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厦门市质检作文阅卷分析

时间:2019-05-13 10:2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厦门市质检作文阅卷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厦门市质检作文阅卷分析》。

第一篇:2017厦门市质检作文阅卷分析

第四次作文训练

【原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小卢的妈妈学会了微信,成了女儿的微信好友。结果没过多久,小卢诉苦说:‚微信聊天时,我妈总发一些中老年表情包,又说我发的表情莫名其妙。同学聚餐时,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美食照,我妈说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学送我一束花,我妈说先找到工作,恋爱可以放放……我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后来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妈妈发觉后很委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材料内容解读。

作文材料源自微时代父母子女沟通的生活情境,包含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事件起于妈妈关爱女儿,欲加强交流沟通。但这种沟通引来女儿小卢大倒苦水,认为自己和妈妈存在代沟,“全方位”的关注(监管)让自己不舒服。事件的结果是女儿采取“防叨扰”的措施和妈妈感到委屈。

互加微信好友,聊天与点评,考生并不陌生这种网络生活;而母女之间在虚拟空间沟通的不顺,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与尴尬,也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析。

但是,形成怎样的看法,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首先需要关注材料所呈现的矛盾。小卢与妈妈之间的矛盾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是在言语方式、生活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错位而已。小卢的妈妈刻意想紧追时代的脚步,学会了新的交往方式,想走进女儿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密切关注女儿的生活与情感动向,却不料正是这样的刻意与热情,反而引来了女儿的反感和厌烦,被女儿设为分组可见,只差拉黑了。

小卢的妈妈与女儿之间的尴尬并非个例,而具有代表性,它是代际之间沟通障碍的缩影。令人遗憾的是,小卢妈妈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没有思考为什么女儿会不满,而“只是觉得很委屈”。她的委屈大概是自己原本只是想做女儿的朋友,只是想关心女儿的生活和情感,女儿却不理解这种好心。

所以,作文可以就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融合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表达自己看法时,需要置放于材料所提供的语境中具体分析。不能无视“微信”这一关键词。“微信”正是时代不断变化的表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变化,过去靠书信、靠面对面的交流,而现在更多地借助于虚拟网络,我们的家庭、我、他人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避免材料中母女间的那种苦恼和委屈?„„

材料所提供的情境限定在母女之间、家庭领域,我们的思考的核心焦点是代际沟通。可以综合材料含义立意,也可以从妈妈的角度或小卢的角度立意。围绕代际沟通,可以作适度的延展。比如代际沟通的目的、方式、效果,亲子沟通不畅的原因,沟通中折射的代际价值观差异,如何化解时代的沟通障碍等等都可以是学生思考的方向。

二、立意概说

此则材料在立意上没有限定,材料只呈现情境和矛盾,考生从具体情境出发,基于对矛盾的分析和探究,在立意上就是合理的。无视材料或者抓不住材料的矛盾在立意上就可能出现偏差。具体说来,可从以下角度转化为问题来思考。角度一:妈妈

1.妈妈加女儿为微信好友,时时关注女儿动向,你怎么看? 2.对妈妈被女儿“分组可见”后的委屈你怎么看? 角度二:女儿

1.小卢抱怨妈妈发“中老年表情包”你怎么看? 2.小卢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你怎么看? 3.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你怎么看? 角度三:综合

1.微时代父母子女该如何沟通交流? 2.盯着子女是关爱还是管制?

3.子女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过度关爱? 4.微时代,父母该如何爱孩子?

5.微时代,父母孩子的沟通存在怎样的问题?

以上为不完全列举。抓住材料中的问题思考即为合理立意。合理的立意保证了写作的方向性问题,但不能保证写作的高分,评卷还要看学生的具体思辨,能否言之成理很重要。

三、评分标准 1.基准分42分。

2.不同文体根据审题切合度和文体表达特点予以相应等级分数。

3.缺题目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4.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切入分为42。在此基础上,发现有亮点,将分数上浮。注意事项:

一、注意文体意识。文体特征要清晰,文体不限。

二、不能脱离材料的关键词及关键冲突话题,材料的主要情节和事实不能避而不谈,更不可以只就其中一两个词做和材料无关的阐释联想延伸。

三、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打分之后,再扣字数分。每少50字扣1分。明显未完篇的文章,600字左右最高不超过35分,500字左右30分左右,300——400字的20分,100——200字的10分,100字内5分。

四、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

五、低幼化的语言、过于寒碜的语言、缺少品位的语言应该分数下浮。语言形象生动,富有韵味,很有文化底蕴的文章赋分应当上浮。

四、存在问题及思考

全市均分41.55,基本符合预期。总体来说,完全偏题的作文较少,高分佳作不多。大部分作文都能围绕材料思考,但思考相对浮浅。主要可能是学生对“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一种偏差是把材料作文当成材料解说了。此种偏差导致行文不能形成思考的焦点,全文形不成一个核心,说理显得散而乱。第二种偏差是以为自己作文和材料“含义”是一致的而跳开材料分析。此种跳跃导致文章极容易过度拓展,更有甚者,是写出与材料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学生普遍存在的是拓展的“度”的问题。无拓展,文章容易僵化,拓展过度,容易跑偏,这是今后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材料作文的情境是有其限定性的,材料的任务要求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限定写作者的看法是基于对材料所涉现象的思考。限定有宽严之分,本次作文限定较宽,但也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代际交流沟通,代际交流沟通属于人际交流沟通的范畴,这构成了写作的“论域”。如果去调“沟通”前的限定域,成了谈沟通的文章,就可能谈到其它领域里的沟通,然此沟通非彼沟通,极易造成泛化过度。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以下是本次作文问题比较大的几点: 1.主观认为自己所写主题和材料有关,屏蔽了对材料的分析。比如,母亲关注孩子的微信朋友圈,肯定和母爱有关。但应该思考的是“这种母爱”的方式、价值和意义,不能置材料于不顾,泛谈母爱的意义和价值。这部分考生能看懂材料涉及的话题,但在写作的认知上,对材料于写作的价值认识不清。观点是建立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的,不是主观贴合的。类似的还有写“沟通”写“亲情”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母爱如桥》首段:“轻轻的,我睁开双眼,第一次认识了世界的模样;慢慢的,伴随着哭声,我以最原始的模样诞生了。中间论述母爱的价值,结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留下一片云彩,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母亲的怀抱里,我静静地聆听着母亲给我讲述着愉悦的故事。” 2.截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忽视材料的核心冲突。比如写“微信”,写“手机”,写“朋友圈”、“ 科技的冰冷”、“孝道”、“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等等。这类文章有个共同点,就是只有和材料中某个词沾上边,主题、思考和材料一点关系也没有。看到材料中有微信,就谈起了微信的历史啦,低头族啦,我们要少玩微信啦,完全的自说自话。

3材料点评式。写作者缺乏对材料的整体关照,又担心跑题,就对材料的每一处信息逐一点评。这种写作貌似不跑题,但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有议无论。这一类作文还比较多,反映许多学生怕跑题。文章跑题不是怕能解决的,还是对材料功能的认知有欠缺。

4.“联想式”写作。文章开头部分尚能联系材料分析,但写着写着联想到相关现象越扯越远,文章从材料出发,但材料变成了写作的引子而不是分析聚焦的对象。造成此种失误的根源恐怕是学生处理不好“分析材料”和“泛化”间的矛盾。

5.语言表达的低幼化。有些作文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并无大问题,但举例无比啰嗦,转述材料不做任何概述,动不动就开始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甚而对材料本身添油加醋。这一方面暴露出学生思考力不足,“理不足,例来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学生语言驾控能力的不足。

五、优卷点评

说明:优卷分数是考场初评结果,考生以终评结果为准。本次作文学生以议论文为主,也有不少写书信的,故选文以议论文为主,书信仅列一篇为参考。附录一篇有争议的文章,点评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人情需要“理解”的双线桥(54分)

约翰·多恩直面人与人之间交流关系时曾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时下,以微信为首的扁平时代,让人与人的连接轻而易举,“孤岛”之间逐步密切了直线交流。然而,全方位生活铺陈难免使私人的围城被“好友”步步“进犯”。如何搭造和谐的交流双线桥?这需要理解、尊重加以托持。小卢的诉苦,“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的无奈,在我看来是其母过度关注而造成的不自在。诚然,“不健康”、“先找到工作”都是为母者殷切的叮咛,是其爱与关切的体现。但我们否认,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天然的年龄鸿沟,面对微信这样一个半开放、半私人化的平台,小卢为代表的年轻人们更希望借此展现青春活力、丰富有趣的生活体验,也期待着他人为自己的向阳面点赞;而父母长辈则习惯“以小放大”,通过孩子们文字图片的细枝末节,积极表现自己的关心之情。孩子不能体谅长辈的深情,长辈难以理解孩子的烦躁,一退一进之间,交流便难以愉快通畅,小卢不堪其扰的“分组可见”也可理解。然而,这样暴力地斩断己方通道的作法并不可取。“分组可见”的结果是让妈妈“很委屈”。毕竟在人的独立性被反复强调的当下,亲缘沟通匍匐于社交沟通之下,长辈们渴望借微信这一平台重新了解孩子,回唤年轻人对日渐凋弊的亲情的关注。长辈尚且愿意为爱硬挤进一方屏幕、学用微信,作为子女的我们为何不能从光鲜的虚拟世界走出,去理解、包容他们呢?

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都应领悟到人情的连接,需要彼此尊重,用心倾听对方所感。微信作为这样一个方便交流的软件,即是在两者间构筑了平等和谐交流的基座。而如何在上面添砖加瓦,让双线桥更加厚实,需要双方坦诚、互爱。唯此才能使交流畅通无阻。

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仍有许多人不懂理解尊重的内涵,一昧死守阵地,不让他人窥视半分的人有;一昧进犯,全力扒去他人“外衣”者有之。由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倡导人人尊重、互相理解、换位思考的社会风气,如此双线桥才能稳固。

人情理解需要“理解”的双线桥,彼此理解,人情更温暖!

点评:文章从微时代的人际关系入题,点出材料中私人的围城被‚好友‛步步‚进犯‛的现象,进而提出和谐交流的话题。第二段从小卢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分组可见‛背后的原因,给予小卢做法一定的理解。第三段继续对‚分组可见‛的做法进行探讨,指出其不合理之处。(‚暴力地斩断‛用语过于霸道)二三两段完成了一个相对辩证的说理。在此基础上,作者阐发了理解、尊重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倒数第二段,作者联系当下社会现实,从更广阔的视野观照当下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以呼吁尊重理解作结。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条理清晰,延展适度,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意识。无虚张声势,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稳稳当当行文,亦为考生可学之范本。

沟通为桥,亲情为流(56分)

小卢的烦恼亦是现代许多年轻人的烦恼。从表情包到美食照,无不体现着新老两代人间思想与观念的冲突。但真正导致小卢的抱怨与妈妈的委屈的,并非简单的“代沟”二字。其背后掩盖的,正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与尊重的缺失。

现代网络社交的发达,更在进一步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沟壑。于年轻人小卢看来,朋友圈一类社交场合以年轻人之间轻松却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相处,以朋友间调侃式互动与所谓点赞之交为主。而刚进入社交网络行列的父母,难以适应新思潮,将生活中交友观念融入朋友圈,更何况是面对自己关切的子女。但却因此,以自己不合时宜的关心造成了彼此的烦恼。

小卢所采取的行动无疑是粗暴而非理性的。面对妈妈的举动,他本可以选择面对面的沟通,选择双方的交流与互动,但他却将妈妈设为分组可见,抛却对母亲的不尊重,其所为更是一种长期浸淫网络社交模式下的冷漠,于此互联网时代原子化的社会成为比特流动的社会,在面对那张错综复杂的社交网时,亦使人抛弃了许多现实社交的常识,而加剧了“孤岛效应”,因长期封闭化,单向化交流而使个人愈发盲目而顽固。在朋友圈选择单向输出,以求他人关注的圈子,妈妈深情地输入,便让小卢冷漠地切断了沟通渠道。

妈妈的所为,亦值得考量,面对女儿的表情直言莫名其妙,看到女儿的照片大肆评论之时,是否应反向体验女儿的感受,而非以家长权威来压迫,使女儿感到被监视的压力?妈妈在委屈之时是否也应思考,自己是否曾去了解年轻人们的圈子,而非仅以个人惯性思维去面对这个新鲜的世界,逼迫女儿的反向接受与适应?正如《华严经》中有言:“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究竟是什么使父母与子女两面镜中映出彼此丑陋的面目?

此情景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彼此抛开成见与间隙,以真诚的沟通,代替虚无的微信,以求得双方的理解,对不同思想观念的包容与宽容,这不仅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搭建起的桥梁,更是现代社会疏离的人际关系中更应拥有的。

子女多些尊重,父母多些理解,双方多些沟通,社交网络中流动的不应仅有冰冷的比特,更应有温暖的亲情。

点评:文章开篇简明概括材料,由表及里提出‚其背后掩盖的,正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与尊重的缺失。‛的观点。第二段贴着材料分别分析了造成两代人烦恼的原因。为下文的进一步议论蓄势。

三、四两段承文章的论点分别剖析了小卢的行为本质特征并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对妈妈行为的分析,语言分寸把握得比较好,以问句的形式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在原因分析的基 础上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总而言之,本文概念辨析明确,说理比较充分,材料分析扎实,拓展延伸有所不足,在文章结构上首尾呼应,写作思路也清晰可辨,是一篇可模仿的例文。

“分组可见”背后的时代之殇(57分)

微信这个新时代的产物似乎已然被大众接受。年轻一代的小卢自然在其中游刃有余,年长的一代也和小卢的母亲一样,以微信为渠道加入了互联网生活。

然而小卢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反映出,价值、观念在两代人之间的碰撞——这一“时代病”仍然存在。当然,由古至今,新老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或所谓“代沟”是恒久存在的。之所以强调它是当下的”时代病”,是因为在现代社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涉及到更多方面。古人的“代沟”问题源于人生经验、阅历等方面的差异。随少年一代的成熟,必将或弥合或淡化,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以小卢和母亲为例,长幼之间存在着对社交媒体的科技产物之理解的根本性错位。小卢认为微信用于分享生活,轻松聊天;母亲则认为微信方便了他对女儿的关注与适时且严肃的建议。你甚至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两种观念都有其合理性。因此解决“时代病”的关键在于寻找观念的平衡点。

此时恐怕要有悲观主义者或是什么“新新人类”跳出来反驳,说观念间的断层太大,新老一代的观念交锋作为社会高速发展的副产物,必将永远存在。是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无法要求老一辈人像我们一样思考,老一辈人也不可能让我们回到他们的世界观之中去。然而仍然会存在一个平衡点,让老一辈人少一些担忧,让年轻人多一些自由。

这一平衡点的构建,重点是一个“解”字,一为理解,二为解释(不妨改为一为‚解释‛、二为理解,三为解放,四为和解,四个‚解‛可以形成一个和解的过程性分析)。小卢将妈妈设置为分组可见之前,很有可能从未跟母亲交流过自己的感受。假如事先跟母亲解释过那些“莫名其妙”的表情,男同学送花的目的,坦白自己不想时刻被盯着的心愿,母亲不会穷追不舍的;另一方面,母亲对女儿片刻不止的絮叨,也体现出她对年轻人心理的不了解。其实微信上就有很多文章,专门分析年轻一代的心理,以及和他们相处的要点。如果母亲愿意多理解女儿一些,也不会事后还觉得委屈不解。

由此可见,则事已明了。“时代病”愈演愈烈,固然有社会发展过快,“代沟”加大的客观因素,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两代人之间缺乏“解”的能力,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实属多余之句)。倘若年轻人能静下心来,更耐心地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父母也能抛弃那些先入为主的人生经验,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探讨,则在一次次的观念“校准”过程中,缓解观点冲突这一“时代病”的平衡点终会出现,“分组可见”背后的时代之殇将不复存在。

【点评】这则作文材料让很多考生在初读之时很自然就会想到问题所在是‚代沟‛,本文作者在处理观点时将‚代沟‛这一问题放到作文材料所提供的具体情境中去议论,而不是架空分析‚沟通‛。文章立意精准又不乏新意。作者站在现代社会这一具体背景中去思考和分析小卢和其母亲行为的差异性,亦看到其合理性,在理性的分析中引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解决‘时代病’的关键在于寻找观念的平衡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的让步说理,合情合理地指明‚这样的平衡点,让老一辈人少一些担忧,让年轻人多一些自由。‛接着深入分析了如何构建这一平衡点。一个‚解‛字的分析体现了作者的文思敏捷。虽然对于‚解‛法的内涵还可以更丰富一些,但是在考场时间紧张之下能有这样的解析,实属不易。最后总结观点收束全文,文章条理清晰,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莫让分歧的见解隔膜亲情(55分)

妈妈在微信上见地不同的规劝让小卢心生隔膜之意,一气之下将妈妈设为分组可见。生活中,父母与孩子间因意见不同,价值观不同,而彼此心生隔膜的事情也时有耳闻。依我看来,莫让分歧的见解隔膜亲情,而应让尊重的清流沟通心渠,才是处世良方。

妈妈成为微信好友,对女儿小卢的生活提出自己的忠告,小卢却心觉妈妈的意见老套过时,心生抵触之意,这样的现象常常出现:父母与孩子因职业选择分歧而“冷战”;孩子与父母因对公共事物的见地不同而不合;孩子因父母与之相左的生活意见而不悦„„

在当下信息多变,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时代中,我认为父母与孩子在思想认识和价值序列的不同存在以下多方面的原因:父母与孩子信息接受渠道的不同;父母人生经历与孩子的不同;父母所处时代影响与当代价值影响的不同。

我认为,以下几点意见可以帮助小卢及其他年轻人与父母冰释隔膜,消除误解。

沟通是心灵间架起的桥梁,小卢若能与妈妈先沟通交流她们之间的问题,而不是意气用事将妈妈设为分组可见。

卡尔维诺曾说:“心灵的成长最忌讳自我封闭。”确实如此,只有打开“封闭”的心灵,让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更近些,才能消除误解的樊篱。

换位思考是理解的基础。若小林以妈妈的出发点思考,就不再是忍受妈妈的唠唠叨叨,而是感受春雨般的关怀。父母是培养孩子的园丁,就算他们与你意见相悖,也是关怀的体现,就算他们的忠言逆耳,也是发自肺腑的关爱。

尊重是相互理解的关键。尊重是心灵间的仰望,尊重是人文素养的体现。若小林能从心底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情绪,就不会做出互相伤害的事情,人与人相互尊重,才能为社会再增添暖意,唤回人性的春天。

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这样说:“我们的世界大得能容下很多真理。”其实在原则之外,我们都可以包容对方的“真理”。

心灵沟通、换位思考、相互尊重,我们携手,打破的就不仅仅是亲情的隔膜,或许可以是心灵的樊篱。

点评:文章基本能紧扣材料要求展开分析,提出小卢和母亲的冲突实则是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并由此泛化,注意到了事件的社会普遍性,并对此提出了化解的方法。

但写作时材料的背景意识还不够,社会的发展,微时代的背景,两代人因为时代变化而产生的隔阂,这些分析还不够到位。同时,整篇文章的重心在于‚如何化解‛并提出了‚心灵沟 通、换位思考、相互尊重‛等不同解决之道,相较之下,造成隔阂的原因(时代因素、心理因素等)却未能细致剖析,而且方法论涉及的面过多,过虚,缺乏剖析的针对性好和深入性。

科技,不应筑起人际“边界墙”(55分)

日前刚走马上任的川普总统上任伊始便大张旗鼓的盖起边境墙,面对小卢的苦恼,笔者颇有似曾相识之感,究其原因,无非小卢也筑底母女俩的“边境墙”。

遥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轰世名著《1984》,其中令人过目难忘的便是家家户户安装的 “电幕”以及那“老大哥在看着你。”,小卢近来的感受或许便大抵如此。无时无刻不活在母亲“中老年表情包”的“轰炸”以及“监视”之下,最终只能靠“分组可见”求得暂时的安宁。“微信僵化了人与人的关系。”此话不假。但我们需要清晰的认知,这并非微信及它所代表的科技的错,正如当代传媒大师尼古拉斯,尼古洛庞帝所言:“科技使得信息逐步取代DNA作为我们的基本交换物,它能快速增殖且易于传播。”我们开启微信,看到那张经典的封面:人站在月球上,遥望地球,不也是某种形式上的“打破”与“沟通”吗?

时至今日,之所以出现“微信威胁论”,小卢对自己的母亲处处设防,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技给予了每个人的专属私密空间。小卢认为自己是微信朋友圈里无限的王,因而想掌握对自己的信息绝对的掌控权。母亲的介入,自然被视为对这一权利的挑战。小卢受到这一畸形观念的制约,“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也就不足为怪了。南开大学教授熊培云先生有句话说的很好:“在公域,我们应相互包容而成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应互不干涉而成全自我。”毋庸置疑,微信早已成为了方便人们沟通的社会公器,小卢却想连母亲的信息发送权与她的朋友圈一并掌握,真是“其可怪也欤”。

小卢的困惑,实则是当代中国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的典型反映。有了微信,我们可以发妙趣横生的表情包,网上顺手拈来的令人捧腹的段子,能发经过精美加工的“美图”。所有的一切,在面对面的真诚沟通时全无用处,在支支吾吾中,我们暴露了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片荒原,越来越多人选择了逃避,在微信中寻找,证明自己的存在。再看小卢妈妈的举动,“中老年表情包”是她表达的朴素方式,看那P得油光发亮的美食照,哪个父母不会心存忧虑?面对小卢日益筑高的边境墙,无法窥望女儿的妈妈更是忧心不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当务之急,对于国人来说,如今的当务之急是重构人与人之间残破不堪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如小卢一般深感自己受监视的人,他们须知,拆墙铺路,比高筑边境墙更为有效。

点评:作为考场作文,该考生能迅速捕捉到材料的核心——时代发展,‚微信僵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就此现象发出了对‚科技‛发展带来人际关系的隐忧的深思,全文紧扣材料所提供的时代背景,有的放矢,使其在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立意站得高,分析看得远。

同时,该生还很好地展现了自身的学养和积累,顺手拈来的名言警句既是点缀,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文章的思考力和视野都是不错的。但行文本身的逻辑性还是有所欠缺,分开来看,每段文字都有其说理价值,但段与段形成不了合力,还需要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上下点功夫。

用理解与尊重润泽亲情断流(56分)

新潮的通讯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习惯。在新的科技时代的背景之下,如何化解两代人沟通的冲突,从而给亲情一个出口,是令人深思的问题。小卢与母亲的矛盾在当今社会是颇具有代表意义的。微信是新时代的科技产物,象征着时尚与潮流,是年轻人的新宠,而小卢的妈妈则代表着想要融入新时尚,和儿女们畅享共同话题的中老年人。一方面他们疼爱子女,想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另一方面又苦于年龄较长,接受能力较差,又囿于传统的观念,常常与孩子们的观念背道而驰,因而引发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畅通的交流,使亲情时常成了一种尴尬。若要化解此局面,须得两代人共同努力,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少一些埋怨,多一份交流,方能改变僵持的局面,润泽亲情的断流。

首先,作为子女应该理解并体会父母的关心并非恶意,只是因为表达形式不当,母亲发来的表情包确实无趣,可代表着母亲温和的问候;母亲的评论确实让人扫兴,可那是对孩子健康的操心。小卢表示的“感觉到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实则是母亲的一颗心时刻随着孩子跳动,想着孩子,挂念着孩子罢了。小卢若是能理解这背后的苦心与挂念,想必应该能减少一份对母亲的怨气和不满,多一份理解和体谅了吧?

其次,应该在帮助父母适应新工具时多一份耐心与尊重。小卢一声不吭就把母亲设为分组可见,截断了交流与沟通的大门,母亲自然觉得被孩子嫌弃,而感到委屈。美国医生克鲁多在其墓志铭上有比隽语阐释了医者本怀,“很少去治疗,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放在当下,与父母的关系上也有其深远的启迪意义。相比于从物质上奉养父母,精神上的关怀与尊重才是一种更好的关爱。小卢的做法由此观之却有几分粗鲁,甚至多有几分冷漠生硬了。朋友圈列表中消失的不仅是孩子不愿意父母分享的生活感受,一并消失的,还有干涸的亲情。小卢不妨更加耐心一些教给父母正确的交流方式,与他们分享有意思的网页、表情包,向父母汇报生活的琐事,即使只是零零碎碎的小片段,也能让他们的关心真正落到实处。“你陪我长大,我给你变老”的诺言每个人都曾许过,而当父母渐渐老去,无法跟上我们的脚步,又何妨慢下来等一等他们,和拉着他们的手,一起走呢?

唯有理解与尊重方可化解亲情的隔阂,打破坚冰,让亲情的断流重新润泽,汩汩不绝。父母和孩子本是相连的生命,多一份关爱,方能让爱心永远亲情永恒。

【点评】文章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点破材料关键——微信时代之代际沟通交流,破题入题效率高,精度好。事理分析饱满而全面,并针对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产生了多维分析,体现了思维之纵深感。标题、开头段、主体论证段、结尾段,本文都做得相当规范。可惜的是,思维过于局限在材料本身而并未能‚走出去‛,作者的写作视野还是相对局促了一些。

给小卢的一封信(53分)——愿我们终被温柔相待

小卢,你好:

看到你的牢骚,我的第一反应是会心一笑,确实,好像每个人都遇见过类似的问题,来自父母的微信,好比是一种深深烙刻的印记,是我们在互相目送对方远去途中不忍心摆脱的一点留念,希望你能渐渐发现这一点。

是啊,我们和父母之间相隔二三十年,有着完全不同的朋友圈,毫无交集的关注热点,相比于潮流,我们毫不费力的跟上,回头一望发现他们还在很远的地方蹒跚。从前车、马、邮递都慢,再深切的思念载不动渗入细微日常的嘘寒问暖,不过是一句“很好,勿念”。于子女,我们离别之后再无心回头,在广阔的天地中间,我们只轻松于再没有人跟在身后追着说:“慢一些,小心一点!”不知你是否读过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她十八岁独自去离台北有半个世界远的马德里求学,确实是快意极了。恋爱,打扮,舒舒服服地念书,每月写家信汇报情况,潇洒得宛如大千世界的浮尘。后来,她忽然意识到,她那深夜仍在伏案工作的父亲,除了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要给她汇在马德里的生活费!之后,她开始拼命念书,打工挣钱,才体会到父亲的不易,这样含辛茹苦的挂念,又有何分别呢?为人父母者,大多心甘情愿,“为你千千万万遍”。

或许,这方式确实有些老旧,他们身后的世界正是我们曾试图遗忘在身后的狭小世界,母亲的手艺,在细微日常里作响的叮咛,那是现在生活中没有留白的。可是,我们终有一日会倍加思念它,那些碎片般的往昔,像夏夜里喧闹的城市,昭示着我们拥有过的温柔和爱,承载着父母对于我的人生底色的绝对把握,安稳、快乐、平安的一生。是我们把它们促狭化了,我们可以容忍许多种方式的入侵,却吝啬于给老去的父母一隅空间啊,甚至于,不愿分享我们的世界里的快乐,美满,希望。毫不留念地,就让风筝断了线。

可是,我们是那色彩愈加斑斓的鸢,小时候,父母紧紧抓着,生怕失了手,再也寻不回;现在,我们飞过了千山万水,那根羁绊着的线越来越长,父母只好吃力地拉着它,希望还能够望见青天下自己的鸢,抱之一笑。我们别无理由去漠视地上渴切的那双眼睛。

我的父亲说过,没有为人父母,就不知道这些千回百转的难处。而我们终将老去,回到地上,目送天际的飞鸢。那时,我们也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却还是强打精神,等待着来自风的消息,所以,给你的妈妈一个空间吧。

一个朋友

点评:文章采取书信体,言辞恳切,情感浓烈饱满,作者能感同身受,从小卢朋友的角度切入材料,以旁观者之身份以情动之,实属难得。书信比较自由的表达方式给了写作者才情展现的空间。写信的角色意识,对象意识,情感力量,本文可资借鉴。但动之以情,尚需晓之以理,比较遗憾的是作者的材料意识不够浓烈,问题分析的触角并未延及到矛盾核心冲突之层面,稍显理据不足,这使书信的说服力打了折扣。

以经营艺术防爱之触礁(争议卷)54分

哲学家赫恩·晏尼有言:“生活非线性的、前进的、向上的,而恰恰是螺旋的、有进有退、曲折迂回的。”(不着边际的引用)当小卢妈妈的关心越过边界,当小卢的分组可见自设深壑,失了经营艺术,两颗相爱之心反触礁石。(材料切入挺漂亮的)

新江山下浑是旧愁。现代通讯技术只是旧冲突的导火索。小卢妈妈对女儿密网式的呵护和小卢对妈妈价值观的不理解与管束的反抗心理乃冲突之源。(材料分析也颇有见地,只是和第一段无法有机联系)试问,若只顾目的而罔视过程,岂非只仰望星空而忘脚踏实地?(目的、过程,星空、大地,有关系吗?)既让爱的目的背驰而去,亦让爱的主体凉了热心。(舍去星空大地,此句连缀前文,还是颇有质量的思考)

爱的经营艺术不应忘初心。(初心为何?前无界定,后无阐释,尚需读者脑补)古训有言:“欲木之长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浚其源泉。“当小卢与小卢妈妈守个人底线和越爱之藩篱的不当措施之前,如若慎思之,明辨之,不忘爱之初心而三思后行,此番隔阂想必原可绕行。爱似养树,求其繁盛需精心经营;爱如清泉,欲流之远长勿忘呵其本源。(如若贴合材料做点阐释,这段还是不错的)

爱的经营艺术亦需有原则。也许游刃有余的最好方式是:“内心柔软而有原则,心怀铠甲而有温度,不进一寸,不失分毫。”当冲突发生,多以界限侵犯,如若小卢妈妈不越雷池,(‚雷池‛一语是否有些夸大?)适度关爱,如若小卢的铠甲守护原则下依然柔情满怀,各谨其行,何以触边界岸礁。(此段‚原则‛、‚铠甲‛、‚温度‛、‚适度关爱‛数语议论质量不错!)爱的经营艺术言近旨远,意义深长。(什么叫‚言近旨远‛?)两位重目的而轻过程的心理路径依赖症,实则均伤害了目的本身,如南辕北辙,愈行愈远。讲求爱的艺术不仅要利有攸往,近下起元,(当是‚贞下起元,利有攸往‛之误。二者皆为源自《易经》的成语,‚贞下起元‛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利有攸往‛意思是做此事是有利的,可以放心去做的意思。此处掉书袋,除了表示写作者的博学外,并无实际用处)更要克服固化的思维模式,否则哪怕当下的微信冲突得以缓苏,亦不过是“一曲菱歌时人赞,歌罢犹恐旧江山”的长久困境。(难道此段作者想表达爱的经营要克服固化思维?若此,还是有价值的)

反观当下,罔顾经营艺术而扬爱之旗帆互相伤害的触礁事故屡见不鲜。虎妈、妈宝等现象背后暗流潜涌。呜呼哀哉,难道孩子只是家长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难道家长非得被列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洪水猛兽?若无爱的经营艺术,本心澄明的初心何苦落得个“何处不惹尘埃”的凄惨下落。(这段拓展触及社会的普遍现象,把思考推进了一个层次,折射了写作者的现实观照意识)埃纳尔于《指南针》写道:“我们都成了鸦片的吸食者,活在各自的云烟里,孤零零,永远看不见。”(‚鸦片‛?想干嘛?《指南针》全书第一句话写到‚我们是两个鸦片吸食者,每个都在自己的云烟中,外界的什么都看不到,孤立着,永远不理解对方‛,其实写的是西方和东方,两者都在自己的幻象和对对方永恒的误解中孤独存在着。当然借用过来表达母女间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但不做任何阐释的‚鸦片‛是否会让读者坠入云里雾里?)

小卢与 妈妈之间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吾辈莫非不亟需这经营艺术的指南针,走出固化思维模式的鸦片云烟,去找回爱之澄明初心而勿触礁之困境吗?(‚触礁‛一词挺好的,收尾点题的意识也有,差一点,那就是‚澄明‛的境界)

点评:这是一篇有亮点的文章。乍一看,有深度,也有语言表现力。但推敲下,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爱的经营艺术‛这个点子想得好。没错,爱需要经营,尤其需要艺术地经营,母女之间的爱当然也可作如是观,故而,从立意上来说,这个想法可谓新颖合理。但,这个立意似乎是凭空跳出来的,不是从材料‚生长‛出来的。文章第一段点到主题词,第二段又与此无关,第三段就当成读者默认的概念在使用了。如此,全文论‚爱的经营艺术‛如无根浮萍,飘来荡去,和材料若即若离。借用作者一语‚文如清泉,欲流之远长勿忘呵其本源‛。

当然,此文作者算是用心经营的。从开头结尾,从主体段的思路展开,从遣词造句,都看得出写作者煞费苦心。但也正因为是经营出来的,斧凿之痕还是很明显的。

首尾都在引用,意识是好的,但为什么要用,写作者一定要清楚,不能只是为了装点。主体论证段也在刻意经营文章的层次,但这层次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还不能构成纵向的有深度的拓展,但还算清晰。语言呢?爱恨参半。作者有很好的语言积淀,也在刻意追求表达效果,有一些亮闪闪的‚金句‛,但有的语言又有生造、误用之嫌,且装饰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评卷场上初评为54分,当是此文优点电晕了老师。个人意见,本文基本切题,语言较好,结构清楚,建议评分45——48分。

第二篇:2017厦门市质检作文阅卷分析及优文展示

2017厦门市质检作文阅卷分析

【原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卢的妈妈学会了微信,成了女儿的微信好友。结果没过多久,小卢诉苦说:‚微信聊天时,我妈总发一些中老年表情包,又说我发的表情莫名其妙。同学聚餐时,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美食照,我妈说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学送我一束花,我妈说先找到工作,恋爱可以放放……我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后来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妈妈发觉后很委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材料内容解读。

作文材料源自微时代父母子女沟通的生活情境,包含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事件起于妈妈关爱女儿,欲加强交流沟通。但这种沟通引来女儿小卢大倒苦水,认为自己和妈妈存在代沟,“全方位”的关注(监管)让自己不舒服。事件的结果是女儿采取“防叨扰”的措施和妈妈感到委屈。

互加微信好友,聊天与点评,考生并不陌生这种网络生活;而母女之间在虚拟空间沟通的不顺,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与尴尬,也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析。

但是,形成怎样的看法,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这首先需要关注材料所呈现的矛盾。小卢与妈妈之间的矛盾没有是非对错之分,只是在言语方式、生活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错位而已。小卢的妈妈刻意想紧追时代的脚步,学会了新的交往方式,想走进女儿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密切关注女儿的生活与情感动向,却不料正是这样的刻意与热情,反而引来了女儿的反感和厌烦,被女儿设为分组可见,只差拉黑了。

小卢的妈妈与女儿之间的尴尬并非个例,而具有代表性,它是代际之间沟通障碍的缩影。令人遗憾的是,小卢妈妈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没有思考为什么女儿会不满,而“只是觉得很委屈”。她的委屈大概是自己原本只是想做女儿的朋友,只是想关心女儿的生活和情感,女儿却不理解这种好心。

所以,作文可以就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融合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表达自己看法时,需要置放于材料所提供的语境中具体分析。不能无视“微信”这一关键词。“微信”正是时代不断变化的表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之下,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变化,过去靠书信、靠面对面的交流,而现在更多地借助于虚拟网络,我们的家庭、我、他人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避免材料中母女间的那种苦恼和委屈?„„

材料所提供的情境限定在母女之间、家庭领域,我们的思考的核心焦点是代际沟通。可以综合材料含义立意,也可以从妈妈的角度或小卢的角度立意。围绕代际沟通,可以作适度的延展。比如代际沟通的目的、方式、效果,亲子沟通不畅的原因,沟通中折射的代际价值观差异,如何化解时代的沟通障碍等等都可以是学生思考的方向。

二、立意概说

此则材料在立意上没有限定,材料只呈现情境和矛盾,考生从具体情境出发,基于对矛盾的分析和探究,在立意上就是合理的。无视材料或者抓不住材料的矛盾在立意上就可能出现偏差。具体说来,可从以下角度转化为问题来思考。

角度一:妈妈

1. 妈妈加女儿为微信好友,时时关注女儿动向,你怎么看? 2. 对妈妈被女儿“分组可见”后的委屈你怎么看? 角度二:女儿

1.小卢抱怨妈妈发“中老年表情包”你怎么看? 2.小卢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你怎么看? 3.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你怎么看? 角度三:综合

1.微时代父母子女该如何沟通交流? 2.盯着子女是关爱还是管制? 3.子女该如何对待父母的过度关爱? 4.微时代,父母该如何爱孩子?

5.微时代,父母孩子的沟通存在怎样的问题?

以上为不完全列举。抓住材料中的问题思考即为合理立意。合理的立意保证了写作的方向性问题,但不能保证写作的高分,评卷还要看学生的具体思辨,能否言之成理很重要。

三、优卷点评

说明:优卷分数是考场初评结果,考生以终评结果为准。本次作文学生以议论文为主,也有不少写书信的,故选文以议论文为主,书信仅列一篇为参考。附录一篇有争议的文章,点评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人情需要“理解”的双线桥(54分)约翰·多恩直面人与人之间交流关系时曾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时下,以微信为首的扁平时代,让人与人的连接轻而易举,“孤岛”之间逐步密切了直线交流。然而,全方位生活铺陈难免使私人的围城被“好友”步步“进犯”。如何搭造和谐的交流双线桥?这需要理解、尊重加以托持。

小卢的诉苦,“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的无奈,在我看来是其母过度关注而造成的不自在。诚然,“不健康”、“先找到工作”都是为母者殷切的叮咛,是其爱与关切的体现。但我们否认,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天然的年龄鸿沟,面对微信这样一个半开放、半私人化的平台,小卢为代表的年轻人们更希望借此展现青春活力、丰富有趣的生活体验,也期待着他人为自己的向阳面点赞;而父母长辈则习惯“以小放大”,通过孩子们文字图片的细枝末节,积极表现自己的关心之情。孩子不能体谅长辈的深情,长辈难以理解孩子的烦躁,一退一进之间,交流便难以愉快通畅,小卢不堪其扰的“分组可见”也可理解。

然而,这样暴力地斩断己方通道的作法并不可取。“分组可见”的结果是让妈妈“很委屈”。毕竟在人的独立性被反复强调的当下,亲缘沟通匍匐于社交沟通之下,长辈们渴望借微信这一平台重新了解孩子,回唤年轻人对日渐凋弊的亲情的关注。长辈尚且愿意为爱硬挤进一方屏幕、学用微信,作为子女的我们为何不能从光鲜的虚拟世界走出,去理解、包容他们呢?

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都应领悟到人情的连接,需要彼此尊重,用心倾听对方所感。微信作为这样一个方便交流的软件,即是在两者间构筑了平等和谐交流的基座。而如何在上面添砖加瓦,让双线桥更加厚实,需要双方坦诚、互爱。唯此才能使交流畅通无阻。

令人遗憾的是,当下仍有许多人不懂理解尊重的内涵,一昧死守阵地,不让他人窥视半分的人有 ;一昧进犯,全力扒去他人“外衣”者有之。由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倡导人人尊重、互相理解、换位思考的社会风气,如此双线桥才能稳固。

人情理解需要“理解”的双线桥,彼此理解,人情更温暖!

点评:文章从微时代的人际关系入题,点出材料中私人的围城被‚好友‛步步‚进犯‛的现象,进而提出和谐交流的话题。第二段从小卢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分组可见‛背后的原因,给予小卢做法一定的理解。第三段继续对‚分组可见‛的做法进行探讨,指出其不合理之处。(‚暴力地斩断‛用语过于霸道)二三两段完成了一个相对辩证的说理。在此基础上,作者阐发了理解、尊重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倒数第二段,作者联系当下社会现实,从更广阔的视野观照当下人际关系的问题,并以呼吁尊重理解作结。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条理清晰,延展适度,体现了一定的思辨意识。无虚张声势,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稳稳当当行文,亦为考生可学之范本。

沟通为桥,亲情为流(56分)

小卢的烦恼亦是现代许多年轻人的烦恼。从表情包到美食照,无不体现着新老两代人间思想与观念的冲突。但真正导致小卢的抱怨与妈妈的委屈的,并非简单的“代沟”二字。其背后掩盖的,正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与尊重的缺失。

现代网络社交的发达,更在进一步加深两代人之间的沟壑。于年轻人小卢看来,朋友圈一类社交场合以年轻人之间轻松却又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相处,以朋友间调侃式互动与所谓点赞之交为主。而刚进入社交网络行列的父母,难以适应新思潮,将生活中交友观念融入朋友圈,更何况是面对自己关切的子女。但却因此,以自己不合时宜的关心造成了彼此的烦恼。

小卢所采取的行动无疑是粗暴而非理性的。面对妈妈的举动,他本可以选择面对面的沟通,选择双方的交流与互动,但他却将妈妈设为分组可见,抛却对母亲的不尊重,其所为更是一种长期浸淫网络社交模式下的冷漠,于此互联网时代原子化的社会成为比特流动的社会,在面对那张错综复杂的社交网时,亦使人抛弃了许多现实社交的常识,而加剧了“孤岛效应”,因长期封闭化,单向化交流而使个人愈发盲目而顽固。在朋友圈选择单向输出,以求他人关注的圈子,妈妈深情地输入,便让小卢冷漠地切断了沟通渠道。

妈妈的所为,亦值得考量,面对女儿的表情直言莫名其妙,看到女儿的照片大肆评论之时,是否应反向体验女儿的感受,而非以家长权威来压迫,使女儿感到被监视的压力?妈妈在委屈之时是否也应思考,自己是否曾去了解年轻人们的圈子,而非仅以个人惯性思维去面对这个新鲜的世界,逼迫女儿的反向接受与适应?正如《华严经》中有言:“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究竟是什么使父母与子女两面镜中映出彼此丑陋的面目?

此情景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彼此抛开成见与间隙,以真诚的沟通,代替虚无的微信,以求得双方的理解,对不同思想观念的包容与宽容,这不仅是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搭建起的桥梁,更是现代社会疏离的人际关系中更应拥有的。

子女多些尊重,父母多些理解,双方多些沟通,社交网络中流动的不应仅有冰冷的比特,更应有温暖的亲情。

点评:文章开篇简明概括材料,由表及里提出‚其背后掩盖的,正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与尊重的缺失。‛的观点。第二段贴着材料分别分析了造成两代人烦恼的原因。为下文的进一步议论蓄势。

三、四两段承文章的论点分别剖析了小卢的行为本质特征并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对妈妈行为的分析,语言分寸把握得比较好,以问句的形式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最后提出解决办法。总而言之,本文概念辨析明确,说理比较充分,材料分析扎实,拓展延伸有所不足,在文章结构上首尾呼应,写作思路也清晰可辨,是一篇可模仿的例文。

“分组可见”背后的时代之殇(57分)

微信这个新时代的产物似乎已然被大众接受。年轻一代的小卢自然在其中游刃有余,年长的一代也和小卢的母亲一样,以微信为渠道加入了互联网生活。

然而小卢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反映出,价值、观念在两代人之间的碰撞——这一“时代病”仍然存在。当然,由古至今,新老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或所谓“代沟”是恒久存在的。之所以强调它是当下的”时代病”,是因为在现代社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涉及到更多方面。古人的“代沟”问题源于人生经验、阅历等方面的差异。随少年一代的成熟,必将或弥合或淡化,但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以小卢和母亲为例,长幼之间存在着对社交媒体的科技产物之理解的根本性错位。小卢认为微信用于分享生活,轻松聊天;母亲则认为微信方便了他对女儿的关注与适时且严肃的建议。你甚至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两种观念都有其合理性。因此解决“时代病”的关键在于寻找观念的平衡点。

此时恐怕要有悲观主义者或是什么“新新人类”跳出来反驳,说观念间的断层太大,新老一代的观念交锋作为社会高速发展的副产物,必将永远存在。是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无法要求老一辈人像我们一样思考,老一辈人也不可能让我们回到他们的世界观之中去。然而仍然会存在一个平衡点,让老一辈人少一些担忧,让年轻人多一些自由。

这一平衡点的构建,重点是一个“解”字,一为理解,二为解释(不妨改为一为‚解释‛、二为理解,三为解放,四为和解,四个‚解‛可以形成一个和解的过程性分析)。小卢将妈妈设置为分组可见之前,很有可能从未跟母亲交流过自己的感受。假如事先跟母亲解释过那些“莫名其妙”的表情,男同学送花的目的,坦白自己不想时刻被盯着的心愿,母亲不会穷追不舍的;另一方面,母亲对女儿片刻不止的絮叨,也体现出她对年轻人心理的不了解。其实微信上就有很多文章,专门分析年轻一代的心理,以及和他们相处的要点。如果母亲愿意多理解女儿一些,也不会事后还觉得委屈不解。

由此可见,则事已明了。“时代病”愈演愈烈,固然有社会发展过快,“代沟”加大的客观因素,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两代人之间缺乏“解”的能力,是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实属多余之句)。倘若年轻人能静下心来,更耐心地与父母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父母也能抛弃那些先入为主的人生经验,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探讨,则在一次次的观念“校准”过程中,缓解观点冲突这一“时代病”的平衡点终会出现,“分组可见”背后的时代之殇将不复存在。

【点评】这则作文材料让很多考生在初读之时很自然就会想到问题所在是‚代沟‛,本文作者在处理观点时将‚代沟‛这一问题放到作文材料所提供的具体情境中去议论,而不是架空分析‚沟通‛。文章立意精准又不乏新意。作者站在现代社会这一具体背景中去思考和分析小卢和其母亲行为的差异性,亦看到其合理性,在理性的分析中引出自己的观点:‚因此解决‘时代病’的关键在于寻找观念的平衡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的让步说理,合情合理地指明‚这样的平衡点,让老一辈人少一些担忧,让年轻人多一些自由。‛接着深入分析了如何构建这一平衡点。一个‚解‛字的分析体现了作者的文思敏捷。虽然对于‚解‛法的内涵还可以更丰富一些,但是在考场时间紧张之下能有这样的解析,实属不易。最后总结观点收束全文,文章条理清晰,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莫让分歧的见解隔膜亲情(55分)

妈妈在微信上见地不同的规劝让小卢心生隔膜之意,一气之下将妈妈设为分组可见。生活中,父母与孩子间因意见不同,价值观不同,而彼此心生隔膜的事情也时有耳闻。依我看来,莫让分歧的见解隔膜亲情,而应让尊重的清流沟通心渠,才是处世良方。

妈妈成为微信好友,对女儿小卢的生活提出自己的忠告,小卢却心觉妈妈的意见老套过时,心生抵触之意,这样的现象常常出现:父母与孩子因职业选择分歧而“冷战”;孩子与父母因对公共事物的见地不同而不合;孩子因父母与之相左的生活意见而不悦„„

在当下信息多变,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时代中,我认为父母与孩子在思想认识和价值序列的不同存在以下多方面的原因:父母与孩子信息接受渠道的不同;父母人生经历与孩子的不同;父母所处时代影响与当代价值影响的不同。

我认为,以下几点意见可以帮助小卢及其他年轻人与父母冰释隔膜,消除误解。

沟通是心灵间架起的桥梁,小卢若能与妈妈先沟通交流她们之间的问题,而不是意气用事将妈妈设为分组可见。

卡尔维诺曾说:“心灵的成长最忌讳自我封闭。”确实如此,只有打开“封闭”的心灵,让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更近些,才能消除误解的樊篱。

换位思考是理解的基础。若小林以妈妈的出发点思考,就不再是忍受妈妈的唠唠叨叨,而是感受春雨般的关怀。父母是培养孩子的园丁,就算他们与你意见相悖,也是关怀的体现,就算他们的忠言逆耳,也是发自肺腑的关爱。尊重是相互理解的关键。尊重是心灵间的仰望,尊重是人文素养的体现。若小林能从心底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情绪,就不会做出互相伤害的事情,人与人相互尊重,才能为社会再增添暖意,唤回人性的春天。

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这样说:“我们的世界大得能容下很多真理。”其实在原则之外,我们都可以包容对方的“真理”。

心灵沟通、换位思考、相互尊重,我们携手,打破的就不仅仅是亲情的隔膜,或许可以是心灵的樊篱。

点评:文章基本能紧扣材料要求展开分析,提出小卢和母亲的冲突实则是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不同所造成的,并由此泛化,注意到了事件的社会普遍性,并对此提出了化解的方法。

但写作时材料的背景意识还不够,社会的发展,微时代的背景,两代人因为时代变化而产生的隔阂,这些分析还不够到位。同时,整篇文章的重心在于‚如何化解‛并提出了‚心灵沟通、换位思考、相互尊重‛等不同解决之道,相较之下,造成隔阂的原因(时代因素、心理因素等)却未能细致剖析,而且方法论涉及的面过多,过虚,缺乏剖析的针对性好和深入性。

科技,不应筑起人际“边界墙”(55分)

日前刚走马上任的川普总统上任伊始便大张旗鼓的盖起边境墙,面对小卢的苦恼,笔者颇有似曾相识之感,究其原因,无非小卢也筑底母女俩的“边境墙”。

遥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轰世名著《1984》,其中令人过目难忘的便是家家户户安装的 “电幕”以及那“老大哥在看着你。”,小卢近来的感受或许便大抵如此。无时无刻不活在母亲“中老年表情包”的“轰炸”以及“监视”之下,最终只能靠“分组可见”求得暂时的安宁。

“微信僵化了人与人的关系。”此话不假。但我们需要清晰的认知,这并非微信及它所代表的科技的错,正如当代传媒大师尼古拉斯,尼古洛庞帝所言:“科技使得信息逐步取代DNA作为我们的基本交换物,它能快速增殖且易于传播。”我们开启微信,看到那张经典的封面:人站在月球上,遥望地球,不也是某种形式上的“打破”与“沟通”吗?

时至今日,之所以出现“微信威胁论”,小卢对自己的母亲处处设防,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技给予了每个人的专属私密空间。小卢认为自己是微信朋友圈里无限的王,因而想掌握对自己的信息绝对的掌控权。母亲的介入,自然被视为对这一权利的挑战。小卢受到这一畸形观念的制约,“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也就不足为怪了。

南开大学教授熊培云先生有句话说的很好:“在公域,我们应相互包容而成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应互不干涉而成全自我。”毋庸置疑,微信早已成为了方便人们沟通的社会公器,小卢却想连母亲的信息发送权与她的朋友圈一并掌握,真是“其可怪也欤”。

小卢的困惑,实则是当代中国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的典型反映。有了微信,我们可以发妙趣横生的表情包,网上顺手拈来的令人捧腹的段子,能发经过精美加工的“美图”。所有的一切,在面对面的真诚沟通时全无用处,在支支吾吾中,我们暴露了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片荒原,越来越多人选择了逃避,在微信中寻找,证明自己的存在。

再看小卢妈妈的举动,“中老年表情包”是她表达的朴素方式,看那P得油光发亮的美食照,哪个父母不会心存忧虑?面对小卢日益筑高的边境墙,无法窥望女儿的妈妈更是忧心不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当务之急,对于国人来说,如今的当务之急是重构人与人之间残破不堪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如小卢一般深感自己受监视的人,他们须知,拆墙铺路,比高筑边境墙更为有效。

点评:作为考场作文,该考生能迅速捕捉到材料的核心——时代发展,‚微信僵化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就此现象发出了对‚科技‛发展带来人际关系的隐忧的深思,全文紧扣材料所提供的时代背景,有的放矢,使其在一众考生中脱颖而出。立意站得高,分析看得远。

同时,该生还很好地展现了自身的学养和积累,顺手拈来的名言警句既是点缀,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文章的思考力和视野都是不错的。但行文本身的逻辑性还是有所欠缺,分开来看,每段文字都有其说理价值,但段与段形成不了合力,还需要在文章的起承转合上下点功夫。

用理解与尊重润泽亲情断流(56分)

新潮的通讯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习惯。在新的科技时代的背景之下,如何化解两代人沟通的冲突,从而给亲情一个出口,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小卢与母亲的矛盾在当今社会是颇具有代表意义的。微信是新时代的科技产物,象征着时尚与潮流,是年轻人的新宠,而小卢的妈妈则代表着想要融入新时尚,和儿女们畅享共同话题的中老年人。一方面他们疼爱子女,想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变自己,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另一方面又苦于年龄较长,接受能力较差,又囿于传统的观念,常常与孩子们的观念背道而驰,因而引发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法畅通的交流,使亲情时常成了一种尴尬。若要化解此局面,须得两代人共同努力,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少一些埋怨,多一份交流,方能改变僵持的局面,润泽亲情的断流。

首先,作为子女应该理解并体会父母的关心并非恶意,只是因为表达形式不当,母亲发来的表情包确实无趣,可代表着母亲温和的问候;母亲的评论确实让人扫兴,可那是对孩子健康的操心。小卢表示的“感觉到背后时刻有双眼睛”,实则是母亲的一颗心时刻随着孩子跳动,想着孩子,挂念着孩子罢了。小卢若是能理解这背后的苦心与挂念,想必应该能减少一份对母亲的怨气和不满,多一份理解和体谅了吧?

其次,应该在帮助父母适应新工具时多一份耐心与尊重。小卢一声不吭就把母亲设为分组可见,截断了交流与沟通的大门,母亲自然觉得被孩子嫌弃,而感到委屈。美国医生克鲁多在其墓志铭上有比隽语阐释了医者本怀,“很少去治疗,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放在当下,与父母的关系上也有其深远的启迪意义。相比于从物质上奉养父母,精神上的关怀与尊重才是一种更好的关爱。小卢的做法由此观之却有几分粗鲁,甚至多有几分冷漠生硬了。朋友圈列表中消失的不仅是孩子不愿意父母分享的生活感受,一并消失的,还有干涸的亲情。小卢不妨更加耐心一些教给父母正确的交流方式,与他们分享有意思的网页、表情包,向父母汇报生活的琐事,即使只是零零碎碎的小片段,也能让他们的关心真正落到实处。“你陪我长大,我给你变老”的诺言每个人都曾许过,而当父母渐渐老去,无法跟上我们的脚步,又何妨慢下来等一等他们,和拉着他们的手,一起走呢?

唯有理解与尊重方可化解亲情的隔阂,打破坚冰,让亲情的断流重新润泽,汩汩不绝。父母和孩子本是相连的生命,多一份关爱,方能让爱心永远亲情永恒。【点评】文章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点破材料关键——微信时代之代际沟通交流,破题入题效率高,精度好。事理分析饱满而全面,并针对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产生了多维分析,体现了思维之纵深感。标题、开头段、主体论证段、结尾段,本文都做得相当规范。可惜的是,思维过于局限在材料本身而并未能‚走出去‛,作者的写作视野还是相对局促了一些。

给小卢的一封信(53分)——愿我们终被温柔相待

小卢,你好:

看到你的牢骚,我的第一反应是会心一笑,确实,好像每个人都遇见过类似的问题,来自父母的微信,好比是一种深深烙刻的印记,是我们在互相目送对方远去途中不忍心摆脱的一点留念,希望你能渐渐发现这一点。

是啊,我们和父母之间相隔二三十年,有着完全不同的朋友圈,毫无交集的关注热点,相比于潮流,我们毫不费力的跟上,回头一望发现他们还在很远的地方蹒跚。从前车、马、邮递都慢,再深切的思念载不动渗入细微日常的嘘寒问暖,不过是一句“很好,勿念”。于子女,我们离别之后再无心回头,在广阔的天地中间,我们只轻松于再没有人跟在身后追着说:“慢一些,小心一点!”不知你是否读过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她十八岁独自去离台北有半个世界远的马德里求学,确实是快意极了。恋爱,打扮,舒舒服服地念书,每月写家信汇报情况,潇洒得宛如大千世界的浮尘。后来,她忽然意识到,她那深夜仍在伏案工作的父亲,除了养活一大家子人,还要给她汇在马德里的生活费!之后,她开始拼命念书,打工挣钱,才体会到父亲的不易,这样含辛茹苦的挂念,又有何分别呢?为人父母者,大多心甘情愿,“为你千千万万遍”。

或许,这方式确实有些老旧,他们身后的世界正是我们曾试图遗忘在身后的狭小世界,母亲的手艺,在细微日常里作响的叮咛,那是现在生活中没有留白的。可是,我们终有一日会倍加思念它,那些碎片般的往昔,像夏夜里喧闹的城市,昭示着我们拥有过的温柔和爱,承载着父母对于我的人生底色的绝对把握,安稳、快乐、平安的一生。是我们把它们促狭化了,我们可以容忍许多种方式的入侵,却吝啬于给老去的父母一隅空间啊,甚至于,不愿分享我们的世界里的快乐,美满,希望。毫不留念地,就让风筝断了线。

可是,我们是那色彩愈加斑斓的鸢,小时候,父母紧紧抓着,生怕失了手,再也寻不回;现在,我们飞过了千山万水,那根羁绊着的线越来越长,父母只好吃力地拉着它,希望还能够望见青天下自己的鸢,抱之一笑。我们别无理由去漠视地上渴切的那双眼睛。

我的父亲说过,没有为人父母,就不知道这些千回百转的难处。而我们终将老去,回到地上,目送天际的飞鸢。那时,我们也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却还是强打精神,等待着来自风的消息,所以,给你的妈妈一个空间吧。

一个朋友 点评:文章采取书信体,言辞恳切,情感浓烈饱满,作者能感同身受,从小卢朋友的角度切入材料,以旁观者之身份以情动之,实属难得。书信比较自由的表达方式给了写作者才情展现的空间。写信的角色意识,对象意识,情感力量,本文可资借鉴。但动之以情,尚需晓之以理,比较遗憾的是作者的材料意识不够浓烈,问题分析的触角并未延及到矛盾核心冲突之层面,稍显理据不足,这使书信的说服力打了折扣。

以经营艺术防爱之触礁(争议卷)54分

哲学家赫恩·晏尼有言:“生活非线性的、前进的、向上的,而恰恰是螺旋的、有进有退、曲折迂回的。”(不着边际的引用)当小卢妈妈的关心越过边界,当小卢的分组可见自设深壑,失了经营艺术,两颗相爱之心反触礁石。(材料切入挺漂亮的)

新江山下浑是旧愁。现代通讯技术只是旧冲突的导火索。小卢妈妈对女儿密网式的呵护和小卢对妈妈价值观的不理解与管束的反抗心理乃冲突之源。(材料分析也颇有见地,只是和第一段无法有机联系)试问,若只顾目的而罔视过程,岂非只仰望星空而忘脚踏实地?(目的、过程,星空、大地,有关系吗?)既让爱的目的背驰而去,亦让爱的主体凉了热心。(舍去星空大地,此句连缀前文,还是颇有质量的思考)

爱的经营艺术不应忘初心。(初心为何?前无界定,后无阐释,尚需读者脑补)古训有言:“欲木之长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浚其源泉。“当小卢与小卢妈妈守个人底线和越爱之藩篱的不当措施之前,如若慎思之,明辨之,不忘爱之初心而三思后行,此番隔阂想必原可绕行。爱似养树,求其繁盛需精心经营;爱如清泉,欲流之远长勿忘呵其本源。(如若贴合材料做点阐释,这段还是不错的)

爱的经营艺术亦需有原则。也许游刃有余的最好方式是:“内心柔软而有原则,心怀铠甲而有温度,不进一寸,不失分毫。”当冲突发生,多以界限侵犯,如若小卢妈妈不越雷池,(‚雷池‛一语是否有些夸大?)适度关爱,如若小卢的铠甲守护原则下依然柔情满怀,各谨其行,何以触边界岸礁。(此段‚原则‛、‚铠甲‛、‚温度‛、‚适度关爱‛数语议论质量不错!)

爱的经营艺术言近旨远,意义深长。(什么叫‚言近旨远‛?)两位重目的而轻过程的心理路径依赖症,实则均伤害了目的本身,如南辕北辙,愈行愈远。讲求爱的艺术不仅要利有攸往,近下起元,(当是‚贞下起元,利有攸往‛之误。二者皆为源自《易经》的成语,‚贞下起元‛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利有攸往‛意思是做此事是有利的,可以放心去做的意思。此处掉书袋,除了表示写作者的博学外,并无实际用处)更要克服固化的思维模式,否则哪怕当下的微信冲突得以缓苏,亦不过是“一曲菱歌时人赞,歌罢犹恐旧江山”的长久困境。(难道此段作者想表达爱的经营要克服固化思维?若此,还是有价值的)

反观当下,罔顾经营艺术而扬爱之旗帆互相伤害的触礁事故屡见不鲜。虎妈、妈宝等现象背后暗流潜涌。呜呼哀哉,难道孩子只是家长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难道家长非得被列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洪水猛兽?若无爱的经营艺术,本心澄明的初心何苦落得个“何处不惹尘埃”的凄惨下落。(这段拓展触及社会的普遍现象,把思考推进了一个层次,折射了写作者的现实观照意识)

埃纳尔于《指南针》写道:“我们都成了鸦片的吸食者,活在各自的云烟里,孤零零,永远看不见。”(‚鸦片‛?想干嘛?《指南针》全书第一句话写到‚我们是两个鸦片吸食者,每个都在自己的云烟中,外界的什么都看不到,孤立着,永远不理解对方‛,其实写的是西方和东方,两者都在自己的幻象和对对方永恒的误解中孤独存在着。当然借用过来表达母女间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但不做任何阐释的‚鸦片‛是否会让读者坠入云里雾里?)小卢与 妈妈之间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吾辈莫非不亟需这经营艺术的指南针,走出固化思维模式的鸦片云烟,去找回爱之澄明初心而勿触礁之困境吗?(‚触礁‛一词挺好的,收尾点题的意识也有,差一点,那就是‚澄明‛的境界)

点评:这是一篇有亮点的文章。乍一看,有深度,也有语言表现力。但推敲下,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爱的经营艺术‛这个点子想得好。没错,爱需要经营,尤其需要艺术地经营,母女之间的爱当然也可作如是观,故而,从立意上来说,这个想法可谓新颖合理。但,这个立意似乎是凭空跳出来的,不是从材料‚生长‛出来的。文章第一段点到主题词,第二段又与此无关,第三段就当成读者默认的概念在使用了。如此,全文论‚爱的经营艺术‛如无根浮萍,飘来荡去,和材料若即若离。借用作者一语‚文如清泉,欲流之远长勿忘呵其本源‛。

当然,此文作者算是用心经营的。从开头结尾,从主体段的思路展开,从遣词造句,都看得出写作者煞费苦心。但也正因为是经营出来的,斧凿之痕还是很明显的。

首尾都在引用,意识是好的,但为什么要用,写作者一定要清楚,不能只是为了装点。主体论证段也在刻意经营文章的层次,但这层次间的关系并不明显,还不能构成纵向的有深度的拓展,但还算清晰。语言呢?爱恨参半。作者有很好的语言积淀,也在刻意追求表达效果,有一些亮闪闪的‚金句‛,但有的语言又有生造、误用之嫌,且装饰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评卷场上初评为54分,当是此文优点电晕了老师。个人意见,本文基本切题,语言较好,结构清楚,建议评分45——48分。

第三篇:2013厦门市质检作文分析(范文)

20130319市质检作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摆脱一切限制。也有人说:一支笔,可以画,可以写,但必须让一只手握住。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不少于8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一、试题分析

该题目属于组合型材料作文,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与1月份市质检的材料作文不同的是,这次的材料不再是具体的事,而是两句简单又含有深意的话。说其简单,是指两句话的意思含义明确,不会形成审题障碍;说其有深意,是指它们能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思考,小至个人生活,大到国家、民族,或是自然、社会。而且这两句话虽然字面意思相反,其实质所指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两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更强,写作的范围更广,无论是纵向挖掘还是横向开拓,都给考生留下了或深或宽的发挥空间。

随着材料作文在最近几年的使用,这个题型的功能也越发成熟,在各分省命题的材料作文中,有所体现。

例如2012年江西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依据材料的引导,考生可以从第一个“有人说”立意:在物质需求方面要“知足常乐”,批判被物欲扭曲种种现象,谈“珍惜拥有,珍惜现在”“知足常乐,快乐之源”;

也可以从第二个“有人说”立意:在精神需求方面要“永不知足”,树立积极探求、学习上进的人生态度,谈“人生重在拓荒”“忘记过去,放眼未来”。

也可综合二者来构思立意。

实际上,命题人是想通过这样的题目来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对待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再例如2011年上海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该题目所给材料是两个相反命题,既富有浓郁的哲学元素,又蕴含着一定的寓意与内涵,同时还具有淡淡的诗意。题目着重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分析、思辨“一切”中哪些都会“过去”,哪些“不会过去”,论述其给我们的启示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辨析以上两题在审题、立意方面的异同点。

二、立意分析

角度一:叛逆

【立意关键】

考生需从第一句准确把握“作为成功者素质”的“叛逆”的内涵。它是指在对自身有充分、清醒认识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寻求突破。它是有进取心、有自信心、有智慧的表现。反面是保守、封闭、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典型立意】

1、冲破羁绊,迈向成功

2、挣脱教条,活出自我3、创新求变是进步的源泉

4、培养创新思维

5、追寻自我,创造精彩

6、打破习惯的桎梏

7、质疑是通向真理的台阶

8、人生需要突围,突围创造精彩

9、成功就是一个不断突围的过程

【立意误区】

1、无视“真正成功者”的提示,空谈自由,把作为“成功者素质的叛逆”理解为“标新立异、随心所欲、与众不同、违背常规常理的的思想行为”。例如芙蓉姐姐、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青年。

2、把叛逆=改变、变通。如 “幸福在于变更心境”“换个角度看世界”等。

3、无视语料的整体性,抓住“成功”,天马行空,无边无际地乱扯。

角度二:约束

【立意关键】

考生需正确理解第二句“这只手”在句中的含义,它既是“约束”也是“人生有所成就”的保证,是“有益的”,它可以是:道德伦理、法律、纪律、理性、良知、自然规律、监督机构、人民、监护人、知识等等。

【典型立意】

1、宽容不等于放纵

2、传统:是束缚也是台阶

3、契约社会以诚信(某种道德,律法)为本

4、莫让情感冲决理性的堤坝

5、没有绝对的自由

6、让良知和正义常存于心

7、有规矩才能成方圆

8、遵守规则

【立意误区】

无视语料的整体性,没能理解“笔”与“手”的关系,仅仅抓住“手”,把“手”理解为帮助、机遇等等。写“学会借助外力”“双赢的智慧”“呼唤伯乐”“学会放弃”“珍惜时间”“掌握命运”之类的立意。

角度三:综合两者

【立意关键】

此题考生可赞同其中的一句来立意;也可在辨证统一的基础上,谈论在哪方面要力行约束,哪方面要敢于突破,如何做到两者的协同作用,各尽其效。

【典型立意】

1、戴着镣铐跳舞

2、在改变与坚守中行走

【立意误区】

1、把“叛逆”与“约束”机械拼装在文章中,找不到二者的共同点:“叛逆”的目的是为了个体的自由发展,本质是反叛一切反人性、反进步的桎梏;“约束”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人性的、进步的。

2、写成在各种约束下游刃有余的圆滑与世故,脱离“叛逆”与“约束”的范畴。

二、复习建议

审题指导和文体指导仍是作文指导的重点。

1.审题指导。

材料作文应准确把握说给材料的中心,领会其思想的核心和命题的指向,而不是截取材料的只言片语,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要强化作文的审题训练。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指导学生如何读懂材料,抓住材料的思想的核心和命题的指向。也可以和时评材料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通过训练,准确地把握要议论的核心内容。

2.议论文指导

从考场作文中反映出来的议论文写作的薄弱之处在于:①缺乏说理意识,不能展开事理论证;②“以例代议”,或者堆砌事例材料,或者在议论文中讲故事;③事实材料和引用名言陈旧;④思想不成熟,认知不深刻。

文体指导的关键在于论证的展开与深入,着重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即:在论述中,不能止于“事例”,能展开“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论证“合理”,论证方法运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在议论文中,“说理才是硬道理”,纠正“以例代议”的现象,善于对事例素材作恰当地概括、剪裁、转述,加工为议论文所需的点例或繁例。

要经常性的为学生提供有思想魅力和文气充沛的社会、时政评论和优秀的议论文范文,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收集新鲜的事例素材和有思想深度的名言。

3.记叙文指导

记叙文没有见到优作。记叙文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①平铺直叙,泛泛而谈,流水帐式;②缺乏想象力和艺术追求,即使是小说类的创作,也缺乏生动的情节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明确哪些同学可以去写记叙文?平时写记叙文写的很好的,善于根据考场记叙文的特点来写作,这类在考场上议论文几乎“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容易脱颖而出。至于写作水平一般、甚至差的,写记叙文和写议论文成绩都差不多的学生,写议论文可能比较有利,因为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和套路经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还是可以提高的,而记叙文则较难。

4.卷面指导

书写的规范工整,卷面不涂改,对阅卷教师的印象很重要。需要删改时,有的学生还是乱涂一气,既不美观。建议平时指导时要强调这一点,学习运用“修改符号”。平时考试对卷面整洁的赋分可以相对高一些,要求严格一些。这样才能触动学生。

第四篇: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杜运燮《光和影》有删节)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一、学生作文审题立意的大致情况:

这次作文,从审题上看有一定的难度,要完整地把握诗句的内涵,既要兼顾“阳光”与“阴影”两个方面,注意辨证思考,走进阳光又不回避阴影;又要思考阳光和阴影的寓意,在次基础上再展开遐想,立意才不会偏离,也才会有深度。学生作文比较好的立意角度主要有:

(一)把阳光理解为“优点、长处”,阴影理解为“缺点、不足”,有的同学写“走进阳光”要敢于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我,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如《走进阳光》《勇于面对阳光》《我型我秀》。

(二)把阳光理解为“成功与辉煌”,阴影理解为“挫折和失败”,写要敢于奋斗拼搏不能害怕失败。如《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把阳光理解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阴影理解为“悲观封闭绝望”,如有的学生写《拥抱阳光》《让心灵充满阳光》《剪一束阳光贴在心窗》。

(四)谈光与影的辨证关系并由此展开联想,如《光与影的启示》《光影遐想曲》。

(五)着重从一个方面来谈自己的感悟,如《生命之光》《追寻生命的光亮》;《直面阴影》《正视阴影》

二、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偏差或失误(偏题或离题)

为什么这次有那么多同学审题不当?除了题目本身有一定审题的要求之外,我想恐怕是很多学生还没有读懂诗句,没有审清题意就匆忙动笔。“阳光”代表什么?“阴影”代表什么?两者有怎样的关系?何为“走进阳光”?何为“躲避阴影”?诗句的主旨是什么?它给我们那些启示?这些问题没有想或者没有想清楚,就去写,立意就会有偏差。有一个典型的离例子《我的阴影与明日阳光》„„

审题失误具体表现在:

①就诗歌本身进行演绎,把它当成“扩写”。不能化解“阳光”的寓意,只是就阳光的本义写来写去。

②不顾材料,自说自话,有一些学生将自己平时写的作文直接搬过来,套也不套。如《奉献是一种美德》《得与失》。

③穿靴戴帽式的套题。

④抓住诗句中的某一点来立意,立意似是而非,论述过程中游移不决

[思考]:我们在想,高考未必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很高的门槛,但审题是必须的,即使是命题作文,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别让眼睛老去》《为什么我的双眼含着泪花》《回眸》《要向远处眺望》„„

这次审题出现问题未必是坏事,后期的作文指导还是要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练习各种材料、各种题型的作文审题。

(二)材料缺乏。

有一些同学较好地运用恰当的材料,如易中天、于丹,我型我秀;还有一些同学引用名人名言恰到好处,如:

鲁迅:“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

荀子:“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行而无过矣。”

苏格拉底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他却说:“我所知道的唯有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拿破仑说:“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

(古罗马)贺拉斯:“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愁。”

但是也有不少同学或有观点没有材料不能展开论述,或观点与材料不一致,如《是药三分毒》中写马加爵,《要有朝阳一般的心》中写陈良宇„„

[思考]分类积累一些材料,还要结合题目善于活用旧材料,如司马迁、苏轼材料运用:司马迁忍辱负重,立志修史,终著得《史记》;诸葛亮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终创作出著名交响曲。试想,如果他们不露出笑脸,不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不以坚定的信念去踏平坎坷,怎能走出黑暗的阴影?

(三)思路不清,文章杂乱

[思考]提醒学生不要面面俱到、险些什么厚些什么要有一定的次序、章法。

其他问题还有:编故事、错别字、不拟题目等,不一一细说。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最后有限的复习时间里,我们首先要多鼓励学生,看到阴影更要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阳光”,然后再针对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特别是要让学生过审题关。

[附] 优秀学生作文

拥抱阳光

光与影仿佛一双孪生兄弟,形影不离,但却如此不同,光代表着光明与希望,拥有温暖盛大的力量;而影却如此丑陋黑暗,象征着充满邪恶的黑暗界。照例,道不同不相为谋,造物却给人类开了个莫大的玩笑,人格的双重性,人性的光亮与阴暗面总是如影随形,任你是才华横溢的大师,抑或是见微知著的思想者总逃不开人性的悖论,一旦走进阳光,便美丑毕现,高下立现。

面对身后蜂拥而至的明枪暗箭,不绝于耳的诽谤攻击,大师们选择用不断推陈出新的作品,惊世骇俗的著作拥抱阳光。文艺复兴三巨头之一的米开朗基罗面对无端指责他作品有路德教残余的思想的评论家,头也不回地走着自己艺术创作的道路,抛出了西斯廷斯教堂气势恢宏的穹顶——创世纪;展现了充满综合人性美学元素的《大卫》等多项杰作,着实让那些大放厥词的教皇捍卫者嗔目结舌,叹为观止„„此时此刻谁还会刻意地捕风捉影,探讨那微不足道的神学课题呢?

阳光是什么?是植满科学奇花的山巅,是写满艺术创想的画卷,是永远引领我们前赴后继的求知探索的启明星!既然充满阳光的彼岸是如此芬芳四溢,生机勃勃,我们又何必在乎身后的阴影呢?我是真的为普朗克遗憾,遗憾一个已经鼓起勇气既(即)将敲开量子力学大门的先行者迫于舆论的压力,迫于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盲目崇拜,而与科学真理失之交臂的智者。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宇宙以其广袤无垠包容了人类,而人类却因思想囊括了宇宙,赢得无尚(上)的高贵”。不错的,回首人类文明的历程:王充一部《论横(衡)》醒世悟人,打破了封建千年泛神论对愚民的禁锢;达尔文四年游历五大洲四大洋,大胆发表《物种起源》语惊四座,掀起人类追根溯源的思想狂潮„„只有拥抱阳光,义无反顾的人才有奕奕生辉的生命价值和精彩纷呈人人生轨迹!

凌厉的蒙太奇剪辑营造一个光影婆娑、曼妙的影象(像)世界,在这里,光与影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然而光影之于人生却是缠绕千年的矛盾命题,取舍之间关乎成败,片刻的犹豫也许谬之千里,我想人生就是一场与自我的角力,只有拥有心灵勇敢的人才能抛却阴影的负累,执著虔诚地拥抱阳光。

所以亲爱的朋友,不要再对身后拖着长长的阴影而自怨自艾,顾盼自怪;亦不要因他人的蛊惑而忘却了前行之路,我们应重塑独立自主的个性,义无反顾地投向光明的怀抱,因为那里才是天堂!

(评分一类中)

拥抱阳光

生活象一团充满了辨证色彩的谜,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的颜色。有时候我们喜欢红色的积极热情、橙色的欢乐奔放、黄色的机灵生动、绿色的朝气蓬勃,但有时我们也会酷爱蓝色的冷静恬淡、黑色的沉默肃穆。阳光正是这样五彩缤纷,才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姿的生活世界。拥抱阳光,给人生更多灿烂;接受阴影,让生活充满期待。

记得一位诗人纪伯伦说过,欢乐与痛苦,喜悦和忧伤,恰似光与影,紧紧相依相行。雨过就是天晴,如果没有离别的泪,就不会有相逢的笑颜;如果没有失败的垂头,就不会有胜利的昂头;如果没有尝过苦,就品味不出甜蜜。是的,任何事物的背面都有阴影,阴影是无法被人拒绝的,可当你面对着灿烂,又何必在意当初的困苦和艰难呢?从事件的角度上看来,这些阴影衬托了阳光的色彩,让我们明白,拥抱阳光的心态是多么可贵而值得赞扬,而接受阴影的坦然又是人生坚定潇(洒)脱的品质。

光和影,也好比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越是站在阳光之下,“阴影会更引人注目。”没有缺点是最大的缺点,这话说得很对。有一篇小说就象征性地描写了一个去掉影子的孩子本以为自在得意,却让众人感到恐惧和唾弃,最后又找回了影子的故事。当人们望见阳光的明媚就必将发现黑影的灰暗,对比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常常要背过身去,走到一个更大的阴影里,企图抹杀掉这滩洗不掉的印迹(记)。此时我们整个“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骑士王小波说,我不愿再做一只老鼠,钻回黑暗的货仓。拥抱阳光是一种勇气,在阴影之上,光亮永远明朗;拥抱阳光是一种自信,不要畏惧阴暗的副作用,况且这阴影,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可是,就是在见不着阳光的天气里,人依然要去接受阴影。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当我们无法抗拒被裹在一片灰黑之中的时候,不丧失对阳光的渴望和向往,努力寻找生活的亮点,总有一天将获得万里晴空。

让我们做个喜爱并拥抱阳光的人吧,拉开窗帘,摘掉墨镜,走出封闭,尽情地展现和享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一类中)

走进阳光,直面人生

当落日的余晖还未收回它最后的一道光芒的时候,我看见帕特农神庙在众神的山顶优雅地矗立。白色的大理石柱已投下了最浓重的阴影,而在另一边,屋脊的每一道纹饰都反照着夕阳的律动,恍如镀金,恍如神话庄严的序曲。

这是所有伟大的建筑所共享的美妙时刻,阳光与阴影奏出和谐的旋律,告诉我们光荣背后的阴影和不朽的亮光。而我坚信,只有走进阳光的人,才能接受人生的洗礼,而阳光将铸成他能够投下阴影的不朽高度。

现实的世界里,大多数的人安然坐守在黑压压的观众席上,远远观望舞台上的悲欢离合。演员在聚光灯下投入生死的激情,而观众只漠然。他们以别人的生活为生活,用别人的生命装点自己的人生,他们安全、安然而且安心,他们不必经受一切暴风雨的考验,只偶尔发出一声叹惋,终又没于黑暗,但我更愿把掌声送给舞台上的演出者,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柴薪,以心灵的体验为引子,照亮了自己平凡而短促的一生。虽然人性之恶在阳光的灼烤之下暴露无遗,虽然他们退无可退,在人生的舞台上念着没有剧本的对白,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那些美妙的幻象与阴影中的残缺,生命是整个舞台,在真真切切的体验之中幕起又幕落。

我想到梵高笔下永不褪色的向日葵,每一道深深浅浅的橙黄,就是那金灿灿的阳光,亦是它落下的阴影。梵高的生命仿佛穿行在光明与黑暗的两极,粗砺的人世使他刺痛、狂乱、抑郁成魔,而在另一面,他又是最温驯脆弱的孩子,赤脚走过金色的麦田,又在紫色的星空下入梦。他是认真活过的,用一颗敏感赤诚的心迎接每一缕滑过指尖的阳光,留在他的油画里,那么真切。所以阳光即生命,即使刺目、狂热,即使让我们终其一生都必须拖着长长的影子,然而除了走进它;我们别无选择,因为人生在此,我们都在此。

收回目光,我看见许多低头走路的人,阳光在他们身后紧紧相随,但他们太卑微、太怯懦了,不敢抬头望一望那高悬头上的生命之源。我愿把它称作真理与智慧。伟大的作家即使遗世独立、幽居孤处,在其阴暗的书房中必有满泻的阳光——那是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勇气,在阴影中愈发灿然夺目。我想到了但丁在《神曲》中的警句:“进入此门必须抛开一切疑惧。”铭刻在地狱永劫之门上的箴言却仿佛是追求真理的誓言,掷地有声。是的,行走在阳光里,必投下阴影;但在迷惘与黑暗中挣扎的灵魂啊,更需要在人生的旅途中追寻阳光与真理的脚步。

走在阳光中的人,我赞美你面庞上反射的光芒,也赞美你身后坚实的阴影。它们告诉我,人生在我们脚下,也在我们每一种直面它的勇气中。

(评分一类中)

生命如光

生命如光,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会感叹它的光芒万丈不着边际无处追寻,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中淘尽沙砾,找到这个最美的比喻。

正如杜运燮《光和影》中所说的“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光”,而我看来,生命的光晕就如同落日映在湖面,而我们捡起闪光的珍藏在心间。

是那个赤着脚、衣衫褴褛的站在雅典郊外旷野上迎接日出的苏格拉底么?一生都在反复认真的思考着生命,他那深邃的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一整个世纪。他面向朝阳,用最真挚的饿心去迎接生命的本质,他在人类精神世界树下了无人能及的里程碑。那耀眼的光芒让人肃然起敬!那么试问,谁又在乎他赤着脚衣冠不整的阴影?没人在乎,因为他总反射着光。

是那个神志不清口出狂言的疯子尼采么?他说他是太阳,要燃烧自己照亮世界。他成功了,他成了哲学界权威。那么谁又在乎他是个疯子?他创造出的奇迹无可置疑,人们心甘情愿膜拜一个疯子。

是那个神情时而恍惚不定时而炽热奔放的梵高么?当他庸懒的躺在大片向日葵地里、仰望蓝天时,他的画卷上出现了浓墨重彩的艳丽。向日葵浪潮中翻涌的绚丽的如同一道强烈的光束,直击每个人的心灵,让人心生感动。那么试问,谁在乎感动自己的个不折不扣的神经病?

在杜运燮的《光和影》中又有这样辨证的说法,“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之中。”这让我想到泰戈尔的一句话“生若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也许那些看似平静的人的背后有不为人知的阴暗,也许他们到死也不会感受到泰戈尔话中的精神境界。

那些在歌舞升平中平息了斗志的人感受不到第一缕阳光的清新。那些在灯红酒绿中享尽浮华的人,无力承受午后阳光的包围。他们挟带着自己的阴影躲在一片灰黑之中,别人看不见他们的黑影交织,也看不清他们的脸他们的心,更多的,阴暗的人的存在是一份遗憾是一份遗忘,也是一种生命的遗失。

生命如光,一点光一点亮就照射出一片希望,这些光照亮了我们前方那条落英缤纷的未来,而未来的一切奇迹都会在情理之中。

请时刻铭记,生命如光。

第五篇: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济南市2012年中考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平阴四中

焦德生

作文题目:咀嚼生活的真味

审题:“生活”是素材(写人、写事、写景、写物)

题眼“真味”指生活中的真情、真趣、真滋味。

从生活到真味是品悟出来的。

写作文首先要审题,否则容易出现离题现象。作文分数的得来:简称三眼

第一眼:看书写,看文面。(0——5分)

书写潦草:不加分。书写干净:加1分 写工整:2---3分。书写美观:3——4分。漂亮靠体:5分。

第二眼:看内容(又叫切入分)。切题、合题意、文通字顺,就能得到37分,不切题者,相应扣3----7分。

第三眼:看创新:(1---10分)重点看选材和立意,选材新颖、立意深刻加创新分(0----8分)。语言有意蕴、结构精巧、细节描写、人物的形象刻画等每个亮点可加创新分0----5分。

附录:半页:20分+书写分

字数不够者,每写一行1.5分,少50字减1分。只写题目得2分,不写题目扣2分。离题根据写作内容相应赋分:一般就是30分。抄袭前面的现代文阅读得15分。以上是本人今年在阅卷时获得的信息。

优点:(1)选材广:学生写真情类的文章比较多,例如大部分学生写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特别是毕业之前发生的故事);有少部分学生把写作触角伸向社会,例如“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司机”以及社会上平凡的小人物的优秀品质等。还有的同学借助事物(荷叶、茉莉、翠竹、白杨、蜗牛、书等)的精神,从而咀嚼出生活的不同味道。

(2)语言美:特别是景物描写的衬托和人物细节描写的刻画,都在学生笔下熠熠生辉。作文亮点:

一、由于我不听妈妈的话,偷吃了冰糕,导致肚子疼痛难忍,妈妈气得说不管我,但却深夜为我熬中药,虽然味苦,却品尝出了浓浓的母爱。(48分)特别是熬中药过程的细节描写,字字句句无不渗透着妈妈无言的爱。

二、借助皎洁的月光写出了小时发烧在爸爸背上暖暖的感觉,长大后爸爸依然映着皎洁的月光来接我放学回家,特别是父亲为我砸核桃这一细节,更凸显出了父亲对我的爱意。

三、借助与老师共同雕刻的故事(由雕刻石头到雕刻枣核),品悟到了生活的真谛,生活也需要慢慢咀嚼。文章语言凝练,立意较深刻。可见,学生对生活的咀嚼还是来自生活的体验。

四、化用“冷风暖香”的素材,用烤地瓜的大爷如何烤地瓜,及大爷身上所体现出的诚信经营的品质,立意深刻,特别是烤地瓜的细节描写,能够打动读者。

五、学校门口有一位烤地瓜的大爷,但是我非常讨厌他。有一次,我自行车坏了,他却主动给我修好自行车,采用先抑后扬的构思手法,讴歌了陌生人乐于助人的美德,从而品悟出感动的真味。

五、在棉花地的故事。通过环境衬托,写出了与母亲在棉花地共同管理棉花的故事,品尝到了母亲生活的艰辛,劳动的快乐。咀嚼出了生活的味道。

六、文章通过写老姥姥为我买大白兔奶糖的故事,表达了老姥姥对我的疼爱。特别是对老姥姥的细节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老姥姥吃力地拄着拐杖,蹒跚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唠叨着为我买大奶糖)

后来,老姥姥生病去世,我没来得及和她告别,但是在她的头枕下面,发现了两块大奶糖,把文章的真情味推向了高峰。

七、本文由“小悦悦”事件写起,通过写一位残疾小男孩在雨中放学的途中伞被刮入草丛中时,一位开“宝马”的司机熟视无睹,还泼溅了小男孩一身污水,而此时住在路旁的乞讨人却冒雨拾伞送入小男孩手中,然后飞快的离开。此时作者心中不再认为人世间是冷漠的。富者与贫者形成鲜明对比,咀嚼出乞讨人没有因为雨天而阴霾了整个春天,没有因为贫穷而失去恻隐,揭示了人世间自有真善美。立意深刻,结尾扣题。

八、文章通过写接近80岁的奶奶每天喊腿脚不便于藤椅上晒太阳的爷爷的故事,从中品尝到了人世间最朴素的情感。选材巧妙,以小见大,特别是:“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美的话语。你在,整个世界都在。”令读者感动不已。

九、选材具有时代气息:最美妈妈 最美老师 最美司机学生从中咀嚼出了感动的真味。

十、文章通过写炎炎夏日,与弟弟一起捕捉蝉的故事,品味到了蝉历经17年的痛苦磨练,才实现了自我价值。特别是题记:

若干年痛苦的蛰伏,迎一具风干的尸体:藐视失败的结局,生命在拼搏中尽显迷人的美丽。如此精炼的语言,出自考场作文,实乃难能可贵。存在的问题:

由于今年作文“咀嚼生活的真味”,写作范围比较宽泛,所以给学生审题带来一定难度。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关键是不理解题目的含义。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审题不够准确。不知道“咀嚼”是什么意思。“真味”指的是什么味道。有少部分学生离题,甚至抄袭前面的现代文阅读。(2)选材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亲情。(3)立意浅薄。(4)构思平铺直叙。

(5)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6)结尾不扣题。

(7)书写不规范,字数不够。

(8)有的学生抄袭中考满分作文。不会化用素材。同一考场出现了基本相同的作文。今后采取的措施:

一、中考作文,第一眼看书写,看文面,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平时教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书写,每天至少规定20分钟训练。

二、加强审题和补题的训练。针对不同形式的作文,特别是半命题作文,一定要教给学生正确地审题和补题的方法和技巧。

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胸中无货作文难”,所以,平时加强学生的素材积累,至关重要。让学生不仅要关心学校、家庭生活,更要关心和关注社会生活。

四、加强学生立意方面的训练,不要仅仅局限于生活范围。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五、加强学生构思方面的训练。要采取题记、小标题、蒙太奇、日记体、童话体、等多个角度的写法。

六、加强作文开头和结尾的训练。好的开端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和技巧。

七、加强学生语言和细节描写的积累和训练。分类和分专题进行。

八、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不要胡编乱造,要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九、学会化用各种素材的文章,不要照抄。

总之,作文要多读多积累,多写,才能创造出妙笔生花的文章。可让学生多读散文和小小说,例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等。

2012年7月5日。

下载2017厦门市质检作文阅卷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厦门市质检作文阅卷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阅卷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 第1题:完全按照参考答案评分。得分率较高,绝大部分考卷都得2分。 第2题:均分1分左右。评分标准为答出“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奖”这层意思可得1分;答出“日本能够清醒自省......

    作文阅卷分析5篇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赣榆区期末统考作文阅卷小结 作文阅卷仲裁组长: 邵世荣 一、阅卷总体感受 先说说自己对这次阅卷的感受吧,教学初中这么多年,赣榆区是历史上第一次汇......

    2017-2018学年厦门市高三期末质检地理试题

    厦门市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孢粉是木本和草木植物的器......

    2014年中考作文阅卷分析

    2014年中考作文阅卷分析 一、题目解析: 今年是命题作文,题目是“转身”。从总体看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容易写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难忘的“转身”,以抒写亲情难忘;可以“转变”,写自己......

    2014.4月质检分析

    数学 试卷基本结构不变,难易度较往年中考有一点提升,与一检题型安排区别较大,本次质检更加贴近中考形式。试题贴近教材,试题中各类题型难度基本保持从低到高的层次出现,没有出现......

    质检工作分析

    天津站:|重庆站: 宁波站: 质检工作分析 质检评分三原则:抓大放小、循序渐进、公平公开 质检辅导三原则:激发潜能、鼓励为主、开放式培训 质检工作分为2个主要的部分:监控、辅导。......

    九年级数学第二次质检阅卷体会(5篇模版)

    2013---2014学年九年级第二次质检阅卷心得体会 本次数学阅卷,我在学校的安排下参与了数学试卷的阅卷工作,经历阅卷工作后我后深刻的体会:1、网上阅卷是时代的发展。回顾以往的......

    龙岩市质检作文分析以及例文

    龙岩市质检作文分析以及例文(例文由刘晓曼老师整理提供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久前,某大学在临近期末时发生了这样一事:夜幕下,风雨中,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