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时间:2019-05-15 04:1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第一篇: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南海之帝名“倏”,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叫“混沌”,他们三人是好朋友。“倏”跟“忽”到“混沌”那儿去做客,“混沌”待他们非常热情。为了报答他,两人对“混沌”说:“人人头上都有耳、目、口、鼻,用来听声音,看颜色,吃饭和呼吸,可你的脑袋是一个肉球,什么也没有,这样吧,我们帮你凿出“七窍”来吧。”于是他俩每天在“混沌”的头上凿一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倒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反思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似乎在混沌的脑袋上凿上了孔窍越来越多。由于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研究得太深,承载得太重,要求得太高,变化得太快,理论一套一套,方法一招一招,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努力用这个新思想那个新理念来积极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于是乎课堂教学花样不断翻新,头绪也越来越冗杂,有些课堂甚至出现了虚假的繁荣现象。课堂场景一:

一位教师执教《飞向月球》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1课时完成。文章记叙了美国宇航员乘飞船成功登上月球的事件,说明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对宇宙的探索中会有更多新的了解和发现。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自己拍摄的录像:四五个低年级小学生正围坐在书桌前争论不休,原来他们想画一幅关于月球的画,但是月球上有什么呢?有的说有花草,有的说有山脉,有的说有河流„„小朋友们叽叽喳喳争论得很热烈,但是到底有什么呢?录像放到这里停住了,紧接着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呢?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请大家阅读《飞向月球》一课,从中找找答案。”

这一环节的设置大约耗时六七分钟,而教师这样安排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目标,我们的教师却故意和学生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把简单的课堂教学搞得那么繁琐复杂,使“活”的学生和教师跟着“死”的教案走,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其实高年级学生早在家预习了课文,而且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课外知识储备,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所以这种环节的创设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就颇有些舍近求远、故弄玄虚的味道,况且这篇课文的重点也不是讲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另外,教师自己录制的带子杂音很多,录像也不够清晰,学生看起来很费劲,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创新,为了吸引听课者的眼球,于是故意兜圈子,绕弯子,搭台子,设悬念,设置过多的障碍和陷阱让学生去钻,致使教学环节越来越繁锁。由于时间有限,老师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课上忙于“走”教案,从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我国古人曾说过大音稀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想语文教师也应该树立“大道至简”的课堂教学观,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尽力剔除课堂中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让学习变成一件真正简单快乐的事情。课堂场景二:

一位教师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了营造课堂气氛,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在黑板正中张贴上周总理的大幅画像,画像四周缠上黑纱,教师胸前还佩带上一朵小白花。一上课,老师先播放了一段柯岩的著名长诗《周总理,你在哪里》的录音朗诵,然后在哀乐声中导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用了很长时间穿插播放了电影《周恩来》的几组镜头,表现总理工作不辞劳苦,一心为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在课的结尾处,教师安排两名学生到讲台前向总理的遗像敬献花圈(花圈课前早已准备好),然后全体学生起立,在哀乐声中向总理遗像默哀两分钟。此时此刻,教师已经眼含热泪,声音哽咽,而学生去没有教师如此“多情”,个别学生用眼角的余光悄悄打量着身边的同学,有的学生在埋头窃笑。

很明显,教师的精心设计没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直观的教具和多媒体的演示成了课堂教学中“煽情”的道具。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句话:一些课堂教学失却了本色、真实和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却没有了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这样的课堂无疑是让人悲哀的。目前,新课程崭新的教育理念比较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于是很多教师挖空心思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介上做文章,一上公开课就搬来多媒体,好像没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不是一节好课。其实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是越简单越好,简单的东西才更容易被人接受。另外,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过多地直观演示会制约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扼杀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而且滥用多媒体还会挤占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如果我们的教师能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化繁为简,克服“作秀和浪费”,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让学生美美地诵读,细细地品味,用心地感悟,那么学生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他们的体验也不会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一位名师曾说过,不要在形式上下功夫,品读课文足矣。是的,我们什么时候不也要忘记,语文课一定要姓语。一切教学手段最终都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服务的,离开了这一本源,语文就失去了“本性”。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常态的语文教学就是本色的语文,是教师与学生生活的另一种形式,在这样真实、本色的原生态课堂上,师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着学习带来的快乐和甜蜜。简单也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捷的教学方法无不折射出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会带给学生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澄澈的感受,让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期待着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的回归。

第二篇:回归语文本体教学

语文课姓“语”

——2013年秋季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回归语文本体”教学

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今年秋季,学校工作安排让我做回了语文老师,内心仿佛踏实起来——积累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算有了用场;我激动欣喜之余,静下心来思考:我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老师?我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格?语文课堂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式?

当然这些问题,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思考过,我首先应该把自己的课堂定性为“有趣”,想尽办法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喜欢与文本对话,喜欢和同学,老师对话,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师生共建的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中,多少年的语文教学我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在做,而且不断地践行自己追求的目标。

以前的语文教学,在备课时,我追求和研究的更多的是灵活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教学方法,现在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的侧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的语文课堂上到底教学生什么?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个性培养领航?我期待我的课堂表面上很朴实自然,不娇柔做作;但非常有内涵、有深度,学生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这样确定了语文的性质。从我个人的理解,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习语言和表达,积累和运用语言,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兴趣,从熏陶内心开始做起,过度到外在,慢慢形成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气质。

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简简单单教语文,教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然而,一打开《教师用书》,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很多,重视“人文性”的目标,工具性的目标很少,我犹豫起来了:我“咬文嚼字”的语文课,是否会回到课改前的语文课?是否没有体现课改理念呢?

真巧,就在9月25日,学校安排我去参加27日——28日“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我带着满腹的疑问: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与我的语文课就应该姓语,就应该咬文嚼字是大致相同或者大相径庭?专家的回归语文本体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26日踏上了注定有许多收获的成都之行。会议尽管只进行了两天,时间短暂,但我很知足,感觉此行不虚。

首先我学会了:

一、明白了什么是“回归语文本体”的教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的“语文改革课程的方向”的讲座中,我学会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二、语文教学的重点的确定,语文教学是教语文,就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 2

为教学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方法、语文技能为目标组织展开教学过程,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在本次的阅读教学课中,授课教师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明显就是顺着这条线在进行:写什么?怎么写?怎么用?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和完成“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务”,教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不教,学以致用。我仿佛觅到了知音,语文课就姓语,语文课就要带领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

其次我的思考:

一、怎么确定一篇课文的语文本体性目标?

语文课立足语文本身,干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事情,不能上成思品课,社会学,伦理学,解说课,地理课,生物课。这是一定的。例如,《望月》这首古诗教学设计:月如散文,月如诗歌,月如童话。这分明是——文艺评论课。语文课一定要关注语言的表达。但现行教材和教师用书对一篇课文的情感价值目标规定明确,但学语文的目标——语文本体性的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全由教师自主设计,语文本体性目标设计显得随意,参差不齐。

二、“感悟”和“回归语文本体教学”是矛盾的吗?

但凡语文老师都知道,十几年的课改提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感悟”,要求老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领悟一些道理和感情。此次的学习,专家指出:阅读是个人行为,感悟引人而异。年龄、性格、阅读、积累、生活经历、个人成长等因素会造成阅读产生不同的感悟和解读。我 3

们长期的教学,就是老师阅读后把感悟形成教案,让学生来感悟老师的感悟。让学生揠苗助长,看起来是时尚的做法但却是无实效的。

怎样“解读文本”?让学生既能感悟又能学到语文知识?真的需要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认真钻研和摸索。我的理解是解读文本只解决了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没有教会学生是怎么写的,解读文本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没有深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二者结合起来,一定要重视学生运用语言。

三、“回归语文本体”的作文教学怎么教?

在课改时代,作文课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教学缺乏系统地指导。学生的文章篇不够,段没艺术,内容还空洞。“回归语文本体”的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这样是不是技法的指导过多,反而束缚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吴教授提出的“回归语文本体性”教学——语文愿景,像一座高山,矗立在我们面前,山峰虽高,只要我们从山脚一点一点出发,就算最终没有达到顶峰,沿途的风光,探索的足迹,也是美丽的。

第三篇:回归语文教学智慧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事业,不能只关注知识教育,更应关注人的心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和激活,语文教学就是要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激活其内在的潜能,激发爱心和求知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要普敬学生,平等看待师生,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只是反应快慢、思维急迟不同而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让阅读充满乐趣。真诚地赏识每个学生,唤醒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尝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个别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点化,期盼早日转心。

一、关注需要——充满乐趣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发展,更多地相信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支持。无数事实证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最有亲和力,就像粉丝崇拜明星,学生最爱上他的课,教学成绩自然也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秘密和交往艺术,在于满足学生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寻者。”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随顺所需,满足他们的需要,加以适当的正确引导,学生就能够充满自信,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有一种成就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阅读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二、重在赏识——唤醒心灵

教师应该以真诚的爱心更多地赏识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普敬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真诚地赞美和赏识他们,让学生感到你喜欢他,他在老师心里是重要的,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为人总是喜欢看重别人的感受,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乐而忧。赞美和赏识意味着优点被发现,成绩被肯定,个性被张扬。学生受到老师期待和赏识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和谐的气氛中,心灵得到了舒展,唤醒了沉睡的心灵,使得心灵清新明净,思维活跃,学生的灵感泉涌,激活了先天的潜能。同时学生也开始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在其他方面着力表现自己,以便期待获得老师赞美和赏识。可以这样讲:赏识——唤醒好学生,抱怨——逼出坏孩子。因此教育就是心灵感受心灵、心灵理解心灵、心灵耕耘心灵、心灵创造心灵。

三、重视尝试——体验成功

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不断尝试学习材料,不断纠正错误、体验成功,不断强化自信的过程。尝试需要勇气,勇气是从自信中获得的。大胆尝试需要强化自信力,而人在困难面前总是认为“难”、“我不行”、“做不了”。人们被这些骨子里形成的认为“难”的观念阻碍着,就会主动放弃,不敢尝试。因此,想要有勇气大胆尝试就要摒弃骨子里形成的观念,树立“我能行”的观念,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并能就此改变你的世界,使得成功与创新之魂永驻。反之学习主体缺乏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抑郁自卑的消极思想占主导地位,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尝试中出错率就高,就会不断往坏处想,再加之现代学生心理脆弱,学生会陷入痛苦,失去了自信,不愿尝试学习。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打开心路: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可怕,只是我们的信念,在失败中不断回忆过去失败的痛苦,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伤害。因此不是境遇导致了你的失败与妥协,而是你的想法,你此时此刻就可以改变,无论做什么事只要选择尽管去做,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看结果,何况并不一定会失败。不要往坏处想,在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传染力,最具有损害力的疾病不是癌症,不是心脏病,也不是艾滋病,而是消极妥协的念头,它就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散全身,使自己身心疲惫,信心全无。因此,要用积极的信念战胜消极的心理而长此下去你会因向上的、进取的信念而取得成功,产生愉悦成功的心理体验,生命力无比的旺盛,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四、点化思想——激活灵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与诱导学生,在问题思而未得之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用举例、情境、语言、譬喻等方式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其心开悟解,心领神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师“导”的作用,因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的交流与调解者、心灵的沟通与激活者。他不仅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而且指引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明理启智,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适时地、艺术地启发、诱导,学生突然惑云消散,慧风吹抚,心灵豁然开朗,达到了激活灵感、开发心智的目的。

如果是贪玩、厌学者,教师不厌其烦为其创设情境,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也许有一天,某个情境,某句话触击了其心灵,就会使其回心转意,突然转心。如李白受铁杵磨成针的启发突然发愤学习,成为诗仙。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兴致勃发,充满乐趣,教师就要走入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自觉自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生命的需要,生命不仅需要补充物质,而且更需要吸取精神食粮。

追忆

第四篇: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听了吉春亚教师的讲授,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本、真、实、活”的理解。

一、多读书

课堂上,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让学生读书时,生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经常提示这,提示那。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就急着让学生交流。少数几个学生起来读句子,谈感受。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有时一节课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一节课就在问答中结束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从何谈起?我们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理解“如何运用语言”,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书陪伴学生一生。

二、多积累

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和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口若悬河,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多实践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单元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的环境展开调查。到实地去看一看,看看周边的环境如何;问一问,问问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否满意,若不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然后,把调查结果形式文字,再到班级汇报。交流讨论后,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把建议邮寄到有关部门。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第五篇:还我本来面目读后感

还我本来面目读后感

人与书的相遇和人与人的相遇一样,是要讲究契合的时间地点的。常常买下很多公认的好书,却应为时间、心境很多原因,看不到里面的好。知道它很好,却体验不到它的好,真让人沮丧。这就好比大家都说接吻时心跳的厉害,可你接吻就是没听到心跳,你当然不敢质疑大家都宣扬公认的事实,只好自己心虚嘀咕,技巧不对?人不对?还是我有什么问题?事实呢,可能是什么都没错,只是昨晚熬夜看球,困乏的厉害。

有时候,看到一本好书就像和某人一见钟情。那种你懂我我懂你的哝哝叙语,好像一块徘徊在嘴里的香浓巧克力,顺滑甜腻,久久不散。我们的大脑和嘴巴一样饥渴,常常需要这样的巧克力。

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舔到了这样的甜腻。我越来越相信,每个人头顶上都有一个巨大的神力,她会给你最好的安排,即使有时候情况看起来糟糕透顶,可那却是在那个阶段里,你最应该学习的功课。不早不晚,它出现的总是恰是时候。

就拿这本书来说,前一段我刚刚看了几本零极限的书,对宇宙神力有了一些初步的感觉,它就出现了。如果早一些时候,我可能对书里的所谓前世、气轮、灵体完全接受不了。一个月前,看胡因梦的自传,里面提到前世气轮脉络,我都还是快速略过的。

书的前半部分写的真好。两位作者一位是语言病理学博士,一位是纽约市立大学教授。他们从科学振动频率的角度,阐释了人体能量的变化,这种阐释超越现代医学、宗教和心理学框架,是一种很科学,却又很玄学的感觉,让人对身体心理的疗愈过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后面详细介绍了五种人格七种气轮,他们所用的词汇很多都和心理学不同所指,我在看的时候常常混淆,待以后接触再此类知识时,慢慢咀嚼吧。

我想,如果生活中遇到有一些东西不是我们的知识框架所能接受的,不要忙着下结论,或者干脆否定,试着看一看,了解一下,也许,你会发现,我们所知的经验不一定正确,未知的世界里有很多未被了解,却真实存在的东西。

感谢张德芬的女士的推荐,她真是精力旺盛,爱交朋友的人,我发现国内的大多数灵修方面不错的书上,都有她的序,仿佛是一个好书的标签。也许,当你能心无旁骛分享所得,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的收获会更多。助人即是助己,爱别人其实就是爱自己。

下载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归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师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开始有意识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在语文课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强烈提出让语文教学走上回归之路。回归,不是简简单单的回来,也不是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上,更不是倒......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为改变传统课程“门类过多,壁垒森严,单打独斗”的局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的建议,要求教学“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谈谈《海燕》的教学设计 曾经多次聆听过不同语文老师上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公开课。有的老师用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导入课堂学习,给人一种先......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学需要回归 沭阳县张圩中心小学张卫华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

    回归语文本体

    回归语文本体,找到真的自我 ----参加“回归语文本体”教学观摩研讨会汇报材料 金秋时节的9月27-28日,我与闫旭参加了在成都空军礼堂举办的第八届“国基教育大讲堂,蓉城之秋”......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朴实的语文。因此,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虚假的热闹和纷乱的状态等,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