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几分之一

时间:2019-05-15 04:3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课时 几分之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课时 几分之一》。

第一篇:第1课时 几分之一

8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研究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爱学习、会学习、乐学习的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几分之一。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没有接触过小数,没有“分数”的概念。

难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几的表象,理解带单位名称的分数的含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月饼”,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月饼”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几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的,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7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几分之一……………………………………………1课时 第2课时 几分之几……………………………………………1课时 第3课时 分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1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一)……………………………1课时 第2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1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

第1课时 解决问题

(一)……………………………………1课时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二)……………………………………1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教材89页~91页,例1~例3的内容及教材94页1~3题。【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

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经历认识分数的过程,体验创造的快乐,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起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能够借助具体的实例说一说分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情景导入】

(1)把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把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齐答)

(引导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这也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现在,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抽答)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一半”。

教师讲解: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我们也可以把其中一份叫做是这个月饼的,而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们——几分之一分数中的一位,于是老师引出课题(板书:几分之一)(这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的欲望)【进行新课】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教学例1 1.理解的含义。

出示主题图,讲解: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两人一人一半,一半可以用来表示。(板书写法:)再指着板书引导学生齐读: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写作:。

12121212121212

请学生和同桌相互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内有两个)2.理解的含义。

出示一个平均分成4份的月饼的主题图,提问:其中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抽答)

讲解: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板书写法:)再指着板书引导学生齐读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写作 3.迁移出概念。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像、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4.强调几分之一是在“平均分”前提下的概念。

提问:现在把月饼分成三份,其中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对吗?(同桌相互交流后,抽答,并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针对回答对的学生,老师出示没有平均分成三份的月饼,再次提问把月饼分成三份,其中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对吗?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错误,此时,老师再强调讲解要“平均分”)教学例2:

1313

(实际操作折出多个几分之一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感知,并观察他们的大小,为例3的比较大小做铺垫)请学生先动手折一折,并用彩笔涂上颜色。

小组相互间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相互说说其含义。请学生再在折出的纸上折出,也涂上颜色的部分。

老师巡视,选出不同折法的几种代表,提问:他们都是表示的吗?为什么?

(最后老师讲解:折法有很多种,但是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教学例3:

(通过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比较各种几分之一的大小)观察之前折出的、,提问,谁大?谁小?老师再出示相关图片:、的比较,提问,谁大?谁小?

老师提问:通过以上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老师讲解: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那么它的几分之一就越小。那、呢?、呢?同学们能判断了吗?(抽答)(完善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本质)【课堂作业】

1.91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填出几分之一。(巩固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写法)***414***4

2.91页做一做第2题:看图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巩固几分之一分数间的比较)【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小语:我学到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一般地同样大的物体或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课后作业】

课本94页的练习二十中的第1、2、3题。

第1课时几分之一

1111>

<

4324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

2.让学生经历了动手折叠、观察等数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3.渗透“整体与部分”的数学思想,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使学生初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在积极寻求“分数含义”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篇:第1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上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宁波市惠贞书院 陈双丽 课件制作:宁波市惠贞书院 陈双丽

一、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1、92页例1、2、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第1、2、3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3.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具:月饼实物图、正方形纸、圆形、三角形、课件等。、学具:正方形纸、圆形纸、三角形纸各两张。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景,诱趣激学

1、导语:“同学们,孙老师早就知道我们学校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听问题出手势。)

师说问题。

⑴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块?手势表示。⑵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又分几块呢?手势表示。⑶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手势表示。

2、平均分。

引导:我看到大家的手势有点乱,有的同学可能知道,但不能用手式表示出来,是不是这样呀?好,别急,先用语言告诉我每人分多少?(板书:一块月饼 一半)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师:是这样分吧?谁能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呢?(板书:平均分)

师:把这块月饼平均分,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那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3、写法读法。

引导: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这就是刚才同学们不能用手式表示的原因。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板书:二分之一)师:二分之一,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教师板演。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填空。

五分之一写作()

1/6读作()百分之一写作()

1/10读作()

师:知道这是什么数吗?(生:分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㈡凸现主体,顺思导学 1.认识图形的。

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呢?

指名尝试,用阴影表示其中的,并写在圆上。表示。(出示一个圆形)老师这有一个圆形,谁能表示出它的 引导这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的,加深学生的认识。

2.创造图形的。师: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请你想办法表示出它的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展示不同的折法,强化认识。

师:同学们想一想,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能用表示呢?(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过程中,有一个词是很重要的,谁听出来了?(随学生回答重点标注“平均分”)师: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呢?说说你的想法。

(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3.判断:下面图形中涂色部分用

表示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㈢迁移类推,引导探学 1.认识。

师:刚才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出示一个圆,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贴到黑板上)像这样,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一份涂色)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学生能答出。

指导学生叙述完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之一。)

问:写成数字形式谁会写?(指名板书。)

问:谁能上来指一指哪里也是这个圆的。(板书:四分

呢?(学生上前指。)

2.探究。

师: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能不能做到?老师有两个要求,一是从纸袋中任选一种图形,表示出它的折完后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在小组交流。指名代表小组汇报、展示。

重点理解:只要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完成课本93做一做1 ㈣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二是。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分子是1的分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㈤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判断:P96第2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手势判断。)师:说一说1/4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第2题的1/3是不正确的

3、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1/3)巧克力(1/6)橙子切面(1/7)

4、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

①课件演示把一岁儿童的身长(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4 现在的我把现在的我的身长(图)平均分成七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7 ②估计:

八、九岁孩子的头占身高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后师提供资料:十岁儿童头占身高的六分之一

5、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师: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4?1/8 师: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师: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1/9?

6、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7、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㈥全课总结,疏理评学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通过这节课,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1、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

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

八、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平均分

1分子2分母

2.用手势来判一判:

第三篇:1、观潮_第1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 阜南一小

丁涛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个性化教学,创设情境,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文字、激发想象等方式中,做到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体会钱塘江大潮的之“奇”。【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 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指导思想】:《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大潮的景色。【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准备】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初读:请同学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2.检查生字词:以学生已有的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读、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提醒“蒙”字中间的短横不要丢掉,“薄”字不能写出左右结构,“昂”字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3.播放视频:同学们,你们想亲眼看看这奇特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给学生留下宽松的、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理清课文脉络。

三、重点研读,感受奇特美景

本环节紧紧围绕“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奇观)进行教学。

理解课文内容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 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 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 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 雄伟气势。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 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 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 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 容填空一段话)。(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 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1.同学们,刚刚录像里潮水的景色,咱们课文里也有,赶紧翻开课本,自由默读课文3、4、5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特别喜欢,你就把它画出来,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再请同学来展示。

① 学生先自我尝试

②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③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2.全班分小组展开讨论,两组寻找“你看到什么”,两组寻找“你听到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点拨下列词句的理解

⑴ 讨论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狼吼

① 通过师生模拟雷声“轰隆隆”体会理解“闷雷滚动”。

② 展开想象,说说怎样的声音,才会让你感觉到天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⑵ 讨论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人声鼎沸、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

① 学生交流想象潮水来临时人们的心情,表演人们的动作,从而理解“沸腾”、“人声鼎沸”: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江边,看着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你等待已久的大潮出现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来读读。② 出示对比句:学生对比交流。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⑶ 小组互评,相互补充,加深体会感受。

⑷ 引导再读:刚刚我们从全班的合作交流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奇特而又壮观的大潮,钱塘江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这震撼人心的美景把。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3.创设情境,运用词语

⑴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段话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词语,你们喜欢吗?想要积累它们吗?下面听老师说意思,你们猜词语,看谁掌握最好,反应最快。

①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② 风和浪都很平静-③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④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⑤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⑵ 积累词语,单单知道意思还不行,还要学会运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应用一下把,假如你是一个小记者,现在你就在钱塘江边,你要报道这样一个天下奇观,你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词语的办法要求学生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又采用小记者报道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内化知识,升华感情。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板书设计】

第四篇:《春》 第 1 课时

第11课 《春》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每当听到这熟悉的儿歌,在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无不竞自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一起去领略春光吧!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1·21——1948·8·12)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知识积累:

1.读音辨识:请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酝酿()②鸟巢()③撑伞()④应和().⑤发酵()⑥黄晕()⑦水涨()起来 ⑧蓑衣()

【学生整理,指一生板演】

2.本文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3.词语巧解: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体会词汇的含义,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体会】

4.古诗收藏: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请你将这首诗的全文默写在下面。

【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日常教学中就应多读多记】

四、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感情。思考:1.《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2.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你能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3.从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幅描写春天的图画,然后自己分析。【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并搜集相关情况】

五、预习诊断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un()hong()托 yun()酿 花枝zhao()展

2、本文作者,字,抓住 的特征,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 五幅图画,抒发了 的感情。

【学生完成后及时了解情况】

六、自我小结:通过本文的预习,我有哪些收获?

七、预习质疑:

第五篇:解决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故县镇中心小学

尹淑荣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科书第53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基础上,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先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13。

2.公鸡只数的49是母鸡的只数。

3.乒乓球队人数的49是男生人数。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关键是找出单位“1”的量,写出数量关系式,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例1:运来的水泥有24吨,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25。运来的黄沙有多少吨?

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黄沙的25等于24吨

由于黄沙的吨数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来表示?(用x表示)2.学生试做。

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解:设黄沙有x吨。

25x=24 x=24÷25 x=60 答:黄沙有60吨。

检查解答结果。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列方程和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再检验书写格式。

3.还可以怎样解决?指名板演:

24÷25=24×52=60(吨)4.小组讨论、汇报:方程解答和算术方法解答各自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5.在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可采用什么方法?

小结:单位“1”的量未知的分数应用题,可以顺着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用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思考。还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

三、深化应用,拓展延伸

1.课堂活动第1题。

议一议:各题中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课堂活动第2题。

明确等量关系式:王军的67是36千克。

3.练习十一第3题。

口算:做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式?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

独立解决,交流汇报。

5.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解答,汇报交流。

教师介绍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4、6、7题。

[评析:教师不局限于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计算,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找出最优方法后引导小结。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巧妙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渗透了数学思想,指导了学法。]

下载第1课时 几分之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课时 几分之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几分坚持在心1

    几分坚持在心头 欲觅人生宽阔路,须立几分坚持在心头! 在我不长的人生道路中,也经常面临着放弃与坚持的选择。品尝过放弃的痛苦,也收获过坚持的喜悦。 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

    《风筝》说课稿第1课时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0篇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乃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

    《论语》第1课时教案

    《论语》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了解《论语》的作者和主要内容及文体的特点。 3、学生自我浏览......

    第1课时 面的旋转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第1课时面的旋转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2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第1课时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例2及练习一第1~7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

    垂线教案第1课时

    垂线教案(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垂直、垂线的概念和垂线的画法,垂线的性质1. 2.内容解析 垂线的概念、画法和性质是初中几何知识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生活中也有着广......

    第1课时 折扣(教案)

    2百分数(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

    14、“东方之珠”(第1课时)

    14、“东方之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感受香港的繁华、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