杨天,王莉娜,智宏,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比较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218-1223.[5] 李利军.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13):38.[6] 韦艳.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8):74,76.[7] 燕晓翔.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J].安徽医药,2013(3):419-421.[8] 衡雪芹,凌哓菲.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5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26):50-51.[9] 贾露.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J].求医问药,2012(7下半月):61.[10] 张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炎症因子对事件预测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收稿日期:2017-01-21)
第四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
提要:本文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单方食疗、针灸体疗、合并症的治疗及统一中医诊疗标准等七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指出目前存在各地诊疗标准不同,疗效悬殊,合并症研究开展不够等问题。主张坚持临床实践不断创立新说,统一诊疗标准,重视证治规律研究。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重点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合并症,优选治则治法和筛选单方单药二者不可偏废。治疗应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微血管病变三个难点方面。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的缺陷引起的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的消渴病基本一致。对于本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祖国医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就30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述评如下。
一、病因病机的研究
近年来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除阴虚燥热的观点外又有新的创立。如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脾气虚弱,肝郁气滞等,这不仅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而且也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
(一)阴虚燥热 这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一直是指导中医辨治糖尿病的总则。基本病理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灼伤肺胃阴津,则口渴多饮;胃火炽盛,二阳结热,则消谷善饥,大便燥结,疲乏消瘦;肾阴亏损,开合失司,则尿频量多。在阴虚燥热观点上,又有病损在肾从肾证治,病损在胃从胃证治之分。
(二)气阴两虚 赵尚久认为糖尿病病程漫长,病情复杂,其病理变化始终以气阴两虚为焦点。气阴两虚,气机升降紊乱贯穿疾病的全过程。气虚津虚液不化,升降失职,津液不能升腾,既不能上潮以濡口腔,又不能四布以营养全身;气虚津液不固,小便失摄,津液下流走泄;津液耗损必致阴虚,阴阳失衡,阴虚阳盛,化燥为热,结聚中焦,消谷耗津,渴饮不休;津能载气,津耗则气散,水谷不化精微,五脏失养,肌肤不荣。故临床形成以大渴喜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疲乏消瘦为特征的疾患。
(三)瘀血阻滞 祖国医学很早就孕育了血瘀与消渴发病的理性认识,在《内经》、《血证论》中均有记载。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以中医的四诊为依据,结合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血小板功能测定等方面对糖尿病之瘀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本病患者舌象大部分为暗红、暗淡、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②舌象研究表明,舌暗、紫舌主要表现为异形血管丛,微血管丛扩张,微血管增多,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出血,血色暗红。舌上瘀斑点表现与紫舌相似。这些微循环障碍的特征形象体现了紫舌所代表的中医“瘀”证实质。③本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多数较正常人显著,主要为全血粘度、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等项测定值比正常人显著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明显延长。④本病患者甲皱微循环改变比正常人显著,主要为甲皱毛细血管袢内红细胞聚积、袢顶瘀血出血,乳头下静脉丛出现率多,血流缓慢,线粒流少,粒线流多。⑤本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提示糖尿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⑥胰腺的病理解剖也部分表现出瘀血的组织改变。⑦有血管、神经合并症者甲皱微循环及血流变学改变更明显。认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瘀缓、瘀血阻滞是形成糖尿病血管神经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脾气虚弱 《内经》最早提出消渴病与脾胃在病理上的联系。张锡纯指出:“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谓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人有认为消渴一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主张补脾养阴治疗消渴病。程宜福提出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
机。脾主运化,散精于肺,脾虚肺津不足则口渴多饮,通调不利,小便无节而多尿。脾主肌肉,脾虚肌肉失去濡养而消瘦乏力。另外脾虚湿阻,郁而必热。湿热交阻,伤阳耗阴,而致脾胃阴伤,发为消渴。
(五)肝郁气滞 大多数认为消渴病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以气为用。情志所伤或大怒伤肝而致气郁化火,消烁肺阴则口渴多饮,胃阴被伤,胃热炽盛则消谷善饥。肝肾同源,肝郁化火,损及肾阴,而致约束无权,则多尿而甜。这些来自临床实践的独特见解从不同侧面丰富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过上千例糖尿病临床观察及大量文献整理,认为本病的病机初期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中期多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临床表现以口干、乏力、气短、舌胖质暗为主要特征,典型的三多症状较为显著,大多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痛、眩晕心悸、胸闷胸痛、水肿尿浊、中风偏瘫等合并症。病变后期阴损气耗阳伤,终致阴阳失调,痰瘀互阻,脏腑经脉严重受损而出现肾衰水肿、胸痹、坏疽、中风昏迷等严重的合并症。
二、辨证论治的研究
(一)辨证分型论治 关于本病分型,各家有据临床主症分型,有据阴阳盛衰分型,有据阴阳结合脏腑分型,也有根据主要病因分型。尽管各家分型不同,但治疗方药大多相近,现分述如下:
1.根据临床主症分型论治:以多饮、多尿、多食三个主要症状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以烦渴多饮为主,为肺热津伤,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消渴方、麦门冬饮、白虎加人参汤,或用玉女煎、玉宗散、消渴一方。上消偏实热用二冬汤或玉女煎合千金黄连丸;偏虚热用知柏地黄或六味地黄合三才汤。中消:以多食善饥为主,为胃热炽盛,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玉女煎、凉膈散、调胃承气汤、生地八物汤、竹叶黄芪汤、黄连丸、调胃补中汤、消渴二方、清胃饮加减。下消:以多尿为主,宜滋阴补肾。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汤;阳虚者用金簋、金匮肾气丸或其它经验方;阴阳两虚者用六味地黄合五子衍宗丸加减。本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肺热、胃燥、肾虚之异,实际上三多症往往同时存在,仅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所以治疗上应三焦兼顾,三消同治。《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经验之谈。
2.从阴阳盛衰分型论治:可分为阴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个证型。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通过405例观察,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北京协和医院通过上千例观察分为七型论治:①阴虚型治宜滋阴生津兼予活血。药用沙参、麦冬、生地、葛根、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治宜滋阴降火,兼予活血,主方同上,随症加减。③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兼予活血,方用增液汤加生脉散及生黄芪、山药、苍术、元参、丹参等。④气阴两虚火旺型治宜益气养阴降火,主方同上,加清热药。⑤阴阳两虚型治宜温阳育阴,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⑥阴阳两虚火旺型治宜温阳育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⑦血瘀型应活血化瘀,方用调气活血汤[2]。
3.阴阳结合脏腑分型论治:蒋天佑分七型论治:①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方用黄芪汤合增液汤。②阳虚不固型宜温肾化气,方用金匮肾气丸。③湿热阻气型,宜化浊利湿,方用甘露消毒丹。④阴虚失敛型,宜滋阴收敛,方用六味地黄汤。⑤肝郁阴虚型,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桅逍遥散。⑥燥热阴虚型,宜滋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合白虎承气汤。⑦阴亏三消型宜润肺清胃滋皮肤,主用甘露饮合白虎汤。李良则提出治疗八法。即清热生津法、清胃泻火法、滋补肾阴法、温阳滋肾法、健脾益肾法、疏肝解郁法、活血化瘀法、滋阴解毒法。
4.根据发病的主要原因分型论治:有人认为脾虚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主张从脾辨证论治,①脾虚肺胃蕴热型宜清热泻火健脾,用健脾清热消糖汤。②脾气虚型宜健脾益气,用
健脾降糖汤。③脾肾两虚型宜健脾补肾,用健脾补肾降糖汤。④脾虚瘀滞型宜健脾活血,用健脾逐瘀降糖汤。祝身谌予对由瘀血引起者,另立血瘀型,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以上诸多分型方法,虽各有所长,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使疗效难以评定,治疗方案的优劣无法选择。为提高本病临床研究水平,优选最佳治疗方案,笔者认为制定统一的中医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研究近年来不少单位探讨了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的关系,概况如下:①病程与合并症的关系。张云如报道阴虚热盛型病程较短,合并症最少;气阴两虚型病程较长,合并症相对较多;阴阳两虚型病程最长,合并症也最多,揭示本病发展是一个阴损气耗阳伤的慢性过程。②与胰岛素释放试验关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对1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浆胰岛素测定结果表明,阴虚燥热型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示胰岛功能正常,气阴两虚型胰岛素分泌延缓,示胰岛素储备功能不足。张云如等报道阴阳两虚型者胰岛素水平最低,属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功能受损比较重。③与血脂关系:东直门医院对74例气阴两虚型及46例阴虚燥热型血脂测定结果,表明气阴两虚型较阴虚燥热型显著增高(P<0.05)。张云如报道44例阴阳两虚型中胆固醇增高占55.3%,甘油三酯增高占63.9%,与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相比,P值近于0.05。④与血小板聚集、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张云如报道,糖尿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三型间无显著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在阴阳两虚中较明显,占90%。⑤与经穴温度的关系:东直门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分别测定了双侧合谷、劳宫、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的穴温。结果表明:阴虚燥热型穴位温差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气阴两虚型穴位温差高于正常人,提示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外周循环障碍,体表温度失衡明显。⑥与环核苷酸的关系:有报道阴虚型糖尿病cAMP/cGMP值接近正常值,气阴两虚型cAMP低于正常人,cGMP高于正常,cAMP/cGMP比值显著降低,阴阳两虚型cAMP/cGMP值下降更显著。⑦与血浆皮质醇、性激素的关系:徐鸿达发现糖尿病阴虚型比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血浆皮质醇明显增高。邝安坤对女性绝经期后Ⅱ型糖尿病的血浆性激素观察表明,雌二醇与睾酮的比值较正常绝经期明显下降,偏气虚型与偏阴虚型差别不显著,血浆孕酮,雌酮浓度二组变化亦一致。⑧与尿17羟、17酮、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关系:李敬林报道气阴两虚型糖尿病17羟、17酮、尿VMA三值均高于正常,与糖尿病患者血浆皮质醇升高相一致。推测糖尿病病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肾上腺皮质、髓质功能的增强。综上可知,中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需要进一步开展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指标的相关研究,从而为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客观的科学依据,推动糖尿病的“病症结合”研究。
三、治则方药的研究
综观30年治疗糖尿病的大法概括为:滋阴清热、益气养阴、补肾健脾、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补肾活血等,尤其是益气养阴活血、补肾活血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1.滋阴清热:认为本病的基本病理为阴虚燥热,故治疗宜滋阴清热为主,如山东东明县人民医院,采用三消分治法,上消用花粉、石膏、生熟地、知母、元参、山药等;下消用生熟地、元参、花粉、山萸肉等;共治268例,总有效率为92%。田永淑用抑糖汤(生石膏、花粉、麦冬、熟地、石斛、益智仁等)治疗215例,总有效率为70%。笔者对糖尿病早期出现二阳结热,症见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燥结,多采用清泻二阳,方用增液汤加生石膏、寒水石、生大黄等,对改善临床症状及降低血糖均有明显的作用,尤其对烦渴、多尿、大便秘结等症状改善尤为突出。因滋阴清热所用药物大多寒凉,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寒凉损伤脾胃。
2.益气养阴:认为消渴病久,阴损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故治宜益气养阴为主。中
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对328例成人糖尿病辨证分型,其中气阴两虚型占76.52%。用益气养阴的降糖甲片(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花粉)治疗405例,其中气阴两虚型290例,总有效率81.4。山东中医学院运用益气养阴的消渴平片(生黄茂、人参、花粉、知母、葛根、天冬等)治疗333例,总有效率为81.08%。药理研究本品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对鹌鹑实验性高脂血症具有降脂作用。另外糖尿病一号剂、降糖丸、三黄消渴汤、人参降糖丸、滋阴降糖片、四合汤、人参黄芪汤、益气补阴汤、五加参降糖片等均为益气养阴方药组成。
3.滋阴补肾:认为消渴病虽有肺热、胃燥、肾虚之异,但关键在于肾虚,治宜补肾为主。不少单位报道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如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阳虚加肉桂、附子)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国中医研究院以滋阴补肾的甘露消渴丸(生熟地、元参、黄芪、山萸肉、获苓、党参等)治疗I型糖尿病102例,总有效率为85.3%,药理试验证明本品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症小白鼠和大白鼠肾上腺性高血糖症,有明显降糖作用。邝安望运用益气补肾方药(仙灵脾、枸杞子、熟地、党参、黄芪、玉米须、蚕蛹、桃树胶)治疗肾虚育龄女性I型糖尿病,不仅肾虚症状改善,而且血糖明显下降。吴仕九等运用滋肾蓉精丸(黄精、肉苁蓉、制首乌、金樱子、淮山药、赤芍、山楂等)治疗肾虚型糖尿病170例,总有效率为87.1%。动物试验证明,八味地黄丸能改善高血糖,增强实验动物的糖耐量,改善提高肾阳虚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说明八味丸具有降糖调脂作用。从补肾的药物中寻找既降血糖,又能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中药仍是深入研究的课题。
4.活血化瘀:随着糖尿病之瘀血研究的深入,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径。祝谌予用“抗自身免疫”一号(当归、木香、川芎、赤芍等)治疗血瘀型糖尿病每多取效。邵启惠以活血化瘀方治疗36例血瘀型糖尿病,不仅临床症状改善,而且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糖、血脂均有显著下降。表明活血化瘀药可直接或间接起到纠正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朱禧星采用丹参片治疗观察,丹参能降低糖尿病人血小板聚集功能,主要作用为抑制血小板合成前列腺素,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从活血化瘀的药物中寻找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抗凝、促纤溶的中草药。对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有待深入的探索。
5.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通过临床观察,血瘀型单独存在者较少,多与气阴虚或阴阳两虚并存,且多挟有气滞。我们采用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的方药(黄芪、太子参、生地、花粉、丹参、红花、枳实等)对气明两虚兼瘀的Ⅱ型糖尿病初步观察50例发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尿糖、调整脂类代谢紊乱,防治合并症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3.33%.在治疗此类型病人中若兼有气滞表现者选加柴胡、枳实、厚朴、佛手、苏梗、香橼等行气之品可明显提高疗效。郭赛珊报道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糖尿病也获满意疗效。施赛珠等运用益气活血汤(黄汤、红藤、茵陈、虎杖、制大黄等)治疗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其高脂血症及动脉硬化指数皆有明显的改善,推测益气活血药可以预防Ⅱ型糖尿病血管病变。药理研究表明益气养阴药人参、黄芪、生地、元参、葛根等均有降低血糖作用。活血化瘀的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均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作用。这些结论为益气养阴活血化察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6.补肾活血:邵启惠报道,治疗消渴兼症使用滋肾活血法获得一定疗效。糖尿病合并网膜病变者用杞菊地黄丸加丹参、炒槐花、参三七粉。糖尿病肾病用济生肾气丸加丹参、卫茅。合并冠心病用六味地黄丸加瓜蒌、失笑散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用六味丸加鸡血藤、忍冬藤。郭赛珊运用补肾活血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获效。东直门医院以补肾为主,兼以益气活血,分期辨治糖尿病肾病100例,总有效率为72%。药理研究表明:八味地黄丸、人参白虎汤、黄连丸(黄连、生地黄)、天花散、玉宗丸、玉液汤等均有较好的降糖作用。单味玉竹、苍术、地骨皮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实验性高血糖。蜂乳、桑叶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
和肾上腺素性高血糖,知母既降血糖又降尿酮,葛根既降血糖又活血化瘀,人参既降血糖又降血脂。另外,宁夏枸杞根、石榴皮、仙鹤草、元参、苍耳、玉米须、虎杖等均有降低血糖作用。
四、合并症的治疗 糖尿病的合并症十分复杂,防治糖尿病的合并症是治疗糖尿病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仅将临床报道的资料概述如下。
1.糖尿病酮症:虽有报道用温清饮、三黄饮(生地、黄连、黄芪)、调胃承气汤合白虎汤加减治疗糖尿病酮症获效。但临床上辨清酮体产生的原因非常重要。对糖尿病酮症昏迷病人应采取积极措施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2.糖尿病肾病:屠伯言报道辨证论治13例,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方用真武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阴虚治宜壮水制火,活血利水,方用生脉饮加熟地、山药、益母草等,结果水肿明显消退、尿蛋白不同程度减少、血肌酐有所下降。程益春治疗糖尿病肾病着重从脾肾论治,水肿型辨证脾肾阳虚者,拟健脾温阳、利水消肿,实脾饮加减;辨证心肾阳虚者拟温肾强心、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无水肿型辨证阴虚阳亢者,拟滋阴潜阳,杞芍地黄丸加减,脾虚胃逆拟益气健脾,和胃降逆,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笔者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三期:DN早期,DN临床期,DN肾衰期;三型:脾肾气阳两虚型,肝肾气阴两虚型,心肾气阳两虚型。采用分期辨治,治疗原则为补肾健脾,益气活血,疗效满意。
3.合并视网膜病变:肝肾阴虚者用杞菊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阴虚燥热用玉女煎、增液白虎汤;肺肾阴虚者用二冬汤、增液汤、生脉散合芍药甘草汤;阴损及阳用金匮肾气丸。牛满山自拟固本止血汤、固本祛瘀汤、固本散结汤,分别用治消渴病眼底出血期、吸收期、恢复期有效。张怀安对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者拟养阴清热,方有增液场合白虎汤加减;视网膜出血久不吸收,甚则玻璃体积血,拟凉血活血,方用清热地黄汤加丹参、三七粉;视网膜出血机化应补肾壮水,方用二至知柏地黄汤。东直门医院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获一定疗效。此外,糖尿病还经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变、皮肤感染、膀胱病变、腹泻、阴部痒瘙等,多根据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和对症治疗。
五、单方、验方与食疗
近年来发现一些单味中草药具有很好的降糖作用。如亚腰葫芦制剂、番石榴制剂、苦瓜精提物、黄鱼鳝提取物、白僵蚕冲剂、玉米须、冬瓜饮、地骨皮饮、丽仁降糖片、潺稿煎剂、南瓜粉、猪胰制剂等。1979年WHO召开的传统医学治疗心血管、糖尿病咨询会上,印度Snarma医生提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红头草、蒲桃、稀藤草、苦瓜及印红瓜,认为没药对心肌梗塞并发糖尿病疗效较好。美国Canary教授介绍了美国用蒲桃、荔枝核、木通、苏木治疗糖尿病的经验。用于食疗的有:麦麸和麦粉混合食用,雀麦疗法,多食洋葱、芸豆、香菇、蚌肉苦瓜汤,玉米须褒瘦猪肉,山药苡米粥,薏杞粥,芹菜粳米粥,杞子炖兔肉,人参炖服,猪胰褒北芪,猪胰褒苡米,猪胰褒山药等。
六、展望
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糖尿病的研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力量,相互协作,完成重点地区的糖尿病调查,了解我国糖尿病的患者、临床特点、诱发因素。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创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方法。②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应以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作为主要对象。系统整理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治疗的宝贵经验。充分重视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丰富手段,吸收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的措施。根据糖尿病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研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方案。③临床研究应有全国统一的中医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设计应严密,方法应先进,治疗上应集中在控制血糖、降低血脂、防治神经血管病变三个难点上。着重总结辨证论治指导下的系统方药,但不忽视在疾病某一阶段上最佳治则方药的研究,亦不偏废单味药在防治糖尿病中的作用。④重视糖尿病饮食疗法的研究,开发研制出具有降糖、调脂、祛病延年的糖尿病饮料或食品。⑤以古今防治糖尿病的复方、单味中药为线索,集中力量筛选提取临床常用的疗效较好的复方及单味草药的有效成分,研制疗效可靠的中药新剂型。⑥深入开展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重点。就研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地区分布、饮食特点、脂质代谢、高血糖、血小板功能的相互关系。观察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作用与机制,针对糖尿病的不同血管神经并发症研制出疗效可靠的系列中药新制剂。(作者:吕仁和。文章来源: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第五篇:2型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
糖尿病的临床用药原则
一、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后/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病症。慢性高血糖将导致人体多组织,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二、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
1、空腹血糖过高(IFG)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空腹血浆葡萄糖<6.0mmol/L正常
≥6.0-7.0mmol/L 空腹血糖过高 >7.0为糖尿病(需另一天证实)
(查餐后2小时血糖或作葡萄糖而量试验)
2、糖耐量减低(IGT)
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7.8 正常
≥7.8-11.1mmol/L糖耐量减低
>11.1mmol/L 糖尿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3、糖尿病
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随机是指一天中的任意时间
三、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机制
2型糖尿病是一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一旦发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措施阻止其进展。2型糖尿病基本的主要病因包括两方面: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大多数患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少数患者胰岛B功能缺陷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起病后,胰岛素抵抗常进一步加重,胰岛B细胞功能多呈进行性降低。
四、胰岛素的使用原则(一)基本概念
最理想的胰岛素应用是模拟生理内生胰岛素分泌模式。
1、基础分泌胰岛素:时间:空腹、夜间、三餐餐前
2、餐时分泌胰岛素:(即追加分泌胰岛素)是基础分泌5—10倍是分泌高峰。
3、生理内胰岛素基础分泌:每小时分泌1-2单位,每天24—48单位。
4、生理内胰岛素餐时分泌:5-10分钟开始出现峰值,30-60分钟出现高峰,2小时恢复正常。2型糖尿病的三大特点:
1、第一时相分泌降低或消失(进餐后5-10分钟)。
2、第二时相分泌高峰延迟1-2小时(进餐后30-60分钟)。
3、峰值降低
应用胰岛素基本原则:补充基础分泌胰岛素用中效、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主要控制夜间、三餐餐前血糖。补充餐时分泌胰岛素:用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餐后血糖。(二)根据血糖的指标决定降糖方法
1、决定给胰岛素,主要根据空腹血糖情况,餐后血糖只作参考。
2、空腹血糖<9mmol/L,该患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B细胞缺乏次之,不用胰岛素,口服抗高血糖药,以增敏剂为主,如二甲双胍、文迪雅。
3、空腹血糖> 9mmol/L,< 16mmol/L胰岛B细胞衰退大于胰岛素抵抗,治疗上除用增敏剂外应加用促分泌剂(如磺酰脲类)磺酰脲类降糖药有2种
①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虽然降糖明显,但加速胰岛B细胞衰竭(如优降糖)。②最好用短效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美脲缓释片(迪北)
4、空腹血糖>16mmol/L,胰岛停止分泌胰岛素可以用胰岛素替代治疗,用两周后可以撤掉,改用胰岛素增敏剂(休息疗法)。
(三)胰岛素分类
1、作用时间分类
①速效(短效)特点:作用快,持续时间短。皮下注射后30分钟起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持续作用6-8小时。
②中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2-3小时,高峰8-12小时,持续18-24小时。③长效:皮下注射,开始作用5-7小时,高峰14-18小时,持续30-36小时。
2、来源分类
动物:牛或猪胰腺中提取。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
(四)餐时生理内生胰岛素和外源注射胰岛素的不同点
1、作用时间
生理内生胰岛素:餐后5-10分钟出现峰值,30-60分即高峰,2小时正常。
外源注射胰岛素:注射30分钟起作用,2-4高峰,持续6-8小时,那么2-4小时容易造成低血糖。
2、生理内生胰岛素与外源胰岛素,作用部位,有效浓度不同。内生胰岛素 肝门静脉浓度最高100% 周围静脉血浓度20% 外源胰岛素 周围静脉血浓度100% 肝门静脉血浓度20%
3、体内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随体内血糖浓度的波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缺乏这种调节作用,血糖易于波动。
(五)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
(六)胰岛素的治疗方法
胰岛素为多肽类,口服后易遭消化酶的破坏。简便——皮下注射,较少肌肉注射。紧急——快速胰岛素静脉输注。
正常人每日分泌胰岛素24—48单位,其中半数为维持基础水平。注意问题
2型糖尿病起病时,其胰岛B细胞功能平均仅为正常人的50%左右,以后每5年丧 失50%的速度衰竭(或每年以2-4%的速度衰竭),一般10年后需用胰岛素。2、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的目的
①休息疗法:解除胰岛素的抑制,保护胰岛B细胞。
②补充疗法:饮食、运动口服药降糖不理想,白天用口服药,睡前用胰岛素。
③替代疗法:2型糖尿病后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只有用胰岛素替代。3、1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敏感,应从小剂量开始,很少用到50单位/日 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伴分泌不足,用量较大,比1型糖尿病大。
4、目前出现分子胰岛素,诺和悦,模拟餐时生理分泌状态,注射5-10分钟开始作用,1小时后达高峰。
鱼精胰岛素(长效):模拟生理基础分泌,24小时即可一次注射,平稳维持血糖。
5、具体方法 R(速效)N(中效)30R(速效30%,中效70%)50R(速效50%,中效50%)
8、调整剂量
早餐前、夜间空腹血糖高,调整中效胰岛素剂量。餐后血糖高,调整速效胰岛素剂量。使用中效胰岛素1型糖尿病每天必须2次, 2型糖尿病可以1-2次
9、血糖的监测(常规)每天两次 早空腹 餐后2小时 每天四次 早、午、晚餐前+睡前
每天七次 早、午、晚、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患者例外,要根据血糖和病情随时监测。必要时查凌晨1时血糖
五、口服抗高血糖和降糖
(一)磺酰脲类降糖药 格列本脲(优降糖)
第二代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
1、降糖比甲苯磺丁脲(D860)强470倍。
2、几乎完全肝脏代谢,50%尿排泄,50%粪便排出,肝肾不全慎用。
3、是非选择性磺酰脲类降糖药,即作用于胰岛B细胞磺酰脲类受体,也作用于心脑血管的磺酰脲类受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4、是长效、强效胰岛B细胞促分泌剂,长期使用加速B细胞衰竭,易诱发心律不齐,心衰急性的脑血管病。
5、可发生严重的致死性低血糖。
格列齐特(达美康):
是第二代口服磺酰脲降糖药
1、除降糖外,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在其他磺酰脲类降糖药物中尚未发现有类似作用,这种抗氧化作用对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上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表明,本品伴有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
2、本品可通过增加TPA与减少纤溶酶源激活物因子的生成而降低血小板粘附和增加纤维血白溶解活性,从而显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特殊治疗作用。
3、主要应用于肥胖型、老年性糖尿病及伴有的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格列吡嗪(美吡达):
第二代短效磺酰脲类B细胞促分泌剂
在促分泌同时还可增加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主要从肝代谢,从尿中排出。
格列吡嗪拉释片(瑞怡宁)
1、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降低肝糖生物。
2、长期给药空腹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增加,不易造成低血糖。
格列奎酮(糖适平)
是一种新的B细胞促分泌剂,最大特点,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由粪便排出,不从肾脏排出,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糖尿病。瑞格列奈片(诺和龙)
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瑞格列奈刺激胰腺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降低。
1、属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
2、此作用依赖于胰岛素中有功能的B细胞。B细胞衰竭不能用。
3、瑞格列奈片与二甲双胍,二者并用时对控制血糖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能达到协同作用。
4、本品不是餐前30分钟服,而是在主餐前服用(即餐前服用)。
5、尽管由胆汁排出,但肾功能不全慎用。
临床如何选择磺酰脲类药物:
1、磺酰脲药物对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
2、格列美脲(迪北)作用时间与格列本脲(优降糖)相当,但极少产生低血糖,还能提高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其他磺酰脲失效者,用此药可能有效。
3、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虽然很多,降糖强度不同,但经调整各种药物的剂量后,每片药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当,降糖的净效相似。
4、由于作用时间的差异,长效制剂如格列本脲(优降糖)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较短效的好,而格列比嗪等短效药使餐后胰岛释放增加,餐后血糖下降较明显。
5、使用方法从小剂量开始,于餐前半小时服用。
6、超过最大推荐剂量也不会取得进一步的降糖效果,应该改用其他方法。
7、一般不应将两种磺酰脲类药物同时应用。
8、年令大,肝肾受损,易有低血糖倾向,避免选用长效磺酰脲类降糖药,美吡达,糖适平较合适,低血糖危险性小。
9、有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用格列喹酮(糖适平)较安全,因其主要从肝胆排泄。
(二)双胍类降糖药
目前临床应用该类药物主要是二甲双胍(MF)
1、主要通过抑制的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促进骨骼肌,脂肪等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并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2、双胍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乳酸中毒和肾毒性,对于老
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3、一般有恶心、食欲不振、腹胀、腹泄等胃肠道反应。
4、初用本药从小剂量开始,餐中或餐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三)阿卡波糖(拜糖平)
1、本品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抑制消化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日消化和吸收,因此能降低进食后血中葡萄糖浓度。
2、本品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磺脲类或双胍类联合用能有效控制餐后与空腹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从而大大增加全面控制糖尿病的可能性。
3、因阿卡波糖的作用影响了糖类在小肠内分解及吸收。停留时间延长,肠道细菌酵解产气较多,引起肠道多气,腹胀、腹痛、腹泄等,个别患者出现低血糖。
(四)胰岛素增敏剂
1、罗格列酮片(文迪雅)
本品属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通过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效地控制血糖,保护B细胞。本品不可替代原抗糖尿病药物,则需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
①本品仅在胰岛素存在的条件下,才可发挥作用,故不宜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的中毒者。②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时,本品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一次,每次一片,如患者出现低血糖,需减少磺脲类药物用量。③与二甲双胍合用时,本品起始用量为4毫克/日,每日一次,每次一片,在合并用药期间不会发生因低血糖而需调整二甲双胍用量的情况。④肾损害者单用本品勿需调整剂量,可禁用二甲双胍或不与二甲双胍合用。
副作用:①有肝损害慎用②水钠潴留会增加心脏负责,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
2、双胍类(二甲双胍、格华止)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有降压作用,尚有降血糖、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酶感性作用,在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中,观察到卡托普利能降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管,增加骨骼肌的血流量,从而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由于对胰岛素的增敏作用较弱,目前仍主要作用于血管病变、肾脏病变和糖尿病微量蛋白尿。
4、降 脂 药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降脂药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如烟酸。烟酸肌醇脂及非诺贝特等。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代谢实现的,降脂药能拮抗糖原异生。胰岛素抵抗,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
临床将降脂药与降糖药合用,尤其适用于有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能防止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降糖药的疗效。
5、口服降糖药的具体服法
①磺酰脲类降糖药餐前30分钟服。②阿卡波糖(拜糖平),瑞格列奈(诺和龙),罗格列酮(文迪雅),主餐前服用(第一口饭)③双胍类降糖药,餐中或餐后服用,一定牢记。
六、需要明确的问题
1、怎样做葡萄糖耐量试验
①标准:空腹血糖6.0-7.0mmol/L(有的标准为5.6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②方法:必须抽静脉血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抽空腹血糖→服75克葡萄粉溶水,从第一口计算时间(5分钟内喝完),30′60′120′180′分别抽静脉血,检测血糖。
2、空腹高血糖≥6.0-7.0mmol/L,一定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甚至应该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便及时发现葡萄糖耐量减低(IGT)。目前主张空腹血糖≥5.6mmol/L就做糖耐量,因为IGT是正常糖代谢发展到糖尿病的过渡阶段,如果这个时期及时,有效干预,有可能预防或逆转发展为糖尿病,否则将有1/3左右不可避免的进入2型糖尿病阶段。
3、注射混和胰岛素时(速效+中效或速效+长效),必须先抽短效,后抽长效,然后中轻轻混匀。
4、预混胰岛素30R、50R静置后分为两层,皮下射前必须轻轻摇匀,但不要用力,以免产生气泡。
5、预混胰岛素,每日只能用一次或两次,不能用三次。
6、中效、长效、预混胰岛素,只能皮下、肌肉注射,不能静脉输注。
7、抗凝剂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99.4%,与磺脲类降糖药同用(由于磺脲类降糖药同血浆蛋白结合中率较高,可置换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双香豆素)。从而使抗血作用增强,另外双香豆素,有抑制药物代谢作用,从而加强磺脲类的降糖作用,故避免同时使用或减少剂量。
8、磺脲类药物可增加乙醇的毒性,治疗期间宜戒酒。
9、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应用,餐前、餐时、餐后都要明确和患者具体交待清楚,否则用错后果不是无效,就是造成低血糖。
10、一般不应将两种磺脲类降糖药物同时应用。
11、早晨空腹血糖高有三种情况需要鉴别
①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查凌晨1点血糖高。
②“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仅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凌晨一点血糖正常。
③“苏木现象”在黎明前曾有低血糖,但症状轻,时间短,继而发生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
鉴别方法,用血糖仪检测0、2、4、6、8血糖,主要零点血糖(高:胰岛素用量不足;正常:黎明现象;低:苏木现象)。
12、低血糖处理方法
症状: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饥饿,行为异常,甚至昏迷。清醒者—服糖水,含糖吃水果、饼干等 昏迷者—静注50%葡萄糖
特别注意,用长效胰岛素或长效磺脲类药物引起低血糖延迟效应,可需长时间葡萄糖治疗,清醒后需监测血糖24-48小时。
13、胰岛素保存环境应在4℃—10℃,开瓶后一个月内用完。
14、什么叫葡萄糖毒性:由于B细胞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高血糖反过来作用于B细胞,导致B细胞功能进一步下降,如此产生恶性循环,使患者的血糖持续升高,这就是所谓的葡萄毒性。
15、什么叫脂毒性:所谓脂毒性即脂肪异常沉积于非脂肪组织内,造成所沉积的组织功能障碍。
16、什么叫“早时相”:现在有个新的理念叫“早时相”胰岛素促分泌剂的应用,早时相也叫“第一时相”,快“分泌时相”,是进餐后的5-10分钟。
“第二时相”也叫“慢分泌时相”,是进餐后30-60分钟。
17、静滴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前应注意问题:速效胰岛素静注,多应用在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在停用静滴胰岛素改用皮下注射前,必须先皮下注射一次胰岛素。
磺脲类:适用于II型糖尿病,消瘦的患者 1.D860(甲糖宁,甲苯磺丁脲)2.格列本(苯)脲(优降糖)3.消渴丸
4.格列吡嗪(美吡哒、优哒灵美、迪沙、依必达、瑞易宁等)5.格列齐特(达美康)6.瑞易宁(格列吡嗪控释片)7.格列喹酮(糖适平)8.格列美脲(迪北、万苏平、圣平、伊瑞、亚莫利)
双胍类:适用于II型、肥胖的患者 1.降糖灵(苯乙双胍)2.降糖片
3.盐酸二甲双胍片
苯甲酸衍生物(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适应于基础血糖正常的患者 1.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2.那格列奈(唐力、唐瑞、万苏欣)
α-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饭后血糖高 1.拜糖平(阿卡波糖,卡搏平、倍欣)2.伏格列波糖
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适合肥胖患者 1.罗格列酮(文迪雅)2.吡格列酮(曲格列酮)(艾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