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学习评价研究的一点认识

时间:2019-05-15 03:2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初中历史学习评价研究的一点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初中历史学习评价研究的一点认识》。

第一篇:对初中历史学习评价研究的一点认识

对初中历史学习评价研究的一点认识

中学历史新课程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这给我们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认真解读,领悟“新课标”思想,真正认识到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历史教学应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学习过程,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评价方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设计课程,以学为重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我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由“写教案”变为“设计教学”从注重如何教到关注学生如何学。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我从设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例如:《汉朝的中外交流》设计 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调动图文并茂的三维立体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

第一,情景再现,看《张骞出使西域》视频。

第二,直观展示,展示佛寺,佛塔的图片,敦煌雕刻和壁画,王维的《鹿柴》诗,“世界,觉醒,境界,一尘不染,天花乱坠”等日常用语,引导学生得出佛教对建筑,雕刻,绘画,诗歌日常用语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亲自体会。设计“假如你是汉代的一个商人,在丝绸之路上你会怎样进行买卖?又会有哪些所见所闻?”这一想象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共同构思,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吧。大胆取舍,拥抱现实。

“佛教东传”教材中是淡化处理的,但由于湘潭很多人信仰佛教,既有紧邻湘潭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南岳,又有位于市区的昭山寺庙,很多家庭还供奉着观世音菩萨。针对湘潭的这种情况,将“佛教东传”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去自己所在的街道和昭山寺庙等地方“调查佛教”。在课堂上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设计一个自由谈:“你认为信佛是迷信吗?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激发思考,激励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教学在于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让一个又一个“问题”从学生的心灵喷涌而出。因此在这节课后,安排了“你还想说什么?”“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感悟?还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此设计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设计教学时,我努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近代社会,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认识、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都能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常规教学中,我们努力在每一课堂、每一教学活动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都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在教学中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的方法;告知学生历史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课,真正提高中学生历史教育的质量。

彰显人文,提升素养。

教学的第一要素,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习历史就是要学会做人。做既有高素质的人,又有高人文素质的人。作为人文学科主阵地的历史学科,其主要的教育功能就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总是依存于一定的载体,当然人文教育不应当是孤立的空洞的说教。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基本传授形式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育应成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新课标体系下,以教研促教学。

(1)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苏霍母林斯基说:品质培养品质。教师具有人文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每位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尽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文的内涵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继续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2)创设课堂的人文素养

民主的公民是通过民主的环境熏陶出来的,浓郁的课堂人文氛围是进行人文教育的前提条件。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个性自由、张扬,有利于唤醒和激励学生。我把学生当作独立人格的合作伙伴来对待的,给他们友善的微笑、关爱的目光、平等的态度、激励的话语,去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能。但光有老师的努力是不够,还应让学生自觉参与构建。我和同学们畅谈要建立及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不是真理独占者,不是教学的操纵者,而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协作者,帮助者、欣赏者,促进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交流,敢于质疑问难,积极与老师、同学进行思维碰撞,共同谋求新知和发展;学习过程中既有成功,也有挫败,成功时,需要大家来分享,失败时需要大家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通过微笑、目光、掌声等方式交流、激励。我们用人文的课堂造就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生。

(3)挖掘教材育点

历史学科富有人文精神,承担着以人文精神教育人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老师身上和课堂教学中,获得具体而又丰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与保护、国家与民族、战争与和平、伦理道德、科技发展、人类历史、民族文化传统、事实形势等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良好人格素养的教材,把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机合起来,找出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真正成为教育的主阵地。中外历史上都有许多杰出的人物,真、善、美的人性在他们身上闪烁着光辉。居里夫人被誉为“拥有美丽心灵的成功者”,真诚、朴实、不追逐名利,为科学事业鞠躬尽瘁。她发现了镭,有人劝她申请镭的制备方法专利,成为富翁,她坚决摇了摇头:“不,镭是属于全人类的。”表现出恢弘的气度和对人类的关怀,还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巴斯德的“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这些杰出人物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它是跨越时空的。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些、认识这些,并继承和发扬,以建设深厚、博大、高明、悠远的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仅仅爱国是不够的,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培养“公正、文明、宽容、健全”的公民。

(4)推荐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每位教师都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苏霍母林斯基)”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和方法,开阔思路扩大眼界,倡导真正爱读书和会读书的好习惯。读好书,学生自可受到熏陶,并无意识的进行自我教育,不知不觉地提高了人文素养。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读五本以上,并撰写读书的报告。每节课前五分钟讲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学生的积极都很高。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能达到要求,最多的达几十本。我发现,课外阅读量大的同学,综合素质高,学业成绩优良。我还向学生推荐历史影片和相关网站,供学生参考。

三变革学法,多元评价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新的历史课程必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

第一,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1)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历史剧,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五四运动”等,课堂历史剧,由于学生必须先读教材,理解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再动脑编,动笔写,动情演。整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还会学会获取知识,表达情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创造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组织辩论会,如:“唐玄宗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我专给学生开讲座,介绍辩论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给学生观看国际大辩论会录相。从辩论效果看,学生已入门,学会辩论。可贵的是,学生能结合社会上腐败现象进行阐述,以史为鉴。

(3)组织讨论会。如:“你认为孙中山应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吗?”,“秦统一的利与弊”等。

(4)设计问题,探究式学习。如:讲“楚汉战争”的史料给学习阅读、讨论,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乌江自刎前,项羽悲叹道:次乃天亡我也,„„你认为项羽说得对吗?请与项羽辩论一番!”(老师扮演项羽,同学们尽管向项羽开炮)结果,师生、生生互动起来了。老师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景,并给与引导和点拨,楚汉战争的有关历史被学生了解了如何做人、做事的原则与谋略被学生感悟了(如:个人的力量、智慧是有限的,要成就事业,还要善于利用他人的力量和智慧;失败面前,不要自绝未来;强弱不会固定不变的,主动权是操纵在自己手中的等),学生的表述、逻辑思维、辩论能力被训练了。

(5)还有古典文化系列“唐诗欣赏会”,“宋词朗诵会”,“元曲表演„„(窦娥冤)”,“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交流会”。还有自由谈,聊一聊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初一级开展课前5分钟“我说历史”活动,把学生自身的历史作为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同学们历史就在身边,让同学们师生间互相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生活,还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一个反思,也为教师抓住一些身边的教育点进行教育。

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即要指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更要肯定他们的进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对某一观点展开论述。另外,课堂活动是最经常性的,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品质。在活动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民主协商,权利、责任、义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活动中学到,从而培养了人文精神。

第二,设计开放性作业。⑴撰写小论文。或学生自由命题或老师命题。例:小论文“我说康熙(雍正、乾隆)”。学生为写好论文阅读了许多课外书,扩展了视野,提高了写作能力。组织历史小论文比赛,评出优秀小论文汇编成册,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⑵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史料,判断分析,概括总结,课堂交流。例如:要求学生查阅“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学生非常认真,大部分学生把资料整理成册,有的很精美。有的学生依据网上获取的信息,制作简单的幻灯片(“青铜铸鼎”让学生到网上搜索各类青铜器,了解商州时期的青铜情况;以“中国古代生活习俗”了解“宋代的城市生活”)。⑶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学生写了“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等报告,为分享资源促进交流,还召开了两次报告会。⑷制作网页和手抄报。有“人物”、“春节”、“古文化”、“民族”四个专题。组织评选,优秀作品公开展览。⑸进行社会调查。如:湘潭的佛教情况,湘潭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变等。

第三,尝试专题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初二级课组决定尝试专题教学,探索一条教改之路。中国近代史的“抗日战争”和“十年文革”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我们就这两件大事组织专题教学。“十年文革”按大纲的要求学习一个课时,但考虑到它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安排了5个课时的学习。第1课时召开专题报告会。第2、3课时通过文本、图片、视频、讲述,全面了解文革时期的政治生活、社会生产、家庭生活情况,了解文革的各种表现形式。第4、5个课时,让学生认识文革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的灾难是什么?反思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文革遗毒,怎样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专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思考、对民族的反思。使学生能以史为鉴,建设美好生活。

学生四人小组主要在课堂中进行活动,备有协作小组学习活动记录本,每次活动有记录(时间、议题、主持人、活动过程、结论)。6人或8人小组主要在课堂外进行活动。或搜集资料,或编演历史剧,或进行社会调查。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还学会跨学科的综合学习,科学合理地学习。

各种教学活动都是我评价学生的途径,根据学生的参与态度,程度,次数,质量效果,及时地给与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既可激励学生,又可监控教学质量。

实施新课标五年,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既发展了学生也发展了自己,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犹如映日的荷花别样红。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方法

一、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我又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l.课堂纪录法。

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问题归纳的逻辑性、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灵活性。新的课程观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新教材也提供了这种便利,设置了诸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专题。采用课堂记录的评价法就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口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而且在下课后,还要按等级记录在学生的档案本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写上简单的评语。

2.活动课记录法。

本单元有一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在这节活动课中,事先就做好了活动的部署和安排,而具体的实施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是给予帮助和指导。活动结束时,根据不同的分工,即组织才能、搜集、提供材料、小组成员合作、整理材料、制作卡片、辩手的表现等各个方面分别给予评价等级。原来,我以为学生较难完成这节活动课,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的班级表现得很出色。我想,这种出色的效果与采用这种观察记录的评价方法是分不开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这节课中留下闪光点,而不愿是一页空白。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潜能和积极主动性。

二、活动法

活动评价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等,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形式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运用与学习活动紧密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认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在本单元中有以下几个活动。

1.出一期名为“昌盛的秦汉文化” 的历史专刊。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加以扩充、延伸。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网上查寻资料,然后用电脑打印所下载的资料和图片。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张衡地动仪复原图,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详细介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等。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电脑以及网络资源的优势,既节省了时间,又开阔了视野。对于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我就积极鼓励他们阅读课外书籍,从书本中同样可以加深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2.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这节活动课可以考查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三、学生自我评价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改进学习状况,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单元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实施自我评价法。

1.历史作业反馈小结。

它主要包括小论文、活动课、调查报告、历史专刊等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当教师写完评语时,再由学生记录下对自己的评价,主要包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通过这种形式,我发现了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学习主动积极的学生写得得心应手、丰满充实,而学习被动的学生则语言干瘪、无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2.单元测验学生对照标准答案给自己评分。

本单地学习结束以后,采用阅卷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测验,我采用自我评价法。然后让学生自己把成绩记录在档案本上,结果发现有的学牛较诚实,但也有的学生不够诚实。通过这次活动,教育学生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另外,可以适当改进,即同桌同学交换批改。

四、测试法

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说是传统的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以至于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闭卷考试,就可以过关。教师通过观察和检查,发现有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连基础历史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所以,闭卷测试还是必要的。于是,本单元结束后进行了一次测验。通过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第三篇:对2011版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认识

对2011年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马燕辉 中国通史的知识结构特点分析

新课标的中国通史淡化主题统摄、以点带面的特点,强调时序观念,突出以点汇线、以线贯通的特点。

上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要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突出主题教学这一特点。原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划分为6大板块,中国通史教学内容有三大板块,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大板块下共细分为23个主题,其中中国古代史中确定了9个主题,在中国近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在中国现代史中确定了7个主题。这23个主题是经过课标的制订者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炼而成的,语言高度简洁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原课程标准精选了各阶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点的史实作为教学内容,突出以点带面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有非常突出的优点,它把历史的时序和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细心分析中国通史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清晰感觉到一条“气韵相连”、“精神贯通”的时间主轴和主题线索。授课教师或者学习者从中既可以轻便地把握到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这一基本线索,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它遵循了一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原课标有优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主题彰显,但时序弱化,这导致了学习者学习后时序混乱、颠倒,甚至连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都弄不清楚。此外,基于主题的需要,原课标删减了某些朝代,例如“两晋”与“南北朝”的历史隐而不书,“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历史略而不书,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出于淡化“斗争”和“革命”色彩,突出“文明史”主题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完整必然会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断层或残缺。

新课标着眼于历史内容的完整性,强化渗透历史的时序观念。尽管新课标仍按照旧课标的六大板块组织教学内容,但每个板块下的教学内容的编排已经不再根据主题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严格以时序为线索,较为详尽地列举出各阶段的历史知识,力图选择出反映不同侧面的历史内容。中国古代史按照时间顺序划简单划分为不同时期: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七个阶段;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不作时段的划分。对课标内容以平实叙述为主,不作性质上的划分和归类,这可能为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各地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原课标存在由于历史线索的不连续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残缺,新课标对重要的时间点、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如增加了对文景之治、三国两晋南北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宣政院、李自成起义、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荣氏家族与中华民族资产主义的兴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建国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共十六大、北京奥运会、科学发展观等知识点。补充的这些知识点填补了原课标中历史线索中缺失的节骨点,既尊重了客观的历史,也使教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捋出一条贯穿古今的、完整的、畅顺的历史线索,更能从这条历史线索中把握历史演进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便于教师、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趋势。新课标在克服原课标的缺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如新课标的教学内容缺乏主题统摄,把同一时期不同侧面的内容不加分类地罗列在一起,内容庞杂,点点俱到,繁琐而不成系统,零散而缺乏逻辑,这不利于授课者和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内容。新课标在增加了一些重要内容的同时,也删减了一些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使历史线索出现断续的现象。如删减了尧舜禹的内容会导致“传说时代”的历史内容欠完整;删减“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内容不利于理解传说时代是过渡到文明时代的过程;删减了张骞这个西汉时期的重要的历史人物不利于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删减了武则天这个唐朝承前启后的历史人物不利于把握唐朝盛世景象出现的过程。此外,新课标还删减了左宗棠、邓世昌、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黄继光、邱少云等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人物,这不利于学习者完整把握历史。

课程标准加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阐释,强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视史学原则、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回归历史学科本色的要求。

课程改革前,历史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了史学研究的原则、方法的的渗透,正如聂幼犁所说的“鱼”多而“渔”少,导致了历史

学科被严重异化,使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成了一门片面强调知识,只重视死记硬背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科。

原课标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在课程目标中就史学原则和方法方面也只作了抽象的要求,在活动建议中只作案例式的建议,对如何进行史学原则、方法的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引,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某些教师出现了偏差。例如在旧课标的“过程与方法”这一内容提出要注重在学生中要开展“探究式”教学,但对何为“探究式”教学却没有进行阐释?这导致个别老师认为,所谓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完全撇开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完全率性而学,他们认为历史教学要完全放弃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进行教学,取而代之的是活动式。一节课的活动越多越好,课堂越热闹越成功。例如,某教师在设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这一课的时候,提出以探究活动激活历史课堂。一节课的活动包括:春秋战国成语问答比赛、讲东周列国故事比赛、历史话剧表演《卧薪尝胆》、模仿辩论:苏秦和张仪的舌战等等。的确整个课堂很活跃、很热闹,学生玩锝很开心。但课堂好像变成了游乐场,学生闹哄哄一片,一节课下来没有什么收获。问问上课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他也含糊其辞,说不清楚。问他为什么设计这么多活动,他说主要是为了活跃课堂。在本案例中,课堂教学几乎都被大量的活动所占据,但这样一节课完全扭曲了探究教学的本质含义,使历史教学完全失去了历史学科的本真。

新课标对“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和阐释,阐释沿着“感知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概念—理解和判断历史事实—探究、分析、评价历史—交流历史研究的心得”的思路进行,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基本原则,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的发展过程。就“过程与方法”提出具体的目标:“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证据意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方法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新课标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如史前时期的内容增加了“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

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的要求。“证据”和“依据”频繁出现在新课标中,在新一轮的课改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强化“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史学原则的渗透。“过程与方法”还对学习历史的具体方法提出了具体目标,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基于这样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的新阶段要继续深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历史教学能回复到历史学科的本真。

世界通史的知识结构特点分析

新课标的世界通史内容以人类文明的产生为起点,表述精简,与原课标比较,删减了大量的内容,也增加了部分内容。

与原课标相比,新课标的世界通史内容的表述形式更为精简,更多地以以点带面为主,更多地以“通过„„了解„„”为呈现形式,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以建筑艺术、公历等为例,初步认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成就”;“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不拘泥于零碎的知识点,表述精简,以点带面——这些特点与原课标的中国通史部分的特点相似。这些特点增加了授课教师的难度,授课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基本史实背后蕴涵的意义,才能把课上好。同时,也为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进行富有个性的“二次创作”,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基于同一课标内容,一千个教师可以创造出一千种课堂。

与原课标相比,新课标删减了大量的内容。新课标中世界通史的内容以人类成型的文明为起点,如一开篇就阐述古代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而原始人类和氏族社会这些没有确切定论的内容略而不谈。人类的起源、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原始社会的演变,我们至今可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但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说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早期人类基本状况的认识,对于促使学生构筑完整世界历史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

趣,增强学生探究“我们从哪里来”的欲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课标对这些内容略而不谈的确是一种遗憾。那么,授课教师是否因课标略而不谈的缘故就忽略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呢?我们认为在授课教师应该根据需要把有关内容补充介绍。

新课标删减了一些世界历史重要的、核心的知识点,给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如删减了“查理·马特改革”等内容,不利于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删减了“丕平献土”的内容,不利于了解基督教在中世纪的西欧产生的影响。删去“希波战争”、“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初步了解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仅仅通过亚历山大东征的事件了阐释古代社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况,是不全面的,学习后学生可能无法全面准确把握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况,所以授课老师很有必要适当补充部分内容。删减爱因斯坦、伏尔泰、托尔斯泰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任务有点欠妥当,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对人类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就较难让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产生有清晰的认识。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如果不介绍他以及他们所掀起的启蒙运动,学生可能难以正确把握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以及这场革命为什么能成为欧洲近现代历史上最为彻底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删减了“琅城起义”,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中世纪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过程。这些缺失的内容,授课教师都应该给予补充。

新课标也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增加了“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的内容,有利于理解中世纪时期兴起的大学对于促进西欧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增加了“从租地农场、手工业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的内容有利于理解经济因素对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意义;增加了“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有利于全面了解20世纪初的民族解放运动运动的情况;增加了“德国分裂”有利益理解二战后两极对峙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新课标还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原课标把一战的内容纳入世界近代史的范畴,新课标把一战内容纳入世界现代史的范畴,20世纪初爆发的一战成了世界

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分水岭。这样的调整使世界现代史的内容更为完整,有利于系统理解一战对现代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新课标的世界通史内容淡化主题统摄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内容,但时间的分界线模糊,时间线索不明晰。

原课标共分三大板块,分别是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原课标共设有16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各大时段的主要特征或者主要内容。在主题统摄下,各个时段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体现了主题性和时序性相结合的特点。学习者通过学习世界通史的内容,既可以梳理出一条明晰的时间线索,也可以把握各时段的基本特征。原课标对世界通史内容的设计和编排是精当合理的。

新课标取消纲领性的主题,课标内容只根据大时段进行粗线条的划分。课标内容简单地“堆放”在某个大的时段框架内,没有标识更明细的时间分界。所以,课标出现了时序模糊,线索不明晰的缺点。如世界古代史的内容,缺乏必要的时间分段,内容杂乱组合,这会令初次接触世界历史的学习者很容易混淆各大文明产生的时间顺序。又如属于18世纪的彼得大帝改革被挪到与19世纪中期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起介绍,容易导致学生在时序上出现混乱。因此,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借鉴原课标的一些做法,运用主题统摄的方法,给世界通史以恰当的时间划分。如对世界古代史我们可以这样划分:5000—6000年前—公元1世纪,上古人类文明;公元1世纪—公元14世纪,中古亚欧文明。对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划分时段和设立主题:14世纪—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巩固;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一战和一战后的世界格局;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和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冷战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冷战后时代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授课教师可以在主题统摄下,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编排,使之形成逻辑性较强、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结构。

第四篇:对初中历史教材的认识

对初中历史教材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没有质的变化,始终是典型的分科课程,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不尽合理,内容单一。进入新世纪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其中历史课程的教材内容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体现了“一纲多本”的要求。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我国形成了多套教科书并行的格局,即各版本在通过了国家审定之后具有自己的使用区域。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在各地的使用过程中对历史课程的讲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历史课程的发展。但是在教材的使用过程当中,很多身处教学一线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或多或少发现了教材存在的优缺点,并将它们整理成文加以论述,旨在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虽然这些文章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只是对某一种版本教材的优缺点进行了论证分析,而缺乏将各种版本联系起来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即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力图通过对北师大版和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发扬编写中的优点,摈弃编写中的不足,为建立和完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历史课程体系而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文献综述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和川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由于版本不同而造成了一定的地域差异性。目前,对具体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的分析研究仅限于部分学者的学术论文,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书籍。

第五篇:对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邹城市峄山中学王霄2011年7月29日 11:28

1.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突出强调评价“以人为本”的精神,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更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

2、注重历史教学的评价方法的转变。评价强调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如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等方法,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与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可以使用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为描述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等。

3、注重历史教学的评价主体的转变。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所以,教师不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人,要让大家共同认识我们的学生。强调多主体,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并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4.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即学生学习状态评价、教师教学行为评价、教师基本功评价。

学生学习状态评价这是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核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体现出来。学生合作学习状态:合作学习是

否具有目的性:是否带着问题讨论,有明确目的性,讨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参与面是否广?合作形式是否符合学习要求。学生生成,发展状态等等。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教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体现课标精神,三个维度的目标落实状况如何?师生关系是否由权威型转向民主型?是否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否多角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学活动:教师权威活动时间尽可能缩短(指独自讲述或占用时间);学生活动时间及思考时间尽可能增加?是否设计组织了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

教师的基本功仍然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课堂教学必须对教师基本功的发挥进行评价。教师的姿态表情要乐观且具有感染力;语言清晰流畅,使用普通话;板书概括性、条理性比较强,电教手段的运用和实验演示熟练准确;手势、站位及走动适中。

总之,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以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解了新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

下载对初中历史学习评价研究的一点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初中历史学习评价研究的一点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五篇模版]

    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 武义县实验小学朱荣飞 最近我读了《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过程性评价策略探微”一文,现在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

    初中历史启示认识篇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启示认识篇1.对西藏和平解放的认识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统一的完成,各民族的大团结得以实现,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一个表现,也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显示......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静海区团泊镇中学 一、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观确立“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和谐高效”课堂为最高追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

    《桃花源记》第2课时课堂实录 一、 情景导入(配古筝曲伴奏,创设情境)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他曾经也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学习历史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真人真事,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如果历史教学失去有效性,将会使学生学习历......

    初中历史课题研究调查报告

    初中历史课“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调查报告一、 调查背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由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研究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0041班马骏骁摘要: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对一个国家的政府具有这毁灭性的破坏作用。腐败问题自古有之,其本质的根源是“失去......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总结

    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总结 保定23中 赵国军 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