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分析与思考2月24

时间:2019-05-15 03:3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分析与思考2月2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分析与思考2月24》。

第一篇: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分析与思考2月24

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分析与思考

【摘要】建构材料作为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或操作的物质材料, 具有诱发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增进游戏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适宜的材料投放对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教师对于建构材料的投放与设计常以自身经验判断而缺少科学的客观依据。由此,笔者观察了两个大班的户外建构游戏,分别对其建构材料的投放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几点材料投放的策略。【关键词】建构游戏

材料投放

策略

建构游戏是幼儿以表征思维为基础,通过对建构物体或材料(积木、积塑、沙、土、金属部件等)进行操作、搭建,使之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游戏。幼儿以“建构物”为主要表征手段,创造性地反映对周围事物的印象。认真剖析建构游戏的内涵,了解到它的核心因素包括:丰富的感性经验、多样的建构材料、适宜的指导策略以及有效的评价。1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材料是引发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对教师来说,游戏材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教师可以通过准备好的材料,对幼儿实施间接的、隐性的指导。

游戏材料作为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或操作的物质材料, 具有诱发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增进游戏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游戏材料投放的目标与幼儿游戏的目标、与幼儿整体发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教师正确投放游戏材料的过程就是把幼儿游戏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的过程。教师应以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和游戏观指导游戏材料的投放行为, 熟练掌握游戏材料投放的适宜策略。2

笔者在两所幼儿园,分别随机抽取了一个大班,对该大班进行的户外建构游戏活动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建构材料投放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材料投放的策略。

案例呈现及分析

(一)A大班

户外建构游戏的材料种类丰富多样,例如自制的生活材料(卫生纸筒、易拉罐、废旧瓶子等)、单元积木(单色与彩色)、积塑、乐高等,以及一些辅助性材料。笔者观察的两个大班里,其中A大班以单色的单元积木为建构材料

1、材料数量充足,形状类型单一

由上图所示,A大班的户外建构游戏材料是各类单色的单元积木。笔者该班 12 王华芬:《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当代学前教育》,2012,第1-2页。

师远贤:《浅析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9卷第10期,第1-3页。的积木形状进行了统计,只有9种常见的积木形状,均为实心,单元积木中除了三角形形状的积木规格大小有2种外,其单元积木只有一种规格大小,甚至连积木的厚薄几乎也是同一规格。A大班积木材料中没有其他任何辅助性材料或者其他自制的生活材料,即便单元积木的数量充足,但由于其形状类型少,规格单一,由此,幼儿的建构内容的复杂性明显受到影响,建构游戏的持续性也大大下降,有部分孩子在建构中无所事事,或者随意搭建,或者仅仅是重复性地运材料。

查尔斯(Charles Crandall,1995)创造出了单元积木,其积木形状的设计都是以平衡搭建为原则,一套大约有20多种不同的形状,如立方体、半单元立方体、三角体、圆形曲线、椭圆形曲线、斜坡、天花板、地板、半圆、桥以及大小圆柱体等(Hirsch, 1996)。(具体如下图1-3)3

图1-3 可以说,对比查尔斯的单元积木类型图,A大班的单元积木无论是其形状类 3 王华芬:《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当代学前教育》,2012,第17-18页。

型,还是规格大小都不够多元丰富,笔者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建构的创造性发挥。

2、材料种类单一,缺少辅助性材料

A大班的建构材料只有单色的单元积木,虽然单色积木更有利于幼儿专注于建构游戏本身,利于其充分发挥建构游戏的建构性。但笔者认为缺少其他建构材料以及未向幼儿提供适当的符合搭建主题的辅助性材料,往往使得幼儿建构的内容单一,从而降低了建构游戏的延续性与游戏性。华爱华(1998)4在其研究中曾指出,游戏材料的搭配对儿童的游戏具有定向作用,因为把玩具进行了不同的搭配以后,对儿童构成了新的知觉定势,因此,不把玩具的类别分得过细,可使儿童对多种材料进行多种组合,以便创造出更多的知觉趋势,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

3、材料颜色单一,结构层次单一

有研究指出单色的木质材料更适宜低龄段的幼儿,虽然单色的木质材料让大班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时,大大降低了其因颜色的“争夺”而引发了冲突频率,但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已经有意识地会挑选颜色进行搭配建构,彩色木块的适当投入,能够增加幼儿建构的复杂性,同时也会激发女孩子加入建构的兴趣。此外,笔者观察发现,A大班的建构材料只有结构单一的单元积木,缺乏结构层次多样的其他建构材料以及辅助性材料。华爱华(1998)5对不同结构化游戏材料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她认为,低结构材料更有助于儿童发散思维的发展,可见该大班的教师需有意识地投放多结构层次,颜色相对丰富的材料。

4、建构材料文化性单薄,取材来源单一

A大班的建构材料由园方购买提供,来源单一,幼儿未能参与建构材料的收集与制作,该班建构材料缺少多元的文化元素与来源。

5、材料取放有序,拿取自如

A大班的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时,能够用小木车合作或自行搬运所需要的积木材料,当建构游戏结束时,幼儿能够将积木有秩序地按形状类别放回。

案例呈现及分析

(二)B大班

B大班户外建构游戏的材料是以废旧纸筒为主,其他生活材料及积木材料为辅的混合材料。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194页。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195页。

1、材料数量充足,单类材料规格单一

B大班的建构材料数量充足,幼儿很少因抢夺建构材料而发生争执。但笔者仔细观察每种投放的材料,其形状与规格大小都太单一,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牺牲了单类材料形状规格的多样性,成全了材料种类的多样性,这使得幼儿在进行组合与搭配材料时存在一定的客观限制,进而影响其建构行为。

2、材料种类多样,取材丰富

B大班材料丰富多样,以废旧纸筒为主要建构材料,有园方提供,有幼儿与教师及家人共同参与制作的材料,材料的文化性相对多元丰富。笔者观察到,B大班的幼儿在以小组进行合作建构时,其常常能够有创意地进行不同材料的组合与搭建,还可以清晰地对其进行命名和改装,整个游戏内容丰富而生动。

3、材料色彩丰富,结构层次多样

B大班的材料色彩较丰富,教师“有心意”地在一些材料上画上条纹与图案,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能够不同程度地激发其建构的兴趣,促使幼儿在建构时有意识地进行色彩搭配,提高其审美能力。虽然在操作多色材料过程中,幼儿容易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对色彩的选择上,发生争抢材料的行为,但由于B大班的建构材料数量充足,就很好地减少了冲突发生的频率。

4、辅助材料与建构主题脱节,结构层次单一

虽然B大班有一定的辅助性材料,但是其辅助性材料仅仅是一辆木质小汽车,但种高结构的辅助性材料并非适合每一个建构主题。辅助性材料的结构层次单一,种类偏少,更替不及时,这都不利于幼儿建构游戏内容的延续性与丰富性。

三、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

材料是建构游戏的物质基础。然而笔者通过观察和对教师进行访谈发现,教师对建构材料的投放多基于自身经验和教师间相互交流,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认为教师应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加强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同时,教师在开展自由式或主题式建构游戏时,应该围绕幼儿搭建主题的需要分层投放建构材料,满足幼儿搭建的需要。6由此,笔者尝试性地提出如下游戏投放的策略:

(一)颜色上,根据年龄特点分别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年龄不同,其对材料的需求也不同,小班幼儿的建构技能与建构经验都相对匮乏。有相关研究表明,低龄段的幼儿在进行建构时,对建构材料的颜色没有偏好。笔者认为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可提供形状多样,单色的材料为主,促使小班幼儿在建构时,更多地投入到建构游戏本身中去。而中大班的幼儿,特别是 6 王华芬:《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当代学前教育》,2012,第17-18页。

大班幼儿在建构时,会有意识地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颜色的材料进行建构,随着其建构经验的丰富与建构技能的提升,教师可向其提供同时提供单色与彩色的建构材料,进而增加其建构的兴趣与复杂程度。同时,笔者认为并非材料的颜色越丰富越好,还是应该以单色材料为主,适当投放彩色材料,否则过多的色彩对中大班幼儿在建构时会产生干扰。

(二)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灵活调整材料种类与难易程度。

从认知发展的观点看, 教师在提供小班幼儿建构材料时,材料种类与规格可相对少一些,可供操作使用的难度也需更低一些,这一方面可避免因提供的材料过多扰乱和分散幼儿建构时的注意力,同时易操作的材料,也容易建立幼儿的自信心。邱学青(2005)的观察研究发现,当给儿童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时,儿童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玩出不同的游戏情节。而对于中大班的幼儿,可以根据建构主题的不同,教师提供平相对丰富的建构材料,因此对于有一定建构技能与经验的中大班幼儿,教师可根据建构主题的不同,提供相对丰富的建构材料,以促进幼儿自主选择、从容操作、持续自发地进行游戏活动。

(三)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弹性调整材料数量

对于建构材料数量的提供,笔者认为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当建构材料数量过于充足,则会大大减少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将会出现更多的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虽然某种程度上幼儿之间的消极行为会减少,但不利于中大班的幼儿进行合作游戏;反之,教师提供建构材料数量过少,一方面幼儿无法进行较复杂的建构,另一方面,幼儿之间因材料抢夺而引起的消极互动会大大增加。因此,建构材料数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幼儿进行游戏,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当天建构现场幼儿的人数,适当减少或者增加建构材料的数量,常规性的基础材料要充足,形状与规格或者质地特殊一些的材料数量少一些,由此隐性地促使幼儿在建构过程中由于特殊材料的需要而进行互动与合作。

(四)材料文化多元,结构层次多样

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建构主题及时更新建构材料,建构材料要呈现多元文化特性,材料的来源与选取尽可能多元。此外,除了大型的积木材料外,还应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及家长一同参与材料的制作,充分利用与改造生活废旧材料,使建构材料无论是从文化特性还是在结构层次上呈现多样性。对于同一种材料,教师也可同时高结构与低结构进行投放,这既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也增加了其进行建构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在进行建构时充分发挥创意进行材料组合,搭配,进而丰富建构经验与技能。

(五)适当添加结构层次多样的辅助性材料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刘炎8认为:可以通过添加玩具或游戏材料来增加活动的数量与种类,提高活动的复杂程度。在建构游戏中,教师添加适当、合理的辅助材料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木搭建以及后续的象征游戏,也会促进幼儿为自己搭建的建筑进行命名或者计划、设计。一般的辅助材料包括:社会角色材料,如代表职业的或者家庭成员的玩偶;动物玩偶;交通玩具;交通标识;有关建筑、道路、风景的图片;纸张和蜡笔,供幼儿自行设计自己的建筑,或者通过在纸张上做画来为建筑制作标志。学者刘炎(1986)9的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游戏材料不仅对儿童的游戏本身有不同影响,而且对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儿童在使用低结构游戏材料游戏时,需要经历一个独特的建构象征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具有较高的智力发展价值。但低结构游戏材料需要儿童用自身的经验来组织和驾驭它们,因而具有一定的年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4岁以上的儿童使用。由此笔者认为,为了保持幼儿对积木游戏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幼儿搭建任务和兴趣循环更换多结构层次的辅助材料。高结构辅助材料可以是具有模拟形象的人物、动物、交通工具、果蔬等玩偶;低结构辅助材料多为废弃的盒子、瓶子、纸板、笔、贝壳等。但研究发现添加高结构辅助材料之后,大班幼儿热衷于进行象征性游戏,而进行建构性游戏的频次显著下降。对于小、中班幼儿而言,无论添加体积辅助材料,对他们的建构性游戏都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不顾辅助材料的数量和结构随意添加,都会让幼儿热衷于象征游戏,而忽视了积木的搭建。因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合理添加辅助材料,最大程度激发幼儿搭建的兴趣。

(六)材料的维护与储存

从观察来看,两个大班的建构材料均能够分类归置,材料均完好无损,但笔者通过与教师沟通发现,户外的建构材料在投放使用后,园区对材料的清洗与消毒采取每学期初进行一次处理。这样的清洁频次是远远不够的。户外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更需要定期对材料进行清洁与维护,以确保孩子在操作时的卫生与安全。此外,笔者建议,辅助性材料与建构材料应分开存放,这样便于幼儿养成分类归置的意识,也方便其在建构时进行取材。

刘炎:《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606页。

刘炎:《象征性游戏和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六期,第59一64页。

第二篇: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趋重视,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建构材料琳琅满目,在分配建构积木时小、中、大年龄投放的种类千篇一律,没有充分的考虑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也不考虑这个积木原本的教育价值,玩法功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投放,幼儿也在没有掌握建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接、拆。而大部分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体验着快乐”。熟不知,他们在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建构中除了快乐体验还得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探索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问题二:教师缺乏对自身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角色意识的认识。

建构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自主自由的活动要不要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或指导?有的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正是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往往会让幼儿的建构游戏失去了原本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其实,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仍然起者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幼儿建构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去建构,这其实是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当看见教室中展示的建构作品时,诚实、可爱的孩子们会自豪地介绍:“瞧,这是我和XX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这是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一起帮助我们的,这里是我的想法,怎么样,酷吧!”相信,此时的老师会由衷的感到欣慰,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问题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在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的潜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包括其他的许多方面。在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中经常发现,教师能观察到孩子的建构兴趣,发现孩子的一些困惑,也意识到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但是可能由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储备的不够,或者由于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的顺节不当,也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比如幼儿建构规则意识薄弱、建构主题性、目的性不明确、干预不够适宜等,而使幼儿的建构游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功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策略一:以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为主,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创设、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由此出发,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区域,提供幼儿建构的场地;然后在幼儿一日作息时间中也要有建构游戏的时间体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能充分激发幼儿畅想的宽松心理环境。

1、以材料的投放为基础。

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建构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进程。首先,要明确什么型号的积木适合在班中建构?不同年龄班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在我们幼儿园提供 了一中特大型的积木,在建造“跨海大桥”时就显得成果壮观,幼儿也非常有成功感,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是由于积木很长,当竖起来搭建斜拉索时就很容易倒,也可能会砸到幼儿,十分危险,二是由于客观原因,幼儿园的教室面积不大,幼儿搭不了几块就显得地方被占满了,从而影响幼儿的建构。这种类型的大型积木不适合放在狭小班级的建构区。

其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为了培养幼儿搭建的兴趣,满足成功感,为幼儿提供大中型积木,并配有少量的小型积木,或者专门适合幼儿练习接、堆、插等技能的颜色鲜艳的建构材料为主。中班时为了满足幼儿细致建构的需要,应为幼儿投放小型积木,增添一物多玩积木,加大建构难度。同时,提供一些更适合于建构立体建筑物的积塑,发展幼儿空间想象思维。

再者,要走出建构游戏只用现成积木、积塑的局限,将废旧材料走进幼儿建构游戏,比如: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罐子、树枝、树叶等组成一个建构游戏的“百宝箱”。

2、以主题的确立为开端

确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即是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有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的。主题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如“我爱我家”“我生活的社区” “美丽的幼儿园”“野生动物园”“科技馆”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就如 “鸡鸣寺”“美丽的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有了明确的主题幼儿和教师就有了一定的建构目的,和建构的蓝图。

2、以丰富的经验为后盾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比如:

(1)实地参观。建构主题确定为“美丽的小学”后,教师就带领幼儿参观了解小学具体的布局,幼儿看到多种形状的建筑物,而且有各自的名字:长方形的教学楼、半圆形的舞蹈室、梯形的阶梯教室、问号形的长廊、椭圆形的操场等。参观后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建构地图,加深印象。幼儿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大胆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屋、花园、操场等辅助设施。

(2)看图片、照片、录象等也是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方式。通过图片、照片、录象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幼儿的游戏不断的深入开展。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家长乐意带孩子到社会上观察各种建筑舞、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这会使幼儿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幼儿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3)同伴间的观摩。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间的观摩,可以学到互相的方法,受到启迪,积累经验,对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策略二:以引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为主,挖掘幼儿建构潜能。

一、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

幼儿刚开始进行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搭建。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利用孩子喜爱模仿的天性,教师不用刻意去教,幼儿便会通过模仿不由自主地学到这些基本的技能。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观察幼儿,更要注意适时的启发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引导他们提高搭建的技能。比如幼儿在建构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摇头、挥手都会对幼儿的建构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

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我们可以请经常在建构游戏且搭建水平较高的幼儿和一起搭建经验缺乏的幼儿共同游戏,通过孩子教孩子的方法,使幼儿的搭建技能很快的得到提高。另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班级联合游戏的方法,让大班的幼儿和中、小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很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搭建技能。

三、作品欣赏

我们经常在幼儿建构游戏后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并收集成册,供幼儿欣赏。这样不仅增强了幼儿的信心,满足了成功感,还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我们还利用其他的时间带幼儿参观其他班级幼儿搭建的成果。通过参观,幼儿可以观察到其他班级搭建中好的地方,并将这些方法借鉴到自己的搭建中。同时还激发了幼儿的灵感,开阔了思路,使他们在搭建中有更好的发挥。

第三篇:小班建构区域游戏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小班建构区域游戏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马丽亚

德国学者席勒认为:游戏更多是享受,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加维认为:游戏应当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他们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是自发的、愉快的、自由的建构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结合以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应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各种“趣”让幼儿学习初步的建构技能,同时培养良好的建构规则。

一、调动感官,引发兴趣

所谓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沙、土等玩具和一些材料进行构造物体的游戏。教师在幼儿玩建构游戏的首要任务便是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美的作品。教师有目的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可以增强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和兴趣。因此,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建构能力,能动手利用多种材料建构出各种造型鲜明的物体,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作品,从而激发幼儿建构兴趣。

如建构游戏《巴拉巴拉小魔仙》中,教师在集体活动之前便制作出了各种造型的物件,游戏前,教师以幼儿们十分喜欢的充满魔幻色彩的巴拉巴拉小魔仙导入活动,以此吸引幼儿的兴趣:“宝宝们,你们喜欢巴拉巴拉小魔仙吗?马老师这里有好多小魔仙用的东西哦!”在充分调动幼儿兴趣的同时,故作神秘地拿出事先做好的“手镯”、“皇冠”、“魔仙棒”,让幼儿充分欣赏作品后,带领幼儿一起说说这些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引导幼儿从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认识使用方法,幼儿被这些奇特有趣的建构造型深深的吸引住了,从而使幼儿对建构活动感兴趣。由于幼儿的建构经验比较匮乏,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和欣赏模型等方法来丰富和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二、变废为宝,激发兴趣

《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响应国家勤俭节约的政策,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动手 能力,我们就利用一些废旧物品让幼儿建构。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尝试、操作、玩建构材料,同时教师结合活动制作一些用废旧物品制作成的玩具,以此来吸引幼儿。每天幼儿来到幼儿园之后,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玩建构游戏。班内一名老师会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观察幼儿,引导幼儿,让幼儿从老师提供的各种废旧物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需要的材料来进行自由组合,拼搭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玩具。如有些幼儿喜欢将可乐罐垒高、围合在一起,有的幼儿会说像房子,有的幼儿会说像坦克,还有的幼儿会说像滑滑梯„„有的幼儿会用废旧的吸管围接在一起,说是像一块玻璃„„小班幼儿就在这些随心所欲的拼拼、搭搭、连连中创造着自己的作品,幼儿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动作中发展着动手创造能力,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增强。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小班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也无从下手,所以建构游戏首先在常规培养开始的,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培养,事先让爸爸妈妈共同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同时教师与幼儿一起分类,如“机器小子”(各种盒子)、“乒乒乓乓”(瓶子类)“宝藏图”(各种广告纸)、“聚宝盆”(其余材料)。教师用各种好听且具有吸引力的名字将废旧材料分类,孩子们便能根据图示分类整理。在培养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具习惯时,我说:“天不早了,玩具的爸爸妈妈们送玩具宝宝们回家吧,可别认错路了,还有可别把你的宝宝弄痛了,要不他会哭的很伤心的”。无形中,小朋友养成了轻拿轻放的习惯信以及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中学习分类。

三、体验合作,兴趣盎然

模仿是幼儿天性,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经验的缺乏,更好于模仿。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可将一些活动内容制作成品或半成品,让幼儿模仿,提高幼儿制作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制作玩具时颜色应鲜艳、形象,大而美观,便于幼儿观察。如建构“别墅”,事先可以请家长利用休息日带领幼儿实地考察一番,而教师则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色彩鲜艳的别墅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建构起来,如有的幼儿将鞋盒一个个叠在一起高就“造”成了别墅,有的幼儿用牛奶盒、有的用塑料积木,有的幼儿用椰子汁桶等,造型各异的别墅便在幼儿的模仿中造就了,幼儿的好奇心在模仿中得到了满足。但小班孩子有喜欢重复的特点,有些孩子会不断重复搭建某一种熟悉的物体,不断重复相似的游戏,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点拨和引导方法,逐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建构好别墅时,教师可以在一旁推波助澜地问:“这个小区怎么只有别墅啊,不好玩的玩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住进去,怎么办呢?”经教师这一引导,幼儿突发灵感,说要给别墅增加一些漂亮的景物。教师这是便要给幼儿提供各种材料的支持,如将吸管剪成若干小段,幼儿用橡皮泥团成圆将吸管插入若干段后变成了“喷泉”,用酸奶瓶与可乐罐连接成为“栏杆”,用小石头铺成了“小路”,用中型插塑插成大树等,一幅环境优美的花园小区景观便呈现出来,幼儿们看着自己创造的成果禁不住拍手叫好起来。另一方面,小班幼儿刚刚接触集体生活,在游戏中,他们通常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分工协商。但他们爱和成人一起游戏,针对小班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则可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与幼儿共同游戏,引导幼儿逐步加强与他人一同游戏的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意培养,小班幼儿建构水平的确提高了许多,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对自己搭建的作品命名开始具有形象性、代表性。孩子们之间会互相出注意想办法,逐渐出现了交往、合作。看着他们手中不断涌现新的建构作品,我和孩子一样体验到了建构的快乐,向更高的建构水平迈进。

第四篇:重视幼儿建构游戏中的需要

在指导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结合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和帮助,以更好地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譬如,在“好妈妈”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搭建妈妈喜欢去的场所。一段时间后,孩子们搭建的楼房形式多样而富于变化,有方圆结合、长方形交错、中部凸显型、圆方连体型等等,也能够运用不同的辅助材料对自己的建筑进行有规律的装饰、美化,并开始注意到不同建筑的布局,能够很好地利用场地进行规划搭建。如何更好地丰富、提升孩子们的搭建水平和兴趣,使孩子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呢?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重新审视、观察孩子们的活动,发现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注意到布局,但他们之间的合作还是比较初级的,不能更加密切地进行合作。此外,孩子们虽然在楼体的变化上有了许多的进步,但是在建筑楼房的顶部时,多局限于平顶围拢的装饰方法。另外,孩子们的作品间缺乏联系,不能很好地形成整体。结合这些问题,我们和孩子们展开了又一次的讨论互动,新的活动也随之展开。

结合幼儿的活动现状提供材料,引发幼儿新的探索和实践活动

结合孩子们活动中缺乏情境营造和建筑顶部造型单一的问题,我们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讨论:“除了我们现在搭建的,你们的妈妈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有哪里?“”除了楼房,街道上还有什么?”“楼房顶部都是一样的吗?”“你见过什么样房顶的建筑?”围绕着新的话题,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很多孩子都说妈妈经常去威海路步行街逛商场。于是,我们便从网上搜索了威海路步行街的图片,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孩子们有了新的发现:步行街两侧有不同样式的建筑,在街道上还有休息的小座椅、花坛、漂亮的路灯等等。接着,我们重点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建筑的房顶造型,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有的楼房是尖顶的,有的楼房是圆顶的,还有的是半圆的„„随后,我们又从网上搜索了大量不同造型、不同顶部样式的建筑图片,以及不同花园、休息场景的图片材料,张贴在墙板上,以支持、丰富、拓展幼儿的活动。

新的材料立刻引发了孩子们新的探索和实践。第二天,孩子们便围在图片旁边观察、选择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同时他们还开始商量着在建筑之间表现美丽的花坛,搭建休息的座椅等等。可见,基于幼儿活动需要的材料,是最能激发幼儿活动、引发幼儿创作的,是最有价值的。

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在与材料互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活动水平

适宜的材料能够支持孩子的活动,但不能解决孩子活动中的全部问题。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分析孩子们活动中的问题,结合问题和需要,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的活动水平。一般来说,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会经历模仿再现、合作完善、自主创作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孩子们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教师也必须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思考、探索和解决。

第一个阶段:模仿再现阶段

此阶段,孩子们的活动多表现为模仿图片、同伴、老师的作品。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信息、同伴资源、教师示范等,引导幼儿学习、了解、掌握搭建的方法。比如方圆连体楼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建筑,很多孩子都想去搭建。但是该如何搭呢?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只能建构出圆形或方形,却不知该如何进行组合。这充分说明在搭建方圆连体楼的活动中,楼体的连接是个难点。于是教师便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的建筑:“看看这个楼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孩子们都能够说出是圆形和方形的。“那我们应该按什么步骤来搭呢?”通过讨论,孩子们得出结论可以先搭方形、再搭圆形,也可以交换顺序。“那搭好一个,第二个该从哪里搭起呢?”(这是连体楼连接的重点)带着这个问题,老师鼓励孩子们进行实践。通过同伴的对比、师幼作品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发现,原来搭好一栋楼后,另一栋楼要紧挨着旁边的楼房搭建,这样就可以完成了。通过这样的观察、实践、对比、学习,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连体楼的搭建方法。

第二个阶段:合作完善阶段

通过大量的模仿,孩子们掌握了更多、更丰富的搭建经验。在这些经验的支持下,孩子们的活动更加自主和丰富了。孩子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同伴的活动,他们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抓住这个契机,老师进行了适当的介入:“你们每个人搭建的楼房都很好看,但是马路上只有楼房吗?还有什么?还可以丰富哪些场所,妈妈会更喜欢?”带着老师新的问题,孩子们开始了新的活动,他们开始建筑马路,将楼与楼之间连接起来,有的孩子还搭上了座椅,但这些情景的表现还是比较简单和粗浅。为此,教师结合孩子们的需求提供了新的花园、街道的图片和照片,以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提升孩子们的活动水平。新的材料支持了孩子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建筑的花园、路灯、座椅等更加丰富和美丽了。

第三个阶段:自主创作阶段

有了前期的活动经验,孩子们不再满足于模仿作品。他们开始尝试着进行新的创作。比如,在方圆连体楼的建筑经验得到很好的运用后,孩子们开始尝试方圆方结合、高矮高结合等不同的连体楼。在评价中,教师抓住幼儿闪光的地方,引导幼儿欣赏,并鼓励幼儿进行思考:“除了这些连体的方法,还可以搭什么样的连体楼房?”通过讨论,孩子们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活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起来。

幼儿的建构水平是在操作、摆弄、探索中经过一定的积累与感悟而得到发展的,教师要留给幼儿探索与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反复尝试,在尝试中积累经验。活动中,教师针对幼儿建构特点、发展水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有目标、有重点地让幼儿尝试学习。第一阶段,帮助幼儿选择材料,它是建立在幼儿初步具有根据需要选取建构材料的意识上,让幼儿学习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运用材料,发展看图的能力。第二阶段,针对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出现的技能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学习,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第三阶段,解决幼儿在搭建中出现的空间位置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活动中师幼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融技能学习于解决问题中,幼儿在玩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技能。

建构活动的核心教育目标是帮助幼儿经历操作、建构和设计的过程,发展他们对材料、模型和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逻辑联系的理解,支持他们再现和创造性地表达生活经验。教师在建构活动中的指导尤为重要,适宜的支持能促进他们建构水平的提高,激发他们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搭建过程,分析幼儿在活动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及时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关注问题,继而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幼儿的探索学习中,教师把握住了教与不教的尺度,在幼儿的能力范围内让其自行解决,在幼儿能力受限时教师亲自教。自行解决问题给了幼儿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使他们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机会将已有的经验融入新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行解决问题给幼儿提供了相互协商、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五篇:低结构材料在大班角色游戏中的投放

低结构材料在大班角色游戏中的投放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游戏材料的广泛性存在于幼儿整个生活中。大班孩子在游戏材料的投放上,更多的是通过师生共同搜集的低结构或者废旧材料,引导他们搭配和随意组合,体现出材料的主体性和可变性。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性体验,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一、低结构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的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他们的游戏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能够用语言和思维来调节游戏。他们的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处于主题游戏和合作、组合的游戏水平。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而材料本身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放游戏材料,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自己寻找替代品或是创造出游戏材料。

因此在开学初我们根据幼儿需要先是预设投放了一些利于幼儿构造的低结构材料,例如:雪花片、胶粒等。还有一些废旧材料(牛奶盒、瓶盖、纸杯、吸管、扭扭棒等)。并让幼儿一同协商好材料的归类成几大类,布类、工具类、瓶类、纸类、自然物等等。

废旧材料纸芯筒有点像警察的警棍,于是几个聪明的男孩子就想到了拿着它扮演警察,于是生成了“警察局”,产生了“巡逻”、“捉小偷”、“局长开会布置任务”等情节。在游戏的进展中,他们发现还有一种材料拼搭可以扮演警察,就是用塑料环型扣拼搭成手铐。这个手铐就是由“警棍”滋生出来的另一种材料,而且是符合游戏中角色身份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互补性,更充实了游戏本身。

有个医生忙里偷闲去买食物,盘子里装了7块白色泡沫,但他却对同伴介绍了7大食品:酸奶、年糕、鸡块、汉堡包、可乐等。说到可乐,还把相应的材料竖起来放置,让它符合可乐的高度位置。

二、游戏材料应激发幼儿创造性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的“材料区”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小吃店”的游戏中发现顾客有时候点的菜是菜单上没有的,造成了顾客和服务员的尴尬,顾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渐渐菜馆生意就失去了往日的热络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研究发现问题,想出解决办法,及时提供海彩纸,笔、剪刀、蜡笔等材料,引导幼儿根据顾客的不同需求自己动手制作菜类,既满足了顾客,也充分地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三、游戏材料应方便幼儿记录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年幼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游戏行为。而对于一般废旧物品或材料,尽管有较高的智力发展价值,来源上比较广泛,经济上也比较节约,但需要幼儿有更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组织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给幼儿时,应根据幼儿象征性水平的差异,选定游戏材料的性质。

游戏内容:中国银行

游戏材料:不同纸币大小的卡纸、自制存折、带橡皮的铅笔; 情境再现:

梦环是银行的储蓄员,负责存钱和取钱。银行的生意总是特别好,不时地有人光顾。凯文把一本存折递给梦环:“你好,我要取钱5块钱!”“好的,你等等!”只见梦环先数了5元钱给凯文,然后打开存折,用水彩笔在印章上打了一个“×”。边打边数。“那存钱怎么表示呢?” “用这个印章,梦环打开水彩笔的盖子说到。”不一会,芸芸来存钱了,梦环接过她手里的卡纸仔细数了数,然后在存折上印了相应数量的印章。

在游戏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是一些很简单的半成品材料——纸币和一些可以用作记录的材料——存折等等。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数“钱”来巩固数量的概念,并且通过数“钱”和“记录”两者相结合来了解数量和数字的对应关系。这些不正是材料所具有的隐性教育价值吗?

四、游戏材料应适应情节发展

角色游戏往往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游戏活动中,不要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应该在游戏发展过程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例如:在指导幼儿玩“美羊羊照相馆”游戏时,我是这样投放、更换游戏材料的:幼儿用自身的服装进行时装表演——幼儿选用老师提供的道具服装。即用废旧挂历纸和皱纹纸制作的可直接套在幼儿身上的时装进行表演。他们在多次表演感到已有的游戏材料不能满足自身游戏的需要时,就能在老师启发、指导、帮助下,可以到小舞台的角色区借穿自己喜欢的服装或者运用废旧材料进行自制“服装”,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帽子、一个小道具。但是当这些“ 时装”穿在幼儿自己或同伴身上时,他们即兴表演时装的角色意识再次得到满足,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可见材料的投放是根据幼儿游戏的主题、能力的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五、下一步探讨:关注新旧材料投放比例的适宜性

材料首先要引起幼儿游戏主题的兴趣,如果幼儿对旧的游戏材料不愿意操作,处于游离状态了,就要进一步观察和考虑“是否缺少低结构材料”、“高结构材料是否大量缺损”、“游戏活动是否长时间没有发展”等问题。如果幼儿对于新材料没有反应或者争抢新玩具,就应进一步观察和考虑“新旧材料比例上是否失衡”、“幼儿是否有较多的相关经验”等问题。如果幼儿情绪不稳定,拿到游戏材料后游戏时间较短,就应进一步观察和思考“材料的种类与数量是否适合”“材料投放的时机是否适宜”等问题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曾指出:游戏是儿童将来一切活动的幼芽,它是人类认识的重要工具,它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性和思维力。让我们像儿童一样,再次享受“游戏”给我们带来的教益,为幼儿创设游戏需要的适宜性材料,让孩子有意义的度过每一个游戏时光。

下载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分析与思考2月24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构游戏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分析与思考2月2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生活和游戏中建构幼儿数学教育(推荐五篇)

    在生活和游戏中建构幼儿数学教育 扬州市月亮城幼儿园 陈 莉 摘 要: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数学,总是以枯燥、艰涩、抽象、深奥来形容它,无形中深深地影响着幼儿对数概念的学习与......

    小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在建构游戏中萌芽(精选五篇)

    让小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在建构游戏中萌芽 邓丽芳 摘要:我在组织小班孩子开展建构游戏时,通过创造机会、制造时机和营造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交往合作,使孩子的交往......

    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快乐成长——小班体育游戏“小蚂蚁运粮”的分析与思考

    让幼儿在情境游戏中快乐成长——小班体育游戏“小蚂蚁运粮”的分析与思考 陈鹤琴说:“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小班情境体育游戏“小蚂蚁运粮”把“手膝......

    拓展心得体会——拓展训练游戏中的合作与竞争

    拓展训练游戏中的合作与竞争 记参加明阳天下国际拓展训练心得 一、 团队需要民主 在“盲人方阵”拓展游戏时,我们组很好地诠释了民主的意义。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说着自己的想法......

    共享单车调度与投放模型分析

    共享单车调度与投放模型分析 摘 要:本文根据调查研究,对单车投放调度进一步分析,优化出最符合需求的投放数解决单车调度与投放问题。关键词: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调度一、 问题引......

    奥迪4S店前期工作思考及广告投放分析

    奥迪4S店前期工作思考及广告投放分析一、整体思想4S店开业前期的广告投放,我认为不是单纯的简单告知,虽然从目的和作用上会有这样的效果,但其更深层次地是要体现我们君悦佳奥奥......

    幼儿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5则范文

    幼儿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一、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从斗地主游戏中折射出的领导与团队管理智慧

    从斗地主游戏中折射出的领导与团队管理智慧 1.小王都会被大王拍死。说明副职没有实权! 2.没有一张大牌开路,再顺的小牌都出不去。说明领导很重要! 3.无论你多会记牌、打牌,都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