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曲文化普及与德育教育之我见
戏曲文化普及与德育教育之我见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
陆丽萍
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确定了“打造戏剧艺术特色”的发展项目。的确,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多彩纷呈,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亦独具风采。然而,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学校确立特色发展项目的初衷所在。
一、戏剧普及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几乎是单一的歌唱性乐曲教学,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而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等所见甚少。很多学生,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少;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等更是知之甚少。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
我校通过对校园戏剧环境的布置,通过每周五的戏剧艺术拓展课、通过平时的校会课和晨会课进行戏曲艺术教学与欣赏,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都激起了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
二、戏剧普及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途径
实践证明,我校开设戏剧艺术拓展课,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学生们通过观看、欣赏,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使得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学校戏剧艺术拓展课上老师介绍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欣赏名家名段;再通过主题班会,介绍一些戏剧曲目,了解一些戏剧家的故事。这样,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尚长荣、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在这些前提条件下,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像京剧《沙家浜》的“智斗”一场,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培养他们的戏剧鉴赏能力、甚至
是表演能力。
三、戏剧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即: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阿庆嫂、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传统的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红灯记》、《沙家浜》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铡美案》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霸王别姬》等;这些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总之,戏剧教育是一种素质的教育,它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在外化艺术美的过程中,促进人由“美”到“心”、“智”到“心”的内化体验与全面发展。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一生教育的最佳时期,可塑性和适应性都很强。对于他们的教育,如果只是简单的道德教化,或是强制的、灌输的说教,是不合时宜的,他们需要的是生动、直观、形象的美感教育。只有能让他们充分体验,深入到心灵深处的教育内容才能被他们心悦诚服地领会和感悟,从而使德育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第二篇:国学文化与德育教育
《国学文化与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韩子刚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识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显证,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在社会上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力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授继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部实质意义博大精湛,传播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西席的培训讲座中,援用了《论语》的很多内部实质意义。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正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成长的效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职位地方
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孕育发生重大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成长要建立在经济成长的基础上须先成长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成为事实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成效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关键效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附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胜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类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极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意提供理论按照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效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
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本身,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获得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
按照《论语》,许多人可以从差别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部实质意义的4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起首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常识的进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识的进修必须为德育服务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首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常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识和技能技法培养等3个部分这3个方面,从教育内部实质意义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开端完备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部实质意义成长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正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意“有教无类”,扩展了教育对象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管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举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目标,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稠浊,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了然孔子教育家襟怀胸襟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妙善化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备富厚的实践经验,正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责的好西席,成为后世西席进修的表率《论语》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干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效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西席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标的目的 2.自省自克,自新迁善
孔子主意遇事要长于举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要领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身的举动举行检查,以便及时发明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如许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效用孔子认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效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记
孔子认为,实际中不存在不犯错的贤人,关键是看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认可本身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旁人发明,是本身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毁人不倦
西席要尽本身的社会职责,应正视自身的进修修养,掌握博识的常识,具备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4.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自己做榜样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分说了然自己做榜样的重要性简直,如果西席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孕育发生潜移默化的效用 5.爱护学生,忘我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西席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挚的情谊孔子对学生传授常识一无保留,做到了“忘我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布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半百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搭包罗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西席、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不雅点 7.不断进修,努力创新
孔子认为西席要讲求教学要领,长于开导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西席必须本身时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贯通、新的体会、新的发明,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西席不仅给学生以常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如许才算是好的西席
第三篇: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无锡市育红小学 蒋文琴
【摘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在心灵沟通中,予以尊重,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爱 宽严 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德育教育的源泉。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任何学生内心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都有一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可能承受不住了。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也会适当地批评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例如:以前我们班有一位女孩,她学习成绩优秀,品德高尚,遵规守纪。可是在课堂上,她却很不喜欢积极发言,而且胆子小。因此我总会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培养她的胆量。为了让她彻底改掉这个毛病,课下我还经常找她谈话,让她在上课的时候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我的教育和她自己的努力,她终于克服了毛病。
二、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还要爱“学困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和公平!
“学困生”,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脑袋非常聪明,但总是调皮捣蛋,这让老师和同学很是苦恼。在课堂上,他积极举手发言,有些难题他都会轻而易举地回答正确。可是他的行为习惯很差,一下课他总会第一个冲出教室,一上课他又最后一个回到教室。在走廊里奔跑、大喊大叫,甚至拦路不给其他孩子通过。上课之前总会有同学告他的状,甚至有其他班几的孩子来告状。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我多次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分钟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光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利用他爱跑的习惯,课余时间让他与我比一比,看谁跑得快,看谁出色。这样,不但让改变了以前自负的缺点,而且还发展了他的爱好,一举两得。从此以后,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同学们也不再告他的状了。
三、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
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班有一个男生,被班上其他人称为“偷懒大王”。他的行为纪律差、学习差、思想落后,比较懒惰,不能完成作业,成绩差,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等。对于他的种种劣迹、恶习我及时帮助他改正。但过不多久,又重犯,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这时,我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家里有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因为看病家里欠下了很多钱,所以他的父母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外出打零工挣钱,没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于是我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放学后,让他在我的办公室写作业,有什么不会的问题我就立刻帮助他解决。没有想到,他真的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改变了许多,书写认真了,作业能及时完成,学习勤快了。虽然他的进步不太大,很慢,也可能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只要教师给予他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的引导,相信总会回归正道的。
四、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孩子当做是与我们平等的个体,用“将心比心”这一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曾经我碰到这样一个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违规乱纪,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历来不让他参加任何集体活动。该生心理这道防线成为与老师沟通的鸿沟,从而以更多的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下,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并了解到了这一切情况后,从一开始,就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当我第一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就和他一起去学校操场散步聊天,走累了就一起坐在草坪上。这一谈话的形式让孩子觉得我很亲切,对他没有偏见,和以前的老师不一样,于是他也想在我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后来,这位学生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一有时间就找我聊天。慢慢地,我成了他的知心朋友,恶习改了,心境开朗了,他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并且给班级争光,不再与老师对立,而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综上所述,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
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公社.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易连云.重建学校道德教育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赞科夫(著),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 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张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戏谚与戏曲文化
戏谚与戏曲文化
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演出的基本特点是特定的空间性与虚拟性。在汉语熟语中,产生了一大批表现“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行业的熟语——戏谚。狭义的戏谚是指划定在戏曲范畴内的一种行业熟语,一般不包括由戏曲引借提炼而来的通用熟语。广义的戏谚又称戏曲熟语既包括谚语,也包括俗语、惯用语、歇后语,它们一般都具有通用意义、抽象概括意义。戏谚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概括了丰富多彩的戏剧生活,全面反映了戏曲的形制、艺术特点及戏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表演有角色之分,戏谚有行当之论。记录反映戏曲角色行当特点的戏曲熟语“要吃饭一窝旦,要砸锅花脸多”,意为旦角戏多,票房价值高;花脸戏多,不受观众欢迎,票房收入少。“青衣两手交,闺门目下瞧;武旦风摆柳,窑旦手插腰”,指述角色常常采取不同的体态来表现各自的性格。
中国戏曲在人物造型、装扮方面很有讲究。“一扮三像”(像形、像神、像戏情)、“早扮三光,晚扮三慌”即为表现扮装的熟语。此外,“开口神气散,舌动事非生”,告诫演员在后台扮装时,以不闲聊为好,保持饱满的精气神,以便把戏演好;“热不死的花脸,冻不死的花旦”,说的是花脸的扮装相当复杂厚重,所以脸演员要有耐热的功夫,花旦为了展现苗条身材,动作灵活,虽是严冬,也只能着单薄的戏装,所以花旦演员必须有耐寒的意志。我国传统戏曲对演员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所穿的服装(行头)是有严格讲究的,如京剧戏谚强调“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人物都有脸谱,脸谱标志人物性格。戏谚“十八棚头做够透,红忠白奸乌面直”,意为梨园戏十八出都演完了,总是忠臣红脸,奸臣白脸,好汉黑脸。但戏中人物完全脸谱化就没了个性,所以戏谚又强调“死练功,活角色”、“要一人千面,不要千面一人”、“千人千面,万人万相”等。这些戏谚反映了戏曲表演中面具化妆和涂面化妆的艺术特点。
音乐与伴奏在戏曲演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每个剧种在唱腔、曲牌、锣鼓等方面,都有一套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有关伴奏的熟语有:“文场伴歌,武场伴舞”、“词不够,锣鼓凑“胡琴要响,保调托腔”、“ 分唱腔,七分伴奏”、“锣鼓未响,且莫开场”、“半台锣鼓半台戏”、“一台锣鼓半台戏”、“三分锣鼓,七分唱”、“七分锣鼓,三分唱”,说的都是锣鼓演奏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戏曲剧种很多,除京剧外,还有中国戏曲之母昆曲、晋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性戏曲剧种也有各自的戏谚。如,潮剧戏谚有“棚顶做戏棚下有”、“无丑不成戏”;豫剧戏谚有“高腔打凉壶,一腔遮百丑”、“擒字如擒虎,每字圆如珠”;晋剧戏谚有“宁肯挨一顿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娶婆姨”等。戏谚总结了戏曲演出的许多艺术规律。如 “上台忌三脸:鬼脸、死脸、一幅脸”、“一戳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坐一蹿,顾到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爱看”说的是演员的举动招式。“字不清,唱不明”、“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说的是吐字。“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说的是节拍。“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说的是行走圆场。“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手到眼到,眼到手到”、“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文不温,武不躁”、“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掌如瓦抵,拳如卷饼”说的是表演技巧。在戏曲演出中,对于较为复杂讲究的艺术手法,戏谚往往用深人浅出的精练语句就概括清楚了。
由于戏曲的形式和戏剧种类的俗文化性质,所以戏曲熟语源于生活,由人民群众创造,因而它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和口语性。戏曲熟语的的语句自然、平实无华,大都直接采用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使用起来,倍感流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像“重打锣鼓重开张”、“当面锣对面鼓”、“锣鼓长了没好戏”、“锣齐鼓不齐”、“三个女人一台戏”等俗语,与戏曲
相关的歇后语,如“戏台上姿亲—— 欢乐一时说一时”、“戏台上喝彩—— 自吹自擂”、“戏台拜堂— — 假夫妻”、“戏台上的大秀才—— 步步转文”、“戏台上的皇帝— —威风不了几时”、“戏台上得子— — 空喜欢”、“戏台下掉眼泪—— 替古人担忧”、“唱戏的却了装— —原形毕露”、“戏台上跑龙套的——瞎咋呼”、“戏台上的柱子—— 主角”、“唱戏的没主角儿—— 胡闹台”、“苏三上公堂— — 尽说实话”等更是为百姓耳熟能详,津津乐道。总之,戏曲熟语大都是人民大众的口语,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被人们广泛使用。戏曲熟语是语言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对这样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我们应该予以特别关注并且不断发扬。
第五篇:本地区戏曲发展之我见
本地区戏曲发展之我见
新疆巴州群艺馆 张江梅
我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在我们巴州,最早的京剧是由解放新疆的西北野战军二军六师文工团的京剧队的文艺战士一路演戏到了焉耆,兵团集体转业后又组建了农二师战鼓剧团。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焉耆县还有秦腔剧团。八十年代初巴州成立了豫剧团。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文革期间除外),这些剧团都上演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和现代戏。这三大剧种在我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还有健在的科班出生的专业人士,因而,在我州大力发展戏曲艺术是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可以实现。
随着当前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的铺天盖地,我们的青少年们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戏曲艺术。许多文艺专家们呼吁:“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应当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的确,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挖掘和保护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时,我们有责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将戏曲艺术在我们本地区传承下去。
本人是原巴州豫剧团的年轻演员,现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还有当年的一些年轻演员,现在也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巴州地区戏曲的现状是:原巴州豫剧团解散后的老演员们现在大多六十多岁,他们的爱好依旧,演唱和演出的热情不减。他们自发组织的乐队和演唱者 除冬季以外在他们大多数人居住的人防小区等地进行演出。他们每个星期的一、三、五演唱京剧,二、四、六演唱豫剧。有很多群众围观,气氛很好。库尔勒市戏曲协会也有乐队,经常排练,在小区和一些小的场合举办演唱会,也很有影响。巴州现存的一个专业剧团是四运公司的秦腔剧团,有演职人员20余人。上演一些折子戏。每年演出近一百场。卖票收入不多。演职人员还要在四运的工厂里做工,基本为“半工半演”。四运秦腔剧团夏天的大部分时间在人民广场免费公演。观众很多,有许多爱好者也同演员同台演出。2008年自治区举办“新疆戏迷票友大赛”在有关组织的支持下,四运秦剧团牵头在库尔勒举办“新疆戏迷票友大赛巴州地区的秦腔选拔赛”。巴州有近百名秦腔爱好者报名参赛,老中青均有,最后选出10余名秦腔选手赴乌鲁木齐参加决赛获得非常好的成绩。
针对以上现状,本人认为本地区的戏剧事业的发展应当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列入文化艺术部门的计划,有领导、有组织,有正式演出的场地、舞台等,并且有经费的保障,使现在的老年戏剧爱好者的演出活动得以很好的开展。在此基础之上,重要的是能抓好青少年的戏曲教育和学习。
随着我国表演艺术以及娱乐的多元化,戏曲在文化娱乐中的主导地位,早已不复存在。如何传承和发展包括戏曲非物质遗产文化,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亟需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培养大众对戏曲艺术的兴趣、爱好和参与的热情,争取戏曲艺术的中兴,传承与发展尤为重要。为此,在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普及戏曲知识、传播戏曲音乐、提 高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具有必要性。
那么如何在我州发展中小学戏曲艺术教育,本人认为:
1、展示精品让学生爱戏
人们对于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才会去喜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谈起小时候愿意学戏的原因,就是“觉得旦角头上的花很好看”。没有别的理由,却恰恰是最真实的反映。漂亮的“花”(即头面)可以吸引人,那么五彩缤纷的服饰、婉转悠扬的唱腔、热闹火爆的武打等等,都有引人之处,这些都是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亮点所在。我们应善于挑选,把最好的东西首先呈现给学生。
2、循序渐进让学生懂戏
据我了解,许多学生不喜欢看戏,主要是因为不懂,要让学生“懂”,就必须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可以接受的地方出发。在题材内容方面,戏曲与语文课本的联姻是首选的好方式。如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孔乙己》改编的越剧《祥林嫂》、《孔乙己》,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京剧《将相和》,根据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改编的京剧《刘兰芝》,以及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的豫剧《花木兰》等。进一步还可以扩大到学生熟悉的文学名著与历史人物。在时间篇幅方面。先挑短小精悍的折子戏,再过渡到整台的大戏甚至连台本戏。
3、通过教唱,亲身实践让学生演戏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亲身实践,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可是戏曲考究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可不是一朝—夕学得来的,太 繁难了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运用多种手段由浅入深让学生去体验。
4、理论提升让学生赏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工作者最忌的是空洞的说教,而戏曲恰恰提供了寓教于乐的极好方式。如京剧《将相和》称赞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他“宁肯让廉颇,不愿亡赵国”,终使将相和睦,维护了国家的强盛;《满江红》、《杨门女将》歌颂了岳飞、杨家将的精忠报国、奋勇杀敌;《三娘教子》教育人们要好好读书、奋发自强„„这么多有意义的题材会在学生欣赏戏曲时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轻松愉快的形式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陶冶和升华。
由爱戏到懂戏到演戏再到赏戏,是引导学生步人戏曲殿堂的四个层次,而第四层次的“赏”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热爱,从而成为戏迷、票友甚至戏曲专家。有了广大观众的理解和支持,还怕戏曲没有光明的前途吗?
以上的对在校学生的戏剧学习与教育,在我们巴州如何实施,有待于上级文化和教育部门协调,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本人愿意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