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1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北京版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该诗的创作背景及元二与王维的关系、选取几首有代表性的送别诗。
2、学生准备:搜集元二和王维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听歌曲《送别》。
学生:仔细看图,认真听歌,思考交流:这是一首写什么的歌?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2、板书诗题及作者、朝代,理解诗题,正确读题
a、教师写课题,学生认真观察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写?。b、学生说说老师这样写的理由。
c、学生再从搜集到的背景资料中理解诗题意思,再回答书写的理由。
d、正确读课题。(点名读、齐读。)
e、小结:刚刚我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了学习古诗五步骤中的两步:知诗人、解诗题。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要想学好这首诗,还要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歌曲《送别》引入送别诗,激发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的兴趣,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联结感悟: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全诗,要求: A、放声读全诗 B、读正确、读流利
2、点名学生读诗,相机指导纠正诗中的多音字:舍、朝,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弄清客舍的意思,他们在客舍里做什么?(小结:根据字义判断字的读音是读准多音字的好方法)
3、再读诗,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读,使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点名读、小组读、齐读)
4、弄清诗中的地名,了解诗句大意。
a、这首诗表示地点的词语很多,包括课题,请你圈一圈。按顺序说地名。(师板书)b、介绍渭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送别成,古代的时候,人们要到西边去,往往要到渭城作短暂的停留、送别
c、阳关:阳关在哪里?(西边)你怎么知道的?(西出阳关无故人)
d、安西和长安:安西在哪里?(在西北部)还有一个词诗中没有,但我们要了解,那就是唐朝的首都:长安,王维住在长安,他是特意赶到渭城去送元二的。
5、请看表示地点的词语,再读读这首诗,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吗?(用2、3句话概括说诗的大意。)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中几个地名的资料,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理解诗句意思,为后面深入感悟诗情作铺垫。】)
过渡:他们在客舍做什么?现在,我们跟着王维一起来渭城感受王维的送别情怀吧,请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前两句。
(二)研读古诗,感悟诗情
1、研读诗句1、2行(课件出示1、2行)
a、学生自由读诗想象画面,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雨、尘土、柳枝)b、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安静、美丽)
c、指导读法:怎样才能读出安静、美丽呢?(声音不要太大,要轻)点名读、齐读,(读出渭城早上雨后景色的安静美丽)d、再读这两行,体会离别情怀。
师:在这样美丽的画面背后,你有没有隐隐约约感觉到王维淡淡的离别之情呢?请再好好读这两句诗,它会悄悄告诉你王维的离别情怀。交流:关注“朝雨”(悲凉、忧伤)师介绍“柳”: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看“柳”字,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这样的语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前我去的时候,杨柳摆动这它的枝条,依依不舍。这是最早说柳的。从汉朝开始,人们在送别的地方广植柳树,并且人们会折柳送别。所以,人们看到柳树,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跟留下来的“留”音很相近,就是“留下来、挽留”的意思。同学们,这些王维都知道,现在我们也都知道了,你能再把这种淡淡地离别情怀表现出来吗?(点名配乐读1、2行)评价:蒙上了一层淡淡地情愁(全班配乐齐读)
过渡:这份情就像细雨搅扰着我们的心地,又像柳枝拂拭着我们的心扉,(读1、2行)这种情在送别酒快要喝完的时候,就表现得更加浓烈了,请看第3、4行。
2、研读诗句3、4行(课件出示3、4行)
a、学生自由读诗,你感受到这份浓情了吗?(学生谈体会:
喝了一杯又一杯,希望时间更长一些,想挽留他、依依不舍)教师相机指导理解“更尽”是一杯又一杯。为什么这份情在这个时候会表达得这么浓烈呢?
b、出示唐朝地图,师述:从渭城到安西共3000多里,古人出行的方式除了坐船、骑马就是步行,据说这次元二远行,他就是步行而去,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紧赶慢赶也要一两个月。到了安西有时怎样一副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说)
c、出示安西景象图及诗句: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骂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有一位诗人这样写这条道路,简单理解,读这首诗)学生再说说安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荒凉、人烟稀少、没有亲人和朋友、只有战火硝烟、孤独、痛苦等等)
d、就在他们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一个地方?(热闹、美丽、有朋友、有故乡人等)填句子:元二啊,你到安西这一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再读3、4句,师述:来来来,我们再来干了这杯酒,这杯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离情别绪的酒、分别的酒、留恋的酒、悲伤的酒)学生边说边配乐读这两行。此时他们彼此道别,会说些什么呢?(情景想象表演)f、分析对比读3、4行诗。
出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理解这两句诗是说的有朋友,而元二和王维这一别就(没有朋友了)读3、4行、配乐齐读。
3、完整读整首诗
(1)学生自由读,好好地读整首诗(2)配乐读整首诗,点名读,(3)带读。
A、元二到了安西,就再也看不到家乡的一切了,元二多么舍不得眼前的一切啊!(生读1、2行)
B、元二出了阳关到了安西,就再也看不到家乡的亲人了,安西有的只是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有的只是连年征战,烽火硝烟,一片战乱!(生读1、2行)
C、同学们,此时再多的话也只是徒增伤感,再多的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就让这所有的不舍都融进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吧!(生读3、4行)
D、情到深处无需多言,就让所有的思念,所有的祝福都融进这一杯又一杯的酒中吧!(生读3、4行)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并对比其他送别诗的名句,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生成
1、播放歌曲:《重阳三叠》
元二已经孤身上路了,王维却还在那儿,饱含深情地读啊,当读不足以表达内心之情的时候,他就轻轻唱起来。因而就有了现在广为传唱的《重阳三叠》(播放)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去感受那份情。
2、课件出示更多的送别诗:
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看《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雨 柳 情 酒
第二篇:古诗改写《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改写《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复习作文的类型,重点指导学生改写古诗,掌握古诗改写的方法。
2、通过改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学准备:
1、搜集送别诗,背诵送别诗。
2、课件:幻灯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作文,你们知道作文有哪几种类型(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看图、想象、应用文)。另外一种叫变式作文,它包括缩写、扩写、续写和改写。今天我们一起来攻克这个难关,研究如何改写古诗。
(板书课题)
2、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大体上有四种类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改写中的第三个类型----改变文章的体裁。
该怎样改写吗?老师这里有一个改写范例。
二、呈现范例,指点方法
(一)幻灯出示范例(指名读文,齐诵古诗)
这篇短文正是根据我们非常熟悉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改写的。相信从阅读中你一定感悟到了一些古诗改写的方法了吧!
(二)同桌讨论方法
1、改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幻灯出示)
(1)改写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要表现原作的主题。
(2)改写要把诗句扩充开来,大胆展开想象,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展开来写。
(3)改写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连贯与流畅,并运用修辞把文章写具体生动。如果你们能理解了上面的这些注意事项,相信今天的习作练习,你会完成得非常出色的!今天我们要一起改写《送元二使安西》。
三、讨论改写,拟写提纲
1、回忆古诗,把握主题,拟个特色标题(幻灯出示古诗)(1)指名读诗,简述诗意。(2)生自拟标题,班上交流。
(渭城送别、送元
二、深情厚谊、送别——)
2、确定文体,理清线索,拟出提纲。(板书)
3、合理展开想像,让人物丰满、情节生动。(板书)
(1)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送别?
(2)怎样使人物丰满情节生动?
四、激情表达,改写古诗
(播放送别视频)
1、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渭城客栈,一起经历那情深意切的送别场景,难道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这感人的一幕写下来吧!让这深厚的友情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倾泄。有信心吗?、学生改写古诗,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播放音乐:送别)
五、展示作品,交流评析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与大家分享?
2、指名评议: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或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或建议。
六、教师总结,作业延伸: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对话,与诗人畅谈,获得的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爱。能用一句话来谈谈你这节课感受吗?
2、全班齐诵 改写顺口溜 :
改写古诗学问不浅,尊重原诗放到最先。
想像加工注意要求,前后协调语气连贯。
努力坚持多多尝试,古诗学习作用大显。
3、修改润色誊抄作文,有兴趣的同学选十一、十二册的另外一首古诗运用方法进行改写。
板书设计
送别前:天气、环境描写
(拟人、侧面烘托)送别时;千言万语,相对饮酒
(细节描写、插入法)送别后:心情、感受
(画龙点睛)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x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
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更:再,又一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甘肃西部。意思:我劝你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作者抓住什么写送别?生:喝酒送行。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
三、背涌、练习说意思。l
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诗:
师:“使”谁能给它组个词? 生:使者,出使。(多生回答)
师:好一个出使!元二要出使哪里呢?(安西)师:关于安西你了解哪些?(生答)
师:老师也找了相关资料(出示资料地图)看,这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从长安出发,穿过渭城就到了阳关。而阳关是出使西域的必经之地,从阳关要走很远很远才能到安西。
师:通往安西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出示安西图片)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生答
师:对于这样一条路,唐代诗人岑参曾经这样描述:“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王维也曾奉命出使过,他深知这其中的艰辛。而今,元二即将踏上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作为朋友,王维专程从长安赶到了渭城。这离别的时刻,他将这满腹的祝福挂念化作了这样一首千古诗篇。生:(自由读、2生、齐)
师:此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生说画面,而不是单个的词
师:是啊!此时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涤,变得更加苍翠欲滴。这是我们从词面上理解 的。那同学们想象一下,经过朝雨的洗涤后,渭城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新的? 生:渭城下过小雨后,路被湿润,空气很清新。生:客舍、房屋经过雨水的冲刷更加干净、清新。
生:客舍旁边的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冲刷,它们也焕发了生命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师:杨柳青青、细雨蒙蒙,满目生机勃勃。此情此景,王维不由得轻轻吟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指三生读、师随机范读)
师:一个“新”字我们就读出这么美丽、清新的画面。(板书:美景)难怪苏轼曾经这样赞叹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一切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在中国的诗歌里,提到某些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比如(出示图片)一说到月亮,人们就想到了思乡。一说到红豆就想到相思。而提到了杨柳人们就想到送别。如,柳永在《雨霖铃》中这样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昌龄在《凉州词》这样描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经》当中又这样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此时,元二想对王维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王维也想对元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诗中缠绵的雨丝、依依的杨柳就是在诉说着不舍。而这所有的不舍又都融入了他们的酒杯里。(出示后两句一生读)
师:这酒里包含着什么?(离愁别绪——读,担心——读,祝福——读,不舍——读,挂念——读)
师:多少不舍、多少祝福、多少牵挂都融入了这一杯又一杯的酒里。(齐读)师:离别之后,还会有这温馨如家的客舍吗?还会有这青青依偎的杨柳吗?还会有朋友间促膝长谈的志趣投机吗?还会有举杯相碰的纵情豪放吗?
师:诗句中的一个“无”字便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啊!(板书:悲情)
师:此地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于是,这朝雨,这清晨,这客舍,这柳色,这景这人,都化作了这样一首诗。(音乐起、生读全诗)
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元二启程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王维期待着他们再次的相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与元二分别的五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一次的分别竟是永别!(音乐、生背全诗)(课件只有题目)
师:同学们,一个“新”字我们读出了美景,一个“无”字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这就是反衬的手法。(板书:反衬)
师:用美景和悲情的反衬使送别的情谊更浓了。其实,在古代,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那就是—(师板书:平长仄短)师:今天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 师:在古诗词中,我们用横线表示平声,用竖线表示仄声。读得时候平声字读得长一点,仄声要读得短一点,最末尾的字要读得长一些。
师:和老师一起来试一试,伸出右手。(一句一跟读、自己试一试吧、齐一遍)师:古诗可以读、可以吟、还可以唱。(师唱)
师: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小声跟唱、大声唱)
三、拓展
1.王维云游四方,朋友遍天下。所以他的写的送别诗不止这一首。(一生读)
《送沈子归江东》
作者: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结合注释读一读(2)一生读再齐读。
(3)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吗?相同的是?
(4)那么不同之处呢?同样是送别诗,送别的方式一样吗?一首是将这所有的情融入了——对,把酒相送,读!而另一首则是将所有的相思托付给江南江北的——对,以景相送,读!
2.亲爱的同学们,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课件单独出最后总的出、生自由读)在李白的诗中,离别是真挚热诚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在王昌龄的诗中,离别是凄寒孤寂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白居易的诗中,离别是一缕淡淡的忧伤: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白居易)而在李叔同的眼里,送别是------(音乐响起,演唱随即开始)这样一首首送别诗穿行在历史的风烟中,于是,中华民族便诞生了如此感人的送别文化。
下课!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流行歌曲吗?(喜欢)你喜欢什么歌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朝时的流行歌曲,想听吗?(放音)
2、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吗?它叫阳关三叠,是唐朝最流行的乐曲,这首乐曲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谱写而成的。这首古诗的名字就叫(板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老师已经放在你们的桌子上了,现在同学们赶快读一读吧。
3、题目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听听。抽生读
再读读古诗,边边角角都不要放过,读过诗后,谁再来读读古诗的题目,为什么要这样读?使是出使的意思,所以要停顿,因此这首古诗的题目应该读做送元二|使|安西
4、大家齐读两遍题目。二初读诗文
1、出示古诗,这首古诗连题目带内容共37个字,同学们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生读)
2、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纠正舍音
前后鼻韵母的发音
3、咱们一起来读读(生读)这叫字正腔圆开始有味道了。
4、同学们这首诗中有许多表示地名的词语,自己读读古诗并把表示地名的词圈出来。谁来说说你圈出了哪些表示地名的词。(安西、渭城、客舍、阳关)共四个。如果是这是渭城,那么客舍一定在渭城里是吗?阳关和安西在渭城的什么方向,别急在诗中找找看,要有理有据的说。(阳关在渭城的西面,安西在渭城的西北方向。)(板渭城、客舍、阳关、安西)
5、了解了这些地方的位置,你们能用一两句诗来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过渡:这首诗正像同学们说的是一首送别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古老的渭城去感受王维的离别情怀
三、细品诗文
1、请大家把目光投注在一二两句诗上,自由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读)答春天
2、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这样美的景色,谁愿意来读读这两句话?生读
3、人们都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看看这两句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两样景物来描写。(柳、雨)他为什么抓住了这两样景物来写,是想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情绪呢? 大家看到雨会有什么感受?(愁、忧伤)那么柳呢?(出示柳意)巧的是,柳的音和“留”下的留 的音非常相近,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元二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4、同学们,这一雨一柳向我们传递了淡淡的情丝。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两句呢?
5、这细细飘洒的春雨和随风舞动的柳丝搅扰了我们的情绪,渭城的春色很美,可这些美景在王维眼中却黯然失色这是为什么呢,(出示后两句)让同学们细细品读后两句诗。
6、生读,再自由读读。
7、你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更尽”的意思,知道王维舍不得和元二分别。
8、是啊,元二这次远行不是一般的出行,而是出使安西。(出示地图)这是唐朝的疆域图,右边的这个点是渭城,左边的点是安西,两地相距3000多公里。(板书3000多公里)古人出行靠什么交通工具?马车,马车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据史料记载,元二这次远行是徒步,如果步行三千多公里需要走近半年的时间。元二这一去一定是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那么安西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同学们试想一下?
9、古时的安西,现在在我们新疆库车境内,(出示景图)我们来看安西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10、是啊,渭城的景色是怡人的而相对比安西的景色却是这样的荒凉,贫瘠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王维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出示元二啊句)先自己练习说说 抽生说
11、是啊,王维心中充满了不舍这时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到了安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想到这儿王维的心都要碎了,你会怎样读这两句呢?生再读。
三、拓展
1、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表示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出示)大家看,这三人的送别诗,想想看,你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讲述
2、同学们,渭城的窗外细雨霏霏,客舍内两人却酒入愁肠。送君千里终需一别,据史料记载,王维自送别元二后不几年就去世了,这一送别竟成永别,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深情读)
3、因为这份动人的友情,有人专门为这首诗谱了曲,使它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曲目。今天老师把现代版的阳关三叠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4、下面就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抄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