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相关读物 童心说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 B.龙洞山农叙《西厢》 C.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D.言虽工,于我何与?
解析 B项,“叙”同“序”,作序。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
丑:厌恶、憎恨。.B.非内含以章美也
章美:文章华美。..C.矮人何辩也
矮人: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D.药医假病,方难定执
定执:固定不变。..解析 B项,章美:美好。答案 B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B.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 ..C.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D.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解析 B项,“道理”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是指“道学家的荒谬的说教”。答案 B 4.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A.文假文平
B.笔之于书 ..C.有闻见从耳目而入
D.决定目之为经矣 ...解析 C项为动词活用为名词,其他三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答案 C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夫童心者,真心也 A.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B.言虽工,于我何与
C.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 D.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解析 A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答案 A 6.填空。(2分)(1)夫童心者,________,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非内含以章美也,________,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答案(1)绝假纯真(2)非笃实生辉光也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11题。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曷:怎么。.B.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扬:发扬。.C.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忠诚。.D.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解析 B项,“扬”的意思是“张扬、显耀”的意思。答案 B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①夫心之初,曷可失也.A. ②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①道理闻见日以益多.B. ②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
入①有道理从闻见而.C.②于是发而为言语.其内而童心失①而以为主于.D. ②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解析 A项,①表疑问;②表陈述。B项,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连词,因为。C项,①表修饰;②表顺承。D项,都是介词,表对象。答案 D 9.下列四项中,是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3分)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B.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C.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D.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解析 李贽的《童心说》主要针对宋明理学蒙蔽人心而言的,故“有道理(道学家之说教)从闻见而入”是“童心”泯灭的主要原因。C、D两项从属于B项,从下文论述的重点也可以看出。答案 B 10.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这篇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论文里,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B.李贽认为儿童之心还未受到“道理闻见”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诚和自然。
C.而所谓“童心”,在李贽看来,不仅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D.李贽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
解析 A项,不正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童心者,真心也”。答案 A 1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绝”“一念”以及判断句式。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障”以及反问句式。
答案(1)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2)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蒙蔽了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知己说 刘 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说,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做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旦受当事之知
当事:主事者、当权者。..B.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渎:轻慢、不敬。.C.而不绳以君臣之法
绳:束缚。.D.夫固可以礼屈
屈:屈服。.
③
④①
②解析 D项,“屈”应解释为“使„„信服”。答案 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未设醴而去①以.A.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众人①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B.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无知人之明①而.C.②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用也①亦未必不终为.D.我献之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
解析 A项,①因为,连词;②用,介词。B项,①相当于介词“于”,表比较;②相当于“于”。介词,对。C项,都是连词,表并列。D项,①表被动;②介词,替。答案 C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明君王“得遇知己”而应持态度的一组是()(3分)①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②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③不绳以君臣之法 ④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 ⑤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⑥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解析 ①④两句针对“士”而言,⑤句表明的观点相反。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 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说的“知己”,实际指的是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B.文章从当权者与贤士两方面去写,侧重点在贤士方面,告诫贤士出仕要保持刚正节操,不媚不谄,自负自尊。
C.对那些才智超越一般人,言行异乎寻常的贤士,当权者不能用威势去约束,而要用礼义招致,并真心以道义和他们交往。
D.文章多处用正反对比手法,使说理明白透彻。结尾作者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从而使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解析 D项,错在“点明当今之士已经像子夏那样‘见纷华而悦’”中的“已经”。结尾作者用子夏的事例,表明的是即使贤能的子夏见到“外物”都会心动,从而忧虑有志于立身之士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他们的操守。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知”的含义。(2)注意“自负” “自待”的含义。(3)注意“回”的意思和反问语气。
答案(1)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2)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3)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 【参考译文】
韩非说:“受人知遇不难,难的是怎样与知己者相处。”可悲啊!读书人有的因为遇到了知己而名声显著,却也有得到了知己反而令自己德行亏损、名誉受辱的人,这怎么能不令人畏惧呢!
我看穆生因为楚元王忘了为他摆设醴酒就拂袖而去,未尝不责怪他不顾情面,说走就走,辜负了往日楚元王的知遇之恩。等到看见后世的君子们,当身处乡野里巷之间时,才气卓越,学识不凡,与众不同,可是一旦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就一心奔向权势名利,改变了刚正不阿的节操,谄媚奉承,讨好当权者,他们所追求的还未到手,就已经被天下人非难和嘲笑了。这之后才知道古人不肯枉屈圣贤之道来徇从私情,是善于处理和知遇者之间的关系,以保全别人和自己的完美德行。君子结交地位高的人,不谄媚逢迎,结交地位低的人,不轻慢无礼,因此天子有不可以征召的臣子,王侯有不可以屈从的士人,将军得到了只揖不拜的门客反而更受人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谗谄逢迎、当面阿谀奉承,只谋求眼前的安乐而不顾其他的一切事情,最终会让世人认为,受知遇的人徒有虚名、一无可取,而知遇他的人无知人之明,这难道是君臣遇合、宾主相宜的好事吗?
人和人之间的相知,贵在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不能以权势使严光屈服,因此不用君臣的法度来束缚他;孟献子有五个好朋友,家世都不如献子。因此士人越自负,那么他人也会把自己看得越重。拥有杰出的才华,得到破格的赏识,就想要顺从和取悦知遇之人,这是不以圣贤的道义要求自己,且以世俗的眼光看待赏识你的君子。轻率结合的关系一定容易破裂,因此一段关系开始时一定要有许多困难,它的结果才能维持长久的稳定。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人,其中最难以权势名利使之屈服的人,莫过于侯生和毛公、薛公了。然而信陵君最后还是靠这三个人的力量才得以建功于赵魏两国并名扬天下的。唉!特别出众的人才,也不一定不能被他人所用,只是必须要以礼义来使他们信服,而不能用权势去束缚他们。拿着尺寸长的短绳子,去系北海的大鹏,即使想让它掉转翅膀飞回来,又怎么可能呢?
然而有了子夏那样的贤明,也不免外出见到富贵荣华而高兴,我实在为那些有志于修身立命的士人担忧,担忧他们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操守)。
第二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相关读物 浙东学术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儒者欲尊德性
尊:尊崇、推崇。.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C.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D.阳明得之为事功
事功:事业和功绩。..解析 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答案 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而为经世之书
②圣如孔子,言为天铎 ..B.①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②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 ..C.①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②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①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②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解析 A项,①动词,写作;②动词,是。B项,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比较。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答案 C 3.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B.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D.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解析 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事件。B项,“干戈”,文中是动词,动干戈。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彼不事所事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后人贵经术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晋灵公不君 ...解析 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君”的用法与之相同。A项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中的“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答案 D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B.我欲托之空言 C.戍卒叫,函谷举
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解析 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为省略句。答案 B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切:切合。.B.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究:考究。.C.知史学之本于《春秋》
本:根本。.D.不特无门户可持
特:只是。.解析 C项,“本”在此句中是动词,意思是“发源、来源”。答案 C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3分)A.①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 .②言虽工,于我何与 .B.①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②不得苟且放过 .C.①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D.①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 .②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 .解析 A项,都是连词,虽然。B项,①副词,尚且;②副词,暂时。C项,①兼词,之于;②各位。D项,①副词,才;②判断词,是。答案 A 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作者从正面说明“不可以空言讲”的一项是
()(3分)①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 ②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 ③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
④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⑤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⑥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解析 第②句是从侧面说明“空言”被讥,第⑤句说明“朱陆”徒争“空言”。排除这两项即可。答案 C 9.下列对有关文句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
B.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讽的原因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
C.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年来学术研究的误区。
D.作者认为,浙东学术各派虽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但他们的卓异处是有各自的事可做。
解析 D项,分析理解错误,根据文意应为: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答案 D 1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要翻译的两句话,都是判断句。第(1)句要注意“贵”“即”的意义和用法,第(2)句要注意“究”“纷纶”“腾空言”的意义和用法。答案(1)后人看重经术,认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了。(2)推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沸沸扬扬地争论空话而不切合世事罢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岂其虑之未周与? .虑:考虑、思虑。
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惩:惩罚,引申为灭亡。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 .求:请求。
D.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幾:通“机”,机会。
解析 B项,“惩”的意思是“警戒”“借鉴”;C项,“求”的意思是“寻找”;D项,“幾”的意思是“先兆”“预兆”。答案 A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解析 A项,①介词,表被动;②介词,比。B项,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一般的领属关系;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D项,①代词,他的;②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答案 C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 ..D.笼络当世之务 ..解析 A项,“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B项,“活人”:古义,救活别人;今义,活着的人。C项,“不肖”:古今意思相同,都是品行不好,没有出息。D项,“笼络”:古义,包揽;今义,拉拢。答案 C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第一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第三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解析 C项,理解错误,第二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答案 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句中“而”表转折,“汉祚”即汉朝的帝位。第②句中关键是虚词的用法。第③句,第一个分句是反问,第二个分句是判断,注意表达这两种语气的虚词“岂”和“乃”,还有“活”的特殊用法。
答案(1)以为这样天下太平无事了,可是王莽终于夺走了汉朝政权。
(2)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人,将来要杀害他的子孙,就寻找那些有嫌疑的人,尽数除掉。(3)难道他们善于救活他人却拙于救活自己的儿女吗?这是因为他们只善于谋求人事而拙于谋求天意啊。【参考译文】
思考治理天下存亡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难以处理的事情,而忽略了那些容易处理的事情;防备那些可怕的事情,而遗漏了那些不被怀疑的事情。可是,祸患常常在被忽略的事情之中发生,**常常发生于不被怀疑的事情上。这难道是他们考虑还不周全吗?这是由于考虑所能作用到的,是人事上应有的情形,而出于智力所不能达到的地方,那是天意。
秦国强盛的时候,消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秦始皇以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势力的强大,于是改变分封诸侯的做法而代之以郡县制。正当他以为从此可以不再动用武力,皇位可以世代相传时,却不料汉高祖刘邦崛起于田野之中,最终推翻了秦朝。西汉高祖鉴于秦朝王族势孤力单,于是大封诸子及兄弟为诸侯王,以为同姓血缘亲族可以世代相传不会有变故了,却没有想到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产生了纂位弑君的图谋。西汉武帝、宣帝以后,逐渐割解各诸侯王的土地,削弱分散了他们的势力,以为这样天下太平无事了,可是王莽终于夺走了汉朝政权。汉光武帝借鉴汉哀帝、汉平帝灭亡的祸患,曹魏政权借鉴汉朝的灭亡,晋朝又借鉴曹魏政权的灭亡,他们各自借鉴了前朝灭亡的缘由,制定了防备的措施,然而,他们的灭亡,都超出了所防备的范围以外。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人,将来要杀害他的子孙,就寻找那些有嫌疑的人,尽数除掉,然而武则天日日在他身边侍候,却没有被觉察。宋太祖看到五代时各方藩镇势力膨胀足以挟制君主,就全部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使他们势力变小,容易控制,然而,没有想到他的子孙,终于遭受敌国的逼迫。这些帝王都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冠盖一代的才能,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征侯,想得很详尽,防备得十分周密。但是,他们在这方面考虑详尽周密,却在那方面发生祸患,终于发生战乱直至灭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智慧只可以谋求人事的成功,却不能用它来谋求天意啊。良医的儿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儿女,大多死于魔障。难道他们善于救活他人却拙于救活自己的儿女吗?这是因为他们只善于谋求人事而拙于谋求天意啊。
古代的圣明君主,他们懂得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慧谋略所能用全,不是法令权术所能控制的,因此不敢肆无忌惮地使用阴谋诡术,而是积聚最大的诚心,使用崇高的品德联结天意,使上天眷顾他们的德行,就像慈母保护乳儿一样,不忍心撒手不管。因此,他们的子孙中,虽然有极其愚笨不成器而足以亡国的,而上天终于不忍心立刻让他们的国家灭亡,这就是他们思虑深远的地方。如果自己不能感动上天,而想凭借小小的智谋,驾驭控制人事,还想一定使自己的后代不发生危亡,这在情理上都说不通,又哪里能符合天意呢!
第三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3-相关读物 直 书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B.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C.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D.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
解析 B项,“寘”同“置”;C项,“匪”同“非”;D项,“嘿”同“默”。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
禀:承受。.B.如董狐以书法不隐
隐:隐瞒。.C.足以验世途之多隘
隘:险恶。.D.历代厚诬,一朝始雪
雪:澄清。.解析 A项,“禀”应为“遵循,秉持”。答案 A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 ..B.其叙述当时,亦务在审实 ..C.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 ..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 ..解析 D项,“烈士”古义为“有气节、有操守的男子”,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贯三光而洞九泉 .A.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B.正直者,人之所贵 ..C.案金行在历
D.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A、B两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D项,动词使动用法。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小人之道也①人之所贱,而.A.②而二子书其所讳,曾无惮色.
保吉①故宁顺从以.B.②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沙拣金①而披.C. ②如披冰霜.反不能及①今其智乃.D.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解析 A项,①因为,连词,②然而,连词;B项,①用来,连词,②因为,介词;C项,①分开,动词,②披着,动词;D项,①②都是竟然,都是副词。答案 D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夫人禀五常,士兼百行,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然世多趋邪而弃正,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何哉?..语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故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也。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言之若是,吁可畏乎!..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如董狐之书法不隐,赵盾之为法受屈。彼我无忤,行之不疑,然后能成其良直,擅名今古。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是以张俨发愤,私存《嘿记》之文;.孙盛不平,窃撰辽东之本。以兹避祸,幸获两全。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瑕:缺点。.B.恶名被于千载
被:遭受。.C.韦昭仗正于吴朝
仗:依仗。.D.窃撰辽东之本
窃:私下里。.解析 B项,“被”的意思是“覆盖”的意思。“泽被后世”的“被”即为此义。答案 B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弃正①然世多趋邪而.A. ②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保吉①故宁顺从以.B.②是以张俨发愤.
事①苟直书其.C.②其有贼臣逆子.一朝①则秽迹彰于.D. ②崔浩犯讳于魏国.
解析 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B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因。C项,①代词,他们的;②代词,其中。D项,都是介词,表对象。答案 D 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直书之难”的一项是
()(3分)①若邪曲者,人之所贱 ②不违忤以受害也 ③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④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 ⑤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 ⑥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①是说人们痛恨邪曲小人,与“直书之难”无关。③是说如果“直书”,许多贼臣逆子、滛君乱主的罪行就会被公开,被万代责骂。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 D 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史书以劝惩为目的,好事则褒之,坏事则贬之,以此来树立好的风气,惩恶扬善,使那些乱臣贼子不敢轻易做坏事。
B.作者引用了东汉末年流行于京都洛阳的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以此来说明行君子之德的不易。
C.作者认为董狐是幸运的。他因受到孔子的赞扬,赵盾虽然不同意他对自己弑君的记载,但也没有刁难他,伤害他。
D.作者用张俨著《嘿记》,秘藏不宣;东晋孙盛写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晋阳秋》,以此来逃避灾祸,说明直书之难的。
解析 理解分析错误。董狐是幸运的,但不是因为孔子的赞扬,赵盾才不刁难他,伤害他的。答案 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足以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耳。(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是判断句,注意翻译出判断语气。第(2)句重点是虚词的用法。第(3)句是一个长句,“足以”统辖到句末。
答案(1)那些正直的人,是人们所尊重的,因为那是君子的品德。
(2)如果环境允许这么做就去做(直笔记史),如果环境不允许这么做却做了就会凶险。(3)(人们从中)足够用来得知世道的艰辛,也了解了实录的难能可贵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刚 说 苏 轼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以是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如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很少。.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敏:聪明。.C.既伏其辜矣
辜:古代的一种酷刑。.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与:参与。.解析 C项,“辜”的意思是“罪行”。答案 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3分)曰“太刚则折”①而世乃.A.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条例司属官①始吾弟子由为.B.②何以伐为.尽斩之①且.C. ②不义而富且贵.独敬惮君①而.D.②退而论书策.
解析 A项,都是副词,竟,竟然。B项,①动词,成为,担任;②语气助词,呢。C项,①副词,将要;②连词,表并列。D项,①连词,表示转折,可是;②连词,表示承接。答案 A 1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3分)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 ⑥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解析 ①是王安石对孙介夫的评价;③是孙介夫当时的使命;⑥是苏轼对士人品格修养的结论。排除这三句即可。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解析 从文中可见,苏辙的辞官与孙介夫没有关系,孙介夫不愿出任条例司的属官是个性使然。答案 B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以身试之”,第(2)句中“伏其辜”“我何与焉”都是翻译的重点。注意其中虚词的用法。
答案(1)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
(2)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 【参考译文】
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的人差不多是个仁爱的人。”孔子又说:“花言巧语、善于矫饰的人,他的仁爱之心大概没有了。”孔子喜欢那些刚强坚毅的人,并不是喜欢他们的刚强坚毅,而是喜欢他们身上的仁爱之心。孔子讨厌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并不是讨厌花言巧语,而是讨厌他们没有仁爱之心。我这一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往往能亲身体会这件事,凡是在我人生困厄的时候帮助我的,都是平时(刚强坚毅)令人敬畏的人;在我仕途艰险的时候排挤我的,都是以前(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所以我知道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而花言巧语的人一定没有仁爱之心。
建中靖国初年,我从海南回来,拜见我原来的友人,问到他们的生死情况,谈论到平生所见坚毅刚强的人,有的不幸而死了。像孙介夫(名立节)那样的人,真可以算是刚毅的人了。起初我的弟弟子由担任条例司的属官,因为与同僚评议朝政观点不同自请离开。王安石对孙介夫说:“我们条例司应该录用像你一样做事开明、敏捷的人啊。”孙介夫笑着说:“您说错了。一定要录用比我强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是不肯担任条例司属官的。”王安石不回答,直接走进门里,孙介夫也快步离开。孙介夫担任镇江军书记,我当时通守钱塘,往来在常州、润州之间,在京口见到孙介夫。正当新法刚刚开始实施,监司都是刚入仕的年轻人,对待官吏已经很苛刻,不再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却唯独对孙介夫十分尊敬和忌惮,说:“这是那位拒绝丞相不愿意担任条例司属官的人。”
谢麟掌管溪洞等地的事情,桂州守官王奇与蛮敌作战阵亡,当时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审问有罪的官吏与士兵。谢麟于是抓捕了大小官吏十二人交给孙介夫审查,打算将他们全杀掉。孙介夫坚持不可以。谢麟用言词威胁孙介夫。孙介夫说:“审案应当按事实办理,官吏更应当奉公守法。军队驻留不前是几位将领的过错。他们已经认罪了,其他人(难道)可以全杀掉吗!如果一定要非法杀人,那么经制司您自己做吧,我怎么会参与这件事呢?”谢麟于是上奏说孙介夫抗拒上司的命令,孙介夫也上奏说谢麟侵权管理审案的事情。刑部最后按照孙介夫的奏章定案,十二个人都免去死刑,有人只是被判贬官。我因此更相信刚毅的人一定有仁爱之心。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因一句话救活十二个濒临死亡的人呢? 孔子生活的年代,可以算是有许多有品德的人,可是孔子却说“没能见到刚毅的人”,这是为了说明这种人很难遇到。可是世人竟说“太刚毅的人容易被折损”!士人担忧的是不刚毅,通过长期修养来成就这种品德还担心不够,怎么担心自己太刚毅,害怕被折损呢!会不会被折损是天意,不是刚毅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患得患失的浅陋小人啊。
第四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活页 《老子》五章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边界。.B.故令有所属
属:依从。.C.见素抱朴
见:看见。.D.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解析 C项,见:显露、表现。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4分)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 .解析 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A.道可道,非常道 ..B.有,名万物之母 ..C.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解析 A项,“非常”在文中的意思是“不是永恒”。C项,“音声”在文中是两个词,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叫做音;简单的发音叫做声。D项,“坚强”在文中的意思是“坚固”。答案 B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①无,名天地之始 ②同谓之玄 ③玄之又玄 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⑤行不言之教 ⑥莫.....之能胜 ⑦弱之胜强 ⑧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B.①②⑤/⑥⑧/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⑦/③④/⑧
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解析 ①⑤助词,的;②⑥代词,它;③④⑦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⑧助词,无实在意义。答案 A 5.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4分)A.名可名,非常名 B.有,名万物之母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D.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解析 D项,为省略句,应补出“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其余三项为判断句。答案 D 6.默写出下列名句。(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答案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7~10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是以圣人云
是以:因此。..B.受国之垢
垢:污垢。.C.是谓社稷主
社稷:指国家。..D.受国不祥
不祥:灾祸。..解析 B项,垢:耻辱。答案 B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③其无以易之 .④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代词,代指水柔弱的本性;④结构助词,的。答案 A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这一章,老子以水为例,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B.老子赞美水具有强大的能量,却甘愿居卑处下的品德。C.老子希望执政者能尚柔、居下,而且能受垢、受不祥,这样做才能有国、有天下。D.本章中,老子感叹大道之不行,是因为人们不懂得柔能克刚的道理。
解析 D项,文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世人皆知此理,只是无人肯施行罢了。答案 D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却没有人照此去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选自《老子》)..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其用不弊
弊:衰败。.B.大盈若冲
冲:空虚,不完满。.C.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恃:依仗,依赖。.D.损不足以奉有余
奉:供养。.解析 C项,“恃”应为“居功”的意思。答案 C 12.下列语句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A.其用不穷
其犹张弓欤 ..B.损不足以奉有余
欲以观其妙 ..C.功成而不处
生而不有 ..D.天之道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分别为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B项分别为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D项分别为助词,的;代词,它。答案 C 13.下列各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老子认为,太圆满的看起来就好像不完满的,太过正直的,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是迂拙。
B.老子认为清净中和是天下的正道。这体现了老子与世无争的思想。C.在老子看来,只有得道的人才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
D.关于“天之道”,老子用弯弓打比方,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
解析 D项,“这也是‘人之道’的特点”说法错误。原文说“人之道,则不然”。答案 D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关键词 “躁”、“清静”、“正”的翻译,第(2)句重在“孰”“唯”句式的翻译。
答案(1)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2)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参考译文】
最完善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有缺憾,但它的效用却不会破败。最圆满的事物和行为看起来好像是不完满的,但它的效用却是无穷竭的。太过正直,往往好像枉屈;真正的技巧好像迂拙;真正的雄辩好像口笨的样子。躁动可以抵御严寒,宁静可以战胜酷暑。清心宁静是天下的正道。
天地运行的道理,不就好像弯弓一般吗?弓体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弦太长了,则剪去;弦太短了,则加以增补。天地运行的道理,是取多余的去补给不足的。人类则刚好相反,很多人的行为是夺取弱小不足的资源,去供养已经强大的(人)享用。有谁能把多余的资源供施给不足的百姓呢?只有得道的人做得到!所以圣人做成了什么(事)也不会把它作为(侵占财物的)的依恃(而是把它们施与需要的人),办事成功而不自居,不愿意故意凸显自己的贤能。
第五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8-1活页 《天工开物》两则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俟其生芽
俟:等到。.B.即栽于亩中
即:即使。.C.水火未济
济:帮助。.D.其再栽秧
再:第二次。.解析 C项,“济”是调和的意思。答案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 ....D.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 C项,“十七”“十三”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文中的意思分别是“十分之七”和“十分之三”。答案 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酒,只可为粥者①不可为.A. ②酒皆糯米所为.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①湿种之.B.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谷种亦耐久①其.C.名曰秧②生出寸许,其.稻、麦稿包浸数日①先以.D. 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解析 A项,都是动词,制造。B项,①助词,的;②代词,指代铁器。C项,①代词,那些;②代词,它的。D项,①介词,用;②连词,用来。答案 A 4.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3分)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炎更烈于煤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 C项,状语后置句。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答案 C 5.填空。(1分)《天工开物》的作者是________,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答案 宋应星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
治 铁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凡炉中炽铁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凡山林无煤之处,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俗名火矢,扬烧不闭穴火),其炎更烈于煤。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
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天工开物·卷上·锤锻第十》)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耗其三为铁华、铁落
耗:消耗。.B.也别有铁炭一种
别:特别。.C.入清水淬之
淬:浸泡。.D.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事:从事。.解析 B项,“别”的意思是“另外”。答案 B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①非无稽之说也.A. ②十止耗去其一也.①其炎更烈于煤.B. ②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
去①泥滓成枵而.C.②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①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D. ②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
解析 A项,都表示陈述语气。B项,①介词,表比较,比;②介词,在。C项,都表顺承。D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答案 B 8.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属于铁器“粘合”方法的一项是
()(3分)①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 ②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③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 ④西洋诸国别有奇药
⑤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⑥大炮西番有锻成者 A.①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②是说明其牢固情况的,③是怎样使铁器坚硬的。这两句说明的不是“粘合”的方法。答案 A 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锻造铁器,是用炒过的熟铁为原料,先用铸铁做成砧,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B.炼铁炉中的燃料,要用十分之七的煤炭和十分之三的木炭混合而成。C.把要锻造的铁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处涂上黄泥,再放在火中烧红后锤打。D.熟铁、钢铁经烧红锻打后,其质地不坚。还需要乘出炉时将物料放入清水中淬火。解析 B项,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用煤炭的占十分之七,用木炭的占十分之三。”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6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中“同形而分类”的意思是“状相同而种类不同”。第(2)句中翻译的重点是虚词“乎”“为”等。
答案(1)取它燃烧时火势向内、火焰不虚散的优点,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2)这是说未“健”之前,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为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此轮扁之对,不可以言言者,又焉可以言校也?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先生曰:“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而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又不可以.言者也,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有裴子者,上国之士也,精通见理,闻而哂之,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能对。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傅子谓裴子曰:“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
蹑:踏板。.B.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白:禀奏、告诉。.C.夫巧者,天下之微事也
微:细小。.D.心乖于内,口屈于外
乖:不同意。.解析 C项,“微”的意思是“深奥”。答案 C 1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分)A.犹自然之成形 ..B.阴阳之无穷 ..C.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 ..D.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 ..解析 D项,“作者”在文中的意思是“织作出来的”。答案 D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从正面突出表现马钧技巧高超的一组
是()(3分)①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 ②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为十二蹑
③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 ④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⑤从是,天下服其巧矣
⑥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于常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④不能反映其巧,是他反对空言争论的;⑤是从侧面说明的,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几段文字从“不自知其为巧”“不言而世人知其巧”到“从是,天下服其巧”,逐层递进,展现了著名科学家马钧的形象。
B.马钧强调思考,勤于探索,重视实践,具有钻研的热情和毅力,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C.选文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马钧及其创造发明的颂赞心情和对扼杀科学的人与事的不满之情。D.选文历叙了马钧改进织绫机、制造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和能言善辩等事,记叙中时时参以议论,文笔简净朴素,层次分明。
解析 D项,说马钧“能言善辩”错,马钧不善言谈。答案 D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2)句重在反问句的翻译,(3)句重在“乖”“屈”“所以”的含义。答案(1)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2)古代有指南车。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3)内心乖巧,说话木讷,这是马先生不能够应对的原因。【参考译文】
马先生名叫钧,字德衡,全国有名的巧工匠。年轻时遇事拿不定主意,不了解自己有技巧在身。在这时候,他从不对人家谈到技术,又怎么谈得上有人知道他呢?
担任博士,生活不得志,于是思考绫机的改良问题,不用说人们就知道他是个有技巧的人了。旧式的绫机有五十根综的就有五十个踏板,有六十根综的就有六十个踏板。马先生担忧它浪费人工和时间,于是都改为十二个踏板。织出的布有奇异的花纹,都是根据自己的灵感织作出来的,就像是天然生成,变化无穷。即使是轮扁这样的能工巧匠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又怎么可以用语言来校验呢?
马先生担任给事中,和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争论,谈到指南车。两个人说古代没有指南车,书上记载的话是假的。马先生说:“古代有指南车。我们没有去想到它罢了,哪是什么遥远的事呢?”两个人嘲笑他,说:“先生名叫钧,字德衡,钧是制作陶器的模子,衡是用来称量物体轻重的,连轻重还没有个定准,怎么可以成为一切事物的楷模呢!”马先生说:“与其谈论不着实际的话,不如试验一下容易验证。”于是两个人把这事禀奏明帝,明帝便诏令马先生制作指南车,指南车果真做成了。这是一大奇异之事,又是一下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从此全国上下都佩服他的技巧了。
住在京城,城内有一块可以种树木和蔬菜的园子,但担心没有水用来灌溉。马先生于是制作了翻车,让儿童转动翻车提水灌溉,水自动灌入翻车提上,连续不断,功效比平常的提高近百倍。这是第二大奇异之事。
有个姓裴的先生,全国有名,学问精通,通晓事理,听说(这事)后讥笑不已,就责难马先生。马先生口齿木讷难以回对。裴先生自认为抓住了对方的要害,说个不停。傅先生对裴先生说:“你擅长的是语言表达,不足的是巧技;马先生擅长的是巧技,不足的是语言表达。用你擅长的,攻击人家不擅长的,则人家不得不屈服;用你不擅长的,反驳人家擅长的,则一定有你难以理解和明白的(地方)。技巧,是天下深奥的东西,有难以理解和明白地方却责难不止,如果互相攻击指责,相距就会更远。内心乖巧,说话木讷,这是马先生不能够应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