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主讲教师:姜国均 张伯尧 潘丽萍 毕建权 等 ;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与简介负责人:张伯尧
课程号:101C0010(原101101060)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 周学时: 4.5-0 学分:4.5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面向对象:非电类专业本科生 教学方式:课堂面授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课程遵循强弱结合、模数结合、电测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电工电子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电路、电机、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测量技术、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后续电工电子学实验;了解和使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电工、电子设备;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
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相互贯通,并着重加强电子技术的应用及一些新技术的介绍,内容包括电路和电路元件,电路分析基础,分立元件基本电路,数字集成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波形产生和变换,测量和数据采集系统,功率电子电路,变压器和电动机,电气控制技术。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4.5学时,共16周72学时。主要内容(打*为选讲内容)
第1章 电路和电路元件---------------(7学时)1.1 电路和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 电阻、电感和电容元件 1.3 独立电源元件 1.4 晶体二极管 1.5 双极型晶体管 1.6 绝缘栅型场效应晶体管
第2章 电路分析基础----------------(11学时)2.1 基尔霍夫定律
2.2 叠加原理与等效电源定理 2.3正弦交流电路 2.4 三相交流电路 2.5 非正弦交流电路 2.6 一阶电路的瞬态分析
第3章 分立元件基本电路-----------(6学时)3.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3.2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3.3 共源极放大电路 3.4 分立元件组成的基本门电路
第4章 数字集成电路---------------(12学时)4.1 逻辑代数运算规则 4.2 逻辑函数的表示和化简 4.3 集成门电路 4.4 组合逻辑电路 4.5 集成触发器 4.6 时序逻辑电路 4.7 半导体存储器 4.8 可编程逻辑器件 *4.9 应用举例
第5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7学时)5.1 集成运放的组成 5.2 集成运放的基本特性 5.3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5.4 集成运放在模拟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5.5 集成运放在幅值比较方面的应用 5.6 应用举例
第6章 波形产生和变换-------------(5学时)6.1 正弦波振荡电路 6.2 多谐振荡器
6.3 单稳态触发器和施密特触发器
第7章 测量和数据采集系统--------(7学时)7.1 电量测量
7.2 非电量电测法和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7.3 有源滤波和测量放大电路 7.4 模拟开关和采样-保持电路 7.5 数模转换器 7.6 模数转换器 *7.7 非电量测量系统举例
第8章 功率电子电路--------------(6学时)8.1 低频功率放大电路 8.2 直流稳压电源
8.3 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变流电路 8.4 功率器件的触发和驱动电路
第9章 变压器和电动机------------(4学时)*9.1 磁路
9.2 变压器 9.3 异步电动机 *9.4 直流电动机 *9.5 控制电机
第10章 电气控制技术-------------(7学时)10.1 常用低压电器
10.2 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控制电路 10.3 可编程序控制器 *10.4 异步电动机的电子控制 10.5 安全用电
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1.采用现代多媒体和传统方法结合进行教学; 2.实验课电工电子学实验单独设课(48学时); 3.每次课后布置作业,作业量一般3~5道题。
考试方式及要求:
一般按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课程的成绩。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
1.《电工电子学(第二版)》,叶挺秀 张伯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电工电子学(第二版)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张伯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第二篇:《电工电子学》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电子信息及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和从事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常用电子元件的使用,学会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
学习本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和必要的高等数学,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有关知识的复习。本课程实用性较强,在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还要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同学多动手。
二、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电路部分 第一章 电路理论基础:
1.1 电路模型及基本物理量 1.2 功率 1.3 电路元件 1.4 基尔霍夫定律 1.5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1.6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1.7 叠加定理 1.8 戴维南定理 第二章 正弦交流电路 2.1 正弦量的三要素 2.2 正弦量的向量表示法
2.3 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特性 2.4 正弦交流电路中元件的串并连 2.5 正弦交流电路中元件的串并连谐振 2.6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第三章 安全用电常识 3.1 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3.2 触电形式及触电急救 3.3 保护接地及保护接零 3.4 电气防火、防雷及防爆 3.5 静电的防护 第二部分 电子电路 第四章 常用晶体管 4.1 半导体基本知识 4.2 PN结及晶体二极管 4.3 晶体三极管 4.4 场效应管 第五章 基本放大电路
5.1 共射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基本原理 5.2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5.3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5.4 射极输出器 5.5 多级放大电路 第六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
6.1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 6.2 放大器的负反馈 6.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第七章 直流稳压电源 7.1 单相半波整流电路 7.2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7.3 滤波电路 7.4 稳压电路
第八章 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8.1 基本逻辑门电路 8.2 TTL集成门电路和CMOS集成门电路 第九章 双稳态触发器和逻辑电路 9.1 双稳态触发器
9.2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
9.3 寄存器 9.4 计数器
第十章 脉冲波形的整形与产生 10.1 脉冲整形电路 10.2 脉冲产生电路 10.3 555定时器及应用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实验二 万用表的使用 实验三 常用晶体管的使用 试验四 三极管的放大电路
三、课时分配 第一部分 36学时 第二部分 40学时
第三部分 20学时
第三篇:《电工电子学C》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C》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Electrotechnics And Electronic 学 分:3 学 时:48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8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适用专业: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工科非电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电工和电子事业发展的概况,掌握常见的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加强实验技能训练,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仪表和设备,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3学时)1.电路的作用和组成 2.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电压和电动势及其参考方向、电功率 3.电阻、电容和电感元件 4.电源元件
5.电路的工作状态 6.电路的基本定律
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中电位的概念 基本要求:
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流-电压关系;理解电压、电流正方向的意义,理解基尔霍夫定律;了解电路工作状态,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掌握简单直流电路中电位的计算方法。
重 点:
电压、电流正方向,基尔霍夫定律,电位的计算方法。难 点:
电压、电流正方向。
第二章 电路分析基础(5学时)1.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支路电流法 2.叠加原理 3.等效法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等效电源定理(戴维南定理)基本要求:
了解支路电流法;理解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了解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重 点:
支路电流法、理解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难 点: 戴维南定理。
第三章 交流电路(8学时)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法 2.纯电阻、纯电感、纯电容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3.简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 4.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 5.三相交流电路
三相电源、三相负载的联接、三相功率 基本要求:
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相位差、有效值和相量表示法;理解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和复数阻抗;掌握用相量法计算简单正弦交流电路,了解瞬时功率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了解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和经济意义;掌握三相四线制电路中单相及三相负载的正确连接,了解中线的作用;掌握对称三相电路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方法。
重 点:
掌握用相量法计算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理解和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掌握三相四线制电路中单相及三相负载的正确连接,并了解中线的作用;掌握对称三相电路中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方法。
难 点:
交流电和无功功率的概念。
第四章 分立元件放大电路(12学时)1.半导体器件
PN结、半导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 2.基本放大电路
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分析 3.放大电路中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4.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5.多级放大电路
基本要求:
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稳压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和MOS场效应管的特性和主要参数;了解放大电路的的基本性能指标;掌握共射极、共集电极单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作用和微变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多级放大的概念。
重 点: 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稳压二极管、晶体三极管的特性和主要参数;了解放大电路的的基本性能指标;掌握共射极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方法;了解多级放大的概念。
难 点:
PN结的单向导电性,微变等效电路的分析。
第五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8学时)1.集成运算放大器概述 2.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反馈的基本概念、放大电路中负反馈的类型、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改善 3.集成运放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
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积分运算、微分运算 4.集成运放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电压比较器
基本要求:
了解集成运放的基本概念、电压传输特性和主要参数;理解反馈的概念,了解反馈的类型;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掌握理想运放的基本分析方法,理解集成运放组成的比例运算、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积分运算和微分运算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单门限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
重 点:
了解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和主要参数;理解反馈的概念;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掌握理想运放的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单门限电压比较器的工作原理。
难 点:
反馈的极性和类型判断,理想运放虚短、虚断的概念。
第六章 直流电源(4学时)1.直流稳压电源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 基本要求:
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重 点:
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的分析。难 点:
整流、滤波电路的分析。
实验教学:
1.叠加原理(2学时 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学习直流电工仪表和电工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叠加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重 点: 测出有关数据。难 点: 测量数据的方法
2.戴维南定理(2学时 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学习直流电工仪表和电工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加深对戴维南定理的理解。学习戴维南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
重 点:
学习直流电工仪表和电工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学习戴维南等效参数的测量方法。难 点:
戴维南等效参数的测量。
3.交流电路参数测定与功率因数提高(2学时 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学会正确使用交流电流表、电压表和功率表。学习交流参数的测定。掌握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
重 点:
学会正确使用交流电流表、电压表和功率表。学习交流参数的测定。掌握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
难 点:
功率表的使用,计算电容并联前后电路的功率因数。4.三相交流电路(2学时 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学习三相功率的测量方法,加深理解中线的作用以及线电压与相电压、线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
重 点:
测量三相四线制和三相三线制中负载对称与不对称时的电压,电流和功率。难 点:
三相三线制中不对称负载时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的测量。5.共发射极单管放大器(4学时 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学习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学习交流放大器静态和动态参数的调整、测试方法,了解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失真的影响。
重 点:
学习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放大倍数的基本测试方法。难 点:
交流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测试方法。
6.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2学时 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学习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使用及调试方法,学习运用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基本运算电路。重 点:
熟悉和掌握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特性及线性运用。难 点:
整理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
7.基本运算电路的设计(2学时 设计性实验)基本要求:
学会用运算放大器设计基本运算电路,掌握设计电路时元器件参数的选择方法,加深对输入输出间函数关系的理解,了解运放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重 点:
学会用运算放大器设计基本运算电路,掌握设计电路时元器件参数的选择方法,加深对输入输出间函数关系的理解,了解运放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难 点:
掌握设计运放应用电路时元器件参数的选择方法。
8.直流稳压电源(2学时 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熟悉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各部分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间的关系,学习集成稳压器的使用。
重 点:
熟悉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了解各部分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间的关系,学习集成稳压器的使用。
难 点:
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输出波形及电压测量。
注:本课程实验学时8学时,各实验与讲课穿插进行。各实验内容由任课教师在开课前依据教学需要选择安排。
参考教材:
1.陈道红,电工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叶挺秀,电工电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3.秦曾煌,电工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执笔人:魏红
第四篇:电工电子学(II)教学大纲[范文]
电工电子学(II)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电工电子学(II)
二、课程代码:15011550
三、课程英文名称: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II
四、课程负责人:侯世英
五、学时与学分:80学时(理论72学时+实验16学时),5学分
六、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七、适用专业:理工科本科非电类专业
八、选课对象:化工类、材料成型与控制、机自、工程力学、安全工程等专业
九、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十、课程教材:
侯世英主编.电工学I(电路与电子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十一、参考书目:
秦曾煌主编.电工学(第7版)(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吕厚余主编.电工电子学(上、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7 孙韬主编.电工学(I、II)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段玉生等编.电工电子技术与EDA基础(上、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
十二、开课单位:电气工程学院
十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目前,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迅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电气信息领域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十四、课程基本要求: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
理解电路模型与五种理想电路元件(R、L、C、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关系;理解电路中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及参考方向的意义;理解电路三种工作状态各自的特点;掌握分析、计算电路的重要定律、定理,它们是: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理解电源的等效变换、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以及最大功率传输定理;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了解非线性电阻的特性。2.正弦交流电路
理解正弦量的三要素、相位、相位差、有效值、最大值等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能用相量图或复数分析、计算正弦交流电路。理解并掌握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常用方法及意义;理解交流电路中谐振的概念,串联谐振、并联谐振各自的特点;掌握三相电路的联接方式及各自特点,并能分析、计算三相电路;了解非正弦周期量的概念,掌握非正弦周期量有效值的计算公式。了解Multisim软件在分析交流电路中的应用。3.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理解电路的稳态、暂态、换路定则和时间常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初始值的求解以及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了解Multisim软件在分析一阶线性电路暂态中的应用。4.半导体电路基础
理解二极管、稳压管、晶体管和MOS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特性。了解主要参数的意义;理解单管放大电路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静态工作点的估算和微变等效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的概念。了解多极放大的概念。了解基本的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了解多极放大器级间阻容耦合和直接藕合的特点。理解反馈的概念和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了解Multisim软件在分析半导体电路中的应用。5.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理解并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理想化条件。理解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了解其基本结构及主要参数。掌握由理想运算放大器组成的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运放器在波形变换中的应用。了解Multisim软件在运算放大电路中的应用。6.直流稳压电源
理解单相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管稳压电路、串联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基本组成。理解并掌握三端集成稳压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7.信号产生电路
理解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自激振荡的条件;了解RC、L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振荡频率的分析计算。了解非正弦波产生电路的工作原理。8.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掌握基本门电路的逻辑功能及其符号。了解三态门的基本概念。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则和逻辑函数的化简。掌握简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了解加法器、8421编码器和二进制译码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七段LED显示译码驱动器的功能。9.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掌握R—S触发器、J—K触发器、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理解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的工作原理。理解二进制计数器、二—十进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了解集成定时器的工作原理。了解用集成定时器组成的单稳触发器、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10.数模和模数转换
了解数/模和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了解R—2R梯形网络数模转换器和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十五、课程描述:
1.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电路的作用及组成、基本物理量及参考方向、电路元件;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各自的特点:负载、空载、短路;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电源的等效变换法、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最大功率传输定理;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分析与Multisim软件简介。2.正弦交流电路
正弦交流的基本概念;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元件(R、L、C)的正弦响应;串联交流电路与并联交流电路的分析、计算;分析讨论串联谐振、并联谐振及其特点;提高供电线路功率因数意义及方法;三相电源的产生及联接;三相负载的联接及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简介;Multisim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简介。3.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暂态的基本概念与换路定则;一阶线性电路的暂态响应;一阶电路的矩形脉冲波响应;一阶电路的正弦响应;Multisim在分析电路暂态中的应用。4.半导体电路基础
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知识及半导体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场效应晶体管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利用Multisim软件分析半导体电路。
5.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线性运算关系;集成运算放大器在波形变换中的应用;利用Multisim仿真分析运算放大器电路。6.直流稳压电源
整流、滤波电路;二极管稳压电路;串联型线性稳压电路;三端集成稳压器。7.信号产生电路
正弦波振荡电路;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8.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数字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9.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双稳态触发器;计数器;寄存器;集成555定时器。10.数模和模数转换
数模转换器(DAC);模数转换器(ADC)。
十六、学时分配: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析方法
10学时 2 正弦交流电路
13学时 3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4学时 4 半导体电路基础
14学时 5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6学时 6 直流稳压电源
4学时 7 信号产生电路
4学时 8 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
6学时 9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9时 10 数模和模数转换
2学时 总计
72学时
十七、能承担此课的教师:侯世英,周林,熊兰,李昌春,邓力,余传祥,彭文雄,彭光金,孙韬,周静,冯芳碧
教学大纲制订者:李昌春 教学大纲审定者:侯世英 2010.2
第五篇: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课
程
简
介
课程号:0432904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
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周学时:5.0
学分:5.0 预修要求:无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阐述了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培养及生理特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优良菌种的选育与保藏;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各种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的不同种类的食品及其功能;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引起的人和畜禽类食物中毒的种类及预防措施等。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部分。
选用教材:
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食品微生物是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这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研究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胜任食品检验中的有关微生物的检测工作。
基本要求: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能够检测微生物,结合微生物的营养组成和生长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培养、接种等操作技能;学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掌握菌种的保藏。通过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其应用的广泛性,帮助学生深入自学食品卫生等质量控制,对今后从事食品卫生方面的检验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1.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及演示教学。2.实验课单列,每周4学时。
3.每周布置复习重点,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课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课每周2学时,共16周。
理论课主要内容:
一、病毒30
二、亚病毒34 实验课主要内容:
1、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灭菌及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4学时)
2、常见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4学时)
3、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和纯化技术
(4学时)
4、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酵母菌死活细胞的染色鉴别
(4学时)
5、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测定
(4学时)
6、酵母细胞的计数及发芽率的测定
(4学时)
7、细菌的简单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4学时)
8、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4学时)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