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走向多极化》教案7(人民版必修1) 2

时间:2019-05-15 04:2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走向多极化》教案7(人民版必修1)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走向多极化》教案7(人民版必修1) 2》。

第一篇:邓《走向多极化》教案7(人民版必修1) 2

第三课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辩证法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必然与偶然、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2)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分析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要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说明导致中国和苏联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2)要学生运用讨论法学习有关问题,深刻理解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东欧剧变的实质,体会到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加深对中共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重大意义的理解。

(2)强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立志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材要点

1、东欧剧变的实质

20世纪80年代后期,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因自身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困难,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相继发生剧变,新政权争先恐后向西方靠拢。这实质上是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和雅尔塔体制结束

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更改国名,把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激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强烈不满,爆发了“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

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崩溃,雅尔塔体制最终结束。

3、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两极格局终结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更加感到有必要加快一体化的进程。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同时,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能力,希望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在区域安全问题上,结束依赖美国和北约的状况。

4、“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本目重点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由战后新兴力量的兴起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引入。教学: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剧烈动荡。在很短的时间内,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国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1)大致概况

结合教材147页的《东欧剧变示意图》,简要介绍东欧局势发生剧烈动荡的大致经过。(2)剧变原因和实质

东欧剧变,是二战后四十多年里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1)、欧洲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2)、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3)、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4)、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等等。

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在危机面前,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在国内 国际压力下,宣布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地位,从而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剧变的实质是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简要介绍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和改革失败的后果。

(2)“八一九”事件

结合教材介绍事件的起因、事件的实质和事件的重大影响。(3)苏联解体

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解体的影响:导致了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最终崩溃,世界从此告别了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结束,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它表明苏联大国地位的衰落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雅尔塔体制以有利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以不利于苏东国家而结束。它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人们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教训和启示。它的兴衰也告诉我们,国际力量对比的消长,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变化。

解体的原因:①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②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③外部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史 料 链 接

材料(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的讲话

读 史 感 悟

根据材料,你认为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从此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经过十多年的较量和磨合,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1、鼎足之势话西方

这一目讲了一个主题,即西方国家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局面的状况。(1)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结合史实和教材,帮助学生理解美国的地位和表现:综合国力世界第一;对外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2)欧洲一体化

过程:欧洲联盟的成立;欧元正式启用;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影响:这些举措,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对国际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

冷战结束后,日本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日本将两极格局的瓦解,视为自己挤身政治大国的良机。注重日美关系;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企图成为军事大国。

(结合教材了解具体表现。)

2、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重重困难

结合教材和时政帮助学生具体了解。②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我归纳总结。③普京总统的举措

总结: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国内政局得到稳定,国际地位也有了很大改善。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仍然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3、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势力的发展

第三世界的斗争;中国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即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论 从 史 出

讨论两种观点:“单极世界说”; “多极世界说”。小结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雅尔塔体制的最终解体,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从根本上说是各种反霸力量合力的结果。时至今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极力量呈竞争共处的态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经济实力相对衰弱;走向超级大国之路的日本;以德国经济实力为主体的壮大中的欧盟;潜在的还是发展中的中国不仅在国 3

际政治而且在国际经济上的影响力有所增强;失去超级大国实力而力图重温旧梦的独联体;以及松散然而却是不可忽视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所有这些都促进了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板书:

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西欧;俄罗斯;中国)教学反思:

第二篇:【备课参考】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同步学案:9.3 走向多极化

走向多极化 学案

【条目解析】

1.两极格局的崩溃 标志是:苏联解体

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级格局崩溃。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

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日俄中欧是多极国际格局中重要力量。发展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欧洲共同体(从欧共体到欧盟)加快一体化进程的表现:

①1991年“马约”的目标是: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②1993年欧盟成立;

③1999年1月,欧元启用;

影响: 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

中国的地位及作用: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在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建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表现: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态度:竭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作出了贡献。5.多极化加强的意义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两极格局崩溃的标志是()A.经互会解体 B.苏联八一九事件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2.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日趋明显,主要是因为()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3.中国主持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的联盟关系

4.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 B.两极格局正在瓦解

C.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D.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5.当今世界存在的几个主要力量中心是()A.美国、中国、日本 B.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 C.美国、德国、日本、美洲 D.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

第三篇:2016高中政治必修2 世界多极化教案

《世界度极化:不可逆转》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三、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原因极表现,发展演变过程极意义。

讲解国际竞争的实质及中国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如何定位和发展自己。只有充分理解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国际竞争的实质,才有利于更好地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定位中国,发展中国。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视野逐渐开阔,喜欢关注国际时事,思维敏捷,这是教学得

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本课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多,国际关系复杂,时空跨度大,高一学生受其年龄和知识面的制约,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又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情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探讨和引导,提高学生理性思考和理论分析能力。

3、教法设计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4、学法指导

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

5、媒体应用

结合教材,利用相关图片

6、教学建议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收集有关世界多极化的资料和预习,感受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探讨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思考,理解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板书)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板书)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板书)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1-102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板书)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板书)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板书)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

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2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3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板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3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我们学习和了解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意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以及我国应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通过学习,我们深刻领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领会了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的重要政治经济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坚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微薄力量的信心和勇气。

(五)课后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五、教学体会

本框内容学生根据以往的历史知识有所了解,不会很生疏,但对本框的重点知识多极化的意义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了解不透,所以通过问题式的教学,让学生逐层思考得出结论,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理解透彻,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四篇:12小二年级《识字7》教案

参赛者姓名:何明铭

学校及通讯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二小学 邮编:617100 电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识字7》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孔、雀、鹂、灵、锦、鹰、丛、护、牢、嬉”10个生字,会写“丛,牢”,两个生字。

2、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读出节奏感。理解内容,体会儿歌意境。

3、在学习中体会人与动物的互相依存,从而懂得保护动物。

二、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愿。

四、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幻灯片;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吗?那跟着老师来一起做。(做拍手的游戏)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玩的游戏叫?(拍手游戏)你们喜欢玩吗?

那今天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玩这个拍手游戏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7(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幻灯一)这是什么地方?(动物园)

3、看到了什么?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出示幻灯)

二、初读课文,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文中的生字词。

2、将生字圈出来并大声读一读。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画出动物的名字。

三、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文字,学生认读动物名称。

2、出示去拼音的生字:孔、雀、锦、鹰、鹂、灵

3、问:谁愿意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字的?谁会说?(指名说)

师小结:小朋友会换部首,加部首,做动作,猜谜语的方法来认识生字,你们想的方法真多,真了不起。

4、考考你?(出示幻灯)大家看看能猜出这些字吗?

5、老师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棒,那你能用我们刚才学的生字组词语吗?

6、学生练习组词和扩词。

7、老师相机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翱翔,嬉戏”等词语。四:学习儿歌,感受意境

导语:小朋友们真能干!我们的动物朋友在大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它们有的在空中自由飞翔,有的在地上快活地奔跑,有的在水里无忧无虑地玩耍。它们生活的可真幸福啦!

1:出示写动物的 6个句子。展示朗读,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感 2:根据幻灯片练习说一句完整的话。3:朗读儿歌。

4:全班再次齐读儿歌 5:同桌对拍诵读。

6:请学生说说读了这拍手歌你知道了什么?

师总结:是啊,大家说得太好了,大小动物都有家,人和动物是朋友,我们人人都应该关心动物,保护动物。(出示幻灯,并板书)

8、那我们一起拍起手来,在有感情的吧这篇课文读一读、背一背。五:写字教学

1:生字宝宝玩累了,想回家,我们把她们送回家吧,田字格出示:丛,牢。仔细观察,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临写一个后评价,再练写一个。六: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读着拍手歌,与许多动物交上了朋友,课外请收集别的拍手歌,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板书设计:

识字七

保护动物要牢记

大小动物都有家

人和动物是朋友

保护动物是大事

课后反思:

《识字7》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是首拍手歌。符合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琅琅上口。识字课文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字。因此在课堂上,我主要把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

通过自己上课及听了二十七中小老师上课后,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之处:

1、没有调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把识字和课文给分离开了,应该多结合文本来识记字词;

2、在理解文中部分词语时,应该多让学生来说,而不是急于交给他意思,让学生更多的去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比如联系实际理解,结合句子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3、在说话训练时,学生只能根据图片的内容来说句子,在这里我应该从更多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能拓展性的发挥想象。

4、一节课的容量大了一点,很多环节没有深入,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的去体现课堂的完整性,实施调度课堂,把握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5、示范了写字后应该让学生老评价,让学生学会如何去观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握好这些,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打破这种想放手又不敢放手的局面,同时也要向更多的老师学习经验。

第五篇:7《诗三首》教案(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 教案(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

一、知识和能力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3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用时

4课时

《涉江采芙蓉》 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就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面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七、结束语: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自古以来,世间的凄楚悲怆可以数出千千万万种,其中以“无奈”两字最为苍凉。没有一种生命可以和时间匹敌,即使是目睹沧海桑田的神仙。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大约是那不可超越的无奈以外,偏偏还有一段与无奈相抗衡的感情。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年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难怪世人慨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短歌行》 【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作家和题解】

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 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再指出其优缺点。

二、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3.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四、思想教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归园田居》 一, 知识回顾 《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五柳先生传》:不慕荣利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小结陶渊明特点:志趣高尚

厌恶官场

乐于归隐 介绍有关文学常识:(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

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他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死时63岁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晋

田园诗派

南朝 宋

山水诗派

王、孟

山水田园诗派(2)诵读感悟,理清思路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也有一种意见1-6句,写个性与思想);“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与起首一段呼应,写出归隐后的心旷神怡。

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二、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三、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 “误”){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 “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下载邓《走向多极化》教案7(人民版必修1)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走向多极化》教案7(人民版必修1)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老王》教案12 苏教版必修3

    老 王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3、学会比较不同"车夫"身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老......

    高中语文《老王》教案7 苏教版必修3

    老王教学目标:1、 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2、 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必修一教案.详案.强者无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 史 人民版 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

    12为人民服务公开课教案(修改)(推荐)

    12为人民服务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剥削、兴旺、解救、哀思、炊事员、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死得其所”等词语。结合课文理解“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八教学设计_7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八教学设计 四)、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方式:围绕“经济全球化的利弊”这一主题开展课堂辩论。 2.步骤: ①课前准备:学生自由组织两个辩论小组,一个......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787年宪法》教案

    美国1787年宪法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课标解读】 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原......

    《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共5篇)

    三、宋明理学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七教案

    专题七 一 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