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成语教学实践和研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成语教学实践和研究》结题报告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成语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中国的文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则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汉语言的精华。它是我们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丰富而宝贵的词汇库。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这一语言奇葩,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练习里均安排了“读读背背”这个板块,其中一部分就是“熟记成语”,旨在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
苏教版教材对成语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可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困惑:
成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像“牛肉”一类的“高蛋白”,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形象性,让儿童理解成语的意思,不能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也不能给成语下一个定义,让儿童把定义背下来。那么怎样让学生理解成语,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呢?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在苏教版的各册练习中编者均安排了生动有趣的成语歌,这些成语怎样朗读和背诵呢?
成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记忆,当如果不去应用,就会回生,而且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如何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应用呢?
成语它来自寓言故事,来自于历史典故,来自于人们的经典语言,它内涵丰富,积淀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能否充分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呢?
„„
所有的这一切困扰着从事苏教版教材教学的教师们,因而把成语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有着现实的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就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2、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传统——诵读积累。
3、遵循儿童身心和年龄特点,利用孩子思维直观形象的特性,组织相关活动。
4、苏教版的各册练习中编者均安排了生动有趣的成语歌,这一组组成语有的结构非常相近,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有的意思相近,前一个成语对后一个成语有注释、说明作用;有的成语歌颇似一首格言诗。编排上的音律化使寻找巧妙记忆方法得以可行。
5、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内容
通过对课题组内涵的反复研究,决定以四个子课题为切入口,层层推进,深入进行本课题研究。
课题一:《如何活化小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研究》。旨在解决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就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习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
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何活化小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的研究。
课题二:《“反刍式”成语教学模式研究》。旨在突破传统的成语教学,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通过多元化的成语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成语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对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因而以具体而形象的刺激物作为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当是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文教材成语散见于各篇课文中,是和普通词语一样对待的,因而在教师处理教材时常常得不到重视。由于思想认识和教学观念的束缚,教材中许多可以开发的成语教学资源也常被忽略。那么如何在课堂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记住成语,提升语文素养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仔细地研究,认为采用“反刍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不断地咀嚼成语的优美,强化他们认字的基础。在学完一段时间成语后,老师继续不断鼓励学生进行成语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成语运用水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要有两个:一是构建反刍式成语教学课型;二是探求反刍式成语教学方法。
课题三:《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养成的研究》。转眼之间,历史的车轮滚进了21世纪。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思想素质的下降和人格的降低却日益明显。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而当今社会低俗流行,学生唱不了几首健康的儿童歌曲,却能随口哼唱出流行歌曲。“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的歌声校园里随时都可以听到。一些不健康的语汇和不文明的行为正在向学生“侵袭”,并时不时地出现在学生的言谈举止之中。
“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来占据它。”现代美学家彭立勋教授认为:审美教育和语文教育两者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教育内容形式、手段上是互相交叉、重合的关系。中国的文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则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汉语言的精华。它是我们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丰富而宝贵的词汇库。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这一语言奇葩,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练习里均安排了“读读背背”这个板块,其中一部分就是“熟记成语”,旨在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
这些成语有的描写祖国秀丽山色,有的介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道德规范,有的说明人的品行„„成语它来自寓言故事,来自于历史典故,来自于人们的经典语言,它内涵丰富,积淀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优良传统。能否充分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呢?带着这些设想和困惑,我们开始了“成语教学和学生人格养成”的实验研究。
课题四:《“拓宽教材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研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许多有识之士都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思考着对五千年中华文明如何承传、转化和激发其现代生命力的问题,思考如何开创新文明的境界。当今世界,全球人员交往频繁,信息流通迅速,话语霸权穿透国界,文化成了一个民族参与全球对话、竞争和创造的身份证。失去文化身份证的民族,是不可能在波澜壮阔的全球交往中挺起自己风姿独具的主心骨的。
在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对学生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学生的心灵,培育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便成了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成语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文化信息传递和文化精神保存的极好载体或种子。“从一定意义上讲,千古流传的成语,是中华人文素质的维生素,或者简称为‘人文素’”(杨义)。成语中的相当部分由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谚语俗语、史实逸闻以及诗文语句凝聚演化而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文化、教育届人士对成语的地位和学习成语的意义都有很高的评价,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说:“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是必须学习的常用语汇。”有一位台湾教师来访,人们问他台湾学生怎样学作文,他随口就答:“记一千条成语”。由此管窥成语对作文,对提高语文水平和文化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四、课题运行
1、拟订方案,健全组织。
2004年9月,由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刘咏春主任提出该课题研究,并牵头组织,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语文组部分骨干教师参与进行研究。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了课题材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内容和重点、方法和步骤,拟订好实施方案,对参与人员进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组建好课题研究小组。
2、落实项目,着手实验。
在2004年12月月底前制订好详细的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前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决定从成语的积累和运用、成语的意义教学、成语的教学模式、成语教学与学生的人格养成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以此为重点定好子课题研究项目,分头开展研究工作。
3、分步实施,分项推进。
本课题以使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两年一轮。实验分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2004.9—2004.12)发动准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计划,明确分工。各个子课题组陆续开展实验。第二阶段:(2005.1—2005.12)实施研究: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成语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教师从成语的意义教学、成语的教学模式、成语记忆方法、成语的运用、成语对学生人格养成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适宜学生学习的成语教学体系系,推进实验深入开展。
(1)研究人员定期开展交流活动,研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有关经验教训。(2)每周安排一人上成语教学的研究课,供大家学习讨论。
(3)积极开展学习活动,提升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理论水平。每位研究老师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定期上交学习心得文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网上有关成语教学研究方面的资料和文章,为我们的研究服务。
(4)将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及时推广,惠及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验中,将老师们的经验总结、理论文章、教学案例等结集刊印,发送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手中,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组织实验的教师为全县语文教师上成语教学方面的示范课,供大家学习参考。第三阶段:(2006.1—2006.6)总结展示: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展示研究成果(含学生的成长日记、学生作文、成语积累活动汇报等,教师的书面汇报、论文总结、课堂教学展示等。成功的方法、经验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五、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成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把握教材——内外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激励延伸”。根据教材和学生现有的阅读基础和能力进行目标分层。通过课内讲解和课外自由阅读有机结合,课内“教结学生读”,课外“学生自己读”;课内“举其一”,课外“反其三”;课内以“精”取胜,课外以“博”为佳;课内学方法,课外重积累。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优势互补。
成语教学模式的丰富,是老师们在研究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出来的,许多都是生动巧妙而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养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有:深情演说式、情境再现式、表演激发式、讨论碰撞式等。
2、构建了基本的“反刍式”成语课型。
反刍式成语教学法就是在成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运用经过一个不断反刍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粗吞”、“细嚼”,最终熟练掌握成语。自练课型是反刍的第一步:“粗吞”。对于苏教版每单元后的成语,学生按照老师所提供的一些方法(如借用工具书、生活情境等)进行理解。但这时候学生对成语的掌握还不够深,不够准,往往是精粗并存,真伪相杂,就好像牛吃草一样,只是将草料粗粗吞下去。对成语的含义只是形成一个粗略的印像,还不能彻底领悟。如果对成语还有不能理解的,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并加以梳理。自改课型是反刍的第二步:“细嚼”。这一过程就好比牛将粗吞进胃的草料反刍上来细细咀嚼。学生对于所理解的成语,一是可以通过成语表演、猜谜、成语剧等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以加深印像;二是对成语中的重点、难点以成语擂台赛、辩论赛等形式开展群体性的研讨、探究,不断排除错误的干扰,寻求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对成语的细吞慢嚼,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自结课型是反刍的第三步:“化为养料”。学生通过上一课型的群体多向立体化研讨,在教师的点拨导向下取得正确的答案,并在比较中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这是将知识的精华化为养料再咽下去充分消化。我们在每节成语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注意进行知识的反刍,安排了反馈检测,以求所学成语逐课过关。另外还有逐月反馈、学期反馈、学年反馈等,通过多次的反刍,设置重重关卡,以图学生所学成语不断得到巩固、深化,薄弱环节不断得到克服,学习质量不断提高。
3、探索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探索了多种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成语的能力的途径,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现行教材,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漫画成语,成语接龙,成语作文,成语课本剧表演,游戏活动中趣记成语,看图猜成语等。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成语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参加实验的班级能经常开展以成语为内容的主题活动,对学校组织的成语游艺类活动积极参加,兴趣盎然。实验班级的学生对成语掌握的质和量都明显优于普通班级的学生。
4、促进了实验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近两年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多人成长为市、县骨干教师。
5、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具体表现为促进了成语教学与多元智能的有机结合。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教授霍德华·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分为八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根据这几种智能的划分,成语教学可以完全可以摒弃单调的熟读、理解、记忆、巩固的单一教学模式,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完成学习运用成语的任务。下面就以这几种智能的划分为例谈谈成语的一些教学方式。
⑴语言文字智能。“教师应当创设有丰富语言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频繁地说话、讨论以及解释——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在成语教学来说,就是老师要能够设计多种情景,以提高学生有效运用成语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如成语改错。有常见的易写错的字:沧海一栗()不记其数()按步就班();也有广告成语中的错字:鹤立机群(鹤立鸡群)、牙口无炎(哑口无言)、一明惊人(一鸣惊人)。再如成语情景运用。如在具体情境中使用成语、学完了课文后进行知识巩固时运用成语等。如:1937年7月8日凌晨,日寇拉来大炮,向我军发起了进攻,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疯狂向宛平县城扑来,面对 的敌人,的炮火,我军官兵怒火冲天,因为他们想到了三千万被日寇欺凌的东北同胞仍在、中,因为他们想到了日本鬼子大屠杀时,自己、的亲
人。于是,他们,用子弹回敬了敌人的进攻。第三,成语作文。
⑵数学逻辑智能。“加德纳认为这种智能涵盖着三个宽广而又相互联系的领域:数学、科学和逻辑。” 根据加德纳这种看法,在成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题目类型中进行成语相关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如请在括号里填上汉字数字,使等式成立。()神无主×()霄云外=()湖()海 各有()秋÷以一当()=()花齐放()龙戏珠+()鸣惊人=()令五申()全十美-()发千钧=()霄云外
⑶视觉空间智能,⑷身体运动智能,⑸音乐旋律智能,⑹人际关系智能,⑺自我认知智能,⑻自然观察智能等不再赘述。
六、相关材料
1、课题结题报告(含子课题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课题组成员听评课记录。
3、成语课题观摩活动材料集(含观摩活动的通知、安排表;观摩课教学设计;《研究论文与教学案例集》;中期工作报告等。)
4、《课题资料集》。
5、学生档案资料(包括学生成语漫画集;学生“成语续编”作文集;学生“成语课本剧”选集;学生“成语手抄报”汇编;学生成语综合性学习资料汇编;学生“成语接龙”趣味练习汇编;学生成语作文、日记选等。)
第二篇: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目录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
(十一)1.我们爱你啊,中国 2.郑成功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示儿》第二组 5.负荆请罪 6.最后的姿势 7.船长 8.爱之链第三组
9.小草和大树 10.轮椅上的霍金 11.一本男孩必读的书第四组
12.姥姥的剪纸 13.牛郎织女 14.安塞腰鼓第五组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16.草原 17.麋鹿
第六组
18.给家乡孩子的信 19.钱学森 20.鞋匠的儿子第七组 2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22.学与问
23.大自然的文字 24.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苏教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
培养良好的习惯
(十二)1.长江之歌 2.三亚落日 3.烟台的海
4.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组
5.卢沟桥烽火 6.半截蜡烛
7.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第三组
8.三打白骨精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10.螳螂捕蝉 11.读书要有选择第四组
12.夜晚的实验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4.学会合作第五组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6.最大的麦穗 17.山谷中的谜底第六组 18.广玉兰 19.夹竹桃
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第七组
21.莫泊桑拜师 22.理想的风筝 23.孔子游春
24.明天,我们毕业
第三篇:苏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成语
三年级下册课本成语
银光闪闪:银白色的光闪烁不定。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蔚为壮观:形容景象非常盛大。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腾云驾雾: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迷糊,感到身子轻飘飘的。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流连忘返:形容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非常状观。风云变幻:变幻,变化莫测。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奇峰异岭:非常奇特的山岭。
若急若现: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舞姿轻松爽快或人在某种境界中的感受。
白云苍狗:也作“白衣苍狗”。天上白衣般的浮云,刹那间又变得象黑狗。比喻世事的变化无常。
遥不可及:形容距离现实很远,远的有点脱离现实,以至于无法去接触到。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千山万水:形容经过的山水非常多,路途遥远而艰难。
不知所措:措,安排,处臵。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有利可图:图,谋取。可从中谋利益。
有机可乘:机,机会。乘,趁。有机会可趁,有空子可钻。有根有底:比喻事情是有其根源和内情的。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有口难言:有嘴却难以说出。形容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有恃无恐: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有求必应:只要有请求,就一定答应。
有志竟成:竟,终于。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能成功。
尽心尽力:用尽自己的全部心思和力量。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象泉水一样汩汩而出。笔走如飞:是说写文章速度很快,一气呵成。
拍案叫绝:拍桌子大为赞赏地叫好。形容赞赏至极。
出急预料:形容没有想到。
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出类拔萃:出,超过。类,同类。拔,超过。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形容品行、才干很杰出,超出同类之上。
才思敏捷:才思迅速而灵敏,或指反应很快。
后生可畏: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令人敬畏。手不停挥: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笔下生花:比喻所写的文章非常优美。
力透纸背: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
束手就擒:捆起手来由人捉拿,形容因无法脱逃或无力反抗而甘愿被擒获。东逃西窜:指到处逃跑流窜。
挨挨挤挤: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精妙绝伦:精细美妙,无与伦比。
炉火纯青:纯,纯粹。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等达到精纯完美的境地。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栩栩如生: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形容形象逼真,像活的一样。梦笔生花,梦到笔头生了花。比喻文思俊逸,有杰出的写作才能。浑然天成: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斗酒百篇:斗,古时的盛酒器。饮一斗酒,能写诗百篇。形容才思敏捷。鬼斧神工:鬼神所造,非人力所为。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高超奇妙。
无边无际;没有边际。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波浪滔滔:指波浪奔流连绵不断的样子。
暴跳如雷: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沙漠之舟:沙漠里的船。
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忍辱负重:负重,担负重任。忍受屈辱,担负重任。
始终如一:始,开始,终,结束。如,如同。自始地终都一样。飞沙走石:沙子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很大。志在千里: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义无反顾:反顾,向后看。在道义上只许奋勇向前,不容徘徊后退。坚定不移:移,改变,变动。非常坚定,毫不改变。
夜幕初垂:夜幕,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指天刚刚黑。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大意。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七嘴八舍:形容人多嘴杂,讲个不停。
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按兵不动:按,止住。兵,军队。使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办事过于急躁。
轻举妄动:轻,轻率。妄,任意。不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兴风作浪:兴,掀起。作,制造。原指妖魔掀起风浪。比喻挑起事端。
蠢蠢欲动:蠢蠢,虫子蠕动爬行的样子。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厉而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闻风而动:风,风声,消息。动,行动。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千奇百怪:形容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物和现象。庞然大物:外表庞大的东西。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展翅高飞:张开翅膀飞向高空。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波涛汹涌:形容水势盛大,奔腾起伏。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本课用来形容声音很小。各种各样:具有各种不同的种类。
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来。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
翻山越岭:形容长途跋涉的艰辛。
披荆斩棘:指在前进道路上清除各种障碍,克服种种困难。千辛万苦: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苦难。
烟波浩渺:烟波,指雾气笼罩的江河湖海。浩渺,形容水面辽阔。这个词语的意思是雾气笼罩的大海十分辽阔。
一碧万顷:形容辽阔的水面碧绿一片,无边无际。
游人如织:如织,如织布机上的梭子。游人很多,穿梭往来。谈笑风生:风,风趣。形容谈话很有兴致,并很活跃有趣。
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曲折或障碍。风平浪静:形容没有风浪,十风平静。比喻平安无事。鸥水相依:海鸥和海水紧密相依。比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海波不惊:比喻平安无事或天下太平。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毫不示绞痛:一点儿也不比对方软弱。得意洋洋: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喜笑颜开: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反义词,愁眉苦脸。
烟薰炎燎:熏,用烟火薰烤。燎,烧。有烟火上烧制薰烤。本课指把大雁直接放在火上烤。这样烤出来的食物容易变焦,沾上烟火气味,所以不好吃。
争论不休:休,停。争个不停。
两全其美:全,成全,顾全。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好。
无影无踪:一点影子、一点踪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聚精会神:全部精神集中在一起。形容注意力集中。近义词,全神贯注。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欢喜。
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杯弓蛇影:比喻因疑虑不解而自相惊扰,或比喻虚惊一场。
螳螂捕蝉: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也在算计他。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互争持,结果两败俱伤。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那些刻板而不知随实际状况变化的人。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似乎喜爱某种事物,实际上并非真正爱好它。狐假虎威:假,借,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黔驴技穷:黔,指导贵州。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第四篇: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时间:两课时 本教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 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海内存知己
(1)会对吗?齐对(天涯若比邻)
(2)连起来读两遍。
(3)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齐读
(2)找出两组反义词远(近)天涯(咫尺),天涯是说距离远,咫尺是说距离近。
(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朗读时,我们应该强调前半句, 还是后半句呢?
(4)指导朗读,一组同学读前半句,齐读后半句。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二、质疑自学。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读顺课文。3.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蜘蛛 悉尼 付款 聊天 逛商场 资料 息息相关 快捷方便
光缆 跨过近在咫尺 查阅 邮递 庞大 巨型(1)开展各种形式的练读,把字音读正确。(2)理解词语的意思:
息息相关近在咫尺 光缆
(3)齐读词语。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有句名句:“海内存知己。”学生接下句:“天涯若比邻。”谁能来给大家讲讲这句话的含义: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这在以前只是诗人的美好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现在却已不是神话了。2.那么谁有这样大的本事呢?对,这就是(生齐读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看到奇妙你想问什么?想探个究竟吗?想弄个明白吗?把你的好奇读出来。
有兴趣研究它吗?那就兴致勃勃、高高兴兴地读----“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二、精读课文。
1.感悟互联网的大
(1)过渡:在课题中点出“网”,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网?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无数条纵横交错的线组成。
那么,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想知道吗?那就请闭上你的眼睛,发挥你的想象力,听老师读。
老师朗读: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2)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相机指导:你是通过哪些词体会到的?(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线)
怎么读好这些词让我觉得你在惊讶,是在赞叹!能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4)把你们的感受带入朗读再读,注意读好这些词。齐读。
小结:你们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真是一张大网啊!它的样子奇妙,构造奇妙!板书:大
(5)引读
出示:这里的网不是普通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不是指普通的棉线丝线,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所以“线”上也加了双引号。这里的引号都表示特殊的含义。
(6)师小结: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国际互联网的大,更感到了它的奇妙。这真是一张无形的大网,它铺天盖地,无处不在。
2.感悟互联网的快捷
(1)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奇妙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奇妙的地方做上记号,多读几遍。(2)交流
出示: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短短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指名读,说说奇在哪里?(板书:快捷)从哪儿体会到的?(飞速流动,短短几秒钟,千山万水,世界各地)读好这些地方,把你奇妙的感受通过朗读传达出来。齐读。
那么到底有多快呢?请你仔细读读下面的语句,看看互联网是怎样快捷传送文字、图像、声音?你可以结合过去人们的方式进行比较,并谈谈你的感受。A 传送文字。指名回答。
在过去,人们是怎样来传送文字的?写信。那么一份本地的信,需要一天,外地的需要三天,国外的一般就需要半个月。
而互联网呢?课文举了个例子。B 传送图像声音。
这在过去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这一切都让你有怎样的感受?
①出示理解难句: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②理解关键词与句子前后联系:
指名读。发现了什么?有组反义词:远在天涯,近在咫尺。
前后的意思是相反的,所以用了转折关联词“虽然但是”。强调前面的意思还是后面的呢?一起读这一句,把强调后面的意思读出来。
③这也体现了王勃的那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④回归原句:当然,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这只是诗人的美好祝愿。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生读:“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⑤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把庞大的地球称为“地球村”了吗?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而有这种神奇的力量的正是国际互联网。正是它无与伦比快速的信息传输能力,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3)小结:
第二自然段从互联网的样子、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写出了它的奇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大与快。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一段,感受它神奇的力量。板(快)3.感悟互联网的内容丰富
过渡: 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1)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收获(2)交流:
你的感受是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A
这段文字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
师:读书就要这样,把厚的书读薄。把长文章读短。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是一种本领。
B 在这段文字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那就是“可以”,出现了几次? 我们一次一次地来读。
生读第一次,师:这就是在网上娱乐。生读第二次,师:这就是在网上休闲。
生读第三次,师:这就是在网上学习,还可以怎样? 男生读第四次,师:这就是在网上工作。甚至可以怎样? 全班读第五次,师:这就是在网上购物。
从五个可以你体会到什么?从最后的省略号你又知道了什么?
师:你还知道可以在网络上做什么?请把你的答案用一句话写出来,用上可以这个词,写在省略号下面。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上“可以”说成一个排比句的句段。
师:读书就要这样,要会联想会思考,会把短文章读长。把薄的书读厚。这又是一种本领。C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到网上去看一看。分别去看看网上商场、网上书店、D 让我们再完整地读这一自然段。
师小结:是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它的魅力,就在于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发展,无限的创造。也许,未来的你,就是互联网的研究者,开发者。也许,你们中间,就有中国的比尔盖茨。4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方便快捷,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关系十分密切,就叫“息息相关”。
你能联系上文的内容说说为什么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吗?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这张跟我们息息相关的网,就叫“国际互联网”。利用板书总结:这张网大、传输信息快,内容多,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称它“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三、回顾拓展
1、学了这一课,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收获?
2、是啊,网络构成了一个新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有人说,互联网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请看资料《网络是什么》
读了资料又有什么体会什么想法呢?
3、总结:是啊,网络世界精彩无限,但也要学会选择,正确把握。网络究竟是什么?到网上去实践后,你一定会有更多的体会,更多的收获,随着年龄的增长,科技的发展,也许,你又会有不同的想法。希望国际互联网,能为每个同学的成长提供绿色的食粮,撑开一片蔚蓝色的天空。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在网络更加发达的未来,你是怎样依靠网络来度过这一天的。希望同学们能在电脑里完成这篇小练笔,修改完善之后请放到学校的FTP上,可以让电脑老师指导你发送,等老师批阅完后,你可以在网上领回自己的作业。相信你们一定能出色完成这项作业的。
板书: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奇妙
大
快捷
内容丰富
息息相关
附:《网络是什么》
网络是什么
有人说,网络是广袤的草原,你要是骏马,它让你任意驰骋;网络是无垠的天空,你要是雄鹰,它让你自由翱翔;网络是无边的大海,你要是鱼儿,它让你开怀畅游。
也有人说,网络,像个大花园。百花齐放,春花灿烂,万紫千红,弥漫着诱人的芳香。让你沉醉其中,不能自拔,险些忘了归家的路。
网络,像个大杂院,居住着三教九流,仁人志士。有的伸张正义,有的闲侃无聊;有的加点色彩,有的天天吵闹;
网络,像个大森林。百鸟朝凤,百兽群居。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千万分清敌和友,认清狼还是羊。
网络,像一锅粥。五彩缤纷,色味俱全。有的人喜欢细细品尝,有的人囫囵吞枣;要解其中味,还要自品味。酸辣苦辣甜,你要慎选择。
网络,像个大市场,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叫买叫卖,好不热闹。有的和气生财;有的倒买倒卖。欺骗别人,害了自己。
网络,象个大港口,停靠着各种各样的船舶。上面装着众多物品。有的可食,有的可穿;有的可用;有的会腐蚀你灵魂。
网络,像个电影院。天天放着七彩人生。有时开怀,有时悲伤;尽显不同的人生之旅。
网络,也是一个温馨的家。多了兄弟姐妹,多了朋友亲情,那快乐就常驻在心中
„„
第五篇: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窦桂梅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质量标准为目标,整合资源,体现儿童立场,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一、研究的缘起
从教近30年,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再到学校校长,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紧跟时代脚步,开展研究与实践,发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
新课改前,部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培养;新课改后,部分教师以尊重学生的名义放弃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很难让学生拥有真切的情感体验。要么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要么上成训练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二)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单篇课文篇幅短小,不能给学生足够的语言材料和思维空间;篇与篇之间缺乏联系,学生不能从比较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呈碎片化;教师一课一课地教,甚至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窄化为学习教材本身,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
面对语文教学丰富的内容,教师很难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从满堂讲到满堂问,再到满堂论,始终不能跳出内容分析的套路,教学方式单调。为了应对考试,学生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训练,学习负担过重。
宏观上说,这些问题事关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代表了语文教学某些积重难返的核心问题,是课改的“硬骨头”。微观上说,这些问题又是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事关“语文立人”理念的实现。笔者专注小学语文实践研究近30年,在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课程资源、评价等方面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改革尝试,后逐步发展完善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体系。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旨在以语文立人为导向,探索怎样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完整人格。
二、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理论构想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课内外资源,以语文立人为核心,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生成主题,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
有些主题侧重指向语言学习规律:包括如何进行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等方法,如,执教图画书《我的爸爸叫焦尼》中突出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有些侧重指向思维品质:包括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想象创造等,如,执教《皇帝的新装》创生的“回到事情本身”主题,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生成意义,提高思辨能力。还有些侧重指向学生精神品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敢、自强、谦卑、博爱、尊重、感恩、互助、责任等个体成长价值观,如,执教《珍珠鸟》中烘托的“信赖”,《三打白骨精》中体现的“向善”。
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随着执教经验日渐纯熟,主题的选择发展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在与文本、同伴、教师以及自我的对话中,自主选择、建构主题,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权。主题选择还要遵循阶段性、开放性的原则。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深化、发展变化,搭建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沟通的桥梁,潜移默化地配合、呼应学生思维发展与生命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节奏,烙印成他们独特的文化“胎记”。
(二)理念与实施原则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二)一、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
(一)探索阶段(1994.9—2000.8)
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不同。后者有严密的学科和教学逻辑体系,但语文教学内容多,内涵深厚,但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现象严重。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更是摸不到门路,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六年“语文教学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课堂实践,与学生一起创生了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冲破教科书内容的束缚,率先提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抓手,一个样本。我们要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教学内容。没有一本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教师要根据学情审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育社会学者认为课堂是浓缩的社会,是展望社会的一扇窗。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的空间束缚,教师要勇于带领学生“走出去”,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加工处理教材。对于语文学科,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自选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引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增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学习。但是教学相长,学生与教师是教学中一对不可分离的矛盾体。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无从下手。教师要蹲下身子,把儿童当作学习成长中的伙伴,与儿童一起去探求语文学习奥妙。
以“三个超越”使“语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样的实践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三个超越”也为世纪末语文新课标的修订提供了借鉴。然而“超越”不能没有边界,“超越”需要整体布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结构化、序列化。由此,主题教学的雏形呼之欲出。
(二)形成阶段(2000.9—2007.8)
2000年,又新带一年级,跟随课改脚步,结合课标,借鉴西方课程统整理论,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通过一系列课例研究,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2001-2003年,执教《朋友》《再见了,亲人》,分别以“友情”“伟大的友谊”为主题,一篇带多篇,牵主题一发,带动听说读写全身。在“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主题教学“,《人民教育》专题报道。著名语文教育家霍懋征现场听课并高度评价: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
2004-2005年,继续以课例推动。从文本中提取主题,以主题优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从中提取“好好儿活”,群文共读《我与地坛》《合欢树》等,引发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深思,促进精神发展。而后加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如《游园不值》由“不值”,对比《雪夜访戴不遇》的“不遇”,体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题。
2006-2007年开始实践不同文体的课例。经典诵读,如《村居》在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中体味“居安思危”主题,带动相同主题诗词诵读;整本书阅读,如由《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丑小鸭》导读《安徒生童话》等。把阅读课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教学化”。
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主题内涵逐渐丰富,形成了“情感·思辨”为主线,“体验·生成”为特征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模型。主题教学因其独特的主题内涵,已经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种教学思想。
(三)深化阶段(2007.9—至今)
如何让思想烛照现实,更好提升儿童语文综合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我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系统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课标,主题统领,将主题教学思想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质量要求把控课堂教学。2003年,曾提炼出“三个一”的校本语文教学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经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进一步细化完善“三个一”,出版了12册《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以下称《目标手册》)。《目标手册》是给教师的教学参考,但是课堂教学更要基于学生的立场去构建,努力尝试将《目标手册》转化为儿童的学习过程。仍然是延续用主题单元整合学习内容,学校用三年多时间出版《小学语文乐学手册》(以下称《乐学手册》),并将该手册作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魅力》《牛郎织女》等课例探索,以儿童乐学、善学为导向的动态课堂,并完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随着主题教学思想的日益成熟,又利用主题教学中的整合思维,打破学科分立,实现学科有机融合。又一个六年多的实践研究,重建了课堂形态,形成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以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儿童在学科内、跨学科整合中,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2013年执教多学科整合课《皇帝的新装》获得众多专家的肯定。由此,主题教学思想进一步辐射到学校课程的整体实施,推动学校课程整合,构建“1+X课程”育人模式。
主题教学的研究过程,以对儿童的研究贯穿始终,是我与学生、教师一道共同成长的过程,近30年40多节研究课,亲自执教,示范引领,始终站在课堂,用鲜活的课例表达我对于教育的思考,自己既是研究者,也成为被研究者。
三、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的阶段成果
(一)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 1.明确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主题教学的目标,指向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在具体教学中,依据“三个一”质量目标,凭借12册《目标手册》细化到每一个年级。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这里包括两个层面,读懂一篇好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应用)。“三个一”努力实现低年段,基础牢;中年段,腰杆硬;高年段,起点高。
“三个一”中的“好”是指形成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文学、文章、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儿童在达成“三个一”质量目标的过程中,思维的、精神的元素也表现出来,即获得“一流好人格、一种好思维”。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
(1)以主题整合教材,确定精、略读篇目
根据主题内涵的深刻与丰富程度、语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历经时间淘洗而得到的认可性程度,将教材中的课文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精读文教学,要重点落实课文的文章、文学、文化内涵,以主题贯穿,课堂上学生与文本文字对话,与文字背后的思想交锋,在不断的破和立中,实现主题的意义创生。略读文,能粗知大意、了解主题、学会生字新词、突破重点难点即可,重点在于运用精读文获得的阅读方法,广泛积累,表达运用,丰富对于主题内涵的理解。精读是主体,举一反三,侧重习得方法。略读是补充,举三反一,侧重运用实践,速读与浏览方法等。
(2)主题统领,补充经典诵读内容及整本书阅读
回归基于经典阅读的人文教育,能够适应广义上的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时代需要、竞争需要、训练需要,是能够促进受教育者重新发现和思考“人”的内在含义的教育。主题教学倡导大量积累,选择古今经典诗词文赋,推荐必读选读书目,设置专门课时加以落实,并将其学习成效纳入分项测评。
内容选择一方面采用“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同时,考虑儿童兴趣、需要,从丰富学生视野的角度,选择不同种类的经典内容。如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学生六年积累诗词文赋500篇,阅读整本书超250本。这些推荐的经典诵读与阅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窦桂梅推荐书目”在全国广为流传,成为广大学生、教师、家长借鉴的范例。
3.实施“长、短、微”课时设置 为推进精读、略读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和经典诵读,及语文创新与实践活动,使之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增质不增负,将原来40分钟一节课,调整为60、35、10分钟不等的长、短、微课时。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早上晨诵10分钟,诵读经典的诗词文赋。
语文课分长短课时,60分钟大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精读文教学,或进行需要较长时间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35分钟的小课时用来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每周五第一节“主题阅读课”,采用导读、细读、分享等不同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每周五下午设“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如戏剧表演等。每天中午设10分钟的吟诵习字时间,伴随“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经典吟诵广播,学生提笔练字,传承中华文化。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主题教学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四个维度进行,即:兴趣值(主题是否促进学习愿望)、方法值(是否从主题学习中得到启示并迁移)、容量值(是否由主题带动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语言、思维及精神发展)。
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主要使用形成性(主题护照+分项测评)和总结性(综合测评)评价。“主题护照”以“言行得体、协商互让、自律自强、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尊重感恩”为系列主题,在护照中记录语文学习与实践过程。分项测评融在日常教学中,依据年级不同选择考查“演讲、朗读、背诵、写字、习作、课外阅读”等专项技能,从不同侧面全面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达成,积累“一生有用的语文”。综合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即“运用知识的知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
四位一体的体系是主题教学的整体框架,具体到每个“主题”的单元学习,以及每一节语文课怎样实施,建构了动态流程。
1.单元教学——“主题·整合”
以“主题·整合”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一篇一篇教的僵化教学方式,以主题整合单元教学。
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首先概览整组文章,整体感悟主题;以精读一篇带动多篇略读,在比较阅读中体验主题;补充同主题的相关读物,丰富对主题的理解;围绕主题进行诗辞歌赋积累、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悟、践行主题。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
2.课堂操作——“预学-共学-延学”
具体到单元中每节课的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预学-共学-延学”三个基本环节。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
共学:层层落实主题。注重“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将质疑整理成“主问题串”,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在解决质疑中逐步形成对文本的独立见解,初步“生成主题”。结合预期主题,以文本内容为支撑“体验与表达主题”。注重思辨,基于学生自主质疑、教师追问,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独特见解,提升思维品质。最后“有效回应”,即对已有的体验与表达进行纠偏、引领、提升与延伸,促使其对主题深入理解,并产生学习的新期待。
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多条思考与提升的途径。
以上三环节,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穿课堂,将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学生理解主题的过程,也是学语习文、发展思维的过程,学生为了理解与表达主题,必须深入文本、反复研读,进行丰富、深刻的思维活动,进而组织语言、梳理思路、合作交流、恰当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而然获得提高。三个环节看似简单,其中体现了儿童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语言的学习中发展思维、涵养精神,实现创生意义的语文学习。
(三)建立课程资源库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物化各项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1.《目标手册》
《目标手册》按照“质量依据、质量目标、实施策略、质量评价、相关附件”五个方面,逐一回答“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每一个板块“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什么为媒介教”的问题。使用者拿到《目标手册》可以按图索骥。凭借《目标手册》,语文学科的教学,构成了贯穿六个年级、三大板块的经纬交错的质量目标体系。
其中“实施策略”具体介绍了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法,阐明了如何落实“知识点”、如何教给方法、如何培养能力、如何养成习惯,凸显了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指导,体现了《目标手册》的核心价值——解决到达教学目标彼岸的“桥”和“船”的问题。凭借“实施策略”,即使是新任教师,也能够据此,轻松找到达成“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实施途径。特别是如果能够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全套《目标手册》,教师更是能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路线图,据此真正落实减负增效。“相关附件”部分提供了大量可供教师、家长、学生使用的课程资源,“一手好汉字”板块中提供了基础字词表、拓展字词表、课外词语表、识字小窍门、常用字字理、写字小故事、书法小讲堂。“一副好口才”板块提供了倾听素材、朗读素材、表述素材、应对素材。“一篇好文章”板块提供了名家名篇推荐、必读选读书目推荐、影视作品推荐、必背古诗词、必背儿童诗及现代诗、必背古文经典、文学小常识、趣味语文、读写结合联系、写作指导范本、学生作文范文。
教师通过对质量目标的清晰定位,对教材的把握更准确、透彻,通过对实施策略的有效借鉴,教学设计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于是就可以努力呈现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好的课堂。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目标手册》是快速进入教师角色,保证教学质量的一条高速路。
学生有了《目标手册》,对每一个学期应该掌握多少字词,应该学会哪些阅读方法,应该掌握哪种写作技巧等,能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自如。《目标手册》中详细、清楚的拓展内容,为学生随时积累提供了可能。《目标手册》就像一幅语文教与学的地图,为主题教学的实践者提供教学实施的方向、策略。
2.《乐学手册》及其他 《目标手册》将课程标准清晰化后,如何操作这些目标呢?这些目标必须在课堂上落地开花。课堂必须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于是我们研制了《乐学手册》。
《乐学手册》由“乐学目标”、“乐学单”、“乐读单”、“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五大部分构成。通过“乐学目标”,同学们能够从一开始就清楚学习的目标和重点,并通过由每一课的“乐学单”和整本书推荐的“乐读单”进行有效学习,再通过“专题训练”和“乐学评价”,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乐读单”整合了多个主要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乐学篇目(包括单篇经典文章和整本书)。同学们学语文不再是学一册课本,而是多种版本教材的整合体。配合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编制读书报告单。在读书报告单的指引下,清华附小学生的六年里基本能读160多本书。
“乐学单”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精读”课文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和“延学单”三个学习单达到精讲精学;“略读”课文则通过自主预学、乐学分享和拓展学习等几项重点活动,整体学习,突出重点。
《乐学手册》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的通道,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方案,精讲精学,增效提质。同时,还研制出版“写字手册、作文教材(获市政府二等奖)”等,将《目标手册》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在全国小语界产生持续的影响,被专家学者和同行誉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流派之一。然而,主题教学源于实践、扎根一线,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日后深入探索。比如:怎样更好地运用主题教学,系统化、科学化、分阶段地建构和实现学生成长的核心价值观?怎样指导教师在实际运用主题教学思想和策略时,能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甚至实现进一步的超越?
从“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到“主题教学”(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再到“课程整合”(立德树人)的发展历程——是我,一个语文教师从教近30年探索的历程,也是我今后提升的新起点。如果有人问,这些年你究竟要通过主题教学做什么?我想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