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卷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第1题:完全按照参考答案评分。得分率较高,绝大部分考卷都得2分。
第2题:均分1分左右。评分标准为答出“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奖”这层意思可得1分;答出“日本能够清醒自省”这层意思可得1分,表达上不强求完全符合参考答案,但必须有逻辑性、表意清楚。
[答案样例](2分):在日本人接二连三地得到诺贝尔奖后,日本人并没有过于兴奋,而是反省国家的培养科研人员的体系,提出改革想法。
(1分):日本公众媒体指出日本的科学技术政策偏重经济效益的弊病,同时提醒改善年轻科研人员的待遇,不要让获奖喜讯掩盖存在问题。
(0分):日本人沉得住气,近年来年轻人对物理学等理工科敬而远之。
第3题:平均得分在3分左右。评分标准是:“痛”是因为:答出“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得1分;答出“诺贝尔奖是权威奖项”这层意思的得1分;大部分考生能够得前1分,而得不到后1分。
“快乐”是因为:只需答出关键词“置之度外”、“自我安慰”、“自我满足”即可得2分。值得指出的是,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快乐是因为有华裔拿了诺贝尔奖”。
第4题:平均得分在1分左右。
参考答案是:钱永健得奖完全是钱家的骄傲(1分),是中国人的骄傲(1分)。但实际情况是,没有学生答出第一点,故而实际批改时,只需答出第二点即可得2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本解读不够清晰,回答“报道暗示了中国人的了诺贝尔奖。”
第5题:评分标准为符合发言稿提纲形式有求(有发言主旨,分条概括)得2分,内容上符合文章所要求的“反思科研的环境因素”,且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再得3分。此题得分率较低,平均在2——3分。
[答案样例](5分)发言题目:为什么中国本土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
发言主题: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即教育环境)所引起的。主要内容:(1)学校总关心学生成绩,只会死读书。
(2)某方面突出的学生会被视为怪才,不予理会。(3)应试教育培养出的科研人员很难有创新意识与能力
(4分)第一、中国与其他先进国家的科研能力是有一定差距的;第二、中国对科学家的待遇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劣势,造成一部分顶尖科学家流失;第三、中国与他国对科学的取向不同,导致中国科学家少拿诺贝尔奖;第四、中国科研环境和媒体大众的压力使科学家鲜于拿奖。
(3分)题目:反思中国对诺贝尔奖
内容:(1)现状:国人对诺贝尔奖渴望却难求
(2)原因:通过中国与外国的人才及科研环境对比举例说明并分析。
(3)展望:鼓励大家好好学习成为明日诺贝尔之星。
(2分)首先我认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从教育到科研体制,社会导向,我们中国人给别人的印象总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但不善发明创造理论。得不得诺将并不重要,而是要使人们真正了解科学的真谛为何,并根据国情采取相应措施,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1分)我们要学会反思(1)我们要反思我们所采取的措施,为何中国至今未有一名本土科学家多的诺贝尔奖(2)钱永健并不时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是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所以钱永健的得奖不能令我们能在鼓里,我,我们要从自欺欺人的愚昧意识上觉醒。
(0分)钱永健身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自豪感,虽然更改了国籍,孕育他、创造它的人染是中国,他的祖国永远应是中国,如果连这一点都忽视,他便失去了一个作为顶级人才的基本道德品质,承认自己的祖国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份自豪。
第6题:均分在1以上,评分标准是提问内容既与其获诺贝尔奖有关,又与其华裔身份有关得1分;措辞得体(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得1分。
[答案样例](2分)钱先生,作为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您认为中国的科研环境与您所在的美国相比有何不足之处?
常见错误类型:(1)提问内容只涉及到获奖或华裔一方面。
(2)措辞不礼貌。(如许多学生用“你”而不用“您”;甚至有学生直接问“你还是个中国人吗?”)
(3)提问完全与题干要求不合。(如“您与两位日本科学家同时获奖,您对目前的中日关系有何看法?)
(4)常识性错误。(如:您会向您已故的堂叔钱学森一样选择回国吗?)
(5)不是提问形式。(如:我将向他提问他的中国文化背景是否对他获奖有帮助)
第二大题
本题选文属文化散文,内容涉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共七小题,涉及到了现代文阅读的各种典型题型,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认读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对今后的训练复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满分21分,平均得14分。
第7题:(考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得分要点:①“神交”的对象: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抽象概念(1分)。如只体验感悟博物馆内的古物,无精神层面的具体分析,不给分。
②“交”(动词):接触、了解(喜爱、共鸣、交融、感受)(1分)。
“交流”一词指双向的,与文意不合,不给分。
第8题:(考点:文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得分要点:①体现艺术美(1分):扣答案①中的“生动传神”、“激发对英雄形象的想象”。②体现历史美(2分)扣答案②中的“让人遐想(体会、感受)它背后的广阔的历史风景”。
主要失分点:①信息要点不全 ②不经过提炼与语言整合,过多地照抄原文。第9题:(考点: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得分要点:①陈述对象要明确:“细节”一词在文中的语境义为“石头的形态”或“石头上的残痕”(1分)②“时间隧道”的含义:比喻为对历史的记录(1分)③“洞口”的含义:比喻为切入口、平台、钥匙。可以具体表述为“从而发现”、“从而感受”、“从而置身于”等(1分)
主要失分点:①陈述对象错误。如“每一块石头„„”②要点缺失。第10题:(考点:对文意的理解)
解题思路:D错在“无人管理”,与文章的主题相悖。得分率:80% 第11题:(考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拓展推测)得分率:90%以上
第12题:(考点: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的作用 ②表情达意的作用(主旨、情感)③结构的作用
得分要点:3个要点任取其中两点组合。
① 表情达意的作用(2分):体现旷渺的历史感(1分);体现对文明的保护(1分)。
② 艺术手法上(2分):营造了广袤静谧的氛围(要具体落实形容词)。
③结构上(2分):为下文在隐蔽处发现旅游服务商店作铺垫,体现了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意识。
主要失分点:①表情达意的作用中2个要点缺失其一;②两点作用的角度重复。第13题:(考点:理解性拓展)
解题思路:从“保护历史的情感”和“保护历史的方法”两个角度拓展。
得分要点:
A、内容:①出现情感类词语:“理解”、“热爱”、“珍惜”、“呵护”、“尊重”(2分);
②保护古代文明“方法”得当(2分)。上述两点均达到,得3分
B、语言:①议论性的表述,与问题匹配。文字优美,再加1分。
②80字左右得1分,字数多余95字,扣1分。
现代文复习建议
一、建议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上来,把握文本思路、挖掘文本细节。
二、注意审题,圈画题干中的关键词,严格按照题干指令答题。
三、答题时,先在文章中圈画出与答案相关的词句,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最后组织好语句,以正面回答的形式答题。
四、应用文写作是今年考纲中新加入的内容,建议指导学生关注常用的应用文,注重语文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四大题
所选诗歌是一首元代散曲,描写夏日西湖迷人景色,表达对西湖无限喜爱、赞美之情。“扶疏”是形容柳树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的样子;“玻璃万顷”是形容湖面平静、清澈、宽广;“士女”泛指男女。本题满分8分,抽查5本试卷,均分最高3.8,最低3.0,平均分3.2分,得分率40%。第15题:考察有关散曲的文学常识。均分0.83,得分率83% 补充评分标准:题干中 “宋词”的错误,会让发现了问题的学生左右为难,有一个学生既写了词牌名,又写了曲牌名,是给分的;回答词牌名不给分,毕竟题目中【双调】和注释中的“元代散曲家”是明确的提示。
学生的错误答案有:标题、题目、曲调、宫调、词牌等 第16题:考察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均分1.65,得分率55% 补充评分标准:参考答案中的第②点已经包含了第①点的意思,只写出 ②,可得3分。将3分分解为:回答出西湖景色美丽,难以描画的意思,得2分;能将诗中“杨柳扶疏、玻璃万顷浸冰壶、流莺声里笙歌度、士女相呼”的画面作适当描述,并点出“有动有静”或“有声有色”或“气氛热闹欢快”中的任一点,再得1分。
学生失分情况:得零分的多是因为答非所问,回答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并且多理解为孤寂、忧伤。扣1——2分的多是因为回答笼统,没有具体展开、描述,毕竟这是一道3分题。
第17题:考察比较鉴赏两个诗歌片断在情感和写法上的异同。均分0.97,得分率24.3% 补充评分标准:回答出情感方面的共同点——快乐沉醉、流连忘返意思的,得2分;写法方面,由于比拟手法是出现在“西湖恋我”句中,所以不作为一个得分点。写法的共同之处是都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薛曲的“迷归途,又撑入荷深处”似是化用李词),“迷”“撑”“入”“争渡”等,表现或沉醉、或急切、惊喜之情;不同之处有李词用了反复手法(表述见参考答案);不同之处还有李词有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惊起一滩鸥鹭”,以动衬静,表现环境的幽静与生气,表达词人的惊喜之情。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再得2分。
学生主要失分情况:(1)分不清什么是情感、什么是手法,表述没有条理。如:情感的共同点是都因为忘了回去的路而误入荷花深处;不同点为一是醉酒而入,一是迷路撑入。(2)情感理解错误。认为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一喜一忧,其中有一首是表达忧愁或迷茫或思乡、思亲之情,这类答案不少。(3)回答手法时,胡乱堆砌术语,如:先抑后扬、虚写、直抒胸臆等等。(4)将反复手法写成重复、叠词。(5)回答手法时,孤零零地写一个以动衬静,或者反复,没有将写法与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表述。
诗词鉴赏复习建议
一、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得分不理想的症结是学生没有真正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只是从我们老师这里学了一些名词术语,碰到一首诗歌就胡乱地贴标签。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真正读懂一首诗的字面意义,关注意象及其特征,在头脑中想象再现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境氛围,进而把握情感主旨并鉴赏表现手法、鉴赏语言,是值得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关注的。教给学生名词术语、答题要领是必需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二、文学常识的识记要落实。
第五大题
此题得分比较高。因为是课内语段,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复习认真,基本得分在11——12分之间,各包之间差距不大。
第18题和第20题都是选择题,准确率较高,尤其是第20题,几乎没什么人错。第19题:句子翻译,标准答案中列举的得分点在批改时有所变动。“劳”要翻成使动用法,“以”不作为得分点,“远”的翻译要体现出词性的活用,即形容词做名词,如“远方的国家”“远方的敌人”等。后半句没有强调一定要翻成否定判断,如:“我从未听到”也认可。所以,这句翻译大多数同学是可以得满分的,但也有少数同学会把句子的顺序打乱来翻,如:“攻打远方国家使军队疲劳”,这样不得分。
第21题:3个得分点,学生普遍能答到两点,因为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就可得满分,所以得满分的学生还是比较多。其中第三个得分点比较难一点,但是只要写出“穆公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这些意思都可得分。
第22题:学生一般写不全三个方面的作用。表现出秦兵特点,写出娇纵轻狂、骄傲自大、松散无纪律都认可,但如果只写“暴露了秦兵的缺点、不足”,而没有具体内容不得分;揭示秦兵必败这点都能写出;但“强化蹇叔论断的正确性”,写出的学生不多,写出“看出蹇叔的深谋远虑、与蹇叔的判断相呼应、相承接”等答案,都可得分。如果只写“为下文铺垫”,没有具体内容,则不得分。
第21题和第22两题是分析概括题,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如果照抄原文的话,不得分。
第六大题
第23题:平均分约2.5分。补充答案:“谒”,拜见;“却”,倒退,退却;“然”,对的,正确的;“矜”,自夸,骄傲。
答题情况:总体上,“谒”做得最好,“矜”最差。其中,“谒”解释成了“拜谒”,“见”,或生造词“拜往”,“拜”右边少一横;“却”解释成了“推却”;“然”解释成了“认为„„对的”,“„„的样子”;“矜”解释成了“怜悯”。上述解释均不给分。
第24题:平均分约4分。补充答案:(1)句,“故”可译成“原因”;(2)句,“穷”译为“困窘,窘迫,困苦”,“悉”可译成“都”。
答题情况:总体(1)句好于(2)句。其中,(1)句中“缘故”写成“原故”较多,“退之”理解成“归隐”;(2)句中“穷”理解成了“贫穷,变穷”,“足”译成了“脚”,“女”理解成“女人,女儿”。上述翻译要扣分。此外,尽管句子的关键词译对了,但句意有明显错误,同样扣分。
第25题:平均分约1.5分,总体较好。第26题:平均分约2分。
补充答案:可以借助原文倒数第二段里的句子,将他做大致的翻译。共3层意思,每层1分。从“吾能”到“使先生愤”为第1层,到“无穷”为第2层,到“不朽者”为第3层。
答题情况:大多数为解释原文,答到前两层的较多。
文言文复习建议
文言文部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是:
1、错别字多,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
2、不能结合语境来理解词义和句义。
建议对于常见的重要实词,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其各个义项,而且要教会他们能根据具体语境作出恰当的解释。
作文
一、材料解读
从试卷所提供的材料看,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段,介绍画家莫迪里阿尼代表作的共性特征,即“画中人只有一只眼睛”;第二段,对此现象用画家自己的话作出解释,抓住“人的最大劣根性”“难以自检”“观察周围的世界”“审视自己”这些关键词句。将这两段结合着看,不难发现此则材料作文的写作提示很明确,导向也很清楚,探讨的是观察世界与审视自我的两者关系。立意可以是:人不但要观察世界,更要审视自身;或者是:在兼顾观察世界的同时,侧重于强调反省自己的必要性。两种立意,前者强调的是外部世界与内在自我间的互为关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省意识。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材料中的“我们”所指可以是个体的自己、也可以指集体、社会、国家甚至民族。另外,所谓的“自检”不仅是单一的自我反思,也可以是客观完整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甚至欣赏、悦纳自己。
应该说这是一则好材料,它在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前提下,又能起到“试金石”的作用,能测出考生的阅读、认知及表达等多种能力的高低,显示一定的区分度,同时内容又与东西方文化相结合,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所涉及,所以材料之后的“选择一个角度”写作要求可能就是基于这一考虑。
二、评分标准
参照08年秋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鉴于学生的文体选择有议论、记叙抒情两大类型,我们作了分类标准的设定,达成共识:评分要有严格的区分度;鼓励内容充实、文字流畅、结构清晰的作文,基本将此类作文定在二类卷;35分以下慎重出手(个别未完卷、思想倾向有问题的另当别论)。拟题上,无标题扣2分,恰当与否放在语言等因素作出综合评定,不显示扣分;特别说明一点,材料作文是否要在写作中引材料,对此历来有争议,为了稳妥起见,也考虑到写议论文的同学本来就要在引论中举例推导出论点,那又何必绞尽脑汁舍近求远?直接就可以借用原材料。所以我们明确本次写作要用到材料,至于用在篇首、段中、文末皆可。如不用,基本上好作文就不考虑放在一类卷,其他要酌情扣分。我们预定均分约为50分,从实际抽样分析看,最高均分达55.92分,低的46.76分,估计总体在47、48分左右。
三、写作情况
值得肯定的方面:
1、基本做到审题明确,部分达到立意深刻。能兼顾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唯有阅己,才能更好地阅世,阅世使人领悟到自身的缺憾与过失,而后阅世便能使人在世间得到更大的提升”。);或者对“自省”的内涵认识较深刻,有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非同一般感受;或者另辟蹊径,思考审视自我的方式(应透彻、用平等的眼光)、审视自我的内容(形象、精神等)。
2、行文结构清晰,不失为明智之举。形式为内容服务,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绝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结构的掌握与运用较熟练,如有考生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部分分论点是:自检是为人处事的良方;自检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自检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3、选材丰富,视野开阔,充分挖掘现有的教材“富矿”,鲁迅、巴金、托尔斯泰、梭罗、东山魁夷等一批中外文化名人的自省精神被发现;引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名言;对比二战后日本人与德国人的不同态度,探讨民族反思精神;聚焦“三鹿奶粉”、金融风暴、中国足球等新闻话题,反思自省意识的重要性。
4、语言出彩、思维活跃不乏其人,部分学生敢于尝试记叙抒情类文章写作,且效果不错。部分标题夺人眼球,如“另眼相待”、“一目了然”“省心”等,相对绝大部分的“自检”“审视自己”“留一只眼睛给自己”“学会审视自己”等题目,那些标题显然是用了点心思的。
暴露出的问题:
1、审题不得要领。关注材料中眼睛问题,派生出用第三只眼看自己、只用一只眼看世界、睁一眼闭一眼等观点,忽略了写作重点不在于眼睛,自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
2、审题不当,偷换概念,写成如呼唤宽容、换个角度想问题、残缺美、寻找外部世界、人类需要如莫迪里阿尼般的先知者等主题。
3、切入角度错误,由材料启发后通篇写成我的检讨书、我这个人等内容。
4、无视材料,全文套用曾写过的作文,牵强附会,如写环保的,个别甚至无视考试,行文中触及敏感话题。
5、取材“小儿科”,谈自省往往都是由同学好友间的矛盾、公交车上的一次没让座、大街上的一次随地吐痰所引起的,如有考生开头写到:“当代社会,人们见面总会问‘你吃了吗?’-----但有又多少人问‘今天我自检了吗?’。类似表达、取材显示学生的认知水平低。
6、例子堆砌全文,缺乏必要的分析,挖掘深度不够,似是而非论证太多,比尔盖茨、袁隆平、司马迁等,只要是名人,一概贴上“自检”的标签,不作具体分析,判断是否合适。
7、照搬曾做过的阅读分析文章,缺乏选择性合理借用的意识。
作文教学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审题训练,明确各种类型作文的基本写作规范,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鉴;
2、鼓励学生写作个性的积极呈现,在观点、立意、构思、取材、语言等环节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力求写出有思想深度、构思新颖、文采出众的佳作。
(西南位育)顾雪华;(徐汇)刘侠;(上师大附中)谭荣生;(中国)罗继瑛
(南洋)孙庆虹;(市二)王玉新;(市四)李之音;(南模)熊梅玲;(位育)郝景鹏
第二篇: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杜运燮《光和影》有删节)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一、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的大致情况:
这次作文,从审题上看有一定的难度,要完整地把握诗句的内涵,既要兼顾“阳光”与“阴影”两个方面,注意辨证思考,走进阳光又不回避阴影;又要思考阳光和阴影的寓意,在次基础上再展开遐想,立意才不会偏离,也才会有深度。学生作文比较好的立意角度主要有:
(一)把阳光理解为“优点、长处”,阴影理解为“缺点、不足”,有的同学写“走进阳光”要敢于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我,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如《走进阳光》《勇于面对阳光》《我型我秀》。
(二)把阳光理解为“成功与辉煌”,阴影理解为“挫折和失败”,写要敢于奋斗拼搏不能害怕失败。如《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把阳光理解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阴影理解为“悲观封闭绝望”,如有的学生写《拥抱阳光》《让心灵充满阳光》《剪一束阳光贴在心窗》。
(四)谈光与影的辨证关系并由此展开联想,如《光与影的启示》《光影遐想曲》。
(五)着重从一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感悟,如《生命之光》《追寻生命的光亮》;《直面阴影》《正视阴影》
二、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偏差或失误(偏题或离题)
为什么这次有那么多同学审题不当?除了题目本身有一定审题的要求之外,我想恐怕是很多学生还没有读懂诗句,没有审清题意就匆忙动笔。“阳光”代表什么?“阴影”代表什么?两者有怎样的关系?何为“走进阳光”?何为“躲避阴影”?诗句的主旨是什么?它给我们那些启示?这些问题没有想或者没有想清楚,就去写,立意就会有偏差。有一个典型的离例子《我的阴影与明日阳光》„„
审题失误具体表现在:
①就诗歌本身进行演绎,把它当成“扩写”。不能化解“阳光”的寓意,只是就阳光的本义写来写去。
②不顾材料,自说自话,有一些学生将自己平时写的作文直接搬过来,套也不套。如《奉献是一种美德》《得与失》。
③穿靴戴帽式的套题。
④抓住诗句中的某一点来立意,立意似是而非,论述过程中游移不决
[思考]:我们在想,高考未必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很高的门槛,但审题是必须的,即使是命题作文,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别让眼睛老去》《为什么我的双眼含着泪花》《回眸》《要向远处眺望》„„
这次审题出现问题未必是坏事,后期的作文指导还是要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练习各种材料、各种题型的作文审题。
(二)材料缺乏。
有一些同学较好地运用恰当的材料,如易中天、于丹,我型我秀;还有一些同学引用名人名言恰到好处,如:
鲁迅:“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
荀子:“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行而无过矣。”
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他却说:“我所知道的唯有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
(古罗马)贺拉斯:“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愁。”
但是也有不少同学或有观点没有材料不能展开论述,或观点与材料不一致,如《是药三分毒》中写马加爵,《要有朝阳一般的心》中写陈良宇„„
[思考]分类积累一些材料,还要结合题目善于活用旧材料,如司马迁、苏轼材料运用:司马迁忍辱负重,立志修史,终著得《史记》;诸葛亮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终创作出著名交响曲。试想,如果他们不露出笑脸,不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不以坚定的信念去踏平坎坷,怎能走出黑暗的阴影?
(三)思路不清,文章杂乱
[思考]提醒学生不要面面俱到、险些什么厚些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章法。
其他问题还有:编故事、错别字、不拟题目等,不一一细说。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最后有限的复习时间里,我们首先要多鼓励学生,看到阴影更要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阳光”,然后再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特别是要让学生过审题关。
[附] 优秀学生作文
拥抱阳光
光与影仿佛一双孪生兄弟,形影不离,但却如此不同,光代表着光明与希望,拥有温暖盛大的力量;而影却如此丑陋黑暗,象征着充满邪恶的黑暗界。照例,道不同不相为谋,造物却给人类开了个莫大的玩笑,人格的双重性,人性的光亮与阴暗面总是如影随形,任你是才华横溢的大师,抑或是见微知著的思想者总逃不开人性的悖论,一旦走进阳光,便美丑毕现,高下立现。
面对身后蜂拥而至的明枪暗箭,不绝于耳的诽谤攻击,大师们选择用不断推陈出新的作品,惊世骇俗的著作拥抱阳光。文艺复兴三巨头之一的米开朗基罗面对无端指责他作品有路德教残余的思想的评论家,头也不回地走着自己艺术创作的道路,抛出了西斯廷斯教堂气势恢宏的穹顶——创世纪;展现了充满综合人性美学元素的《大卫》等多项杰作,着实让那些大放厥词的教皇捍卫者嗔目结舌,叹为观止„„此时此刻谁还会刻意地捕风捉影,探讨那微不足道的神学课题呢?
阳光是什么?是植满科学奇花的山巅,是写满艺术创想的画卷,是永远引领我们前赴后继的求知探索的启明星!既然充满阳光的彼岸是如此芬芳四溢,生机勃勃,我们又何必在乎身后的阴影呢?我是真的为普朗克遗憾,遗憾一个已经鼓起勇气既(即)将敲开量子力学大门的先行者迫于舆论的压力,迫于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盲目崇拜,而与科学真理失之交臂的智者。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宇宙以其广袤无垠包容了人类,而人类却因思想囊括了宇宙,赢得无尚(上)的高贵”。不错的,回首人类文明的历程:王充一部《论横(衡)》醒世悟人,打破了封建千年泛神论对愚民的禁锢;达尔文四年游历五大洲四大洋,大胆发表《物种起源》语惊四座,掀起人类追根溯源的思想狂潮„„只有拥抱阳光,义无反顾的人才有奕奕生辉的生命价值和精彩纷呈人人生轨迹!
凌厉的蒙太奇剪辑营造一个光影婆娑、曼妙的影象(像)世界,在这里,光与影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然而光影之于人生却是缠绕千年的矛盾命题,取舍之间关乎成败,片刻的犹豫也许谬之千里,我想人生就是一场与自我的角力,只有拥有心灵勇敢的人才能抛却阴影的负累,执著虔诚地拥抱阳光。
所以亲爱的朋友,不要再对身后拖着长长的阴影而自怨自艾,顾盼自怪;亦不要因他人的蛊惑而忘却了前行之路,我们应重塑独立自主的个性,义无反顾地投向光明的怀抱,因为那里才是天堂!
(评分一类中)
拥抱阳光
生活象一团充满了辨证色彩的谜,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颜色。有时候我们喜欢红色的积极热情、橙色的欢乐奔放、黄色的机灵生动、绿色的朝气蓬勃,但有时我们也会酷爱蓝色的冷静恬淡、黑色的沉默肃穆。阳光正是这样五彩缤纷,才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姿的生活世界。拥抱阳光,给人生更多灿烂;接受阴影,让生活充满期待。
记得一位诗人纪伯伦说过,欢乐与痛苦,喜悦和忧伤,恰似光与影,紧紧相依相行。雨过就是天晴,如果没有离别的泪,就不会有相逢的笑颜;如果没有失败的垂头,就不会有胜利的昂头;如果没有尝过苦,就品味不出甜蜜。是的,任何事物的背面都有阴影,阴影是无法被人拒绝的,可当你面对着灿烂,又何必在意当初的困苦和艰难呢?从事件的角度上看来,这些阴影衬托了阳光的色彩,让我们明白,拥抱阳光的心态是多么可贵而值得赞扬,而接受阴影的坦然又是人生坚定潇(洒)脱的品质。
光和影,也好比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越是站在阳光之下,“阴影会更引人注目。”没有缺点是最大的缺点,这话说得很对。有一篇小说就象征性地描写了一个去掉影子的孩子本以为自在得意,却让众人感到恐惧和唾弃,最后又找回了影子的故事。当人们望见阳光的明媚就必将发现黑影的灰暗,对比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常常要背过身去,走到一个更大的阴影里,企图抹杀掉这滩洗不掉的印迹(记)。此时我们整个“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骑士王小波说,我不愿再做一只老鼠,钻回黑暗的货仓。拥抱阳光是一种勇气,在阴影之上,光亮永远明朗;拥抱阳光是一种自信,不要畏惧阴暗的副作用,况且这阴影,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可是,就是在见不着阳光的天气里,人依然要去接受阴影。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当我们无法抗拒被裹在一片灰黑之中的时候,不丧失对阳光的渴望和向往,努力寻找生活的亮点,总有一天将获得万里晴空。
让我们做个喜爱并拥抱阳光的人吧,拉开窗帘,摘掉墨镜,走出封闭,尽情地展现和享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一类中)
走进阳光,直面人生
当落日的余晖还未收回它最后的一道光芒的时候,我看见帕特农神庙在众神的山顶优雅地矗立。白色的大理石柱已投下了最浓重的阴影,而在另一边,屋脊的每一道纹饰都反照着夕阳的律动,恍如镀金,恍如神话庄严的序曲。
这是所有伟大的建筑所共享的美妙时刻,阳光与阴影奏出和谐的旋律,告诉我们光荣背后的阴影和不朽的亮光。而我坚信,只有走进阳光的人,才能接受人生的洗礼,而阳光将铸成他能够投下阴影的不朽高度。
现实的世界里,大多数的人安然坐守在黑压压的观众席上,远远观望舞台上的悲欢离合。演员在聚光灯下投入生死的激情,而观众只漠然。他们以别人的生活为生活,用别人的生命装点自己的人生,他们安全、安然而且安心,他们不必经受一切暴风雨的考验,只偶尔发出一声叹惋,终又没于黑暗,但我更愿把掌声送给舞台上的演出者,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柴薪,以心灵的体验为引子,照亮了自己平凡而短促的一生。虽然人性之恶在阳光的灼烤之下暴露无遗,虽然他们退无可退,在人生的舞台上念着没有剧本的对白,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那些美妙的幻象与阴影中的残缺,生命是整个舞台,在真真切切的体验之中幕起又幕落。
我想到梵高笔下永不褪色的向日葵,每一道深深浅浅的橙黄,就是那金灿灿的阳光,亦是它落下的阴影。梵高的生命仿佛穿行在光明与黑暗的两极,粗砺的人世使他刺痛、狂乱、抑郁成魔,而在另一面,他又是最温驯脆弱的孩子,赤脚走过金色的麦田,又在紫色的星空下入梦。他是认真活过的,用一颗敏感赤诚的心迎接每一缕滑过指尖的阳光,留在他的油画里,那么真切。所以阳光即生命,即使刺目、狂热,即使让我们终其一生都必须拖着长长的影子,然而除了走进它;我们别无选择,因为人生在此,我们都在此。
收回目光,我看见许多低头走路的人,阳光在他们身后紧紧相随,但他们太卑微、太怯懦了,不敢抬头望一望那高悬头上的生命之源。我愿把它称作真理与智慧。伟大的作家即使遗世独立、幽居孤处,在其阴暗的书房中必有满泻的阳光——那是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勇气,在阴影中愈发灿然夺目。我想到了但丁在《神曲》中的警句:“进入此门必须抛开一切疑惧。”铭刻在地狱永劫之门上的箴言却仿佛是追求真理的誓言,掷地有声。是的,行走在阳光里,必投下阴影;但在迷惘与黑暗中挣扎的灵魂啊,更需要在人生的旅途中追寻阳光与真理的脚步。
走在阳光中的人,我赞美你面庞上反射的光芒,也赞美你身后坚实的阴影。它们告诉我,人生在我们脚下,也在我们每一种直面它的勇气中。
(评分一类中)
生命如光
生命如光,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会感叹它的光芒万丈不着边际无处追寻,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中淘尽沙砾,找到这个最美的比喻。
正如杜运燮《光和影》中所说的“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光”,而我看来,生命的光晕就如同落日映在湖面,而我们捡起闪光的珍藏在心间。
是那个赤着脚、衣衫褴褛的站在雅典郊外旷野上迎接日出的苏格拉底么?一生都在反复认真的思考着生命,他那深邃的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一整个世纪。他面向朝阳,用最真挚的饿心去迎接生命的本质,他在人类精神世界树下了无人能及的里程碑。那耀眼的光芒让人肃然起敬!那么试问,谁又在乎他赤着脚衣冠不整的阴影?没人在乎,因为他总反射着光。
是那个神志不清口出狂言的疯子尼采么?他说他是太阳,要燃烧自己照亮世界。他成功了,他成了哲学界权威。那么谁又在乎他是个疯子?他创造出的奇迹无可置疑,人们心甘情愿膜拜一个疯子。
是那个神情时而恍惚不定时而炽热奔放的梵高么?当他庸懒的躺在大片向日葵地里、仰望蓝天时,他的画卷上出现了浓墨重彩的艳丽。向日葵浪潮中翻涌的绚丽的如同一道强烈的光束,直击每个人的心灵,让人心生感动。那么试问,谁在乎感动自己的个不折不扣的神经病?
在杜运燮的《光和影》中又有这样辨证的说法,“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这让我想到泰戈尔的一句话“生若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也许那些看似平静的人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阴暗,也许他们到死也不会感受到泰戈尔话中的精神境界。
那些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斗志的人感受不到第一缕阳光的清新。那些在灯红酒绿中享尽浮华的人,无力承受午后阳光的包围。他们挟带着自己的阴影躲在一片灰黑之中,别人看不见他们的黑影交织,也看不清他们的脸他们的心,更多的,阴暗的人的存在是一份遗憾是一份遗忘,也是一种生命的遗失。
生命如光,一点光一点亮就照射出一片希望,这些光照亮了我们前方那条落英缤纷的未来,而未来的一切奇迹都会在情理之中。
请时刻铭记,生命如光。
第三篇:作文阅卷分析
2016--2017学第一学期赣榆区期末统考作文阅卷小结
作文阅卷仲裁组长: 邵世荣
一、阅卷总体感受
先说说自己对这次阅卷的感受吧,教学初中这么多年,赣榆区是历史上第一次汇改作文。第一次这么认真的挑选样文,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来会诊我们学生的作文,第一次深刻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作文资深语文教师非常高兴,感谢我们的董淑瑷老师,没有她的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就没有今天这么有意义的工作。相信今天大家所做的对于我们赣榆作文教学有一个好的影响。
再说说自己做仲裁组长的感受吧,到我手中的作文,都是存在大的争议的,争议的根本几乎都是对学生是否准确理解题旨存在不同的看法。一天下来,我几乎没读到几篇好文章,所以接下来的感受可能有些偏颇。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吧,那就是“汗颜”。汗颜于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写作文是做什么的;汗颜于有的学生不懂得怎么审题,不懂得把握写作的重点;汗颜于有的学生语言贫乏到无话可说;汗颜于有的学生的胡编乱造;汗颜于有的学生的潦草到让人看不清字的卷面„„可以这么说,总的感受,作文好像是我们教学的空白区,学生的作文显得那么原始天然。当然从积极的角度讲,我们赣榆区这次的通改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成绩提高的空间非常大,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二、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反思
下面我把大家在作文阅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的思考梳理如下: 1.审题不清,立意不明。
这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为生命着色”是一个比喻,题目是将生命比作画板,那着色就在这个比喻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行为。着色会让画板更美丽,更有内涵,那么什么行为会让生命更有魅力,更有内涵呢?这就是你要写作的东西,通俗一点讲标题可以换成“让生命更有意义”“让生命更丰富多彩”等等。提示语又对这个标题做了限制:突出让生命更有意义的主体是“自己”,强调了自我意识的重要。所以写作的内容就“自己为生命着色”。另外,写作的重点应该是“着色”,也就是自己让生命更有意义的行为,所以“做”的过程和结果是写作的主体。
而阅卷中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审题,好多学生就觉得必须写绘画上色,将标题理解得太实;有的学生大谈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各种色彩;还有的学生写别人为自己的生命着色„„ 而把握不了写作重点的作文也比比皆是,不注重“追求”(着色)的过程的描写,甚至详略颠倒。
[反思]从形形色色的跑题作文看一看出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为什么写作文,不知道作文是给你话题让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只是为作文而作文。有的学生根本不懂怎么去审题,不懂得怎么把握写作的重点。这说明我们的作文辅导根本没到位。
2.缺少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作文中没有自我的真实感受,没有对话题的真实思考,没有自己的生活。有的只是假大空的抄袭材料,甚至是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空洞的随处可见的没有生命的材料堆砌。更甚者是改头换面的抄袭。
[反思]这和平时教师的引导密切相关,作文批阅的导向至关重要,让有真实体验真实思考的作文脱颖而出,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成功感。让假大空的作文无生存之地。
3.作文缺少写作技巧,特别是构思的技巧。
阅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作文是缺少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等环节的,都是拿到题目之后边写边想,脚踩西瓜皮随便滑的,所以好多老师都觉得开头太长的问题特别严重。最后总体看起来头重脚轻。一般只会按照时间顺序叙事,详略处理根本顾不上了,更谈不上安排材料的巧妙了。写作中,只会叙述,不会描写;只会泛泛而谈,没有具体事例。甚至还出现文体不清现象。
[反思]我以前曾经反对基础年级的学生过早的进行技巧训练,觉得孩子的作文会陷入追求形式的程式化作文。现在我的看法有些改变,应该交给学生基本的写作套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技巧,特别是毕业年级。
4.选材陈旧,积累肤浅,语言缺乏文学气息。
学生作文选材面非常狭窄,仅仅局限于家庭、学校的那点生活,并且存在低幼化现象,张口就是上小学的时候,初一的时候等等。即使来源于阅读中的材料也是课本的,大路边上的居多,缺乏新意和深度。语言干巴贫乏,缺少美感。
[反思]这是语文之殇,教了这么多年,我们的孩子连句带有文学色彩的句子都不会说,我们的教学天天干什么啦?实际的根本原因是阅读,加大阅读的量,让学生感受得到文学的魅力,文学的诗意。现实是阅读只停留在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学生的口头上。做不完的数理化讲义消耗了学生的时间、精力、甚至是生活的美感。学生生活面狭窄,间接阅读得到的几乎没有,哪里有丰富的积累和优美的语言?我们老师所做的只能是夹缝中尽自己所能吧。5.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薄弱。
主要表现在作文涂抹严重,文面脏乱;错字、别字较多;字体不端正,有的写得很小,看不清;标点不规范;分段的格式不正确;写作字数严重不足等等。
[反思]平时老师的要求和纠正不到位,也和学生的心态和学习风气有关。
三、解决办法作文教学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就作文教学提几点个人建议:
1.加大审题的指导。审题训练要稳、准、狠。我想,初三教学中可以专门的审题专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审题技能,能够做到快速提炼和把握题目要求,准确而全面地审题。
2.培养学生列提纲的好习惯。应试作文时间紧,不可能完完整整地打草稿。为了改变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的问题,培养学生作文前列提纲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它象是一道防止出大问题的“保险”。做到了“意在笔先”,可以减少这样那样的修改,一气呵成,文气更畅。
3.提倡创新的同时,平时注重夯实基础。提倡立意创新、选材创新,让文章有新意。但另一方面,字词句、表达方式、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等,在我们的日常作文中更要重视。作文创新教学和作文基础教学作文教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4.倡导阅读,加强语言、思想的积累。除了生活,阅读是学生又一个写作的活水。所以尽一切所能,倡导阅读,倡导积累。
四、重温《课程标准》关于初中作文的表述
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语文课程标准》里对初中作文的论述,我觉得会给我们启发和思考:
在“阶段目标 第四学段(7~9年级)”中规定: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关于写作的规定有: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有关写作的内容是: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以上只是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做不到面面俱到的罗列。所表达的也可能比较偏颇,请谅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短时间改变非常困难,但今天我们开始直面它了。相信在教研室董淑瑷老师的领导下,我们各位同仁共同努力,赣榆区作文教学会有大的改变。
2017届初三期末考试作文阅卷感受(钟昌馨)
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考场作文有喜有忧,从中可以看到学生考场作文的水平,也给语文的作文教学,尤其对中考前的作文备考以有益的启示。
作文的优点:
1.审题较准。能够抓住“着色”二字做文章,确定为生活中的事件对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的影响,立意较为清晰,为选材、组材提供了抓手。
2.选材贴近生活。能够从生活中选材,关注生活细节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作文中有不少优美、意蕴深刻的语句,有的是背诵积累或改变为自己的句子,为文章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
1.大批学生审题不准。跑题、偏题的作文太多,看似一篇好文章,但与本次作文的要求不符,甚是遗憾。
2.套作、宿构、抄袭的作文很多,甚至抄袭前面阅读文章、作文导语的学生不少,反映了作文训练的虚浮和轻视。3.佳作太少。54分以上的作文太少,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耐读、耐品的文章更少。4.没有谋篇布局的意识。滥用题记,题记无病呻吟、无关痛痒;言之无物、信马由缰、凑字数的文章太多;少数学生一段、两段作为一篇文章;个别学生字数太多,作文的板块无法容纳,结尾不按格子书写。
5.文体意识模糊。“四不像”的文体,废话连篇,不知所言;历史大散文,熟知的古人李白、杜甫、昭君、屈原的故事漫天演义,诗文名句随便引用,离题万里。
思考与建议
1.强化审题训练。有意识地进行中考作文的审题练习,抓住题前的提示性文字阅读,理清立意的角度,防止跑题。
2.积累作文素材。立足熟悉的生活经历,广泛阅读、积累作文材料,摒弃小学生、大学生等不熟悉的材料,分析材料的运用角度,新颖的材料多角度运用,平凡的小事细节化描写,凸显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话讲别人的故事,让别人的好材料为己所用。
3.有效作文训练。典范的课文教学、优秀的作文赏析,嫁接作文写作训练;加大记叙文的写作练习,作文细节片段写作,强化记叙文的细节写作;适当进行议论文的小练习,合理点题,不能仅仅堆砌材料。
整个初三毕业年级时间紧,任务重,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少系列化,作文教学“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散打”,学生没有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意识,考场作文难免不成体、不完篇,就难出佳作。
以上是作文阅读的几点感受与思考,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仅收到本组内王宜仁老师的阅卷感受,其余由仲裁组其他收取。)
第四篇:古代诗歌阅卷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阅卷分析:
本次月考所考的这首徐渭的《龛山凯歌》,从内容上讲不难理解,诗后所给的注释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阅卷过程中,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大体如下:
1.第一小题:题目要求回答第一、二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并简要
分析,学生在作答时出现较多的问题为:(1).答案不够条理,整道题的回答全部写成了一段话,没有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条理化。(2)描
绘场面的词语不够准确,说明平时的训练少,积累的词语不够,(3).对这两句的意思理解有偏差,根据注释对这两句的内容产生误解,认为
所描绘是战后萧条的场面,忽略了诗句中的“暮合围”。(4).在对场面
进行简要分析时语言不够优美,甚至只是摘录了诗句中的几个关键词。
2.第二小题:主要问题如下:(1)答题思路不清晰,不规范,没有在总体
分析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解析。(2)对细节“红”“冷”的分析不
够深入,很少有同学能抓住视觉和触觉的关键点作答。(3)“诗言志”,关于诗人的情感解读很多情况是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没有具体到对辛
苦作战的战士的赞美上来。
第五篇: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济南市2012年中考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平阴四中
焦德生
作文题目:咀嚼生活的真味
审题:“生活”是素材(写人、写事、写景、写物)
题眼“真味”指生活中的真情、真趣、真滋味。
从生活到真味是品悟出来的。
写作文首先要审题,否则容易出现离题现象。作文分数的得来:简称三眼
第一眼:看书写,看文面。(0——5分)
书写潦草:不加分。书写干净:加1分 写工整:2---3分。书写美观:3——4分。漂亮靠体:5分。
第二眼:看内容(又叫切入分)。切题、合题意、文通字顺,就能得到37分,不切题者,相应扣3----7分。
第三眼:看创新:(1---10分)重点看选材和立意,选材新颖、立意深刻加创新分(0----8分)。语言有意蕴、结构精巧、细节描写、人物的形象刻画等每个亮点可加创新分0----5分。
附录:半页:20分+书写分
字数不够者,每写一行1.5分,少50字减1分。只写题目得2分,不写题目扣2分。离题根据写作内容相应赋分:一般就是30分。抄袭前面的现代文阅读得15分。以上是本人今年在阅卷时获得的信息。
优点:(1)选材广:学生写真情类的文章比较多,例如大部分学生写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特别是毕业之前发生的故事);有少部分学生把写作触角伸向社会,例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以及社会上平凡的小人物的优秀品质等。还有的同学借助事物(荷叶、茉莉、翠竹、白杨、蜗牛、书等)的精神,从而咀嚼出生活的不同味道。
(2)语言美:特别是景物描写的衬托和人物细节描写的刻画,都在学生笔下熠熠生辉。作文亮点:
一、由于我不听妈妈的话,偷吃了冰糕,导致肚子疼痛难忍,妈妈气得说不管我,但却深夜为我熬中药,虽然味苦,却品尝出了浓浓的母爱。(48分)特别是熬中药过程的细节描写,字字句句无不渗透着妈妈无言的爱。
二、借助皎洁的月光写出了小时发烧在爸爸背上暖暖的感觉,长大后爸爸依然映着皎洁的月光来接我放学回家,特别是父亲为我砸核桃这一细节,更凸显出了父亲对我的爱意。
三、借助与老师共同雕刻的故事(由雕刻石头到雕刻枣核),品悟到了生活的真谛,生活也需要慢慢咀嚼。文章语言凝练,立意较深刻。可见,学生对生活的咀嚼还是来自生活的体验。
四、化用“冷风暖香”的素材,用烤地瓜的大爷如何烤地瓜,及大爷身上所体现出的诚信经营的品质,立意深刻,特别是烤地瓜的细节描写,能够打动读者。
五、学校门口有一位烤地瓜的大爷,但是我非常讨厌他。有一次,我自行车坏了,他却主动给我修好自行车,采用先抑后扬的构思手法,讴歌了陌生人乐于助人的美德,从而品悟出感动的真味。
五、在棉花地的故事。通过环境衬托,写出了与母亲在棉花地共同管理棉花的故事,品尝到了母亲生活的艰辛,劳动的快乐。咀嚼出了生活的味道。
六、文章通过写老姥姥为我买大白兔奶糖的故事,表达了老姥姥对我的疼爱。特别是对老姥姥的细节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老姥姥吃力地拄着拐杖,蹒跚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唠叨着为我买大奶糖)
后来,老姥姥生病去世,我没来得及和她告别,但是在她的头枕下面,发现了两块大奶糖,把文章的真情味推向了高峰。
七、本文由“小悦悦”事件写起,通过写一位残疾小男孩在雨中放学的途中伞被刮入草丛中时,一位开“宝马”的司机熟视无睹,还泼溅了小男孩一身污水,而此时住在路旁的乞讨人却冒雨拾伞送入小男孩手中,然后飞快的离开。此时作者心中不再认为人世间是冷漠的。富者与贫者形成鲜明对比,咀嚼出乞讨人没有因为雨天而阴霾了整个春天,没有因为贫穷而失去恻隐,揭示了人世间自有真善美。立意深刻,结尾扣题。
八、文章通过写接近80岁的奶奶每天喊腿脚不便于藤椅上晒太阳的爷爷的故事,从中品尝到了人世间最朴素的情感。选材巧妙,以小见大,特别是:“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美的话语。你在,整个世界都在。”令读者感动不已。
九、选材具有时代气息:最美妈妈 最美老师 最美司机学生从中咀嚼出了感动的真味。
十、文章通过写炎炎夏日,与弟弟一起捕捉蝉的故事,品味到了蝉历经17年的痛苦磨练,才实现了自我价值。特别是题记:
若干年痛苦的蛰伏,迎一具风干的尸体:藐视失败的结局,生命在拼搏中尽显迷人的美丽。如此精炼的语言,出自考场作文,实乃难能可贵。存在的问题:
由于今年作文“咀嚼生活的真味”,写作范围比较宽泛,所以给学生审题带来一定难度。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关键是不理解题目的含义。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审题不够准确。不知道“咀嚼”是什么意思。“真味”指的是什么味道。有少部分学生离题,甚至抄袭前面的现代文阅读。(2)选材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亲情。(3)立意浅薄。(4)构思平铺直叙。
(5)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6)结尾不扣题。
(7)书写不规范,字数不够。
(8)有的学生抄袭中考满分作文。不会化用素材。同一考场出现了基本相同的作文。今后采取的措施:
一、中考作文,第一眼看书写,看文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平时教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书写,每天至少规定20分钟训练。
二、加强审题和补题的训练。针对不同形式的作文,特别是半命题作文,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地审题和补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胸中无货作文难”,所以,平时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至关重要。让学生不仅要关心学校、家庭生活,更要关心和关注社会生活。
四、加强学生立意方面的训练,不要仅仅局限于生活范围。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五、加强学生构思方面的训练。要采取题记、小标题、蒙太奇、日记体、童话体、等多个角度的写法。
六、加强作文开头和结尾的训练。好的开端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和技巧。
七、加强学生语言和细节描写的积累和训练。分类和分专题进行。
八、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不要胡编乱造,要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九、学会化用各种素材的文章,不要照抄。
总之,作文要多读多积累,多写,才能创造出妙笔生花的文章。可让学生多读散文和小小说,例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等。
2012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