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时间:2019-05-15 04: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第一篇: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周正逵先生认为,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有二,一是认识上的模糊。主要表现是,将中学生的作文写作等同于文学创作,将作文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文本教学。二是训练上的盲目。指的是中学作文教学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系统的训练内容,周密的训练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见解是很深刻的。根据我们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发现,作文教学存在这二种弊端,后果是严重的。认识模糊的作文教学往往超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部分学生望而生畏或弃而不学。而从文本出发的作文教学往往运用文章文本写作教学的许多经验,如: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结构;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材料作文的写法,小作文的写法,等等,非常详实地教给学生。作为写作的第一步,这些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他们只是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行文的基本规范,能写出比较规范的文章,但大多是千篇一律的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训练上盲目”的作文教学经常处于自流状态,存在着相当大的随意性。轻视者,率由旧章,敷衍了事;重视者,强调“以多取胜”,盲目加大运动量,结果也是费力不小,功效不大。此外,我们认为,传统作文教学在评价上也有很大弊端,表现为,教师思想上对文章追求完美,评分上留有余地。这种作法的结果是,忽略学生的创新点,学生少有成功感,写作文缺少积极性。

根据当代研究者的共识,要让学生顺顺当当地写好一篇文章,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笔杆子”,必须具备五种能力:确定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安排文章的组织结构,有结构能力;运用语言表达,有言语能力;提高文章的质量,有修改能力,这样就能运用书面语言交际,通过“写作关”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训练上的盲目、评价上追求完美,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忽视文字书写训练,造成学生文字书写能力低下,“提笔忘字”,甚至“错字连篇”。

第二,忽视积词炼句训练,造成学生语汇贫乏,语言呆板,言不及义。

第三,忽视联句构段训练,造成学生构段能力欠缺,思路混乱,文理不通。第四,忽视必要的章法和程式训练,造成学生不大懂得写作的一般“规矩”,盲目地追求所谓“写作方法和技巧”。第五,忽视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差异性,不注意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经常是使用一两把“钥匙”,开几十把“锁”,结果只能是少数可见成效,多数不尽人意,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普遍的迅速的提高。

为了消除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走一条高效益的作文教学新路,必须: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 中学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的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各项工作所必要的一种基本技能。作文教学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知识、语言和表达能力当作作文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写作,作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研究学习对象的特点,应确立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思想。我们总说“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可见人是本,是根。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然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作文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应该从人本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所谓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就是在作文教学中既重视作文写作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又注意培养他们的写作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记忆、认识、思维、想象、意志、情感等各个方面。这每一个方面,都涵盖有丰富的内容。如以思维来说,它就有经验思维、创新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作文教学从人本出发,还有另一个含义,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方法、写作实践都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生活、思维、心理、能力的实际,使他们面对作文写作感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二、组织目标明确的作文训练 经验表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这样。他们从不会写字(即写作能力等于零),到学会作文(即能写文理通顺的文章),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第一、第二问题,即通过文字书写训练,培养文字书写能力。通过积词炼句训练,培养运用语言能力。我们强调以语言训练为重点,加强文化的积累和运用。

1、“语言为支撑,文化来提升”。这应该是中学生作文创新的基本规范。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来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这一条,其它几种能力都无从说起。正如小孩子学说话,接触到的词汇、语句首先要能运用才是第一追求。这对小孩子来说,就是创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含量的多少,反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程度。文章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的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最能体现文章的特色,体现作者的个性,因而,文章中应尽可能多的增加文化内涵。具体说,文章中应多有几个“一”,即,一句名言(或格言、警句),一则故事(或寓言、童话),一个实验(或科技规范),一组对比,一处修辞(如比喻、排比、析字、仿词、仿句等),一段语言艺术品(如对联、词曲文妙句、现代歌词等)。当然,在行文过程中,这些“一”并非只能用一次,只要用得好,每一项都可多次运用或交错运用。这决不是引导学生走入“卖学问”或“掉书袋”的泥潭。朱光潜先生反对的是文学创作中的“套板反应”。中学生写作以学习和运用语言为宗旨,“化用”、“巧用”是基本的创新。这几个“一”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例如:“仿词”往往以反义联想为基础,使两种事物相互映衬,常能深刻有力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并富于幽默感和讽刺意味。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诗文等为自己的说理、记叙、描写服务,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或者在驳论中引进对方的言论加以批驳。对偶形式对称,节奏鲜明,章节和谐,前后词语互相映衬,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排比便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比喻,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鲜明、生动、具体,帮助人深入理解,也使议论形象化。熟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其中许多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成语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于感染力和韵律美。名言警句出自名人名家或摘自书籍诗文的富有深刻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语句。能给人以生活的启迪、处世的训诫和言行的劝告。格言凝练,深刻,多从下面总结经验,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深受求知者喜爱。对联(偶句),由骈文和律诗的写法演化而来的,它讲究对仗工整、意思相应,它是能公之于众的具有极强概括力、极丰富内涵的艺术品。它们的作用是:反映时代风貌、宣传正气、抨击黑暗、讴歌进步、抑恶扬善、催人奋进、启迪智慧、娱悦身心。这里还要谈谈与“创新作文”有紧密关联的“新概念作文”。“新概念作文”是以创新为宗旨的,其中的文章绝大部分仍遵循“语言为支撑,文化来提升”的原则,与作文的基本要求是相符的。手法不拘一格,语言表达求新是其共性。与这些作文相伴而来的“思想”,有些较为成熟,有些显出别样,有些敢闯“禁区”。或许正是这些东西,获得了学生的好感,得到认同,尤其是“韩寒现象”的出现,似乎让想走捷径的学生找到了榜样。要知道,“韩寒”是以牺牲其他专业素养来形成“反叛”的,他走的“参赛获奖入大学”的捷径,仍是在应试教育范畴内的努力。对于大多数想在应试中有所作为的同学来说,各学科要平衡发展,就难以走“韩寒捷径”。应试作文的评判,仍是以“规范的语言表达”为原则的,那种生活漫笔式的作文,一定要有“文化来提升”,要有一定的规范性。否则,你的“个性”倒是有了,文章质量却不高。“戴着镣铐跳舞”或许仍然是应试作文创新的形象表述。为了解决作文教学中的第三、第四个问题,通过联句构段训练,培养联句构段能力。通过布局谋篇训练,培养布局谋篇能力。通过思辨立意训练,培养思辨立意能力。

2、“读写结合,创造性地学习优秀习作” 作为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提高的过渡,应十分注意积累和作文中的创新意识的培训。现代脑生理学和脑神经化学研究经研究认为,记忆是一个意识过程,记忆作为人脑实现接收、熟记、保质和再现客观信息这一系列过程的能力,与认识客观信息有关,与认识规律有关,又同记忆载体——人脑这个前提物质基础的功能有关,这样就为我们摸清记忆规律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一方面能提高显态智力功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大脑潜思维智能的激发,尤其对于定向性研究课题意义更大。可见,强化记忆法是调动潜意识、开发大脑潜在智能的最佳方法。“相似”理论是一种提示形象思维运动规律的理论。从人类的认识发展史上看,人类最早萌发的思维形式就是形象思维。人的认识一般都是从具体开始,然后上升到抽象,再回到具体上来,这样循环往复,才使人的认识得到升华。相似诱导法,就是采用与追求目标相关的因子反复激发大脑,使大脑信息做“相似”集中,并在联想过程中受到启迪,最后实现目标最优的方法。在“相似诱导”的刺激下,最易引起注意力、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变化,进而促进原信息与新输入信息相容,在新旧信息交叉相容的过程中,极有利于激活大脑的潜在智能。作为强化记忆法和相似诱导法的综合表现形式,写作教学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习作。因为这些作文多为同龄人所作,是同龄人所感知的生活,很容易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具有十分自然的可比性和启发性,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本作文精品选就像一座综合起来的思想、知识、生活、思维、语言的富矿。阅读优秀习作比老师空讲作文技巧有效,但阅读优秀习作不讲方法,又会养成拼凑、空洞等举着拐杖走路的习惯。作文教学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学习优秀习作的步骤有: 审读题目,自列提纲。拿到任何一篇文章,首先读题目,仔细审题。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迅速判断此文的体裁、内容、限制、主题,可以选择的材料,如果是我来写,我将如何组材,如何立意,如何深化主题,用3-5分钟构思,在草稿纸上按你的思维列出作文粗纲,不须精雕细刻,大致的框架(包括文章的中心)即可。初读文章,把握立意。列好提纲后,将文章通读一遍,把握主要内容,用最快的速度找出文章的立意。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它直接决定文章的优劣,大凡获奖的文章,都是在立意上见一番功底的。再读内容,分析选材。材料是作文的内容。作文中讲选材,实际上是指在写作中,选择运用材料表现主题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吸引读者,让人爱不释手,这里面的诀窍就在于选择是否另辟蹊径,做到新颖独特。而这一点又与立意有着密切,立意的高远,决定于材料的典型,新颖。那些写出新意义的,别人写得少的,能给人以启发的要特别留心。理清结构,研究组材。将手中的文章再读一遍,理清结构层次,分析谋篇布局,也列一份提纲,不过这次是按作者的思路。品赏美句,背诵段落。再读文章,品味其中的美句美段,或场面描写,或大段排比,或大段比喻,或精彩的片断,或肖像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或环境描写,或大段议论抒情,或哲理性的话,都可以成为涉猎的目标,甚至其中的一则故事,一幅对联,一处仿写,一项实验等。了解简评,学习鉴赏。文后短小的简评往往容易让人忽视,学生多半垂青于精彩的作文,殊不知简评这一方小天地中,寥寥数语恰如一盏明灯照亮你摸索此文的道路。文章优劣何在,一经老师指点,一目了然,优者学之,劣者避之,可以成为自己作文的指导,同时对于自己的鉴赏力也是一种评估,可促使自己在今后的阅读中逐步提高。精读开头,细看结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犹如一个人的帽子与鞋子,搭配得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比提纲,找找差距。读完文章及简评,便将你列的提纲同例文提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你与文作者的差距。这一步工作犹为重要,失去这一步,整个阅读就失去了意义,参照以上几点,研究例文,也许只有其中几点尤为突出,也许你也有一两点比较独到,在综合思考时,将你的差距列成几点记在两份提纲下,以后努力的方向就清清楚楚了。阅读的实践证明:有比较的阅读,可以最有效地发现自己所需要吸取的东西,同龄人的习作,最容易得到立意、选材、构思和语言等方面的启发。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我们可以用真情去读,达到用真情去写。“读写结合,以用为主”,在操作上主要是仿写,以所读内容进行改写、扩写、续写以及根据所读内容进行定向写作训练。茅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模仿和创造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目的。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普遍相通的原理——相似原理,谁能发现事物间的相似特点,如性质相似,形状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过程相似,等等,谁就进入了创造发明之中。模仿,从本质来说,就是寻找相似。模仿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新。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指出:“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多写,才能熟练掌握写作方法、技巧和语言。“入妙文章无过熟”,只有多写,才能进入写作自如的境界。不少同学爱看书,不爱动笔,胸中有构思千百,人生经历丰富,笔下却无法表达仍是对写作实践认识不足的缘故。对于中学生来说,写作实践除了开拓生活视野外,很重要的是要“多写”。多写,首先要保证认认真真地完成每学期规定的6-8篇作文。如果是不需要作课外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的作文,都应该在规定的课内的时间完卷。这种保质保量的严格的作文训练,是多写的起点。多写,也指从课内作文扩而大之的课外练笔。它包括写日记、写札记、写放胆文,写自由文等,用种种形式的练笔,只要有事可叙,直言其事,有感可发,直抒胸臆,坚持动笔就行。篇篇可以不拘长短,但每次都要像课内作文那样认认真真地写,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熟中生巧,作文创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为了写出新鲜生动的文字,要留心观察,善于提炼;要学用别人的语言,发展自己的语言。书写→用语→构段→谋篇→立意,这是中学生写作能力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写作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它们互相衔接,紧密联系,但又各有特点,先后有序。应该把握这些规律,稳扎稳打,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有效地促进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

3、创设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

(1)尊重、鼓励,建立良好教学情景。一般的作文教学或强调观察,或强调写实,或强调创造,这些都是对的。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来看,他们观察的事物有限,知道的现实有限,而每次作文又一味强调创造,强调写实,或强调技法。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威压。“倘若畏惧心理超过正常程度或者发展到严重地步时,便会妨碍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罗杰斯)从主观上看,老师在布置作文、评改作文和讲解作文时,要么一人说了算,要么用文学创作的原理和规律教导学生。让学生形成一种无法企及,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学生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中,只要考试分数,不主动积累研究作文。总之,在专制的教学环境中作文,学生既无心理安全,也无心理自由。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这两者如罗杰斯所说恰恰是“发挥创造力积极作用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失去了它们,如何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要改变常规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关键在老师。海特纳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的教师。”鼓励学生的作文创新,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自我,削除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创造出良好的创造性作文的氛围。办法有:尊重,鼓励,师生互动,放手。教师的尊重、鼓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力量,他们往往由“信任”得“安全”,由“安全”获“自由”,时时产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冲动。师生互动的最直观办法是,提高批改作文的时效,加大学生作文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互动合作容易造成和谐、平等、宽容的氛围,能与学生形成共同的语言的情感,尤其是相互交流、彼此辩驳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火花。而放手让学生作文意义更为重大,海特纳指出:“凡欲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们应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行动和独立负责试验”。“同时,教师还要促使学生做出决定。”

(2)激励学生的写作动力 激励,指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促成个体在追求既定目标时所具有的愿意投入的程度及实现目标的动力。人是有需要的。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理论。从人的成长出发,有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种。从作文教学来看,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使学生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写出来不可。这样的情形中写出作文就是一种最佳境界的作文。为使学生感到有写作的需要又从而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励学生的写作动机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以新激趣。兴趣是促使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积极的特殊倾向,常由新异的刺激所引起,因而新的学习内容、新的教学方法等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引导学生写新人新事、展示社会新风尚,用新材料,出新题目,让学生耳目一新,愿写爱写。以疑激趣。兴趣有一种令人探索的特点,有疑就能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惊疑,启疑开窦,让学生想写爱写。以奇激趣。人的本性好奇,用奇能激发兴趣。如调动学生对写作对象的好奇,写别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的东西。以美激趣。“美”的事物的刺激是激发兴趣的心理条件。学生渴求美、爱美,在感受美的时候,就得到审美愉悦的精神享受,增加兴趣。如从美的角度人手,把学生带入作文情境之中,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触发其情思,让学生爱美、寻美、写美,用最新最美的文字来表情达意。以情激趣。兴趣同人们的情绪体验联系在一起,带有浓厚情绪色彩。动情的东西令人向往,热爱的东西能产生兴趣。“情者文之经”,“夫缀大者情动而辞发”,激发学生的感情,让他们情动手中而言于外。用心理能力的发展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为写作智力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激发情感和情绪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人的感情在常态下是内蕴的、潜在的,只有通过激励,才能使学生的感情爆发出来,转为动态。学生作文的情感调动起来,作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从新、疑、奇、美、情方面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运用,还可综合运用,最终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策略 因地制宜地运用教学策略,这是作文教学创新的核心。根据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各方面内容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内在发展规律可以设计和运用多种写作训练的策略。前文已介绍了积词练句、阅读、模仿训练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作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作文创新的教学策略。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深课文,研究其思维内容,分析、探讨写作技巧,以获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我之独见”,形成求异思维品质,进而在求异中仿写、改写,进行求异尝试,求得“我之独异”。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即使是不大符合常规要求,教者也给予人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孩子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应加以保护和培植。开放中心,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教会学生立意,只要不违背题意,都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所想到的角度立意成文。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先不谈立意高下,只求言之成理。就事论事,就景写景,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就要肯定他的一得之功;思维出现了偏差,只要有可取之处,哪怕是一点‘亮光’,都予以肯定。同时,为了这类同学开“小灶”,帮助他们缩小差距。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地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教师指定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命题作文,或根据某一阶段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要求和开展活动的情况,放手由学生自由命题作文。通常可以用周记(或日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地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主见品质也得到培养。回头品味。一是学生作文由教师直接批阅,改为教师标上约定符号,配以眉批揭示引导,启发学生修改;二是由单纯给佳句优段加圈子加点,改为优处圈点,劣处划横线,让学生自我审阅,悟出道理。学生回头细想、品味、深思、讨论、修改的过程,就是主见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质料就必须向生活所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感性、理性的认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上海《语文学习》的封面上标示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水平的外延相等就是方法的提示。

(4)构建激励竞争机制。为了激活创新意识,教师要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和见解(经验)、格言、成语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鼓励创新,尤其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寻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陀斯妥耶夫斯基),对生活素材作深层挖掘,进而写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这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可以试用以下方法: 上讲坛。让文章写得好的学生以小作家的身份走。

第二篇:论汉字书法创新途径

汉字书法的创新途径探析

邱明锋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先于书法而独立存在的文字符号。汉字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技法和书写规律,是书法主体挥毫运笔所产生的笔迹形象的总和。汉字具有记录语言、承载知识、交流信息的作用。许叔重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为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江沅在《说文解字注》后序中说“字之大端形与声而已,圣人说字之形,曰一贯三为王,一合十为士,儿象人胻之形„„牛羊之字以形举也。”([1] 上海书画社.行草(中册)[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89.)难怪唐代书法理家张怀又说“形见曰象,书曰法象”。足见仓颉创新字体之初,是以“形象”符号表达、传递一定的字义内容和声音。

书法以汉字“形象”为创作材料,汉代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得谓之书矣。”[3]书法创作之初,要“囊括万象”,达到“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书法要录》张怀著)。这种依“物”像“形”的“形”,囊括出的“形”“意”“理”的统一,再与书法主体的思想意境相合追求“真”,心手相应借助书法工具创造妙趣横生的汉字篇章为“善”,将真与善融入具有特异造型的汉字中,最终组成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书法艺术作品。当汉字与书法艺术结合在一起,就将其本能作用延伸到了审美领域。汉字造型的抽象性、精美性、多样性,表意的丰富性、准确性,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书法艺术的崛起又为汉字的形成、发展、繁荣注入了创新活力。无论是汉字的创新还是书法创新,无凝是以汉字造型和应用为基础的。

一、用汉字“字形美”,创造符合宇宙自然之“道”的新书体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之所以如此之美,是因为在三千多年的汉字应用发展中,汉字不断的创新,日臻完善,创造出了符合宇宙自然之“道”各种新书体。这些新体孕育了书法的新发展。书法创新在于抽象自然奥秘,把人们试图认识之对象,通过笔尖挥运把汉字原本寓有的“点、线、形”,与书法主体心灵感悟的“真、善、美”相融合而产生新的“形象”,这“形象”越新、特、奇、博、精、绝,越具创新效果。书法主体笔触产生之电流磁场能造自然万物之 “气象”,运笔如神,随机生势,随势生象,其点线结体鲜活生动、笔跡之道质坚品高、字里行间情深艺醇、思逸神超;书法者“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寄宇宙万象之深情深理于笔端,将天地自然之大道抽象到汉字点线造型中来,创造出分明是抽象的,却与天地自然之“道”一样隽永而有生命气韵的汉字佳作;书法者的崇高境界与学养、高超的胆识、精绝的技能都融会在书法作品的篇章里,体现出“天人合一”之大

“道”,因而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书法是以汉字造型为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形态。”[1]“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2]书法以汉字形态造型为元素,借助字义内容、笔墨技巧、结构章法等,将作者感知到的自然“物像”和心中的“意象”相结合,用宇宙自然之“道”创作出来的“汉字篇章”。

书法造型寓世间万物于笔端。古人有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像者,得谓之书矣。”[3]书法造型力求抽象出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屈铁、枯藤、蚕食叶、虫蚀木、高山坠石、行云流水等千姿百态的具体形象,创意凝聚书法者审美精神的人格力量。正所谓“柔毫三寸,写尽天地之意。” [4]“书法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点线的组合涵容了万物的形象,黑白的旋律谱写出昼夜交替的神韵。”[5]书法的这种艺术特色凝聚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来应用汉字的智慧和精华,使书法艺术传播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文化水乳相融,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最具中国元素的特殊艺术。所以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神载体,是东方艺术之精髓。

艺术的本源是生活。艺术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满足人们有意识、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灵对世界万物的追寻,对空白心灵的填补,对干涸心灵滋润的精神催化剂。中国有五千多年汉字文化,汉字无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成功的造型艺术。现代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广泛的使用着汉字,用汉字这一象形符号记录知识、交流信息。汉字符号中所包涵的艺术精髓,是举世公认的:汉字书法以其无限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展示着自己的艺术语言。林语堂在《中国人》一文曾说:“一个汉字的构造就是一种建筑,其中有美学也有力学。”①英国美学家里德也说:“对于中国人来讲,美的全部特质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②他还说:“在一种点线结构方面的研究上,中国书法所取得的已为世界认识或尚未被世界认识的成果是伟大的。”③

如对下例三个“鹅”字的欣赏,献之之“鹅”犹如一只迈着稳健步伐,不时点头与身后的伙伴畅谈交流,正率领着同伴们阔步向前奔去的“天鹅”;李白之“鹅”恰是在碧绿的池塘游戏玩耍,翩翩起舞,翻着筋斗的“天鹅”;本文作者所书之“鹅”,意在将“天鹅”优美的颈和头的造型抽象出来,从底部“鸟”的最后一笔果断推笔向右上,与“我”的点相连而创意出“天鹅”的颈、头、嘴,真象是一只梳理 2 着羽毛展翅欲飞的“天鹅。”

书法作为一门在汉字的运用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它的本源是汉字,是汉字所代表的中国汉字文化。可以说,没有汉字文化就没有书法艺术。

汉语汉字是最精炼、最准确的文字。在联合国存放着不同文字的同一文件中,最薄的那个文本就是中文。在中国20世纪初,钱玄同、胡适等人预言,50年内汉字必然消亡;计算机刚出现时,有人说中文不能输入电脑只有走拼音化的道路,中国汉字要灭亡了。后来,汉字成功的与计算机科学结缘,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又有人说,现代人不用笔写字了,不用书法了。实事上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越显示出汉字的生命力。现代的书报刊、电影、电视、VCD、互联网等领域书法字体的广泛应用,更显示出书法艺术勃勃生机。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战胜入侵者的文字。中国曾经多次亡国和半亡国,每次都没有废除汉语汉字。以香港为例,被英国统治了一百年,香港绝大部分人还是用汉字。清朝用武力占领了全中国,并没用蒙古文字而是用汉字。中国的汉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字,它在世界语言文字之林中独树一帜。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使用至今的象形表意文字。虽然几乎所有的文字起初都是从象形开始的,都具有以象表意功能,但诸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及古玛雅文字都由于没有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变形创新,结果文字与象形分道扬镳,走上了文字自行消亡之路。

汉字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便利的语言符号系统。汉字的广泛运用是书法的本源,汉字给书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法又促使汉字更进一步完善和美化——为汉字增添的无穷的生命活力。书法是最单纯的艺术——只用墨线来结构符号;又是最高深的艺术——正如沈尹默先生所说:中国书法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还兼有诗歌的深邃意境、劲舞的优美姿态。书法具有“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非符号所能传达、说明、替代,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意味”。这就是说明书法具有真正美学意义上的审美基因。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书法造型最简、最纯、最深、最能反映人的意识。正所谓“柔毫三寸,写尽天地之意。书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点线的组合涵容了万物的形象,黑白的旋律谱写出昼夜交替的神韵。”④书法造型使人产生丰富的意境和联想:激电惊雷、高山坠石;寒猿饮水、万岁枯藤;利剑长戈、千里阵营;小桥流水、明月入怀;珠圆玉润、凤翥龙蟠。中国书法是东方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国粹。当前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流;电视光盘Internet中的光电动画映象、夸张的广告、强刺激的电子游戏,加之怪光陆璃的舞厅效应、商业包装和媒体炒作充塞人们的视听和言行,使审美变成不假思索的感官直接享受,对浩瀚蕴藉、纯朴归真的传统书法产生极大的冲击,这必将从反面促使中国书法艺术有新的开拓,一个呼唤书法巨人出现的时代到了!

二、汉字应用求实、求快、求美推动着传统书法不断创新

“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羽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难,不能救急,遂作赴急之书,今之草书也。”⑤可见草书体的出现是由当时诸侯国争霸引发社会战乱、使得军务政事繁忙,对汉字实用提出了快捷要求而产生的新书体。后来,经汉末张芝“温故知新”“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锲而不舍地临写创新,终于创立出气脉通贯、浑然天成、真气弥漫的新书体——大草,开创了书法自由抒写性灵、淋漓尽致地表现宇宙元气的先河,把中国书法推到了又一艺术高峰。

社会发展促使汉字不断进化演变是书法新苗破土而出的沃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启用李斯等人所创作的小篆统一了汉字,代替了原来笔画繁多、形体怪诞的大篆和六国异体字符。后因秦朝战乱频繁,全国又刚刚统一,有大量公文、函件需要书写,小篆书写仍太繁、很费事,秦始皇怕耽误军机政事,破格启用了狱吏程邈创立的隶书体。使得汉字出现了划时代的革命——走上了“使用规范化”、“笔画简化”、“形体美化”以利书写辩认欣赏的正确道路。避免了象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克里特文字及古玛雅文字都最终被取代消亡的厄运。

书圣王羲之在书法“创新”的道路上正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国汉字书体发展到了汉代,已产生隶书与草书并行的样式。汉末、三国时代,书法家王次仲、刘德升、锺繇等融会隶书与草书的结构与笔势,创立出清新俊逸、比隶书笔画简捷、比草书易认的“行押书”,但“行书”体并没有完全确立。王羲之把握往当时汉字变简求美的内涵,顺应社会对汉字书写的要求,遨游北方名山观摩李斯、曹喜的篆书,在许昌观摩梁鹄的真迹,在洛阳观摩蔡邕的石经,又在堂兄王洽处观摩张昶的“华岳碑”,并采纳与他的时代接近且流行广的张芝、锺繇的书体,易曲为直,削繁就简,笔法成内恹外拓之势,偃仰翩翻,以求法精形美。

王羲之传世的《兰亭集序》,是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会稽山阴召开的文人集会上即席书写的,用此文为与会名士孙统、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临流赋诗时写的序文,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自魏晋以后传世的书法碑帖,大多数都是为实用而表述字义内容的碑文、信札、手卷、墓志、对联、匾额、扇面。如唐代怀仁和尚将王羲之所书行书集字成篇,刻成了碑文《大唐三藏圣教序》,既应皇帝之命传播佛教教义,又使羲之书法千古流芳;中唐颜真卿传世书法精品《祭侄文稿》,是为祭奠平叛安史之乱而战死的侄儿季明写的祭文,为后世尊为“天下第二行书。”

可见书法的创新与汉字的社会应用、文化传播有不可须臾离异的血缘关系。

王羲之创立的典雅俊整、精美遒劲的真书《黄庭经》(如图一);“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行书《兰亭序》(如图二);意态纵横、自然超逸的草书《十七帖》(如图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丧乱帖》(如图四)。都是在传递字义内容的同时,表现出了一种新书体独特艺术风格。

王羲之吸取秦汉魏诸名家的长处、变化笔法与字形结构,大胆创新,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的欢迎,且为后世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称赞道“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壮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⑥被后人尊誉为“书圣”。今人每观羲之书法,都有“精美绝伦”之感,叹为千秋典范。

自王羲之时期到现在一千六百多年来没有出现新的书体,历史证明了王羲之等历代书法前贤们对汉字书法艺术做出的丰功伟绩——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创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实事:每一次新书体的出现,都使得汉字向使用规范化、笔画简化、形体美化的目标迈进一步,孕育着汉字文化新的繁荣昌盛。

三、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汉字书法创新展望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21世纪,人类正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化,全球文明一体化进程与日俱增,已步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越来越富有了,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彩多姿。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国人千年飞天梦;世界高科技已引导人类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层,探测火星奥秘,谋求人类在地球外的新的生存活动环境。现代通讯信息、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达,缩短了人们被空间、时间、地域的阻隔,出现了“地球村”的新概念,人们的生活、活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美国人手中的核武器利用卫星全球定位器等高科技,能精准的重复摧毁地球上的人类上百次的时候;当国人杨利伟坐上神舟5号一天一夜绕地球行驶60多万公里的时候,能请王羲之再给我们“创作”一幅“天下第一行书”吗?假使王羲之在“天堂”有知,他又会教我们创作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我们不能墨守“四大发明”、抱着前人的“天下第一行书”不思创新。舍弃书法的创新就会使书法走向灭亡。从“四大发明”中的与汉字应用息息相关的印刷术看,隋 唐时是雕板印刷,到了北宋中叶毕升创新为活字印刷,十九世纪机器工业出现后革新为铅字印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印刷量剧增,铅字印版存放占用很大的厂房空间,计算机激光照排汉字就应运而生,“告别铅与火,迎来电与光”的我国印刷术出现了划时代的革命。这一与文字依附直接有关的印刷术变革史告诉我们:只有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继承前人的“精华”,运用现代新思维、新科技更新或替换已经过时的“糟粕”,才能“推陈出新”。

电脑激光照排汉字出现后,各种软件书法字体应运而生,这些字体虽然在艺术性方面有待提高,但它代表汉字从手工书写到软件制作的划时代变革。软件字体的变换十分方便,仅轻轻点击鼠标就可出现成千上万个“瘦金体”。利用手写输入发送电子邮件,可发送自己亲笔书写的书法味很浓的邮件。让接收邮件的人能感受到自己的书法创意。这必将孕育着汉字书法新变革的开始,一个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电脑书法艺术创新的时代必将来临。

李斯创小篆、程邈创隶书、张芝创大草、王羲之创“天下第一行书”,都是在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顺应汉字在当时社会中应用交流的需要而“创新”出来的新书体。当代书法的“创新”应以现实社会和未来社会对汉字文化的需求为契机,遵循汉字书法艺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大胆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世界文化传媒对汉字应用的需求接轨,利用电视、电信、网络传媒通道,将中国汉字文化、中国书法艺术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用全人类的知识智慧来激发我们的书法创新活力,用全身心投入到开辟汉字书法艺术的新纪元的伟大事业中去。

①《中国人》林语堂著(原名《吾土吾民》)

②、③《中国黑白体系论》英国美学家里德著。

④重庆出版社1987年5月版《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二十二人集》(王歌之语)⑤梁武帝《草书状》

⑥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第三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www.5y

kj.co

m

〖教学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另外,文化不仅是人的精神砥柱和智慧之光,而且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发达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志与源泉。文化要涵负这样的功能和承载这样的责任,它本身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并真正实现了创新的文化,才是有价值、有意义、有魅力的文化。这样就促使他们对文化的创新途径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设计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案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问题设计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确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等,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在XX年9月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21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其优美的韵律与造型,征服了海内外观众。

1、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思考,提出两个问题:①舞蹈的表演者是谁?②对《千手观音》了解吗?

2、教师点拔: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学生边观赏《千手观音》舞蹈,边思考两个问题用《千手观音》视频作引子,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的热情,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1、多媒体展示(图片①与材料②)①雕塑艺术作品:(石雕、木雕、沙雕等)。②文学艺术(2张诗经)边展示边简要说明。

2、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思考认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使学生从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事例中得出:文化创新的两条途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

1、引用上述两组材料,教师提出: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过程的事例看,引导学生思考;①、文化创新是个怎样的过程。②如何理解这一过程。

2、显示:①②这个过程,教师适当加以点拔。积极思考、分析后查找教材内容作出①②结论通过两组材料展示,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文化创新是个推陈出新,不断发展过程的道理。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显示(孝顺故事)(漫画与文字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2、讨论探究能否从道德继承中看出文化的创新?自学教材知识,自主思考问题,找出答案。利用教材可读性特点,通过自学,学生必然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避免思维单一性。从“孝”这一中国传统道德内涵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到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欣赏徐悲鸿名人作品

1、展示:名人作品图片①徐悲鸿2张照片(生平)②徐悲鸿3幅作品展示(奔马)教师简要说明。

2、设问:①你了解徐悲鸿吗?②从徐悲鸿的作品中你想到什么?思考、分析,深受教育,净化心灵。通过对徐悲鸿的代表油画展示,加强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内化品质、外化行为;尤其是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这些作品展示让学生唤起文化创新,还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1、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图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会徽图案并讨论探究:从奥运会会徽图案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

2、教师在学生讨论作答上述问题的情况下加以补充说明。认真观察会徽图案,经过讨论,各小组之间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通过讨论学生就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加之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1、展示:图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

2、教师提示:在处理文化差异、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上,能否全盘否定外国文化?自主思考、分析、表态,发展、创新文化要博采众长。运用图片创设生动,直观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显示(链接):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组织讨论并要求学生回答: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学生思考举例分析说明。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优秀成果时,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实例分析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现中华文化创新要善于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长处,综合创新。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

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显示(链接):边展示优美动听的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一边进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讨论。

2、引导学生共同探讨:①、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②、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3、教师对①予以点拔;1: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2:中华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认真赏析音乐:《梁祝》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1、通过悦耳的音乐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2、经过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说明本民族文化可以与其他民族文化寻找共鸣点,人们在优秀文化唤起美好情感的方面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展示:(材料)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2、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3、在学生讨论、质疑过程中,教师适时、针对性点拔,让学生认识上得到升华,才能保证学生在将来文化创新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

1、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形成正确观点。

2、全班分三组,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其余成员补充。

1、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提高认识。

2、经过课堂讨论疑难问题,一方面能使疑难问题更加明朗化,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基础知识得到巩固,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条件。

课堂练习: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1、设问: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请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2、教师点评:①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②

继承传统不可全盘吸收。③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搞一刀切。④

创新和继承一样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的问题。思考,从文化传统的知识角度,分析目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这项活动的现象,并作出评价。巩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知识的运用。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教学反思:①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②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匠心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本课堂教学设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第二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南平市高级中学

邹义福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初步运用辩证观点说明文化的传承,文化发展中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技术手段展示材料:(视频、音乐、图片、漫画)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运用探究式、合作法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充分认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既要克服那种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又要克服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文化发展。教学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难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教学过程[走进新课]师:同学们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舞蹈。多媒体展示:舞蹈《千手观音》(视频)精彩片段(4分8秒)师:大家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

1、舞蹈的表演者是谁?

2、对《千手观音》了解吗?生1: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生2:舞蹈《千手观音》是由21名聋哑员表演。千手观音的千手以扇面排列数层,如孔雀开屏。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界,千手观音表达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之意。生3:丰富的手姿变幻来诉说内心的语言,特别适合聋哑人表演,手语应用在舞蹈之中变成了舞蹈语言,变幻的动作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更富有艺术美和感染力。师:关于舞蹈《千手观音》,我们同学们知道得很多,对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优秀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现;音乐上独帜一树,同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丰富内涵表现的栩栩如生,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说明了文化创新的问题。[推进新课]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社会实践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探究思考问题。雕塑艺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不仅表现为雕塑技艺更加纯熟、表现力日益突出,而且体现在用于雕塑的材质范围日益扩大,有石雕、玉雕、木雕、牙雕、沙雕、果核雕刻······甚至还有在头发丝上进行的雕刻。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精神。思考:从上述雕塑艺术、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师:我们如何认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呢?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的过程。生:从上述文学艺术发展的事例看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②着眼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途径。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这一过程呢?请大家结合课本P53页,思考一下。(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多媒体展示:(孝顺故事)“孝”,至今仍被我们视为稳定家庭、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你能否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生:能够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中看到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品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那种具有毒害性质的“孝”已经被基本消除,而其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不但被继承下来,而且还注入了新的内容,给予了重新诠释。体现了批判中有继承,在继承中又得到了发展。③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呢?[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生1:创新不能离开传统,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生2: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④注意: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合作探究]

我们共同欣赏名人作品。你了解徐悲鸿吗?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思考:从徐悲鸿的作品你想到了什么?生1: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屺亭桥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生2: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溪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的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生3:徐悲鸿的作品使我们想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师:大家对徐悲鸿的作品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新,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师:文化创新的第二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请大家讨论)生1: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生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多媒体展示(XX年奥运会会徽)师:思考:从奥运会会徽设计上,对于文化来说我们感悟到什么?生: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多媒体展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图片师: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这说明什么?生: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请大家结合教材第54页探究问题,讨论回答:多媒体展示: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以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为种创新的方式,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对此,你能提供一个事例加以说明吗?生:能。比如,我国唐朝时,日本派了大批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长安街头常常可以见到日本留学生的身影.这些人学成以后回到日本,把大唐文化带到日本.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日本的“和服”起源于唐装.特别是日本文字,使用中国汉字或汉字偏旁部首作为片假名,记录日本语言.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又向西欧国家学习,引进外国文化,使日本经济日益强盛.但这里,日本对外国文化不是全盘吸收,是取长补短,把外国文化融汇到自己的文化中.师:同学们分析很好,那么我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呢?(结合教材)生: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合作探究]师:下面我们一起赏析音乐:《梁祝》主题精彩片段(1分11秒),1、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

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师:中国传统乐曲加入西洋乐器演奏对效果有何影响?生1:突出音乐个性,使中国传统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分展现出西洋乐曲的丰富表现力。生2:中华民族戏曲曲调运用西洋交响乐曲的演奏形式,把《梁祝》主题旋律加以创新,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通过文化交融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师: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生1:首先,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以此为基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基;又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面果。生2: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社会实战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生3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开展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以发展本民族文化。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师: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合作探究]师: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结合教材第55页,共同讨论探究问题。多媒体展示: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对待外来文化有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上面的观点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讨论)生1:观点三是正确的,观点一、二都是错误的。生2:因为,观点一是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观点二是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是一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表现。观点三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生3: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各种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长处,各族人民都曾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所以,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要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文化的侵蚀。师:以上三个观点实际上都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即要求我们外来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生1: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首先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我们把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生2:我们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我们把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A、“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B、“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3)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方向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纵览古今,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教育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师:接下来就本节课内容我们共同小结多媒体展示生:学生一边回答一展示相应内容。师: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延伸新课]目前,延平区有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请从文化传统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www.5y

kj.co

m

第四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对教材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归纳,最后形成共识,实现从知识到情感的内化;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书画之乡——固镇》,介绍我县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书画之乡活动,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文化建设,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积极争创“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而我们固镇人借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来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你了解书法艺术吗?如何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创新呢?(板书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 材料:

书法与变迁中的社会文化

晋代内乱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上层纷争不断。士子视从政为畏途,一部分人向哲学思辨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与此同时,书法艺术逐渐从追求外在形式转向内在的气韵。

——晋人尚韵

唐王朝建立以后,文化主流形成儒、佛、道三家并行。由此,基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需要,基于追求规范正统的大国心态,唐王朝以书取仕,对书法明确提出了必须合乎“楷法遒美”的要求。

——唐人尚法

宋代开国不久便内忧外患,深陷政治危机。因此民风文苑中缺乏初唐盛唐人们锐意进取的气概。文人士子在“兼济天下”的愿望难遂之余,只求“独善其身”,由外部世界的拓展转向内心世界的探求。

——宋人尚意

随着明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汉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明代中叶,文征明等人登上书坛,文征明的小楷最为出众,其书法态势稳健秀整,令人悦目赏心。明人尚态,这个“态”字中包括有韵、法、意,是吸收前朝精华,融合百家之长,另成一格的。特别是晚明诸家,在行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对于旧的书法形态、意态作了创新和突破的,他们继往开来,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席位。

——明人尚态

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在得到了更好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由此现当代的书法可谓百花齐放。

——现当代百花齐放

问题探究1: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这对书法艺术的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时代在变迁,经济、政治状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映到文化上便是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书法艺术也不例外,这启示我们书法艺术的创新一定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问题探究2: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明人尚态,这个“态”字中包括有韵、法、意,是吸收前朝精华,融合百家之长,另成一格的。特别是晚明诸家,在行草方面有其独

到之处,对于旧的书法形态、意态作了创新和突破的,他们继往开来,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席位。这对书法艺术的创新又有什么启示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材料:目前,书法界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我们要使之复兴,首先要强调继承,对一些中青年尤其要强调“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扎扎实实地练习基本功,对那些造诣较深的书法家,则在鼓励他们创新。

——田英章

问题探究3:我们怎样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创新,也不能固守传统,脱离时代。

探究活动二:

播放新闻视频《李斌权“书法与交响乐”登人民大会堂新年音乐会》

问题1:书法家李斌权将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同西方的交响乐紧密融合在一起,为现代音乐和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这对我们书法艺术的创新有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问题2:为什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怎样做到文化创新上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概括,教师点评。

原因:(1)文化具有多样性(2)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要求:(1)态度

(2)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正如书法家田英章所言,目前,书法界正处于青黄不接时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键盘大有取代毛笔的趋势,我国的书法艺术将走向何方?

探究活动三:

观点一: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已非常优秀,没必要借鉴外国的文化元素求创新,而且,中国的书法艺术应该全部采用中国传统的元素。

观点二: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什么玩意,老“古董”,我们应该把西方信息技术全盘照搬,取代书法艺术。

问题3: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点评:

展开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有效调动,课堂出现的问题教师能否机智驾驭,这就要考验我们教师的功夫了。

第五篇:《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彭丽媛女士随习近平主席出访的中式服装(旗袍)为突破口,力求通过旗袍的发展轨迹诠释文化创新的途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探究旗袍的中国元素以激发兴趣、通过自己设计旗袍深化对文化创新途径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第五课第二框,是本单元的重难点,既具有实践性,也具有理论性。本课之前已经讲授了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本课将文化创新引入到实践层面,需要生动、通俗易懂的示例展示文化创新的途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传统服饰-旗袍为本课的主线,学生主动探索旗袍的变化轨迹,通过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环节增加对文化创新途径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社会实践既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理解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史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一)合作探究法: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旗袍的基本构成部分,分组抢答视频中体现出的旗袍基本元素。

(二)体验法:通过自己动手设计旗袍、讲解设计理念,认识文化创新的途径。

六、教学设施

多媒体平台、导学案

七、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最近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出访了英国,其中彭麻麻所穿中式改良旗袍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进行一个小组抢答活动,观看视频,找出视频中出现的旗袍细节之处(襟、领、袖、裙、扣、图案)

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抢答

教师:关于旗袍的产生时间学术界存在着争议,但是无论怎样,旗袍都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很多女性都喜欢穿旗袍。(展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政治界的女性,还是演艺界的明星,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热爱旗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旗袍的演变看文化创新。

(二)入关前-山林中的粗犷与实用

教师:旗袍的“旗”字,就是指旗人,也就是满族人。这一时期的服装是男女不分的,此时满族女性所穿的服装还不能够叫旗袍,叫满人袍服。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这一时期服饰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会体现出这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御寒保暖(东北地区寒冷)、窄袖(女真部落善于射箭)、束腰(悬挂武器和猎物)、两侧开叉(方便骑马)。根本原因是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

(三)康乾-皇城里的精致与奢华

教师:清军入关,登上权力的顶峰。此时满族女性所穿的服装叫做旗女袍服。请同学观看图片,讨论:与入关前相比,清朝旗女服饰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体现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下摆、袍袖宽大(展示雍容富贵)、配饰繁复多样(显示身份)、丝绸锦缎(江南供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稳定,物产丰盈,康乾盛世。再一次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民国-上海滩的妩媚与时髦

教师: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旗袍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期。这一时期的旗袍唯上海旗袍最具有代表性,比如林徽因,张爱玲都喜爱穿旗袍。

请同学们对比清代旗女袍服和民国旗袍,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与清代旗女袍服相比,有哪些异、同?2.为什么?3.在文化创新中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

变化之处:西方人体美态观念(紧身合体,曲线性感);西式裁剪(西式翻领、短袖简洁、垫肩)

不变之处:图案(龙凤、梅兰菊竹、山水、青花);丝绸、锦缎面料

原因:上海的地理位置、对外开商历史、女性社会角色(社会实践在发生变化)

启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五)反对错误倾向

教师:请同学看这样一款旗袍,对于这款旗袍你怎么看?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喜欢与否,是每个人的自由。喜欢这款旗袍的同学认为简洁、大方,具有时装元素,中国传统旗袍充分吸收了欧美时装元素,反对了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不喜欢这款旗袍的同学认为丢掉了中国风,应该具有更多的中国符号,反对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但无论怎样,这启示我们,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不能离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联系教材95页“全面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六)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习近平主席与夫人彭丽媛的服装搭配,重点突出彭丽媛多次出访穿着中式旗袍,展示彭丽媛的服装设计团队,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七)课堂小结(配合板书)

本节课通过梳理旗袍的发展演变史学习了文化创新的途径。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活力的重要保证;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在文化创新中,要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陈出新,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还要张开双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旗袍作为主线,一例到底。学生对服装既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关于旗袍的产生时间,学术界的争议很大。因此,本节课特别注意了“旗袍”这一词的使用,查阅了相关学术著作,如刘瑜著《中国旗袍文化史》。旗袍的演变史可以从清前期满人袍服开始,经清朝旗女袍服至民国旗袍,可以说,旗袍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杰作。

对本节课课后进行反思,有一些需要以后注意和改进之处:(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具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2)学生讨论的时间问题,应该将讨论重点放在不同时期服装的变化原因上(3)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度有待提高,需要通过高考

下载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作文教学的创新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手段

    论高中作文教学的创新手段 杨武(1958-)男,贵州纳雍人,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写作教学、中学语文教学(贵州 贵阳 550018)。 高中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及......

    创新--考场高分作文的途径

    创新——中考高分作文的法宝 天等县教育局教研室黄国光 “成也作文,败也作文”这句话用在语文中考最适合不过了,因为作文占据了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如何在时间紧迫的考场中写......

    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作文途径

    文科 培养创新能力 拓展作文途径平江县虹桥镇胡筠学校 黄伟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而创新的本质在于“新”。江总......

    培训中心简介创新途径

    培训中心简介 一、 中心概况 山东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是我校继续教育管理的职能部门,培训中心是学院负责全校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_1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www.xiexiebang.com【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精选)

    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 ●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

    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论文

    摘要:成人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且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对成人教育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认识成人教育的任务,并不断探讨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

    论企业文化塑造的途径。

    根据海尔文化建设实践, 答:1、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相结合。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很多成功企业都奉行不断创新的理念,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