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

时间:2019-05-15 06:3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

第一篇:《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

《桃花源记》第2课时课堂实录

一、情景导入(配古筝曲伴奏,创设情境)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他曾经也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今天,让我们继续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源深处,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二、赏读课文,感受“桃源”之美好

(观看flash视频动画,学生听课文范读)

1、整体感知,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送读课文,刚才我们又聆听了一遍,这片文章故事情节性很强。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为我们大家复述下这个故事。

生1:有一个人驾驶着小船在水上前行,突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后来又发现一个小山洞,走进去碰到了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他们盛情款待了他,后来这个人离开了桃花源,带着人来找却再也找不到了。师:大家觉得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2:我认为不太好。因为之前我们学习第一单元时,老师你就说过,对一个故事的复述包括两个要点:其一: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二,语言尽量简明扼要。

师:很好!看来你的记性很不错,那么你能为我们再重新复述下这个故事吗? 生2(点点头):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渔人一天撑着小船突然意外地碰到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走到桃林尽头又发现一个洞口及窄的小山,他走进去又豁然开朗,里面的男女老少穿着与外界无异,一问才知他们在此隐居很久了,这些人盛情款待了渔人。渔人临走时一再被叮嘱不要告诉别人这里的情况。渔人出去后违背了诺言,带着太守按照自己先前留下的记号来寻找桃花源,却寻而不得,后来刘子骥也来寻找,一样没有结果。此后便无人问津了。师(微笑示意):很好,你的复述很清楚,而且一气呵成,显然你对课文很熟悉了。

2、师:那谁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生(七嘴八舌):漂亮,风景好,和平,安定,快乐、神秘·······

师(打断):好,老师从你们刚才的话中归结为这样3个字:美、乐、奇(板书),大家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那好,我们就分别找同学来想象一下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乐”在何处,为何“乐”?领略一下桃花源的“奇”。

生3(举手):我先说“美”吧。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师:你能用自己话说说吗?

生3(略微思考下):我认为桃花源之“美”,美在桃花林,美在土地开阔平整,美在房屋整齐,美在田地桑竹,美在纵横交错的小路。

师:找的很准确,句式也很整齐!大家一起把描写其风景美丽的句子读一遍,注意语气语调!生齐读刚才的两句。师:那么“乐”又如何理解?

生4:课文中有一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直接提到“乐”字。师:“黄发垂髫”具体指什么人?叫什么修辞? 生4:嗯,老人与小孩,应该是借代。

师:好!那么除了老人小孩,你觉得这里还有什么人是“乐”的? 生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师:为什么是这一句? 生4(犹豫):我感觉是。师:噢?谁能帮忙解释一下?

生5(举手):因为中国古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讲究的是男耕女织。但是如果是在战争年代,这个就很难实现了,因为男人们都被抓壮丁到前线去了,以 前学过很多边塞诗都有提到。所以桃花源里的那个社会没有战争,没有离别,人们都很快乐,幸福。

师:非常好!理解的很到位!好,那么还有其他的蛛丝马迹可以发现这里生活幸福,充满欢乐吗?

生6:我知道。从招待渔人饭菜里可以看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家里来了人有鸡有酒,说明这些人家了不缺吃喝,丰衣足食。师:对啦,你很善于发现,那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吗? 生6:我想想,哦·······是侧面描写!师:大家说他说的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最后,我们再来探讨下“奇”。“奇”在何处?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下:。生7:我觉得这里的人人比较奇怪,他们穿着与外界一样,却与外界隔绝很久了。生8:我认为桃花源这个地方奇怪,要从一个小山洞口穿进去,进去以后却又是一个大世界,还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还有那洞口本身也很神秘的样子。生9:我认为神奇的是为什么渔人明明做了记号,后来却找不到呢,而且南阳的刘子骥也来找过,却同样一无所获。

师:好。我来总结一下各位刚才说的,桃花源之“奇”,“奇”在人们,“奇”在山洞,“奇”在结局。那么我们一起读出刚才说的能表现这些的句子来,好吗? 生齐读课文相关语句。

小结:师:刚才我们一起分布品味了桃花源的“美、乐、奇”,我们发现这里真是一方人间乐土,风景幽美,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每一个人自食其力,和睦相处······真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三、探讨课文,理解作者思想之深刻

师: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部分生答:不足为外人道也

另有学生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师:到底哪一句更准确?我们来找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渔人(生10)、桃花源中人(生11),你们遇见后,彼此最想说些什么呢?给我们表演一下。(其余学生笑)生11:我要是桃花源里的人话,我会问:你是谁?来自哪里? 生10:我是武陵的渔人,来自晋太元年间。

生11:晋?啊我们是先秦的人,外面更换朝代了?皇帝换了吗?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事啊?我一无所知。

生10:你不知道哇、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还有三国纷争。这些年老百姓过得实在是苦啊·····

师对生11说:你听他这么一说,会有何反应? 生11:同情他。然后我会想,幸好我们这里与世隔绝。

师对全体学生说:这说明桃花源的人厌恶那种生活,也恐惧那种社会。否则怎么会“叹惋”呢?所以——

生齐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表现了这种社会理想。

师:刚才有同学认为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们再看看这句,为什么要这样叮嘱,在文中这一句话有何作用?

生齐答:怕受外界干扰,打破了这里的安宁。

生7:因为下文渔人再来找桃花源却找不到了,我认为更他泄露了秘密有关,也许桃花源里的人是为了惩罚他故意让他找不到的。所以这里是不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呢?

师(笑):什么叫“伏笔”?在文章里,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所以很显然这里就是伏笔。

四、拓展延伸,品评“桃源”情结

师: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如果不能,为什么又要虚构呢?

生: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很黑暗,到处是战乱,民不聊生,他厌恶那个社会,凭一己之力又无力改变,所以就虚构了“桃花源”的存在,表达他的向往。师:你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很好,也很准确!

师: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然后再发言。

生3:我们组认为是积极的,因为他批判了现实,否定了他所处时代和社会的阴暗面,具有进步意义。

生9:我们组不同意。陶渊明遇到困难,遇到他不喜欢的,就选择归隐,宁愿好几辈子都呆在山里,这是消极遁世。

生7:我们同意消极。举个例子晚清政府因为闭关锁国,比别人落后了多少,给 我们带来的直接就是火烧圆明园的结局。把自己隔离起来没有任何好处。········

师总结:大家说的都很好,这里也没有定论,只要你们对自己所持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只需知道桃花源再美,它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是一个中国式的乌托邦。

五、写作手法探寻——虚实结合

六、配乐吟读,课堂小结

以《梦入桃花源》的古筝曲相配,让学生在柔和轻欢的氛围中再一次吟读课文,感受桃源的景与情作者的情和志。

七、布置作业

试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可以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

语文课堂的评价之我见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评价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评价用语应言简意赅。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评价不是评讲,不应花费太多口舌,简明扼要地切中要害才是关键。但也不能只是简单“好”或“不好”,需要说清楚好在何处,不好又体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价绝不是随意的,知道自己的回答优劣表现在哪里。

二、评价语言以表扬、鼓励为多,惩罚、批评为少。任何人都有追求“好”的心理,青少年尤其如此。评价不能打消孩子课堂发言积极性,善于找到闪光点,肯定其蛛丝马迹的优点。

三、课堂评价用语要亲切自然,忌生硬死板。尤其是对于学困生,除了适当中肯的评价外也可借助手势,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眼神。

一、四、以引导性评价给学生指明学习思考的正确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从学生那里反馈来的信息,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及时给予精辟 恰当的引导,使学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努力探索和学习。

总之,精彩的语文课堂评价,犹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会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篇: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屏显。)平旷,平坦宽阔。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 交通 妻子 鲜美 无论 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哪儿有问题?

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人们应该在田里劳动。

师:“其”指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生:“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指代的不是田里,而是整个桃花源。文章从土地平旷开始描写桃花源内的景象,无论是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观,还是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都是在整个桃花源内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其”指代的是“桃花源”。

师:“其”这个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通常指代语境中提到的人或物。比如,后文中的“既出,得其船”。结合语境,这句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生(齐):渔人。

(设计意图:指导、明确“其”指代的内容,掌握“其”的用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师:图中还有哪儿画错了?

生:老人的表情错了。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老人也应该是快乐的。可是,图上的老人却很忧愁。

师:哪个词的意思是“都”? 生:“并”。

师:文中还有表示“都”的词吗? 生:“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悉”。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生:“皆出酒食”和“皆叹惋”中的“皆”。

师:“并”“悉”“咸”“皆”,都有“全,都”的意思。它们的使用,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还使文章的词句更富于变化。

(设计意图:梳理文中表示“都”的同义词,帮助学生对文言词语进行归类。)师:分类归纳整理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说一说,品析词句 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

师:理解了词句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

(屏显。)

语言形式:从“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的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

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生: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静”。清晨,不时传来几声鸡叫声、犬吠声,村落间都能听到。“闻”的意思是“听”,是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

师:到底是哪个词写出了宁静?

(师范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重音落在“相”上。)

生:我觉得是“相”这个词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重点不在“闻“,而是能相互听见。是几声鸡叫、狗吠衬托出了乡村的宁静。

师:非常好!正是因为宁静,我们才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正是因为有一两声鸡鸣、一两声犬吠,才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都采用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还有吗?

生: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快乐”。老人和小孩都很安闲快乐。

师:老人长寿,小孩快乐。除了这些,你还读出了什么?请大家关注“怡然”这个词。生:“怡然”的意思是“安适的样子”。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生活得悠闲、安适。(设计意图:抓住“怡然”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从词语的含义入手解读人们的生活状态。)

2.出示背景,再探桃源。师: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宁静,以及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在。那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到这些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元年间。

(配乐,屏显背景资料,画外音诵读。)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师:谁能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可以小组讨论后回答。(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意思是“士兵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中,方圆千里之内没有鸡叫的声音”。

(一生犹豫片刻后举手提问。)

生:老师,“兵革”好像应该是指“兵器、铠甲之类的装备”,怎么能用“未息”呢?“没有休息”,说不通呀?

师:“兵革”字面上是指“武器和铠甲等装备”,但是也可以指代———(有几个学生举手。)

师:有同学知道。谁来帮帮他?

生:老师,这里的“兵革”可以指代“战争”。“兵革既未息”是说战争还没有停止,所以才“儿童尽东征”———连孩子也要被迫上战场。

(生感叹,面带忧戚。)

师:窥一斑而知全豹,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生:我看到了荒野。战争过后,很多人都死了,尸骨散落在荒野上,千里之内荒无人烟,连鸡叫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死寂。

师:你看到的是战争结束后的图景。

生:我看到了村落。战争久久不能停止,官府又派人来抓壮丁,就连年幼的孩子都不放过。老幼妇孺,痛哭失声。

师:你看到的是村落间的景象。(一生举手。)师:请你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到了杜甫的《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师:你能解说一下吗?

生:老妇人家里有三个儿子,都被抓去当兵了,一个儿子写信来说,其他两个儿子都战死了。老妇人还来不及伤心,官府又来抓人了,老爷爷只能翻墙逃走,老妇人只能跟随官吏连夜赶到军营去做饭。家里只留下儿媳和还在吃奶的孩子。这样的日子,老百姓真的很痛苦。

(生倾听,面带同情。)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看

来,他平时很喜欢阅读。“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也是杜甫的诗句,表现的也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

生:屏显背景资料中说,东晋太元年间,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 场。在这样的社会中,老百姓只能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

师:非常好!只有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时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如果你是那位来自战乱中的渔人,看到桃花源内的景象,最惊叹的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了解时代背景,以渔人的视角反观桃花源,加深学生对“桃花源理想”的理解。)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荒野的白骨,最惊叹的就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师:是啊!竟然还有这样美丽、和平的乡村!

生:如果我是渔人,听惯了交战的声音,最惊叹的就是“鸡犬相闻”。师:不错,抓住了声音的对比。

生:如果我是渔人,看惯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最惊叹的就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老人和孩子快乐地生活,一直以来都是古代先贤的社会理想。

(设计意图:变换角度,借渔人的视角重新审视桃花源的景象,解读桃花源人生活的可贵。)

四、比一比,寻根求源

师:对于来自乱世的渔人来说,桃花源里的和平、宁静是多么可贵呀!那现实生活中,东晋士人又有怎样的理想呢?我们先一起看看成书于晋的《海内十洲记》中的记载。

(屏显。师读。)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kuài jī),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輙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海内十洲记》 师:谁来说说东晋士人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样子?(生思考,交流。)

生:东海里,有一个岛叫“瀛洲”,占地四千里,离西岸七十万里,上面生长着灵芝和仙草,还有玉做的石头,有一千丈高。那里出产的泉水像酒一样,味道甘甜,叫玉醴泉,喝几升泉水,很容易就醉了,可以让人长生不老,瀛洲上住着许多神仙。

师: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到位。瀛洲这个东晋士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像仙境。那里有让人长生不老的泉水,还有各种奇花异草。说到这里,老师想问:同样是在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瀛洲”最大的区别在哪儿呢?

(生议论纷纷。)

生:瀛洲充满神话色彩,可望而不可及。它地处东海,有七十万里之遥,凡人根本无法到达。它的泉水像酒,味道甘美,喝了就能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太梦幻了。

师:那桃花源呢?

生:桃花源充满田园气息,良田、美池、桑竹,这些景象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师:一个梦幻,一个现实,差别如此之大。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桃花源呢?(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陶渊明隐居田园16载,他在田地里劳作,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所以他笔下的桃花源才会充满农村的田园气息。

师:这位同学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归园田居》中的诗句理解,非常好。谁还有补充? 生:刚才我们了解了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正因为现实生活如此残酷,所以他笔下的桃花源才呈现出和平、宁静的特点。

师:能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真的很棒。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瀛洲与桃花源理解桃花源的象征义———代表了黎民百姓的共同理想。)

师:这样美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呢?陶渊明只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淡淡的六个字———“后遂无问津者”,这六个字该作何解?

(屏显。)后遂无问津者。

生:后来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师:你们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叹息世人为什么不再去寻找。师:除了叹息,还能读出别的情怀吗?(师范读“后遂无问津者”,生小声跟读。)生:还有“惆怅”。生:还有“遗憾”。

师:哪两个词可以读出这种叹惋?(生边读边品。)生(齐):“遂”和“无”。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文章结尾句“后遂无问津者”,理解作者对桃花源理想的惆怅与遗憾。)

五、读一读,入景入情

师: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却深深铭刻在世人心里。年轻时,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黑暗,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他亲自劳作,即使战乱不断,依然固守着心中的理想———世外桃源。我们再朗读一次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一下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设计意图:再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理解作者对桃花源理想的不懈追求,)

六、写一写,表达感悟

师:“桃花源”一经面世,就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理想。从唐代的王维到当代的毛泽东,很多名人都有歌咏之句。

(屏显。生齐读。)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 渔舟何似莫归来,想桃源、路通人世。———张炎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

师:今天,我们入桃源,品词句,说理想,老师相信大家都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写出你们对桃花源和陶渊明的理解。

(屏显。师读。)

对于我们来说,桃花源其实很寻常,然而手握大权的太守与品德高尚的隐士刘子骥,都无法找到它。隐居田园16载,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令公,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境界,又安排了这样一个寻而不得的结局。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出你的感受。可以采用对联、诗歌、读后感等形式,也可以联系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补充、迁移。(生思考,写作。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呢?

生:老师,我查到了一副对联,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上联是“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下联是“世外千年,饱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这副对联不仅巧妙化用了文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且还写出了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特点。

生:老师,我也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入桃源,良田美池,怡然自乐”,下联是“出桃源,荒野白骨,家破人亡”。(生鼓掌。)

师:写得真好,桃源内外,两重天地。还有吗?

生:老师,我写了几句感想。“幼时家贫,苦读诗书,不坠青云之志;初入官场,受人轻视,不忘济世报国。几度浮沉,一身傲骨,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不忘年少初衷。如椽巨笔,绘就桃源,言百姓之心声,千古之下,聆听此音,感圣贤之情怀。”

(师生热烈鼓掌。)

师:精彩!如果陶渊明能活到现在,他一定会和你成为朋友。他的经历,他的诗歌,他的理想,你都能理解。谁还想发言?

生:老师,我想发言。(师点头。)

生: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妥协,也是无奈,然而其正是以这种方式向昏暗腐朽的官场发出了呐喊。种豆南山,负锄晚归,诗人感受到了百姓的辛苦,更体会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所以,他才用自己的笔、自己的诗文,写下了百姓的心声。“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即便是这样简单的理想都难以实现,所以桃花源难以寻找,因为它只是当时人们的共同理想。也许,陶公从未想过一千多年之后还有人吟诵他的诗、他的文,甚至还有人被他的情怀所感染。其实,陶渊明并未离去,他的身影还在,他的桃花源还在,他的理想还在,他追求的脚步还在„„

(生情绪激昂,师生都受到感染。)

师:说得太好了!希望我们能追寻着陶公的脚步,追求我们的理想。课后,请大家整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言,写一篇有关本文的读后感。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理解桃花源理想是历代文人和百姓的共同追求,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对桃花源理想的认识。)

第三篇:认识钟表课堂实录与评价

《认识钟表》教学实录与评析

易丽娟 重庆市江津区朱杨小学校

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期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认几时和几时半。

2.让学生经历拨钟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几时和几时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面、若干学具钟、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认识钟表)师:孩子们,知道咱们这节课学什么吗? 生:认识钟表 师:齐读课题2遍

师:为什么要认识钟表呢?

生1:认识了钟表就知道什么时候上课。

生2:就知道了时间。„„ 师:看来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对吧!

(出示情景图)

师:来看这幅图,哪里说明钟表很重要?

生:墙上的钟表告诉小女孩起床的时间到了。生:公鸡打鸣告诉小女孩该起床了。

师:墙上除了钟表外,还有一张作息时间表。你们知道作息时间表是什么吗? 师:作息时间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比如7点该起床,8点该上学,晚上9点该睡觉。所以,时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点评: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并提出“为什么要认识钟表?”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钟表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

值,通过价值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要认识钟表,需不需要钟面? 生:需要

(出示一个实物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你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看后反馈: 生:有12个数

师:有哪12个数呢?你能说一说吗? 生从1数到12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有两根指针

师:这两根针它们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生:有根指针长,有根指针短。(板书:长、短)师:长的叫什么?短的叫什么? 生: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板书:分针、时针)

师:这两根指针他们一根长一根短。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一起读一读。

生:分针长,时针短。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幻灯片出示一个钟面)

师:那你知道这个钟面上哪颗是时针,哪颗是分针吗?谁愿意上台指一指。生上台指出时针和分针。

师:他说对了吗?一起读读分针和时针。师:孩子们,这些数和指针会动吗? 生:不会动

师:不会动的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死钟不走。生:会动

师:都会动吗?

生:数不动,指针会动。师:下面我们就让它动起来。(师拨动指针)师:哪根指针动得快些?哪根指针动得慢些?

生:时针动得慢,分针动得快。

师:指针在动就可以表示时间了。时针和分针动在不同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时间。下面老师拨一个时间,孩子们重点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点评:突出对“动”与“不动”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明白认识钟表的重点就是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动的?也就是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明白时针和分针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时间,由此引导学生对位置的观察,使认识钟表的重点突出。)

(二)、认识整时

1、学习整时(拨出8时)

师:这是什么时间? 生:8时

师:先把掌声送给他。在数学里,我们通常要把点说成时。(板书:时,并教读)

师:为什么是8时呢?(提示:8时的时侯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分针指着12,生:时针指着8。师:就是8时,对吧。谁能够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抽三生说,老师板书)师:齐读两遍。

师:你们会这样认时间了吗?来考考你。(播放幻灯片)(1)7时

师:是多少时间?谁能用三句话来说一说。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在电子表上7时是这样来表示的。(播放:7:00)

师:7时,你们都在干什么?来看看屏幕上的孩子在干什么。(2)12:00 师:是几时?(强调用那三句话说)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同意就把你们响亮地掌声送给她。

师:想看看12时是怎么写的吗?伸出小手一起写。

师:12时,你们都在干什么。生:吃饭

师:看看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3)4:00 师:还想看一个时间吗?这是什么时间?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就是4时。师: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4时你在干什么?猜猜小朋友在干什么。师:我们已经认了3个钟面。下面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

师:这是它们的相同点,那不同点呢? 生:时针的位置不同。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7时的时候,时针指着7;12时的时候,时针指着12;4时的时候时针指着4。

师:下面老师把时针换成一个字,几。可以吗? 生:可以

师:可以就大声地读一读。

师: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仔细听。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几时?时针指着6是几时?

师:看来孩子们会认时间了,那想在钟面上拨一拨时间吗?

(点评: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时间如7时、12时、4时,问你在干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踊跃发言,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2、拨一拨

师:拿出钟面,先看看那颗是时针?哪颗是分针? 生:短的是时针,长的是分针。

师:都弄清楚时针和分针了吧。下面请你拨出2时。(学生拨,教师巡视)

师:看看老师的2时,你们是这样拨的吗? 生:是

师:还想拨一个时间吗? 生:想

师:请你拨出3时。学生拨时间。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拨出3时的。

生:我的分针指着12,我的时针指着3就是3时。师:你们是这样拨的吗? 生:是。

(点评:通过对一个时间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认识几时的方法。设计“拨一拨”让学生经历拨钟的操作活动,在操作中观察、理解、学会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汇报自己是怎么拨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认识几时半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会认时间了吗?谁来认第一个钟面。(出示幻灯片)

师:这是多少时间? 生:9时半

师:为什么是9时半,请你当小老师给大家说说? 生:因为分针走了30分

师:下面我们一起到钟面上来看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先看看时针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时针指着9和10的中间。师:过了9没有? 生:过了。

师:到10没有? 生:没有。

师:那就是9时过,对吗? 生:对

师:那9时过了多少呢?我们再来看看分针的位置,在哪里? 生:分针指着6 师:分针从12起,按从1到12的顺序在钟面上走一圈,指着6时刚好走了半圈,所以这个时候就是9时半。(幻灯出示9时半)师:哪个更棒的孩子来认第2个钟面。生:3:30 师:为什么?

生: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3和4的中间,就是3时半 师:第3个钟面谁来认。生:8:30

师:为什么?

生: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就是8时半

师:刚才我们认了几时半,马上找找这3个钟面的相同点。生:分针都指着6 生:时针都指着两数之间

师:比如说,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就是8时半。(板书: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就是8时半。齐读)师:孩子们现在会认几时半了吗?来考考你(出示练习题)。第一题:学生先做,在评讲。

第二题:这节课孩子们学得很认真,都认识时间了,可有几只小鸟上课不认真结果认错时间了,你能来找出他们的错误吗?

(点评:对几时半的认识相对于几时的认识来说较难,这一环节易老师依然坚持让学生自己来认时间,让学生经历认识钟表的全过程,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三、巩固练习

师:好了,孩子们,回忆一下,咱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生:学习了认识钟表

师: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1:我会认时间了。

生2:我会认几时和几时半了。生3:学了时针和分针

师:我们学了几时,几时半,还认识了时针和分针,那你会找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吗?来试一试。(出示思考题)

师:注意时针画短一点,分针要画长一点。开始行动吧。生完成思考题。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找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的? 生1:1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 生2:7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生3:9时30分也就是9时半,我的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9和10的中间。

生4:2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画在2和3的中间,要画短一点。师:好的,看来孩子们这节课学得不错。(出示钟面:刚过7时)师:知道这个钟面是什么时间吗? 生1:不知道

生2:有点像7时,但是时针和分针指歪了。

师:这个时间是刚过7时,关于这个时间咱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下

课。

(点评:数学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节好课不仅要解决这节课的问题,还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

四、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长 短

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的中间,就是8时半。

简评:

《认识钟表》一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学对象是才上学几个月的学生。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课上易老师充分利用了生活经验、情境图和实物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教学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关注教学重点,注重实质,不流于形式。

由于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很多老师在设计时都采用了大量的游戏,故事或儿歌等环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易老师的课堂则抓住“这节课学什么”“为什么认识钟表”和“怎样认识钟表”三个大问题,突出学生对“动”与“不动”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明白认识钟表的重点就是观察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动的?也就是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明白时针和分针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时间,由此引导学生对位置的观察,使认识钟表的重点突出。由于突出了教学重点,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使本课的教学效率提高,注重教学实质,不流于花哨的形式。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易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在认识完三个“几时”和三个“几时半”的钟面后,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识“几时”和“几时半”的方法。认识完“几时”后,易老师还安排了拨钟了操作活动,学生在操作中观察、理解、学会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汇报自己是怎么拨的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价值体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易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问“为什么要认识钟表呢?”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认识钟表的重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出示7时钟面,提问7时你在干什么?学生有的说在起床,有的说在刷牙。同一个时间,学生做的事情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不过再完美的一节课都会有一点遗憾:如果这节课教学设计可以大胆放手一些,多给学生一点动手操作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玩一玩自己的模型钟面,仔细看看,动手摆弄摆弄,或许学生对于钟表的体会会更深刻一点。另外,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学生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可以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在重庆市江津区“三育一体化推动区域教育内涵发展”赛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其导入部分被选入《十八般武艺》网络课程。

第四篇:《七颗钻石》课堂实录及评价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及评价(2009-01-08 16:18:46)转载▼ 标签: 杂谈

《七颗钻石》课堂实录

一.导入(播放七颗钻石的动画录像)师:

(一)你阅读的童话有哪些种类?

(二)童话题材的特点

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等 生: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等。

师:看来我们同学对童话了解的还真的不少,说了很多的特点,真的是不错。刚刚课间我们观看了一部动画片,大家来说说看这是一部什么体裁的动画片呢? 生:童话

师:很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短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记述了一个小姑娘为了生病的母亲找水,出于爱心几次让水,他们的爱心最后升腾到天空,幻化成普照大地的大熊星座普照人间的故事。二.进入录音间

师:我们同学都很羡慕美丽的播音员,用自己的美妙声音向观众展现着世间的种种,今天我们的同学就来做一会播音员。在这之前,我们同学来说说,要播好这篇文章要注意些什么,要有哪些要求? 生:读正确 生:读通顺 生:有感情

师:我们同学说的不错,既然要读正确,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字音呢?

生:干涸、瞬间、清澈、喜出望外

师:我们同学还提及要有感情,要如何做到有感情呢? 生:找准关键字词

师:我们同学说的都很对,我们下面就根据这些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其他同学来互相评价。三.畅游智慧宫

师:提问

(一)不写第一段行吗?

(二)不写小姑娘的谁管行吗? 生:第一段为后文做铺垫 师:如何做铺垫?

生:开篇写到了大旱灾的严重为后文水的重要性做了铺垫。

生:不写水罐是不可以的。全文是围绕水罐的变化来写了它的特点。师:那么水罐有什么特点呢? 生:水罐会变。

师:是如何变的,为什么会变的呢? 生:变出水——掉在地上变的端端正正水没有洒——由木的变成银的——由银的变成金的——变成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大熊星座。生:因为爱心而变。

师:联系生活,你是否有话要说呢?

生:我在妈妈生病的时候,为妈妈穿衣服,做饭。生:回家的时候为妈妈做家务。生:为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是很有爱心的好小孩,希望你们一直做一个充满爱的人。四.来到想象岛

师:童话中,我们的小姑娘在草地上做了一个梦,你觉得他梦到了些什么呢? 生:梦到大旱灾没有了,世界上到处充满了生机。生:母亲的病好了,和妈妈快乐的生活下来。师:我们同学的愿望都是很美好的,那么我希望我们的爱心也可以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五.师:结识到小姑娘我们收获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爱,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我们同学来猜猜会是一首什么歌呢? 生:《爱的奉献》

课堂诊断

《七颗钻石》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刻,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爱心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是本文的意图所在。这堂课的教学较好的抓住课文的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朗读、想象与感悟,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方法,阅读文本

该课的老师注意的在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在渗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走进文本,了解文章的主旨,挖掘文本的内涵,体会文章的感情。通过开展小组之间的阅读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文字的表层进入了文章的深层。二.抓住主线,走进文本

通过几个问题的渗透,例如水罐的变化,小姑娘的爱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但是也不脱离文本。夸张和想象结合,对文本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同时又将童话的特点渗透其中。三.延伸拓展,超越文本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学生在感知课文“爱”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本课的教学的难点也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教师通过学生有何话说,引导学生说出了自己对爱的体会,最终达到主题的升华。在课堂的结尾,教师用《爱的奉献》这首歌结尾,使学生在爱的氛围中体会世间的博爱之情。

第五篇:自我评价及对应聘岗位认识

自我评价及对应聘岗位认识

作为从客运基层锻炼、成长起来的一员,近10年的工作经验使我对于客运行规、公司运行、管理机制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使得我对“团结、务实、创新”的有很深的体会。在售票部、经营科的工作培养了我扎实工作、不断创新的作风,正是这么多年的磨砺鼓励我参与此次竞聘。

多个岗位的变迁,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锻炼了我的能力,使我具备了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执行力。首先我在与车站的协调和车辆运调方面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新成立的三公司即将面临的春运工作将如虎添翼。其次,我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包车业务,也可为公司创造新的收益。第三,经营科的工作经历使我与各线路经营者、联营车队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相信在日后的工作交流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最后,良好的执行能力将会为三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奠定基础,促进城际公交品牌的创 建。对于本次竞聘岗位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挖潜创收,持续提升经营效益

经济效益是提升服务品质的前提和保障,挖潜创收是客三公司的首要责任和工作目标。

1、班次安排体现季差性。立足现场分析把握客源变化形势,准确判断客运市场淡旺季,及时与营运处沟通协调,进行班次调整。班次调整以实载率70%为原则不变,关键是要体现及时性。

2、客运高峰期提前部署运力。在春运、十一等客流高峰期前夕,提前与站方及运输方就加班运力情况,进行沟通了解。根据站方的需求及运力评估,对现有班线车辆进行合理分配,做到车辆使用效率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优化。

3、加强市场联系,提高机动车创收效益。在做好内部保障的同时,放眼外部市场,在客运淡季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承接包车业务,提高机动运力的使用率。

4、盘活车内广告位资源。车载广告可以提供一个覆盖广和目标受众接触频率高的全新空间,充分利用客车及旅客流动性强的特点,在丰富乘客旅途信息浏览的同时,实现广告推广宣传的目的。我们可通过与广告公司的合作,将车内广告位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5、强化堵漏增收,确保颗粒归仓。目前,站外上人、货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人头补票基本可通过出城稽查点实现堵漏,但货物补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可以制定货物提成比例方案,提高司乘人员带货积极性,同时联合交运快件引进货物,加大行李舱使用率。

6、多种合作方式提高话语权。枝江高速班线因我方车数占比不大,在车队经营管理上较为被动。对此,我们可通过联合车站,协调行动,利用站场资源向运输方施压,提高公司在车队的话语权。

(二)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作为一名运输公司副经理,需要加强学习、开拓眼界,是自身的思维跟上行业发展速度。对城际公交、城市公交、接驳运输、客运专车等新型经营模式有较为深入了解,甚至做好一些前期调研、以备将来付诸行动。

同时,作为管理干部,必须身正廉洁,尤其是在一个与经济挂钩的重要岗位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工作方面做表率、号召他人。

三、建立城际公交品牌建设机制,提升运行品质

相比其他运行线路,城际公交车况好、线路优,是线路经营的旗帜、也是企业品牌的体现。然而,以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由于驾驶员素质的缺乏、运营机制的不到位使得旅客对于城际公交运行品质仍然存疑。必须针对城际公交驾驶员实行更为规范的考核机制,根据已制定的品牌创建的制度,将责任分解至线路主管、驾驶员,规范驾驶员操作,确定城际公交运营机制。同时,利用网络、微信、微博,开设城际公交专栏,发布最新信息,接受旅客留言并及时反馈,使旅客全程参与监督、建议。

陈 谦

二〇一六年一月十日

下载《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课堂实录及对评价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

    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及探索发表时间:2003-5-19 15:00:47 访问次数:5748 字体选择: 大中小新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

    对幼儿表演游戏的认识及评价

    对幼儿表演游戏的认识与指导 摘要: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它以儿童自主、独立地对作品的理解去展开游戏情节。表演游戏对幼儿认知、语言、想象力、社会性......

    认识面积课堂实录

    认识面积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学期内容,学生现在刚学完长度,还没接触到周长,所以本节课没牵扯到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辨析方面。 从对一维长度的度量到二维长度的度量是......

    《认识面积》课堂实录

    《认识面积》课堂实录 东台市富安镇小学 林小丽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三年级(下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

    认识数据库课堂实录

    《认识数据库》课堂实录 宁 晓 凤 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认识数据库》课堂实录 开始上课。 老师:前面一节课,我们通过使用网上在线数据库,通过它提供的查询功能,输入关键字......

    《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基于儿童视角 化繁为简看直尺 《认识厘米》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的过程,能用刻......

    时分的认识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时分的认识》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信息窗1 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动手操作和合作交......

    课堂实录——梯形的认识

    《梯形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以及梯形各部分名称,了解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掌握梯形与其他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