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中段习作教学目标的细化策略
浅谈初中中段习作教学目标的细化策略
摘 要:初中阶段对学生而言非常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阶段,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习作水平就能对其进行衡量,本文针对初中中段习作教学目标的细化策略进行了论述,希望对我国初中教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习作教学 分析 策略
在初中中段语文教学当中,习作教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之一,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习作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过程,有效的挖掘学生的智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习作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研究重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本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化策略的提出,从而让习作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一、初中中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缺乏习作热情,习作情感不足
就目前我国的初中生而言,很多学生对习作无法产生兴趣,在对习作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任务的完成,所以,造成很多学生在进行习作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出现这样的现象和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在课堂上,只是?ρ?生一味的进行习作结构、形式等方面的教学,在习作当中,技巧虽然很重要,然而,习作的内容也至关重要。忽视语言的情感,追求习作形式,将很难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其习作的情感也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所以,教师要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对习作中充满兴趣,带着一种真实的情感,运用不同的有自己特点的表达语言,就会提高学生习作的热情,为习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习作教材指导性不足
习作的教学,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导致在进行习作的教学时,内容不明确,只是告诉学生习作的方向和样式,没有对如何写进行明确,这无疑让学生根本无法有效的进行写作。
例如,教师让学生进行写作,习作要求:“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去过的地方,现在就来写一写。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果不想写去过的地方,写想去的地方也可以。”虽然明确了习作内容,但如果教师只是把这个作文布置下去就不管了,而不去提示学生具体如何下笔,明确指导学生怎么去写,学生仍然会感到困难。
二、初中中段语文习作教学目标细化策略
(一)明确初中习作教学目标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非常的关键,如果不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教学内容将会不清不楚,学生也无法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对习作教学效率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存在不明确,习作内容的难度分配不恰当等。习作教学更没有重心点,教学时比较随意,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写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对习作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能够对习作的内容进行确定,让学生习作时更有方向。
例如,学习了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师可以以此为主题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在习作内容表达方面上,起初要求按例文仿写;在这个基础上要求随意、自由的习作,内容要具体充实;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材料,写出生动、形象、有条理的文章,逐渐加大习作难度。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在习作过程和方法方面,重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交流 ;重视情感态度,强调真实情感,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二)衔接初中语文习作教学教材,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学生在进行习作时,应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习作中进行体现,更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在习作内容当中,可以将自己感兴趣、对一件事情有深刻印象或者颇有感受等进行表现;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讲,对习作的乐趣进行共同的分享,中段学生的习作教学是承上启下的阶段,既是低年级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基础习作阶段,因此,中段语文习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
例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记叙文,多看些相关的文章,比如《故乡》,通过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让学生找到习作乐趣及积累经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好习惯,长期的坚持,习作会更上一层楼。
(三)注重情感的培养
习作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表现在习作上,生活的充实度越高,其习作的文章也就越充实。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习作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细心观察周边的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多姿多彩。”在进行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周边的事物,领悟生活的多姿多彩,以贴近生活为主导,进行习作教学指导。只有不断的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才能积累习作教学的素材,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才有习作的激情。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
初中习作教学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模仿借鉴,以期实现对范文的超越,最终走向创造性作文。如何做好以读促写的工作?首先,要对课文读懂、读活,加强思维火花的点拨。
例如,学习《故乡》一文后,教师可以以《变》为题要求学生模仿鲁迅写杨二嫂和闰土的方法来写一个相隔多年后才相见的同学。我引导学生思考:(1)鲁迅笔下的人物外貌有什么变化,语言有什么变化,动作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这两个人物会有这样的变化?(3)作者这样写要揭示什么主题?如果没有这些问题作基础,学生就会走入机械模仿的误区,而让学生读懂、读活教材,并加强思维训练之后,学生在借鉴时就会渗透了自己的思想。这样练下去,学生要不了多久就会抛开课本,走自己的路,用最适当的方法,写自己最想写的话,他们的作文能力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结语
习作教学是初中中段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教学目标,要在课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衔接语文教材的时候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加强协作训练,从而让学生在习作方面实现一个飞跃,提高学习的兴趣,实现习作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艳红.初中生活化习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6,13-17.[2]莫玉香.初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104-136.[3]莫玉香.初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9-146.
第二篇:浅议中段习作教学
浅议中段习作教学
江西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蟠龙中心小学 肖 承 华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文也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讲,一提作文就头疼,大喊“难写”,苦于无法做“无米之炊”;而对于老师来讲也正苦于“难教”。这“两难”境地已成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困境,也正是这种困境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让师生共同轻松畅游习作乐园呢?
我主要通过分析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找到适合提升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方法,解决学生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等问题。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作文拘泥于形式,学生不想写。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用一周两节习作课时间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习作内容,习作之前教师根本不去关注学生的习作素材是否已积累充分;学生的习作激情是否已达到非说不可的程度。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几方面的积累。”可教师根本无视学生的积累,只按教材安排教学,今天该写这个习作内容就非写出不可,学生当然只有在那两节课中痛苦地憋、抠,最后呕出几个干巴巴的文字了。命题作文更是大大的抹杀了儿童的创造性,学生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差异,千篇一律。学生们经常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而并非有感而发自己想写。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又写作文我不想写啊”、“我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换个题目嘛”、“我没有参加过这个活动,写不出来”等这些都是学生不想写作文原因的真实写照。
2、与实际脱节,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我们学生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甚至是精彩纷呈,但是习作却千篇一律、言之无物,这说明生活和习作成了两张皮。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脱离了生活的习作当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了。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范文的作用、过高要求学生,学生为了交出老师满意的文章而过度模仿,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有的作文题目与生活联系不强,学生找不到作文与生活的连接点。明明学生没有做过的事情非得要学生写,学生自然不知道写什么。1 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不敢说真话,不知道写什么才符合教师要求。
3、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不知道怎么写。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可学生年龄尚小,还在汉字识别的积累阶段,课外阅读量比较少,本身词汇和语言积累量不足,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方式。同时学生也不能做到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合理渗透写作的方法,这一些都是导致学生作文无从下手的原因。
4、忽略作文的修改环节。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写完交给教师就了事。教师发下作文后大多数学生仅是看看评价等级,并不重视教师的评语,缺乏学习积极性。其实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锤炼而成的,老师对作文的修改环节重视不够,同时对学生心里不能理解到位,导致对作文的修改不到位。有时候即使改了,但在改的过程中未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力量,也不能提高修改的效率。
二、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 “不想写、写什么”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学生对作文没有原始的兴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让学生回归天性,感受生活,点燃激情。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当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学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写作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三年级第五册的教材中安排的几次习作练习,都特意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中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学生写一些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先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课余活动,或让学生观察课间十分钟操场的情景,并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后再来写,学生就会显得兴致勃勃,一点儿畏惧和厌烦的情绪都没有。这样有了激情,有了感 2 受,有了材料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这导致学生的写作非常的程序化,很僵硬,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
2、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小学生作文本来就应该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想”,所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多多写日记,特别是中低年级更应该这样做。
鼓励学生写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今天我看到(听到或想到)了„„、读了书(课文)我知道(想到)了„„、我学会了„„、我会做„„、说说我的心里话„„、我想告诉你„„、给你说句悄悄话„„、这里真好(真不好)、今天的天气„„、妈妈(或者别的什么人)说„„等等。
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象的内容:天上的云„„,喜鹊告诉我„„,小河的故事,大树爷爷„„,小草„„,老母鸡„„,我要„„等等。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学生在写日记时不受拘束,可写自己的生活,写所见、所说、所听和所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经常写的习惯。上作文课时日记就成了选材的教学资源。
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着手: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幻想,可以引导他们写下自己所想的,他们喜欢踢球,喜欢跳皮筋都可以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二)、降低重心,教给方法,练实片段——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中段习作中的片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写好段落,着实是打实学生作文基本功的重心所在。
1.阅读积累。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领学 3 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而且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而后者,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
2.模仿迁移。模仿是小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也是读写结合的常用形式。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很好地实现写作方法的渗透。如第五册中的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在教学完第二自然段后,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一部分的写法也来写一写秋天的雨或春天的雨。再如诗歌《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秋天。学完也可以让孩子们仿照着来写一首诗歌,用形象的描写来体现不同声音的特点。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能写得特别棒。如:有同学写到:听听,秋的声音,细雨抚黄菊,“刷刷”是百花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果树晃动身体,“咚咚”是催促收获的号角。一只只松鼠蹿上大树,摘下一堆饱满的松果,一片片稻谷展开笑脸,带来一段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走进这芬芳的田野,你好好地去体味秋的芳香。这样做,就使阅读和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读写结合。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有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专栏,其中日积月累的“读读背背”中包括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语言的积累,只需做到熟读成诵即可,但是,孩子们心里日积月累的似乎只是单独的好词好句,这样简单的教学就把资源浪费了,我们可以利用词语盘点和“读读背背“中的好词,进行词语大串联,要求学生任选几个词语,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例如第六册课本“语文园地一”中,有这些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和“皓月当空”,刚好表示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可以让孩子分别利用这三个词,写某处景物在三种时候的变化。并且还可以利用剩余的其他描写景物的好词,比如:“喷薄欲出”、“群芳吐艳”、“郁郁葱葱”、“崇山峻岭”等等。有效地让孩子们在读读背背中进行了知 4 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素描练习。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对物体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端着茶杯,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看电视。那么,他只要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作文。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段写得更生动些,可以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作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好玩”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作文自觉性,这样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三、学会观察,培养观察力——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材料来自平时的生活实践,不能靠临时的观察体验。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以此来观察奇妙无穷、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1.选择观察对象
老师根据作文要求,指导学生选择好观察对象。如曾富裕老师上的《秋天的图画》这一习作,要求学生用心感受秋天的美好,表达出热爱大自然的真情实感。老师上课伊始就指导学生确定好了观察对象:秋天,美得真像一幅画呀,让我们走进秋天的图画,去感受秋天的美好。
2.教给观察方法
学生面对观察对象时,往往无处“下眼”,东张西望,眼中万物,无物可写。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观察得细致、准确、全面。而后指导观察,指导观察时,要把观察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能够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重点的东西进行观察。如曾富裕老师指导写《秋天的图画》,首先老师告诉学生要用心感受秋天,就要带上你的眼、耳、口、鼻和身体去秋游,用你的眼睛去看,5 耳朵去听,嘴巴去尝,鼻子去闻,用身体去感触。接着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事物,然后指导学生抓住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按一定顺序来说,如从上→下,从远→近,从左→右等等。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东西可写,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观察生活,在头脑中就能够积累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就能够达到文如涌泉的境界。
3.学写观察日记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观察的人或事,随时记录,以此来丰富写作素材。观察日记的素材很广泛,可以要求学生观察身边事物,抓住特点,把它下来,如天要下雨了,让学生观察观察雨前、雨中、雨后天气的变化;也可记录自己看课外书印象较深的心得体会、联想等。总之,就是要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描述自己有意义,有趣味的内容。日积月累,写作水平慢慢就会提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解决“写好”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第二学段修改自己习作的目标: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可现在学生普遍不重视作文的修改的过程,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要逐步教给学生一些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得好一些,做到言之必改。作文越改会越好,越改越会写、越乐写。这样学生参与到了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了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从而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年级的作文教学更不容易。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对自己对学生都有所裨益。
第三篇:教学中如何细化目标
浅谈对教学目标细化的认识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预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它既是教学设计的起源,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教师的重点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落实可谓是重中之重。对于一节课,确立好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因为它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规定了教学的重难点,学习的层次水平及教学的深广度。煞费苦心的制定一些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却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落实,这常常是年轻教师所发愁的。正因为教学目标的地位如此重要,因此,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位刚接触数学教学工作者的我,在一年多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想法。
1.教学目标应多元化,熟知目标,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主体。教学目标由“二维结构”发展为“三维目标”,足已体现了教学目标在不断发展与逐步细化。如果用一个直角三角形来概括三维目标的话,两条直角边分别表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那么连接两条直角边的斜边则表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三维目标”更加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一目标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前两种目标衍生而来的。建立三维目标的知识体系是优化教学目标的前提。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分清基础性目标与提高性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公顷一课中,根据本班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我所制定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公顷”是测量土地面积的专用单位,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解决关于土地面积的简单问题。过
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关系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周围的环境中与土地面积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知道1公顷究竟有多大,获得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如此制定是因为,每一个目标的建立都是为下一个目标建立与达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让学生在认识更大的面积单位后知道“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身边的一些较大面积的计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中,目标还细化到,根据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到1公顷的大小,这么大的地方能够容纳哪些建筑物,这样就更形象的印摄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以便理解。
2.教学目标要分层次,强化基础性目标
记得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句话:“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指示途径。”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基础性目标往往归属于“四基”内容,即基本经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很多年轻教师都曾有过的经历:中下等生普遍的认知能力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的;而部分知识学生低年级时已经学过,已经掌握,而在高年级时教师还在反复讲解。还有更多的教学目标应达到较高的认识水平,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降低了要求。这些现象往往在教学中普遍呈现出来的。
自认为,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体现在目标结构简单易行,评定的标准简单明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学的基本程序;既能从中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能体现思维升级的进程和学生能力增长的阶梯进程。如果教学目标不便于落实和操作,就会达不到学习效果。例如在计算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提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
中采用“充分理解”、“进一步领会”等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一门学科,一个单元是可以的,但作为一堂课的课时目标用于指导教学则难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3、优化教学目标设计,把握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应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教学目标的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挑战性,感受公式的确定性,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同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3)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
4、“ 教学目标”应转化为“学习目标”,注重目标实施的整体观 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它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学习主体、学习内容、行为表征、学习环境、表现程度,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目标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是相
辅相成的。教学目标是“教”和“学”的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讲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教”的目标最终要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十分确切地表达出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结果。如何从整体上体现目标的整体性:
1、突出层次性。
2、提问的逻辑性。
3、练习设计的层次与多样性。
4、过渡语的衔接作用。
以上是我对数学教学目标细化的一些认识和浅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两张皮,我们往往知道这节课要教些什么,而学生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尤其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把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揭示给学生,经常使教学目标真正转化为学习目标,学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更不知道这堂课应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就难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篇:细化责任目标
呼吸内科二病区细化、量化优化目标
和落实措施
一、呼吸内科二病区细化、量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各项措施,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
2、完善护士分层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
3、继续实施护士职业素质教育,每月按计划落实,不断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4、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98%。
二、落实措施
1、护士长定时反馈绩效考核的结果,及时听取护理人员的意见;
2、落实护士岗位责任制,运用管理七工具来做好护士岗位管理的效果评价;
3、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查找基本满意或不满意项目,并组织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护士长注意追踪整改效果;
4、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制定护理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因素,为病人提供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
5、强化医护一体化查房制,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及医护之间的配合,加强医护、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以便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服务;
6、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体现专科及病情的动态观察;
7、按护理部整体要求做好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中护士长注意追踪落实效果;
8、强调科室质控员的职责落实情况,配合护士长完成各种日常管理工作。
呼吸内科二病区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问题与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问题与策略
摘 要:小学中段年级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习作质量往往被看作是衡量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习作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习作教学,却长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小学 中段 问题 策略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即为生活需要而习作,为心灵倾诉而习作,为与人交流而习作。然而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肤浅谈谈个人见解:
一、农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W生层面。一是学生怕写,中段习作是小学阶段的转折点,学生刚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从写话到写作,感到无话可写,习作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写。二是东拼西凑,每次批改习作,我都会发现学生的习作大都是根据教师提供的范文或作文参考书上的范文进行拼凑,千篇一律。三是没有真情,戴大帽子。
2.教师层面。首先,教师随意性。在实际的习作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一个学期的习作训练没有整体规划和设计。教材理解随意性:不管何种版本的语文教学,都是以语文课标为依据编写,尤其以年段目标为编写准绳,深专教材,使我们发现习作教学的重点,尽管常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吃准目标,吃准教材,了解编者意图,然而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理解却很随意。
其次,批、讲片面化。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批改作文是最繁重最头疼的任务。在农村学校中,习作教学评价方式最普遍的就是在学生的习作本上简单句写评语。除了简略的习作批改,习作讲解的重要性也是被忽略的。
3.家长层面。偏远乡村,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农村家长多数外出务工,无人管理,学生回家放任自流,成绩不好,责任归学校和老师,老师不会教。也有家长认识到作文写不好就考不出好成绩,升学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就把希望转向了课外,盲目的买“万能作文”、“金牌作文”等,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二、农村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在生活中激趣,自由写
1.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日记就是让学生每天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学习、生活,自由的表达心里的喜怒哀乐,随感而发,随事而记。
2.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写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写,不要给学生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感觉写作文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农村的小学生知识视野窄,老师多为学生创造真实、有趣的生活场景,比如在班级上组织学生喜欢的小游戏。
(二)注重学生习作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边看边练,细致、有序、有重点地观察。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观察作文:观察一样什么事物?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有趣的事物?等等。如写“花”可以向学生讲方法:用上叠词表达华的种类多:“一片片,一行行”;用上修饰的词语描述花朵姿态与颜色:“我们眼前是一片片黄色的、美丽的菊花,还发着阵阵清香!”;用上比喻的方法叙述:“这些亭亭玉立的迎宾花,好像一个个礼仪员,正在热情地欢迎我们呢!”用不同句式表达喜爱之情:“这美丽的风景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呢?”
(三)培养在阅读中学会品味、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分学段明确规定各学段的课外积累要求:
首先,引导学生多读书,读是写的根本,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曾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先充分地阅读文本,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神态描写,学习表达方法,贴近作者心灵,进而拓展课外读写的天地。在教完一篇课文之后,向学生推荐类似文章。
(四)注重习作批、评的重要性
第二学段是习作的起始阶段,重点鼓励学生大胆习作。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那么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习作找亮点:如哪个词语用得妙,哪个句子经典,哪个段写得好等。待作文讲评时可以大肆表样,鼓励。
其次,特别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培养没有修改作文习惯。
(五)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塑造孩子的六个因素,即家庭、学校、集体、本人、书籍和偶然因素――家庭被排在第一位。
独生子女时代,地处农村,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落后,对孩子的学习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辅导。然而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和孩子的交流沟通比较欠缺,辅导学生的任务毫无质疑落在教师身上。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老师,学校的责任。他们不知道教育问题上,家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老师必须做好表率,积极引导家长,长期坚持,感化家长,引起家长重视孩子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校合一,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作文是育人,好习惯的培养、能力培养才受益终身,找准航标,找对方法,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贵在实践,贵在坚持。经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小强.培养“善感”,提高习作能力[J].教育科学论坛.2017(22)
[2]乔晓娟.叶圣陶写作教学观与当今小学作文教学[D].苏州大学.200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