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解读

时间:2019-05-15 03:4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德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德解读》。

第一篇:师德解读

静思于师净心于德

--------师德漫谈 【引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章句上》 【导语】

1、我们来看一则真实的故事:在某城市,某小学四年级该考数学了,同学们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棒的那个女孩没有来考试,同学们正奇怪,老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

同学们听后立时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我们没办法超过她,现在她爷爷可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小孩子们兴奋得又是拍桌子又是跺脚……

不禁要问:平时,我们的老师在哪里? 2、1993年,联合国召开世界教育会议,产生了一句令人深省的名言:全世界面临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德育问题!可见重视德育教育,并不是我国特有的“专利”,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

3、望字释义:“德”字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12字方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对我们老师的要求更高了。

5、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 学生是学校的消费者,学校为学生存在

学生只有在平等关爱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是与老师权利相同、地位平等的公民

只有我们把学生当亲人,学生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只有我们把学生放在心上,学生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讲解内容】

我们今天一起探讨8个方面的问题:解读职业;教师职业由来;古代教师职业道德观;新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观;规范修订背景;新旧规范主要区别;规范解读与实践;做幸福的厦门老师。

一、解读职业

我们知道,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没有社会分工,没有职业(男打猎、捕鱼,女采集果子)。随着生产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农业与商业三次分工,形成具有不同业务和不同责任的独立部门,从而产生各类从业人员。

传统理论认为:职业

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合法工作。从社会的角度: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 从国家的角度:是社会分工的一个部门

从个人的角度:是为承担一定义务并享相应权利而“扮演”社会角色

其实,职业有4方面的现实问题:连续、稳定、合法的收入;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进行自我完善的途径;是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结的纽带。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越来越多。由于职业分工,人们对社会承担职责不同,服务对象,活动条件也不同。为保证职业活动正常进行,各行业形成了一些特殊要求,也就形成了各种道德规范和准则,于是职业道德就应运而生了。

二、教师职业

在古代汉语中,“教”和“育”是分开的,所谓“教”指的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则是指“养子使之作善也”。从义理上分析,“教”所强调的是技术、技艺的获得,所指向的物质世界,“育”所注重的是价值引导、心智的启迪、精神的架构,所指向的是意义世界。

古之学者必有师。上古时代,很早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教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学记》中:“教师者所以学为君也。”古代称教师为“师”,与军队有关。西周立国之初,为了加强军队统治力量,统治者便开始办学校,培养贵族子弟。这些贵族子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射箭、驾驭等军事技能,而后才是学习文化。因此,西周初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高级军官担任,因其职名未变,人们称他们为“师”或“师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官任教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因而教师便成为社会上一部分人的职业。由于“教”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因此,人们便逐渐把“教”和“师”合起来,成为“教师”。

而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专门职业是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以后。我国的学校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古籍记载在尧、舜、禹的时候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这时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

教师既是古代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现代专业化发展的体现。教师职业从远古时代融于生产劳动的非专业化的原始形态,演变为从事古代学校教育的泛专业化形态,最后走向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专业化形态。在人类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中,“师”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教师职业,神圣而伟大,培养了社会人才,传播了人类生产劳动知识、社会生活知识,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科技文化的进步,提高了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物质文明的水平。不以之神圣者,概因己道,不配为师。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能。1993年《教师法》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这种职业的特殊之处主要在于:从职业的内容和任务来讲,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是教人之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的代表,是人格的象征,(师表,即,表率,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这是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特有的形象,这是其他职业不具备的。从职业的对象来说。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学生,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对象又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按照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塑造人的灵魂,给人以知识、技能,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在社会上立足并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人。教师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教师的工作方法也与其他社会职业不同,他不是象其他职业那样要使用什么工具,而是要用教师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在和学生共同活动中去影响学生。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教师只要出现在学生面前,哪怕他不说一句话,那么,这个教师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及喜怒哀乐的表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甚至,教师没有出现在他的学生面前,只要他的情况被学生知道,也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同样是其他职业不具备的。

三、古代教师职业道德观 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已经出现,但很不系统,往往夹杂于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体现了一种有关“学”“诲”的师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

此外还有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孔子而后的百家争鸣时期,荀子、墨子、孟子等对教师职业道德体系进一步发展如荀子在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的同时,又提出教师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实际就是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汉代的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才干、言谈举止等。

唐代韩愈将师德列于对教师要求的首位,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宋元明清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朱熹提出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则认为“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纵观历史,中国传统师德内涵中,存在着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弘扬的师德精神: 第一,重视教师职业的功能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第二,一脉相承的对教师职业活动的准确要求。第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重视人格修养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

四、建国以后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

1981年12 月28 日,全国中小学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全体代表,制定并发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倡议书》。1983 年4 月,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召开了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代表会议。这是建国以来全国教育系统表彰先进的创举。1984 年10 月13 日,教育部、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在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人师表活动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1991年8月13 日,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在总结试行情况的基础上对《要求》进行了修订,作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予以颁布。1997 年8 月7 日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5 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变革,不断孕育着师德的新内容。从对教师要求上来看,由最初的1981 年的《倡议书》前后修改为1984 年的《要求》、1991 年的《规范》和1997 年的《规范》,最后到2008 年的征订,总共经过四次修改,经过《倡议书》到《要求》再到《规范》这是一个由具体到宏观的发展过程。从内容上看,由最初的“四条”修改为“六条”,再修改为现在的“八条”修改到六条,每一次变化都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变革的要求。

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新修订的背景 《规范》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背景下修订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年先后三次颁布和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一次颁布和修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距2008年相距11年,原《规范》条款中许多内容不能满足新时代要求,许多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少数教师师德缺失与滑坡,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有学上、有书读”,而且进一步要求“上好学、读好书”。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教师队伍师德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同时,修订颁发《规范》,是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胡锦涛总书记“8〃31”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2004年中央8号文件第三条指出: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十条中明确规定: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8.31”讲话中,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一个精神,四点希望”。一个精神:就是“教师应该体现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四点希望:就是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文件及讲话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规范》适应新形势进行修订。

在对旧版本进行具有时代性的修订的同时,“责任”与“爱”仍是不变的关键词。这是我国继1997年以后首次对规范进行修订。与旧版本相比,新规范从原来的8条缩改为6条。在保留原来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保护学生安全”一条。

此外,规范新增的内容还包括抵制有偿家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终身学习等。

六、新旧《规范》的区别

新旧《规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条目数量由8条改为6条。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条目上由之前的8条改为现在的6条,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得到了充实。比如,在第三条“热爱学生”中,旧条款要求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新条款则修改成“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前公布的新规范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公布的版本基本构架相同,但在一些词语使用方面进行了微调。在征求意见稿中,第二条款为“敬业奉献”,而正式版中,改回到1997年版的“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被改为更为简练的“勤恳敬业”。而第三条款将“热爱学生”改为“关爱学生”,一字之差感觉更人性,更具亲情味。第四条款中的“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则被“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所取代。

2、“保护学生安全”首次纳入新规。

此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新形势作出的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在前期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新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写入该内容是在明确“保护学生安全”是教师应遵守的职业精神。

3、明确抵制有偿家教现象。

有偿家教的恶果很明显:一是导致教师“拜金主义”,二是影响正常教学进行。此次修订的条款更加清晰和简洁,在具体内容上也得到了充实。“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也首次明确列入其中。

4、“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与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现在社会发现这么快,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更何况是教师这种特殊行业。所以在新规范中,“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

七、教师职业道德解读与实践

1、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

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体罚学生案例】【相关视频】

教师的职业是富于责任感的事业,教师的责任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教师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重任。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们,要他们来教育这些按年龄上最容易受影响的人,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完全托付给他们。这是把伟大的责任加在教师身上的一种重托。每一位教师看到这段话都要有所触动,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的,自己的日常平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上课、下课,批改作业,而是像陶行知那样把教育事业当作“一大事来”,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有了这种认识,才能自觉担负起这份责任和接受这样一种重托。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祖国的忠诚要靠忠诚地为祖国服务来培养。人民教师强烈的爱国之情,则表现为深深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教书育人,竭尽全力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看他能否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看他是否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献给他所爱的工作和学生,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教育工作上,把培育祖国的下一代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忠于职守,埋头苦干,为国尽力,为民造福,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教师的法纪观念如何,不仅反映着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直接影响着培养的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人。教师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风貌的良性发展,这对于培养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谩骂、讽刺、挖苦、羞辱学生,体罚甚至变相体罚,不尊重家长,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和心灵虐待。给整个教师形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也出台了不少,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等。《教师法》第37条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义务教育法》第16条第二款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根据此条法律规定和相关法律规定,学生享有不被体罚及变相体罚的权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在 “ 执法 ”。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定要合法、规范、严谨,要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知法、守法和不违法。

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教育是文明社会赖于生存发展的基础,受教育是文明社会所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所以教育既是个人行为也是政府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应该建立在《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框架内,依法从事育人活动,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不应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

2、爱岗敬业是师德修养的出发点

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学记》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为俗,其必由学”。【案例】“ 国宝 ” 教师的霍懋征

1943 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作为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本来可以留校工作,但她选择了到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当一名小学老师。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一干就是 60 年。1956 年,她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 “ 国宝 ”。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经历了共和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在小学的校园里和课堂上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经验,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 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 “ 国宝 ”。后来,教育部要调她去工作,她答应只能 “ 借调 ” ;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但她最终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 “ 高升 ” 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 “ 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霍懋征认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一个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好的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个字“敬业”、“爱生”。

从“职业”到“事业”,这也许是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必经之路。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支撑就是思想支撑,也只有这样的思想支撑,一个人才能在自己选择的区域内排除万难取得成就。

1993 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 50 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她说:“做一名老师实在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组织上希望她能出任北京市实验二小的校长,霍懋征的态度无比坚决:“不!我的生命在课堂,我的事业在课堂,我要重新回到课堂中去,而且,我要教语文。” 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 年 6 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 1966 年 6 月,她被打成 “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 岁的儿子被人扎死,15 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 “ 牛棚 ” 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

“ 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 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 60 年感到无悔。

我们知道教育事业是一项需要用生命去热爱、去呵护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生命激情的事业,如果一位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那么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耐得寂寞,不为名利所支配,远离世俗之浮躁,脚踏实地,勤奋工作。体现了人民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境界和使命。对一件事情由衷地热爱,从做好这件事情中得到无限的乐趣,这种乐趣能驱动其努力学习,把事情做好。这是教师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必备的品质。作为教师,是否认同与追求职业的社会价值,是否具有敬业精神,是否拥有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是衡量或评价师德的重要指标或砝码。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如果一位教师把学校当做谋求生存的场所,把教书当做养家糊口的手段,而得不到内心的自然与和谐,那么他就把自己也塑造成为了一台机器,只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工作,例行公事。他的生命内涵日益贫乏,生存品质日益下降,不仅容易在教育工作中迷失自我,也大大降低了职业幸福的可能,失去了精神支点。

教育劳动是有高度责任性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一开始就必须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教育劳动又是很繁重和复杂的,繁重的任务不断耗费着教师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教育劳动还是一种长期的连续性劳动,只要学生存在,教师就不可能脱离工作,也不可能放松和间断工作,否则班级质量将明显下降。任何一位教师都难免利用休息时间辅导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家访,也难免夜以继日地备课和批改作业。教师的工作很难在八小时以内完成,教师在业余时间所提供的劳动几乎都是无偿的。

一位教师对其职业具有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敬业奉献精神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要有“守摊”精神。他说:“守”是课前认真备课,寻找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案;“守”是出满勤,干满点,给学生做好表率;“守”是认真地批改作业,绝不放过学生的一点差错;“守”还要放弃自己的好恶,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守”要收敛自己的脾性,耐心和笑脸才是教师的通行证。

实质上,教师职业生活过程既是一个育人过程,也是一个育己过程;既是一个成人过程;也是一个成己过程,是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生命力量不断提升与充盈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时代对教育寄以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乐于为之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3、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范跑跑与杨不管】【案例】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教师自己都始料不及的。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教师热爱学生具有职业性、无私性、原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从职业性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看,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从原则性看,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看,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不计回报、无私的、神圣的爱。

保护学生安全,不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规范角度,都是教师不应回避的责任。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处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常常难以拥有成人那样的判断与处臵能力,教师当然要成为他们校园甚至社会生活中的引领者、组织者。教育不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

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爱的情感犹如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又如涓涓细流,进入学生的心田;它像一场春雨,能滋润干枯的荒漠,萌发一片绿洲。

4、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们来看几个案例和图片,一起来探讨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2006年3月17日14时18分 信息来源:新华网 【素质教育误区】一大误区: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

不少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教育,只要加强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等就素质教育了。要减轻负担,让孩子轻松就引着孩子玩就是了,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艺术教育或娱乐教育。其实,艺术素质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艺术教育也就只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身心愉快,学得轻松,只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思想品德、文化水平、身体健康、艺术审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不能说唯艺术人才才是高素质人才,有的人对艺术一窍不通,但并不能否定他们仍可能是高素质人才。有的人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蹦蹦跳跳、拉拉唱唱、写写画画。有的家长也认为一首歌曲响遍全世界,一夜成为爆发户;一张画流芳千古,一纸千金;吹吹打打好轻松,一门手艺闯世界。有的干脆说就是放手让学生玩。愉快学习不是只玩不学习,单纯的玩的观点起码是片面的。

二大误区:只要学生学会做人

一说起素质教育,有人就说就是强调德育,学会做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胚子坏了什么都坏了,思想不端正“知识越多越反动”。德育工作的确要加强,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素质,切切不可忽视。但是,不能成天只搞德育。其实,人的素质是一种综合体,人的思想品质好,但身体素质不佳,成天卧病在床,也不会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也白搭。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无高低之分,我们根据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人说得好,品德坏了是坏蛋,智力发展不好是笨蛋,身体垮了全完蛋。所以,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必须全面科学地理解素质教育,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切实按照国家教育教学计划来安排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三大误区: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

中小学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和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这里包括过多的烦琐重复的作业、频繁而乏味的考试、教学计划以外的加班加码的内容,以及补课拔高等。但是,“减负”不等于不要一点负担。一味减负,减过了头,只能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从中小学阶段推移至成年阶段,这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学生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在他们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以内。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劳动,只有刻苦勤奋地学习,才会学到丰富的知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警句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

四大误区: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的教育

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课堂上花去大量时间让学生无休止无边际的讨论,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传道、解惑、授业,学生不会天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那么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五大误区: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

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即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应试教育中的考试便成了“罪魁祸首”。有的人认为,只要把考试取消了,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教育。这只是说到了问题的一半,考试改革的确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然而,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检查教育教学质量和选拔人才的形式,其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测试中的一种形式。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了而已,这种考试更加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表现,并非科学的态度。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评价,教学情况得不到反馈,教学如何改进和提高呢?

六大误区:素质教育提倡自由发展无须管教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成长。其实,发展个性,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放松对孩子的管教。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学生的坏性格和坏习惯,不但要管教,而且要严管,不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校要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和指导,不能放任自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七大误区:素质教育不注重尖子生的培养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不主张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大家一起齐步走。是的,素质教育旨在“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但素质教育同时主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健康迅速地成长,不是学生成长的阻力而是动力,学生在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里,将更加赋有创新精神,教育将会更加多、快、好地培养人才。八大误区: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

有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课外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小组应运而生,第二课堂热闹起来。学科领域则局限于语文、数学以及在成果上具有显性效果的音、体、美上。上级部门检查素质教育也只看文艺汇报演出或课外活动。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并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得到良好的发展;发展特长是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它主要是从实际出发,以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为前提进行开发,二者缺一不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⑴课堂教学;⑵课外活动;⑶校园文化建设等等。素质教育的关键即主渠道是要建立一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单一和呆板的结构,建立系统化、多样化的结构体系,既有学科课程又有活动课程,还要有环境课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统一协调关系。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具体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教学活动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教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德才兼备。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但是,应当清楚的认识到:“育”是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教”是技术层面的,“育”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潜能、智慧、创造力都得到充分发挥,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充满个性活力,人格完善,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合格人才。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世界和鲜活个性的人,关注并尊重每一名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

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是精神成人,即引导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给他们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5、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厦门优秀教师】

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案例:厦门幼儿园教师发请帖;武汉教师穿着规定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是范”。为此,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境界、理想信念都会对学生起着直接的、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一旦形成,就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简单消失。这种影响已经凝结成为学生内在品质中比较稳定的一部分,从而将伴随学生的一生。

一位优秀教师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其次,要做到胸怀磊落,谦虚诚实,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再次,教师还应当做到仪表端庄,服饰适当,举止得体,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谈吐优雅。

一段时期以来,有偿家教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无论是对教师个体师德形象,还是对教师群体形象,或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其影响都是不利的。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纯洁心灵带来了不利影响。有偿家教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有偿家教”违背了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这一师德的基本要求。二是“有偿家教”偏离了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这一师德的核心。三是“有偿家教”异化了师生关系,扭曲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一师德的人格力量。四是“有偿家教”陷入了“恶补”的怪圈,给学校声誉造成危害。五是“有偿家教”贻误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损害了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六是“有偿家教”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教师间的团结,导致团队精神、团队意识下降。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教师是学生最关注的人物,也是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从道德品质到每一个生活细节,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6、终身学习是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

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案例】1.新疆自治区全国十杰教师 何贵新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他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学习业务和理论捕捉最新教学动态和科技动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他把课设计为“探究式”、“讨论式”、“启迪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他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都爱学他教的学科爱听他的课。何贵新在教学研究上的表现是他不断学习和研究的结果。他的这种学习探究精神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学生们都说何老师之所以这样优秀是因为何老师爱学习、会学习我们也要像何老师那样学会终身学习。

【案例】2.一个山村教师的艰辛科研路。就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福建省永定县湖山中心小学教师陈文明也怀揣着渴望与梦想。20多年来他坚持在教学教研的第一线,深入课堂,在教育教学中苦苦地探索与研究。但湖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教育经费奇缺,除了课本和粉笔外,要找本参考书都非常难,更不用说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此的条件山村小学教学教研之路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为此他怀着虔诚的心拜访县教研室的专家虚心求教,为了教学需要他不惜重金买下大量教育教学参考资料,订阅各种报刊杂志,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分辛劳一串硕果,他挑灯夜读伏案挥毫,凭着坚韧的毅力把别人聊天、打牌的时间用在对教学的研究上。终于多种教育教学文章得以诞生,他撰写的《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教学论文20余篇分别在《小学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或在全国性论文评选中获奖。同时他与教育同行合作编写出版了《小学愉快教学思路》等6部书籍。

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教师从事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学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要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科学精神的教师会十分执著地追求科学知识所蕴涵的价值及意义,尊崇科学精神,并善于将这种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以激起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

教师崇尚科学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终身教育的理念是 20 世纪最富有冲击力的教育思想,198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学会关心: 21 世纪的教育》指出,为适应 21 世纪的要求,教育体制不同于目前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学习将成为一个终身的过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更是明确提出“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臵上”“因此终身教育的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

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设想,如果一位教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需要以品德化育品德、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素质提高素质的崇高事业,教师要终身加强道德修养,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学会创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是对教师学识水平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作为专门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从业者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才能担负起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教育者必须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世范。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学不可以已。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件永远也不能停止的事情。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 “ 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

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强则学生强,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强则民族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良好的素质并不是表现在一纸文凭上,教师的学历不等于能力,只有持久的学习力,才能使教师的能力不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只有教师学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教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教会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八、践行师德当个幸福的厦门名师

(一)感悟厦门教育:改革开放30年,厦门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厦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撑和人才支持。1996年,全市实现“普九”,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普九”的地市。2007年,全市6个区又率先通过省政府“双高普九”的评估,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双高普九”的设区市;上世纪80年代后期,着手思考与推进本市初中招生制度改革,以此为突破口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划片招生,电脑派位”,并逐年完善。基本解决外来员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和本市城镇居民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同时实施“名校战略”,城区内的一批名校对口帮扶农村乡镇的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带动各区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多年来,教师岗位培训和带职进修一直未曾间断。1999年,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一期工程。2004年开始进行继续教育的二期工程,提出全员培训、骨干培训、学历培训的3项目标,制定10项任务,其中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学科带头人培训,民办学校教师培训,以及建立“人网、地网、天网”的“三网合一”的教育体系成为新亮点。

2007年开始开展“名师”“名校长”工程。我市确定,到2010年培养培训100名专家型教师,3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市级骨干教师的目标(又称131工程)。二〇一一年三月市教育局行文表示,力争用5年时间,遴选200名教师作为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500名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0名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开展专项培训:每年在全市选拔25名专家型教师(或省特级教师、省名师),依托国外知名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为期2个月的出国培训考察;每年在省级和国家级骨干教师和省、市级学科带头人中选拔40名年富力强,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与国内重点师范院校合作,举办专家型教师培养培训班,实行导师制,采用研究性学习与导师指导相结合;每年在市级骨干教师中选拔100名骨干教师作为市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与国内重点师范院校合作,进行为期1年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训;每年在全市专任教师中选拔400名中青年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对象。

2012年底,在全省率先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5年底,在2013年厦门将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此后,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评正高职称了,所谓 “正高”,通俗地说也就是教授级别。

(二)努力成为幸福的厦门教师

美国人眼中的好老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兴趣人”,即对教育工作真正感兴趣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热爱之情。二是“智慧人”,即对所教学科的钻研及在此基础上对相邻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把握。三是“有心人”,即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四是“榜样者”,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1、道德品质。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它在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个个具有感性生命的个体,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成为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誓言。

教师应具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人心灵的特殊雕塑家的教师,在讲台上向学生传授的都是人类真、善、美的东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进步、正义、文明的化身,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直无私,坚定执着,为人师表。教师崇高的师德也是伟大人格的表现,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信赖感,会促使学生相信科学、相信真理,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对学生要饱含爱心,既要作长者,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真诚的举止,创造出民主的师生共融气氛,用自身崇高的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深刻隽永的思想修养不知不觉地吸引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蓄积而成了。

2、学识修养。“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覆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知识是无涯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不可能精通百科知识,但是如果老师具备了比较强的学识修养,那么他的教学就如室中养有兰花,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知识越丰富,他越能经常而又巧妙地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志趣和求知欲望,他们的问题和不明白的东西就越多。这些问题提得越有头脑、越有趣,难度就越大。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促使老师去思索,去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设想的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在于创造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渴求知识、不断进取、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良好氛围。而这些在决定性程度上要靠教师,靠教师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广泛的兴趣、富于敏捷性和洞察力的思维、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对事物的判断、分析、推理的能力,都在直接间接、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威信,他的优雅大方的举止,极富审美个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热情坦荡的微笑等等蕴蓄在广博的知识素养基础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成了学生的知识之源和热爱科学的榜样。“知识、学识、眼界,这都是教师享有高度威信的基础。”

3、能力水平。教师作为特殊雕塑家,不仅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崇高的思想修养,丰富充实的知识素养,并且还要有高超的能力水平,善于对全部知识直理、进行认真思考,进行深入领会,使这成为形成自己性格,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教会学生思考,以充实和完善学生的思路,成为学生自我健康发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所以教师思维的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等特殊的能力水平,是教师的另一重要的基本素养。教师的能力水平包括备课设计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考核评价能力,指导课外活动能力。

4、职业规划。教师的规划不能仅仅设想自己要达到哪些目标,获得什么职称,取得什么功名,首先应该是“思想的规划”。思想的规划决定着教师的专业气质。有思想的教师、有智慧的教师就是一种专业形象。这一点给我的感受就是老师要读书,多学习,否则就没有了思想。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设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个有追求的教师,都应具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这是教师生涯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每一年要达到哪些具体目标?比如,上一节公开课或研究课;精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撰写数篇教学心得或教育叙事或教育随笔或教育论文;形成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点;投入精力研究一个教育教学的小问题;深刻了解与研究一个学生;结交一位教育专家或学者,等等。具体目标的设计需要采取小步子的原则,宜细不宜粗,注重点滴成就的积累。三年或五年内要达到哪些标志性的目标?比如,晋升一级职称;获得某种教师称号,等等。当然,规划是一种计划,一种设计,一种预设,一种想象。要把它变成现实,关键在于落实,在于坚守理想和信念。教师自己要去为之不懈努力,学校领导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为之创造条件,要关注教师的成就需要,那种“蜡烛和春蚕”取向教师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大学教师而言,不想当教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也许可以这样说,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不想当特级教师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而在追求的过程中,规划是重要的。

祝愿:从教书育人活动中获得幸福、从学生的发展成长中获得幸福、从实践性教育研究中获得幸福。

肖育发 2013年8月

第二篇:师德规范解读

教师政治学习辅导材料

新师德规范更加突出“爱”的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于1985、1991、1997年先后3次颁布和修改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做人和师德素质的内在要求很高。2008年9月1日,新《规范》正式公布,“爱”与“责任”仍是永恒的主题,这是我国继1997年以后首次对《规范》进行修订。新修订的《规范》较旧《规范》在条目数量上有所减少,有原来的8条整合成6条,但在具体内容上却得到了充实,新《规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终身学习”首次列入《规范》

虽然教师是一个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从业资格的选择并不永恒,因此“终身学习”首次被列入《规范》中。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只有建立终身学习的校本培训机制,给教师提供学习途径,搭建学习的平台,创造学习条件,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实践、反思、提高,才能让教师与时代同行,与教育改革共进。

二、“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写入《规范》

“有偿家教”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并遭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指责。此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写入《规范》,并将此作为一项教师职业标准,来规范每一名教师,更显其重要。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并非是知识的贩卖者,有偿家教使教育变得功利化、商业化,这与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是相悖的。另一方面,做有偿家教会出现很多间接的恶果。一是增强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学生正常听课。二是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课外家教分散了教师课内工作精力,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质量。四是滋生了教师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建设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教风。五是严重影响了教育的社会信誉。

三、首次明确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

新《规范》中出现了不少新的要求,“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体现了教育部门对生命的尊重。

四、“不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纳入《规范》

新《规范》不仅在思想、业务上对教师提出“德才兼备”的要求。还对教师如何评价师生做出了引导。新《规范》中指出,教师“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使学生彻底消除“分数论英雄”的想法,尤其对于处在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使他们更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重塑自信。更使教师摒弃“唯分数论”、“题海战术”等旧的、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多方位了解学生,看待学生,发现学生不同的闪光点,使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师德师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心得体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心得体会

碧痕中学 张德普

学习了学校领导解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使我对教师的职责又加深了一层认识,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走出师范校门从教开始到现在四年以来,我一直以为只要把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搞好就是很好的完成了任务,已经完成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然而听了学校领导的解读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不仅仅是要在课堂上教好书,给学生讲讲道理那么简单,还要从社会、学校、班级、学生等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养成健全人格,对国家、社会负责任,做有用的人才。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必需具备高尚的师德。

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也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也是人民群众衡量对教育工作满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在倾听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之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感,强调了教师的爱与责任,时时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也突出了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贡献。我们每一位工作者都应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教师自身师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学习,认真培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强调了要关爱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严慈相济”比“严格要求”多了关爱 的意思,任何对学生的教育都应该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在《规范》中首次提出“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性的规定。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质量。修改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多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做人、如何为师、如何育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这是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条件,是中小学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最基本规范要求,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具有很强针对性和现实性。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管如何修订,教师的“责任”和对学生的“爱”始终是一条主线,如当中第三条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这个要求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规范强调了“关爱学生”这是做教师这个职业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同时也是无数优秀教师用身心乃至生命去实践的目标,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生,乃至大无畏牺牲的教育工作者之所以优秀,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纯正的“爱”,那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不求回报的“爱”,就是至高无上的师魂!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爱,爱每一个学生,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我也曾经感叹,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对他的爱呢,有时反而对我的爱充满警惕和不屑。通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原来我的感情付出还是没有到位,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其实爱贯穿在我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学生一定会领会到的,只要是教师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最终必定会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不专注于学生理解师爱,不注重学生对自己付出的理解,全身心投入自己所有的爱,不在意回报的多少,这些是教育的真谛,是我努力的方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德的重要内涵。《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作为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具有丰富的知识、精通的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教学,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的教师,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魅力,去激励、鞭策学生。我校有很多的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课总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一定要向这些骨干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也才能更好的把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还规定了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自己必须严格用“以德为本,身正为范”要求自己。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这样才能对学生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对师德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高尚的师德、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使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2017年2月19日

第四篇:师德体会-用爱心解读师德

用爱心解读师德

成为一名教师已六年了,每读到“教师道德”这一词语,都不免惊醒端坐,如芒刺在背,不敢有些许的懈怠 那么师德到底是什么?千百年来,多少研究者尽心竭力用最精妙的语言来诠释她;多少教师前赴后继用最平凡的行动来注解她;更有无数热血志士满怀激情用最优美的辞藻来赞美她、颂扬她。

观看师德启示录,荡涤内心深处的尘埃,接受全新的灵魂洗礼。那片头片尾的每一个音符,都扣击着我的心灵;无论是真实的采访,还是教学情景的摹拟,都震撼着我,鞭策着我。她使我不得不对自己的点点滴滴进行深刻反省,也不得不对自己从事的这一职业进行重新审视。

为人师表,师德惟馨。身为教师,首先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评判一名教师是否具有高尚师德,最重要的标尺就是有无爱心。一代宗师金铁林甘愿寂寞,无怨无悔,退到幕后,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湖口桃园沟村胡安梅在父亲倒下的讲台默默耕耘,无私地把青春、热血奉献给山村的孩子,奉献给山区教育;还有一心装着孩子的冰心、教育楷模余漪……他们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甘为人梯,乐育英才,展现了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感人事例也不胜枚举:以近不惑的张素珍老师离休时了解到学校师资紧缺的情况后,毅然要求留下来当一名代课教师。她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本学期因病住院期间,她心急如焚,为安慰孩子们,她强忍病痛,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致全体同学的公开信”,病稍稍好转,她又回到了孩子们中间;殷雪梅老师面对疾驰而来汽车毫不犹豫用尽全身的力气把孩子们推开,而自己却永远的倒在了车轮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教育家高振东先生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为了别人的孩子,甘愿牺牲自己的孩子,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其情可悯,其心可嘉,其精神足以感天动地。

然而,我们痛彻的感到,教师队伍中仍存在不纯粹的因素。有些教师并不爱学生,只是单纯地把教学当成一份用来养家糊口的工作。他们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认为“棍棒出好人,高压出才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爱心淡薄,学生犯错误时,他们不是用爱的力量感化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而是把教育工作简单化,用所谓“严要求”,希望通过“罚”学生,强迫学生一下子变成好学生:要么错一道题“罚”五十遍、一百遍,要么大打出手、出口成“脏”,弄得学生苦不堪言,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有的还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却口口声声“一切都为了学生好”,叫屈喊冤说“好心不得好报”。在这种没有爱的教育氛围中,师生关系紧张僵化,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不断地扪心自问,还是觉得“良心如枕”来形容师德的境界比较恰当,清白的良心如同一方温柔的枕头,伴我教书,还有育人……,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领魂,师爱是教师的灵魂。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的确,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做红烛为学生驱走黑暗 , 做春蚕为世界吐露芳华”正是教师人生的真实写照。如果说教师的人生是一部经典著作的话 , 它的主题是爱 , 它的题材是学生 , 是事业。

第五篇:师德征文《师德小畅》苏自强解读

师德征文

师 德 小 畅

广大附属汇翠学校 苏自强

师德是什么?可能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对于师德的诠释。从教十年的我当然也有自己对师德的理解了。个人对易学比较感兴趣,所以自己也从学易中领悟了一些师德的真谛。易讲究的是和谐,师德讲的应该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和谐状态。在诸多的情感当中,爱这样的情感无疑是表现最为和谐的。爱是简单的一个字,但要把爱表现出来,表现到位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表现爱就必须自己先有爱,所以老师必须要先修养自己。“修之以身,其德乃真”,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光从嘴里能理解什么是爱,更要从心灵深处、从自己的血液里甚至每个细胞里都渗透着爱,只有这样,你才能时刻表现出自己的爱,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爱,受到你爱的感染与熏陶。这很难,这也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难题,但把它攻克了,这无疑是一个老师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爱的展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乱爱一通无疑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爱。易学上有“物极必反”的思想,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和谐的爱。如何构建这和谐之爱?人有五德为智、信、仁、勇、严。老师要建立起自己的和谐之爱必须得具备这些德行,缺失其中某一样都显得不协调。如缺仁,人就自然没善良之心,一个连良心都缺失的人又如何能言爱呢?同样无勇、无严、无智和无信都难言有和谐之爱。因此要构建和谐之爱,需以五德为框架,然后充实之。而且不能过于强调某一德,这样也会得不到和谐之爱。现实当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过于仁慈的母亲,教养出来的很多都是败家之子,“母慈灭子”啊。类推到老师这里,过于仁慈的老师教养出来的容易是道德败坏的学生了。真正理解了这五德,我们才能把握好这个度。

只有老师理解了爱的真谛,才能向学生展现出爱,让学生体会到爱,领悟到爱,才有爱的传递与发展。真爱的流通,才是对老师师德修养的最大肯定。否则盲目的去言爱,爱之不真,爱之无效甚至反效,无疑是悲哀的。

现代老师一种常见的问题是过于强调某一种德,并将之视为爱传递给学生,自然学生在理解和吸收这种爱的时候产生了极大的偏差。所以某些老师常感叹学生把自己的良心当做了“狗肺”。显然这不能怪学生,只能怪自己对德的修养还不到家。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还不够”。所以我们老师只有经常反省自我,敦促自己才能提高自己,才能越看你的学生越顺眼,那种爱才能在师生间流通传递。

大道至简,老师们请不要再纠结于混乱的情绪之中,拨开情绪的迷雾,用一种清晰的爱的思维,一种清晰的爱的行动来影响你的学生吧。多行不言之教,用高德之身以范之,自然的去赢得学生的回爱。

十年为人师,让我领悟到以上点滴,粗述出来,与有缘者交流,望得到指正,再提高啊。

下载师德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德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东后小学师德建设工作计划解读

    东后完小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师德建设工作计划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千古永恒的主题,是事业发展社会认同的根基。 “教师”这一职 业,一直被称颂为“阳光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2014下第一次师德学习--核心价值观24字解读(★)

    2014年下期师德学习之一 2014.9.1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即国家层面价值取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

    青年小学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解读

    青年小学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更好更快发......

    “展师风、修师德、铸师魂”演讲比赛讲稿解读

    树师风、修师德、建校风,促发展 机械工程系xx教研室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机械工程系xx教研室的教师xx,我的演讲题目是《树师风、修师德、建校风,......

    解读《共产党宣言》

    学习心得一 第一节课老师讲授的主题是解读《共产党宣言》,主要是从《共产党宣言》的地位,产生,传播情况,结构,意义几个方面讲述的。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

    共产党宣言解读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

    解读决定

    《决定》全面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

    解读小王子

    【文】张小糖,解读小王子。 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是法国最早的一批飞行员之一,又是著名的作家,他的《夜航》《人的大地》是写飞行生活的杰作。可是一直“写飞机”的圣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