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倡导和实施语文课的教学个性是解决缺乏个性的教学与学生个性矛盾的关键之一
倡导和实施语文课的教学个性是解决缺乏个性的教学与学生个性矛盾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个人独特的教学个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个人魅力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在实施教学个性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个性,并且在教学个性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独特性,灵活性,多样性,时代性的原则。关键词: 教学个性 学生个性 教学设计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千人一面的;而应该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改革,尤其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提倡独特的,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反应在教学中就是要倡导教师有教学个性。那么什么是教学个性呢?我认为所谓教学个性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中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熔铸一炉,体现出独特和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风格。倡导教学个性其目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主动的发展自我个性,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决定了语文学科要以“发展个性和特长”(1996年《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求语文课富有教学个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阐述:
一.缺乏个性的教学与学生个性的矛盾
个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相同的人。苏霍姆林斯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例如从心理学上讲,人的气质就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神经活动类型有强型,弱型,内倾与外倾。就性格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奥尔波特的一万种性格特质归纳为16种性格因素认为这些性格决定人的个性,将这些不同的个性外向化在学生身上则表现为认知差异即学生学习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差异,如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能力,识记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情感差异即学生在学习某一任务时,对该学习任务所具有的不同的态度,兴趣,动机等。如写作文,有些学生把作文作为表现自己写作能力的机会,并渴望能写得更好些;有些学生把它作为一种义务即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而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还有些学生则把写作当作负担,害怕写作。并且由于学生所处生活背景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生活情趣不一样,后天个性发展进程也不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顺应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创造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施教学个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但是,纵观我们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传统应试教育还广泛的存在。这种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的是“讲授法”,由于错误的理解又叫“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教师只凭主观意愿,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硬性灌输(或者注入,填进)知识,强调整齐统一,课堂上只有集体行动,而无个体思考,只有教师指挥下的齐步走,而无个体的散步。这种状态,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模式上通行的是“八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句解释——段落分析——主题概括——语法修饰——写作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单调乏味,没有高潮,将原本灵性的文本支解的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个性,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方面通行的是绝对的,随意的,非此即彼的线性评价,崇尚“唯一”,其具体表现在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标准的答案,通过考试而得出最好的学生,丝毫不顾及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智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别。在这样的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性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的压抑,甚至于唯书,唯师,思想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个性完全泯灭于缺乏个性的教学中,成为千篇一律的人。众所周知,学科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吸收才能逐步转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假如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学,那么,教得再好也是无效的教,再好的教学模式假如不能适合学生,那么也是不起作用的模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只有教师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很难设想,一种固定的,统一的教学方式会培养出具有优良个性的学生。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解放,发展,培养学生多样的优良的独特的个性,必须重视和倡导教师的教学个性。
二.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的培养
倡导教学个性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良个性,其具体表现为在发现和尊重学生现有的个性以及在有利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促进受教育者的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的发展,最终形成优良个性。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将这一任务渗透到实施教学个性过程的始终,在创建教学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教学内容一般是指教材内容,我们的教材都是由教委组织专门班子在多年试用的基上反复修订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但是由于受教育观念的制约,长久以来我们的教材在内容上首先考虑是政治性,思想性,学生的需要被长久的忽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个体差异被忽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个性。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学生积累知识,发展个性服务,而不应该是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学习。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拓展,延伸,超越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个性又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力的凭借。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包括:(1)还原和活化。还原教材就是把教材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它所反映的实际事物,通过还原,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使知识从书本上“走”出来,变成活灵活现的东西,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2)补充和改编。教材因为受书面形式的限制,总是简练的,概括的,它存在“空隙”和“短路”,“言虽尽,意未犹”,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推理思维的空间,这是进行个性教学的有利因素,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推测,想象,填补,描叙。对教材进行改编或改组,旨在改变教材存在的方式,它包括:“变换体裁”,“课文重组”,“变换角度”,“改变角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通过改编或改组,改变思维方式,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3)质疑和超越。质疑包括对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既是培养个性的要求,也是教材本身不断完善的要求。超越是使用教材的最终归宿,它意味着学生借助教材这块跳板,已经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在处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和独创性,也必须遵循a完整性原则: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b科学性原则:教学内容应具普遍性,概括性,时代性。C可行性原则:教学内容应符合所教学生的可接受性。
2.对教学方法的选用,明显地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性精神。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最能体现教学个性的环节之一,也是有效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要做到(1)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篇目,不同体裁,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符合学生接受的可能性,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3)符合教师自身的特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来实施,教师是主要的“执法人”。有的方法,甲教师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效果显著,可乙教师运用起来却别别扭扭,进退维谷,难以奏效。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必须符合教师的特点,也必须符合教师的年龄,性别,学识,风格,兴趣,爱好,阅历等等。所谓“我以我法上讲台”的真正含义也就在此,也是教学个性的最好体现。3.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独特个性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着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教师应该从自身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使这种影响达到最优化,教师应努力培养独特人格魅力。
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使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励追求的感染力,它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的影响使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这种个性魅力与教学环节最优化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教学个性,教师的魅力在外表现为风度,谈吐,举手头足,言传身教等方面,在内则体现在教学思想,德识才学上,一旦教师独特的魅力形成,那么他的一言一行,都将打上独特的个人印记,富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不自觉的模仿和学习,增加学习的动力,带来思维的启迪体现,甚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使自己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诚实正直,慎重地对待自己的举止,言谈,作风和待人接物的态度等,才能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优雅的风度仪表,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效仿学习,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优良个性。4.对学生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与众不同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对教学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左右教学过程,决定学习效果。研究者普遍认为,如果学生们喜欢某位老师,就会与他达成良好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老师。想老师所想,急老师所急,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学生们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对他所讲的课产生好感,学习有动力、有毅力,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也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社会观念的形成,影响学生交往能力的形成,影响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以至生活习惯,最终影响学生的个性。
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充分理解;对学生有诚心诚意的爱;认真教好功课。教师必须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注重接触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传导的并行性;坚持启发诱主。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印象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群体;注意克制和改正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其他因素,在处理学生关系时保持乐观,积极,公平,幽默,热情的情绪。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能最大限度的促进教学,使学生能自由的发展自我个性。
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个性的影响与培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在实施教学个性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处理好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谈到发展个性,不少教师和学生总以为就是发展其个别的性格,体现其个人的价值而无视他人的,集体的利益。许多教师都不喜欢表现出“反抗”和“捣乱”行为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越轨”行为,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采取制止,惩罚等方式加以限制,强迫学生听话,顺从;即便是“修养”较好的教师也往往采用劝慰,说服等方式进行“劝降”,以达到让学生听话,顺从的目的。殊不知,教师要求学生听话,顺从是只注意到了让学生适应社会的社会化一面,没有注意到让学生冲破束缚,进行创造的个性化一面,没有将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就很可能在学生的个性化倾向与社会化倾向不一致的情况下做出牺牲学生个性发展的选择,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展示。
一个有个性的教师一定要处理好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让我们的教育即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的教育又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教育,是在学生社会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平衡和和谐的教育,有个性的教师应该帮助每一个学生追求社会化??一个不适应社会的人将会被社会所抛弃;有个性的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追求个性化——一个勇于突破传统,勤于创新的人才能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有个性的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一个既能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人才是21世纪所要求的高素质的人。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是为了个性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知识教学与个性成长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课堂上,就必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性教育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它不是不要教,而是把教立足于向学到转化上,教学过程就是教不断向学转化的过程,学不断摆脱对教的依赖,不断走向自主,独立,走向创新。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的个性。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要淡化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主,独立活动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专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要强化学习参与,为此,要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共性和个性,与学生心理上沟通,形成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设计课堂发言的内容时要具有由浅入深的梯度,创造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话可说,要让课堂活动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课堂真正地充满生机,焕发活力。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真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问题。3.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要使学生能自由的,大胆地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师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1)相对性评价,即将学生看成单个的人,承认其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避开学生之间的竞争,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特别留心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并经常不断的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你们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2)激励性评价,即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功能,正确判定教学状况;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敢于战胜困难;对学生受到的挫折给予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树立学习信心。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的个性化本身就蕴涵着创造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创设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运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氛围。(1)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联想是指人们在自己的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引发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具备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二是必须要有某种诱因。教学过程中运用联想,就是要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作为诱因,启发学生勾起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顾,从而发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再进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由联想到想象,从认识的角度看,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2)倡导批判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批判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就不会有发现;没有批判就不会有创造,这里的怀疑批判包括对传统,权威的怀疑和批判。要特别注意克服理性霸权和教师权威的消极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多向思维,这种多向思维正是各具特点的个性反映。在这种多向思维中蕴涵着一种怀疑于批判的精神。对于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定于扼杀,对于其中蕴涵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
三.教学个性的设计与学生的成长
为了最好的实施教学个性,教学个性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独创性
教学个性有鲜明的独创性,这使得教学个性与“求异”紧密相关。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要常教常异。它的“求异”,是教学个性化的表现,它把教学的社会性,时代特色,民族意蕴,几千年文化精粹的积淀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东西,通过教师的个体劳动展现出千姿百态的“教学的我”,在风格,手段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我的个性”,另外,教材的理解,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协调,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无不渗透着教师的标新立异。总体而言,教师对教学艺术苦心孤诣地追求,既把前人的优点,教学精粹“积淀”下来,有出神入化地突破别人,超越自我,在集大成的基础上,完成个性特征的本质飞跃 ,形成教学的“这一个”。2.灵活性
所谓灵活,就是不呆板,能变通。这种灵活表现在:处理教材活,教师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按照《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琢磨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实际,“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有针对地进行教学;教学设计活,教师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依教材特点制定教学目的,依学生特点确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智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熟练的驾驭课堂,依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序调调整教学程序,活而不乱,导而不死,使之适应学生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也要常教常新,有变化,出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多样性
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新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即使同一篇课文,对不同的学生也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每一课堂教学也应该精心设计,别出心裁,使教学过程始终有新意,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固定的模式,做到思想解放,富有创造性。但是,教学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教学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而是在教师独特的整体风貌基础上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做到“不离其宗而万变”。4.时代性
实施教学个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造的个性,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学个性的设计必须遵循时代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要紧扣时代的主题。在充分把握课文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之能有效的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配合教学。
总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锤炼独特的教学个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独特性,灵活性,多样性,时代性的原则,使教学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篇:个性与教学特色
教师个人特色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在教学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张扬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个性。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一代生存的基本素质。
我们的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教学个性,那么他的存在,他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有教学个性的老师,他的课堂总是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立的思考意识,展现自身所蕴涵的丰富学养,就能够不断地吸引学生,展现无穷的魅力;反之缺乏教学个性的老师,就如同读一部平淡无奇的作品,看毫无新意的表演,这样的课学生又怎么会有兴趣听下去,又怎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位思想者,是一位有着高度自立意识的思想者,是一位创新者,他总是能够打破常规,能够匠心独具,别出心裁,能够不断掀起课堂的高潮,能够让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跳跃的思维,闪动的灵魂!
有个性的教师绝不会人云亦云,他们有自己的头脑和独特的思想,他们开放、自信而叛逆。他们具有开放性,知识的开放与思想的开放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探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最新的信息;他们充满自信,笑对人生的挫折与磨难,积极投入竞争激烈的时代洪流,充满着教育的理想,不满足于现状,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定能获取成功;他们富于挑战,不盲从,不惟上,不惟书,不惟人,只惟实,只惟真理,有批判精神和进取心。个性无价!
一个缺乏个性特色的教师,也培养不出学生的任何特色。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要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一个有着独特思维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的人,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人,一个能赢得大家尊重和景仰的人!
教学特色,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它包括教师的气质、仪表、语言、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教师长期探索、研究、修养,水到渠成的一种自然表现,而决不是东仿西效、刻意苛求出来的矫揉造作。学生能够从富有特色的教学中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知识的浩淼,人格的魅力,并为之神往。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不难发现,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教学,符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的,教师所教的每一堂课都渗透着我们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差异决定着如何去实施这些过程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特级教师之所以为特级教师,总有他独特之处,新的教育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独特的教学风格,所幻化出的教师魅力,让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教学特色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这里我特别引用一位老师的文字:一个教师要形成特色的教学风格,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没有厚实的专业知识积淀,是不可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处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也不可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其次,要有“杂家”的角色意识。要使学生信服,教师必须在信息量上盖过学生。在信息技术时代,知识翻新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要有捕捉、判断和处理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只有不断吸收各类信息,才能不断吐故纳新,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第三,要有博采众长的气度。要形成风格,必须博采众长。“三人行必有吾师”,向同行学习,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是明智之举。如果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则必然妨碍自身发展,难以独树一帜。第四,要有不拘于时的胆识。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大胆地去思考、去探索,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法都可以去尝试;至于别人的方法、经验,只有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五,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要注意情感投入。一个有特色的教师,无论上什么课,都应让学生可亲、可敬、可信,愿意和老师神交,乐意听你的课。一个教师,是否有特色,最有发言权的也是学生。所以要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是一个人的灵魂,特别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每天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他的行为就是盲目的、随意的,甚至是错误的,他的教育活动产生的效果就有可能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每个教师首先应该有自己所推崇的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这些理论是他们独创的,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们不可能达到那样的理论高度,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从人类教育思想宝库中选择我们信奉的理论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学生个性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教师个性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学校管理者要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要有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思想,要有容纳不同意见的胸怀,要给老师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
只有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当我们的教师都成为个性鲜明的教育艺术家时,我们的教育天地才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也许我们成不了思想家,但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也许我们成不了教育家,但却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也许我们永远默默无闻,成为了名人,但我们却可以培养出各条战线的精英,也许„„,太多的也许让我们一往无前,义无返顾。当我们看到一朵朵奇葩开满大地的时候,当我们听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声声祝福时,足以让我们晕倒,让我们欣慰!
第三篇: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学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
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董驻
美术教学评价是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在教案中从不或极少提及教学评价,或把美术教学评价单纯地理解为作业分数或等第,更有甚者根本不评,认为美术成绩对学生的升学、就业没有多大意义,学校、家长、社会对于美术评价结果也毫不在乎,因而“自觉放弃”,造成美术教学过程的不完整,对学生是极不负责的。
教学评价观是教育者教育观念的直接反映。不少教师对美术课程中的评价没有清楚的认识,在实施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以绘画中的技能、技法评价为唯一标准。美术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美术教师就是教学生画画,所以对美术教学的评价也以画得象不象为标准,一些基本功较好的“得意门生”的作品“频频曝光”,而多数学生则望其项背,自愧不如,认为美术是少数有天赋人的专利,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这种对美术评价的认识是孤立和片面的,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学科的认识不足,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在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性情情操和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也包含着极为广阔的领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电脑美术等等,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一个时代最视觉化的特征。
二、以教师的评价为权威,不给学生发表意见的空间。我国的教育长期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允许有教师的个人评价观点,没有学生的发言权,这是惟我独尊、一言堂的封建教学体制的体现,不仅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也把美术教学推入枯燥无味的窘境。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审美标准不是唯一的,它受欣赏者个人经历、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观,当然学生的个人审美观不一定都是健康的,但让其勇敢表述自己的观点,加强争辩和交流,教师适当加以正确的引导,是不是比一味以教师或书中的标准去强迫和规范学生的做法更显智慧和民主呢?
三、只看重教学结果,忽略参与过程评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美术作业,因此,不少教师将作业作为美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的结果。美术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业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很多层面,如基础技能、作业态度等,但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等在作业中却无法涉及,所以仅以学生作业作为美术教学的总体评价显然是不全面的。
四、忽视学生作品中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表现因素。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审美已趋向多元化,在这个“弘扬个性”的年代,我们的教学评价更应“与时俱进”,许多教育家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会多一批好学生。”美术也正是因为求新、求异才有了蓬勃的生命力——从放荡不羁,开创水墨大写意画风的徐渭到强调中西调和的林凤眠,从严谨治学,弘扬美好人性的达·芬奇到对绘画狂热到精神分裂的凡·高,古今中外美
术史上闪烁着光芒的巨星皆是个性张扬的怪杰,我们的评价也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更加注重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个性化语言和创造性表达,这是他们稍纵即逝的艺术灵感火花,个性与激情的袒露,不能以刻板的审美标准去衡量,也不能简单地用优劣的等第来评价。
新课程改革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美术教学评价也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更应深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模式,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加强评价角度的多向性和发展性,评价主体的过程性和交互性,发挥评价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和教育功能:
一、评语与等级结合评价法。这是普遍采用的方法,美术可采用学生习惯的百分制评分,低年级也可运用5分制或优良等第评法,不管哪种方法都应加入教师评语,评语既有对学生作品中技法的指导,更应包含对学生作品中的态度、情感、个性和创新等的综合评定,语言须含蓄、委婉,更多称赞其中的“闪光点”,不挫伤学生自尊心,使学生明白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多样的,增强他们学好美术的信心。
二、展览式评价法。将学生作品展示公布于学校或班级的宣传栏,由学生以各种方式评价,可以口头评说,也可以书面评语,或直接打分,学生自己的评价应该是更公正的,毕竟他们亲身参与了整个美术学习过程,对于完成作品的难易程度有时比教师把握得更准确。笔者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将所有作业匿名罗列,由学生推选的代表团打分评判,并给出评语,结果他们评价的认真程度超过老师,而且充分考虑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作品反映出的不同特点,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学生作品进入社会,获得大众的广泛评价,或请专业人士加以点评和指导,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作用是巨大的。
三、座谈式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采取与学生个别或小组面对面谈话的方式进行,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展开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这种评价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活跃教学的民主气氛,拉近师生心理距离,使学生明白,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利,懂得了评价标准也就更加提高其学习的参与性、明确其学习的目的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四、多重标准奖励法。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不断发展和成长中的人,所以在评价活动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应区别对待,不仅要对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横向评价,更要对学生的昨天与今天以及明天做出纵向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明确指明学生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同时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设立最佳创意、最佳制作、最佳参与贡献、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材料运用、最佳自由创作精神等等不同标准的奖项,肯定他们在不同领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参与热情,保持持久兴趣,使美术成为“最易掌握的学科”、“最有成就感的学科”,这样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美术学习档案法。建立学习档案是一种新的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现代教学让学生把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和资料收集归类,自我总结并不断完善。美术应该提倡建立学习档案的自我评价方式,它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学生整个学习、思考、总结、作业及评价的全过程,学习档案包含的内容很多,笔者个人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可少:
1、围绕课题收集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
2、小组讨论记录摘要。
3、作业设计过程(草图、拟用材料等)。
4、主要问题及解决。
5、作业成品。
6、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7、教师评价和等级。通过学习档案的建立,使教学评价更加有据可依,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过程,强调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热情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并且每人都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教学评价不可能有数理化那样的标准答案,也没有语文、外语那样华丽的辞藻,更不会出现体育学科上精确的速度和尺度,因为任何量化的美术评价都是不全面的,这也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我们应当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公正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方法和形式,更充分发挥美术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和信息反馈作用,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篇:语文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论文
【摘 要】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个性培养 战略性任务 基本途径 运用各类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我在一次听课中,一个老师讲“逃之夭夭”,老师误写成“逃之天天”,老师看着“逃之天天”讲“逃之夭夭”,结果全班同学就举着“森林般的小手”(老师训练有人听课全都举手)回答“逃之夭夭”的知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一个班的小学生面对“逃之天天”只有一个感觉,那是“逃之夭夭”——因为老师在教“逃之夭夭”。小学生本来是天真活泼,但一个个成了小木偶,没有了灵气,没有了个性。
据说,上海一个年级的学生写作文《变化》,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报告,从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计划生育,到国际大环境无所不包。你透过文章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脸,而是会议桌前的官员或新闻播音员。
美国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波伊认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首先应进行教育思想的转变。[1]可见举足轻重的语文教育改革也该让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反思。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说:“需要有个性的,即有某些特点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在一个组织团体中,它的成员都互相赞同,那是不行的。作为企业来说,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具有不同个性人们的长处以取得最大效果。”显然,培养学生个性已成为战略性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本途径
(1)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首先,教师必须把 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全堂听”的教学习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点燃孩子渴望知识的火花。”[2]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可贵的探求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上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象,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2)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个性
首先,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如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等课外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第三,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此外,学生必须阅读面广,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如秦文君的《人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芬兰的伊娃 ·里斯· 乌利欧的《充满歌声的寂静》、美国的安· 希妮的《阳光女士》、H · 索洛姆科的《校长向我道歉》、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吴蒂的《一道叫洛克的风景线》、台湾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台湾余光中的《乡愁》、萧红的《手》……凡是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文阅读教材。
(3)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
从学生个性培养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在写作之时不要设下多种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3]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作文题目局限,一些作文命题,由于限制过死或范围过大,不是使学生无法展开思路,就是使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捉摸不定,不知从何入手。而有些作文题目过于陈旧,使学生望而生厌。如:今天写《我的爸爸》,明天写《我的妈妈》;今天写《假期生活》,明天写《校园见闻》……从高一年级一直写到毕业,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题目令学生头疼、反感,激发不起写作兴趣。学生往往是胡编乱造,即使写的是真实的事情,也缺乏真情。作为语文老师,何不选一些学生最关注的或者最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作文题目呢?如:《如何消磨时间》、《孤独》、《回家》、《你行吗?》、《对作弊者的忠告》、《假如我是校长》等等,这些题目难道还不比《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假期生活》等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兴趣吗?
老师应该带他们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三、灵活地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1)“讲解法”,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法。可怜的是我们有些老师还在大力地单一地使用。它具有一种“八股”式的程序:作者——背景——字词解释——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罗列写作特点。常常是学生在草草的接触课文之后,老师便开始大量的灌输式的讲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鉴于对“讲解法”流弊的认识,许多人开始了新的尝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读读、议议、讲讲”、“导读法”、“评点法”、“问题——思维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对“讲解法”是观念上的冲击。与“讲解法”相比,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转化,由重教师的讲解向重学生的活动转化。但是,任何一种课堂教育模式,如果只是简单照般,模仿抄袭,再聪明的老师都会弄巧成拙。
(3)“教有法、教无定法”,作为要培养学生个性的老师,首先要有自己教的个性,不要盲目追从。作为以培养学生个性为目的的语文教学,讲,要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反对冗长的分析,反对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标准”结论;问,要精心设计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的辐射性较广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充分肯定。
(4)作为语文老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个性。如:适当地运用录音、电视机、计算机、幻灯片等电教设备,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4]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注 释:
[1]夏宗光:《谈语文课堂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成才》,(2001年第12期)
[2]祁 茵:《教什么 怎么教》《成才》,(2001年第8期)
[3]丁学东:《作文教学与学生个性的培养》《人民教育》,(1997年第11期)
[4]郑福祥 鄢岚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南平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① 陈浩莺编:《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华文出版社,第1-4页、19-20页
② 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编:《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4-37页
③ 《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第1辑,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页
④ 王丽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规范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出现矛盾
规范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出现矛盾,怎么办?
贺文智
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第一中学
邮编
015100
邮箱
hwzyx66@sina.com 联系电话 ***
摘要:“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学校的运作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在新课改下,学校的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这样,就会出现“规范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关键词:规范管理、个性发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学校的运作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办法。在新课改下,学校的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这样,就会出现“规范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我们学校实行“精细化”、“精致化”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德育处是学校管理的一面窗户,从穿着校服、佩戴校徽、规范头发、首饰佩戴、手机管理、出入大门、进出宿舍、起床入睡、进餐排队、两操队列、升旗站位、卫生打扫、周末离校、上下楼梯、教室布置、班会召开、班级誓词、班主任签到、每周例会、晚前跟班、纪律秩序、考试制度、违纪处分、班级日志、班会记录、板报墙报等全方位实施规范化管理和监控。除此以外,学校还在全校的所有角落、平台安装了138个“探头监控”,无论你是何方神仙,只要做点“见不得人”的事,真是插翅难逃。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校车安全等问题的频频出现,学校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特别关注的焦点话题。学校立即出台了一系列更为严格、细致、具体的规定,包括老师上课的第一件是就是查人,如果发现班里缺人,必须立刻给班主任打电话,班主任必须立刻给家长打电话等。尽管大家觉得很麻烦,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工作还是认认真真。
然而,新课改下的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像我们学校这样实施规范化管理的学校不在少数,这样的管理虽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改理念大相径庭。从上面的各项管理措施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各样的规范和规定几乎都是要求学生这样做,不准那样做。换句话说都是要求学生按照学校或学校领导的要求去做,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一种“限制”,很难看到,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便利和服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东西。在这样的坏境中,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2012年9月19日的第三个晚自习,铃声响过,我刚刚上完前两个晚自习后,和往常一样到班里再看看。发现有三名签署协议的跑校生不在教室,值周班长汇报说,三个人都没有请假。我等了一会,这三个同学还没有回来。按我对这三个同学平时的观察,估计是有问题不回来了。我回到办公室给这三个同学的家长发了一条短信,可过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回信。我随后逐个打电话得知,有两位同学比平时回去的还晚一些,另外一位同学按时回到家中。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早早来到学校,上早自习前,我就走进了教室,这三位同学和没事似的,我什么都没有说。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三位同学不约而同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正准备了一大堆的道理要和他们(她们)谈呢,可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她们)却给我了一大堆理由,让我一时“不知所措”。正如我所意料的一样,是感情出了问题,对于“早恋”,学校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家长也经常打电话问起这个话题,我带班这么多年,也遇到过不少;关于跑校生上三晚,学校和班级都有规范管理要求。可今天的孩子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用学生的话来说“我们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你们不理解我们”。是啊!我们用非常传统的理念和思想,用更为现实的做法,看似规范的制度企图约束学生,谈何容易啊!
我没有吭声,只是耐心的倾听他们(她们)的“心声”和“苦衷”。他们(她们)把从文理分班大家聚到一起,起初几个投缘的同学周六常常聚到一起玩耍,到后来产生分歧大家玩不到一起,再到后来彼此找茬,其中女同学赵中宏比较仗义,偏向男同学魏震海,于是赵与魏走得比较近;女同学而刘佳孟、蔺露此时对男同学魏更加敌意,三番五次地找茬。前几天还在课余时间发生了口角呢,昨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刘、蔺又找茬魏,赵为魏“见义勇为”,晚上没有心思上课,心情不好,几个人准备出去私了,才没有请假。男同学魏还补充说,“贺老师,请你相信我们,我们之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她们)的话语像提起闸门的江水一样,“一泻千里”。
待他们(她们)把所有的“委屈”和“心声”吐露之后,一个个像躺在妈妈怀里的孩子似的舒服极了。再问,什么也不说了。我先前准备“教训”他们(她们)的情趣一下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于是,我问他们(她们):“现在你们来我这里,不仅仅是向我诉苦的吧”?“不是的”。“那你们来干什么呀”?因为我和同学平时关系处的很好,大家都很信任对方,他们(她们)也很尊重我,我平时管理班级比较有特色,原则面前人人平等,一般情况下都是同学找我帮忙解决问题和困惑,我在管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为孩子们服务。于是,他们(她们)争先恐后的表达着个人的意思,不时地向我表示歉意。我并没有过多的指责他们(她们),而是与他们(她们)真心实意地进行交流。在我们彼此的交流中,他们(她们)心中的无奈、自以为我们大人不理解他们(她们)、自认为他们(她们)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的那点小秘密在我面前,一一吐露无疑;而且现在来向我求助解决的秘籍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她们)应该如何去做,而是把问题又交给了他们(她们)。我问:“你们有什么想法?我想听听”。他们(她们)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一会儿,便“毫无顾忌”地谈了起来,谈论中,有时还你一言我一语,偶尔会发生一点点小争议。我没有进行任何的阻拦和评判,只是耐心的听着--------。
他们(她们)大概说了好久,突然发现了什么问题似的。魏同学问我:“贺老师,你能给我们谈谈你们上高中时的情况吗?有木有发生过像我们这样让老师、家长操心和头疼的事呢”?我说“你们还知道这事让老师头疼呀?你怎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呢?父母没有和你们谈起过他们(她们)那个年代的事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同学们的一问,也勾起了我对难忘的高中时代的回忆。三十多年了,我上高一那年,正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之后的1980年--------,我带着深情,带着眷恋,带着青年人的朝气和梦想,一股脑地把同学们渴望的事情细细地回味了一遍。同学们听着,沉思着,不知不觉中,我听到了大家给我的掌声,才知道,自己沉浸的太深了。刘同学轻轻地摸了摸我的眼角,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贺老师,真的太对不起您了,平日里,大家对您的人品、学识都崇拜的五体投地,今天您的一席话,惊醒了梦中人,我们从现在开始,在高考最后的230多天的时间里,一定奋发努力,顽强拼搏,严于律己,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和实际行动向您和我们的父母献礼!请您相信我们吧!”;刘同学的话音刚落,其他几位同学也不约而同,争先恐后地向我表达他们(她们)的心声。在大家的倾诉声中,我们师生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我用厚重的双手抹去同学们眼角的泪水。原本是一场训斥活动,结果变成了一次声情并茂的交流会。由此看来,“规范管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可以实现有机的统一的。
如何处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复制链接]
秦风万里 秦风万里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2011-9-3在线时间31 小时威望257 金币207 注册时间2004-4-16阅读权限40帖子1566精华8积分2145UID826467 IP卡
狗仔卡
高级会员
高级会员, 积分 2145, 距离下一级还需 855 积分威望257 注册时间2004-4-16积分2145精华8帖子1566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1楼
发表于 2006-10-26 12:56: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案例]发型不合格,200名学生必须接受统一“整修”,无奈校方强制施行“剃头令”
近日,苏州吴江青云中学颁布了一项“剃头令”,校内所有“不合格发型”的学生必须按照标准统一发型。该令发布后,学校特意邀请了校外的理发师来校操刀,200多名男生因此而修理了发型。在他们的修剪发型上,学校也做了统一要求。
此消息一出,议论四起,正反两方人士均持续了一段激烈的争辩过程。一方表态,统一剃头、统一发型,才能更好地便于学校统一管理。反方认为,强制性规定剥夺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由此,一场关于学校能否为学生选择发型的争论在苏州展开。
学生:管这么细,没必要吧!
青云中学位于吴江市青云镇,学校分初中部和高中部两块,学生多半是择校生。据了解,目前该校在校生总数为3800多人,其中2000多名学生寄宿在校内。在青云中学校内,记者扫视了一下正在教学楼里上课的男生,没有发现一个是留着长发的,而且大部分男生的发型如出一辙:发长绝对不超过1厘米,十分贴近于板寸类发式。正在念初二的陈同学告诉记者,学校是在10月中旬利用周日时间,特地从外面请了两位师傅给他们剃的头,这次共有200多号“不合格”学生被叫去“修理”了,剃得很短,全部是同一个发型。而“不合格”的定义就是:男生额前头发遮住了眼睛;两鬓和发颈的头发过长;头不是用刀剃,而是用剪刀修剪得参差不齐的“毛毛头”。女生若烫、染了头发也属于不合格范围。他半开玩笑地说,初中部被剃的较少,他们班人数也不多,才一两个,大部分都是高中部的男生。正因为自己的发型符合学校“要求”,才幸运地“逃过一劫”。对于学校的这种做法,陈同学认为,学校主要管学习的事情就可以了,连理发这等日常生活小事都要管这么细,没有必要。即使要管,最起码学校也得征得学生的同意吧,哪有强制执行的道理。
同样是念初二的杨同学,此次就亲历了这一过程。他说,周日当天,他正在教室里学习,突然班主任来了,把他叫了出去,二话没说,就直接把他领到了学校安排的一间理发室。当时理发室里挤满了学生,他这才得知,这些人全是被叫来剃头的。“头发长了是应该剃短,学校要剃,我也不反对,但是既然收了5元钱/人的动刀费,为什么马马虎虎地几分钟理一个就草草完事了?而且还把大家全理成一个样子,走出去多尴尬啊。”杨同学向记者大吐苦水。
还有几个同学也透露道,初中部有个女生因为拉了直发,这次也没能逃脱厄运,长长的头发一下就被铰短了,她可以说是全校惟一一个被强制剪发的女生。理完发之后,基本上学生个个都是牢骚满腹。由于剃得不理想,有的人当场就哭了。“剪发是我们自己的事,长了我们可以自己去校外剪,学校根本就没有权利给我们强行剪发。他们这么做,不给我们任何商量的余地,根本不曾替学生考虑过,等于是剥夺了我们的自由选择权。”其中一位同学谈起“剃头令”显得比较激动。
学校:强制剪发不得已啊!
对于学校外请师傅进校强制为学生理发这件事,青云中学的陈校长表示,学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说,学校完全是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一条:“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这项规定来操作的。规范里明确提到“男生不留长发”这一条,所以对于留了长发的男生,学校领导和老师已经三番五次地督促他们去剪发了。学生的仪表要端庄得体,穿着打扮更要符合学生的身份,这是学校一直要求和强调的内容。
陈校长坦言,8月底,学校就下发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鼓动全校学生自觉遵守里面的规章制度。“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烫发、不染发”一直是学校最为关注的内容,然而部分学生偏偏就是屡教不改,头发长了也不剪,甚至还去剪颇为时尚的“毛毛头”。8月底,学校就给他们上了紧箍咒,然而一个月后还不见他们有悔改之意,于是学校只好动员班主任一个一个去劝说,让他们在“十一”长假里面在家解决。
“没想到,‘十一’过后这些孩子仍是毫发未损。学校实在是没有办法,不合规范的学生达到200多个,人数太多,不可能让老师一个一个领到理发店去剪发吧,所以只好去正规的理发店请了两位师傅亲自来学校理发。中学生就要有中学生的样子,在发型上,我们惟一的要求就是短,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身份。”陈校长说,“这部分不肯理发的学生多多少少属于‘问题’学生那类,学习成绩不大好,还经常违反学校的规定。其实,学生统一短发与统一着校服一样,是学校的统一管理,并非刻意限制学生自由。”
家长:能够理解,但要有度!
记者随后采访了几位学生家长,大部分家长表示可以接受学校的这种统一管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学校的举动,比起学生,家长们的态度似乎更为理性。一位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这次就被学校剃了头,剃完以后,孩子心理极不平衡,一直向家里抱怨,说一些诸如学校如何如何不近人情,理发师剃得如何如何难看之类的话,但作为学生家长的他,对学校的做法还是持赞同观点的。
“孩子平时都寄宿在校内,父母跟孩子之间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学生模仿成人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学习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只有在学校严加管教之下,孩子受外界影响而学坏的情况才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了。”这位家长表示。
刘女士在校外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她的女儿现就读于青云中学高中部。当记者提起是否听说学校强制剃头一事,刘女士立马就接上了记者的话茬:“听说过的,那天女儿一回家和我说起过这事。”虽然自己女儿的仪容仪表符合标准,不必走强制剃头这一遭,但刘女士对此却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她说,学校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教育好孩子,家长们基本上都能够理解的,只要学校的做法不过火,不让学生头发剪得没法见人或是剪得像傻瓜之类的情况出现,家长们不仅会理性看待这件事,甚至还会和校方站在同一战线上“作战”。
专家:个性发展,更需引导!
学校的做法具不具有可行性,是不是非得如此强制执行不可?对此,苏州某中学的一位心理学教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吴老师认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基础不一样,兴趣也不相同,个性有差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盲目搞“统一”,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难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她分析说,从学生角度来讲,中学生已经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例如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选择自己喜爱的衣服、发型等,追求个性发展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普遍现象。但从学校角度来说,留长发、剪怪异发型,的确是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统一理发也是出于统一管理的需要,不存在任何过错,但值不值得如此大动干戈,还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
“学生可以有个性,但不能建立在违反纪律的基础上,个性也应在法律规定允许的范围内体现;学校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在行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职责监督时,其实可以以个性化教育为主导,来解决学生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必采取这种强硬措施。”吴老师说。
她建议说,学校出于好意,一切为了学生好,固然没错,但只有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是教育和管理的最高境界。比方说,对于讲求个性的学生,学校应该有义务帮他意识到,展示自己个性的途径和方法不单是靠外在去表现,让学生在逐步的受教育过程中,心悦诚服地接受,这样效果才更佳。校方的实际操作方法其实可以多样化,强制剪头多多少少跟孩子的发展需求以及当前的社会环境是不太匹配的。
(江南时报 记者 应慧)
读完这则报道,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学校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学生个性发展矛盾吗?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