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运动性游戏的挑战性与安全性研究
徐珊
绥德县天线宝宝幼儿园 718000
有别于室内静止游戏,幼儿园运动性游戏是一种高结构的教学表现形式,它以幼儿的身体发展、体育精神的培养及社会性发展等为主要目的。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挑战性”活动常常为广大教师所推崇,也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这类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运动兴趣,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运动水平。然而,挑战性越强,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就越多,这让很多教师有所顾虑。
在运动性游戏,教师在处理“挑战性”与“安全性”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做法上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挑战性”与“安全性”,明确认识,力求既使挑战不失本色,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一、挑战的内涵与实施要点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是指幼儿主观上想要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范围,达到高于原有基础水平的行为。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倾向于设臵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以提升活动价值。然而,要真正体现活动的挑战性,需要对挑战的内涵形成清晰的认识,并把握实施要点。
(一)正确认识挑战的两个层面
在运动性游戏中,一般通过两个层面诠释挑战,即运动性游戏、动作技能的提高和社会性发展。
◆动作技能的提高
这主要体现为教师通过激励和指导,鼓励幼儿在挑战中突破自我极限,使幼儿的动作技能水平获得新的提高。这种单纯的技能提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备受青睐,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很快看到活动效果,使幼儿直观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社会性发展
除了动作技能的显性提高,教师通常还会设臵一系列隐性的挑战内容,从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合作、坚持、勇敢等)。如从单一游戏到双人配合游戏;从单一信息整合到复合信息整合:从单一空间游戏到多元空间游戏等,都是以隐性的方式给予幼儿挑战的平台和空间,来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二)准确把握挑战的“度”
所谓挑战的“度”,一方面指难度,体现为教师所设计的挑战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挑战难度如果过高,远远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就会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指心理承受度,即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要符合幼儿当前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范围,如果超出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如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避免营造恐惧的氛围和环境,尤其对于小班幼儿,布臵的场景不能过于黑暗,模仿的动物不能过于凶恶,以免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幼儿造成阴影与创伤。
(三)合理设臵不同难度的“挑战点”
幼儿的体育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用一种标准去恒定“挑战点”,而要根据活动目标的需要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臵不同难度的运动性游戏“挑战点”,以满足全体幼儿积极挑战的欲望。如在跳远活动中,教师可设臵不同宽度的障碍供幼儿选择,鼓励幼儿勇敢尝试挑战,同时也要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
(四)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
在运动性游戏中,很多教师在鼓励幼儿尝试挑战时,语言较为平淡,肢体动作较为贫乏,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直接影响了挑战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以激发幼儿挑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可以变换姿势,或放松地站着说,或蹲下来说,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要求:教师可以变换语调,或轻声细语地描述,或响亮地提出要求等。这些强烈的反差能让幼儿更好地保持注意力与兴奋度,对于同一件事物表现出更多的好奇,从而增强挑战的欲望。
(五)挑战应注重体现包容性
在运动性游戏的挑战环节,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每个幼儿都必须完成挑战,而不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幼儿,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挑战成功,挑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勇于挑战、乐意挑战。教师应该看重幼儿主观积极的挑战意愿和挑战过程,要体现挑战的包容性,允许有瑕疵,更要允许有失败。
二、安全的贯彻与实施要点
安全是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然而,随着挑战的难度不断增加,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多。为了使挑战有安全保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工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障幼儿的安全。
(一)活动前仔细询问
在开展运动性游戏活动前,教师必须询问班级幼儿有无身体不适、患疾或疲劳的情况,应避免让这些幼儿参与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免造成更大程度的伤害。
(二)进行规范的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用语如果不规范,就会导致幼儿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与错误的模仿行为。如同样是带领幼儿跑步,有的教师会认真地将每一个动作进行分解,并做好摆臂、开步、手的形状甚至呼吸等示范:有的教师只是随便跑跑,简单地要求幼儿模仿。不规范的动作示范与讲解,会让幼儿形成不良的动作习惯,成为幼儿运动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教师要以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与用语传授幼儿技能,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幼儿的自主运动作好铺垫。
(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在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环节,除了放臵必要的保护器械(如软垫、护具等)外,教师还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教师的站位、手势、距离等,都是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安全的重要因素。如在“跳山羊”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站位及动作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安全性,活动中教师应迎面站于幼儿落地一侧,双腿呈弓步状,双手自然迎出,以防幼儿落地时跌倒。教师必要的保护行为,既能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有效的保护动作,从而增强幼儿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四)积累日常运动性游戏的经验
日常运动性游戏是安全的有力保障,幼儿经常参与各项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各关节、肌肉、器官得到锻炼与发展,增强运动能力。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每天进行晨跑:带领幼儿复习已学过的体育运动内容,练习主要动作;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或比赛活动;开展亲子体育游戏,将运动的理念融于家庭教育中等。幼儿在日常锻炼中不断积累运动经验,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可以通过有效刺激进行不断完善与突破,这种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从容应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在安全上也有较大的保障。
(五)组织专题练习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专题性”的运动性游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行为,并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幼儿在某一情境中进行体育运动,使幼儿形成某一特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行为。如游泳、遇震遇火逃生、滚落时的自我保护动作等,这些特色鲜明的体育教学活动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形成固有的安全意识。
三、“挑战性’’与“安全性”的关系
从以上关于挑战和安全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的“挑战性”与“安全性”并非相互独立的,两者也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而应该不分彼此、相互融合于体育教学活动中。
(一)“挑战”是“安全”的高层次表现
在幼儿园运动性游戏中,只有将“挑战”之前所有的安全工作都做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挑战”环节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与实施。如在一个高处向下跳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在幼儿熟悉向下跳的起跳、落地等一系列正确动作后,并且在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实施难度更大的“叠高”挑战环节。因此,只有当“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挑战”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有了安全保障的“挑战”才能称之为“挑战”,否则只能叫做“冒险”。
(二)“安全”在“挑战”中无处不在
“安全”在“挑战”中扮演的是“幕后工作者”的角色,对于活动中所有的安全隐患,教师都必须事前做好充分的考虑与准备。如器械位臵的摆放、游戏队形的疏密、教师的站位、幼儿生理与心理的极限等,这些都是在“挑战”环节中时时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因素,教师必须时刻将“安全”牢记心中。
第二篇:正确认识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的挑战性与安全性
有别于户外运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是一种高结构的教学表现形式,它以幼儿的身体发展、体育精神的培养及社会性发展等为主要目的。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挑战性”活动常常为广大教师所推崇,也深受幼儿的喜爱,因为这类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运动兴趣,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运动水平。然而,挑战性越强,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就越多,这让很多教师有所顾虑。
实践中,教师在处理“挑战性”与“安全性”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做法上也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刻地认识“挑战性”与“安全性”,明确认识,力求既使挑战不失本色,又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安全,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一、挑战的内涵与实施要点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是指幼儿主观上想要突破自己原有的能力范围,达到高于原有基础水平的行为。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倾向于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以提升活动价值。然而,要真正体现活动的挑战性,需要对挑战的内涵形成清晰的认识,并把握实施要点。
(一)正确认识挑战的两个层面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般通过两个层面诠释挑战,即动作技能的提高和社会性发展。
◆动作技能的提高
这主要体现为教师通过激励和指导,鼓励幼儿在挑战中突破自我极限,使幼儿的动作技能水平获得新的提高。这种单纯的技能提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备受青睐,因为这可以让教师很快看到活动效果,使幼儿直观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社会性发展
除了动作技能的显性提高,教师通常还会设置一系列隐性的挑战内容,从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合作、坚持、勇敢等)。如从单一游戏到双人配合游戏;从单一信息整合到复合信息整合:从单一空间游戏到多元空间游戏等,都是以隐性的方式给予幼儿挑战的平台和空间,来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二)准确把握挑战的“度”
所谓挑战的“度”,一方面指难度,体现为教师所设计的挑战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挑战难度如果过高,远远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就会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指心理承受度,即教师所创设的环境要符合幼儿当前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范围,如果超出了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如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避免营造恐惧的氛围和环境,尤其对于小班幼儿,布置的场景不能过于黑暗,模仿的动物不能过于凶恶,以免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幼儿造成阴影与创伤。(三)合理设置不同难度的“挑战点”
幼儿的体育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用一种标准去恒定“挑战点”,而要根据活动目标的需要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挑战点”,以满足全体幼儿积极挑战的欲望。如在跳远活动中,教师可设置不同宽度的障碍供幼儿选择,鼓励幼儿勇敢尝试挑战,同时也要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
(四)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在鼓励幼儿尝试挑战时,语言较为平淡,肢体动作较为贫乏,不能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直接影响了挑战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采取富于变化的激励方式,以激发幼儿挑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可以变换姿势,或放松地站着说,或蹲下来说,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要求:教师可以变换语调,或轻声细语地描述,或响亮地提出要求等。这些强烈的反差能让幼儿更好地保持注意力与兴奋度,对于同一件事物表现出更多的好奇,从而增强挑战的欲望。(五)挑战应注重体现包容性
在体育教学活动的挑战环节,教师不能硬性地规定每个幼儿都必须完成挑战,而不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幼儿,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不是每个幼儿都能挑战成功,挑战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勇于挑战、乐意挑战。教师应该看重幼儿主观积极的挑战意愿和挑战过程,要体现挑战的包容性,允许有瑕疵,更要允许有失败。
二、安全的贯彻与实施要点
安全是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然而,随着挑战的难度不断增加,活动中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多。为了使挑战有安全保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安全工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障幼儿的安全。(一)活动前仔细询问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前,教师必须询问班级幼儿有无身体不适、患疾或疲劳的情况,应避免让这些幼儿参与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以免造成更大程度的伤害。(二)进行规范的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示范动作、示范用语如果不规范,就会导致幼儿出现认知上的偏差与错误的模仿行为。如同样是带领幼儿跑步,有的教师会认真地将每一个动作进行分解,并做好摆臂、开步、手的形状甚至呼吸等示范:有的教师只是随便跑跑,简单地要求幼儿模仿。不规范的动作示范与讲解,会让幼儿形成不良的动作习惯,成为幼儿运动中的“安全隐患”。因此,教师要以正确、规范的动作示范与用语传授幼儿技能,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冲击,为幼儿的自主运动作好铺垫。(三)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在挑战难度较大的活动环节,除了放置必要的保护器械(如软垫、护具等)外,教师还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教师的站位、手势、距离等,都是直接影响幼儿身体安全的重要因素。如在“跳山羊”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站位及动作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安全性,活动中教师应迎面站于幼儿落地一侧,双腿呈弓步状,双手自然迎出,以防幼儿落地时跌倒。教师必要的保护行为,既能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又能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学习科学有效的保护动作,从而增强幼儿运动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四)积累日常体育运动的经验
日常体育运动是安全的有力保障,幼儿经常参与各项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各关节、肌肉、器官得到锻炼与发展,增强运动能力。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每天进行晨跑:带领幼儿复习已学过的体育运动内容,练习主要动作;组织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或比赛活动;开展亲子体育游戏,将运动的理念融于家庭教育中等。幼儿在日常锻炼中不断积累运动经验,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可以通过有效刺激进行不断完善与突破,这种运动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从容应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在安全上也有较大的保障。(五)组织专题练习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专题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行为,并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幼儿在某一情境中进行体育运动,使幼儿形成某一特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行为。如游泳、遇震遇火逃生、滚落时的自我保护动作等,这些特色鲜明的体育教学活动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幼儿形成固有的安全意识。
三、“挑战性’’与“安全性”的关系
从以上关于挑战和安全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挑战性”与“安全性”并非相互独立的,两者也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而应该不分彼此、相互融合于体育教学活动中。(一)“挑战”是“安全”的高层次表现
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将“挑战”之前所有的安全工作都做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挑战”环节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与实施。如在一个高处向下跳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在幼儿熟悉向下跳的起跳、落地等一系列正确动作后,并且在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实施难度更大的“叠高”挑战环节。因此,只有当“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挑战”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有了安全保障的“挑战”才能称之为“挑战”,否则只能叫做“冒险”。(二)“安全”在“挑战”中无处不在
第三篇:快速反应性游戏
1、游戏(立棍不倒)
1)目的:发展反应速度,提高起动及跑动速度。
2)准备:在体育场上画一个大圆圈,备两木棍。游戏者围成一个大圆圈。排头按顺时针方向报数,然后全体蹲下。教师指定1号游戏者到圆心,手持木棍插在圆心准备。
3)方法:游戏开始,1号游戏者手扶木棍呼号,呼号后立即撒开木棍,被呼的游戏者马上站起来,跑向圆心接住木棍,1号游戏者跑到被呼号位置蹲下。如此往复。没有接住木棍者受罚。
★要求:
1)学生头脑要清晰
2)听错号或记错号的游戏者受罚
3)叫号者必须将木棍垂直插在圆心处方可叫号,叫号后再撒手,否则犯规。
4)游戏者要灵活:如1号叫到5号,5号去接木棍,一接到手,即喊8号,8号迅速去接棍,就这样不停地进行。
3、《看谁动作快》
游戏目的:发展反应速度,提高平衡能力。
游戏准备:垫子两块。画两条相距20米的平衡线,一条为起跑线,一条为终点线,距起跑线10米处平行放置两块垫子。
游戏方法:把游戏者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面对垫子,成纵队站在起跑线后。
听到教师发令后,各队排头跑向垫子,在垫子上做一个前滚翻后,跑至终点线返回,再在垫子上做一个挺身跳(如图1),跑回起点线击第二个游戏者的手掌,第二人开始跑,依次进行。游戏结束时,以速度快的队为胜。
游戏规则:
(一)去的时候在垫上必须做前滚翻。
(二)垫上动作漏做一个扣1分。
教学建议:
根据游戏者的技术情况,垫上动作可加大难度,如后滚翻、鱼跃前滚翻、侧手翻等。
第四篇:运动游戏:齐心协力
区域:小兔跳跳
名称:齐心协力
材料:羊角球、呼啦圈
规则:
1、家长站起点、幼儿站终点
2、走着跳绳到呼啦圈处
3、跳过呼啦圈
4、拿起羊角球,家长用腿夹住羊角球跳到呼啦圈处
5、幼儿坐在羊角球上,像袋鼠一样跳回起点
6、家长在旁边跟着一起跑回起点。
第五篇: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
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
摘要:《幼儿园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已经把游戏引进幼儿园并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质量最大限度取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和游戏……
关键词:游戏;玩具研究;游戏活动
《幼儿园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活动是幼儿主体性发挥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游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已经把游戏引进幼儿园并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游戏活动的质量最大限度取决于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和游戏材料进行研究,掌握幼儿游戏行为、参与态度和轻叹体验的现象和规律,更好地指导幼儿游戏。
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里玩具多,游戏伙伴缺少合作的机会与对象,在园内虽有玩伴却是相互模仿,在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幼儿应“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合作既是社会交往中必备技巧、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十分重要,在游戏中孩子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有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一)游戏环境创设的重要性儿童要游戏,首先我们必须创设必要的游戏环境,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就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提供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地发展。
(二)游戏材料的适宜投放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M中二班的幼儿,幼儿年龄段偏小,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从培养最基本的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结合目标投放材料,通过材料投放适宜性,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针对性,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不同的材料,突出材料的丰富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的参与游戏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在音乐区、益智区投放相应的材料。
(三)儿童是游戏的体验者 也是游戏的操作者材料的丰富性、有趣性,能够吸引幼儿更多的自主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自制材料,自制玩具的过程是游戏的一个阶段,儿童制作玩具往往是从仿制开始的,逐渐发展到独立实际,创造新材料,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制作玩具是为了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机会,在制作过程中的模仿、想象和创造,一方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使双后变得更加灵巧。因而,玩具既能改善儿童的认知结构,流动性未知欲,又能促使幼儿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创造,在提高操作能力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说,儿童是游戏的体验者,也是游戏的操作者。
(四)游戏与玩具是幼儿进步的“工具”游戏是儿童玩的一种方式,玩具是儿童玩的一种工具,儿童在游戏学习中,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玩具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在游戏中,幼儿的举止言行都是围绕着玩具这个物质中心发展的,它给幼儿带来无限的欢乐。正是这种工具促进幼儿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因为它是儿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幼儿必须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游戏环节中游戏儿童体现并确认了自己的存在,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与科学道理相结合在一起时,心里会得到极大地满足,孩子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得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游戏,让 他们用积木建构公园、家具、立交桥等。即使是最简单的游戏,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快乐。
(五)玩中作乐 乐中作学 学中作思 思中作智游戏中,幼儿自己支配游戏主题、游戏环节、游戏角色以及游戏规则,体验了那份专着与执着,这是创新所必须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场面;为了垒起一座高高的城堡,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倒了重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最后终于达成心愿…….在游戏中,幼儿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索取,锲而不舍。这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能胜任游戏任务,所以才如此专注与执着。
我们要鼓励孩子别出心裁的玩,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如折纸船、捏动物、放风筝、过家家、收集石头、树叶、糖纸、贝壳、捉昆虫、饲养小动物以及集体游戏等,不要遏制孩子的玩性,当孩子凭借自己浅拙的审美意识去欣赏、鉴别它的形态美、纹理美、色彩美、并思量着能否把他们做成一幅“艺术展品”。
游戏作为儿童发展的一种存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的游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我们不仅仅要把儿童游戏堪称是一种教育方式,还要把它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属于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张迎晨:《浅谈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N】学前幼教报 2015-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