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时间:2019-05-14 13:4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第一篇: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摘要:目标管理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强调管理双方通过组织目标的共同设置、实施、检查和评价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提出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进行管理。强化教师主体在管理中的参与意识,实施管理目标激励机制,合理协调教师目标与学校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高校教师管理的科学化。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管理;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理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他所著的《管理实践》一书中,以“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为命题,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组织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组织目标和个别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从而促成组织团队的建立,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1]当今,目标管理已成为一种激励技术,成为员工参与组织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有效发挥团队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培育部属才能的管理方法,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教师进行管理,就可实现管理的规范、有效、科学。

一、实施目标管理的意义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主体的参与性,认为目标的实施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在制定目标时,重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的参与和协商,让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是目标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员工参与了目标的制定,才能接受目标并按目标的要求去实施,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强化教师主体的参与意识,就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其积极性。

教师是高等学校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依法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等权利,也有权利和义务对涉及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出谋献策,提出建议与意见。但是,在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教师只是被动地按部就班地进行工

作,教师很少参与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这既影响了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管理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也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现象,要转变这种现象,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做到:一切管理均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强化教师主体的参与意识,树立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观念,学校在制定远景规划、学科建设规划、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发动广大教师自觉地参与学校决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不断从教师的 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使学校发展和管理目标的制定不断规范化。并且具有可行性,教师自己参与了目标的制定过程,就会努力地去为这个目标付出、奉献、创造性地工作,目标实现了,他们也就会更有成就感。

二、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方式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使员工需要与组织的目标挂起钩来,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运用这一理论,通过目标设置、实施目标激励,不断提高教师在开发智力资源,开展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积极性,就可实现 对高校教师的有效管理。

高校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由于其工作的性质、任务、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程度等特点的影响,形成了高校教师需要的特殊性;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物质需要的精神丰富性。[2]分析教师需要,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与心理特点,因人、因地、因事,遵循目标管理理论,通过目标的设置实施目标激励:第一,通过宣传、奖励等手段,激发教师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欲望,使教师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并用自己的全部才能做好本职工作。第二,利用信息资源,及时通报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动态及本校教师的状况从而引发教师的危机感,增强其紧迫感,使其更加努力工作。第三,激发、培养、爱护教师的成就感。通过荣誉评定,定期选送优秀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开发智力资源,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机会。

三、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必须协调一致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目标管理是系统整体的管理,一个组织的总目标是由一系列子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个别目标只有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促成组

织团队的建立,才能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在高校教师管理中,要把教师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目标以及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形成 目标链,通过目标管理,合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引导教师树立全局意识,不断提高学校工作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有利于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目标是组织系统中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目标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在一起共同活动的基础,共同的目标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一个组织必须建立其大目标以作为该组织的方向,任何计划都是尺度、准则、灯 塔、路标,为实现其大目标。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设定基本单位的个别目标即子目标、子目标之间、子目标与总目标之,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具有相关性,他们都可分解成各个单项,或低一个层次的子目标。形成从属和递进的关系,具有可分性,各子目标在目标体系中都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都是一个具体的标尺,都是不可替代的,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子目标都是自己总目标的子目标,由总目标决定,与总目标 一致,具有统一性,个别目标只有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促成组织团队的建立,并得以发挥整体的组织绩效。

四、建立健全目标管理的检查与评价制度

目标管理理论强调对目标与目标体系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价,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定期向员工通报目标完成的检查和评价情况,让他们随时对照标准衡量自己的工作成果,看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目标的要求,在目标 实施完成后,管理者要把原目标与部属实际执行的成果加以比较,以测定和验证目标的完成情,并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以激发人们为完成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为了强化高等教育管理的检查和控制功能,我们国家在建立、健全高等教育的评估制度,它是对高教系统各种状态的变量进行观察、测量、评定、分析比较的过程。[3]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教师的检查和评价则是校内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工作开展有效的检查与评价活动,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且简单易操作的教师绩效评估系统,以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生产者。可以通过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以计件工资的形式来体现其创造的劳动价值,而教师的劳动面对的是复杂的人,他们

劳动价值的实现比较迟效与间接效果比较隐蔽,对教师的工作做出及时而科学的评价比较困难。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是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的主观印象或态度进行定性评价,容易导致评价的结果与评价的客体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从而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对此,高校应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的实现情况来测量教师的工作绩效和教育教学质量,把目标化为有形、可估量的指标,使之成为有效的衡量标准,但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并非所有的指标都能量化,科学的评价是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高校教师在专业、学术上一般都有很强的事业心、成就欲,对所取得的成绩、成果是否被承认特别看重,他们可以放弃一些物质需要,但对荣誉以及来自精神上的褒奖很重视,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在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有重少数,轻多数的倾向,各种荣誉往往集中在少数人身上,一个教师在拿到一两个荣誉称号之后,其他荣誉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地增多,因为管理者往往将,有荣誉作为评价高一级荣誉的必备条件,使多数教师感到希望渺茫,极大地挫伤了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对他们的业绩给予合理的评价与充分的肯定,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公平、公正、和谐。

参考文献:

[1]韩德乾.现代管理学概论[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6:84

[2]何钟秀.管理学概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64

[3]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2:276

第二篇:“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摘要: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在阐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非常流行的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教师管理中由于背离“学习型组织理论”而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西方国家高校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成功管理经验,重点探讨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重要指导意义以及针对我国高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至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

教师管理

管理启示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大量增加,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传统的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因此,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问题。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的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任理所当然就落在高校教师肩上。

一、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我超越意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等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从现行的体制和机制来看,缺乏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激发高校教师实现自我超越。从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来看,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竞争性与创造性。我国高校管理的观念和运行机制多复制于政府机构,致使管理都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构建,忽略了高等教育的自身特点。对于教师来说,怎么来上好自己的课都不是由自己决定,而必须是按学校统一规定,报酬与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关系不是很紧密。这样,容易造成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性,教师宛如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按时领工资的产业工人。这种管理体制显然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让教师实现自我超越。

(二)惯用传统思维模式

根深蒂固于头脑的传统管理思维模式,使一些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难以付诸实施。传统的高校管理者,通常和控制权威命令联系在一起,习惯于向教师发号施令,往往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常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自身不断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校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现实中,我国高校教师对培训存在重视不足,投入过少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管理者认为学习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三)缺乏共同愿景

教师缺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共同愿景意识,教师个人只顾及忙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我只是个别在心中持有共同的愿景,但彼此却不曾真诚分享过对方的愿景,这并不是共同愿景,导致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的财务分配制度不公和人事制度不合理。当人们真正有共同的愿景时,那么这个共同的愿景会把他们紧紧地结合起来。个人愿景的力量来自于一个人对愿景的深切关切,而共同愿景的力量来自于共同的关切。建立“提高教育质量”应该要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使之成为他们的共同愿景。

(四)缺乏团队学习精神 现在高校教师的独立性很强,他们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很大程度上带有单兵作战性质,没有成立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学术团队,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不够。高校教师这种单兵作战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未来知识时代发展的需要。团队是学习的最佳单位,缺乏团队学习不易形成系统化与全面化的见解。

(五)缺乏系统思考

高等教育质量若不高,则整个社会会普遍把此重责推到教师身上,认为高校教育质 量不高完全或绝大多数只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原因,比如教师自身工作意愿不强,工作水平不高与能力不强等等。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系统考虑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包括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在内的共同努力,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与机制,来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教授在1965年《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的学生彼得·圣吉博士,在他研究的系统动力学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一种更理想的组织理论,写成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使学习型组织理论更加系统、完整与可操作性,进而演变成一项管理理论,而风靡全球。此书指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简言之,它是一种 “高柔性、扁平化、学习型的组织”,是一种善应变,能不断学习、创新、不断自我超越的组织,组织当中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理想、目标与前景,而且富有不断积极进取精神,善于思考,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与进步。

我们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在于学习,其与组织的关系就好比为根与树的关系,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其真正目的是拓展创造力,而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具有持续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它就像具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能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学习机制,将成员的个人成长与组织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调动成员自主学习、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等,从而使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三个层次上得到长足地共同发展,形成“学习——持续改进——建立竞争优势”这一良性循环。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

建立学习型高校以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校管理的核心目标。国内外学习型高校管理经验为我国高校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模式。

1、自我超越的修炼。此项修炼使教师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厚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使全体教师能够诚实面对真相,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他们建立个人愿景。但是,大多数教师对于真正的愿景意识很微弱,认为他们有目标就有愿景,其实并不然。所以,学校要在整个校园里培养强势的“超越自我”组织文化,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文化氛围,鼓励教师积极进取,不断创新,自我实现。

2、心智模式的修炼。将我们的心智模式推开,并加以监视检视和改善,改变心中对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学校管理者应转变观念,突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实践中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与组织成员建立和谐的关系。不要仅把教师看成是“经济人”,而要把他们看成是组织中的主人,是有意识的“社会人”,是有理想追求的“自我实现人”等,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实现民主科学的管理,在他们中间树立主人翁意识。改革高校行政化,维护教师的主体地位,由权宜性的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与人本管理。使行政权力从学术权力领域脱离出来,主要从事法律监督,信息指导等方面调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充分尊重和听取教师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用开放的心灵去容纳他们,充分吸纳教师参与民主管理。对教师要注重开发能力,建立健全教师的培养制度,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增加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增加学习机会,为教师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必要的话要帮助落后的教师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之理会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队学习的重要意义,最终实现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的目标。

3、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炼。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学习型高校是组织全体成员衷心想要实现的目标,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将个人愿景转化为能够鼓舞组织 不断前进的共同愿景。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目标设立方法不同,实现“我愿中有你,你愿中有我”的共同愿景,许多组织是采用目标管理方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师与高校管理者共同制定具体的组织目标,然后定期地评审目标管理方面的进展情况。因此,目标管理方法不是将目标仅仅看成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们作为激励组织成员的方法。对教师的激励应该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地形成“提高教育质量”的共同愿景。

4、团队学习的修炼。团队学习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与个体学习相比,团队学习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只有团队学习才能够创造1+1>2的效应,所以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应该团队而不是个人。因此,在现代高校组织中,教师学习时应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共同深入思考问题和进行深度会谈,破除习惯性防卫,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增进集体思维敏感度。尤其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任何组织惟有发挥团队精神和组成协同集体才能提高竞争力,而竞争力的提高要以团队成员不断学习作保证,强调协作精神和团队形式。

5、系统思考的修炼。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是最重要的修炼,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个整体的理论与实务,防卫组织在真正实践时,将各项修炼列为互不相干的名目或一时盛行的风尚。如果缺乏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的互动和整合,而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将它们融合一个总效力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高校管理者要屏弃局部思考,应建立一套及时评价与反馈的内外系统,不断修正改进,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教学,以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为主,专家与管理者的评价为辅,让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拥有最终的发言权,并把学生对课程及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结构,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提供反馈信息或作为人事决策的依据。

总之,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方法,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为目标,构建学习型高校已成为高校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温家宝:2007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第一、三、四版,2007年3月17日

[2]肖起清,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12月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4]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5]李宁,西方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探析,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6月

[6]鞠平,法、德两国高等教育和创新概况与启示—2006年高校领导赴法德培训考察报告,2007年第二期

[7]刘幼成、王肃元,世界著名大学办学水平的共同特征分析,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2月

[8]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9]周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济模式,高等工程研究,1998年第四期.3

第三篇:目标管理理论

七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目标管理理论。

1.爱丽丝的故事——目标应明确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爱丽丝说。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摘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点评:这个故事讲的是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别人也无法帮到你!天助先要自助,当自己没有清晰的目标方向的时候,别人说得再好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成自己的有效行动。

2.游泳的故事——目标要切合实际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位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她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枪吓跑了。

15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不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点评:这个故事讲的是目标要看得见,够得着,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动力,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管理者在和下属制定目标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好,认为目标定得高了,即便员工只完成了80%也能超出自己的预期。实际上,这种思想是有问题的,持有这种思想的管理者过分依赖目标,认为只要目标制定了,员工就会去达成。

实际上,制定目标是一回事,完成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制定目标是明确做什么,完成目标是明确如何做。与其用一个高目标给员工压力,不如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帮助员工制定行动计划,共同探讨障碍并排除,帮助员工形成动力。

另外,目标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目标只有与激励机制相匹配,才会形成更有效的动力机制。所以,除了关注目标之外,管理者还要关注配套的激励措施。

最后,合适的目标是员工可以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当员工经过努力之后可以达成目标,目标才会对员工有吸引力,否则,员工宁可不做,也不愿意费了很大力气而没有完成!

3.石匠的故事——目标不是孤立存在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整个国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点评:三个石匠的回答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目标,第一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养家糊口,这是短期目标导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生理需求,没有大的抱负;第二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成为全国最出色的匠人,这是职能思维导向的人,做工作时只考虑本职工作,只考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少考虑组织的要求;而第三个石匠的回答说出了目标的真谛,这是经营思维导向的人,这些人思考目标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目标关联,从组织价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德鲁克说,第三个石匠才是一个管理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着组织的绩效,它在做石匠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与建设大楼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难能可贵!

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讲的就是这一点,当一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越一致,这个人潜能发挥就越大,就越有发展!

4.保险销售员的故事——目标与计划密不可分

有个同学举手问老师:“老师,我现在从事保险行业,我的目标是想在一年内赚100万!请问我应该如何计划我的目标呢?”

“我们来看看,你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出多大的努力。根据我们的提成比例,100万的佣金大概要做300万的业绩。一年:300万业绩;一个月:25万业绩;每一天:8300元业绩。”老师说。“ 每一天:8300元业绩,大既要拜访多少客户?”

老师接着问他,“大概要50个人。”“那么一天要50人,一个月要1500人;一年呢?就需要拜访18000个客户。”

这时老师又问他:“请问你现在有没有18000个A类客户?”他说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就要靠陌生拜访。你平均一个人要谈上多长时间呢?”他说:“至少20分钟。”老实

说:“每个人要谈20分钟,一天要谈50个人,也就是说你每天要花16个多小时在与客户交谈上,还不算路途时间。请问你能不能做到?”他说:“不能。老师,我懂了。这个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是需要凭着一个能达成的计划而定的。”

点评:目标不是孤立存在的,目标是计划相辅相成的,目标指导计划,计划的有效性影响着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执行目标的时候,要考虑清楚自己的行动计划,怎么做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目标,是每个人都要想清楚的问题;否则,目标定得越高,达成的效果越差!

5.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目标要分解落实

山田本一是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都还在其次。因此对山田本一的回答,许多人觉得他是在故弄玄虚。

10年之后,这个谜底被揭开了。山田本一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结束。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 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开始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倒了。”

点评:目标是需要分解的,一个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最终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军,更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比如在某个时间内成绩提高多少。

最终目标是宏大的,引领方向的目标,而绩效目标就是一个具体的,有明确衡量标准的目标,比如在四个月把跑步成绩提高1秒,这就是目标分解;绩效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比如在第一个内提高0.03秒等。

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了,当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及时地得到了一个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我们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6.幸岛短尾猴的故事——领导要身先士卒

位于日本南部宫崎县的幸岛是短尾猴的故乡。日本科学家对幸岛短尾猴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研究过程中最著名的发现是猴子也会清洗红薯。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一位教授带着几名学生对短尾猴进行了观察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在沙土里种植了一些红薯,走的时候就把这些红薯留下了。后来,猴子发现了红薯,就开始作为食物来吃。由于是在沙土里生长的,红薯上经常粘着一些沙子,比较磕牙。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猴子发现,把红薯放到水里洗一下,然后再吃,就不会磕牙了,于是他

高兴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身边的小猴子。这些猴子也开始用水洗红薯吃,再后来,这些猴子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其他的猴子,甚至告诉了其他岛上的猴子。于是,一天,一个令人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在皎洁的月光下,100多只猴子排着队在水里洗红薯,这就像预示着一个新纪元的出现。

点评: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小范围内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他的行为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而这种影响可以产生一种聚合效应。在目标管理里,领导带头谈目标、定目标、回顾目标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领导的这种行为可以影响到经理层和员工,使大家逐渐培养一种目标管理行为,最终形成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如果没有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高层领导的以身作则和示范作用,很难推行,因为它一种思想和组织行为,领导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7.吴起不败——领导要为员工提供支持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是一位军事和政治上的鬼才。吴起的一生中毫无败绩,可以说是不败的军神。他在政治上提出的改革方案,令魏国和楚国成为当时战国的霸主。吴起在作战上号令严明,在寻常的出征途中愿意和普通士卒同甘共苦,赢得了士卒的爱戴,以至于士卒为其战死亦在所不惜。吴起在军制的改革抛弃了当时军事上士卒作战不积极的弊病,使所仕国家的军事强于其他国家,正因此才能抵御强国的入侵,侵占小国的领土。

点评:这个故事讲的是领导在目标管理中要放下架子,平等对待部门或团队的每个成员,并提供顾问、教练、保姆服务,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团队的整体业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曾提到了一个仆人式领导的概念,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仆人式的领导会问员工5个问题:1.工作进展如何?2.你在学习什么?3.你的目标是什么?4.我能帮你做什么?5.我作为一个帮助者做得怎么样?

七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目标管理理论,首先,一个人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其次,目标要切合实际,看得见,摸得着;第三,目标不是孤立存在,一个人的目标要和组织相关联;第四,目标与计划密不可分;第五,目标要进行分解落实;第六,领导要在目标管理中起到率先垂范作用;第七,领导要关注目标的执行情况,为员工提供支持!

第四篇: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几点启示

【摘 要】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手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部分内容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对当今中国的公共经济、公共政治以及公共文化三大领域作一次系统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国未来的走向提供一点参考。

一般认为,私人领域是通过市场交易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则是通过政府规制才得以组织的。公共领域原则上要求通过一体化命令来组织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人员都向一个执行长官负责。私人领域的协调通过市场体制实现,该体制通过竞争性购买和销售来治理经济关系。就中国的现状而言,由于长期以来事实上一直存在着“公家的”与“自己的”这种划分,并且“公家”一般总是排在“自己”之前,“公家人”本位主义由此形成并一直存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我国公共领域中的选择性问题就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对我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启示

公共经济不一定是一个排他性政府垄断经济。它也可以是-个混合经济,在其中私人也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但这一点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表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后果就是公共服务、公共工程等公共经济项目由政府独自包揽,由此形成的公共经济领域的主体单元化格局暴露出了其生命力不强的弊病,这种弊病直到今天依然时不时发作。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认识到,公共经济市场化之路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依据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的观点,市场具有重要的自我规范、自我治理的功能。斯密认为:

在国家内,各个人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作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能在许多方面预防并纠正在-定程度上是不公平和压抑的政治经济的不良后果。这种政治经济,虽无疑会多少阻碍一国趋于富裕繁荣的发展,但不能使其完全停止,更不能使一国后退。如果一国没有享受完全自由及完全正义,即无繁荣的可能,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国能够繁荣了。幸运的是,在国家内,自然的智慧,对于人类的愚蠢及不公正的许多恶影响,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做纠正,正如在人体内,自然的智慧,有充分的准备,来纠正人类的懒惰及无节制的不良后果一样。

公共经济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考虑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还要考虑大量的诸如社会公平之类的非经济因素,其非市场决策的一面同私人经济相比更为突出,因而不可能将它与私人经济完全等同对待。在公共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有代表“公家人”利益的政府公务人员的参与,而不可能完全或过多地交给私人或依托于市场。在我国,“公仆”原则将我国的政府公务人员看作是无私和超世俗的,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努力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理想的“公仆”原则规治之下,公共经济领域之中是不可能出现违背公众利益的寻租现象的。但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公共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寻租现象便是佐证。

二、对我国公共政治领域的启示

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中,由于政治领域中的约束规则本身不够健全以及“公仆”的“好人”定位,所以相应的情形是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者约束机制不够明确,这事实上造成了一种人为的分化或者说一种人为的不平等一处于强势的政治家与处于弱势的民众。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的政治机制本身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政治机器的核心负责国家意志的决定和表达;人民政协为国家意志的合理表达提供参考意见和咨询;人民政府负责实施与执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负责秩序的维护与补救;人民军队负责维护国家安全。而由一方面作为中国民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者,另一方面其本身又是产生于民众之中并和民众血脉相连的中国共产党负责统筹全盘,这为政治机器提供了最好的指挥和协调,可以最大化地将社会偏好转化为国家意志。可以这样说,就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分工制衡而言,在战略设计上,我们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问题是,就各个具体细节上的约束规则而言,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这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步完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设法提高我国国家公职人员的综合素质。

除此之外,我们进一步开出的处方是:加强和完善选举制度建设,使人民代表真正能够代表民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使官员的选用更加科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党组织建设,使其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继续推行民主的观念,使之深入人心。

三、对我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启示

综观人类历史,可以看出,在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会出现繁荣的文化景象,这一点,在西方文明和华夏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古希腊时期的文明灿烂辉煌,涌现了一大批文化精英,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斯多葛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等。究其原因,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这一时期西方的政治开明。到了中世纪,基督神学思想主宰了欧洲,因而没有为其他思想留下发展的空间,与此相对应的是,中世纪西方文明的衰落。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再一次启发了西方的政治智慧,点燃了西方文明的火花。

开明政治必须给人们思想上的最大化的选择自由。“社会选择理论面对的问题是协调不同的利害关系和有分歧的价值观念。—种经济体制,实际上任何社会体制也是如此,应该尽可能满足它的成员的需求。”作为关心社会选择的公共选择理论,在这一方面无疑对我们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公共选择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把社会成员的个人偏好转换成社会决策依据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多大程度上显示个人的真实偏好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效果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无论在私人还是集体行为中,有目的的个人可以被看作是基本的决策者,这就是说,个人要求最大的选择自由,即根据自己愿望选择任意替代方案的自由。

在当今中国,应当使开明政治的气氛更浓,为各种思想、文化、学说在中国的自由运转提供更好的制度空间。开放时代中的开放的中国需要有一种开放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针,显然,这一点已为中国的政治精英和富有民权意识的民众所共识。在文化领域,提倡多元并存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人们通过各种比较之后作出的选择具有广泛的合法性,这有利于中国的稳健发展。开放的发展的马列主义是一种包容的理论,在同多元文化的竞争过程中必然能够不断吸取它们的精华而保持时代的生命力,并且也必然会成为中国民众的理性选择。

第五篇: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定稿)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城市管理具有哪些启示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中国公共管理学者还没有一致的立场和观点,更没有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虽然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认为公共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两大类;

第二,公共管理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使得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等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

第三,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比传统的行政学更具有现实性;

第四,公共管理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第五,公共管理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它充分吸收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当代各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的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更具合理性。

下载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教师管理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泰勒管理理论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泰勒管理理论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作者: 不详 浏览次数: 344 一、科学管理内容 泰勒于1856年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家庭里,19岁时因故停学进入一家小机械厂当徒工。22岁时......

    对标管理理论

    对标管理理论 什么是对杆管理?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

    迁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迁移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已经习惯按照母语的模式进行思维,因此在学习新的语言时,总会受到原有语言习惯的影响,也就是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中迁移(tran......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包括: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语言......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通过听完老师的讲座后,现接合我身边的实际,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潜力 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首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看待学生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能不......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 《人民教育》(半月刊)今年第17期发表了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一篇演讲,对该理论诞生以来20年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这篇演讲的......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一、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观(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影响下的学校教育1904年,法国教育部为解决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问题,要求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