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
试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科学教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其中是比较注重的内容,在研究学习中,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出来;科学信息是教材中所重点提及的内容,图文兼并,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科学课》是有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科学教学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引领自主探究
1.变被动的传授式的学习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通常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地位都较为被动,不得不去接受知识,甚至还有可能在没有弄懂旧知识的时候,又附加了很多新知识。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教材内容,这样的话,学生就更容易明白其中的细节问题,更容易掌握其中的知识重点,不断创新自己的知识。例如,因为很多地理环境和条件会对一些实验带来一定的限制,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实现,就像地壳运动,卵石的形成、月相现象、风的形成、地震等等,教师要利用已经制作好的图片、录像或者多媒体网络,将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些科学现象。同时,在其中还能够学习到更多更深入的知识,使本来很难弄懂的问题也变得容易起来,而且越来越简单。教师也不再需要不断地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会有很好地发挥。例如,在《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中,因为学生对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水蒸气再受冷变为云, 云随风飘动再变成雨、雪, 雨水及雪水又渗入地里流入江河海洋这一全过程没有完全见过,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之后的理解程度也不是很好。对多媒体进行利用,将这一个变化的过程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上就更为轻松,教学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2.变完全教师计划下的学习为部分学生选择性的学习
学生应该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的权力,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为扎实。例如,《无土栽培》、《食物的营养》、《花的构造》、《导体和绝缘体》等,在《无土栽培》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栽培的方式,自己适合哪种栽培方式就选择哪种,这样的话,对于自己选择的栽培方法就会有很充足的信心进行下去,并且能够认真地钻研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找到自己的这种栽培方法在世界上有怎么样的成就等等,学生就有了充裕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找到其中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学习。
3.变教师单向的学习为师与生、生与生的交互学习
其实就是由师生结合共同进行学习活动,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相互发挥作用,最终达到一定的提升。在教师的工作范畴中,“传道、授业、疑惑”已经不止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学生所出现的疑惑,并不是教师就能够解决的,现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教与学之间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在学校网站中进行论坛,将E-mail发送给学生,学生的E-mail也可以发给教师,把网络上面获得的有关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讨论、演示、查找, 获得更新的知识,这样对教师、对学生都是有好处的。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引导实践应用 1.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同课外学习相结合
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 举一反三, 有效地进行课外学习。例如《昆虫》一课, 学生在网络上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 也了解了其一些生活习性, 并且育断尺好地归纳出昆虫的共同特征。课后, 学生根据这些所掌握的知识,找到许许多多的昆虫, 并能在投影仪七解剖昆虫, 还能做成标本。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又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将书本学习同生活学习相结合
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 来自于生活, 实际生活是知识的的源泉,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相联系, 才能让学生将书本知识活化, 这样的结合, 才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例如《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 利用多媒体, 通过一些工厂排放废气, 车辆排放尾气图片及大量的事实,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空气的污染, 从而理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然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找到周围由于空气污染而造成后果的事实, 感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且还发现水的污染、垃圾的污染等造成的严重后果, 通过这一做法,环保意识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 引得学生关心生活, 关心社会,并且能说出这些问题独到的看法, 突破了教材, 密切了生活, 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3.让学生将教师计划下的学习同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学习相结合。
计划学习即教材、书本的学习, 独立学习即课外学习。自然(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内容包罗万象, 涉及面广, 仅靠课堂上做些实验, 写些报告是不够的, 每一学期, 要有计划地进行课外自主型观察实验, 如观察天气, 了解天气的一般规伟种一些植物, 了解某些植物生长的习性养一些动物, 获得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等, 学生因为这些事, 是学生能做到且能很乐意做的事,并且学生把课外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同找到的资料相对照, 把课后观察报告, 实验心得上载到网络上, 多角度、多侧面、多通途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变“苦学”为“乐学”,发掘个体的创新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第二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化学有效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化学有效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化学有效教学
-------张春红
科技日益发展,信息技术也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能否灵活地适时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信息技术是信息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实施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可有效促进化学教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挂图展示、模型示意、理论推演等。这些手段有效但有时却显得并不高效,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然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放大”及“重复”功能,可提高化学实验的演示效果。如:K与H2O反应速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反复做实验将浪费时间和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重温实验;H2还原CuO开始和结束的操作顺序及一些安全性不好的实验,如有毒、易爆、易燃、危险性大的实验可借助于动画模拟加深学生的记忆。特别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它能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电子云、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晶体结构等,是学习化学的学生最难接受的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及课本相关内容,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电子云这一难点,可通过一个程序控制电子在核外旋转的转速和几率,在核外会出现一个平面的电子云团。运用电脑动画的手段,逼真地模仿出核外电子绕核旋转的全过程,电子运动的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可以加深学生对微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金刚石晶体、石墨晶体中的微粒与微粒之间关系所形成的体形结构,很难使学生理解空间结构中微粒与微粒之间构成关系以及微粒与微粒之间的个数比。但
是通过计算机对晶体的旋转动画演示,可以将上述的晶体微粒做成立体空间结构展现给学生,化复杂为简单。化学生产流程(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氯碱工业等)的宏观演示,如可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工厂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设备机构,去掉隔膜,那么Cl2和NaOH反应生成NaClO和NaCl,Cl2和H2相混合,引起爆炸(模拟爆炸,光、声、形、色俱全),使学生对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设备会具有更深刻的理解。
2.必然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从教学的方式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化学教师备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资源库和网上查找资料,了解自己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化学科学的相关内容,然后加以调用,设计制作出电子教案,从而提高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通过网络的发布共享,还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从学习方式看,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逼真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在“环境保护”一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局域网教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网上教学和学生网上冲浪,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因特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对于一些新的信息的获取:如“鸟巢”与“水立方”材料的构成特点及设计理念,学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再如“神七”成功地发射与返回,宇航员成功“漫步太空”,那么“神七”及宇航服的材料有何组成,有哪些重要的用途呢?宇航员的吃喝拉撒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再有通过一些化学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3.必然促进师生间、生生间信息的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平等交流关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隐蔽性特点,可使学生某些难于公开表达的话,直接与教师、同学交流。例如,利用信息技术与研讨课程的整合,让学生研讨的成果或一些心得体会在校园网上发布,既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其更深入一步的探究热情,也有利于通过网络的共享而扩大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积极向上而改变以往沉溺于虚幻世界的不良做法。因此,信息技术在化学学科中的运用,必然加速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教
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改革的进程。
4.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功能,必然促进复习化学课效果。在化学实验复习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复现”功能可以减少实验消耗。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步骤、细节有一个完整的、详尽的了解,对于实验仪器组装及重要实验装置的回顾或借助于“实况录像”,可以对于相关知识进行网络化串接,使复习能有效的实现;在复习中对于学生在电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只知皮毛且容易混淆这一特点,可利用相关微观动画对于原电池与电解池进行对比,抓住两者的工作原理从微观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可强化学生对于电化学知识的理解;在复习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等一类易混问题时多媒体课件可通过系统的,网络化的表格对比,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时机要有选择性,要体现出它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我们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但不同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运用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在化学学科教学的应用中,应针对化学学科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加以运用,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教学目的,注意师生角色定位。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来设计,避免盲目性和任意性。不少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完成的内容.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纷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外,重点备好信息技术运用的内容。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正确处理人机关系,明确计算机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多的体现在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由于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计算机多媒体只是这个交流过程中的一个媒介,因此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永远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再先进的计算机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其他任何媒体都不能替代的。因此,计算机是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和其他教学媒体的作用,只能对教学起辅助作用。
3.突出实验学科特点,信息技术应用应讲实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盲目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来代替化学实验,要知道,无论多么优秀的模拟实验都不能达到学生亲手做实验所产生的效果。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一味的强调高技术、高投入、高难度等,应以学校现有条件为基础,量力而行,逐渐加强,注重实效。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是摆在每位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对每位教师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使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出更高效的作用!
第三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改革作文教学方法
赵悦红
近年来,我校加大教学投入,增添了一批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这给我们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做了如下改进: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开写作思路
思路是写出作文的前提。形不成思路,就没有文路。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为自己打不开写作的思路而苦恼。所以,在写作训练初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能说,就显得非常重要。我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经过一些再加工,做成教学课件。作文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资料,通过计算机播放,引导学生讨论,激起学生对相似的活动、相关内容的回忆,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由于是同学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放映时,他们立刻就被这些声色并茂图文俱备的画面吸引住了。看到自己在体育比赛中的英姿,看到自己在联欢晚会上的欢乐,看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看到自己在演讲比赛中的发言,他们激动不已,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既有对往日往事的回忆、陈述,又有对某人某事的分析、评论,还有对某人某物的说明、介绍,这就很容易地帮助同学们打开了写作思路,特别是对于现今普遍进行的话题作文写作来说,尤其有效,因为它打开的是学生自己的思路,这个思路每人一样,体裁和题材各不相同,就此而写出来的文章各式各样;而不是老师指点的思路,题材和体裁都是相同的,就此而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口一腔。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观察方法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没有细致、准确的观察,学生就不能把作文写具体,写准确,写充实。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流于肤浅,这跟他们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步骤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在作文教学中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受条件限制,平时的许多观察往往不细致、不深入,学生对事物仍然缺少足够的了解,写起文章或条理不清或内容空洞,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则可以解决这些不足。它不仅能打破时间的界限、地域的阻隔,将事物直接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而且能使该事物反复出现。例如,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秋天的月季花,可以用摄像机把月季花拍下来,然后在屏幕上播放。播放时,先采用远镜头让学生观察整体,再用分镜头看它的干、枝、叶、花,指导学生掌握“先总后分”的观察法,而后进行叶、花的特写,让学生观察叶的颜色、形状,最后播放月季花的静态和在风中摇曳时的动态。这样,学生观察有序、细致,写起来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了。
在此基础上,我还指导学生总结了观察事物常用的方法顺序,如: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外到内;从主到次,等等。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顺序和规律,写作时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握文体特点 不同的题目分别适应于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准确地把握各种常见体裁的特点,是进一步写好作文的需要。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感受和理解,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看图作文、读后感等各种常见的文章体裁的有关内容编成顺口溜、制成表格、附上例文、做成课件,在教学中放映给同学们看。这种方式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因为顺口溜言简意赅易读易记,表格统观全局一目了然,例文一看就懂一试就灵,课件生动直观有声有色。例如我制作的《读后感写法》顺口溜、表格和例文: 写作读后感的表格 名称 简称 歌诀 比例 点题 点 读了之后心潮涨 二小句 引述 引 如此这般概括讲 一大句 议论 议 抓住核心说一句 一句 联想 联 古今中外正反想 ≥1/2 结尾 结 结尾方法需注意 上挂下联谈希望 二句
吃苦耐劳
从小做起
——看电影《鸡毛信》有感
今天上午,我看了《鸡毛信》这部电影,心里非常激动。
这部电影的内容是:放羊倌海娃,机智勇敢地赶着羊群,和日本鬼子周旋,最终完成了送信的任务,协助游击队,消灭了来犯的敌人。海娃真勇敢!真了不起!
我现在的年龄也和海娃差不多,但是我却缺少他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妈妈叫我到操场跑操锻炼身体,可是我怕累不能坚持下来;爸爸叫我打沙袋练功,我怕疼怕伤不敢用劲儿;学习中也是拈轻怕重,简单的题还能坚持独立完成,稍微复杂一些的就不肯动脑筋钻研;遇到好吃的就想着多吃点儿,遇到好玩儿的就想着多玩点儿,就是不想着把学习和锻炼放在心上。
现在我们这一代,有不少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享受着各种各样的优待,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光想着吃喝玩乐,不想着学习上进。如果有朝一日,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海娃当年遇到的那种情况,我们也能够像海娃那样机智勇敢地完成任务吗?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消息:外国的一个幼儿园,在寒冷的冬天,只让小朋友们穿著背心裤头在操场上跑步,而他们的家长就在旁边监督。如果有哪一个小朋友不能坚持到底,半途而退,那他的家长就一定会感到非常的耻辱,一定要亲自拉着孩子继续跑,直到比其他的孩子多跑一圈,才肯罢休;即使是孩子跌倒受了伤,也不肯轻易地叫他中途下来。这使我感到非常的吃惊:他们这样培养后代,我们就不能和他们比一比吗?
我们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要自觉地向海娃学习,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培养机智勇敢的好品质,锻炼强健的身体,掌握过硬的本领,准备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评改
学会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帮助学生找出作文中的优点缺点,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够有可能使学生逐步走上自己写作的道路。在作文评改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节省时间,加快节奏,扩大容量,提高质量。在实际操作中,最简单的是把选作评讲作文的作文本直接放在实物展示台上通过大屏幕反映出来(注意:学生的作文书写笔色最好是黑色的),也可以通过复印机事先把学生的作文复制到透明胶片上(便于保存),再放在实物展示台上通过大屏幕反映出来。用实物展示台的好处是,最实际、最直接地反映学生作文的本来面貌,比如错别字、书写的格式、涂改的情况、书面的情况等。然后引导同学们分两步进行评改:一是改通,主要是通过观看、朗读、讨论、发言,找出找准有问题的字、词、句、标点、格式等,并进行改正。二是改好,主要是在字、词、句、标点、格式、语言、修辞、简洁等方面深入细致的探讨,并作相应的改正。比如对
下面这篇似通不通的小短文的修改:
〖原文〗
0分我的好朋有你在漫漫的向我靠进0分你如些多情南到你也把我当住一个无用的人不我是人我还有一棵自遵心在见吧0分
〖改通〗 再见吧,0分
0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0分,你如此多情,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不,我是人,我还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0分!
〖改好〗 再见吧,0分 0分,我的老朋友,你在慢慢向我靠近。0分,你如此多情,难道你也把我
当作一个无用的人? 不!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0分!
分析比较这三段短文,可以得出下面表格中的结论: 毛病 改通 改好
缺标题 加标题 更新颖引人 格式不当 改恰当 更恰当切实 缺标点 加标点 更准确有力 有错别字 改正确 更精炼恰当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倡导选优编书 学生的作文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选择其中的优秀者编一本作文选了。这要是在以前,只能是一个手抄本,可是在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运用,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印刷出来的模样,已经只是举手之劳了。我在近几年来,指导学生自编优秀作文选,已经用过了这样几种形式:
第一,“写”出来的作文选。新本子发下来,我先亲自给学生写封面上的名字、班级,并要求他们自己给自己的作文本命一个书的名字。扉页作为目录,一行一行地往下追加。每一篇文章,都要精心写作,工整誊写,认真修正。这样,一个学期下来,自己的优秀作文选就编成了。用电脑一打印,就算是正式“出版”了。
第二,“选”出来的作文选。把自己近几年的作文本都收集在一起,并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有特色的、自己感到最满意的文章,再加以修改,然后誊写到一个作文本上,最后打印出来。
第三,“集”出来的作文选。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班级为单位,或者以学校为单位,把某一个阶段的作文搜集整理在一起,用电脑打印出来。
手捧自己的“优秀作文选”,你知道同学们是怎么样的喜形于色、喜不自胜吗?虽然这样的“优秀作文选”还有点稚嫩,但是,谁敢否认,这样的小苗就是明天的参天的大树呢?
第四篇: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诗歌教学
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诗歌教学
白剑灵
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明快的节奏、琅琅上口的长短句受到学生的喜爱,诗歌中运用了较多譬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仗等文学修辞手法,学习诗歌有助于学生对美学的领悟和感受,每当我上诗歌课的时候,都分明看到学生的激情高涨。
一、激情引入,激发想象。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是人们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表象的再造加工而形成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诗歌是充满想象的创作。多媒体融声、光、情、景为一体,能利用文字、图像视频、声音帮助学生想象。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听听,秋的声音》,我先利用多媒体收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让学生闭着眼睛听,请他们猜猜停到了哪些声音?脑海里有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就会充分展开想象,由声入景,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到的美景,很多同学都能说出自己见到秋景图;大树上落叶飘飘,阳台上蟋蟀“蠷蠷”,天空中大雁“叮咛”„ „ 美景令人陶醉。二.反复品读,升华情感
《 新课程标准》 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小学生在初次接触诗歌时,对诗歌的节奏、重音、情感把握不准,而让学生单独朗读又会觉得枯燥无味。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学生在读之前教师要提出要求,第一次读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再读全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诗歌,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四读全诗,了解作者,明白诗志;再加上欣赏录象,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配乐范读,营造乐读氛围,激励学生多人次朗读,把诗歌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读的形式上,可以选择小节轮读,男女读,小组读,领读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学生通过反复读既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可以领会诗歌的含义。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当达到一定程度时甚至可以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这首诗歌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诗歌语言真挚,感情丰富,描绘了大自然的景物。我在教学诗歌时,要求学生在读大自然的美好的时候要带着高兴的心情去读,在读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时,要带着愤恨的心情去读,在原有美好一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一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这四个究竟“是为什么?”和四个“可是”要读重一些。我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于星星和月亮;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绿茵茵的草地永远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 这样的处理,意在让学生拓展运用文本的语言,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想象创造,创编诗歌。
一首诗歌学习结束后,同学们对诗歌创作跃跃欲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诗歌,可以写几句,也可以写一小段,并当堂展示自己写的小诗,有感情的朗诵给其他的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借机利用多媒体给学生配乐,或者出示与学生创作的诗歌相关的背景图。最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小诗,画上插图,准备展览,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 一课后,学生在理解诗义,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景美的同时,也萌发了创作的热情:
听听,秋的声音,秋风瑟瑟,秋雨沙沙,是和花儿道别的话音。听听,秋的声音,小燕子唱起歌谣,“叽叽喳喳”, 是和屋檐离别的情谊。
白云悠悠,天高气爽,稻草人整齐排列,农民伯伯眉开眼笑,好像是首长在阅兵,“哈哈哈”, 感谢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福音。
„„
学生们一起动脑,延伸了课堂教学,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诱导出来。这也是我们的诗歌教学的目的所在。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学习体会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学习体会
云甸完小
李荣
教育技术即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一门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在这里我主要谈谈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一些体会。
PowerPoint是目前较为流行的简单的课件制作方法,我在学习使用它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基本没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所以说这个软件还是比较容易学习和使用的,但是要想做好一个好的课件,还得花费一定的心思,经过学习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注意:
一、制作前的准备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每个老师都清楚的事;要制作好一个好的课件,也必须是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1)要正确把握授课内容,分清重难点,看哪些内容是适合使用幻灯片的,哪些是不适合使用的。当用则用,那些不宜使用、或使用效果不好的最好别用,以免“费力不讨好”,影响了教学工作。(2)要根据学生的求新心理、求知心理、求活心理、喜奇心理、喜短厌长心理、求美心理等,把要做幻灯片的授课内容分类整理,从中找出新问题、新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视觉和听觉因素有机组合,音像交融、声情并茂,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程内容要求,达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目的和效果的理想统一。
二、收集资料,准备素材
这个阶段是比较麻烦的一个阶段,找到合适的资料往往要花上一定的工夫,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是我们首先应该具备的。我们把所需要制作课件的内容整理清楚后,就要考虑选用那些课外资料和媒体资料,把所要应用的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料准备齐全,为制作课件做好准备。
(1)文字是传达信息的简洁明了的一种媒介,标题和内容要点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印象,突出重点;必要的补充、解释资料也是必须要有的。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它与图像、语言、音响的结合,要准确、新颖,便于记忆,而不应是有声语言的重复。
(2)语言是从听觉角度与画面相结合的表达手段,不仅仅是内容的解说。因为幻灯片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及理论和抽象的事物无法在幻灯片上显示,这就需要运用解说词来补充。它的具体作用可以有以下几点:从事实方面补充幻灯片没有说清的内容,从知识方面补充画面,渲染感情、烘托气氛,串联幻灯片、使之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等。
(3)剪贴画和其它图片资料、插图等是一种图像语言,它是幻灯片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善于选择能反映内容进行状态的、抽象的难于言表画面,能达到直观有效的效果,又有感染力,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4)音响,是在各种素材出现过程中起一种提示或修饰效果的媒体素材,它在幻灯片的出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强表达效果、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是一种不可缺少方面。
三、素材的编排
(1)在制作课件时要有明确的教学思想,遵循一定的逻辑性、条理性。幻灯片的组合不是随意的拼凑,而是按照一定要求的有机编排,要从整个备课思路出发,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做好第一张幻灯片。根据受众心理,人们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第一张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第一张要醒目,有吸引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说,第一张幻灯片对整节课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各类素材的安排使用。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心理要求,使学生在听、看的同时,始终保持活跃的学习兴趣。不仅要注意全篇的总体结构要求,而且要注意各种素材的合理搭配,使幻灯片错落有致、环环相扣。让各种素材内容与形式和谐融通,使幻灯片在播放中生动活泼,既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又做到繁中求简、一目了然,使教学目的鲜明、重点突出,更好地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课后注意总结,归类保存、以利以后的使用
我们使用多媒体工具上课,目的就在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后要注意及时对使用效果和制约因素进行总结,找出优、缺点,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看内容和形式结合上是否形象生动,整体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接受等。(2)看一节课的授课效果如何,是否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是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进行简单的课堂测验、定期测试,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上进行把握。
(3)准备一节好的电教课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把好的形式和内容存档保存,给以后的应用提供素材。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今后教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进行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为将来从事的教学工作做准备。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的体会
当今信息时代,知识迅速更新,社会知识的总量又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增加,“知识爆炸”使传统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难以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此形势下,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多媒体教育网络便顺应时代的需求而诞生了。
多媒体教育网络具有直观、生动、理想的模拟性,丰富的资源共享性和方便快捷的交互性。它综合了课堂讲授、书本教学与电化教学的长处,把各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懂、理解快、记得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效果。其特点是:
1.学生可以在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和培训,而且不一定要有指导教师在场。在一个教室或一个系统中可允许有几十或几百个学生同时上机学习相同的或完全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随时中断学习,然后再从中断的地方重新开始。
2.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大地增强了教学魅力,能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像并茂,栩栩如生。特别是在演示和实验方面的仿真功能(例如,用计算机模拟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微观结构及其变化过程),能使许多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生动有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由于网络上的教学工作是按最有效的、个人化的教学原则来进行的,并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因此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和学习效率。研究表明,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时间缩短了50%,记忆力提高了80%,教学费用减少了一半。
4.通用的教育软件和激光视盘能支持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案和大部分的课程。
5.可以有效地测量与跟踪教育培训的结果。
在多媒体教育网络上,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将实物、教案、图表、幻灯、软件程序、动画、声像资料、课堂讲授以及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提供到学生的面前;可以在瞬间完成各种媒体的转换;可以利用现成的软件将一些难以计算和描绘的结果形象地显示出来;可以立即组成一个系统,并随时修正参数,重新演示系统的功能和运行情况,从而提供了一个极其生动、活泼、直观、有趣的教学环境,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开辟了一个空前广阔的舞台。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既可进行个别化的教学,也可以进行协作化教学(即开展集体讨论与分工协作),还可以将这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能利用智能化的教学软件与计算机对话交流。计算机按学生的要求提供知识与信息,并同时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与修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甚至指导教师也可以由学生来选择。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进行如下的运作:
(1)快速查询和调用网上遍于全球的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和课件。
(2)对选择出的教材重新进行排序、包装和组构。(3)把加工处理好的或利用过的教学资料存入某个文件,备以后随时使用。
(4)与教师或同学共同操作某个软件或课件,共同讨论某个教学资料的内容。
(5)学生既可以向学校里的教师学习知识,也可以向知识数据库与专家系统学习。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更加扩大,学生彼此是互教互学的对象。因此,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
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具有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和现 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可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多方式、多途径方向发展.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促进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使用时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现代教育技术》心得体会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科技与信息作用于人在生活方方面面,特别在教育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起到很大的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所以学习现代工业教育技术这门课十分及时和有意义。他不仅向我们介绍教育技术的概念产生和发展,而且还介绍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包括:信息理论基础、学习理论基础、技术落后哲学基础。
在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我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越。以前总觉得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甚至一两个课件和会管理电脑便是教育技术。可当我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师讲授和搜索有关的书籍后,我知道,真正的教育技术并非我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并非如此而已。从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我知道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相反印证了在历史的年轮中,教育技术一步一步从古代到现代向人类社会走来,脚步如此姗姗,但作用无以比拟;从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中我知道教育技术不仅仅“上课运用课件进行教学”,“管理电脑”,如此简单,还有对各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组织设计教学过程,其目的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从对教育技术的有关学习理论基础的学习中,我明白教育技术并非只与电脑或机器打交道,相反,与各种学习理论有密切关系。以外,并且其中还有技术主义、人文主义等作为其技术的哲学基础。这一切是我以前未曾涉猎过的,因此我惊叹于信息社会知识面的博大。由此就立下认真获取更多知识的决心。
理论知识毕竟仅是“纸上谈兵”,我“终觉浅”。而老师教会我们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我学会了演示文稿的制作,摄影,和网页的制作。从前那些对我来说神秘的演示文稿由此揭开他的面纱,摄影令我痴迷,网页虽算不上得心应手,也略知一二。没有实践,没有成功的经验。经过多次尝试,包括成功与不成功的交替,我终究学会了自己想学的、喜欢的技术。欣喜是我唯一的感觉………
除此之外,我还掌握了不少的有关教育的资源,比如教育相关的网址,信息化教学案例。这些将有利于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