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文言文教学(5篇)

时间:2019-05-15 03: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一讲 文言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一讲 文言文教学》。

第一篇:第十一讲 文言文教学

第十一讲

文言文课文教学

一、文言文教学的意义

“文言文”是从语体角度提出的,是指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等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民族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

2、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文言文简练、隽永、含蓄,言简意赅而意味无穷,经常诵读文言文,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之情,既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也是培养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

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辞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推敲”典故的产生,都说明了这点。

3、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

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的高达82个。

------因为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所以古代诗文在高考卷中所占的分值有上升的趋势。上海卷达到40分,占阅读题的50%,其他试卷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台湾的“联考”更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几乎全是文言文。以文言所写的作文容易得高分。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

蒋昕捷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

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语文流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1、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接受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强调知识的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古汉语语法讲深讲透。让学生在毫无体验,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惧怕、排斥的心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浅易”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很难界定,只能是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

“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传授上面。

2、以串讲为中心,强调灌输。

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教师“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学生懒,老师勤”的现象。

3、以背诵为中心,强调记忆。

由于文言文的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到教学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地处理成了单纯的背诵,使教学呈现单一化,模式化。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易疲劳、效率低、易遗忘。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

4、以应考为中心,讲究过关。

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5、以课本为中心,缺少迁移。

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三、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表述----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一)弄清字词句的含义,疏通课文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要准确认读课文中的文字符号,特别是注意那些形似字、异体字、繁体字、通假字、古今字、生僻字。

如“巿”(fu)和“市”写法相似,但并不完全一样。《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白居易《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又如“析”、“柝”二字很相似,但意义不同。“析”是“分析”的意思。如陶渊明《移居》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柝”读tuo,是表示“古代打更用的梆子”。如《左传•哀公七年》中“鲁的击柝闻于邾。” 再如“戊”、“戌”二字很相像,只是在“戊”中那一笔有细微的差别。“戍”是“戊”中加一点,读做shu,是“镇守”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戌渔阳。”而“戌”是“戊”中加一横,读做xu,是地支的第十一位。如苏轼《前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文言文的读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破读”、“通假”和 “特读”。

1、所谓“破读” 也叫四声别义,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五蠹》:“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乘:破读音为“shâng”。

《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破读音为“yì”。《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闻:破读音为“wân”。《报刘一丈书》:“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间:破读音为“jiàn”。

《汉书•苏武》:“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当:破读音为“dàng”。

2、通假,即同音替代,如遇到与古音不同时候,必须读回本字之音。

1、项为之强 “强”(jiāng)通“僵” 《童趣》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通“智”《论语》

3、不亦说乎 “说”(yuâ)通“悦” 《论语》

4、诲女知之乎 “女”(rǔ)同“汝” 《论语》

3、所谓特读就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场合,有些字要读它的特殊读音。

古书中需要特读的字,主要是一些专有名词,如古代的国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人名、姓氏等,它们的特读音被继承到现代汉语中,因此我们读古文时要读一些字的特读音。

(1)《童区寄传》:“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区:音“ōu”。不读“qū”。

(2)《木兰诗》:“昨日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可汗:音:“kâhán”。不读“kěhàn”。

(3)《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射:音“yì”。不读“shâ”。

2、理解词义,明确词序。

词汇教学要抓住四个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词序颠倒。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

高中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5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凡有实词活用的句子,如果还是按照它本来的用法去解释,往往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正确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不过,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涉及这种现象时只讲活用的种类,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是名词用如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冬实”两名词连用,名词“实”的本义是“果实”,活用为动词,是“结果实”的意思;“夏荣”两名词连用,名词“荣”的本义是“花”,活用为动词,是“开花”的意思。词序颠倒,是指词语相同、顺序颠倒的一种修辞现象。如成语“异曲同工”与“同工异曲”,“如日中天”与“中天如日”;短语“知而行”(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行而知”(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得见人”与“见不得人”;诗词“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与“黄河流入海”,“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文章“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与“汝之不惠,甚矣”。

3、分析句子,掌握特殊句式。

文言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常用的只有几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每一种里又有几种不同的形式,总的数量不多。

一、判断句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有的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有的无标志,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三、倒装句式 所谓倒装句,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传》 3、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省略介词。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2、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二)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清楚时代隔膜。

1、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简明扼要地介绍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至于作者介绍则更应尽量简要,突出重点。-------《六国论》的写作背景:

宋朝是比较软弱的王朝,面对敌国契丹、西夏的侵犯,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0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作者先论证六国的灭亡,由于赂秦,然后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读这篇文章,应该知道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师说》写作背景

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

当时韩愈的斗争是很艰苦的,他的好友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的一段话可以参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果者数矣。”

2、简介有关史实和典故。比如教《鸿门宴》,不妨简介鸿门宴前后刘项之争的有关历史事实,以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典故,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感,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更好把握。

----------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破釜沉舟《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励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he 第四声 附和,应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3、简介名物典章制度和社会习俗。凡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兵制、官制、科举制、礼仪、各种食物、社会习俗都要相机进行简要介绍。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 “击缶”。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盆缻fǒu:均瓦器。缻,同缶。)

1、《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鼔,敲击;节,和拍;击缶亦作“击缻”。秦人或以缶为乐器﹐用以打拍子。

2、《诗经:“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墨子》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淮南子》:“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说明“击缶”是民间低级文娱形式。

3、《周易》爻辞:“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为夕阳余晖,叩缶而歌是垂暮老人的挽歌。

4、《庄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证明其中的“鼓缶”是丧礼的内容。

5、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形容秦国音乐文化落后。战国以前,秦处西陲,文化低,无音乐教材,喝到半醉,以击着瓦缶,手拍着大腿打拍子呜呜而歌。到战国中后期,秦国引入郑和卫之民乐,古典宫廷韶乐。秦人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耻,忌讳提及此事。

总结:击缶,就是敲瓦罐,“击缶而歌”非优秀正统音乐,在中国文化里面是贬义。

-----------特级教师于漪上《木兰诗》课结束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当于老师说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次课能初步背诵是强记,课后要熟读牢记的时候,突然,一名学生噗嗤地笑了一声,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妇女都缠小脚,一洗脚不就看见了吗?”于老师说:“南北朝时期的妇女,还未包小脚呢”。学生接着问:“中国妇女裹小脚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过课文内容的范畴。于老师说:“妇女裹足源于五代,《除亥丛考》中说,‘李后主令宫嫔窅(yáo)娘以帛裹脚,令纤小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非常高兴,对老师又多了几分敬意。----------缠足风俗的起源

1、相传秦始皇选美女时,女子小足也被列为美女标准之一。

当然,那时的小足一般当为天然纤足,并无缠过。但由此,小足在中国男子的心目中成为评价女子的条件之一。

2、南北朝时“纤足”与“金莲” 联系在一起。

据《南史.齐东昏候记》中记载,南齐东昏候(公元498年-500年在位)命宫女用金箔剪成莲花贴在地上,然后令潘妃在上边走,一步一姿,千娇百媚,走过的路上就像开出了许多金莲,这就是所谓“步步生莲花”了。后来,妇女便称女子纤足为“金莲”。继而,“金莲”又被引伸为妇女缠足鞋。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当时已把“金莲”与女子之足联系在一起,但由于“步步生莲花”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就可能使宫廷中的妇女在语言中将“纤足”与“金莲”之间的距离缩短。而在花卉中也确有金莲这一花名,它同时也被称为“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因此,女子纤足也被充满诗意地称作“金水百合花”或“金百合花”。

3、隋炀帝时民间女子为了怀念吴月娘而裹足。

炀帝(公元604-617年在位)中一个荒淫的皇帝,有一次,他想乘船游“运河”,但不用船夫,却要选一百名美女在“运河”两岸为他拉纤。有一位住在“运河”边上的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上了。为了表示反抗,吴月娘让父亲为她打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花瓣刀,十分小巧、别致和锋利。她用一要小布条,把短刀紧紧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一双鞋。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会印出一朵莲花,十分漂亮,隋炀帝见了非常喜欢,又见吴月娘长得漂亮,便召她近身,想看看她的缠足。吴月娘等皇帝身边的侍臣离开后,便慢慢

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向隋炀帝刺去,帝一闪,手臂受伤。帝随即拔剑朝吴月娘砍去,吴月娘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尽了。隋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但从此之后,民间女子为了怀念吴月娘,都纷纷裹起足来。

4、杨贵妃喜穿缠足弓形底鞋导致整个国家的风气走向畸型。

唐太宗统一全国以后,国力鼎盛,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人的思想开朗,追求创新,服饰融合了外域特点,产生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唐服,唐服讲究灵便与实用,减少禁律,属于中国的服饰开放时期。这一时期,妇女形成了着靴的风气。但从开元到天宝年间,唐玄宗(公元712-756年在位)逐渐怠于政事,陶醉于歌舞升平之中,744年(天宝3年)玄宗纳其子寿王妃杨太真为贵妃,宠爱无比,过着荒淫腐化的生活。752年(天宝11年)又起用贵妃兄杨国忠为宰相,彻底改变了太宗朝“任人唯贤”的政策,帝王宫廷,达官贵人的骄侈淫佚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整个国家的风气走向畸型。此后,朝野女子从着靴穿裤又逐渐回复到秦汉的宽袖大袍,而杨贵妃则成为着尖头绣鞋的先导。这不能不认为是一个历史的倒退,这是以着靴为标志妇女解放走向以缠小足为标志的妇女悲剧的一个划时代的倒退。文献记载杨贵妃生前和死时均穿缠足弓形底鞋。伊世珍在《嫏 记》一文中写道:“杨贵妃在马嵬坡被唐明皇赐死时,有个女子拾得她一双雀头鞋,薄檀木底,鞋长仅3.5寸,”徐用理在《杨妃妙舞图咏》一诗中也写道:“凌波步小弓三寸。”唐代诗人杜牧(公元803-852年)的诗中也有“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荀裹轻云。唐尺一尺折合苏尺八寸,苏尺又比营造尺大一寸,一尺减四寸只有六寸,折合苏 尺四寸八分,又折合今营造尺四寸三分。”因此,唐朝(公元前618-907年)也必定缠足。又《唐书》曰:“今靸鞋为不缠足者所穿,缠足者以丝为鞋。” 也当为一证。这一记载同时也表明,唐代的缠足鞋是以丝为面料的。此外,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1号、2号女俑均穿尖头鞋。故白居易诗有“小头鞋履窄衣裳”之句。

5、史学界一般公认“裹足”起源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李后主令宫女裹足作舞,兴起裹足之风。

履为礼服之足饰,据《逸雅》记载:“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在唐以前各代仕女多穿用履前饰,有云头、如意等高头纹饰,自五代李后主令窅娘裹足作舞,仕女兴起裹足之风,改穿起尖头绣鞋。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宫女窅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而得名为“金莲”。此后,宫内外女子皆仿效起来。并以缠足为美,为贵,为娇,为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中国史纲要》一书中认为,中国妇女缠足便从五代开始了。

以上五种“三寸金莲”的起源说的最大分岐是起源时间。但它们最大的相同之处是起源环境,都源于宫廷。

6、缠足风俗兴盛于明清。

到明清时代,则逐渐普及于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的传统,所以不实行缠足。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清朝建立后,朝廷多次下令不准民间缠足,尤其禁止满族人缠足,但是由于这一习俗影响颇深,成效不大。

一、缠足的年龄:少女至五六岁,食餐团缠脚能令胫软,于八月廿四日小脚娘的生日。。

缠足的目的在限制脚的成长,并把已成长的脚拗折弯曲,所以缠足的年龄自然是愈小愈好,愈小脚愈软愈容易裹小,但是太早裹足,又怕它脚裹好了不会走路,也怕她年纪太小,无法忍痛,所以一般都在妇女会走路以后才开始裹脚,在中国生下来就算是一岁,平均会走的时候是三岁,让脚发育一年,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人开始裹脚,四五岁其实依西方的算法不过是三四岁。各地风俗不同裹脚的年龄也有不同,佐仓孙三《台风杂记》:“少女至五六岁,双足以布分缚之渐长渐紧,缠使足趾屈回小于蜷,倚杖或人肩才能步。”林琴南《小脚妇诗》:“五岁、六岁才胜衣,阿娘做履命缠足„„”郑观应《盛也危言女教篇》:“妇女缠足„„或四五岁,或七八岁,严词厉色凌逼面端,必使骨断筋摧„„”《阔斧记》三十年前北京男女之修饰:“大凡女子生不已到七岁便将双足裹起„„”宋车若水《脚气集》:“妇人缠足不知始于何时,小儿未四五岁,无罪无辜,而

使之受无限之痛苦„„”

《脚气集》著于咸淳甲戍年(公元1274年),综观所述,从宋代,女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有人开始缠足了,如等年纪长大脚骨长硬,关节韧带活动性消失之后再裹,不但很难裹小,裹的时候受苦也愈大,所以到了七八岁还能裹得好,十岁以后裹起来就很困难了。一年当中什么时候最适合开始裹呢?因为脚裹上去又烧又热,所以一般都建议到秋季天气凉爽的时候开始裹比较好。清人顾铁卿《清嘉录》说:“八月廿四日,煮糯米和赤豆作团祀灶谓之餐团,人家小女子皆择是日裹足,谓食餐团缠脚能令胫软。”因为裹脚要拜小脚娘,而八月廿四日是小脚娘的生日,所以大部分的女子都会选择那天开始裹足,也有人翻黄历或玉匣记择“缠足吉日”开始缠足的。

二、缠足前的准备及缠裹过程:试缠(几天到两个月左右)---试紧(数天到两个月左右)

试缠:缠脚的时候让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热水在脚盆里,将双脚洗干净,乘脚尚温热,将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尽量朝脚心拗扭,在脚趾缝间撒上明矾粉,让皮肤收敛,还可以防霉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后用针线缝合固定,两脚裹起来以后,往往会觉得脚掌发热,有经验的人不会一开始就下狠劲裹,最好是开始裹的时候轻轻拢着,让两只脚渐渐习惯这种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紧,这一个时期可以从几天到两个月左右。

试紧:缠的时候慢慢收紧,让足部肌肤受到的压力一次比一次紧些,这时还不能太紧,以两脚能忍受的小痛为度,在这期间把脚趾勒弯缠使脚向下略卷。缠的时候预先缠第二、第五两个足趾,缠得向脚下蜷屈,连带的第三、第四两个趾头也就跟着向脚下蜷屈。试紧的时间也须要数天到两个月左右,在这期间,裹脚布浆得较硬,捶去皱折,略紧地缠在脚上,使脚受惯硬裹脚布及紧缠的压力,接着才能真正用劲裹紧。

4、简介古代文体知识。

如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

此外,还有游记文、赠序文、哀祭文、序跋文、杂记文、奏议文、碑志文„„

(三)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 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要求:“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1、《师说》有错误观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师说》中确有不少至今可资借鉴的正确观点,但对其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之类轻视劳动群众的错误观点则需要指出,给以扬弃。至于教师职能这个命题,虽有借鉴的意义,但必须扬弃韩愈所指的具体内容,而赋予新的意义。

2、《饮酒》有消极情绪-----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

陶渊明《饮酒》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流露出作者乐于归田,陶醉自然的心态。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可取一面,也流露出作者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两点:

①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②要客观、恰当,要一分为二。

绝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人为地拔高。

(四)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一般包括文章的构思、题材处理、结构安排、脉络贯通、表达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六国论》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五)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培养文言语感--------初中生语文新课程必背古诗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峡

9、杂说

10、陋室铭

11、小石潭记

12、岳阳楼记。。。

(六)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

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课文学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结果是劳而无功。因此,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

首先,指导学生买一本适合文言文扩展阅读的书。

其次,指导学生运用“五步”阅读法进行扩展阅读:预读、抄读、解读、品读、诵读。

第二篇:合同法第十一讲

合同法

第十一章 合同的解除

第一节 合同解除概述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合同解除,是指依法成立的合同在有效成立后、履行完毕前,当具备解除事由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消灭的行为。

(二)类型

1.单方解除和协议解除。

2.在单方解除中,又可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

3.在法定解除中,又可分为一般法定解除(所有合同都适用)和特别法定解除(特定类型合同适用)。

二、合同解除的特征

(一)合同解除适用于有效成立的合同

(二)合同解除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三)合同的解除必须有解除行为

(四)合同解除的效力是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

(五)合同的解除可以成为一种违约补救的方式

三、合同解除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一)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

广义上的终止包括解除在内的各种使合同关系消灭的形式,终止是使合同失去拘束力,解除是终止的原因之一。狭义上的终止只是与解除相对应的、使合同不再对将来发生效力的导致合同消灭的事由。我国《合同法》第97条没有严格区分两者。如果将两者等同,则仍应在理论和实践中将解除分为发生溯及既往效力的解除和不发生溯及既往效力的解除。

1.效力不同。根据传统大陆法的规定,解除使合同关系溯及既往消灭;终止只是合同关系消灭,仅向将来发生效力,当事人不发生恢复原状的义务。

2.适用范围不同。在大陆法系,合同终止一般适用于继续性合同,合同解除一般适用于非继续性合同。

(二)合同解除与合同无效

1.发生原因

2.法院和仲裁机构能否主动干预

3.是否必须经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

4.法律后果

(三)合同解除与合同撤销

1.发生原因不同。

2.是否必须经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

第二节 约定解除

一、概念

约定解除权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在合同成立以后,没有履行或没有完全履行之前,由当事人一方在某种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享有解除权,并可以通过行使合同解除权,使合同关系消灭。

遵循合同自由原则。

二、约定解除与相关合同法律制度

(一)约定解除与附解除条件

条件成就,需要解除行为,解除权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 /条件成就,合同自动解除 是否溯及既往消灭由当事人约定/向将来失去效力

(二)约定解除与协议解除

单方解除/双方解除

第93条第1款【协议解除】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第93条第2款【约定解除】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三节 法定解除

一、法定解除的概念

法律直接规定解除的条件,当事人享有法定的解除权,解除合同时不必征得对方同意。法定解除权与约定解除权可以并存。

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一般法定解除条件(第94条前四项)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1.一方发生不可抗力,发生方与对方均有法定解除权

2.并非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即发生解除权。必须“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3.(第117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发生方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

4.(第118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不可抗力免责的条件

(1)及时通知对方不可抗力的事实

(2)负证明责任(举证证明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力)

(3)不可抗力不是发生在发生方迟延履行后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1.预期违约的两种类型Anticipatory Breach

(1)明示毁约:“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主要债务”

(2)“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2.仅非违约方有法定解除权

3.非违约方解除合同后,还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要求对方负损害赔偿责任

第108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迟延履行之一

非违约方解除权的发生以尽“催告义务”和忍耐一个“合理期限”为要件。

例如第227条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1.迟延履行影响到合同目的的实现。

迟延履行之二

比较常见的是履行期限有特殊意义的情况,如圣诞礼品合同的交货迟延。

《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2012)第25条:出卖人没有履行或者不当履行从给付义务,致使买受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买受人主张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予以支持。

2.其他根本违约行为。

(1)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 一方违约使对方“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根本违约的行为包括:不履行、迟延履行、瑕疵履行、部分履行等

三、特别法定解除条件(不限于合同法,如保险法、合伙企业法、劳动合同法、著作权法、海商法等)

第94条: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一)特定一方有任意解除权(无需对方有违约行为,当事人即有解除权)

第195条:赠与人

第232条:不定期租赁的双方

第268条:承揽合同的定作人

第308条:货运合同的托运人

第337条:标的已公开的技术开发合同的双方

第410条:委托合同的双方

(二)一方违约,另一方有特别解除权

第69条:不安抗辩权

第167条:分期付款买受人未付到期债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1/5以上时,出卖人有解除权

第203条:借款人违反贷款用途时,贷款人有解除权

第224条第2款:承租人擅自转租时,出租人有解除权

第233条:租赁物危及安全、健康时,承租人有解除权

第253条第2款:承租人擅自转包时,定作人有解除权

(三)买卖合同中交付的标的物数物中一物不合格及分批交付买卖合同的解除权 第165条

第166条

第四节 合同解除的程序

一、协议解除的程序

二、行使解除权的程序

(一)解除权的行使必须及时,并通知对方当事人

第95条、96条

异议期:《合同法解释

(二)》第24条

(二)形式要件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应依照规定。

第五节 合同解除的效力

一、概述

第97条

二、合同解除与溯及力

我国《合同法》规定灵活,是否具有溯及力未作一刀切的规定。

(一)继续性合同解除后不具溯及力

租赁、借用、雇佣、委托、保管等继续性合同不能恢复原状,合同解除不具有溯及力。

(二)非继续性合同被解除后是否具有溯及力取决于当事人双方(协议解除场合)或解除权人(单方解除场合)的意志,并受诚信原则约束。即所谓“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之立法含义。

标的物已处分的(转让、消耗等),没有恢复原状的必要和可能性。

三、合同解除与恢复原状

(一)继续性合同解除后没有恢复原状的可能

(二)非继续性合同解除后是否恢复原状取决于其溯及力

1.若选择有溯及力,则应恢复原状,适用双方相互返还或单方返还的规则。

恢复原状的范围:违约方的返还范围:非违约方履行的财产、非违约方因返还财产所支付的费用、标的物的维护费、孳息;非违约方的返还范围:违约方履行的财产。

2.若选择无溯及力,则双方就已履行的部分进行清偿。

四、尚未履行的债务免除与不当得利返还

自合同解除之时起尚未履行的债务被免除。

不能恢复原状的,应按不当得利返还。

五、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

我国规定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可以并存。

赔偿范围应包括不履行合同义务所致损失、恢复原状而发生的损害、管理维修标的物的费用或履行准备所支付的费用。

不包括可得利益的损失。解除合同不应得到合同完全履行时才能得到的利益。

《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2012)第26条:买卖合同因违约而解除后,守约方主张继续适用违约金条款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的规定处理。

六、合同解除是否及于从物(164条)

主物不符合约定而解除合同,效力及于从物

从物不符合约定而解除合同,效力不及于主物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第十一讲

二年级数学第十一讲

一.填空。例题1

1.4325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一个数的千位和个位都是5,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3.用8,6,2,5这四个数写出的最大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练习

4.一个一个地数,排在8889后面,连续的5个数是(),(),(),(),(5.以下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8800,8000,8008,8080,880,808。

()>()>()>()>()>()

二、选择。

例题2

1.2022中3个2表示的大小()。

A.一样B.不一样C.无法确定

2.从8900起一百一百地数,下一个数是()。

A.8910B.9100C.9000D.9900

练习

3.下面四组数中,()的关系与其余三组不同。

A.5300与5200B.9540与9440

C.7420与7320D.8400与7400)。

4.下列各组数的排列中,()是正确的。

A.6120>6100>614B.4050<4005<4500

C.3480<2999<4380D.798>780>870

5.最大的三位数再加上()就是最小的四位数。

A.900B.990C.

1例题3

一、育才学校二年级有5个班,共有学生210人,每班要选8人参加跳绳比赛,二年级没有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多少人?

奥数部分

例题

1.植树节到了,小朋友们在长20米的操场上种树,准备每2米种一棵,一共要种多少棵?

练习

2.在一条长80米的花园两边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共种多少棵树?

第四篇:七下作文第十一讲

七下作文第十一讲

学习目标:

用自述式的方法来写动物

知识点讲解:

七下第四单元是“动物世界”,一般对动物的介绍,属于说明文的范畴。写说明文,有两个角度:他述式和自述式。所谓他述式,即采用常见的客观的第三人称来写。所谓自述式,也就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

写动物的文章,是我们状物类作文中的一种。我们笔下所写的动物,多是一些小昆虫、家禽、家畜以及豢养的一些小宠物。写这些小动物时,我们一般要按照外形、动态和习性来写。而且,要将动物的动作、神态当作重点来写。

怎样就可以将小动物介绍的生动有趣呢?显然是自述式的方法要更好。用这种方法,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是要正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全文自始至终把说明对象当做人,并通过人的自述来写,不能在文章中间夹杂第三人称的语句。再有是要注意的就是语言要生动活泼,要符合自述者的身份。第三要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做到了这三点。你写的说明文就会焕发光彩。绚丽夺目。

相关事例:

蚂蚁

我是一只黑色的小工蚁,生活在陆地上那阴暗潮湿的洞穴,也是陆地上最小的昆虫。

我的身体细小,由一个圆圆的小脑袋,一个方而短的胸,棒槌似的腹部组成,加起来不过三毫米。我还有一双明亮的小复眼和一对交流接受信息的触角,还有六只小小的脚。

我也很勤劳,我在王国能按时完成全部任务。一天,我在搬食物时,人们看见了,还夸我是大力士呢,我可高兴了。

虽然我的寿命只有五年,但是我很珍惜我的生命,我会用剩下的时间为人们做出贡献!

作文进行时

一、请以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为描写对象,用自述式的方法,写一篇作文。

二、以课本140页“二”提供的啄木鸟材料为题材,写一篇作文。

第五篇:第十一讲 学写一件事

第十一讲 学写一件事

小朋友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有发生在学校的事,有发生在家里的事,也有社会上见到的事。把其中印象深刻、感兴趣的事情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下来。让它伴随我们成长,是多么有意义的啊!

课前准备 1.连线。

⑴祸事

A.令人痛快满意的事情 ⑵憾事

B.危害大的事情 ⑶快事

C.感到不完美的事情

2.数字俗语。你知道哪些带有数字的俗语可以准确表达下面的意思吗? ⑴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三下五除二)⑵表示几乎接近实际情况时用

(十有八九)⑶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小九九)⑷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十拿九稳)3.填一填。

⑴描写环境的词语: ⑵描写时间先后的词语: ⑶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阅读感悟

我给小锚刷牙

我家有一只活泼可爱的猫咪。我把它当宝贝一样看待,可就是由于太喜欢它了,常常干出一些傻事。这两天我总在想,小猫捉老鼠吃,吃了就睡,却从不刷牙,口腔多不卫生呀。我给它刷刷牙吧。第二天早上,我在牙刷上涂了些牙膏,然后接了一小杯自来水。我趁小猫吃饭时把它捉住,抱在怀里。我抚摸着小猫的头说:“小猫乖,别乱动,我来给你刷刷牙。”我把水往小猫嘴里灌,可小猫就是不肯喝,还把我的衣服弄湿了。我又想把牙刷塞进小猫嘴里,可怎么也不行。于是我用手把它的嘴掰开,又赶快把牙刷往小猫嘴里一塞,我心里乐滋滋地想:这下小猫咪的口腔就卫生了。我用牙刷在小猫嘴里来回地刷,哪知把它弄疼了,它“呜——呜——”地叫起来,好像在说:“你干吗呀?我不要刷牙!”听见它的叫声,我心疼地说:“小猫咪别叫,我这是为你好。”可是它不领情,又挣扎起来,我就是不放,最后它竟咬了我一口。我大叫一声:“啊!好疼呀!”

爸爸听见了,连忙跑出来问我是怎么回事。我气呼呼地说:“这个死猫咪,我好心帮它刷牙,它却咬我,气死我了。”爸爸听了,不禁哈哈大笑:“有谁给猫刷牙的,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你呀,是自找苦吃!”

听了爸爸的话,我只能埋怨自己自作聪明,做出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蠢事。【思考】说说小作者做了一件什么事儿?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什么?

【灵动感悟】本文小作者以生动、流畅的语言记叙了自己给小猫刷牙的故事,先写了自己突发了给小猫刷牙的想法,可小猫遭了罪。中间对刷牙的过程叙述得有声有色,读起来像看电视一样,既有生动的描写,又有自己的想象,很有意思。

习作导航

我做过的一件事

早晨,班主任王老师兴冲冲地来到洒满阳光的教室里。她满面春风地对大家说:“咱们班的小图书馆又可以借阅图书了!刘思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为大家整理图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做得对呀!”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向我投来了赞叹的目光。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整理图书的往事。

那是一天放学后,同学们像小鸟一样飞出教室,走出了校园。我关好了教室里最后一个窗户,刚要背起书包,只见班主任王老师抱着一大摞图书走进来,说:“开学都快三周了,咱们班小小图书馆得快开馆啊!”我从王老师紧锁的双眉中,看到了她焦急的心情。她多想看到同学们赶快借到自己喜爱的图书呀!我赶忙走上前去,接过书说“王老师,我来整理图书。”王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默默地点点头。

我先把图书按照“小说”“童话”“诗歌”“学习辅导”分类,然后分别登记入册。忽然一本短篇小说 集《爱的教育》映入了眼帘,书角卷了。王老师说:“这本书同学们抢着看,才弄成这样子。”我灵机一动,心想:得包书皮。我赶忙跑回家,取来一本旧年历,用厚厚的年历纸,整整齐齐地包好了书皮。

同学们怎样才能借到自己喜爱的图书呢?得写一个目录呀!我把想法告诉了王老师。王老师听了,乐滋滋地说:“思亮干事又细致,又会动脑筋,可真行呀!”我更加认真地抄写目录,最后,我还用红笔写上了“认真读书爱护图书”八个大字。我对老师说:“明天同学就可以借书了,我先做图书管理员,请老师批准吧!”老师笑着说:“好啊,争着为大家做好事,你做得对,真值得表扬啊!”老师的话,给了我力量。

第二天放学后,小小图书馆开馆了!小伙伴们争着,嚷着,笑着,要借阅自己爱看的书。“我要看《小学作文指导》!” “我借《十万个为什么》!” “《古诗赏析》这本书好,我借!” ……

我把一本本书递给了大家,也送去了我一片爱心。同学们借到了自己心爱的书,向我送来感谢的目光,也留下一片笑声。

此时此刻,我想:有什么比为集体、为大家做有益的事,更使人感到欣慰的呢? 这件事,我做对了,心中感到无限的快乐。篇末简评

小作者对事件的叙述清楚、具体。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有过程的,有顺序的,即使是转瞬即逝的流星划过,也有“出现、划过、消失”的过程。所以,每一步的动作、想法、神态等方面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小作者就抓住了自己语言和思想的主线,把整理书的过程写得很有条理,很具体。

作文小子来支招

第一步:写什么

从小到大,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事,这些经历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比如和老师、同学一起去春游,学会了一项本领,解出了一道难题,受到老师的表扬,评选班干部等,这些都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事。有悲伤,有欢笑,有灰心懊恼,也会有兴奋激动。把这些经历真实地描写出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第二步:找材料

确定自己想写的事件以后,就回忆一下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开头,事情的起因),从这件事是什么、经过怎样(主体、中间,即事情的经过),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教育,有什么收获(结尾即事情的结果)。

第三步:怎么写

一件事情的发生,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记叙文六要素”。把这六个方面写清楚了,才能让读者明白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在六要素当中,起因、经过、结果是事情的主要环节。其中,“经过”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败的关键所在。怎样才能把“经过”部分写具体呢,可以把这部分分成几个阶段,然后按照先后顺序一层一层地写清楚。写的时候多问几个“后来怎样”。

第四步:写得妙

要想把记事的文章写清楚,还要向作文小子多请教几招:

一、写事就要把事情写完整,写清楚,把握文章的发展顺序

写事,可以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写,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写,只有把握好记叙的顺序才能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楚。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进行叙述,这样可以使文章的层次和事物发展过程基本一致,可以把事情叙述得有头有尾、层次分明。

1.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即起因——经过——结果。2.改变叙述顺序,形成不同的构思。

我做过的一件事

㈠班主任王老师表扬“我”为班集体整理图书。(结果)㈡放学后,看见王老师拿来许多书,我主动帮助整理。(起因)㈢我认真地整理图书,并借阅给大家。(经过)1.分类进行整理。2.破书包好书皮。3.认真写好目录。

㈣王老师表扬了我,为大家做有益的事,心里很快乐。(结果)

从上面的提纲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写了自己帮助老师整理图书这件事。为了突出这件事情,开篇第一自然段写了老师在全体同学面前 表扬“我”为班集体整理图书,这是事情的结果。然后用“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整理图书的往事。”一句话,引出事情的发生,依序叙述事情的经过。这种倒叙的写法,先声夺人,吸引读者读下去。

叙述的顺序不同,突出的重点也不一样。无论怎样写,都要做到条理分明,有头有尾,段段相连,层层相扣。

二、写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叙述要有重点 怎样才能写具体呢?

1.把事情的过程分解成几个环节,一层层写清楚,写详细,写具体。把事情的过程分解成几步写,是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知道,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作文之前想好做这件事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把每一步都写清楚,文章自然就具体了。

【范文示例一】

赛跑

只听见老师一声哨响,我就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我已经跑完了50米,其他同学都被我甩在了后面,我得意极了。已经跑完300米了,就该冲刺了。同学们都在为我加油:“张楠加油!张楠必胜!”的口号我听得是那么清楚。心想:这次400米跑我赢定了!只差50米了,我加快了速度,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也顾不上撩开挡住自己眼前的发丝,只是飞快地向前跑。40米,30米,我知道胜券在握了。我一回头,陶丹什么时候赶上来了?她与我并肩的刹那就超过了我。而我真心回过头来的瞬间她就到达了终点。我一下子傻眼了,关键时刻不向前冲回的哪门子头啊,真是唾手可得的胜利与自己失之交臂了……

篇末简评

这个片段写的是在400米赛跑中我一路领先,同学们为我加油,我非常兴奋;在胜利即将到来之时,由于自己回头,被后面的同学超过了。整个赛跑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分“起跑快,一路领先、回头望、失利”这四个阶段去写,其中“一路领先”这部分有很多作者当时的想法,写得很真实。试着把这些句子画出来,读一读,体会它的作用。

2.恰当地写出人物在事情发展、变化过程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样从多角度来叙述,事情就会显得厚实、丰富多彩。

【范文示例二】

吹泡泡

首先,我拿起一个带有花纹的塑料瓶,又掏出喝饮料用的塑料管。轻轻地蘸了点儿肥皂水,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吹起来。只见一串串五颜六色的泡泡在空中盘旋,在阳光的照耀下美丽极了。我接着吹了好几次,一串串小得像珍珠,一串串大得像彩球,有的先大后小,有的先小后大。紧接着,我又吹了一个大泡泡,大泡泡从管口向空中飘去,我仰起脸,轻轻地吹着大泡泡儿。大泡泡儿像一个气球,飘向东边,我紧追不放,身子向后一仰又吹了一口,大泡泡儿又向西飘去。我连续不断地吹,大泡泡在天空中飘来飘去,小伙伴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吹着吹着,大泡泡快落到我脸上了,我扑哧一笑,力气大了,大泡泡破了,溅我一脸水星儿。我眨眨眼,抹了一把脸,来了个孙悟空远眺花果山的动作,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前仰后合。

篇末简评

作者按照吹泡泡的顺序,把每一步的情况都写具体了,“首先”“接着”“紧接着”“吹着吹着”等一系列的词语使短文的条理十分清晰,即使是没吹过泡泡的读者,看过短文后也知道如何吹泡泡了。小作者对 泡泡形态的描写也很到位,“有大有小”“五颜六色”“飘向西来飘向东”等描写增添了读者对吹泡泡这件事的感受,仿佛也置身于吹泡泡这一趣事的行列中了。

3.注意适当的联想。也就是把看到的事情经过大脑的加工进行弥补、引申,这样可以把文章写得更深刻。例如《威尼斯小艇》一课,作者看到商人夹了货物,想到是去做生意;看到保姆伴着孩子,想到是呼吸新鲜空气„„这样联想,就是我们对威尼斯小艇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化。【范文示例三】

第一次包饺子

准备工作做好了,妈妈擀皮儿,我和爸爸包。爸爸边包边给我讲,我按爸爸说的拿起饺子皮,用筷子夹起些馅儿,小心地放在饺子皮上,学者爸爸的样子,把皮对折,上沿对齐,两手使劲一挤,只觉得黏黏呼呼的。仔细一看,原来我用力过猛,挤破了饺子皮,馅儿像个淘气的小娃娃,从皮里探出头来,好像对我说:“里面太拥挤,还是外面好。”我怕自己的“杰作”被妈妈发现,赶紧拿起一个饺子皮,堵住破的地方,还使劲拍拍。哪想到,馅儿又从另一边伸出头来。我急忙拿出第三张饺子皮紧紧裹在上面。心里说:“看你还冒头!”总算堵住了“泄露”。爸爸已经包好了六七个饺子了。我把自己包的饺子悄悄地放在它们后面,它挺着将军肚站在队尾也不知害羞。我偷偷地看一眼妈妈,妈妈正一边擀皮儿一边看着我包的那个饺子抿嘴乐呢。

篇末简评

这个小片段写得多么有情趣!小作者紧紧围绕“第一次包饺子”这件事,通过写包饺子的动作、自己内心的感受,把自己是怎么包饺子的过程写得很具体。看,小作者的联想多好:馅儿像个淘气的小娃娃,好像在对我说话。更为有趣的是,小作者生怕自己的“杰作”被妈妈发现,悄悄地将它放在爸爸包的饺子的后面,而这个饺子却 “挺着将军肚站在队尾也不知害羞”,妈妈也正看着这个饺子抿嘴乐呢。一家人的和谐愉悦跃然纸上。

动作实践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发生过很多事情吧?把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一写,不少于300字。

下载第十一讲  文言文教学(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一讲 文言文教学(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十一讲演讲如何讲

    第十一讲演讲如何讲演讲是一门表演艺术,它需要很高的表达技能与表演技巧,也需要应对突发意外的权变能力。因此,归根结底,演讲需要演讲者具备特定的演讲气质与能力。 下面主要从......

    初一复习第十一讲练习题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节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1、下列四个方程中,一元一次方程是 A、x10B、xy1C、12-7=5D、x0 (2)如果2x3a2210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a__________ 2、根据......

    第二十一讲 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合集5篇)

    第二十一讲 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一、提示中考试题中古诗词曲阅读考查的范围一般是《大纲》规定的古诗词曲的基本篇目。古诗词曲阅读考查要点如下:1、古诗词曲的作者、朝代。......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

    第十一讲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精选5篇)

    第十一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题讲解例 1:一张桌子有一张桌面和四条桌腿,做一张桌面需要木材0.03m3,做一条桌腿需要木材0.002m3。现做一批这样的桌子,恰好用去木材3.8m3,共做了多......

    第十一讲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

    第十一讲语言的实际运用—简明一、提示1、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之点,尽量去掉多余的话。2、语言要清晰明确,既不能让人误解(产生歧义),又要便于对方理解。  二、试题精讲1、下面......

    二年级数学 第十一讲重叠问题学生版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 第十一讲 重叠问题A 例1 洗好的8块手帕用夹子夹在绳子上晾干,每一块手帕的两边必须用夹子夹住,同1个夹子夹住相邻的两块手帕的两边,这......

    第十一讲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第十一讲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宪法本质和特征,我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帮助大学生中树立起宪法至上的观念,了解宪法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