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4:0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篇: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

一、地球的形状

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

(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

二、地球的大小

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地球仪(活动)

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第2课时 复习前一节的内容

(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一)经线和纬线

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

概念

形状

指示方向

长度

纬线

经线

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

(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

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 经纬度划分 半球划分

纬度

经度

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

四、经纬网(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如何利用经 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如何一点的位置呢?

举例说明:假设你要向老师报告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会怎样报告?由此引人经纬网的学习。

展示经纬网图,提问:

引导学生观察图2-

12、2-

13、2-

14、2-15,了解经纬网图的几种变换过程 展示平直经纬网图,回答: 讨论完成P21活动的1、2(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有多大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2、经线和纬线(见表格)

3、经度和和纬度

四、经纬网(见图)

教学反思

第二篇:湘教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计划

三、教学计划

潘一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二)教学设想与措施

七年级共计4个教学班,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第三篇:2.1 认识地球 复习教案2 (湘教版七年级上)

第2课时

经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复习目标】

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

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3.经纬网的运用

【复习重点】

1.经线的特点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经纬网的运用

【复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

复习任务一:阅读P20-21的内容并结合地球仪,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 1.在地球仪表面,连接___________并垂直于_____的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____方向,各条经线长度都_____。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经度的起点线.经线以东为_____(用E表示),以西为______(用W表示)。

2.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_______。经度之和为_____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_____的两个半球。180°E和180°W是一条经线吗?________。复习任务二: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1.国际上习惯用_________________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界限 2.完成课本P23的活动题2 二.合作探究

(一)选择题:

1.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160°E、纬度0 °

D.20W°、纬度0 2.经度和纬度都是0 °的地方位于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3.假如你沿赤道绕地球步行一周,若每天走50千米,需要()A.800天 B.80天 C.1200天 D.2400天

4.下列四个地点中,同时位于北半球、低纬度、东半球的是()

]A.67°N,28°E B.18°N,172°E C.10°N,10°W D.40°S,32°W

]

(二)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看右图写出下列点的经纬度: A、B、C、D、2.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

3.ABCD 四点中,A位于B点的 方向,D位于B点的 方向,C位于B点的 方向,A位于D点的 方向。

三.分组展示

四.课堂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 B.60°E C.120°W D.180°]

3.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 B.0° C.160°E D.20°W 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都是0的地方位于()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 C.20°W到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4.读右边经纬线图,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⑴ A地的经纬度是(,)⑵ C地的经纬度是(,)⑶ A地处在______(北或南)半球 _________(低、中或高)纬度地区。⑷ C地处在_____(低、中或高)纬度地区。⑸ C地位于B地的 方向。

第四篇:地球的运动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上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目的是为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4、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5、能够判断晨线和昏线,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学会分析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发现地理问题,如发现厦门正午太阳高度在冬季与夏季差异明显,并与他人合作探究该现象的形成原因,能用适当方法手段表达、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其中除了地转偏向力,其它都是教学重点。

难点: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课时安排:第1课时:复习初中的经纬线知识,讲授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2课时:学习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

第2课时: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形成黄赤交角,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日照图上分析晨昏圈在球面的变化以及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产生与划分,五带的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

[阅读课文]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部分,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黄赤交角图 [提问]1.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如何?何谓恒星日与太阳日?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如何?各有何特点? 3.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有何特点?什么叫近日点、远日点与回归年?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各是多少? 4.什么叫黄赤交角?目前是多少度?对地球有何影响? [小结]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360°,时间是23时56分4秒,叫做一个恒星日,即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一天24小时,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太阳日比恒星日多出59',时间多3分56秒。

2.地球自转角速度约每小时15°,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赤道上为1670千米/1小时,南北纬60°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极点为0。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其长度为9.4亿千米。每年1月初,日地距离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日地距离最大,这个位置叫远日点。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365日5时48分46秒,为一年,天文上通常称这是一个回归年。公转角速度一年360°,每日向东推进大致1°;线速度平均为30千米/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4.黄道面(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变,在地球绕日公转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移动,春分日直射赤道,夏至日直射北纬23°26',秋分日又南移直射赤道,冬至日继续南移直射南纬23°26',春分日又北移直射赤道。(第二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阅读课文,观察“运动物体水平偏向图”

[提问]1.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最显著的地理意义有哪些方面? 2.何谓昼半球、夜半球与晨昏线,地球上的地方时如何计算? 3.为什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在南、北半球如何偏向? [演示] 在平行光线下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夜两半球与晨昏线,以及“昼夜更替”现象;用投影仪放映“运动物体水平偏向图”。

[小结]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四个方面:即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②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形成不同的地方时;③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④对地球形状的影响。2.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其一面,向着太阳的一面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面为夜半球,二者的分界线(圈)为晨昏线(圈)。地球上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受惯性的作用,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因此,从运动后的位置上看来,运动质点已经离开原来方向而发生偏向。一般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第三课时)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引起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因而在地球上产生了四季更替。下面我们就来看地球公转的这些地理意义,请观察“夏至日与冬至日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图”、“昼夜长短变化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图”。

[提问]1.什么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何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变化规律? [小结]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则是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太阳高度就纬度而言,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3.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和二分日外,其余各地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秋风日至春分日为冬半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夜最长,昼最短。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四、四季更替 阅读课文 [提问] 1.从天文现象看,四季更替的含义是什么?从天文含义看,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2.我国传统四季如何划分?气候统计上的四季又如何划的?(我国传统四季是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四季的)

3.若黄赤交角为0°,那么,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将出现什么情况?

第五篇: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教材简析:

本节课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初步认识地球仪三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中有3个阅读部分和一个活动部分,并配有相应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要求他们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教材是通过图片来说明的,要求学生认识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并重点掌握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初步认识地球仪这部分是学生以后学习经纬网、认识海陆分布等内容的前提条件,教材中配有图片以及一个活动部分,要求学生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2、能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的用途,观察地球仪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教学方法:

1、学生活动,分组交流,让学生思考、讨论,谈看法。

2、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3、注意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观察图片、课件及地球仪,让学生学会描述相关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展示图片:地球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盖天说”与“浑天说”)(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根据教材的阅读部分和自己的认知情况谈谈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活动:(看图回答:)

A.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那些大洋?

B.麦哲伦船队航行成功证明了地球是什么形状?(注意让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平面、立体))

2、证据: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能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说其他反映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的事例吗?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启发、解释。)

典型事例: A、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课件)

B、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月面上呈现的地球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使我们确认了地球的球体形状。(课件)

C、地球仪卫星照片。

3、真实形状: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阅读课本,说出地球的真实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勤思考,常体验,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二、地球有多大

承转:有哪些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到底有多大?

展示图片:地球的基本数据图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出地心、赤道、赤道半径、极半径,读出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注意: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三、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南北极。

3、地球仪与真的地球有什么区别?(启发学生积极回答)如:A、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B、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C、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D、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和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课堂练习:(课件)

板书设计: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2、证据

3、真实形状

二、地球有多大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仪

1、定义及作用

2、地轴、南北极等

3、与地球的不同点

反思:

对于“根据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这一内容,由于很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说不出来,因此在教学时需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并注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下载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1 认识地球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节 认识地球》习题1

    《第一节认识地球》习题一、选择题1.一架飞机从北京出发,沿经线一直向北飞行,最终能到达A.北京B.赤道C.北极D.南极2.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B.纬......

    1第一课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教材分析:这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初一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

    天气预报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上

    天气与天气预报【教学内容】课本P21—P26天气预报 【教学目标】 1. 知道天气预报的流程。 2. 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 能制作“气象科普......

    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认识地球(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地球》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框题,本框题设计安排了“从太空看地球”,“神奇的陆地与海洋”,“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三个板块,通过学习能让学......

    认识地球教案(本站推荐)

    认识地球教案 知识目标: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

    浙教版七年级地球自转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教师: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而科学研究得知在金星上观察太阳是西升东落,宇航员在太空可以观察到太阳在24小时内会有......

    《地球上的水 形成认识》教案(共5篇)

    《地球上的水 形成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对地球......

    1 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收集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过程: 引入: 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