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本文针对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及问题,以现有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政策为基础,提出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与特色:定向免费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的模式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按照教育部“教师教育要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的部署,各地积极推行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有力地提升了小学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虽然小学教师培养的层次提升了,形式过渡了,但是由于培养的内容和模式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因此培养的质量和效益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的地方甚至在下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近年来,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小学教师补充不足;特别是现有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水平落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妨碍了湖南省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和均衡发展。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适应新形势发展并能满足湖南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已成为湖南省教师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目前,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湖南省教育厅确立了全省四个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并决定免费为湖南省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目前,“免费师范教育在湖南”的话题已成为众多社会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南省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以下特点:
一、培养主体资格——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
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师资培养的特殊要求。一般高校是一种宽口径、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其办学方向、教育思想、资源配置与小学教师培养大相径庭,一般高校不便也不可能照顾和迁就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殊要求。实践证明,中师取消之后,原有的本、专科院校并没有承担起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任务。
湖南省教育厅按照全省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点、逐步推进的原则对申请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校进行了专项评估,经教育部复查批准,确定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师范、吉首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常德师范、邵阳师范等五个学校具有大专层次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资格。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专项评估结果的通报》(湘教通【2006】38号),并已向社会公布。
二、培养目标——全科型小学教师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由具备相应资质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全科型”教师不一定都去进行“全科教学”,但必须具备能胜任现开所有科目教学的能力,能随时担小学任一学科或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适应农村小学的小班制、包班制、个别全科辅导和边远农村的一人一校、两人一校的复式教学。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进行“全脑开发”,整合各科知识,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现各课程的全方位多项目教学目标而提出的新概念,同时培养“全科型”教师也是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
三、培养学制——五年一贯制
针对原有培养模式在学制上比较混乱,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招生起点,也有不同的学习年限,湖南省教育厅对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学制上都统一规定五年一贯制。五年制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均采取五年一贯制,在校期间不再细化学科方向,通过选修课等渠道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五年一贯制模式即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一贯的师范课程教育,实现全面、系统的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教育。教育部制定下发的 “课程方案”也是针对这一模式而制订的一项试行方案。从各试点学校的介绍看,笔者认为采用这种五年一贯制的教育培养模式较好,它具有以下突出优势。一是可吸收优秀农村初中毕业生投身于小学基础教育,既能减轻高中生升学压力,同时又可为初中毕业生提供升学选择。特别是进入 21世纪后,中专招生规模将逐渐减少,这就使得广大初中毕业生只能选择读高中(或职高)一条路,而广大农村、山区学生将会因多种原因而停学,如果招高中毕业生继续培养三年,则因高考录取等多种原因而难以保证生源质量,从而难以确保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二是由于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可塑性强,有利于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从事小学教学所必需的说、画、唱、写等基本功的训练可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层次。而如果招收高中毕业生,则由于学生经初中、高中连续六年的学习,说、写、唱以及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基本定型,再经过三年的培养训练也很难达到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三是可使初中毕业生少用一年时间获得专科学历,使各层次的教育投入发挥应有的更大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实施五年一贯的连续培养训练,则可依据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系统连续而又分层次的安排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以及教育实践等科目的教学与训练,最终实现既能适应小学各学科教学又有某一学科专长的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与比较,虽不能说哪一种模式就绝对的好或不好。但依据农村小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和社会发展总趋势,笔者认为 21世纪前期,我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将出现“五年制”和“两年制”专科教育共存,以五年制实施职前培养为主,两年制实施职后学历教育为辅的基本模式。
四、培养课程计划与教材的问题——构建湖南特色的课程与教材
和传统中师不同,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全国课程与教材没有统一规划,各地的课程与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基本上是以地方为主。湖南省要培养适合本省农村小学实际的师资,就必须建立湖南特色的课程计划与教材。要实现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全科型”培养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关键。为此,湖南省教育厅成立了“湖南省小学教师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分三个步骤进行课程开发:一是制定颁发《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选修两大块,其中必修部分分为文化、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理论、教育实践四大模块。该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降低了文化类课程所占比重(53.2%),提高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类课程比重(25.7%),并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设置英语、音乐、美术、计算机必选课,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二是按严格程序研制学科教学大纲。先采取招标(邀标)的方式,从专业职称、教师教育资历、科研成果等方面,确定参与编写教学大纲的人员,然后组织教师教育专家、教师教育第一线教师、学科专家、优秀小学教师等各方面人员组成评审组,对教学大纲进行初审、终审和最后鉴定,直到合格为止。三是在对培养目标、意义、步骤、内容选择及编排、使用等方面进行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整套教材。目前已启动39门学科的教材编写工作,第一批14本(种)教材已出版并交付使用。许多培养学校除了开设语、数、外、理、化等常规文化课外,还对定向班的学生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写字、普通话等课程,并配备了最优秀的师资。
课程分必修课和等修课两大类。选修课由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发和开设,诣在使形式进一步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强化能力、提高素养、发展个性。下面就必修课的内容进行说明。
(一)科学文化课程。这类课程一方面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教宽阔的专业视野、一定的人文修养和良好的道德水准,并能以此去影响受教育者,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今后从事小学全部学科的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以及思维方式等。
在具体内容方面,按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全科型教师的要求开设涉及小学全部科目基础专业知识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知识作适当的补充和延伸,以拓展该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所有学科课程在知识上达到高中及以上程度,部分学科接近专科毕业水平。这些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基础英语、美术基础、音乐基础、体育与健康教育、计算机基础等。其次,要开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善认识世界的方法(包括知识建构方法)、夯实理论功底和提升理论素养基础理论课程,如在政治课中可涉及哲学知识,在科学课中可涉及普通逻辑学、科学方法和创造学等。
(二)教学技能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包括口语、书法、形体舞蹈、琴法、课件制作、小学实用美术等,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课程。教学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显然,在教学情景中,教学技能的展现,必定是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巧的整体性效应。教学技能是教师的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必须通过教学来实践和反映,关键是教师是否具备将这些理念付诸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技能。显然,师德高尚但不知道“怎么教”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
(三)教师理论课程。这类课程是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专业知识,它们能帮助教师根据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和经验等科学地确定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它们能够帮助教师运用适宜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类知识强化了教师的专业性。
具体内容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基础理论课程,它们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基本原理,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小学教育工作,主要课程包括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生生理卫生、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二是教法理论课程。教学是教师专业工作的中心,教法理论课程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一般教学方法问题,即各学科通用教学设计、教学材料的准备、学业评价、学生辅导、小组教学、课堂管理等;另一方面是特殊教学方法问题,各学科教学基本原理、学科教学特点和常用教学方法,还特别要学习和掌握各学科课程标准。如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英语教学论、小学体育教学论、小学艺术教学论、小学科学教学论、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论等。
(四)教育实践课程。它们对于学生内化知识和形成教学能力十分重要。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教育调查及撰写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农村地方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背景”。新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是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不仅要以农村这一背景、资源帮助学习各门课程,认识自然与社会,更应该掌握好农村这门“课程”本身,了解和熟悉农村,掌握适应农村、改造农村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自然首先应当了解和熟悉农村,掌握农村孩子应该掌握的东西,这不仅是直接指导学生的需要,也是与家长、社会沟通的需要。
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课程,内容更多、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突出,适应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五、培养的实习、实践的问题——建立农村小学实习基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以培养教师主要任务的师范院校加强了对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许多培养小学的师范院校仍是理论研究多、实践活动较少。尤其是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对学生的实践重要性认识不够,课程中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课时明显偏少。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才能构建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培养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合格的小学教师。
(一)建立农村小学实习基地
农村小学教师的根在农村,不熟悉和不热爱农村的学生是不可能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因此,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一定要在农村小学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下到农村去见习和实习。
(二)学生实习与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相结合
目前往往存在着实习生找不到实习地点,而农村小学教师又苦于没有时间外出集中学习的情况。师范学校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即让实习学生接替实习学校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而让这部分教师到师范学校离职参加培训或者请师范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上门授课,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事情。
六、培养招生与就业——定向培养
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解决了师范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吸收了大量农村优秀初中毕业生读师范,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有生力量,为湖南省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定向培养——小学教师专业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招生计划以区县需求为基础,市教育局统筹。区县教育局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招生。学生毕业后,由区县教育局择优录用。农村定向培养的小学教师按照湖南省政府办公厅(2005)40号文件精神给予适当补助,并规定到农村小学的工作期限。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目标,安心农村小学教育,激励他们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小学教育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对象免交学杂费(含学费、住宿费、军训费、书籍费等),并给予适当生活费补助。享受该项目资助的学生必须履行协议规定,毕业后回协议区县(市)乡镇以下小学服务5年以上。其他对象学习期间费用自理,毕业后不负责统一安排就业,由各区县(市)教育局按国家政策和本地小学教师需求情况择优录用为小学教师,未被录用的毕业生,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招生学校负责推荐就业。
湖南省对农村小学教师培养上采取“协议定向,择优录用;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安排就业”的原则,吸引了大量优秀农村初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学校,一时湖南省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成了热门学校,初等教育专业成了热门专业。许多从事师范教育多年的老教师看到这种景象都欣慰地说:“好多年没有看到学校这么热闹了,农村教育有希望了,农村的孩子有希望了。”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第五卷第二期,2005年6月.2. 詹小平,冯周卓.教师专业化视野中的小学教师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3. 张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归因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第四期.4.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年12期.5.周德义.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
6.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瞭望,2007年第7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
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 《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
研 究 报 告
安徽省铜陵县老洲中心学校课题组
【摘要】21世纪,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知识经济社会已初见倪端,这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我校把《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作为科研方向,旨在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关键词】中央电化教育馆 农村教师 教育技术 校本研究
课题报告
一、关于课题的提出:
21世纪,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知识经济社会已初见倪端,这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精神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下决心以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以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为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鉴于上述的指导思想,我校把《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作为科研方向,旨在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的方式,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学校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三个要件:“硬件、软件、潜件”。所谓“潜件”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程度。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究的核心课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工作内容,但所有这些工作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落实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育活动的整合,以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点上来,这是把教师的教育技
术能力所具有的潜在的教育功能特点转化为现实的教育功能特点的关键。因此,研究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无论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2、实践意义:
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技术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国外教育技术发展史上也是闻所未闻的。目前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建设还缺乏系统的成功经验可借鉴,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我们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探求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学活动的整合的内在规律,并为丰富信息时代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水平;通过课题的研究,探讨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教学活动的整合途径、策略和方法;通过 课题的研究,促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计算机教学培训的研究;
2、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3、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远程教育、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4、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不同,我们将按照 “设计—— 行动—— 观察——总结”的思路,提出课题研究的目标、观点,同时还要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设计可行的方案。在研究实践中把课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本课题我们将采用以下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
主要是通过学习所收集的与课题相关理论和信息,正确地掌握课题相关理论的内涵,从而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并制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实施方案。
2、行动研究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有效的方法体系。
3、实践调查法。
运用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然后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与归纳,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4、个案研究法。
要求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从实际出发,针对某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结果、某一课例等进行个案分析,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五、课题研究实施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1、时间安排:2006年5月—2006年7月
2、主要任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明确成员分工,确定工作职责;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申报课题研究方案;收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3、主要工作安排: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做好课题的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工作。
(2)、制定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立项工作。(3)、加强课题相关理论学习,认真收集课题研究成果资料。
(二)、调查阶段:
1、时间安排:2006年8月—2006年12月
2、主要任务:制定阶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筹建校园互联网站;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工作,整理分析调查材料,撰写调查总结报告。
3、主要工作安排:
(1)、制定阶段课题研究方案及课题研究调查方案。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并通过阶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学校校园互联网站的建设。
(4)、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工作,撰写调查报告。(5)、收集课题研究成果资料。
(三)、实施研究阶段: 第一步:
1、时间安排:2007年1月—2007年12月
2、主要任务:①、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计算机教学培训的研究;②、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3、主要工作安排:
(1)、编制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计算机教学培训的研究方案和编制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方案。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并通过上述两个实施方案。(3)、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资料(如培训计划、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撰写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第二步:
1、时间安排: 2008年1月—2008年8月
2、主要任务: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远程教育、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3、主要工作安排:
(1)、编制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远程教育、教育教学资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方案。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并通过实施方案。
(3)、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活动,撰写相关研究成果报告。(如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体会等)
(4)、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研究材料,撰写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第三步:
1、时间安排: 2008年9月—2008年12月
2、主要研究任务: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
3、主要工作安排;
(1)、编制关于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学校校本教研的研究实施方案。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并通过实施方案。
(3)、组织课题组成员撰写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如论文、个案分析等)。
(4)、收集整理与分析相关研究材料,撰写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四)、总结结题阶段:
1、时间安排:2009年1月——2009年8月
2、主要任务:
(1)、编制阶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启用学校校园互联网站。(3)、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4)、课题研究成果集汇编。
(5)、做好申报课题研究验收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为了确保《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下去,征得老洲中心学校校委会讨论通过,首先成立了老洲中心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对领导小组成员作了具体明确规定,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分工为:老洲中心学校校长周坚平任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主要负责召集课题研究会议和宏观调控、课题经费、课题验收结题等工作。老洲中心学校副校长包柏松任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副组长,主要负责拟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等工作。魏百海、江永生、曹勇、包柏松等四同志主要负责拟定各子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以及撰写各子课题研究报告等工作。魏玮同志主要负责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以及向中央电教馆上传课题研究成果材料。铜陵市教育局电教馆馆长殷振平和铜陵县教体局教育研究室李久东为课题研究指导教师。其次,下设课题管理、方案实施、经费管理3个操作小组,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顺利实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
为了使广大课题组成员能积极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正确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大力发展电化教育事业等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并注意从《教育法》、《课程标准》、《中小学电教》、《安徽电化教育》等理论书籍中寻找应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促使课题组成员从一定的理性高度来实
施自己所从事的课题研究活动。同时,以《基础教育发展纲要》、《课程标准》、《中小学电教》、《安徽电化教育》中提出相关的基础教育信息发展的内容为基础,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努力提高和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3、保障经费投入,确保课题研究如期实施。
自课题组拟定《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校本研究》的课题被中央电化教育馆确定“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启动以来,老洲中心学校在预算外资金中拿出了一笔数额相当大的资金作为该课题研究的专用经费,并单独列入学校教科研专项帐户,从而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据初步统计该课题研究到现在为止,老洲中心学校以及辖属的四所小学共投入经费达7万余元,其中老洲中心学校3万余元,老洲博爱中心小学2.5万余元, 老洲成德小学1万余元, 老洲光辉小学8千余元, 老洲白沙小学3千余元。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通过课题研究,强化了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提升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教师,要创一流的教育技术服务水平,首先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因此,我们把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定位为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开展多元化的师资培训,通过集中面对面培训、专家学者巡回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渠道、多形式,使我乡中小学全体教师经受了现代教育技术观念的洗礼,帮助他们提高教育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课题研究的三年过程中,我们引入各种培训项目,充分发挥省、市、县、校系统联动机制,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项目培训,2006年暑期我校有48位小学教师通过专项考试,取得了由铜陵市教育局颁发的《铜陵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率先成为全县15所中心学校第一个教师100﹪参加计算机教育专业培训的学校。2007年10月----2007年12月,我校又利用每周双休日中的星期六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的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 项目培训,全乡有92位中小学教师通过专项考试,取得了由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结业证书》。2008年7月“暑期西部农远项目专项培训计划”,全乡中
小学共培训98人。这些工作得到了市县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通过课题研究,完善了资源建设,促进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建设是实现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程,丰富合理的教育资源可进一步缩小城乡和校与校之间的教育差别,这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又一个目的。在课题研究的三年过程中,首先抓好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规划,既要着眼长远规划,又要
立足本地实际,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2006年我们通过向教师借款付高利息的方式,投入1万余元(其余资金由省市电教馆承担)为老洲博爱中心小学新置一台多媒体教学设备,率先成为全县15所中心小学第一个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2008年5月,我们又投入3万余元(其余资金由省市电教馆承担)为老洲博爱中心小学、成德小学、光辉小学、白沙小学新置计算机10台,开通了校园计算机互联网,实行了网络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第二,充分发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作用,使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地“走进课程,用于教学,服务学生”。在课题研究的三年过程中,我校通过配备的农远接收系统,计算机互联网等电教设备,大量接收外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下载、整合、刻录,不断补充光盘资源。到目前为止,老洲博爱中心小学通过下载、刻录,补充光盘资源达100余盘。接收教育教学资源达100G。成德小学通过下载、刻录,补充光盘资源达80余盘。接收教育教学资源达50G。第三,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准入制度建设,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作,确保课堂的资源产品质量。在课题研究的三年过程中,我们投入2万余元积极引进由省市电教馆推进的电教资源(如教学光盘、教学磁带等),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通过课题研究,优化了教师课堂教学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推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应用。只有调动多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资源建设,使优质教育资源快捷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才能达到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在课题研究的三年过程中,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优化了教师课堂教学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1、举办了电化教学对外开放周活动
自2006年课题启动以来,我们先后在铜陵县老洲博爱中心小学、老洲成德小学、老洲光辉小学成功地举办了五届电化教学对外开放周活动,有50多人次的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农远”教学资源(如光盘、录音机等)电化教学设备上课,开设的课程主要为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以及小学音乐等学科,全乡先后有500余人次的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以及集中研讨活动。
2、组织开展了市、县、乡级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送教下乡(或下校)活动。
自2006年课题启动以来,我们先后组织了市县级骨干教师、县级教学能手、县级农远工程应用新星和乡级教学能手等30多人次的教师开展了送教下乡(或下校)活动,送课达60余节。这些教师无论送教到县辖属各中心学校或乡辖属学校,都受到当地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3、积极组织承办了县级电化课堂教学大奖赛(城关赛区)和县级英语教学研讨会。
自2006年课题启动以来,我们先后组织承办了铜陵县三届小学语文优质电教课堂教学大奖赛(城关赛区)和两届小学数学优质电教课堂教学大奖赛(城关赛区)以及两届铜陵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新星(城关赛区)评选活动。据统计,有来自全县15个乡(镇)的中心学校的50余位教师进行了电教课堂教学才艺展示。同时,我们还成功地承办了铜陵县一、二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研讨会,参加研讨会达100余人。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铜陵县第五、六、七届小学语文优质电教课堂教学大奖赛和铜陵县第四、五届小学数学优质电教课堂教学大奖赛以及第一、二届铜陵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新星评选活动。
自2006年课题启动以来,我们先后推荐了20多位教师参加了县级以上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等学科优质电教课堂教学大奖赛和10多位教师参加了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有5人荣获市级骨干教师称号,有8人荣获县级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称号,有4人荣获县级“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新星” 称号,有10人荣获乡级教学能手称号,有1人荣获市级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有11人次荣获县级以上各学科优质电教课堂教学大奖赛(或教学设计等)一等奖,有27人次荣获县级以上各学科
优质电教课堂教学大奖赛(或教学设计等)二等奖,有32人次荣获县级以上各学科优质电教课堂教学大奖赛(或教学设计等)三等奖。
5、积极组织开展县级以上电教学术作品评选和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
自2006年课题启动以来,我们先后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县级以上电教论文、电教教学设计、电教课件制作、电教课题研究报告等电教学术作品评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有10人次荣获省电教教学设计评选三等奖,并收入安徽教育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有1人荣获省电教论文评选三等奖,并收入安徽教育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有8人次电教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有30多人次的教师的电教论文、电教教学设计、电教课件制作等电教学术作品在市县级评选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在市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中,有6人次的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
(四)、通过课题研究,努力探索出有利于优化与整合农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现如今我们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后者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现代教育技术以动态的、开放的、交互的新思维方式,为各学科的教学整合提供了多样化方式,大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课题研究的三年过程中,我们通过反复的实践,努力探索出有利于优化与整合农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1、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再现各种事物的细节和变化,有效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提高教学质量。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直观记忆力远远胜过抽象记忆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电、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景,能使小学各学科教学突破形象性、注重感染力,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究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地探究知识。上课伊始,教者通过电教课件创设情景,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求和欲望,优化了课堂教学。
2、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传统的教学中,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的一本书、一支笔,很难最大容易地把讲的知识在四十分钟内充分表现出来。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广取博览、博采众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接触知识,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来取舍,最后形成知识的积淀。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整合,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四十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
3、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学生方能应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的同时,更重要地要让他们在课下也“动”起来。要让学生主动去探求,培养其钻研的能力,提高其自学的学习素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运用,为学生学会“捕鱼”提供良好的学习技术支持,真正给学生创设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得到满足和认可。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学校信息化水平还是有限的,用于课题研究的现代信息技术实践基础有待进一步发展。由于我校处于农村,信息技术实践基础的发展收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制约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的整合深度。
2、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3、课题经费不足,难以满足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外出学习所需的费用。
4、由于教育人事变动太大,课题组相关成员需要适时更换,难以保持课题研究的持续性。
5、缺乏课题研究的第一手参考学习资料和专家的指导,课题研究不够深入细致。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河源市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渠道,提高农村小学师资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粤府[2012]99号)和《关于印发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粤教师[2012]10号)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改革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吸引优秀初中应届毕业生报读师范大专,立志从事农村山区教育事业;进一步拓宽我市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渠道,从源头上提高我市农村小学教师素质;培养一批专业思想牢固,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提高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模式
免费入学,定向分配。由各县区教育部门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河职院)签订培养协议。学制: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专业类别:小学教育(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
三、工作步骤
(一)招生录取。
1.招生计划。
各县区科学测算5年后本地乡镇小学教师需求及空编情况,按不低于本地小学教师空编数60%的比例(其余通过其他方式方法招聘录用)确定定向培养指标数,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
制等部门配合教育部门制定本地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计划,并于每年l0月底前报市教育局汇总。全市定向培养指标经省教育厅(考试院)核准后向社会公布。
2.考生报名。
(1)报名条件:各县区本地户籍初中应届毕业生;品行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体检合格。
(2)报名时间与方式:每年3月份为网上报考时间(具体时间以省考试院通知为准)。各县区教育局对报名资格进行审核,考生凭县区教育局推荐函登陆省考试院五年制网上报名系统进行预报名,然后到河职院(或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确认报名及电子摄像,完成报名工作。
3.考试录取:全省“五年一贯制”大专统考笔试成绩达省录取分数线且中考成绩全市排名12000名内,面试(河职院组织)成绩合格以上者,按县区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定向择优录取,录取名单由河职院报省考试院核准,并报市县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备案。
(二)实施培养。
各县区分别与河职院签订具体培养协议。河职院要调动校内外优质资源,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精心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培养质量。
(三)就业分配。
1.就业协议。正式录取的学生必须与县区教育局、河职院签订《河源市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协议书》,协议书必须明确定向就业的乡镇及以下农村小学,服务年限不少于8年。
2.派遣。县区教育局根据《河源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协议书》的要求,将毕业生派遣到指定乡镇小学,原则上不得改派。
3.入编。接受五年师范教育,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和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的定向培养学生,经所在县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培养单位组织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合格,予以纳编。未能达到毕业资格要求的或就读期间受到学校或其他处分未能按时毕业者,不予安排。
4.违约处理。定向培养学生不履行定向培养协议的,按定向培养协议承担违约责任。
四、工作保障
(一)经费保障。培养经费(含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由市、县区财政按2:8比例共同承担。在《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实施细则(试行)》执行期间,培养经费由市、县区财政垫付,待学生上岗满1年后,连续3年在省财政厅统一安排的上岗退费中按垫付比例返还市、县区财政。
(二)组织保障。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县区要成立本地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等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三)纪律保障。各县区、市有关单位要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全市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市政府对工作不落实或敷衍了事从而影响工作开展的单位和个人,尤其是对批准定向培养生协议有效期内调离农村乡镇小学的责任人,将严肃追究责任。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办,河源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中央、省驻市单位,市各群团组织,市各新闻单位。河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3月3日印发
第四篇: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11-06-24 来源: 中国高教研究 2011年第2期 作者: 廖娟,李小忠 点击:
次
180摘要: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涉及教育系统、政府、行业协会、企业4个方面。美国的工程教育重数学与科学理论知识,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引导了工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使工程师的管理规范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美国的工程教育;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保障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工程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有启示作用。
工程师,作为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新兴产业的开拓者,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工程技术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将人类文明推进到新的阶段。在未来社会,工程师仍然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便捷的交通、清洁的能源、生物科技的发展、先进的通讯技术等等,几乎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赖于工程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何持续高效地培养工程师,从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造福人类社会,是世界各国政府关心的重要议题。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了解发达国家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从教育系统、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个角度来详细解读美国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为我国的工程教育提供参考。
一、美国的工程教育系统
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merica Society for Engineer Education,ASEE)对工程下了这样的定义:工程是应用科学和数学原理、经验、判断以及常识去造福人类的艺术[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 Science Foundation,NSF)对工程师的描述是:当科学家试图发现未知世界的时候,工程师们正在应用基础科学来设计、开发新的工具和系统来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工程师缩小了人类所能想象到的与应用自然法则所能实现的二者之间的差距[2]。从上述描述中可以发现,美国社会认为与工程人才培养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数学与科学原理的学习、工程专业知识的应用。美国的工程教育也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加强中小学教育阶段科技、工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中小学阶段属于知识普及阶段,因此在美国k-12(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教育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美国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科技与工程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中小学学生科技与工程教育的政策和文件,包括1985年的“2061计划”,1996年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00年的美国教育法等[3]。这些政策强调在中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和数学知识的教育,如“2061计划”就规定学生们在2年级、5年级、8年级和12年级结束时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应该知道和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美国教育部在2007-2010年的战略计划中也强调对所有学生要加强数学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为此,教育部将采取多项措施增加大学预修课程和国际预科中数学和科学班级的数量,并推动和影响联邦政府为此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数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4]。奥巴马政府的蓝图中也有有关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案(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政府将拨款3亿美元来支持中小学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的发展。其中在2011的财政预算中将有1.5亿美元建立创新基金,促进中小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新[5]。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美国K-12阶段工程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在课堂上强调“自己动手(hands-on)”的工程教育理念,激发学生们对工程知识的自主学习兴趣。
(二)美国大学对工程类学生的培养
美国的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工程学(Engineering),另一类是工程技术(Engineering Technology)
[6]
。工程学的毕业生通常被认为是“创新者”(innovators),他们为解决复杂的问题设计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大部分毕业生会在方案设计、系统工程和产品研发部门谋得职位。如果需要进一步深造的话,他们可以进入工程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而工程技术毕业生则并非如此,他们通常被认为是“应用者”(implementers)。工程技术毕业生应用所具备的知识和实践训练来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和一般的设计问题,他们大都进入工业领域的建筑,产品设计、开发、检验、技术操作以及技术服务、销售等部门工作。工程学专业课程包括微积分和以微积分为基础的理论课程。而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要求与之不同,并不要求学生学习深奥的数学和科学的理论知识,他们更强调对这些知识的应用,该类毕业生如果要攻读研究生,通常会选择工程管理、建筑管理、工商管理及类似的专业。在美国所有的州,工程学毕业生通过考试和工作经验证明都能获得工程师专业注册资格,工程技术毕业生则在大部分州都能获得专业注册资格[7]。因此,总的来说,二者的区别在于,在课程学习方面,工程学专业的学生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数学要求更高;进入工作阶段以后,前者一般从事设计工作,后者则负责把这些设计付诸实践。毕业于工程学专业的学生通常被称为“工程师”(Engineer),而毕业于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则被称为“技术专家/技师”(technologist)。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可以用图1来表示:从左圆弧到右圆弧的趋势是,由工程设计(Engineering design)逐步转向工程应用(Engineering application)。越往左,工程设计的要求更高;越往右,越倾向于工程技术的应用。相应地,对数学的要求也是越往左越高,越靠右越低。
在美国,以本科及以上阶段教学为主的工程大学基本上都是以招收工程学专业的学生为主,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在2009年ASEE对全美300多所工程院校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70%以上的工程院校在本科和研究生招生中都是以工程学专业为主[8]。不论是工程学还是工程技术专业,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外,美国大学都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如MIT 为本科生开展了本科生实践机会项目(The Undergraduate Practice Opportunities Program,UPOP)[9]。该项目为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提供为期一年的辅助课程。UPOP的课程采取两种方式来实现:工程实践和职业规划。这些课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在秋季学期中,学生们开始学做简历并进行面试,通过与校友和工程专家们的会面来建立自己的职业网络;(2)在每年的学期交叉时段进行一周集中的经验学习,学生们接受工学院和斯隆管理学院的教师们的指导,并辅以工业界专业人士的指导;(3)春季学期,学生们开始寻找工作,指导教师会帮助学生获得一个与个人需求和志向相符的夏季实习工作;(4)10-12周的夏季实践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要在真实世界中应用他们的技术和人际交往技能。在MIT的教师和工业领域的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身体力行在工业界、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暑期实践活动,建立自己的职业网络,并掌握在整个求职、工程实践、专业信誉的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开展做好心理和实践准备,从而为自己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茁壮成长并进行自我超越打下基础。
美国工程类院校对本科生的要求中,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进行实践锻炼之外,还必须修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掌握必要的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表达能力,同时结合专业知识,使学生成为一个善于团队合作、不断适应变化、发挥创新能力的新型工程型人才。
美国的工科大学主要为社会培养工程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学专业的学生硕士或博士毕业后,主要是进行原创性研究和技术开发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则需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工程领域所出现的问题,成为工程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美国的社区学院还培养工程技能型人才,社区学院教授的工程课程主要为社区内需要就业的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样,美国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形成了有差异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社会对不同工程人才的需求。
二、政府政策与工程师培养
(一)美国政府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的政策
首先,政府把科技和工程教育放在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地位。据统计,2000年在全美科学和工程职业领域中,38%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出生于国外。2009年,工程专业的外籍博士生也占了半壁江山,达到53.5%[10]。美国人担心自己的科学与工程教育成为外国人的天下,政府开始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重新思考和审视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开始调整人才政策,将实施多年的依靠外国科技人才的政策,转为培养和依靠本国人才与继续吸引外国科技人才并举。而且,也开始在学科专业领域对外国留学生和专家赴美有所限制。第二,将工程及工程教育纳入到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范畴。1980年前后,美国国会通过修正案,把“工程”加人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使命中来,并提出了科学与工程并重,使美国在科学、数学和工程等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此后,国家科学基金会也开始关注工程教育,设立了基金支持实时工程研究中心的改革。在基金会的推动下,大学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了许多工程研究中心,并要求学生参加研究中心的工作。学生一边学习工程专业基础课,一边进行工程实际操作,这使得学生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实际工作,提高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质量。第三,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美国政府启动了一项新项目“初级技术教育计划”,拨款10亿元对社区学院等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校进行改革,为青年学生提供重要的工程技术职业培训和学术准备。
(二)技术移民政策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各国对人才的竞争,各国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以吸引人才,其中移民政策为美国吸引国外的优秀工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推出了向技术移民倾斜的优惠政策,放宽了对各国优秀人才的移民限制[11]。1990年,布什政府又颁布新的《移民法案》,重点向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倾斜,鼓励各类专业人才移居美国。2000年,美国参议院又通过新法案,增加了“外国人技术人才”名额。新法案将现行的该名额上限由每年6.5万人提高到19.5万人。2006年5月,国会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移民法案,其中重要条款包括增加11.5万个H-1B临时工作签证,并增加29万个名额。同时,决定给所有在美国大学接受硕士学位以上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外籍学生免除临时工作签证和绿卡配额的限制,只要这些外国学生毕业后愿意留在美国,可以让他们迅速获得美国公民资格[12]。
这些对技术移民所实行的优惠政策,大大地增加了美国的外籍工程师数量,为美国节省了大量的培养费用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工程师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促进了本国工程技术的进步。
三、专业协会与工程师培养
为了保证工程技术人员的执业水准和道德水平,实现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管理,美国实行了注册工程师制度。注册工程师实际上是一种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的认定,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资格,才能去相应专业的工程师岗位独立执业。美国对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包括三个方面:学校教育、资格考试和工作经验。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xaminers for Engineering and Surveying,NCEES)规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工程师,首先需要接受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获得学士学位或者与之同等的工程学历。然后,再参加由该委员会组织的工程基础考试,通过之后可以获得实习工程师称号,允许其在职业工程师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工程业务,但没有独立开业的资格;接下来需要在实习工作中累积4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最后再通过由NCEES组织的工程实践和原理考试就可以成为正式的职业工程师了[13]。在整个注册工程师认证过程中,有两类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二是工程师注册机构。
(一)工程教育认证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在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对其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而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以及规范,目的在使工程教育达到一定质量标准。不同的国家因为其教育、体制等的差别,专业认证制度各有不同。集权制的国家通常是由政府授权组建类似的组织,而在美国,教育管理制度是分权制的,各级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权利,这决定了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是不带有官方和政府色彩的非政府组织[14]。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就是一个全国性的非政府专业认证机构,它成立于1932年,是由30个工程专业技术协会组成的联合体,旨在代表广大的工程专业协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ABET所认证的工程学位或与之同等的工程学历是工程师获取执业资格的起始条件。到目前为止,全美600多所大学及其开设的2900多个工程技术专业获得了ABET的认证,这几乎涵盖了美国大学开设的全部工程专业和绝大多数技术专业[15]。ABET在促进美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推动工程专业的国际互认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工业界的广泛支持和大学的普遍认同,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工程师注册机构
在获得工程教育认证机构的认证后,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程师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正式的具有执业资格的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最早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美国在1883年开始在牙医专业实行执业资格注册,而后逐步扩展到医生、律师、会计等行业。1907年,美国怀俄明州首次颁布了对工程师和测量师执业要进行准人控制的法律。此后,经过一段缓慢而稳定的发展,其他各个州也开始陆续实行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美国的工程师注册工作由各州的工程师注册管理局负责实施,这些注册管理局又组成了美国工程与测量考试委员会(NCEES),由它负责制定工程师注册的标准、程序,协调和管理注册的具体事务[16]。NCEES制定了规范的注册步骤,保证了美国注册工程师制度的高标准和统一性,为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美国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企业在工程师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企业与一些工科大学结成联盟,合作研发新产品,企业因此有了新技术,而大学生们也获得了将其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 MIT与美国什邦公司在2000年成立了联盟(Dupont-MIT Allance),在生物科技、生物材料领域共同开发具有高价值的材料和生物新能源[17]。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的开展,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大多数的工科大学和工程系都设有工业咨询委员会(industrial advisory board),其成员主要是由该校(系)毕业的校友和那些雇用了该校毕业生的公司的代表所组成。一般来说,该顾问委员会的职能是协助募集私人基金。现在,这样的委员会也会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来要求学校对工程教育进行一些改革。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California Sleuniversity,Sacramento)的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就与因特尔、航空喷气发动机公司(AEROJET)等公司联合成立了工业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院及时了解工业界的需要,促进课程的改进和学生技能的提高,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建议[18]。
(二)为工程师的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
在科技不断变换的今天,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工程师要想不落后于时代,继续教育便成为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通常,继续工程教育是通过企业培训的方式实现的。美国企业界每年花费400亿—1000亿元作为在职人员的培训经费。有2/3的培训是由企业自身进行的,3/4以上的企业办有各种培训学校,80%的企业制定了科技人员进修计划,每年有12%—15%的工程师接受企业培训。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用于教育的投资高达6亿美元,并有专职教育人员300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提出每一名员工每年至少接受40小时的培训[3]。美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对人才的继续教育,颁布了《成人教育法》,把继续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求所有雇主每年必须至少以其全员工资总额1%的资金用于教育与培训,支持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自己的培训学校、学院和大学,并在课程、学分、学历方面给予认可。美国联邦政府允许公司将教育费用列人成本,并免于征税[19]。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对继续工程教育的积极性,为工程师获得与技术发展同步的知识更新提供了支持,也支撑了美国企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总结及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工程教育系统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以及继续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程教育体系。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孩子们对工程学科的兴趣,中学阶段强调数学和科学知识的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除了学习工程专业课程之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求掌握一些人文社科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创新型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则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更新知识和技术的平台,让工程师们不断学习和进步。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高等院校、工程技术的专业协会、企业都为工程师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为工程教育的各个阶段制定政策,并进行拨款来支持各种计划的实施。高等院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对工程教育进行改革,除了推进大学本身的工程教育之外,还设计一些吸引中小学生的项目来培养学生们对工程学科的兴趣。专业协会在工程教育的质量认证和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格认证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实际上是对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规定,对其培养过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则在与工程大学的合作中互惠互利;通过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进行投资,为工程师的继续学习提供了支持。以上四个方面的努力为美国培养优秀工程师奠定了基石,也支撑着美国保持世界领先的科技、教育与经济地位。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工程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改革。我国现行的工程教育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中小学还没有工程教育,相关内容被称作科学技术教育,学生们对于“工程”,概念模糊。由于接触工程知识较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工程学科只适合男生学习。高等教育阶段,工程专业教育的知识面过窄,同时缺乏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工业发展的要求与高等院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0];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缺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等等。
上述工程师培养的美国模式,对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在中小学有关科学与工程的课程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对工程学科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第二,加强中学与工程大学之间的联系。如让工程大学的教师去中学兼职,直接帮助中学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也可以在中学开设工程学科的预备课程,让学生了解高等工程教育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对工程科学的探究精神。第三,明确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分工程学科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增加更多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着重学习如何解决工程方面的理论问题;对应用型人才则需要设计更多的实践课程,增加与工程领域专家接触的机会,使其在熟练掌握工程学科的应用技术之外,还能帮助其进行职业准备和规划未来发展。第四,加强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第五,完善高等工程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与国际接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师认证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21],工程师认证制度有利于国家对工程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引导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促进与国外工程界的交流,促进工程师的技术进步与发展。第六,加强企业与工程大学的合作,鼓励企业加大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政府可以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对其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可以与大学合作进行研发,大学也可以在企业建立工程人才的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
(廖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北京100871;李小忠,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4)
第五篇: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如果说我国的管理体系是一座金字塔,那么农村基层干部就是金字塔的地基与底座,是国家管理运行强而有力的保障,他们工作在一线,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等各项事物的执行者,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领头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能否确立,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建立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和激励制度建设的现状
1、地区性的差异,导致干部素质的差距。
就全国而言,内地农村干部与新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差距很大,而新疆南疆地区与北疆地区的差异较大,这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内地改革开放早,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比新疆高,而文化程度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分析判断。新疆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密集的地区,加上发展较晚,农村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所以选拔出的村级干部学历普遍偏低。
2、工作模式僵硬,以经验执法现象严重。
受学历的影响,农村基层干部在对事物本质的认知程度普遍偏低,容易受视野与经验的影响,在处理繁杂事物时,往往以经验来做出决定,当无经验可借鉴时,往往无可奈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的各项政策法规在不断完善改进,如果干部不加强学习,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再用以往的经验来处理问题,就可能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容易滋生各种问题纠纷,并且许多突发事
件无经验可寻,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那面就不知所措,无从抓起,导致问题上升,引发群众上访纠纷,甚至是越级上访。
3、人手紧缺、工作繁忙是制约干部培训学习的障碍之一。在看到主观原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客观因数的影响。在南疆地区农村基层一线,普遍存在干部紧缺,人兼数职的现象,工作时间往往超过八小时,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没有双休保障等超长用工,导致干部无法抽出太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工作、学习、家庭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强调主观因素的同时,也在不可忽视外在因素的制约。
4、干部待遇与工作量不相适应。
过去集体管理时,农村干部说话管用,地位高。现在,农村干部政治上权力不大,事情不少,工作量偏重,难度偏大,有的干部曾戏言,现在我们在群众中的处境是“有吃有用不靠你,市场经济不求你,有了事情就找你,处理不依我就骂你,无违规违法要告你”。而经济上收入也偏低,有的农村干部辛辛苦苦整一年,忙于村里工作耽误功夫不说,有时群众还不理解,挨骂挺多,任务完成不好,还要受上级领导批评,两头为难,受气不少。农村干部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将青春奉献给村级事业,到头来连低保户都不如,这种反差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5、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事业发展有差距。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少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或外出经商,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严重,村级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村推来推去就那么三五个人,党员人数比重也偏低,年龄偏大。有些村班子不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干部队伍结构不很合理,有时会出现断档现象,既制约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限制,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凸现。
二、农村基层干部培养的方向
1、创新选人、用人的机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任职。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多如牛毛,未就业人数也是相当客观,能否把这部分大学生引导安臵到基层一线上呢?既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2005年以来,针对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出了许多探索,如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等,并对原有的一些措施如基层挂职、三下乡、西部计划志愿者等进行丰富和完善。但这些政策也面临诸多问题,如缺乏长期服务农村的激励机制、大学生“村官”身份的不确定性等。怎么办?一方面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激励高校毕业生长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必须创新工作思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从“三下乡”到大学生“村官”制度,一个共同点是从外面为农村输入人才,而忽略了农村本地人才的培养。那么我们能否在招聘外来人才的同时,把握住本地人才呢?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激励政策,吸引本地人才到基层任职,为广大青年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服务家乡的平台。
2、从分发挥农村电大功效,倡导村干部接受再教育,强化后备干部培训。
在加大对人才的招聘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利用农村电大、夜校等途径,对现有干部进行再教育,提升文化水平。尤其是加大对储备干部的培养,他们拥有其他干部无法比拟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应该利用他们在储备
期的优势,强化教育,夯实文化素质基础,打造良好接班人。其次,进一步健全后备干部选拔机制,采取公开选拔等方式,发现和培养一批以党员为骨干的优秀人才,着力把农村致富带头人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把毕业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致富经商能人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党组织视野,为新农村建设积蓄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队伍。
3、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
应当不断强化培训基地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基层党校等培训场所,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常化和制度化。有针对性地定期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实用科技、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培训。
4、针对不同岗位的干部,培养的方向有一定的侧重点。
传统培训的基本流程是:上级下达培训计划——组织部门组织实施计划——培训结束后总结汇报“三步曲”。这种流程的最大缺陷在于培训之前缺乏充分的培训需求调查,造成培训部门机械地组织培训活动,干部被动地接受培训教育,结果是培训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应该在培训方案制定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训目标和制定初步培训方案,并把初步培训方案反馈给培训对象征求意见,再根据反馈意见对初步培训方案进行修正和完善,直到形成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方案。这种做法的重要意义在于培训已经从按计划培训转到了按需求培训上来,从传统的整齐划一的培训转到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个性化、多样化培训上来,成功走上了“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科学化培训之路。依据村干部的年龄、文化、经验、本人现有业绩和所在的村情等方面的差异,尽
可能的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
三、农村基层干部激励机制的建立
农村基层干部处在生产第一线,肩负的任务重,面临的矛盾多,事无巨细全都管,非常辛苦。因此,对农村干部要改变过去重使用、轻激励的做法,坚持用事业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村级干部岗位应有的吸引力。
1、在政治上激励,让农村基层干部有“奔头”。一方面对那些长期工作在农村,公正清廉、奋力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干部,实行重用提拔,解决农村青年干部政治成长问题,使村干部感到工作有奔头;另一方面要坚持树立典型,大力表彰农村优秀村干部,宣传他们的事迹,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导向作用。
2、在物质上激励,让农村基层干部有“甜头”。对村干部实行工薪制和绩效工资报酬制。一是对农村干部工资统筹统发制,即统一筹集,统一管理,统一发放。二是把好绩效工资考核关。绩效工资数额由乡镇党委和政府根据村干部年终实际考核结果,将村经济发展状况与干部工资挂钩,对群众公认有突出贡献的于部要给以奖励。激励农村干部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使他们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从而达到强化干部管理、缓解干群矛盾更好地调动村干部积极性的目的。
3、加强探索,强化保障,解决乡村干部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各地普遍落实了乡镇干部养老和医疗保险,部分地区开展了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农村干部离职后待遇保证不了,使部分村干部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干部工作无劲头,处于应付状态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积极推进农
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使村级干部干有所为,退有所安,老有所养。具体来说,综合考虑村干部工作年限、工作实绩、离职原因等因素,制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办法,采取组织拿大头、个人出一块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村级干部老有所养问题,安臵好他们离任后的生活,体现党和政府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4、支持村干部依法行使职权,大胆进行工作。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农村基层干部的功过是非,公道正派地对待每一个干部。对坚持原则、努力工作的干部要给予支持,有了缺点要从爱护出发耐心进行帮助。对于打击报复村干部的各种行为,要旗臶鲜明地坚决制止,构成违法犯罪的要依法严惩。
2012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