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4:2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第一篇: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注:本文发表在《学科教育》2001年第10期,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

[摘要] 介绍了英伽登的四层次理论,四个层次分别为:语音层次、意义单位层次、再现的客体层次和图式化观相层次。文中将英伽登的美学理论引用到教学中。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英伽登四层次理论;阅读教学;启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5308(2001)10-0004-03

[中图分类号] G633.33 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1893—1970)是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是20世纪具有深广影响的文论流派之一——现象学文艺理论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文学作品四层次理论是其现象学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文论代表作《文学的艺术作品》(1931)一书中。这一理论虽已提出半世纪之久,但对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要理解英伽登的四层次理论必须先看一看他对文学作品的本体论认识。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存在领域。它既不是实在的客体,亦非观念的客体。按照他的理论,文艺作品既带有实在客体的性质(任何艺术作品必须以或文字、或音符、或线条等材料为物质基础而存在),又带有观念客体的性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这是文艺作品的基本存在方式。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一特定对象,不存在无对象的意识,即意识总是对某个对象的意识;而对象也只能是意向性对象,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客体。他并且认为,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之所在,它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介质。在本体论上把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为“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分析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即“四层次理论”。这四个层次依次为:(1)语音层次;(2)意义单位层次;(3)再现的客体层次;(4)图式化观相层次。每一层次的有关理论都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语音层次

英伽登认为,语音层次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括语音成分,都是由字词、句子组成的,而其中的语音素材(语调、音的力度、节奏等)在每一次语音活动中并不是相同的。他指出:“同一个字,意义相同,在 1 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用法,因此,尽管存在着词意的同一性,但其变化都是难免的”[1]。他把文学作品中的字音和语音素材区别开来,认为字音负载的意义是.......通过语音材料而得以具体化的,字词是被赋予特定意义并具体化的字音。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对一个字词或句子在不同作品中具体化时的不同缺乏深入的挖掘,并且忽视彼此间的对比,所以学生的理解往往浅表化。如屈原的“与日月齐光”与李白的“一夜飞渡镜湖月”、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三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音“月”,但它在每句中被具体化的情形不尽相同,所构成的意境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并不是一样的,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学生肯定会收获多多。

二、意义单位层次

英伽登在指出文学作品中句子的意义是意向性的基础上,拿文学作品与科学著作中的句子作了比较:“科学著作中的句子不真即伪,因而是‘真判断’。而文

[2]学作品中的句子只是‘准判断’。我们在阅读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文学作品中的句子与科学著作中的句子的不同。在文学作品中,有些句子的含义是朦胧模糊而非确定的,我们没有必要非得精确地加以界定。有些教师经常利用多媒体把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或人物形象做成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认为这样可以增强理解的准确性。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经常这样做,就会钝化学生的想象力,把文学鉴赏最重要的素质——想象力的发展潜能大大压抑了,这实际上是简化了文学鉴赏的过程。这样做是把驱遣想象这一过程人为地省略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阻碍。在数学上还有“测不准”原则,何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鉴赏呢?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正在于作品所包含的意义的含混性。这种含混性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欣赏到作品中那些朦胧空灵的审美境界。文学作品如果失去了含混性、多义性,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特魅力,使我们感觉不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该“模糊”时就得“模糊”一点。

在分析意义单位层次时,英伽登还指出,当一个句子与其他句子构成复合句时,意义也会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产生出一个“全新的整体”。由此,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贯彻整体性原则。这是由作品本身的有机整体性决定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俄国著名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中指出,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完整性、有机性,以及这样的特质:形式和内容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表达艺术家所体验过的感情”,“当作品具有这种严肃性和有机性时,形式上的最小一点变动就会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3]。德国哲学家谢林更加明确地指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中个别的美是没有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因此,凡是未曾提高整体 2 观念的人,便完全没有能力鉴赏评判任何一件艺术品”,“艺术的整体是美的第一要素”[4]。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说明了艺术的生命在于它的有机整体性,文学作品亦然。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有机的艺术生命。既然如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就看不到作品的整体面貌,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无法对作品的深层意蕴作立体的观照。对局部的分析一定要放在整体中来考虑,对局部的任何孤立的静止的分析都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靠的。

三、再现的客体层次

再现的客体,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对象,它们是具有一种现实特征的模拟物,但绝不是现实。英伽登在“再现的客体层次”中提出了现象学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未定点”(spots of indeterminacy)。在他看来,“未定点”是再现客体的重要特征。英伽登认为,必须将文学作品与作品的具体化区别开来。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的结构,它永远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词句把某个客观对象的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一句就存在多个“未定点 ”。“草术凋得慢”慢到什么时候?“空气来得润”润到什么程度?“天的颜色显得淡”淡到什么程度?再如《祝福》中四叔说的“可恶!然而 „„”,“然而”后面的省略号究竟包含了什么内容?在英伽登看来,未经阅读的作品只是“潜在的存在”或“可能的存在”。文学作品中包含了许多“未定点”,这些“未定点”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充和具体化。因此,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具体化是读者通过想象将作品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使作品获得鲜活的生命的过程。具体化的过程也正是文学作品意义的增值过程。而具体化的结果又因人而异,与每个人的经验、素养、趣味有关。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忽略未定点,给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而不应该有争议。这是不正确的。文学作品中“未定点”的存在正体现了对读者理解力、创造力的鼓励和尊重。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正如接受美学对我们的启示一样[5]。第一,要承认课文意义的多解性。因为作品中的“未定点”会出现不同的填补形式,填补形式的不同往往就造成了对课文意义的多解。所以,我们要提倡多元解读。第二,要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而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必须改变教师说了算的“一言堂”作风,让学生自己把作品中的“未定点”具体化。这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造力的机会。当然,一篇作品中有着无数的未定点,但各种未定点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教师要善于选取那些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主题的认定密切相关的未定点作为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发散 3 思维。

四、图式化观相层次

英伽登指出,“观相与客体之间的区别在于,某物作为客体不管是否为人所意识到,它自身都存在着。而某物的观相的存在却离不开意识主体,如果主体闭目不看,物体的观相就不存在。因此,观相也就是客体向主体显示的方式,实在的客体向主体显示为客体的观相内容。”由此可见,观相是一种观念化的东西。英伽登认为这个层次不是由一个精神个体的体验创造的,相反,它在意义单元所投射的再现客体中潜在地存在着,这种有着先定范围的潜在性在每一个读者那里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也就是说,潜在的图式化观相的实现,尽管有其自身的先天规定性,但仍因读者不同的意向填补而各异其趣,即“作者用一致之思,读[6]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而读者“自得”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内在意蕴的把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既要给予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又要防止他们离题太远,以免把图式化观相的先天潜在性歪曲太大。

虽然英伽登的美学观和文艺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对我们深入认识文学作品具有启发意义,对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2]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 艺术技巧与魅力[M].广西:漓江出版社,1987.

[5] 孔波.接受美学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语文教学之友,2000,(4).

[6] 姜斋诗话·诗绎.

注:本文发表在教育类核心期刊《学科教育》2001年第10期,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通过听完老师的讲座后,现接合我身边的实际,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潜力

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之所以说他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他的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

2、教学应该到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快慢不同,深浅不同,多少的不同。教师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改变教师固有不变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在教学的形式方面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把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过程中,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

3、评价学生应该看到到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我们过去的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我们的评价方式——考试,也是仅仅考察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也就形成了我们平常在教学中的误区,认为语文数学学好了就什么也好了,仿佛语文、数学就是人的智能的全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智能观。所以我们应该克服这种观念,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纵向看,还要横向找,争取给学生一个另他自己满意的评价。

总之,学生的智能发展不是由谁说了算,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机制,要成一种社会舆论,要建立相关的制度,要给教师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可能展示自己价值的平台。路漫漫,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每个学生都将会有一片希望的蓝天,愿多元智能理论照亮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之路,让每一个学生所受的教育多姿多彩!

第三篇:需要层次理论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3年3月17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为13亿国人再绘“中国梦”,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盼,这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飞扬的青春将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为此,中国青年网从即日起推出“青春助力中国梦”系列报道,让我们共同创造出彩人生。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对我们青年人来说,就是成长的梦、青春的梦、充满朝气的梦。只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追逐“中国梦”,“中国梦”就一定会成为复兴的梦、强盛的梦、自豪的梦。追逐“中国梦”,就是追逐青年的未来,追逐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与祖国一同成长。

马丁·路德金曾说:“我有一个梦想,它深深扎根在美国之梦中。”现在我也有一个梦想,它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茁壮成长。

第四篇: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

摘要: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新的智力观对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帮助,这个理论也确实给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多元智力理论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更多的是它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在多元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教学观促使了学生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音乐教育 学生观 教学观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是美国哈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突破传统智力划分模式,在加德纳看来人智力是多元的、有差异的、发展的。具体说来有七种智力而个体身上都相对独立的存在这七种智力,这也构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教授在后来又加上的其他一些智力,如存在智力,我们仅仅从这起方面来考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得不到大家的充分认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音乐—节奏智力也是同等的重要,这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我们也应看到其他的智力也需要同等重要的关注。这七种智力具体来说分别是,1.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个体在语言上的智力,包括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学习语言、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2.逻辑—数理智力,这种智力涉及到个体对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数字的运算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的诸如因果、比较等关系的敏感。3.音乐—节奏智力,它包含对音乐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4.视觉—空间智力,它是个体感知物体和空间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对物体的色彩、形状、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敏感性,并能将一些平面的图形或者立体的造型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5.身体—动觉智力,它指的是个体能使用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说手和嘴)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创造的能力。6.自知—自省智力,它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自我反省,以及调整自己生活的能力。7.交往—交流智力,它指的是为个体与他人一起交流、工作的能力,表现在个人注意、辨别、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能做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

一、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学生观

(一)智力的多元性性与全面看待学生

从多元智力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它打破了传统智力只注重言语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观念,认为个体的智力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流智力这七种智力构成,这七种智力是紧密相关,智力的多元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看待学生的的标准,他的开阔性、多维性让我们能全面的看待学生、全面的看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个体智力的独特性与发现学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就到导致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和智力的不平衡性,不同的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和学习风格,每个人的差异也是由于智力差异形成的,该理论也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加德纳在对大脑受损者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很多,他发现人的能力的发展史不平衡的,例如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很优秀,但其他方面就不能与此方面相提并论,一个人在其他方面可能是弱项。但不能预测他在其他的认知领域方面就会取得成功或者失败。“人类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平衡的能力优势在大脑患病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且这种不平衡的能力优势与大脑的受损部位有着特别的关系”。因此每个个体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这也就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人格特征。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独特的,独特的智力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智力类型,而为独特的智力组合又形成了独特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和音乐感受,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要更多的去发现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三)智能的发展性与引导学生

从加德纳在《智力的重构》一书中对智力做出的全新的解释即“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某种文化背景中被激活以解决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可以看出,智力并不是我们可以看到或者说可以被计算的,它是一种潜能,智力是可以被激活的,也即是发展的,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智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通过培养可以加强的。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很重要了,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课堂、变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课外作业形式等来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弱项,而弱项智力通过进一步培养是可以得到加强的。发展优势智力,弥补弱势智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智力。当我们认识了学生们的强项和弱项智力,比如说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很强,学习乐器很轻松,就可以多给他鼓励和指导,让他更加有信心发展下去。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多学生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的学习方面付出了他们的时间,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努力却没有理想的效果,自信心就会降低,而自己的优势智力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实在是很遗憾。感谢多元智力理论带给我们观念上和意识上的更新,在意识的指导下我们才会更好去实践。

(四)智力的平等性与尊重学生。

人的智力有很多种类型,他们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每个人的身上得以体现,每个人的智力都是一个独特的组合。我们也必须看到,各种领域的这些智力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重要次要之分,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智力都不能形成一组完整的智力。多元智力理论也告诉我们,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能检测出谁更聪明,只能说是哪一方面更加聪明。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教学中,也当采用欣赏的眼光积极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没有所谓的差生,也不存在智力的高低,只是由于智力的差异而形成个体认知类型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而成为人才。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教师的态度也应该做出转变,由“学生的乐感有多好”向“学生哪方面的音乐感觉好”的转变,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都是有潜力的,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和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并给学生提出发展的建议。

二、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音乐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从一提出来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德纳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发展,而且他使得多元智力理论有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不仅在美国甚至是整个教育界都有了很大的轰动。美国已有上百所学校应用这个理论,这些学校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理论也确实给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多元智力理论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更多的是它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也正是因为它取得的效果使得多元智力理论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与鉴赏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音乐课堂应当创设一定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智力体验。1.音乐表现要素,音乐表现要素主要包括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和声、曲式等,多元理论告诉我们智力是具有发展性的,那么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音乐内容,不同的阶段也有不一样的深度,在音乐教学中这些音乐表现要素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去合理安排。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和声、曲式就很少会涉及到,教师可以在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比如对音色的听辨,可以把学生带到当中去让学生近距离去感受,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声音入手,如大自然中的虫鸣鸟叫,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室外去聆听,人声(童声、女声)在课堂上就可以做到、不同乐器音色的听辨可以通过音频去完成。2.音乐情绪与情感,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要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具有发展性,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让他们音乐课堂中体会多种多样的情绪情感。音乐教育家雷默就曾经说过:“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音乐是一种美感的教育,它能引起人感情上的共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是很丰富的,音乐情绪的感受大多在音乐作品当中来体现。如在学习歌曲《保卫黄河》时,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对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体裁的把握,感受黄河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培养学生多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把握,了解中国的历史概况,了解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体会作曲家的那份爱国情感。也可以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们自己讲一讲他们眼中的母亲河,讨论黄河的现状,并激发学生们保护黄河保护环境的的热情,并分组创编一首保护黄河的小儿歌。

(二)多种形式的表现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个体智力是多元性的,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1.演唱、演奏,演唱和演奏使我们学习音乐比较基础的部分,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音乐课堂是很活跃的,音乐的课堂是音符的世界,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从中汲取知识,也获得很多乐趣。演唱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独唱,分组小合唱,或者是简单的重唱,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去合理的安排,演奏也是一样,但也可以是一种乐器,或者多种乐器的合奏。2.综合性艺术表演,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其他的学科和音乐的相关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在学生的自我表现环节学生也能够更多地去联系生活,多元智力理论就是一个视野开阔性的智力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联系都很紧密,学生在自我表现时就可以大胆的应用,在形式上可以是唱跳相结合的,可以是话剧形式的,也可以演一演作曲家的故事等。

(三)创造性活动

多元智力理论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了一个新的视角,他把创造力作为人智力的核心,而创造力恰恰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实践。1.探索音响与音乐方面,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种声音,然后模仿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可以是流水声、物体落地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等等,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小乐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创编一两句旋律。2.即兴创造,学生们的即兴创造可以是节奏的创编,旋律的创编,歌词的创编等,可以把学生们分组,让他们分组来创编,分组学习也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可以是个人独自完成创编活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的时间和任务来进行分配。3.实践,小学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活动,音乐课堂的过程就是学生们音乐实践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它包括运用乐谱创作节奏短句,运用乐谱创作旋律短句为歌曲选编前奏和间奏,运用电脑创编音乐等。

加德纳在《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一书中写的序言中说:“多元智能理论经常被用来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推论是正确的。因为一些智能如音乐智能,的确与艺术有紧密的关系,智能的大多数,也可以用于艺术活动。”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也让我们对智力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们形成积极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也有很大帮助。

第五篇: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八十年代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中包括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并且给教育界重新认识儿童,带来了新的视野。本论文将从多个角度阐释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现在教育、教学带来的新的启示。

自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给了人们一个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引起教育界的了轰动,改变我们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判断一个学生的聪明,往往看他考试的成绩,分数的高低。我们通常认为考试分数高的就比分数低的学生聪明。但是越来越多的实例发现,上学期间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很大一部分人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例如,我们熟知的女作家三毛,小的时候,数学成绩一塌糊涂,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早早从学校逃了出来,但这并没有阻止她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袁隆平,小时候也是一个数学不好,偏科严重的学生,后来他却成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很多实例都证明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成功之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我们从错误的看法中拉了出来。让教师形成了积极快乐的“学生观”。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现在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我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学的影响。

一、多元智力理论涵义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具体包括:

(一)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

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每个人身上的巴中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二)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极大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尽管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八种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智能应该强调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能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树立智能的现在工业社会,智能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

(四)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的看待职能问题的角度

在加德纳看来,承认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之所在。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结构

(一)逻辑数学智力:包括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者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

辑推理等辨别逻辑或者数字模式的特殊能力、处理较长推理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二)语言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下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单词的意义和语言不同功用的敏感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三)音乐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谱写歌曲和器乐演奏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欣赏。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四)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五)身体运动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技术性地处理目标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六)人际关系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七)内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八)自然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三、基本特征

强调多元性;强调差异性;强调创造性;强调开放性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现在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做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改变了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不能单纯的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不再单纯的以学生的是否聪明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老师应该全面认识学生,多角度观察学生。可以利用多元智力论来发掘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在我们老师的眼里,孩子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分,他们只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孩子的特点,善于挖掘,提供机会,对每个孩子都倾予希望,为孩子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1、全面认识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作为教师要学会全面认识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任何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在学习上成绩不好,就全面否定他,他可能学习这方面不好,但在别的方面表现很多,可能音乐、美术、运动等突出,作为教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教师应该多个角度教育学生,使他的潜力发挥出来。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是每一个方面齐头并进,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呈现发展的优势方面,并形成发展领域的不同的组合,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得到发展的同时,在发展水平、速率上又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领域在学生整体的发展中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这就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发挥多种智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只发展学生的某一方面,不能只重视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和我们传统的考察学生方式——考试。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发展。不能单纯只发展学生的文化课能力,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不同应该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意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观点

上学期间,老师和家长总给我们这样、那样压力,这次考试要考多少分,考班级里,学校里的多少名,将来才能以多少分考个好大学。如果考得不理想,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认为是我们不好好努力,没有尽自己的全力。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只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发达的学生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理想的分数。对于这两种智能上不发达的学生来说,你付出的努力再大,也可能得不到这样的成绩。这是有你的大脑结构决定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就是通常说的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运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人的智力类型的多元化,人的智力呈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因而,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因其智力、兴趣等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适合其身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就是我们千百年来所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首先承认学生的(智力)个体差异,然后才肯定“因材施教”的策略,接着再是“因材施教 ”的内容和方法。

4、树立全新学生成才的标准观念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不断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视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学生的成才问题。授业、解惑不能作为教师的唯一工作,应该把学生的智力发展发展差异放在首位,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智能结构,灵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使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身体运动、音乐等各项智力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多领域的发展的人。

5、多方面了解学生

传统上了解学生,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了解学生智能状况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非常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外做什么。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也应该尊重同学的智能

(二)、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并且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让他们的优势智力领域充分展现出来,而且帮助他们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使他们的弱势智力领域也得到发展。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肯定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再帮助他们进行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到弱势智力领域的迁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的某些联系,使学生需要克服困难完成的与他感兴趣、能够胜任的一面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他能够胜任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自己所不擅长的任务中。

发现、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扬长补短。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甚至预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承认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提供适合儿童智能发展的机会。所以,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给每个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尽情释放才能的地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从生理发育来看,他们的身高、体重等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大脑的重量几乎接近成人,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从心理发展来看,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有了发展,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了,注意的范围广泛了。他们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形象记忆,记忆的内容与生动、具体的事物或情景相联系进行记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记忆方法。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这样做虽然很好,但是还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标,或者说不全面,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弱项。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更弱。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智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扬长补短”,即以学生的智能强项为依托,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智能强项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以及意志品质迁移到其弱项中去,强项带动弱项,相得益彰。

(三)、创造多元的学习场景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儿童应该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活的美丽为主。为了尊重儿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多元智能论出发创造设计符合儿童个性的多元的学习、活动场景,使儿童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

(四)、多元智能多对教学方法的改变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每个儿童的智能多元教学法使尊重儿童个性、体现多元智能得以实现。由于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是不同的,而且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分别对待,不仅对全班儿童而且对每一个儿童都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窄化。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又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

(五)、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每个个体擅长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看;有的 学生喜欢通过听觉的方式接受信息,那么他应该多听。有的是“场独立型”;有的是“场依存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习惯。所以每个个体都应该找准自己的独有的学习习惯,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策略

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多元智力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当然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未来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我们通过学习多元智力理论为每个孩子搭建了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快乐的学习并成长着。

下载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伽登四层次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斯洛需求理论对幼儿教学的启示

    需求层次理论对学前教育管理的启示 ——以湖南省郴州市D幼儿园为例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诞生之日,就是学前教育产生之时。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合集)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长期以来 ,付出与回报“不一致”困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者。只有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解决 “不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是财管八班的徐诗昀。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生活中的用处”。 马斯洛需求理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包括: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

    迁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迁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已经习惯按照母语的模式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总会受到原有语言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tran......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在哪里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在哪里?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九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逻......

    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摘要: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强调管理双方通过组织目标的共同设置、实施、检查和评价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发挥整体的组织绩......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首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看待学生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