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秦诸子◎论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师 飚)
《先秦诸子•论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师 飚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是提出在中文系本科教学中《先秦诸子》选修课的讲授最好采取专题的方式。点线结合、经纬交织,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开启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作者认为本科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对学术的探索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本文在总结《论语》教学中涉及的孔子的贵族教育、中庸思想新解和《论语》语言风格解构几个问题,均是教学与学术探索相结合的结果。
[关 键 词]
精义
专题
学术探索
贵族精神
平衡对称
第三状态
一
《先秦诸子概述》课的开设,是为了填补《先秦两汉文学史》讲授先秦诸子散文章节的不足。由于先秦两汉文学史头绪繁多,内容量大,在讲解先秦诸子散文时,往往只能简单带过,空疏、肤浅,甚至连一些应该掌握的名词概念都没有搞清楚。例如谈儒家学派的孔子的思想核心,仅仅提一提何谓“仁”、“礼”;讲《论语》文本仅仅提一提“侍坐章”;讲《论语》的语言艺术仅仅提一提“言简意骇”、“形象而富哲理”;作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生只留下浮光掠影,更遑论其余墨、道、法三家了。对比台湾、香港地区高校中文系开设的“经学”课程内容,我们的课程设置显然滞后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学与中国社会的穿透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港台地区高校中文系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讲授“经学”,校勘、训诂、经义,一节一章地解构,近乎一个系统工程。而我们开设先秦诸子课目,则侧重经义的串讲,原因是古代汉语专业分担了训诂、校勘等方面的传授。
先秦诸子文本、经义的讲授虽然单一了,但是要讲好、讲深、讲透、讲得精彩,殊非易事。因为先秦诸子的文章并不单纯属于文学的范畴,文学仅仅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个承载物,它依附于诸子散文上。这些散文,包含了中国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等学术思想的交叉混合。当我们要把它们提到文学的范畴来讲授时,也不能不对包含于其中的其它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识及其理论有清晰而准确的把握。这是难度,它难就难在要求教师先博而后专,先杂而后精。你避不开,绕不过,因此先秦诸子散文的讲授往往被视为畏途。以“中庸” 思想为例,《论语》中涉及“中庸”思想的条目仅三例(其实不止三处,如“唯酒无量,不及乱”等均是)。以往的论者谈“中庸”,一般的解释大抵为不过不失,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几点,强调适中、度,涉及的是认识论领域。如果你对认识论只有一般理解,那么,你可能就会到此止步。但是中庸的精妙内涵仅止于此吗?我们已经完全把握了它的精义吗?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倘若从儒家学说的历史发展来谈,则教学内容可能偏向思想史的路子。如果采用归纳法,突出儒学精义的阐释,理清含糊不清的概念,将之细分为若干专题,这样不仅能将儒学的关键知识点条分缕析地讲清楚、讲细致,而且还可以自由发挥,引古证今,使之融知识、理论、文本、现实于一炉。科学地将儒学内容细分专题,使这些专题覆盖儒学在封建时代的各个时期,点线结合,经纬交织,这样就可以清楚地勾勒出儒学的发展和蜕变。以下是依据这一教学思想而分的专题的标题:《孔子:一个享受生活的长者》、《儒学正名:儒家学派的升华》、《仁、礼:君权+父权的封建宗法主义》、《中庸:越来越清晰的第三种状态》、《君子:真正的贵族精神》、《孟子:让儒学精神蝉蜕龙变的斗士》、《荀子:一只将儒家学说牵引到法家的手》、《经学,将儒学捧上神坛》、《朱熹:在“知”与“行”中扭曲了灵魂》、《格物:在静默中走向虚无》、《经世致用:儒学精神的回光返照》、《儒学:走进我们民族精神的王国》、《康乾:儒学终于堕入了大海》、《论语:均衡对称之美文》。
在这些专题里,既有对文本精义的串解,又有儒学理论和现实实证的结合,究其实质,仍然是教学要求的体现。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的三结合。结合文学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个案达到启发理解的效果。以《康乾:儒学终于堕入了大海》为例,我们列举了现今大受追捧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皇帝》,指出他们在大历史观上误导了民众。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叶显恩的文章《面对全球大变动,康乾竟闭关自守》中也谈到,康乾的时代“同政治体制相适应,在文化上把儒学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尤其用力提倡程朱理学。当人类由传统走向现代,最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主导中国未来的传统意识和价值观念体系,却如一潭死水般的沉寂。”在明清两代儒家思想重农抑商、小农意识、鄙视科学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如江河日下。当我们在课堂上介绍到明代社会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军事、科技及航海均是世界第一。三百年后,竟落 2 到任人欺凌的田地,每提及此,同学们不禁唏嘘,扼腕叹息!作为电视剧,渲染康乾时期对内的作为,整贪倡廉,抚恤百姓,无可厚非。但若吹捧封建帝王“再活五百年”,则中华民族惨矣!这种重点个案的解剖,一方面见出先秦诸子思想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不可分割,另一方面是示范“学”和“识”的结合。知识是要运用的,理论是要用来分析的。不运用、不分析的知识理论是僵死的,不属于自己的。按照墨家的“三表法”,学问一定要走到这一步才能得到证实。但是必须指出,这种联系实际决非简单的比附,决非牵强附会的引申和不伦不类的串解。我们一定要杜绝哗众取宠、生搬硬套,因为那不是严肃的科学态度,而是伪科学!
二
教学必须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需要口才,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为基础,则教学便会流于一般。更次的,更会堕入轻浮浅薄、油嘴滑舌、插科打诨、不知所云的境地。因此,认真研读文本,广泛阅读有关论著,关注学术界的新动态、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高校教师的当务之急。先秦诸子之学在清代有过一次大整理、大争论的时代,近代一大批学者也作出了承传开拓之功。作为后学,想在这一个领域标新立异、独出机杼,实属不易。尤其是旧学根底浅薄,既未得陇、岂敢望蜀!
厚积薄发是学术探索的一个规律。既然对诸子之学颇有兴趣,那么,日浸月染,也会有点滴之得,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一知半解。这些见解,有的是学术界尚未完善、尚未彻底解决的;有的是一些最新的思维方式,力破传统、冲破樊囿。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它都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甚至可以说这二点才是选修课的精彩所在。试想一个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学术陈旧、思想滞后的教师,又如何能赢得学生的喜爱?
以前者而言,在《君子:真正的贵族精神》这一节中,揭示了孔子教育思想中一个尚未点明的事实——即他对其弟子实施的是贵族教育。一些阐释孔子教育的论述,不约而同地都回避了他培养学生的目标——贵族教育。其实只要看一看他的“文、行、忠、信”四教,看一看他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我们就能明白,他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均是围绕着这一点。“君子”,这个在《论语》中反复出现九十多次的词,实质上就是贵族的代名词!其中约有 3 八十处是对君子提出的修养标准,如“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亦即指人必须具备道德力量、智慧力量和意志力量(亦如我们今天的德、智、体)。有了这三种力量,人就充满了理想和自信(犹如当代英国著名贵族学校顿公校以培养学生自信为目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论语》里提到的君子,也即贵族的概念是精神上的、道德上和学识范畴上的,而不是物质意义上的!是形而上,而不是形而下的。《论语》中,有关“君子”的标准,“刚、毅、木、讷,近仁”,“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君子不重则不威”,“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义以为上”,“欲而不贪”,“见利思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知耻”,“君子周而不比”等等,概括起来,其内涵为:天下为公、志存高远、胸怀坦荡、见义勇为、信守诚诺、内外兼修、悲天悯人、坚持操守,珍惜名誉,知耻改过,宽厚待人,谦逊礼让,知识渊博,文武兼备。孔子教导他的学生要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他的教育的许多对象虽然是平民,但培养的目标却是贵族!君子的标准对于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知识份子的人格灵魂的铸造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样,对于今天在经济时代、商业大潮中浮躁的人心,对于那些只讲功利、不讲理想,只讲金钱、漠视人格的人而言,当有震耳发聩的醒世作用。君子是崇高的,小人是猥琐的。有人曾经说过,读完《论语》,你可能成为另一个人,诚哉斯言!
除此,还有《论语:均衡对称之美文》一节。如前所述,对于《论语》语言的高雅丰赡、言简意赅,人人称是。但凡学者论文,不约而同均作如是语。但《论语》语言究竟好在何处,却是语焉不详。我们在读《论语》时总有一个感觉,就是他的许多名言名句,令人印象深刻,且常过目不忘。这里除了《论语》思想内容上的丰富深刻以外,它的形式结构上的均衡对称之美,应是它语言艺术魅力所在。知其然,亦应知其所以然。从美感认识上看,孔子提倡“中和”之美,“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以《诗经》为教材,《诗经》的四言句式,其句子结构本身具平衡的特点,整齐而有节奏感。孔子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从《诗经》中吸取了四言句式,将经过提炼的精准简约的四言结构文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检索《论语》全书,四言句式和准四言(即五个字一句嵌上一个虚字或关联字)多不胜数:“君子群而不党,比而不周”,“人而无信,4 不知其可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而不咎”,“任重而道远”,比比皆是。同时,在行文造句时,它又追求形式上的对称美。这种形式上的对称,形成了韵律美。它的对称,有一句中的对比,如“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也有句与句的平行对比,如:“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有正对,也有反对。这种均衡对称的结构形式,再加上虚词和关联词的适当加入,对举而互言,使整齐对称的句式又起了一些变化,从而使文句呈现舒展而优雅的从容不迫的态势,句式整齐而不板滞,节奏鲜明而流畅,使人们易于朗读记忆。如“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形式上的近乎完美的追求是《论语》语言美的重大因素。另外我们还可以对《论语》语言探根寻源。例如形成《论语》形象语言的因素,其源头有二:一是来自孔子钻研《易》的浸淫。《易》的写作特点是观物取象,“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对《易》理的钻研和沉迷无形中感染了孔子的语言风格。观物取像以寓哲理这一艺术特征,是《易》的,但也为孔子所接受。其二是孔子对《诗经》的重视,“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干什么呢?就是要“授之以政”,“使于四方”,也就是说要在人们的交往中加以运用。如同子贡回答孔子时的“《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受孔子称赞,同样验证了孔子的语言艺术得益于物象的可感性,令他的语言具象,生动而平易。
三
对《论语》的语言风格的解构,使我们深入到了对语言本体的探索。这种解构不再是表面的、概念化的,而是具体的、实验性的。我们不仅掌握了知其然,而且也懂得了所以然,同时也在无形中张扬了一种扎扎实实的学风,一种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才使得这门课程有了别开生面的感觉。然而这还不够,知识必须不断更新,学术的研讨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和前瞻性。这一点可以从《中庸:越来越清晰的第三种状态》章节中体味到。第三种状态是近年思想领域里涌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从目前来看,它是非主流的。因为长期以来,在观察世界和事物的思维空间里,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的两面以及互相的转化,5 尤其钟情于一分为二。但是由于现实里涌现出了太多的第三种状态,例如第三产业、第三世界、第三者(包括经纪人、中介、裁判、仲裁等职业)、第三势力、中产阶级等。这些第三状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占有比重,这就引起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注意。的确,我们不能否认第三状态的存在。物质有固、液、汽三种;材料有导体、半导体、绝缘体三类;声乐有高、中、低三音;交通灯有红、黄、绿三色;世界有天、地、人三才„„所有这些现象和事实引起了人们对事物存在状态的思索:传统的阴阳二元的思维角度是不是应该变换一下?以此去思索儒家思想里的“中庸”,才发现在那一个“中”字里,包含了多少丰富的哲理。过去解释“中庸”有没有接触到它的核心,它的实质?解拆“中”字,我们可以发现,“中”字中间的一竖正处于矩形的正中位置,它不偏不倚,不过不失,正是一种中间状态。象征着公正、客观,昭示着一种平衡状态。对于那个矩形方块而言,它在一种临界的位置上,向左或向右,都会打破这个字的平衡。因而,具有极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的优势,是创造一种平衡,平衡决定事物的合理存在,并孕育着事物变化的元素;打破平衡,就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中庸”真是一种极微妙的状态。它告诉我们,事物不止有两种状态,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具决定意义的第三状态。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就忽视了这种状态。老子也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极。”唯有“三”才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并具有决定意义(譬如父母双方唯有通过子女这个第三者方可传承香火)朱自清先生也看到了这一点。我们审视孟子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正是对“中庸”的准确运用。因为杨朱只知为我,墨子只知兼爱,两者走的都是极端,都缺乏对“度”的控制。孟子采取第三种立场,就是为了对度的准确把握。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曾经以短跑运动员的起跑①为例,以中国径走运动员刘宏宇和夺得奥运金牌的王丽萍②为例,说明第三种状态才是一种最佳、最具作用的状态。经过古今实例的举证,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庸的精义。而这种领悟,又与现代社会人类在思想领域不断探索、不断求新求变分不开的。从中可以悟到,经典的学习一定要与现代社会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思维结合,才有可能发现经典中未曾挖掘出来的内涵和价值。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要求他的机械专业的博士生,先要背会《老子》和至少半部《论语》,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他认为中国不是缺少科技人才,而是缺少人文科学人才,杨院士的思维显然有过人之处。我国著名物理 6 学家杨振宁教授200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金禧讲座”《中国文化与科学》对中国传统经学进行了科学的评判。他认为,“传统中国文化跟近代科学从精神上最主要的几个分别在于:传统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以思考来归纳天人之一切为理。这个传统里头,缺少了推演,缺少了实验,缺少了西方所发展出来的所谓的自然哲学。”我们在阐释先秦经典时,正是要加入推演,加入实验,加入自然哲学,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在承传古代思想文化方面做到更精准、更科学。
注:
①根据科学家的测试,运动员听到发令枪响,听觉敏锐的人只需0.09秒;迟钝的人需0.23秒,其中差距为0.14秒。对于一百米跑的运动员而言,他们成绩的计算是以0.01秒来计的。0.14秒,这是一个可供提高成绩的太大空间,因此,在起跑的那一瞬之前,就是处于一种第三状态(既非静止,又非奔跑)。运动员必须做到既不偷跑,又不能落后他人起跑。所以运动员苦练起跑技术,起跑是否迅速就成为运动员能否创出佳绩的关键。
②女子20公里径走世界冠军刘宏宇因身负夺冠任务,导致动作变形,于比赛中途犯规被罚下场。而没有夺冠任务的王丽萍却发挥正常,夺得奥运冠军。
原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8月
第二篇: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翻译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
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
(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啊?”
(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把(这事儿)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这位老人。(子路)到(那里),(老人)却(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至于道术不能推行,我们已经知道了。”
5.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早晨看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家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第二课:当仁,不让于师
1.鲁国大夫叔孙武叔毁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法超越。人即使要断绝自己(与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2.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夫,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3.颜渊感叹说:“(我的老师),仰望他越发觉得高远,钻研他的话语越发觉得坚实。往前看,他的道理有时在前面(遥不可及),忽然间却发现在后面(已经实践)。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引导别人,他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的知识、视野)广博,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使我)想停止都不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能,(可老师的学识道德依然)像一座卓然矗立的东西。即使想追随他,(也)没有办法了。”
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和仁,那我哪里敢(当)呢?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从不满足,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就可以这样说罢了。”
公西赤(字子华)说:“这正是弟子学不来的。”
5.孔子说:“遇到做“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6.孔子说:“诸位认为我有所隐瞒吧?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情不让你们(知道)的,这就是孔丘啊。”
7.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说:“从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跟他开玩笑罢了!”
8.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假如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9.孔子说:“颜回多么有才德啊!一竹筐饭,一瓢子水,(住)在狭窄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愁苦,可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才德啊!”
10.子路、曾点(字子皙)、冉求(字子有)、公西赤(字子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受拘束而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们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于大国之间,有军队来侵凌它,饥荒接着兵灾到来;(如果)我仲由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有勇气,并且懂得礼义道德。”
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方圆)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假使)让我冉求来治理它,等到了三年,(我)可以使百姓衣食丰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就要等德行高的人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呢?”
公西赤回答:“不是说(我)能做什么,愿意学习啊。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司仪啊。”
“曾点,你怎么样呢?”
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指弹奏终了时最后一声高音),曾点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跟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跟五六个成年男子,还有六七个男孩儿,在沂水中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啊!”
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个人出去了,曾点后来才离开。曾点说:“那三位说的怎么样?”
孔子说:“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问:“老师为什么对仲由笑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他的话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出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
“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的事吗?”
“在宗庙祭祀,或者会盟,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做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11.伯牛得了病,孔子去问候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死亡,这是命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
12.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要了我的命!老天要了我的命!”
13.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为悲伤。跟着他的人说:“您哀痛过度了!”孔子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第三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孔子说:“仲由,教你的你懂了吗?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2.孔子说:“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拿他没办法了!”
3.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错误!”
4.子贡说:“君子犯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6.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孔子说:“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
8.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孔子说:“做人却没有信用,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前端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10.子贡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使食粮充足,使武器装备充足,百姓就会信任政府了。”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这三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武器装备。”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还要去掉一项,那么对于剩下的两项先去掉什么呢?”孔子说:“先去掉充足的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没有粮食也不过是死亡而已),(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了。”
11.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见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庄重)。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3.樊迟(名须字子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下来,去见子夏说:“方才我拜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正直的人安置到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啊?”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舜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做了天子,从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4.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
5.子贡问:“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并帮助(有需要的)民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吧?”孔子说:“何止是仁,必定是圣了!尧、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仁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能够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
6.孔子说:“仁的境界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
7.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8.孔子说:“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以及仁义之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9.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中,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即如果实行仁能给他带来好处,他就实行)。”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参考译文
1孔子说:“如果求富而不违背道义,即使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我也去做。如果求富而违背了道义,我就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2孔子向公明贾问卫国大夫公叔文子这个人,说:“是真的吗?夫子不说话、不笑、不取财物?”
公明贾回答说:“把这事告诉您的人说错了(即告诉您这话的人弄错了)。夫子到了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的笑;对于财物,符合道义才取,所以人们不讨厌他取。”
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3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其中也有乐趣啊。干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好像飘浮在天空的云彩。”
4孔子说:“富和贵,这是人想得到的东西;可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贫和贱,这是人厌恶的东西;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君子如果离开仁,哪里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在吃一顿饭的工夫内背离仁,急迫仓促中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受磨难挫折时一定这样(按照仁的要求)做。”
5子路问怎样才算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就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又说:“现在的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就想到道义,面临危难挺身而出,付出性命,长期处于穷困之中,而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6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考虑:看考虑看得清清楚楚,听考虑听得明明白白,脸色考虑温和,姿态考虑恭敬,说话考虑忠诚,做事考虑不怠慢、不苟且,遇到疑难问题考虑向别人请教,气愤的时候考虑发怒会导致祸害或冤仇,见到得到某种东西考虑是否合乎道义。”
7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可无不可(即无一定之规),一切按照义去做。”
8子路问:“君子推崇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在位者有勇而无义就会作乱,平民有勇而无义就会成为强盗。”
9孔子说:“不修养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了道义不能变而从之(听到了合乎道义的事情不能去做),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不能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啊。”
10孔子说:“不是自己祖先的鬼、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正义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六、有教无类
1、【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领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1)、“有教无类”的含义?
明确: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2)、“有教无类”的意义何在?
明确:“有教无类”的思想及其实践,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2、子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一般人、普通人;语上,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孔子说:“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
领会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孔子看来,人的智力水平天生是有区别的,要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即“因材施教”,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了解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1)、颜回曾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句话意思是:听说了就表示去实践。即“闻斯行之”。
(2)、现在子路直接问这个问题,想不到孔子竟是另一番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3)、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曰“闻斯行之!”
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竟然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感到有些糊涂,就向孔子请教。而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原来,孔子之所以对同一个问题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为问问题的人不一样。
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现代教育上称为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忠、清高与仁相比还差得很远。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了解孔子启发式教育的思想
(1)、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
明确: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这主要是突出一点,就是启发,这种启发开导的功夫可以称为点化,能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代人认为这是启发式教育。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此话的意思显然是启发弟子学会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做学问,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是现代教育学要求的举一反三。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没有什么收获),还不如去学习。”
分析:孔子的教育思想里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和思互相促进,只有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7、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欺骗、迷惑;殆,危险。
【译文】 孔子说:“光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光思而不学就会陷入危险。
分析:这是说学和思不可偏废,能学习且善于思考,学思并重,这样才能两全其美。
8、子日:“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回,颜回;说,通“悦”,喜欢。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是我不喜欢的。”
分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故孔子多次赞扬他。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吧?”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他讨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事情告诉他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分析:孔子希望所有人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富都能安安分分,便可以天下太平了。
10、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
日:“礼后乎?”子日:“起予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起,启发;言,谈论、讨论。
【译文】子夏问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绘画。”子夏问:“这是说先有仁义然后才有礼吗?”孔子说:“卜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啊!可以开始与你讨论《诗经》了!”
分析:孔子认为,内心的道德情操决定外表的礼节仪式,先有仁义才有礼节。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参考译文
1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生下来就有知识),这种人是上等的;学了然后知道,这种人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而去学习,这种人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不学习,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了。”
2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它的人。”
3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孔丘一样忠厚诚实的人,只是比不上我孔丘喜欢学习啊。”
4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六种弊病吗?”
仲由回答:“没有啊。”
孔子道:“坐下!我告诉你: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的,却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5孔子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在上位的人对父母、亲族笃厚(即厚待父母、亲族),那么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厚之风;在上位的人不遗弃旧交,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不厚道。”
6子夏说:“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上,能够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跟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有信用:这种人虽说没学,我也一定说他学了。”
7孔子说:“有德者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鲁哀公问道:“你的学生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不把自己的怒气(或者对某人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好学的了,再没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9孔子说:“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自己(增加学识、修养道德),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
10孔子说:“后生小子进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要敬重长上,谨慎而诚实,广泛地关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几点以后还有力量,就用来学习礼乐制度和文化知识。”
11陈亢问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说:“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
伯鱼答道:“没有啊。曾经有一次,(夫子)一个人站着,我孔鲤快步走过庭院(表示恭敬)。夫子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话(指话说得不漂亮、没有依循)。‟我退回便学《诗》。后来有一天,(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孔鲤快步走过庭院。夫子说:„你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习《礼》,就不能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我退回便学《礼》。就听说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情,知道了三件事:听说了学习《诗》的意义,听说了学习《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选读》说课稿
课程特点与教学建议
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选读》单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开设方式,是采用综合性的模块,是从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是片段,进行阅读探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体会诸子言论以及文章的妙处,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要把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要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把先秦诸子的学习和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教材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节讲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本单元采用现在这种形式编排,是为了使学生对《论语》及孔子有一系列专题性的了解,也是为了把《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学生。分析学情
对于孔子和《论语》,学生较熟悉,他们在初中学过《<论语>十则》,高中必修一的“名著导读”部分,把《论语》列为必读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许多省市的高考把《论语》列为必考“三大文化经典”之一,学生很重视。所以,学习本单元,学生不仅有基础,而且有需要。但是,《论语》内容言简意丰,博大精深,学生理解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有效地指导。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本课主要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因为天下无道,孔子才跟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奔波,为社会改革而不懈努力。但是同一个时代,却有许多人不理解他,甚至嘲笑他。本文主要写孔子与隐士之间的矛盾,重点学习“子路问津”和“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先“子路问津”的教学,这一则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桀溺说的话和孔子所的话的意思。
桀溺说的话中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天下到处都像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你同谁去改变它呢?另一层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
孔子的话也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他要告诉桀溺等人: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他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其中关于桀溺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他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态,非常传神。学习“子路从而后”,主要理解子路最后所说的话的意思。子路说老人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但是他选择了隐居躬耕,这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老人想要保持自身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原则。子路认为,君子做官是为了行义而非谋利。子路的话代表了孔子的意思,体现了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的执著精神。其中关于荷蓧丈人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他瞧不起孔子师徒的神态,非常传神。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第一个问题:孔子跟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第二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文中的其他三则,可以灵活处理。或是在课上讲解,或是课后布置自学。本课要掌握的关键字词:“问津”的“津”字,“辟人之士”的“辟”字,“遇丈人”的“丈人”,“以杖荷蓧”的“荷”字以及“使子路反见之”的“反”字。以上是第一节教学的内容和设计。
二、《当仁,不让于师》
本课主要讲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本课共有13则选文,内容繁杂,其中第10则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学过,我们不做重点讲授。其余12则可以提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在弟子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重点学习第1则和第3则。
第1则是写子贡赞扬孔子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是别人无法超越与诋毁的。在自贡心中,孔子是崇高而伟大的。
第3则是写颜渊对孔子的赞誉。在颜渊眼中,孔子是学识渊博、施教有法、学问高深的。
2、孔子与弟子是如何相处的?重点学习第7则、第8则。
第7则写孔子跟子游开“杀鸡焉用牛刀”的玩笑,主要表现他诙谐幽默的性格。
第8则写孔子在子路面前发誓的故事。一个老师在学生面前赌咒,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孔子可亲可敬的一面。
可见,孔子跟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
3、孔子是如何关爱弟子的?重点学习第9则、第11则和第13则。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第11则是写孔子对身患“恶疾”的伯牛的无限关爱。伯牛得的是麻风病,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患此病者常常遭人嫌弃,可是孔子对伯牛却毫不嫌弃。其中“自牖握其手”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孔子对伯牛的无限关爱之情。第9则写孔子对颜渊安贫乐道精神的赞扬,第13则是写孔子为颜渊之死而痛哭不已。这两则在内容上不难理解,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精妙之处,老师要做适当指导。比如说第9则,在28个字中,“回也”重复了三次,“贤哉”重复两次,这充分表达出孔子对颜渊的赞美之情。其中“人不堪其忧”,是用反衬的方法,加倍赞叹颜渊这种“不改其乐”的可贵精神。
又比如说第13则,在26个字中,“恸”字出现了四次,足见孔子悲伤的程度。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却写得非常曲折、非常沉重。颜渊去世,孔子哭得异常悲伤。弟子们实在看不下去,就劝他说,老师您哭得太伤心!没想到,他竟然反问说,我哀痛过度了吗?大家想想,一个人悲痛到这种程度,自己却不知,这是何等的悲痛!为弟子之死而悲痛到这种程度,可见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深。也许正是这样的感情,才博得弟子发自内心的爱戴。孔子对弟子的爱如此地深厚、如此地真挚,让我们深受感动,仰慕不已!本课关键字词如下:重点字词是“夫子矢之”的“矢”字,“自牖握其手”的“牖”字,“人不堪其忧”的“堪”字。
三、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本课主要讲孔子的生存智慧。所选12则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第1则、第2则讲如何对待无知、第3、4、5则讲如何对待过错、第7则是说如何责己责人、第8则是说如何做事、在第9则、10则谈如何对待诚信的问题。其中,对待诚信的问题是教学重点。下面重点谈谈关于“诚信”问题的教学。
在第9则中,孔子说,对个人来说,诚信是处世之本。人不讲诚信,就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在第10则中,孔子认为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民无信不立”,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对于社会而言,诚信则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
孔子非常重视诚信,但是孔子所说的诚信不是没有条件的,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违背道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习题二所选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关于孔子对待“诚信”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孔子所说“诚信”的原则,那就是讲诚信不能违背道义。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建议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本课主要讲孔子的“仁”的含义。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教学中要结合具体选文加以归纳分析。主要学习第1则、第2则、第5则选文。
第1则是写颜渊和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问答。理解的关键在于“克己复礼”四个字。什么是“克己复礼为仁”呢?孔子认为,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仁。仁是内在的观念,礼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点,学生可能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指导。礼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却是社会所必须的。每个人都放任自己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就会混乱。所以,人只有克制自己,回复到礼,才能使社会变得有序和谐。第2则是写孔子回答仲弓的问仁。本则中,孔子从“敬”“恕”“忠”三个方面回答仲弓的问题。孔子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从否定的方面说明仁意味着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
第5则是写子贡和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问答。孔子提到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要从肯定的方面说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告诉人们应该干什么。
结合樊迟问仁,我们就可以对孔子的“仁”的含义做一下归纳:从自处的角度看,孔子所说的“仁”意味着克服一已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从处世的角度看,“仁”就是就是爱人,就是设身处地地体贴人。
选文的第7、8、9则主要讲对待仁的态度。孔子及其弟子认为,志士仁人要把实现仁、成就仁当做人生最高的生存价值和精神目标来追求。内容不难,加以点拨即可。本课关键字词有:“克己复礼”的“克”字,“天下归仁”的“归”字,“请事斯语矣”的“事”字,“在家无怨”的“家”字,“济众”的“济”字,“尧舜其犹病诸”的“病”字,“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的“约”字。
五、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本课主要讲孔子对“义”的坚守。其中富贵与道义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主要学习第1则、第3则、第4则。
第1则选文是说对待富贵的态度。孔子认为只要合于道义,富贵就可以追求;不合于道义,富贵就不能追求。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他把追随道义放在求福谋利之上。孔子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
第3则选文是说快乐观和富贵观。学习这一则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贫寒简单生活的快乐所在。孔子何以能达到贫而乐,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呢?关键在于孔子一生致力于“道”的追求。在孔子那里,感到快乐的不是贫寒、简单的生活,而是在贫寒、简单的生活中坚持实践道义。第4则选文说的是富贵与道义的关系。孔子认为对财富和显贵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追求富贵或抛弃贫贱,都要符合道义。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仁德践行仁德。
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谈感受。本课关键字词有:“富而可求也”的“而”字,“饭疏食饮水”的“饭”字和“水”字。
六、第六节《有教无类》,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学生课外自学。这里不说了。
七、第七节《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
本课主要讲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重点学习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孔子以好学自许,选文第3则就说到这个问题。但是,他所说的“学”跟我们现在常说的不同。
第4则选文,提到了“六言”和“六弊”。所谓“六言”,指的是“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所谓“六弊”指的是“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病。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偏执于德行而不好学,就会产生种种弊端,好学就可以防止这些弊病。这意味着他所说的“学”,主要是一种道德修养,简单地说,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礼、修身。第6则选文记录子夏的话,说的是先学德而后学文的学习观。子夏认为,一个人能够尊重贤德之人,孝顺父母,尽忠君主,取信朋友,就是学习过的人。可见,他所说的学的内涵主要是指品行修养方面。
第7则选文记录孔子的话,说的还是“什么是好学”的问题。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要做到尚俭,敏事,慎言,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并随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可见,孔子所说的学也是指品行修养方面。
那么,第11则选文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介绍了孔子所说的“学”的两项具体内容。孔子的弟子陈亢怀疑孔子为儿子开小灶,就问孔子的儿子孔鲤有没有从孔子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孔鲤回答没有,并讲了自己学《诗》和学《礼》的事情,陈亢听后非常高兴,说明白了学习《诗》和《礼》的意义。由此看来,孔子是拿《诗》《礼》等典籍教育后辈,其重点还是在立身处世方面。
所以,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从人格修养、道德实践的意义上说的,跟现在通常所理解的喜欢学习知识或技能是不同。这一点,我们要讲清楚。这样,我们就把《论语选读》的主要教学内容说清楚了。最后说说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期间,要指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力求对孔子的生平有更多了解。单元教学结束,要求学生选择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做专题探究,写一篇小论文,来巩固学习效果。至少要写一篇读书札记,谈谈学习体会。
王一毛
第四篇: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建议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拓展课程
加深课程
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其目标:
1.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2.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文言:理解和积累古代汉语知识以读懂文章
文章: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
文化: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 教学建议:
1、紧扣文本
非哲学课、思想史课
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
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
2、落脚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
落脚到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人的立身处世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见,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
3、和必修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4、挖掘先秦诸子的艺术魅力
5、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取舍、补充、拓展)
《论语》:“学与思”、“言与信”、“己与人”、“义与 利”、“孔子论仁”、“孔子论友”、“孔子论诗”、“孔子 论教育”、“孔子的审美观”、“孔子的师生观”等。
处理教材——
考虑三对矛盾:多与少、深与浅、难与易
基本原则:突出重点,淡化转化难点
重点内容:论语、孟子
三类课型——诵读、精讲、探究交流
1、感受典雅,自主诵
2、读课。
朗读、品读、悟读、赏读
2、教师精讲,点拨求思课。
学生自己不能驾驭的文言知识
选择、精讲某个文化专题(孔子“仁”)
精讲各则选文之间内在联系(“仁”与“礼”)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1/4
选择多种解释、解读的选文精讲
“学而时习之”
3、探究交流,拓展延伸课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一、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对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比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课程的一切目的,都应该落实到相关经典篇章的学习、阅读和分析当中。跟现在的小说散文等比较起来,先秦诸子方面的文章似乎还相当原始,但是它们自有后人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而言,它们都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发展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而阅读、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本课程的宗旨,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这几个“有益于”。
二、对任课老师的建议
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学用书提供的材料,组织生动有趣、丰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不要脱离了文本讲授和学习这个基础,或者说不要把这门课程上成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思想史课程。
撇开文本的讲授和学习去讨论先秦诸子的思想、文章以及它们的现代价值,诸如孔子的思想如何如何、庄子的思想如何如何、《论语》的文章如何如何、《庄子》的文章如何如何等等,尽管可能会轻松一些,却不足以使学生养成古文阅读和分析的基本功,不足以使学生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2/4
打好今后在这一方面长效发展的根底。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来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和个性。以丰富和提高学生在阅读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老师们自然会辛苦一些,可是学生则会长期受益。
二、不要把这门课程上成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见,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所以,从一个方面来说,这门课程,只有落脚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才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够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思考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门课程,只有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落脚到人的立身处世、落脚到人如何因应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才足以显示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诸子的最高价值。处理好这些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建立起这门课程的独特优势。比如,学习《论语》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学会推心置腹(将心比心)地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学习《孟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自信向善、树立高尚的人格等;学习《庄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珍重生命、善于因应人生的困境、善于增强生命的韧性、不断克服自我的局限、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应该立足于张扬先秦诸子具有正面启发和引导意义的一面。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消极或者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比如儒家有一些不利于科技发展的思想,法家则有极端专制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倾向等。在高中教学阶段,这些问题暂时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本教材在选文和编写的过程中已经注意了这一问题,这里提请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意。
三、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
比如学习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学说,可以引导学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还没有做到;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看看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吸收;学习《庄子》一书中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可以引导学生以北海若那蕴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满的境界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这些思考,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地开展,比如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就这一类的问题写作思考札记等等。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养成一种反省自我的习惯,学以致用。
还可以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被、假药假酒、劣质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学习《老子》“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章,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那些做事情即将成功,却由于不能“慎终如始”而终归失败的例子,来加以思考。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正确、深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先秦诸子的现代价值。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3/4
当然,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或相关社会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流于泛滥。因为诸子思想浑厚深刻,而学生生活阅历、阅读经验都还非常有限,很多东西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是很正常的,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对诸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渐进的、长远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不必片面追求让学生把诸子都“读懂”“读透”了,从而将诸子思想浅显化、简单化,乃至庸俗化。
四、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和讨论,——这些座谈和讨论甚至可以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来开展。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汇,来促进对问题的思考,加深认识,产生思想的火花;通过交流,来激发学习学习、思考的兴趣。本课程可以交流讨论的话题非常之多,教材以及教师用书都提供了一些例子。其实,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四端说”的启示意义、《庄子》的“尊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庄子“无路可走,终归于有路可走”的思想取向及其启示意义、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的异同等,都可以拿来讨论、座谈乃至辩论。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在准确、深刻把握先秦诸子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以弘扬诸子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基础,切当地联系自我和社会实际,但又不偏离本课程的主旨。
五、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
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诲,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学术,不是迂远疏阔的思辩玄谈,而往往是生动活泼的、奇异美丽的、温情体贴的、对社会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的。任课老师只有把诸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用这种魅力来感动他们,才能够使他们产生丰富的阅读快感,使他们渐入佳境。在编写教材和教师用书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发掘诸子文章的魅力,目的就在这里。总之,要努力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先秦诸子是引人入胜的。
六、是要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和必修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先秦诸子是培养高中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之一。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曾打比方说:读好先秦时候的典籍,再往下读,那是“顺流而下”;反过来,先读了后面的典籍,即便读得很好,再去读先秦时候的典籍,那是“仰攻”。这个比方很能说明其中的道理。通过学习、研读先秦诸子,来掌握一批古文常用的基本词汇,掌握相关的基本语文知识,培养自己对古文的语感,自然会提高阅读其他古文篇章的能力。而且,就像吕思勉先生说的,“中国文学,根柢皆在经、史、子中,近人言文学者,多徒知读集,实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他说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必修课程中有不少篇章,其表达方式或思想内涵实际上根源于先秦诸子的。任课老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中,注意提示这一层关系,既可以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外,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有不少跟先秦诸子直接相关。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先阅读《韩非子》当中的一则故事,然后以它内含的道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时题目提供的是原文的意译)。像这样的例子,任课老师适当地予以提示,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相信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在这一方面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4/4
第五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自主预习:
一、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2、,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4、,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小车无軏,_________。
7、岁寒。
8、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②女;③为:表,相当于""④知1:;知2:;知3:.⑤是:.
翻译:
【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角度:求知方面-------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末:指;(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翻译:
【探讨:第2、3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选文第3则: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角度:对待错误-------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而在于能否,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②之2:;③食;④之3:。⑤更: 翻译:(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
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②而:;③远: 翻译:
【探讨: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角度:与人相处方面--------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而不能一味别人的不是。所以,“”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课时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
【探讨:第8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莒父是鲁国的城邑,具体位置现在还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长官。“问政”就是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见小利”是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角度:从政方面--------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否则就无法达到;不要,否则就。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否则,“欲速则不达”。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②何以行:. 翻译:
选文第9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个。大车是古代用牛力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力的车。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輗,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軏。如果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10)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②于斯:于,;斯:.③何先: 翻译:
【探讨:第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翻译:(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探讨: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为人处事-------启发:人应松柏一样,要有且要经受得起各种,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奔流不息、。借此劝戒后人要,用的时间投入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求知-----
2、处世-------
3、从政-----切记“”
4、治国处事-----“”
5、为人处事-------
二、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罹:;“苟毋适卫,吾出子”苟:出: 盟可负邪
负: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