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课堂发言能力策略研究论文
学生课堂发言能力策略研究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渐被新课程理念所代替,课堂教学手段、方法也逐渐变得妙趣横生,教师们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有了诸多可喜的变化,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研究,尊重学生学情,营造民主的氛围,注重对话与交流,发展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
然而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时发言很积极,有的上课时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会大声的喊“我!我!我!”,有的甚至于站起来很是激动。而到了中、高年级,尤其到了高年级后,更多的课堂还是气氛沉闷,学生发言不积极,就普遍变得“沉默寡言”了,往往是几个尖子生垄断课堂,绝大多数学生都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声音很小,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语言啰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大有我就是不说话,你能将我怎样的趋势。这一现象在各级各类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在我们农村小学更是突出。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教师只能进行“一言堂”或“钓鱼式”教学,课堂发言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弄得教师满头大汗满堂灌,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这不仅弱化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造成“低效课堂”,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课堂发言是提高学生口语
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不重视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会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其将来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尤其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以后要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本身他们之间就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他们连言语交流都不会的话,即使再会学习也没用。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为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口才是我们一辈子要用的财富。目前在我国课堂教育方面,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着实对学生发言能力甚至演讲能力的要求有所忽视。在我国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到上课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寥若晨星,当老师叫起来那些不举手的同学时,这些孩子往往还能回答几句,这说明同学们只是不愿意说,而不是不会说。在这里,我国教师工作者就应该多注意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发言,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完善起来。
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原因我们在报告中已经强调到:其实孩子们上课发言不积极多处于心理原因,大概分为畏惧型、依赖型、随意型、轻视型等。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呢?我们经过研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讨,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我们大概做了以下研究,发现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而写只占9%,由此可见听在人的日常言语活动
中最重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学会了倾听,才会思考,才能积极地举手发言。
所以教学中,我们综合组全体成员,也都是一线教师,我们认为培养学生课堂上的发言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1、帮助学生树立用心倾听的愿望。思想支配行动,只有思想上认识到了才能付诸于行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认真倾听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明白认真倾听的重要性。上课时,我还常常对学生讲:“用心听别人说话是对别人的尊重,是最懂礼貌的好孩子。” “会听的孩子一定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就这样,学生在心中慢慢地树立了我要用心听,我要当好孩子的愿望。
2、重复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这是我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要用到的方法,学生只要注意听,就能重复。当然,重复的内容也不能太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提出问题后,并不是请学生马上回答问题,而是先请一位学生起来重复老师的提问,对不能重复老师提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小惩罚(如下课后写一篇字)。长此以往,多数学生上课就很用心听老师或同学说话了。
二、帮助学生消除心里障碍,树立自信
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点亮学生激情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亲和力,充足的发言信心,让学生胸有成竹,师生间才能心灵相通、思维碰撞。
学生认为,能让自己最主动发言的课程大多与老师有关——老师态度和蔼、言语亲切,就能让他们轻松接受,乐于表达;最使自己不敢发言的课就是老师凶、回答错误即批评的课。所以,初中教师一定要改善态度,学生才能真正“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高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存在心里障碍:一是思想不重视。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说话,无师可以自通,没有什么可练的;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考试只考笔头,不考口头,能说会道也不增加分数,练不练说话没有关系。二是心理上不想说或者不敢说。随着学习生活经历的增加,学生逐渐失去了在低年级时对学习生活的好奇,也不再像低年级时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了,或者说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已渐渐淡去了。高年级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增长而发育变化,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说话;有的是怕说错,让人笑话或挨批评,“言多必失”,不如“沉默是金”;还有的是担心别人议论“好出风头”、“爱耍嘴皮”等而不敢多说。三是没话说,主要因为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是课堂语言情境不佳等原因。这与教师有很大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提供的话题,质量不高,不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灵活性、层次性、发展性等特征,因此不具有吸引力,让学生懒得回答。
这些学生往往缺乏自信,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帮学生消除心里障碍,树立信心。
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但是高年级学生不太愿意
举手,课堂上唱独角戏是常有的事,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不能主动参与,结果往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所学内容学而不信,知而不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尝试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入手,调适教师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使积极发言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采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发言积极性
评价是一件需要教育智慧的事。一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仿佛是一节课的指南针,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好的课堂评价能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在一次常态课的教学中,我导入新课后说到:“谁来读读课文的1自然段?”我们班的段艳婷怯生生地举起了小手。我一看,心想:机会来了,可不能错过。要知道,段艳婷平时是从来不举手的。我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段艳婷,今天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段艳婷望了我一眼,便读了起来。她读得不是很大声,但读得很流利,读完后我对他说:“孩子,你今天的课文读得字正腔圆,老师很喜欢你,老师希望在课堂上能多听到你清脆甜美的声音。”听了我的话,她高兴地坐下了,这节课她居然举了十多次手,其他同学在她的影响下,举手的次数也明显增多。我真的感叹,老师的评价居然会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节课我上得很轻松,教学效果也很好,我的心情也很不错。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评价的目的、功能、主体也在转变,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要求具有规范性,要语文化,我们要充分发
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励性的评价首先来自倾听,认真而有耐心地倾听完学生的回答,然后是理解,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他是怎样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的。最后是发现,发现学生回答过程中的闪光点。也许是答案本身的新颖,也许是思路的独特,也许是质疑精神的可贵,也许是方法的可取„„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但是找到正确答案的途径可能有很多个,答案的表达方式也可能是多样的。更何况,许多答案是很难用简单的唯一标准来衡量的。因此,我们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学生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让更多的小手多在课堂上高高举起。
大胆采用多种鼓励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错”,不要怕学生说错,在我们班有句响亮的口号“错也要错得响亮”。我经常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对回答错了的学生我从来不批评,这样学生慢慢地就消除了心里障碍,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还可以在平时采用评选“积极发言之星”将积极发言列入各学期的班级工作计划之中,定期开展“积极发言之星”的评选活动,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我们课题组的具体做法是:开学初,布置全班每位学生设计一本实用的发言记录本或一张发言记录表,供一个学期使用。首先,给记录本取个最富有个性的名字;然后精心设计记录本的内容,可以以一周为一页设计,可以以一天为一页设计,然后记录每日发言的次数、发言的情况,发言的感受等。监督方法主要为同桌与前后桌同学互相监督,保证记录情况的真实有效。最简单实用的《发
言记录表》。到了每学期的期末我们还可以组织评选期末“发言明星”根据发言记录本的情况(主要为发言次数)评选 “发言之星”。“发言之星”可获得具有班级盖章、老师签字的表扬信,拿回家由家长共同保存,一般为一周或两周评选一次为宜。发言次数的结果由班干部整理,及时公示在班级最醒目之处,提醒每位任课教师共同督促孩子的发言情况。期末评选“发言明星”若干名,公布在教室最醒目之处。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言:“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研,钻研就会看到学生成为主体的影子。课堂上要让学生开口,其实也不难。高年级的小学生也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内心自然都渴望着别人的认可。我们只要激发起他们的表现欲,他们自然就“金”口常开了。有的老师以为高年级的小学生不需要奖励了,给掌声,竖大拇指等方法太幼稚了,真是不好意思用。但是想想,高年级的小学生也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呀,我们成人都还渴望别人的认可,哪怕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为什么要对孩子吝啬夸奖呢?所以老师们,不要“羞涩”,更不要“吝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游戏、竞赛、表演、辩论、编排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一定的课堂空间,化枯燥为生动,变空洞为具体,改自动为互动。这样,学生始终能够怀着新鲜、兴奋的心情感受着多变的课堂,以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然会愿意举手发言,做学习的主人。
要学生主动站起来发言,课堂上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常进行如:角色表演、小组内交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学生发言的热情自然会越来越高。
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要求师生处于民主和谐的交流过程中,人人皆主体,进行平等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共同合作,共同创造而得以最终完成。
学生都有一种表现自我的潜在欲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重视,但又怕自己说错,惹人笑话。因此,教师应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话去调动学生,并及时肯定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因素,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踏实,体会到战胜胆怯,众目睽睽下发表个人看法的乐趣和自豪。
创设和谐环境,给学生以畅所欲言的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自由参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双方对话。以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他们才敢想、敢问、敢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在操作上我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老师的亲切当作一种鼓励,从中感到温暖,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课堂中老师也只
是一个参与者,并起着积极引导作用。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用“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和辛勤细致的工作态度教会他们学习。决不可因一时收效甚微便枉下“朽木不可雕”的结论。(3)民主评价学生。老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切忌把生活中,工作中的烦恼与消极情绪带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发自内心的问候、祝福会使学生深深地感到一份温馨、一份情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会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乐于与老师展开讨论,才会使学生不“信书”,不“信师”,从而为激活课堂气氛制造有利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大脑积极思维,认真思考问题。我们当老师的不管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不能带着情绪上课,我们要把微笑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学习发言技巧与方法,培养发言能力
学生树立了认真倾听的愿望,在老师的煽动下很多时候也想举手发言,可在如何发言才更准确、妥帖上却无从下手,我们当老师的要加以指导。
1、榜样示范:多听别人发言,学习发言方法与技巧。在一个班中,总有几个发言能力较强的同学,让其他同学多听他们是怎样发言的,多向别人学习,慢慢地自己也会了,还可以召开“经验”交流会。学
生兴趣爱好不同,在各门课上的发言表现也不尽相同。通过对学生和任课老师的调查访谈,我们了解到班级里发言最积极的学生,罗列出这些学生的名单,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以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开展“上课积极发言好还是安静听讲好”的辩论赛,学生们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对“上课举手发言好处多”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辩手激烈辩论时,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也频频点头,掌声不断,情不自禁地想要积极发言。
2、平时积累:多看书,积累丰富语言。语言靠积累,平时要鼓励学生多看书,积累丰富的语言。语言积累多了,表达起来自然就流畅了。分层次训练:勤思考,抓重点,进行发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抓住重点进行发言。对于这一点,我们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应该不一样:对成绩差一点的,要求低一点,他能回答多少算多少,老师要给以表扬和引导;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求高一些,要求回答问题尽量完整,回答问题抓住重点,尽量准确。要培养学生勤举手,常发言的能力。让学生明白,要提高自己的发言能力,还是要多练,只有经常举手,多练习,才能让自己得到锻炼,发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特别是班上的中差生。
3、利用主题班会,举行“我敢上台”的交流会到了初中,班队课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课堂。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自己表演,教师真正成为了旁观者、帮助者。我们可以让不同的孩子充当不同的角色,担当不同的任务。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打开心扉,战胜胆怯,挑战自我。开展“一对一”结对活动,对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培
训,让他们学会帮助不积极发言的学生,凭自己的良好行为带动沉默的孩子。在安排座位上,考虑将发言积极的学生与不积极的学生同桌,结成“结对伙伴”。课堂上,当老师在课堂提问时,活跃生可对同桌稍做提醒,鼓励伙伴大胆举手。这样,每堂课都可以充分发挥活跃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4、要重视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指导。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里关系,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能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平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学会从书本上、生活中获取话题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表达的流畅性。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认识上的转变,教育行为才会发生很大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用心,指导学生说话得法,针对学生发言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分别给予逻辑性、语句通顺等方面的指导。只要指导得得力、得法,就能让学生的发言一次比一次更精彩。就能让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
七、问题设计新颖巧妙,激发学生发言积极性。
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水平的问题。课堂提问时,也要考虑:这一难度的问题应让什么样水平的学生来回答?
当学生思维犹如平静的湖水,用提问巧设疑难,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当学生处于“十字路口”欲进而不知方向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鼓励发言信心。也就是在不同的时机,给不同能力、不同层
次的学生抛出不同的问题。积极学生自然要请,但并不是总请,可与他们约定,给予适当多次数的发言机会;缺乏信心的学生也要请,可以适当的在课前提醒。让每个孩子成为机会的获得者,让每个孩子渐渐爱上举手发言。要使学生能说,那么应该如何精心设问、巧妙置疑呢?
第一,坚持适度原则,设问有的放矢。提问要遵循“跳一跳,能摘桃”的原则。第二、巧设梯度,拾级而上。课堂中难免有些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和复杂,讲授时可以采用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方法,降低难度,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把思维逐步向深化,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究和学习。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觉得有话能讲。
在常态课上,老师们有一个习惯:喜欢让中等生来回答问题,似乎这样更能体现出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可这样有个弊端:当这些学生自身对问题不是很清楚,没有把握的时候,他们的每次发言,得到的不是掌声,而是一种偏差或错误。这样,不但影响了优等生的表现欲和自信心,还使得正在观望的后进生也不敢贸然开口。因此,选择合适的学生来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这一点也很重要。中、高年级学生普遍对开放性、趣味性强的问题很感兴趣,因此问题的开放性、趣味性也是值得我们教师思考的。
八、发言形式多样,使学生乐于说
丰富课堂形式,使学生乐说。课堂教学理应是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而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教师不仅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多
个环节,而且也应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上为学生铺设表演的舞台。为此,教师不妨可以采取以下形式:第一,组织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妨大度地抽出3-5分钟时间让学生向同学阐述观点,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开展交互活动。既然课堂教学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启学生的语言功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多边关系,开展交互活动。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正在开展新课改活动,学生发言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自主发言、讨论、辩论、小型的即兴演讲„„形式的新颖、多样,也是引孩子开口的一把金钥匙。要注意的是,形式的多样很可能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教师要善于把握。有少部分教师过分地强调课堂纪律的“静”,而这“静”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压抑其表达欲望,也会压抑其个性的发展。
对从不发言的那些学生,可以采用任务分派的方法,先让学生动起来,其实就是事先布置学生课堂上将要交流的内容,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只要胸有成竹,这些学生便有了信心的保障,有了良好的开端,必然也会有理想的结果。分派的任务要随着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凸显个性,让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
九、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说的基础
俗话说:“只有见得多,识得广,才有说的材料”,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必须先引导着学生多读,多积累素材,形成较深的文学底蕴,才有说的基础。总之,不管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老师要用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的转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就如同丝丝春雨,定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定会为他们的进步发展提供合适气候和条件。
十、结语
通过以上的做法,慢慢的培养了学生发言的勇气,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发言能力培养是漫长的,需要老师的指导,也需要家长的“幕后”支持。这样,孩子们才能持之以恒,才能使举手发言成为课堂的习惯。
可见,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多种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学生积极发言的源源活水来。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是一天两天就调动起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创造多种多样的练习条件,给学生有练习的机会。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如课前5分钟发言、主题班会、节日活动等。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学生在这样多渠道的交流发言过程中,相互携手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其发言能力必定会不断的进步,发言积极性会越来越高。我相信,课堂上那一双双稚嫩纯真的眼神、那一双双举起的可爱小手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无限生辉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希望能帮助和促使学生们能积极地举起手来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能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以及树立学生们在将来社会交际时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
第二篇: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结合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从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多开展体育活动、展现学生的体育风采等三个方面,研究培养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体育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同样如此。学生的体质、体能以及身体发育状态,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以及后续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与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论述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能力。
一、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首先要做的是转换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时,很少会把课堂上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往往只是跟随教师进行一下技能、技巧上的练习,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偏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转变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时间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没有用满堂灌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根据学生的体质、兴趣来进行合理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比如,有的学生体质、体能较差,不适合篮球这种运动量很大的运动,尤其是女生对于这类运动的兴趣普遍较低。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配以不同强度的训练。一般集中教学时间最多持续二十分钟,后二十五分钟则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比如练习运球、传球、投篮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尝试组队进行对打。这样一节课下来,由于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学生自由的练习时间,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基本处于中上水平。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合作型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合理地进行分组。尤其是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比如,喜欢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六人兴趣小组;喜欢篮球的学生,可以组队进行对打及训练。例如,教完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之后,可以采取分组训练方式。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小组的组建,全班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学习合作小组:一是小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二是大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小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主要是两人或者四人的体育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大团体的学习兴趣小组,则是足球或者篮球类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
三、多开展体育活动,展现学生的体育风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也是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收获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一般来说,体育教师开展的体育活动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课内的竞技类体育活动,这种活动有很强的竞争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第二种是课外的拓展体育活动,这种活动一般是大型的较为正规的体育活动,竞争性由运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这种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水平。例如,在期中阶段,可以专门开展乒乓球班级竞赛,让体育委员进行整个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十分热烈,竞赛进行很顺利。学生激烈角逐,前三名同学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又如,学校每年开一次运动会,这也是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根据自己的运动特长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这能让学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体育能力和水平,并且获得更大的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更为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学会将体育锻炼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体育教师可以从兴趣激发、教学活动组织方式、体育素养提升、活动开展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注重体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给予学生自主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合作型的学习模式为活动开展方式;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成就感与满足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斌.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J].教育周刊,2013(02).[2]周翌.高年级体育的有效教学与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09(11).[3]缪书岳.体育活动课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8(06).[4]宋志臣.浅析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第三篇: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数学
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在“中外校长谈创新”时也指出:“在学生获得的知识中,有50%是在交流中从学生那里学来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沟通、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语言的内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数学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轻松、愉快,他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敢于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激励评价、情感语言、和蔼的目光、赞赏的表情、鼓励的手势,以及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关注,都能使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使学生敢于交流。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候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是3个百”,有的说“是30个十”,还有的说“如果是1200÷400就是3了”,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要善于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乐于交流。
如: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境,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随即的问题中“东东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注重问题引领,把握交流时机,让学生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如:梯形面积的教学,我们如何将学生的交流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主动交流?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一个或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折折、剪剪、拼拼,观察一下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操作后,进行交流。生1:我发现只要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我发现梯形能分成两个三角形。生3:我发现梯形能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生4:我还发现将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交流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初步设想,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索。学生在交流时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交流是主动的、充分的、热烈的。教师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使学生有机会从多种角度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提出用多种方法推导梯
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形成优化的方法。通过交流,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领悟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交流不再是被动的应答,而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
四、选择交流方式,参与交流指导,让学生有效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应该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学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的参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交流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适时组织指导与参与分不开的。在交流中,随时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交流进行现场观察,介入指导,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点拨,使交流顺利开展。同时要及时捕捉课堂上新的生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领悟学生的思考点,以新的生成作为教学资源,放开让学生探索,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交流。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大多数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演示,能明白这一特性,这时,一个孩子问到:“为什么4cm、6cm、10cm这一组,6cm+10cm不也大于4cm,却不可以围成呢?”教师适时以此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察能围成的三根小棒,经过辩论,互相启发,有的孩子发现能围成的两组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还有的孩子找到捷径,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关键是要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澄清了头脑中模糊的认识,使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五、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倾听对话,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
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是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二是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地交流;三是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和交流。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策略,意思是计策、谋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各国教育竞争的加剧,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育大国教育博弈的关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变得极为重要。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育生态等方面还不完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其成功的经验和制度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 能力 策略
21世纪是信息、知识、经济激烈竞争的世纪。各国竞相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取得竞争优势,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大国教育角力的重点。教育部于2010年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明确了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可知,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升格为国家战略,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指引。
创新创业教育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各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如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激励措施、相应的文化建设等。因此,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特点
美国是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早在1919年就开设了创业类教育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创业课程《新创业管理》,共有188名MBA学生接受了该课程的学习。德国于20世纪50年代实施创业教育,在职业院校在创建了“模拟公司”,是当时创业教育中最早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创业实践教学方法[2]。1966年,印度提出了“自我就业教育”理念,鼓励毕业生创业、创造就业岗位。1994年,日本开设“综合学科”的教学,课程《产业社会与人》成为必修的创业课程。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专家柯林?B博尔(Kelin-boer)首次提出“创新教育”一词。
二、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始于20世纪末。标志性的事件是清华大学在1998年举办的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活动的圆满成功昭示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同时期,华东师范大学尝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武汉大学实施“三创”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等机构对学生创业给予注册、资金支持等。
1999年,相关部门出台文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部于2002年4月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6年出台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8年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项目,该项目立项建设30个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2010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得益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化优势促进相关教育研究和实践。借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培训师资、建设创新创业基地
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础条件,从而保证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相关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策源地,其创新创业教育几乎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硕士教育的全过程,对师资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强调师资队伍与企业的科研和培训合作,兼职教师则是经验丰富的企业界人士。日本创新创业的高校师资来源更为广泛,如经济学者、管理学者、科研工作者、会计师、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等,既重视了学科背景,又注重实用性。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则强调实践性和经验,在“为创业”的课程中,有21%的兼职教师,98%的教师有过实业管理经验,70%的教师曾经创立过自己的企业 [3]。可见,教育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的针对性。
较之国外成熟的师资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才普遍推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储备不足,校内专职教师的培养、校外兼职教师的引入机制都尚未健全,仅依托校内师资无法为学生提供广博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如投资、管理、政策等。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的建设极需加强,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校园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场所,供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引入校外师资和实践场所。只有强化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拓展创新创业基础建设视野,方能快速推动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性与专业发展相融合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各国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发展的动因,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和成果转化机制。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校内的正式课程教育,还包括了“商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科技园等形式的非课程教育。日本大学更注重与企业的科技合作,引入市场与竞争机制,努力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元化体系;同时还建立了大量的科技园区,形成了政府、企业、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体系,产生了大学向科研机构和企业输送技术、工艺、产品的创意。英国则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了各类创新、竞赛、大学生科技园建设,为大学生建立了研发和生产孵化园,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发展、成果转化。国内多地高度重视创业园、科技园的建设,其中深圳的大学创业园建?O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通过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对比发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公认的目标,但在具体教育实践层面,尤其是专业化发展方面,国内的创新创业实践还存在不足。近年来举办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不乏大学生创新与学科专业背离的现象,出现了大量的业余创新,如销售、信息公司等,这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亟须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指引,避免大量的、低层次的创新工作出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已经相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需要政府、高校、社会资源的密切合作与协调,才能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引导、高校主动参与的特点非常鲜明,但社会资源的协调、调度与合作须进一步加强。只有建立新型的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才能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实践场所、信息共享等工作。从高校的工作职责来看,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场所)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需要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系统性的知识和训练,需要在相关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指导下,依据高等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正常的教学管理。着重理论联系实际,将职业体验、专业讲座、创业竞赛、模拟实践、案例分析等知识融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融合发展。探索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融合教育,鼓励师生项目合作、专业领域协同创新、建设与专业教育适应的一体化教室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力度,出台相应的保障措施,如通过讲座、访学、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水平。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促进师生协同创新,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
(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表征,需要广博的知识底蕴和优秀的人生品格。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系统性知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国内教育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还不够完善。美国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性比较强,课程设置也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实施和强化通识教育,消除学科知识的壁垒;二是开设辅助性的、实用性的课程,加强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操、创业意识的培养。日本的创新创业课程包含知识类课程(管理、金融等)、创业实践训练和讲座培训等几个大类,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冒险精神和挫折意识。国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够完善,在今后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实施,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冒险精神、人格、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具备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潜力。
(五)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还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优秀的创新创业文化的支撑。国外高校注重整合利用政府、社会资源,使其协同配合、共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对于实施相关教育活动和实践,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高校、企业及其他单位应主动探索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源地,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紧随其后,均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和体系。对处于起步状态的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制度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OL].2015-11-01.http:***.[2]周文华.国外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特点及启示[J].新余学院学报,2015(6):141-143.[3]田玉敏.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模式与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6(04):64-66.
第五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小泊头镇小学郭彬
摘要:高效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简单说,就是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数学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完成。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什么是数学高效课堂?
一般地说,高效课堂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简单说,就是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数学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完成。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高效课堂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这里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前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时间是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的”。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 “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高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呢?
1、问题要有趣味性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分钟能写25五个字,我已经写了11个,怎样表示?”学生很有兴趣,我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
2、问题要有真实性
根据数学学习“生活化”的原则,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够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3、问题要有思考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
4、问题要有针对性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的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形成思考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有针对性,紧扣本学科学习内容。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5、问题要有挑战性
学生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富有情境的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不断建构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富有情境的课堂,能释放出无穷的魅力,在学生的心田上绽开绚丽的花朵;富有情境的课堂,能让生命的精彩在课堂上涌动。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
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四个环节。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如在五年级下册“图形变换”时,让学生结合坐转转椅情境的感觉,初步感知旋转,从而理解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角度)和实质(改变方位,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
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多利用探究形式启发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
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适当点拨,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方法或答案,这其实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我们要以互动生成的新教学过程观来反观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对互动生成的理解是不同的。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方法或答案,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
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六、注重有效的拓展延伸,培养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合理适宜的作业,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首先,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才会成为有效作业的前提之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留作业,孩子们愿意选择有所挑战、有所变化的事物,所以要紧紧围绕这一训练核心给孩子留一些有创造性的、有训练价值的题目。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变而富有挑战的形式,围绕训练淬,留少而精的作业(既能巩固新知,又不加重学生书写负担):(1)留有思维价值的题目;(2)留课堂中核心训练次题目,以反馈其训练过程的有效,以反馈其训练目标的达成状态;(3)把握好学生高效写作业的时间。这也是作业有效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实到实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
造性地学。因此,高效课堂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